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拒绝语的研究
虚假礼貌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特征及语用意义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礼貌原则在社会交际中具有规约性,且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行为中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礼貌原则自Leech 提出以来便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最早,Brown &Levinson [1]在1987年提出礼貌是对面子的一种维护,Leech [2]他提出礼貌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平衡以及友善的关系。
上世纪后期,不礼貌现象也逐步受到关注。
BEEDE [3]不能将礼貌和不礼貌视为两个极端,有些语言表达在表面上是礼貌的,却可能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或身份,因而是不礼貌的,他将其称为不实际的礼貌。
Kienpointer [4]认为,交际中一些操纵性或非诚实的礼貌应被视为非理性的,所以也不属于礼貌行为。
而我国学者有人为虚假礼貌是表面的礼貌,实则不礼貌.谢超群[5]认为礼貌与不礼貌需要考量说话人的言语的真诚度,然而真诚度的度量又具有模糊性。
综上可见,学者们对虚假礼貌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并成为语用学研究的前沿话题。
然而对虚假礼貌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交际的大范围内,缺少对在具体语境下对虚假礼貌行中话语特点的分析。
尤其是在拒绝语境中,虚假礼貌言语行为同时既遵循了个别或多个礼貌次原则,又违反了其他个别或多个礼貌次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际和谐,最终达到构建或维护自我的理想身份。
本文试分析在虚假礼貌在拒绝语境中的语用特点,以及虚假礼貌的语用特征有哪些?进一步揭示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的普遍性。
1虚假礼貌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特征1.1营造真挚情感假象说话人通过塑造虚假的情感氛围,是对方相信说话人的情感真挚,从而拉近彼此距离,这样再找借口拒绝更体现出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客观意志不可选择的无可奈何。
再次提出主观意志上的强烈感情,给予对方期许或者允诺,从而在虚假礼貌的言语行为下达到拒绝别人又维护关系的目的。
(语境:A 和B 是同事,周五下班前B 邀请A 参加他周六的生日聚会,A 因为内心并不喜欢B 而不愿意参加,但又碍于同事关系和面子,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与功能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与功能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由发话者主动实施的单一型言语行为,其表达策略较为固定,通常由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与修饰语的全部或者部分组合构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和表达效果。
其表达功能具有浅层与深层之分,浅层表达功能分为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强烈拒绝和温婉拒绝,并且直接拒绝与强烈拒绝、间接拒绝与温婉拒绝不具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深层表达功能分为“结束话题,立即终止对话”或“避免伤害,尽量维持关系”或“礼貌得体、尽力保全面子”的表达功能。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表达策略;表达功能一引言拒绝是对他人的请求、邀请、赠予等给予不接受、不合作的反馈,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件高频发生。
而较为爱面子的中国人更倾向于含蓄表达拒绝之意,于是在言语上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这就造成“拒绝”言语行为的一种错乱无章之感,导致众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运用所学正确进行拒绝。
因此,本文拟对汉语“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探索其表达策略,分析其表达功能。
二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主要有五种,其中有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为直接拒绝,没有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为间接拒绝。
(一)中心言语行为单独表示拒绝1.“我+不+VP”表示拒绝(1)他说:“老太太!留着饺子给长顺吃吧!”长顺囊着鼻子,在屋内搭了碴儿:“我不吃!我想哭一场!”该种形式下的拒绝较为直接,不具有回旋余地,立场坚定,语气强硬,拒绝意味非常浓厚。
2.“我+不愿/不想+VP”表示拒绝(2)“怎样?你肯出多少钱?”老二问。
“我不愿作校长,老二!”瑞宣一点没动感情的说。
上例因为加入了拒绝者的主观意愿,给建议提出者留了可商量的空间,拒绝语气略有缓和,拒绝意味浓厚性继续削减。
(二)“修饰语+中心言语行为”表示拒绝此时,修饰语常为“对不起、抱歉”等礼貌用语,且常伴有“非常、很”等程度副词来加强情感,形成“(非常)对不起……+拒绝”结构,如:(3)“现在,这些花是为了什么?”“我——对不起,我不知道。
非英语专业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现状及策略研究
3研 究方 法
3 . 1研 究 问 题
1引 言
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 ,拒绝语 是 日常生活 中发 生频 率
为 了解 独立学 院非英语 专业学 生拒绝 言语行 为能力 , 本文将重点研究以下两个 问题 :
较高 的一种言语 行为。传 统语 言学 , 因为其重点在于语言本 体的研究 , 而非言语研 究 , 所 以对 拒绝言语行为 的研究并 不
多。而现有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较少 以独立学 院英语学 习
( 1 ) 独立学 院非英语专业学生拒绝言语行为能力现状 ?
