紫砂壶创作之我见[论文]

合集下载

宜兴紫砂壶之我见

宜兴紫砂壶之我见

宜兴紫砂壶之我见作者:蒋晓平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宜兴紫砂自明清发展成熟以来,已经成为一种艺术与文化、实用与欣赏、材料与审美相结合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品。

尤其是形制各异的紫砂壶,其造型与装饰在传承中脉络清晰且延绵不绝,展示出高妙的境界。

关键词:紫砂壶;造型;内涵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047-01回溯历代以来的优秀陶瓷作品,我深深感到陶瓷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融汇了当代社会的审美情趣:他们在材质上的运用、工艺技法、形式语言和个性表现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创作出了意蕴美与形式美高度统一的陶瓷艺术精品。

紫砂壶艺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紫砂壶艺逐渐成熟,发展到今天已是日臻完美,享有着“东方明珠”、“华夏瑰宝”的美誉。

在陶瓷艺术世界里,中国宜兴的传统陶瓷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审美形态,谱写了中国宜兴紫砂篇章,作为宜兴紫砂艺苑中的一份子,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豪。

紫砂茗壶是以特殊的紫砂材质精制而成,具有一定的制作技巧和审美标准。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注重作品内涵,形成百品竞新的现代紫砂壶艺术,名师新秀,各擅胜场,显示作者品格特征和紫砂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名阶层人士的向往和倾心。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

过去,紫砂壶的造型只有龙蛋壶、洋桶壶等自古流传下来的式样。

而今,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使失传几十年的优秀作品逐步恢复,而且还创造了一千多种新产品。

造型包括几何形壶(包括圆器、方器)、自然形壶(又称花货)、筋纹器壶、水平壶等四种类型;色泽包括红泥、紫砂、梨皮泥等十多种;纹饰运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

作为新一代青年艺术人员的我们来说,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不仅看到了而且体悟到了老一辈艺术家们在恢复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勉和敬业,对陶瓷艺术所值得作出的巨大贡献。

传统紫砂壶创作的感受

传统紫砂壶创作的感受
“ ” 大 变 挺 , “ ” 应 变 大 变 圆 , 配 下 来 手 感 稳 重 个 新 的 高 度 。 钮 变 拿 把 相 搭 了 、 茶 方 便 了 , 选 择 较 为 合 适 的 泥 料 使 “ 段 壶 ” 不 泡 再 茄 既
完全 脱离前人 的创作 思维 , 又符合现 代人的饮茶 习惯 通过 “ 栏壶” “ 井 、茄段 壶” 等传 统壶 的创作 实践 , 累 积 了很多知识 , 增添 了生 活意趣 , 在临摹仿 制 中学 到很多 东 西, 也体会到古人创 作传统壶时 的酸 甜苦辣 。 笔者也认 识 到, 在仿 制传 统壶 的过程 中 , 去粗取精 、 要 去伪存 真 . 选 要 择历史上 比较优 秀的作 品仿制 , 这样学 到的知识 也多 , 掌
、井栏 壶” 一下创作 实践 的体会 。 谈 来, 随着 经济 的 发展 、 艺 的盛行 , 紫砂 热 ” 茶 “ 也一 浪 高过 壶” “ “ 井栏 壶 ” 是曼 生 十八式 之一 , 是清 代著 名艺 人杨 彭 浪。

形 看似 简 单 , 宜兴紫 砂为何受 人喜爱 .首先 是 因为紫砂 独特 的材 年和 文人 陈曼 生合 作之 品 , 制 为古 井造 型 , 井 是名手 杨 质美 , 紫而不 姹 、 珠粒 隐 现 、 理夺 目、 肌 透气 性 特好 : 次 但 在传 统壶 的形 制上却 是经典 之作 。“ 栏壶 ” 其 壶 挺 嘴 把 整 是 紫 砂 精 湛 的 工 艺 美 , 法 技 巧 有 独 到 特 色 , 面 处 理 丰 彭年 所制 , 身饱满 、 括而 不僵 硬 , 、 结 构 紧凑 , 技 线 简单而 明了 、 实用而大 方 。比如 , 以前 人们 比 富严 谨 , 实表 达逼 真细 腻 。 写 写意 表 现珠 圆玉 润 ; 三是 体 比例协 调 , 第 现 以前 的人 比较 讲 紫砂 的实用 功能 美 , 、 、 声 色 味尽蕴 , 双重 气孔 透气 性 强 , 较喜欢豪 放 , 今的人却 比较喜 欢细巧 ;

