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合集下载

教给预习方法 培养预习习惯

教给预习方法 培养预习习惯

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这样说过:播种信念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在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链条上是多么重要的一环,作为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习惯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在这里我仅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谈一点自己的具体做法:一、教给预习方法,提出预习要求教给学生预习时要做到:读、画、查、思、写五点。

读:即朗读课文。

这是预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预习应以读为核心。

读是真正的预习,是搜索疑难,回答问题的前奏。

学生必须明白: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得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再读课文时,要求读得流利,自己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好就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画:就是画出生字,生词,重点句或不懂的字、词、句等。

还可以画出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查:即查字典、词典、电脑及有关课文的资料。

思:几思考课后有关的内容,主要指课后思考题。

写:就是写出给生字组的词语,主要内容和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生字组词可以写在书上的课后生字表旁边。

疑难问题可以写在文章的天头地尾,从插图中质疑,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出质疑。

这五点在实际运用中,又有所侧重的。

低年级时注重“读、画、思”,而到了高年级时则侧重“读、画、查、思、写”。

每一篇课文在布置预习时,侧重点又不相同。

比如:我在布置预习《示儿》一课时,我让学生注重了“查”这一点。

我是这样布置预习作业的:(1)查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2)查字典,词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3)查找与本诗主题相类似的陆游的诗。

在上课时,我围绕以上三个问题检查预习情况,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的说:“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陆游是宋代诗人,他写的诗有9300多首呢!是我国历代诗人中创作最丰富的诗人。

”有的说:“我查资料得知,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幼年时正是北宋灭亡的年代,目睹了目睹了金兵在江南枪杀掳掠和江南军民抗击金兵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是指在上课之前,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准备。

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是一些教师可以采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任务。

在每一堂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将相关的学习材料发放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前预习。

教师还可以在学习材料中标记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预习指导。

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知识点,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解释或概述,以便学生在预习时更好地理解和消化。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来进行预习引导。

在课堂开始之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来提问或总结预习的内容,以便检验学生对预习内容的理解情况,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预习小组。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预习和讨论预习内容,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预习小组的设置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摘要或提炼关键词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将预习内容进行整理和梳理。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和评估学生的预习效果。

可以通过安排小测验、口头答问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对预习内容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和反思预习对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预习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明确的预习任务、提供预习指导、利用课前时间进行预习引导、设置预习小组、帮助学生整理梳理预习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培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习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旭光杨桥小学方小琴预习是学科教学中的个重要环节、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当今社会的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呢?唯一的答案一一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可见,培粦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预习,是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

教师应从中年级开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要想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单靠教师教得好,教得得法是不行的,学生自身还必须学得好,学得得法。

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反映为各种学习行为。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预习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二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三是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增加求知欲望。

总之,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好办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教给预习方法
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学生开始不会预习,应该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酌情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

在预习课上,老师用一个例题做例子,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二、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设计预习提纲的原则是:①预习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②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所以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

③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启迪学生思维。

三、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在教授新课前一定要布置好详细地预习作业,并且要做好检查和指导的工作。

关于检查和督促的工作,可以通过学习委员、科代表,小组组长来完成,老师只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做好一些相应的要求与指导即可。

总之对于预习这个环节,老师只提要求,效果是不大的。

首先老
师必须要向学生言明预习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改变学生的认知,提高预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然后教会学生自己所教科目的具体预习方法,使学生明白无误地知道每科的具体、科学的预习方法,这是有效预习的前提和基础;最后才是布置预习作业、做好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一、指导思想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背景《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而学生的预习内容是否全面、预习方法是否得当,成为预习是否有效的关键。

教师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方法的指导,越来越需要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三、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3、实践研究法: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一、预习可分为:学期预习、周前预习和日前预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期预习和周前预习更适合于小学高段学生和中学生,日前预习较适合于小学各年级学生,因此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从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始,综合小学各门学科,不难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为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切入点,语文教师应更加关注此项工作。

我们对各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以下具体要求:1、对一、二年级的预习要求:①用横线或圆圈勾画文章的生字、词语;②在书上为生字注音,扩词(2—4个);③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通读课文三遍以上;④家长督促检查并签字,第二天教师检查。

2、对三、四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四点外再加上两点:①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部分生词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②把你读懂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①思考课后问题,做适当批注,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②能结合课文收集、查找相关资料。

三、对数学学科的预习要求:1、低段: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觉、主动预习的愿望,提示学生准备好第二天学习要用的学具。