( 2 ) 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拒绝言语行为能力策略选
括: 言外 之意, 适从向和所表达 的心理状 态。以此 为切入点 ,
和武 汉的几所 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 生为对象 ,主要研 究 了独 立院校 非英语 专 业学 生拒绝 言语 行为 能力及 策 略选 择, 结果显 示, 学生拒绝言语行 为能力普遍 较低 , 多使 用 间
接拒 绝语 义成分,倾 向使 用道歉加理 由,加提 供选择 的策
非英语专业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现状及策略研究
杨淑芬
中图分类号: H 3 1 9 文献标识码 : A
余
芳
4 3 0 0 6 4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0 4 — 0 0 8 9 — 0 3
( 华 中科技 大 学武 昌分校 外语 系 湖北 ・ 武昌
w h i l e t h e r e a r e n o t e n o u g h r e s e a r c h e s o f t h i s s p e e c h a c t a i me d t a
n o n - E n g l i s h m a j o r s f r o m i n d e p e n d e n t c o l l e g e s , w h i c h i s t h e f o —
国内“拒绝”语研究综述
La&B enh n B e e 认 为拒 绝 是通 过 一套数 量 io rsa a 。 e b 等 相 当 有 限 的 直 接 与 间 接 的 “ 义 公 式 ” sma t 语 (e ni c
f mua) 完成 的。具 体 到每 个 拒 绝 , o ls来 r 则是 按 照 说 话 者 与听 话 者之 间的地 位 和权 利 关 系 , 所 有这 些 对 “ 义公 式 ” 做 出的 不 同选 择 。【 他 们认 为拒 绝 语 所 在 自然 对话 中通 常 与 具 有 一定 长 度 的磋 商 序 列 有
己 的语 体 风格 。日本人对 比 自己 社会地 位 高 的人 表 示遗憾 或 道歉 的频 率较 高 , 而对 地 位低 于 自己 的人
甚 至 相 去 甚远 . 二语 学 习者 、 文 化 交 际 者掌 握 敌 跨 这 种言 语行 为比较难 。 年来 一 些学 者基 于各 自不 近 同 的 目的 , 别 从 不 同的 视 角 研 究这 个 课 题 . 取 分 并
一
、
引 言
所 以总存 在一定 程度 的 间接 性 ,其 内容 和形 式则 受
到邀 请 、 求 、 议 或提 供 具体 言语 行 为 的制约 。 请 建 由
“ 拒绝 ” 是一个 非 常普 遍 且敏 感 的言语 行 为 , “ 绝 ” 是相 邻对 中不 期待 的 第 二部 分 。 主 张建 拒 语 与
基 金 项 目 : 山 学 院校 级 科 研 项 目“ 拒 绝 ’ 黄 ‘ 话语 研 究 ” 阶段 性 成 果 (0 6 q o ) 2 0 x o 9 作者简介 : 冯桂 芹 (93 ) 山 东高 唐人 , 山 学 院 文 学 院 讲 师 , 士 , 究方 向 为语 言 学。 17- , 黄 硕 研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摘要】拒绝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威胁被拒绝者面子的行为。
本研究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理论依据,以Beebe等学者的“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旨在调查汉语中男性和女性在拒绝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女性比男性使用较多的间接拒绝策略,而男性比女性使用较多的直接拒绝策略。
【关键词】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性别差异0 引言近年来,言语行为已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中,性别差异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请求、道歉、邀请以及恭维语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性别的差异对言语行为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性别的人在言语行为的使用上有着不同的模式。
拒绝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但它在本质上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因此通常要求拒绝者使用礼貌拒绝策略来维护或顾全听话人的面子,表达对听话人的尊敬。
国外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有Rubin&Joan (1983)、Takahashi&Beebe(1986)等,国内的研究有马月兰(1999)、姚俊(2003)等。
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拒绝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语用和跨文化对比方面,对于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则很少涉足。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情况。
1 理论基础1.1 Brown &Levinson 的礼貌理论根据Brown&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肯定和赞同;而消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干涉和阻碍。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顾全对方的消极面子,才能使社会交际能顺利进行。
然而在实际的交往中,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
前人研究
52、前人的研究及研究现状国内和国外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都不是很多。
国内主要有马月兰(2000)、王爱华(2001),还有唐玲(2004)、吴建设(2003)等。
马月兰的主要成果是研究了中美拒绝策略的共性(马月兰,2000)2。
她先提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各自的范围。
她指出,直接拒绝是一种通过含有第一人称的否定句和明确的行为动词来实施的言语行为;而间接拒绝是,表示句子功能的行为动词不出现,而是根据语用原则,共知信息,推导出说话者的拒绝意愿。
在此基础上,马月兰进一步研究了拒绝策略。
她运用语用学理论,通过对5 个拒绝语语境的归纳分析,总结出11 种间接拒绝策略,从而说明中美间接拒绝策略的共性,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和第二外语学习者提供可行的拒绝策略。
这11 种属于间接拒绝策略如下:1、回避策略:拒绝者只是不理请求者的请求,而取表面含义。
2、转移请求者的注意力:引起一种请求者感兴趣的另一话题,从而使请求者将注意力从请求转向其它目标。
3、推迟策略:把决定推到以后,希望请求者能忘掉。
4、批评教育策略:找一些与此有关的处世标准来暗示请求者这种请求是不合适的。
5、建议策略:给出多余信息,这种多余信息一方面暗示拒绝,同时又体现出对对方的关心,使对方受惠,显得礼貌。
6、假同意策略:这种策略从字面意义看是一种接受,但在当时语境下则是一种拒绝,说出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或者允诺将来接受请求。
7、暗示策略:主要是为了避免与请求者直接冲突。
比如:我已经约了客户。
8、模糊表达法策略:说话晦涩,避免直接冲突。
9、开玩笑策略:一般用于好朋友之间,或上级对下级拒绝时,故意说一些伤害对方面子的话,或故意逗弄对方。
10、客观策略:指说话人不能控制的策略11、主观策略:拒绝者说出拒绝是他的主观意愿。
陈述处事原则为主观策略的一2参见马月兰,2000.6,“中美拒绝语策略共性比较研究”,第8 卷,第2 期。
6种常见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及通过对汉语的拒绝策略和美语的拒绝策略的对比分析,马月兰最后总结出,汉语拒绝语和美语拒绝语存在着语用等值群。
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
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形式,然而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指个体在交际过程中,出于某种原因或动机,直接或间接地否定、拒绝或反对对方提出的要求、建议、意见或请求等。
这种行为可能引发交流双方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交流中断。
因此,对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人际交流的本质,还能为有效应对拒绝言语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产生原因及其在社会交流中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情境下拒绝言语行为的案例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
本文还将探讨应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包括直接策略、间接策略、缓冲策略和回避策略等,并分析这些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通过对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的系统分析,本文旨在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处理拒绝言语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也期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