做紫砂壶的作文

做紫砂壶的作文

篇一:《学工(心得感受总结)—紫砂壶制作》紫砂壶制作为期两天的学工生活结束了,但我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回想起在劳技中心的两天,感受颇深!在那里,我们体会到了动手的快乐,动脑的辛苦,合作的兴奋和努力的汗水。

我的学工是紫砂壶制作。

当我第一次来到教室的时候,被教室后面摆放的各种茶壶所吸引。

这些作品勾起了我学独立制作出好的泥塑作品的强烈愿望。

我们用了一节课把泥灌入模具里,然后在下午打开模具。

老师在投影仪下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我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生怕漏掉一丝细节。

当我打开模具时,一个娇小圆润的紫砂壶出现在眼前,那么可爱。

我拿起挖嘴刀,却迟迟不敢落下。

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心在这样一张光滑圆润的“脸”上留下“疤痕”。

我努力静下心来,重新拿起挖嘴刀,一笔一画,仔仔细细,刮掉多余的紫砂泥,在我的刀下,这把紫砂壶的轮廓显得更清秀了,我的手法也更熟练了。

我想象着我就是一个紫砂大师,正在一个安静的房间中娴熟的操作着,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外面的世界一切都与我无关,霎时间,世界无声,只留刀子与紫砂壶之间摩擦的声音。

我终于成功的静下心来了,为了继续保持这种状态,我始终一句话也不敢说,用挖嘴刀轻轻抹平被挑起的泥渣。

让它与壶体细细密密的融合在一起。

可是当我真正开始在壶上装饰的时候,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拿起刀,放下,又拿起刀,又放下,我对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步了,成功与失败就看这一次了,前几步都做得很好,如果这一步哎,怎么办呢?”看着别人都已经开工,我把心一横,心想试试看吧,我可以战胜它。

刀在壶身掠过,如蜻蜓点水一般,我小心翼翼,在心里默念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生怕稍不留神把壶扎透。

我尽力把刀想象成一支笔,告诉自己只不过是拿着笔在画画而已。

可手里已经出了很多汗,身上也冒了很多冷汗。

终于刻好了,前面刻了四个字“竹报平安”,后面刻了一些竹子和一个池塘,竹子稍稍倾斜,好像有风将它轻轻吹动,池塘波光粼粼,充满了诗情画意。

最后,在把紫砂壶放进窑炉室准备烧制时,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紫砂壶创作之我见

紫砂壶创作之我见

是 明 日的传 统, 成功的创新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 , 会成为膜拜 , 被后 来者临摹和研 习。
关键词: 紫砂壶 ; 继承 ; 创 作 中图 分类 号 : J 5 2 7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1 4 — 0 0 4 1 — 0 1
其次创新要有很深 的文化积淀 。 紫砂创作 , 它首先要求紫 砂壶创作者能做到了以上技艺 ,那么在此基础上加 以创作也
能力 , 造型简练端庄大方 , 有 代表性 , 壶体整体 比例协调大度 ,
创作是紫砂从艺者对社会 自然各种现象通过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 的一个思维过程 ,经过艺术构思设计到完成一件艺 术作 品的劳动全过程 。 纵观 中国上下五千年 的历史 , 制 陶历史 就 占了一半 以上 , 每一个时期 , 我们的祖先都会给我们 留下优 对着前人 的和现在 的一些精 品 , 令我 的心情久 久无法 平静 , 令
得心应手 了 , 才能充分表达紫砂工作者 的构 思 、 主题及思想 内
涵。 除了这些制作上 的技术外 , 还需要紫砂工作者具有美 学上 的基本功 , 在这些扎实的基本功上 的创新才 可能有所 建树 , 才 能体现壶 艺创作 的深刻艺术 内涵 , 不会使 作品浮华 与拙劣 。 砂壶 的创作者具备较 高的文化修养和 良好 的审美 眼光 ,能够 真实 表达创作意 图 ,所 以紫砂工作者要掌握一定 的审美造 型
人肃然起敬 。
画、 印等艺术相结合 的 , 是贯穿于紫砂 历史 的发展过程 中的。 而要实现 紫砂 壶的创新 , 更要求创 新者在 文学 、 绘画 、 书法等
诸多方面有所涉猎 , 且具有一定 的造诣 , 大多名艺人都具有一
定的文化 艺术修养 , 尤其在书画方面往往具有较深 的功底 。 只 别 出心裁 , 融进 自身 的思想感悟 和对 艺术的独特理解 , 形成 自 己的特有风格 , 进而提升作 品的文化 艺术 档次 , 这才是创新 的 最后 创新要遵 循真善美 的原则 。真善美是一切艺术 的追 是指创新 制壶 时立 意必须扬善弃恶 、扬荣弃耻 ,展现 自然之 美 。如果立意新颖 、 高远 、 深刻 , 就容 易做到构思新巧 。多角度 思考 问题 , 用辩证 眼光看待 问题 , 运 用逆 向思 维等方法 , 都是 立意求新 之道 。 二是指紫砂工作创 新者应 当立身先立德 , 真正 体现德艺双馨 的艺术师风范 。搞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追求 真善 美, 只有心 灵达到真善美才是艺术 的最高境界。 一件有创新价 释放 , 给人油然而生 、 耳 目一新 的艺术享受 。如果创作者 没有