2、中段:通过看例题,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尝试做试一试。

3、高段:自学例题后,尝试做一做课后练习。

四、对英语学科的预习要求:1、中、低年级:利用好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用磁带,先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跟着录音磁带试读课文,把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

2、高年级:浏览课文和单词,对照单词的中文意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勾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听录音跟读数遍。

五、以上要求可供各科教师参考,各班要结合实际,选择确定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可适当提高或降低要求)布置学生积极预习,尽量做到让学生易操作,教师好检查,让学生通过预习取得实效。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计划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计划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计划引言: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认真预习,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提前掌握知识。

然而,小学生在预习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重视预习、不方法不正确等。

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特制定了以下的养成计划。

第一步: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是养成预习习惯的第一步。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1.开设有趣的活动:针对不同科目的预习内容,设计有趣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增加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各类主题壁报、摆放相关教学用品等方式营造预习的氛围。

第二步:培养正确的预习方法良好的预习方法是预习有效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适合小学生的预习方法:1.阅读课本:让学生重点阅读课本,并标记重点知识点。

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策略,如快速浏览、断句理解等。

2.浏览学习指导:学生可以先浏览一下课后的学习指导,了解将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

3.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预习的时间和内容。

4.总结预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总结预习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提高记忆效果。

第三步:制定预习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预习计划是培养预习习惯的关键。

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教师引导:教师可以在每堂课之前,给学生制定简单明确的预习任务,如阅读课前几页的内容,了解课程主题等。

2.鼓励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监督和交流预习情况,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预习材料,如音频、视频等,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第四步:监督与评价在养成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课堂作业:教师可以布置预习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是否按时预习和掌握了预习内容。

2.家长督促:家长可以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并定期检查和评价孩子的预习情况。

教会预习方法 养成预习习惯 提高课堂效率

教会预习方法 养成预习习惯 提高课堂效率

教会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摘要] 课前预习是一个学生学好一门功课的良好习惯,有了充分的课前预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在学习时会把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预习习惯课堂效率课前多预习,课堂变容易。

有了充分的课前预习,老师在上课时就觉得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浅显易懂,课堂上就会节约大量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生会话、习题巩固、老师评价……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学年我参加了自治区区级小课题《中学生英语预习能力养成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

现将我们的实践研究情况简述如下。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创立了预习3p模式(1)post-class direction(课后指导)。

课题伊始,课题指导田庆能老师就设计制作了课题学案表,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每节课针对自己的学情设计预习内容并辅之于方法指导及检测反馈等。

我们在实施课题中,为了指导好学生预习,每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后当堂抽出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下节课预习指导,教给学生“一拼二读三点拨”预习的方法,即指导学生试拼读下节学习的单词、词组,引导学生读对话、短文,重点内容和知识点加以点拨。

既解决了学生预习的拦路虎,帮助学生有了初步的语感,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哑巴英语”的弊端,也使学生树立了预习的信心。

(2)prevision(预习)。

学生预习工作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习导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因此如何科学地设计预习学案成了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针对单词、短语预习,教师帮助学生四标注;针对课文预习,五勾划答问。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预习能力,而且提高了其阅读能力。

(3)pre-class check for prevision(课前预习检测)。

学生从一开始的被动要求预习,到逐渐养成预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必须对其课前预习情况及时进行检查,以培养其预习习惯。

我们在预习学案的设计中加入了学生自我评价、家长签名、教师评价及同学评价,并主要利用早读课的时间亲自督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评,还引导学生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对未按要求完成的学生教育批评,使其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英语预习习惯。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指在课堂上学习某一内容之前,先自主主动地学习相关的课前内容,以便更好
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而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探讨
为什么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并提出几个建议。

首先,为什么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呢?
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需要学生自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自我发展。

2. 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有助于听课时更好的
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 提高学习兴趣。

了解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
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解决和思考,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1. 确定预习目标。

在课前,了解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确定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

2. 阅读课前资料。

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先看一看老师提供的课前资料和教材,把握
知识点和重点,为课堂做好准备。

3. 进行讨论和思考。

在预习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和思考问题,交流各自的
见解,以增强自己的学习效果。

4. 做好笔记。

预习时可以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在课堂上向老师
提问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总之,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可
以通过引导学生定期预习、提供课前资料和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等措施,帮助学生养成预
习的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习进步。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转变认识,意识到每次在学习新课前做好预习环节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好处是什么,并让学生明白预习作业也是老师交给自己的一项学习任务,同样应该尽力去完成。

同时,老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而制定出相应的预习方案。

2.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时,尽量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预习状况,更应及时去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到预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3.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加以课前预习。