二、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拒绝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且其形式和策略多种多样。
根据拒绝的程度、方式和目的,我们可以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直接拒绝:这是最直接、最明确的拒绝方式。
它通常不绕弯子,直接表达不愿意或不能执行对方的要求或提议。
例如,“对不起,我不能帮你完成这个任务”或“谢谢你的邀请,但我不能参加”。
委婉拒绝:这种拒绝方式更为含蓄,尽量避免直接冲突或伤害对方的感情。
它可能通过提出某种理由或借口来拒绝对方,如“我真的很想帮你,但我现在真的很忙”。
推迟拒绝:有时,我们可能暂时不能直接拒绝对方,而是选择先暂时接受,再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拒绝。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处理那些需要更多时间进行考虑或研究的请求。
转移拒绝:这种方式是将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其他地方或人身上,以避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请求。
例如,“我觉得你可能更适合找张三帮忙”。
建议性拒绝:这种拒绝方式不仅拒绝对方的要求,还提出替代性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汉语拒绝语中的礼貌表达方法
( 2) 哦, 是吗? ( 3) 唉, 有些事情只是说说罢了, 说不定过段时间就好了。 3.缓和词。缓和词用来缓和拒绝语气, 减轻对对方的面子 伤害。汉语拒绝中的缓和词表达是十分丰富的。在直接拒绝 时, 汉语中常常用“啊”、“呀”和“吧”等来缓和语气。 ( 1) 不用啦! 谢谢你的建议。 ( 2) 不用吧! ( 3) 不行呀! ( 4) 恐怕不行啊! 我只有1000元了, 还是为下学期攒的学费。 4.感谢语。常 用 于 拒 绝 对 方 的 邀 请 或 提 供 的 帮 助 , 如 “谢 谢 ”、“谢 谢 你 的 美 意 ”、“谢 谢 你 的 好 意 ”、“谢 谢 ”、“多 谢 ”、“谢 谢 你 了 ”。 例 如 : ( 1) 谢谢你的建议。我还想再考虑一下。 ( 2) 谢谢。我带了钱的。 5.道歉语。“对不起”、“不好意思”、“非常抱歉”等, 以期求 得到对方的谅解。如: ( 1) 真对不起。我也没有那么多钱, 要不我给家里讲一下, 让他们借给你, 你看行吗? ( 2) 非常抱歉, 我现在有事。 6.加 强 词 。 加 强 词 用 来 加 强 语 气 , 加 强 真 实 性 以 表 明 诚 意 , 如 “真 的 、的 确 、非 常 、确 实 ”; 还 可 以 加 强 程 度 , 如 “很 、非 常 、十 分 ”等 。 例 如 ( 1) 不好意思, 本人能力十分有限, 真的很想帮忙呢。 ( 2) 对不起, 我非常想去, 可是今天要加班。 ( 3) 很感谢你的建议。 7.模糊语。模糊语常常是对话语内容做出猜测, 表示不确 定 , 或 只 是 主 观 上 认 为 , 使 原 本 肯 定 的 语 气 趋 向 缓 和 , 如 “可 能 、恐 怕 、不 一 定 、谁 知 道 、估 计 、好 像 、听 说 、据 说 、我 想 、我 认 为 、我 觉 得 ”等 。 ( 1) 恐怕不行啊! 不过你放心, 我会尽力帮忙。 ( 2) 今晚我可能有事。 ( 二) 句法手段 1.重复请求的语言, 也可能是只部分重复。Davidson(1987) 和 王 爱 华 ( 2001) 认 为 , 拒 绝 者 重 复 请 求 者 的 部 分 话 语 有 几 个 功能: 第一, 当某人没有准备时, 用以争取时间。第二, 用来表 示对对方的尊敬, 以保留其面子: 其请求不能忽略, 即使我没 有现成的答案。 ( 1) 你要向我借钱? 我没有啊! ( 2) 借500元啊? 我想想办法。 2.省 略 : 省 略 要 拒 绝 的 内 容 。 听 话 人 根 据 提 供 的 语 用 信 息 、语 用 原 则 推 导 出 拒 绝 的 含 义 , 避 免 了 直 接 冲 突 , 缓 和 了 语 气。例如: ( 1) 你的好意我领了…… ( 2) 明天的报告我恐怕…… 3.附 加 问 句 : 在 句 末 加 表 示 征 询 的 语 句 。 如 “好 吗 、可 以 吗 、怎 么 样 、行 吗 、行 吧 ”等 。 在 建 议 商 量 的 基 础 上 给 对 方 以 自 由或选择的可能, 减缓冲突使语气缓和, 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 胁或伤害。 ( 1) 我有点事, 改天好吗? ( 2) 谢谢你的邀请, 下次我请你, 好吗? 4.套语或 成 语 结 构 。 利 用 这 种 结 构 可 以 使 拒 绝 时 的 氛 围 变得轻松, 被拒绝者甚至感觉不到被拒绝。例如: ( 1) 我也是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啊! ( 2) 习惯成自然呗。 ( 3) 谢谢你的建议。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啊! 5.复合句。复合句本身较长, 需要听话人做更多的理解, 使 语 气 更 缓 和 。 间 接 拒 绝 时 常 使 用 转 折 、因 果 、假 设 等 复 合 句 。 ( 1) 我非常愿意去, 但我现在有事。下次好吗? ( 2) 你们有这样的建议我很高兴, 但是由于课程安排的时 间有限, 课程内容较多, 还有我们学校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去做 一些实践课。 五、结 语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汉语拒 绝语中的礼貌表达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拒绝语中
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
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摘要:拒绝语是对建议、邀请、给与和请求的否定回应,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
为了减少威胁的程度,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人们会采取一定的策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因人而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拒绝策略也会有所差异。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和美国拒绝策略的文化差异等作了统计分析研究后,得出了一些新的发现。
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知己知彼,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避免各种语用失误的出现,确保交往顺利进行。
关键词:拒绝语策略英汉文化引言拒绝是对建议、邀请、给予和请求的否定回应,拒绝意味着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因此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
为了减少威胁的程度,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总是采取一定的策略。
中国和美国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风格迥异的两个国家,如何恰如其分地拒绝别人,如何回应别人的拒绝,中国人和美国人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和文化内涵。
1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两大价值系统——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和美国文化的个体主义。
中国是个典型的注重集体(collectivism-oriented)的国家,美国则是个注重个体(individualism-oriented)的国家。
对两国拒绝语的研究离不开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在拒绝别人时总要考虑对方的面子,这种观念来自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
过去人们以群体的形式面对外面的世界,而不是个体。
人们很重视和谐,只有和谐,民族才能团结,国家才能统一,集体主义被国家统治者用来笼络民心,巩固统治。
因此,集体主义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国式的礼貌原则体现了集体主义的许多特征,拒绝语也责无旁贷。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新生国家,其祖先是一些探险者和逃避压迫追求梦想的人们。
美国被认为是自由的国度,人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挑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美国文化中,个体主义是被高度推崇的一种价值观念,是指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以中美两国为例
2020年第9期(总第855期)丈敖冬‘科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以中美两国为例段嘉敏(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研究表明,“拒绝”5语行为的直接性随情境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中西方语言中,包含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拒绝”5语行为类型。