紫砂制作之我见

紫砂制作之我见

本 设 计 紫 砂 赢 ,使 能 够 将 壶 的 精 神 气 韵 更 合 理 的 表 现 出 来 。 但 究 竟 如 伺 能 够 把 紫 砂 器 的 韵 味 表 达 出 来 , 然 后 还
能 获 得 实 用 的 功 效 ,这 是 一 个 非 常 难 办 到 的 课 题 .还 需
要 存 突 破 传 统 的 技 术 上 能 有 所 创 新 ,这 个 就 更 难 了 。 我
紫砂制作之我见
许伟一
当 代 的 紫 砂 人 , 应 该 考 虑 如 何 去 突 破 传 统 ,如 何 将 宴 用 性 与 鉴 赏 性 完 美 的 结 合 存 一 起 。 即 便 存 设 计 上 无 法 达 到 突 破 ,至 少 也 应 该 存 工 艺 上 完 成 前 人 未 曾 达 到 的 效 果 ,例如 纯手 工完 成制 作高难 度 器形 。耍用 当代 紫砂审

直 存 考 虑 将 紫 砂 器 融 入 一 些 生 活 实 景 或 模 拟 元 素 ,加
以改 良变成属 于我 自己的创 作 。 陶 艺人 耍 做 出 壶 的 气 度 、漂亮 的 比 例 ,协 调 的搭
配…. . 我 认为是 不能用 难或者 容易来 比喻 的。一位 作者对
壶 的 理 解 ,对 传 统 器 形 的 认 知 ,对 形 体 的 把 握 ,很 大 程 度上 并不 是完全 依靠 长年 累月练 习出来 的。 而更 多是依 乖 c i ! 作 者 的 想 法 、师 父 的 言 传 身 敦 、 作 者 的 固 有 审 美 、作 者 对 壶 的 理 解 和 要 求 来 决 定 的 。 很 多 时 候 , 并 不 是 说 一 个 人 练 多 年 纯 手 工 就 能 把 制 赢 的 堪 觉 找 出 。 岂不 见 这 长 久 以 来 紫 砂 矗 郁 是 为 荼 服 务 的 皿 ,当 令 ,紫 砂 么 多 老 技 工 、 老 艺 师 们 直 到 今 天 做 壶 的 样 子 还 是 那 么 杲 扳 而 死 气 沉 沉 。 当 代 有 很 多 做 仿 老 壶 的 ,能 够 把 壶 做 的 假 有 老 味 的 , 并 不 多 是 老 艺 人 ,其 中 很 多 是 2 0 多 出 头 的 年 轻 人 。 这 就 足 以 定 论 :陶 艺 人 之 前 的 几 年 练 习 基 本 功 ,到 了后期 要把壶 做 好 ,耍靠 的其 中一项 最重 耍的条

对紫砂陶艺造型创造的探讨

对紫砂陶艺造型创造的探讨

对紫砂陶艺造型创造的探讨紫砂陶艺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它以色泽深沉、肌理细腻、造型简洁、富于变化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紫砂陶艺的造型创造是其独特之处,因此本文将对紫砂陶艺造型创造进行探讨。

紫砂陶艺造型创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灵活多变、创意无限、技法卓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合观赏和实用性。

紫砂陶艺是以实用为主的器皿,但它并不完全追求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视觉享受的艺术品。

紫砂陶艺的创作更注重器皿的造型、色泽、质感等方面,以达到观赏价值。

2. 主张自然、朴实、素雅。

紫砂陶艺的造型创造主张大自然的韵味,以素朴、朴实、自然为主导,展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

3. 小器精巧、大器雄浑。

紫砂陶艺小器精巧、大器雄浑是其造型创造的特色之一。

小器精巧通常是紫砂陶壶、盖碗、小杯,它们一般造型新颖、独特,线条简练,富有变化;大器雄浑通常是紫砂陶罐、缸、大盆,它们一般造型雄伟、豪放、朴实,凸显出紫砂陶艺的本质。