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预习生字比赛,看谁能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生字,优胜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预习的浓厚兴趣。

教师只要长期坚持这样的预习训练,学生也就不难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明确目的预习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预习时先明确预习前的相关问题,做到胸中有数:预习什么?预习多少?采用什么预习方法?比如,我在低段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这样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的:首先对要求预习的课文,先弄清课文题目是什么,想想你能从题目中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是想去知道些什么;再给课文分出自然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然后对照生字表去圈出课文里的生字;再借助拼音通读几次课文,做到将课文基本读通顺,还可以勾出自己认为是好词佳句的词句或是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注上一定的符号,以方便老师作解答;最后,想想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并试着了解课后有些什么练习题。

三、解决问题通过预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尽力解决以下问题:1.要求对预习的课文、儿歌、古诗、语文园地、口语交际、我爱阅读等形式的语文内容大概了解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要求“我会认、我会写”的生字各是哪些,各有多少?2.预习过程中,哪些内容弄懂了,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3.课后都有些什么练习题?4.上述内容哪些是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能完成的?5.预习内容中的相应插图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帮助?这样,学生有了预习作基础,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既容易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也感到轻松。

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方法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方法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方法三篇篇一1.重视预习,树立良好意识想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预习,持之以恒抓好预习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预习意识。

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必备环节,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融入了自己的学习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教给方法,进行有效预习思路决定出路,有了良好的方法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学生开始不会预习,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此教师可以把具有示范性的语文预习课带到课堂上来,上几次预习指导示范课。

在预习课上,教师可以就一篇要学的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确预习中要完成的几个任务,等到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也就可以布置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己去预习新课文了。

在预习中,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

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学生标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这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应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

第一步:通读感知。

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划出词语,并自学生字词语。

字词预习的要求是在预习本上给生字注音,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自己查阅工具书,或运用一定的方法解释词语,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同时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步:再读理解。

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怎样培养良好的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的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的的预习习惯把预习引入课堂且长期坚持下来,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㈠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之前,一定要让他了解预习的目的,以及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让孩子找到功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是存在的问题,预习不要求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问题,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㈡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

不用门门功课都预习,只把你平时认为很难的科目预习好了就行了。

其实,预习是有所选择的。

首先,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次,预习的质量也很难保证。

所以,当孩子刚刚接触预习时,家长们可以这样建议他们,先选择一门或者是两门学起来感觉不吃力的科目进行预习,等尝到预习的甜头,积累了比较熟练的技巧后,再一点点扩大预习的范围。

当然,预习也不要平均用力,对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不作为预习的重点,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薄弱的学科上。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总的预习时间不宜太长,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这种课前预习最好是在成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

㈢让孩子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适用的是阅读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将新内容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

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

预习对孩子学习成绩提高所起的作用1.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孩子往往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通过预习,孩子就能够分清楚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还会找到自己学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果自然会好。

如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灵活安排预习时间预习时间要在服从学习整体计划的前提下灵活安排。

根据每天的空余时间,决定预习的科目及每科的时间,要保障所选择的重点学科。

课前预习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多时预习可以充分点,钻研的深点,闲时可以多搞一点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二:预习要持之以恒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

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学习成绩与多种因素相关,只有在搞好预习的同时,要搞好其他学习环节,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另外,预习的质量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预习不能浅尝辄止,持之以恒方能奏效。

预习应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步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

通过这些预习可以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可以使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学习顺利衔接。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三:预习中要防止两个极端预习中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预习过粗,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预习目的。

二是预习过细,以至于上课没什么可听的,甚至打乱了整个计划,影响了其他学科,虽然有收效,但时间利用得不经济、效果不好。

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预习应该是:重温相关知识,扫清听课障碍大致了解新课的内容和思路找出疑难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总的来说,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加强理解,培养独立思考等自学能力,而不是用预习代替听课。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四:要总结出正确的预习方法对于刚上中学不会预习的学生来说。

切记不要盲目的去预习或者干脆不预习,而要主动向老师或高年级的学生请教,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五:要培养预习的兴趣学生不预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预习内容不感兴趣,如果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六:及时提醒自己预习,进行自我监督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能经常提醒自己、监督自己,并且长期坚持,就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五眼泉中小学汪军衍预习是课前自学的简称,它是批在老师讲课以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思考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为上课听讲作好准备。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

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课堂,预习显得尤为的重要。

预习有不同类型,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最常用的一种预习方法,它是在老师讲某一节课之前先自学这一节课的新内容。