中西双方,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的5语行为。
全球化时代,汉英的“拒绝”5语行为日渐趋同,但从总体上说,西方人还是比中国人更直接。
本文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对中美的“拒绝”5语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5的差异,以及5语行为背后代表的文化差异,以减少由于5语行为差异造成的误解,促进中西方人们的友好交流。
关键词:拒绝5语行为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拒绝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拒绝”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经常讨论的话题&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有关言语行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牛津大学的语言学家奥斯汀(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指出,语言中的一些话语本身就是行为,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言语行为的运用。
美国哲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了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拒绝言语行为是执行拒绝的行为,当人们因为无能为力或不愿意时,便选择拒绝。
汉语和美国英语有相似之处,的文化的不同,“拒绝”在两种语言中也有所差&本文介绍了中语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同日。
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经常遇到误解。
阻碍交流的一些因在文化的语言&在,样的问题发生在话语中。
中美两国在中意着的文化,他们的言语行为些文化差的&第一大来,国不大,语言行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间的来频繁&,无论一人是国行是在本生活,他人交道,文化日普遍&本文探讨中美两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语言用中的文化文化差,的是为不同的文化们间的文化提的'叫一、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的异同1.相似之处,直接拒绝通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回答方式和行为,是在的本质上不礼貌的行为。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交际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进行交流沟通。
但是,在交流中也难免会遇到拒绝的情况。
拒绝的言语行为是指在交际中对他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提出反对、拒绝的语言行为。
对于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拒绝的言语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中英两国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比较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方式,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困难和误解,提高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分析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了解中英两国人民的交流方式,为语言和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分类将中英两国常见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归纳。
2.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差异分析通过对比中英两国不同场景下的拒绝言语行为,分析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
3.语言和文化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搜集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样本,对拒绝言语进行分类和系统整理。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中英两国的受访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不同拒绝言语的态度和观点,分析文化和语言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
五、研究意义1.为语言和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为中英交际提供参考,避免由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困难和误解。
3.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语言和文化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将对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增强研究者对两国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了解和理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中英语言和文化交际的发展和进步。
对拒绝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研究
A :麻 烦 什 么呀 , 不麻 烦 ,走 吧 !
B :不太好吧 ?
二、礼貌原 则在拒 绝言语行为 中的体现
在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的 研 究 中 , 可 以发 现 大 部 分学者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两大类 :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实 际上 ,在 现 实 生活 的交 际 过 程 中 ,还 存 在 着 其他 形 式 的拒 绝 言 语行为 ,即虚假拒绝和模糊拒绝。虚假拒绝和模糊拒绝在某种 意义上 ,是 比其他类型的拒绝言语行为更具有礼貌性 。下面就 讨 论 礼貌 原 则 在 各 种拒 绝 言 语 行 为 中 的体 现 。 ( 一 )直接拒绝 直 接拒 绝 言语 行 为是通 过 直接 的 、毫 无保 留的方 式来 实 现 说 话 者 的 否 定 意 愿 。 简 单 直 白 的 拒 绝 回应 势 必 会 伤 及 对 方 的 面 子 ,会 将 提 出建 议 或 请 求 的人 置 于 尴 尬 境 地 。 正 因如 此 , 单 一 的直 接 拒 绝 多 发 生 于 关 系 很 亲 密 或 是 完 全 陌 生 的人 之 间 。 关 系 很 亲 密 的 亲 属 或 朋 友 以及 完 全 陌生 的人 , 不 会 因 为 直 接 拒 绝 而 影 响 以后 的 交 际 关 系 , 并 且 说 话 者 的 直 接 拒 绝 般 情 况 下 并 不 是 出于 不 礼貌 或 不 尊 重 。例 如 : ( 1) A :你 快 把 你 的 书 桌 收 拾 一 下 。
A :我跟 小欧说 好 了,周 六我们 一起去逛 公 园,还有 几
现 代 交 际
201 5年 2月 刊 总 第 402期
对拒绝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研究
管中窥“不”见中西——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略析
等也对拒绝语作了相关研究 ( 转引自王芙蓉 刘振平,20 ) 06 。 22国内也有相关研究,笔者将之分作三类: . 刘珊 1从语用理论出发, ) 通过分析研究或验证或提出新的理论框架; 王爱华 (01 以 B w &Lv sn 的礼貌理论为基 础, Bu 20) o r n ei o n 以 lm& (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浙江杭州 30 1 ) 108 Kl u a等的 “ 篇补 全测试 ”为工具,调查 了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 k 语 o r n ei o 礼 n L 要J 捅 拒绝是 社会生活中 普遍存 在的现象, 拒绝言 关于 语行为的 达模式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验证了 B w &L v sn 研 貌理论的普遍性假设。 此外, 石景玲, 李淑兰(02 、 2 0)吴建设(O3 、 2O ) 究也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拒绝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礼貌原则、面子 侯国金,蒋勇 (04 20 )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与拒绝相关的语用理论进 理论等。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很多。英汉拒绝言语行为可 以从策略角度进行
际能力 。
[ 关键词] 绝 语 为 英 汉 拒 言 行 ; 语; 语 1引言 .