紫砂陶艺造型创造是一种非常精细的过程,它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 图纸设计。

紫砂陶艺的造型首先要进行设计,通常设计师需要先制作草图,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手段,制作出详细的图纸,通过模具等工具进行制模。

2. 塑造造型。

紫砂陶艺的造型创造需要进行多次调整和删改,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紫砂陶艺的塑造需要制作出原版,然后在制作铜版时,通过多次打磨、抛光、刻画,最终形成完美的器皿。

3. 烧制成型。

紫砂陶艺的烧制成型需要进行多次烧制,使其达到理想的色泽和质感。

烧制时需要掌握火候和温度,只有控制好火候和温度,才能制成完美的紫砂陶器。

紫砂陶艺造型创造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宽广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艺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紫砂陶艺的观赏价值会逐渐得到重视;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紫砂陶艺的制作过程也会得到改善和提高,紫砂陶艺的制作效率和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总之,紫砂陶艺造型创造在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独特的造型和技法赢得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

茶壶创作心得(通用5篇)

茶壶创作心得(通用5篇)

茶壶创作心得(通用5篇)茶壶创作心得(通用5篇)茶壶创作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茶壶创作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茶壶创作心得(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茶壶创作心得篇1创作一款茶壶,对我来说,是一种融合了创新、艺术和实用性的过程。

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瓷器,并注入了现代的审美和功能需求。

首先,我选择了瓷器作为基础材料,因为其独特的质感和光泽,以及其易于制作和烧制的特性。

同时,瓷器的耐用性和保温性,使得茶壶可以长时间地发挥其功能。

在外观设计上,我追求了一种简约而古典的美感。

茶壶的形状设计为经典的中国壶形,线条流畅,比例匀称。

壶身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使用了抽象的几何图案和自然的植物图案,这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茶壶一种现代的艺术气息。

此外,我特别注重茶壶的实用功能。

为了让茶壶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方便,我设计了易于握持的把手,以及便于清洗的开口和滤网。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了茶壶的保温性能,使其能够在泡茶后保持适当的温度。

总的来说,我设计茶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

我希望通过我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茶壶的基本需求,还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艺术的创新。

茶壶创作心得篇2创作一份茶壶的过程可以比作一次探索传统与创新的冒险旅程。

以下是我创作茶壶的过程和心得。

一、灵感来源首先,我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

在中国,茶壶被视为泡茶的灵魂,其形态和材质的独特设计,能够完美地展现出茶的韵味和美感。

此外,茶壶的实用性和耐用性也是我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设计理念我的设计理念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传统与现代。

我希望能够在保持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的简洁和实用。

传统美学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而现代设计则能够让人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

三、创作过程1.构思:首先,我构思了茶壶的基本形态,包括壶身、壶嘴、壶盖等。

同时,我也明确了壶的材质和尺寸。

紫砂壶制作心得体会

紫砂壶制作心得体会

紫砂壶制作心得体会制作紫砂壶是我多年来的一项爱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制作紫砂壶的神奇之处,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制作紫砂壶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心态。

制作一个完整的紫砂壶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挑选原料、制作壶体、雕刻装饰和烧制等等。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仔细操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壶的质量问题。

因此,制作紫砂壶需要我保持冷静、细致和耐心,不能急躁或心浮气躁。

其次,制作紫砂壶需要细腻的触觉和精湛的技艺。

紫砂壶的特点就是精美细腻,手感舒适。

在制作过程中,我需要严格掌握每个动作的力度和角度,以确保壶的形状和线条流畅自然。

同时,我还需要通过感觉来判断壶体的厚薄和手柄的握持度,以便制作出质量上乘的作品。

这就需要我对紫砂泥的特性和工艺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加之多年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掌握制作技艺。

再次,制作紫砂壶需要创新和独特的观点。

每个制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观点,我也不例外。

我总是试图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将一些新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这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来推动紫砂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紫砂艺术才能够与时俱进,增添新的活力与魅力。

最后,制作紫砂壶是一种享受和快乐。

每当我开始制作一件紫砂壶时,我会完全沉浸其中,忘却一切烦恼和烦闷。

制作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当我见到一件精美的作品呈现在我眼前时,我感到非常的满足和快乐。

制作紫砂壶让我感受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也帮助我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放松身心。