拒绝 是社会活动中普遍存在 的情 况,是 “ 社会各阶层 、各群体 所共有 的普遍言语行为 ”( 王芙蓉 、刘振平 ,20 ) 06 。无论是谢绝他 人 的邀请 、恩惠或赠与的礼品 ,还是不接受他人的要求、命令、建 议 、批评都属于这一言语行为。王风兰 (0 3 20 )认为,从本质上看, 拒绝就是对 他人意愿或行为的间接否定 。既然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 的否定,就会伤害到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或 策略 使听话 者从感情上接受拒绝或最大可能的减少对听话者感情的 伤害。拒绝虽是普遍现象,在各种不同社会、文化中有不少共同和 相通 之处,但在不同文化 、不 同社会背景 中生活的人 ,由于其 “ 价 3 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划分 .“ 值观 、 世界观 、民族性格 、 历史 、 地理环境条件”等的迥异 , 拒绝” “ 31 . 直接拒绝策略 。指使用透明度 高的话语 ( “ o 、 N t、 如 N ”. o ” “ 这一 言语 行为的社会使用习惯 、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则或规范也不尽 “ 不行” 不可 以”以及其 他明显 口气坚 决表否 定的方式)直接传 、“ 相同 ( 王芙蓉 、刘振平 ,20 ) 06 。 递出具拒绝意图,说话 者毫 不保 留地拒绝对 方,不留任 何余地 ,语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 “ 拒绝 ”这 一言语 行为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否定,所 以当然 气极为生硬,即严重地伤害 了对方的积极面子。如:
中国英语学习者拒绝语中的语用迁移
卢 艳芬
( 广东 白云学院 。 广东 广州 5 0 5 1 4 0) 摘要 : 语篇补 全测试” 以“ 问卷调查 , 10名 中美受试者 对 5 进行调查 , 探讨 中国英语 学习者拒绝语 中是否存在语用迁 移 , 其产生原因 。统计数据 表明 , 国英语学 习者拒绝 及 中 时。 语用迁移存 在于语义公式的频率 、 和内容上 。 顺序 英语
英语和阿拉伯语上。 这些研究 大都从拒绝策略异 同的角度
去探讨 文化差异的问题。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
笔者把收 集到 的三组数据 ( CN N ,E与 E L 互相进行 F)
行了一些类似的研究 , 如姚俊 、 王爱华 、 李玮 、 黄东梅等。 姚
俊从 中西法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 , 把收集到 的中国英语学 习者的数据与 La B h hn的英语学习者 的数据 作对 i o&  ̄saa 比研究 。李玮对汉语 , 英语 的拒绝 言语行为表达方式异同 做跨文化比较 。黄冬梅对男性 、 女性在不 同语境 的拒绝言 语行为做 了对 比研究 。国 内外学者的研究 , 在英语拒绝策
各 占半数 ) 为第二组英语学 习者( F )另外 5 人 ( E L; 0 男女各
占半数 ) 为第三组汉语本族语学生( C) N 。三组受试都通过 笔者在华盛 顿大学求学 和华南理工大学求 学的 中国朋 友
联 系 。笔 者 通 过 电子 邮 件 与受 试 联 系 。
2 调 查 方 法 .
文章编号: 8 8 8 ( 0 0 — 0 4 0 10 ~ 8 12 1 3 0 5— 2 0 0)
引言
数据。本 D T包 含 1 C 2个情景 : 三个 提供, 三个为请求 , 三 个建议 和三个邀请 。部分情景在 B ee tt eb . e a 的基础上稍作
中国英语学习者目的语拒绝策略的研究
3 7
中国大学 生 , 以汉 语 回答 问 卷 ( 称 C 简 C组 ) 3 ;0
位 三年级 英语 专 业 中 国大 学 生 , 以英 语 回答 问卷
( 称C 简 E组 ) 3 ;O位 以英语 为母 语 的美 国大 学生 , 以英语 回答 问卷 ( 称 AE组 ) 简 。中 国 大 学 生 来
学 习者既要 掌 握 目的语 社 会 文 化 知识 , 又要 掌 握 在 目的语 社 会 文 化 中被 认 为 适 当 的 言语 行 为 策
语 行 为尤 其 需要 运 用 一 定 的 策 略去 降低 威 胁 面
子 的程 度 。
拒绝 言 语 行 为 是 指 说 话 者 对 交 际对 象 表 达
重要 特征 , 分 为 语 用 正 迁 移 和语 用 负 迁 移 。 可 ] B e e Ta a ah 和 Ul sWet eb 、 k hs i i- l s z在 分 析 了 日本
人 、 国人 和 在美 国讲 英 语 的 日本 人 的拒 绝 表 达 美
i t) 因此 需 要运 用 礼 貌策 略 将 其威 胁 面 子 n Acs , g
收 稿 日期 :2 1 — 1 — 2 00 2 0
作者 简 介 :王 妍 ( 9 9 ) 女 , 1 7 一 , 山东 淄 博 人 , 苏 科 技 大 学 讲 师 , 士 , 江 硕 主要 从 事外 国语 言 学 研 究 。
第 2 期
王 妍 :中 国英 语 学 习 者 目的语 拒 绝 策 略 的 研 究
素 的人 员 , 会 影 响到 他 们 交 际 的 礼 貌 程 度 , 都 因 为 拒 绝 会 威 胁 交 际 对 方 的 面 子 。 因此 , 绝 言 拒
力 的一个重 要 方面就 是 能够使 用语 言实 施 言语行
欧美留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研究
欧美留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研究本文主要通过与中国人作对比,考察了具有良好听说读写能力的欧美留学生能否用汉语得体地实施拒绝言语行为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建议。
标签:拒绝言语行为;汉语习得;语用能力0 引言“拒绝”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属于语用学研究的范畴。
这一言语行为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所共有的普遍的言语行为。
然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由于其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历史、地理环境条件等的差异,对“拒绝”这一言语行为有着不同的社会规范或语用规则,有的甚至相去甚远。
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是如何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这些都因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本文主要考察欧美留学生使用汉语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情况。
1 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现状综述自从言语行为理论(J.L.Austin,1962;J.R.Searle,1965)、礼貌原则(G.Leech,1983)建立以来,语用学界对称呼、邀请、请求、招呼、恭维、道歉等言语行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研究,而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目前能见到的文献却相对贫乏。
1.1 国外对拒绝语的研究国外对拒绝语的研究主要有Ueda & Keiko(1974)、Rubin & Joan(1983)、Takahashi & Beebe(1986)、Chen Xing Lei Ye & Zhang Yanyin(1995)、Liao & Brenahan(1996)等。
Ueda & Keiko(1974)总结出了16种日语拒绝策略。
Rubin & Joan(1983)归纳出了9种间接拒绝策略。
Takahashi & Beebe(1986)就美国人和日本人拒绝策略的使用情况作了调查。
他们把拒绝言语行为划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主要调查了在拒绝语中是否以及如何使用“道歉/遗憾”语、拒绝的直/间接程度、拒绝的惯用表达式等项目。
拒绝策略国内外动态
近几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和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广泛关注拒绝言语行为问题的研究。
学者们以不同的视角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已经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的学者有:马月兰(2000)、姚俊(2003)、吴建设(2003)、王爱华(2001)、唐玲(2004)等。
马月兰在《中美“拒绝”言语行为比较研究》中阐述了中美拒绝语的主要区别。
并且运用相关语用学理论,归纳出了11 种拒绝策略,提出了在特定的语境下,汉语拒绝语和美语拒绝语的策略共存性。
王爱华主要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王爱华提出文化的差异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也比较大。
美国人的拒绝言语行为方式比中国人更加直接。
主要源于美国人的交际风格比较直接,他们更轻视迂回的交际方式,在美国人的思维中,自我、独立的思想比较根深蒂固,在个体主义的教育下,美国人更能直接的拒绝他人。
而中国人的言语行事作风恰恰相反。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人拒绝他人的方式更加的委婉迂回。
研究得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表示拒绝时采用的表达式有所不同。
英语常用:“I’d like to”+拒绝理由+道歉语为拒绝的礼貌表达方式。
汉语通常采用:称呼语+道歉语+拒绝理由的表达放肆。
唐玲(2004)提出,“拒绝言语行为序列一般包括起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中心行为语三个部分。
其中,中心行为语是实现拒绝的核心部分,表示直接拒绝。
另外,吴建设把拒绝语按语句层次和语篇层次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Brown 和Levinson 提出的礼貌补救策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把拒绝语的策略手段分为“直接”、“同情”、“回避”、“暗示”、“非言语”5 种策略。
日本学者森山卓郎将日语中的拒绝策略分类为直言不讳型、谎言型、延期型及搪塞型,简单地说,它们可以分别被理解为直接策略,找借口策略,推迟策略,回避或模糊表达法策略。
并且根据不同情境对各种策略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统计调查。
中美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交流成为了中美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
然而,由于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行为和言语方式,这些不同点可能会导致误解或者矛盾,进而影响交流效果和质量。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美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的差异,以促进中美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提升,推动中美交流的更加顺畅和健康。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策略的差异。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语用策略的差异: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采用的不同的影响策略和社交距离的关系。
2.文化差异的影响: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是否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是否存在文化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法,结合语料库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首先,我们将通过语料库收集中美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料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中存在的语用策略和差异。
接着,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另一个侧面考察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所使用的语用策略和文化认知水平的相关情况。
最后,我们将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策略差异和文化影响的结论。
四、预期结果与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预计将获得以下结果和意义:1.发现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策略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有助于促进中美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提升;2.了解中美文化因素对中美大学生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影响,有助于加深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3.为中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语言交际指导和建议,推动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拓展。
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辅助语调控策略调查研究
本次 中国受试者 10人 , 中西北 师范 大学非 英语专 2 其
业大一学生 6 0人 , 女 各 半 。英 语 语 言 学 专 业 研 究 生 6 男 0
新 的角度研究 人们 在 实施 拒绝 时所借 助 的辅 助语调 控 策
略。 2调查 的理 论框 架 Bo n& eisn 18 ) 著 名 的 “ 子 论 ” rw L v o (9 7 在 n 面 中指 出 , 某 些 言 语 行 为 , 拒 绝 言语 行 为 , 本 质 上 就 是 威 胁 交 际者 面 如 在 子 的 行 为 。3 子 即 交 际 者 在 公 众 中 的个 人 形 象 , 为 正 |面 分
赵 艳 萍
( 西北 师范大学 外国语 学院, 兰州 摘 7 07 ) 30 0
要 :文章基 于礼 貌理论 与面子观 , 语篇 补全测试”的 问卷 调查 形式, 中国英语 学 习者拒绝 言语行 以” 对
为 中的辅助语调控策略进行 了调查研 究。调查发现 , 性别、 英语 水平等 维度 对英语 学 习者的拒 绝语 辅助策略的选 择都 有一 定影 响。最后 , 文章就其原 因做 了实质性 的探 讨。
行 为 中 的辅 助语 策 略 的研 究 尚 不多 见 。 本文 试 图从 一 个 全
本 调查 有三个 目的: 1 中 国英 语学 习者 拒绝 惯用辅 () 助语策 略有那些 ?( ) 2 性别差异 对辅助语 策略 的选择产生 影 响吗?( ) 3 二语语言水平影响辅助语策 略的选择 吗?