总之,制作紫砂壶是一个需要耐心、细腻、创新和享受的过程。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体验,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项活动,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我愿意将这些心得和体会传承下去,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和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壶创作之我见
摘要:几百年来,紫砂壶沿着传统与创新并举之路向前发展,传统与创新的话题也永远不会停止,今日的创新就是明日的传统,成功的创新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成为膜拜,被后来者临摹和研习。

关键词:紫砂壶;继承;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41-01
创作是紫砂从艺者对社会自然各种现象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的一个思维过程,经过艺术构思设计到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劳动全过程。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制陶历史就占了一半以上,每一个时期,我们的祖先都会给我们留下优秀的艺术作品。

前一阵子去参观了陶瓷艺术节的一些作品,面对着前人的和现在的一些精品,令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令人肃然起敬。

总所周知,宜兴是陶的故都,紫砂陶更是从传统中演变而来,历经几百年风霜雪雨从陶苑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并深受历代文人雅士们所钟爱。

随着文人学者们的不断参与使紫砂陶成为我国特有的陶瓷艺术文化而垂青于世。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紫砂陶艺术,因此与历史上所谓的鼎盛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紫砂壶艺术的不断深入推广,人们已经从最初的肤浅认识开始逐步进入研究探索领域,许多的有识之士又在重复着
这样一个话题,这也是历代艺术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永恒话题——“传统和创新”。

作为一个从事紫砂工艺十多年的工作者,对此话题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创新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每一个传统工艺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好几代人的努力,好几百年的演变,在此领域里,祖祖辈辈艺人都要在沿袭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再传授后人发扬光大。

紫砂壶艺也是离不开这个范畴,所以在没有完全掌握前人留下的传统工艺时,是没有资格去谈什么创新的。

当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工艺要求,都有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特征,每个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及其作品也很难超越他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

只有将传统工艺技能熟练掌握并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才能充分表达紫砂工作者的构思、主题及思想内涵。

除了这些制作上的技术外,还需要紫砂工作者具有美学上的基本功,在这些扎实的基本功上的创新才可能有所建树,才能体现壶艺创作的深刻艺术内涵,不会使作品浮华与拙劣。

其次创新要有很深的文化积淀。

紫砂创作,它首先要求紫砂壶的创作者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眼光,能够真实表达创作意图,所以紫砂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审美造型能力,造型简练端庄大方,有代表性,壶体整体比例协调大度,壶嘴与钮把三者间给人的感觉要舒服合理,全壶上下左右的点线面之间要立体贯通,钮盖与壶体比例一定要恰到好处。

盖口太大,显得头重脚轻;太小则显小家子气。

整体过度要做到浑然天成,在造型上给人要产生视觉美。

紫砂茗壶又与诗、书、画、印等艺术相结合的,是贯穿于紫砂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的。

而要实现紫砂壶的创新,更要求创新者在文学、绘画、书法等诸多方面有所涉猎,且具有一定的造诣,大多名艺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在书画方面往往具有较深的功底。

只有拥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开拓思路,在创作时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融进自身的思想感悟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进而提升作品的文化艺术档次,这才是创新的过程。

最后创新要遵循真善美的原则。

真善美是一切艺术的追求宗旨,也是人精神境界的最高体现。

具体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指创新制壶时立意必须扬善弃恶、扬荣弃耻,展现自然之美。

如果立意新颖、高远、深刻,就容易做到构思新巧。

多角度思考问题,用辩证眼光看待问题,运用逆向思维等方法,都是立意求新之道。

二是指紫砂工作创新者应当立身先立德,真正体现德艺双馨的艺术师风范。

搞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追求真善美,只有心灵达到真善美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一件有创新价值的作品,必须是自己艺术语言的一种抒发,自身情感的一种释放,给人油然而生、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如果创作者没有坦荡的胸襟,不具备真善美的情操,是无法在艺术上有所突破的,也就谈不上创新了。

同时艺术的创新也就是思想观念的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来带动艺术实践的创新和时代的创新,树立起一种锐意创新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创造出佳作的,除了殚精竭虑搞创作外,还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吸引紫砂陶艺以外的中外文化人、或普通市民来参与
艺术创作的策划与讨论,同时寻找其灵感。

制壶创新与其他文化艺术门类一样,也讲究灵感、讲究顿悟,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创新者的才华。

浅论以上几点,这些都是数百年沿袭下来传统的要求,紫砂壶创作者能做到了以上技艺,那么在此基础上加以创作也许能够有青出于蓝的效果,如若反之,完全丢掉而想走捷径那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最后我想用毕加索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来作结尾:“千万不要用时间和空想的精力去制作垃圾。


参考文献:
[1]陶艺师.2008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