中心” 向 听话 人 , 大 程 度 向 对方 表 示 礼 貌。要 降 低 偏 最 F A威胁或 伤害 面子 的力度 , 话 人必 须 采用 调控 措施 。 T 说 为保证对 方的负面面子不 受威胁 , 说话 人就要有 负 面的礼 貌策略( e ̄ v —pleess a g s 。也 就是说 , 话人 ng ie otns t t i ) i re e 说 要通过道歉 、 己、 强而为 、 贬 勉 含糊其辞 、 消极 无奈 等途径来 维护 听话人 的面子 , 其行 为不至于 受到阻碍 和干 扰 。为 使
论文中英文摘要
摘要在社会生活中,对别人的建议,要求等我们不可能都给出积极回应,因此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就在所难免。
拒绝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不礼貌的,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
恰当的拒绝策略能够化解因拒绝而带来的尴尬境地,从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国内外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都集中在跨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等方面,从年龄差异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以来自安徽北部和南部的18-25岁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阶段的群体为调查对象,对问卷中涉及到的八种拒绝用语和策略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以此来分析拒绝语使用的年龄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第一组(18-25岁)使用拒绝的情况较第二组(40岁以上)频繁且拒绝方式和用语较直接。
在拒绝策略和用语的选择上第二组倾向于选择能照顾到请求者面子的拒绝策略,而第一组的拒绝用语和策略比较直白。
本文从个人经历,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方面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
本文对年龄差异的研究能扩大拒绝语研究的领域以及丰富拒绝言语行为的理论。
关键词:言语行为;面子威胁;拒绝策略;年龄差异AbstractIn social life, we can’t always respond to others’requests or suggestions positively, 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eech of refusal is inevitable. Refusal is essentially not polite, and it is a face-threatening behavior.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resulting from refusal and maintain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 should choose proper refusal strategies. Early studies on refusal from abroad and at home were focused on cross-culture comparison and gender difference, bu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age difference in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This thesis conducts an investigation which involves two groups of people from north and south of Anhui. Group1 consists of people aged from 18 to 25, and Group2 consists of people aged over 40. Also, age differences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s of eight types of refusal strategies which were listed in the questionnaire.According to the survey, Group1 uses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more frequently than Group2 and their refusal strategies are more direct. Meanwhile, in the choices of refusal expressions, Group2 are likely to avoid damaging the requestors’faces, but Group1’s expressions are more specific. Finally causes of age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al experiences, pers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The study on age difference in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will enlarge the research field of refusal, and enrich refusal principles and theories.Key words: speech act; face-threatening; refusal strategy; age differen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国内"拒绝"语研究综述作者:冯桂芹, Feng Guiqin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刊名:黄山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9,11(1)引用次数:0次1.仁甫.勇毅.吴方.子亮言语行为与文化模式--中国人的交际方式三例 1995(1)2.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 19943.戴光元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20034.陆学进说话的艺术 19935.所谓直接性是指说话者意图与话语字面意义的透明程度6."语篇补全测试"的具体形式就是研究者设计出问卷,详细给出拒绝发生的语境,要求被调查者根据给出的语境补出拒绝语,然后调查者再对收集到拒绝语进行分析、研究7.马月兰从语篇表层谈中美拒绝策略 1999(4)8.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法[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4)9.龚萍拒绝语的Cχ→Rγ认知模式分析[期刊论文]-国外外语教学 2005(4)10.姚俊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3(1)1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 19961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200413.胡范铸"修辞"是什么?"修辞学"是什么?[期刊论文]-修辞学习 2002(2)14.张宗正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 200415.马月兰中美拒绝语策略共性比较研究 2000(2)16.唐玲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表层策略分析[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4(10)17.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3)18.徐晓燕.夏伟蓉英语"拒绝"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对比研究[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9.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法[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4)20.王爱华.吴贵凉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社会语用研究[期刊论文]-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21.廖素清"拒绝"言语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期刊论文]-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 2007(4)22.唐玲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期刊论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2)23.朱跃.李家玉中英商业购物中"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04(1)24.蔡玉澄基于"礼貌原则"的商务英语拒绝类信函的语用分析[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25.彭漪.袁俊娥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性别差异 2006(6)26.王绍斌.李玮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一项实证考察[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7(4)27.王芙蓉.刘振平欧美留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研究[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6(4)28.段玲琍.Anchalee Wannaruk英语拒绝策略的可教性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3)29.石景玲.李淑兰中国大学生拒绝邀请的礼貌策略[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1.期刊论文田秋月.Tian Qiuyue原型范畴与拒绝言语行为-鸡西大学学报2009,9(1)原型范畴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语用学角度来看,拒绝言语行为作为施为性言语行为中重要的一种言语行为之一,同样具有相似的特征或属性,并表现出原型结构.试以原型范畴为理论框架,旨在通过中英文拒绝言语的实例对拒绝言语行为的范畴框架进行分析,进而把握拒绝言语行为的原型特点.2.学位论文刘葆汉语诚意拒绝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性研究2006拒绝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中经常被使用,拒绝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许多学者已对本文以Austin(1962)和Searle(1969)的言语行为理论,Brown和Levinson(1978)的礼貌理论为框架,主要探讨汉语中真实拒绝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是如何实施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旨在深化汉语言语行为的研究。
汉语真实拒绝是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所以它需要礼貌策略来最大限度地减轻拒绝对听话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然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常被用来执行交际中的礼貌功能。
对话人之间的关系和权利因素是影响真实拒绝和虚假拒绝各种策略使用频率的变量。
真实拒绝在关系疏远和虚假拒绝在关系亲密的对话者之间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
包含虚假拒绝的对话经常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磋商过程,并出现模糊的理由或关于给听话人造成麻烦和损失的解释。
如果真实拒绝采取了恰当的策略,不但可以增强被拒绝者的理解,而且拒绝者也可以保护自己的决定而不必违心的答应。
在汉语文化中,合理地使用虚假拒绝可以表现出良好的涵养并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全文对拒绝的定义、范畴进行界定,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回顾并评论了以往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中了解到关于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系统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描写性研究,它具有定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特点。
语料收集采用三种方式:参与观察,对话补全测试和角色扮演, 重点是汉语真实拒绝言语行为的本质特性和它采取的各类礼貌策略。
阐述了对汉语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和特征,并介绍了它用以执行其在交际中的礼貌功能而采用的策略。
对汉语真实拒绝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做了一些对比分析,主要涉及它们的结构和顺序特点,各种策略的使用频率,社会关系和权利因素对它们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3.学位论文邵群中美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2006拒绝一方的请求、邀请、建议等从本质上说是伤害对方面子的,表现在语言上即是“威胁面子行为”(FTA)。
为了削弱和淡化拒绝的“威胁性”,人们通常借助于礼貌的语言策略。
本论文主要依据顾曰国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s)和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策略(PolitenessStrategies),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中美学生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的策略选择进行了研究,旨在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以及策略选择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研究问题如下: (1)中美学生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表现是否一致? (2)中美学生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差异和共性分别表现在何处? (3)影响中美学生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文化价值取向分别是什么? 本研究通过DCT补全对话的方式,分别对在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和中国两所大学的各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本文所研究的拒绝言语行为仅限于实质性的言语拒绝。
引发拒绝的言语行为设定为:要求、邀请、给予和建议四类。
语料主要来自于DCT的问卷调查。
语料分析过程中,主要考虑社会地位对拒绝策略的影响。
借助于计算机,各项数据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SPSS中t-test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及Excel的表格描述,对各项结果进行讨论。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还设计和组织了访谈,目的在于探讨造成拒绝言语行为差异的深层的文化动因。
研究结果如下,(1)中美学生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2)共性主要表现在,总体而言,中美学生在拒绝时,间接策略的使用要多于直接策略。
这表明中美文化都认同间接拒绝要比直接拒绝更礼貌。
此外,中美学生最常用的三种间接策略也是相同的。
他们分别是解释原因、表示道歉和提供别的方法,这也验证了Clark和Schunk所提出的关于礼貌的假设。
(3)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学生在拒绝时所采用的策略总数要少于美国学生,这正好与Liao和Bresnahan提出的“点到为止”的假设相吻合。
同时,中国学生对直接策略的使用要明显少于美国学生,倾向于使用更多的间接策略,这主要是由于中美两国之间不同的交际风格造成的,中国人倾向于委婉含蓄,而美国人倾向于直截了当。
此外,中国学生在拒绝上级时所采用的策略总数要多于拒绝同级和下级,在拒绝上级时所采用的直接策略总数明显少于拒绝同级和下级,而在美国学生中则不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
(4)和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对对方的社会地位更敏感。
中国人比较注重公众形象,而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形象。
中国人比较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而美国人则比较张扬个性。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有意或无意地更注重社会地位的差异。
相比之下,美国人则更注重追求所谓的个人的权益和“平等”。
本论文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可行的拒绝策略,从而可以使学习者在实施该礼貌言语行为时更为得体,更符合相应国家的礼貌规范,对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4.学位论文薛新东中美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2006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言语行为之间的差异一直是造成交际失败和语用失误的主要因素。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有必要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即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因此,研究如何在特定的场合下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将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失误,避免潜在的冒犯和误解,从而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言语行为是跨文化交际中误解和冲突频发的领域,对言语行为的研究是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拒绝语本质上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其能否正确得体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
为了削弱和淡化拒绝语的“面子威胁性”,说话者通常使用礼貌的拒绝语义成分。
本研究旨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中美大学生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
本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汉语和英语在实施“拒绝”行为时会表现出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汉语和英语各自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两种语言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研究通过“话语补全问卷”(DCT)收集数据,对90名中国大学生(汉语组)和90名美国大学生(英语组)拒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问卷共包括10个情景:四个建议,三个请求,二个邀请和一个给予。
英语和汉语问卷的情境内容相同,要求被调查者以书写形式完成问卷。
通过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1)汉语组和英语组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存在共同之处,即都倾向于使用间接的拒绝语义成分;(2)英语组直接拒绝语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组;(3)汉语组对社会权力和社会距离比英语组敏感。
汉语组在拒绝社会地位较高者或社会距离较远者较多地使用间接拒绝语义成份;(4)汉语组和英语组在一些语义成分的使用上也存在差异。
汉语组比英语组较多地使用理由、道歉、提供别的办法、称呼语和将来接受等语义成份;英语组比汉语组则较多地使用直接拒绝语、感谢和表达愿望等语义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