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使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找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找到新教材中的衙重点、难点和疑点,为专心听讲,提高听课效果打下基础,同时也便于老师精讲重点为、难点和关键,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第一、使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懂得预习和不预习,学习效果明显不同。

上课前,搞好了预习,听课时就会心中有数,能自觉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预习时不理解的问题上,这样就有助于抓住学习中的重点为、难点和关键问题,更深刻、透彻地理解教材。

学生通过预习慢慢发现预习的好处,也就会渐渐主动预预习,逐步形成预习的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通过预习,学生自己把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通过听老师讲课,验证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正确性,这就会大大强化学生预习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只要自己肯动脑筋下功夫,也能自学知识;预习中通过深入思考,发现了不少新问题,也会大大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老师讲课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也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如果没有认真预习,学习起来就会遇到不少困难,从面促使他们养成预习习惯。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一、重视预习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

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

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

”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

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乐于预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

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会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对新课的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教学之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他们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借用工具书,熟悉教材的内容,初步扫清课文的生字新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预习,学生能在这过程中,提出疑问,带着问题去上课,效果随之会提高。

第一、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

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懂得怎样去预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内应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预习,怎样去预习。

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有意识进行预习作业的渗透,并经常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和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预习的意识。

让中年级学生直观地、具体地了解预习的要求及简单的预习方法。

第二、培养预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好语文的先导。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⑴要让学生了解预习的目的和意义。

⑵进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在预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

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不应多加批评和指责,应积极鼓励,发现其闪光点。

⑶预习内容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预习作业内容应丰富多彩,作业形式多样,富有新鲜感和刺激感。

⑷预习可与少先队争章活动有机结合。

根据中年级争章要求,把预习内容列入奖章考核要求,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第三、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关键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

”同样道理,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要比空洞的要求好得多。

因此,必须授给学生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

1、预习之前必须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这是预习的第一步。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教学的要求,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特别是针对中年级学生的特点,预习要求先易后难,逐步推行。

同时做到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

2、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步骤。

预习没有死板的步骤,根据预习要求,预习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是必须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⑴读:读通、读懂课文。

⑵划:划出难懂的字、词、句以及段落层次。

⑶查:正确查阅字典。

⑷思:思考各种问题。

⑸写:写出节意或段落大意。

⑹问: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以上步骤并不是千篇一律,应视实际情况而定。

3、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预习是学生独立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其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可以结合课内,有的放矢地教会中年级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⑴教会正确使
用工具书的方法。

⑵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教会做记录的方法以及使用常用的记录符号。

如:重点词、句用重点号“.”。

不懂的字、词、句用问号“?”。

好次词好句用“”号等。

⑷教会分段的方法。

如:按时间顺序分段方法;按地点变换分段方法;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方法;按文章结构分段方法(“总—分—总”结构,“先概括后具体”结构等)⑷教会概括节意或段意的方法,如:摘句法,找出起概括节意或段意作用的句子,(中心句,过渡句)等。

4、设计合理的预习作业。

合理的预习作业往往体现了合理的预习方法,因而能对学生的是一种预习方法的训练。

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文的“预习提示”及课文的内容,设计成合理的、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有许预习起引路作用。

围绕着设计好的预习作业来展开预习,实际上就多种类,概括地分为:
⑴表格式预习作业。

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把预习要求设计成表格,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边读边填写,达到预期的预习目的,也引导了学生怎样去预习课文。

⑵提纲式预习作业。

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

一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特点,针对学生特点。

二要有启发性,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

三要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要难度适当。

只有好的预习提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作为教师,应在这方面下功夫。

第四、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

学生的预习水平是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不断提高的。

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对学生应不断鼓励,方法不断更新,教会学生更多更好的预习方法,努力提高习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预习要有连续性。

预习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时有时无,要长久的坚持下去,学生的预习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2、预习要有阶段性。

预习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不同的教学要求以及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既持之以恒,又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

3、预习要有循序渐进性。

预习要遵循中年级学生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为先导,逐步推行,逐步加深要求,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切忌求快、求全、求高,脱离实际。

4、预习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能力、基础有差异。

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层次的预习要求。

照顾好学习上有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加强个别辅导。

5、预习要注意反馈。

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要及时检查,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对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解答,对普遍性的问题,更应放在课内重点解答。

切不可肤浅回答,免得学生一知半解。

其次,预习习惯应及时了解,及时纠正。

再次可以设计家庭、学校预习联系卡,对那些不自觉的学生由家长和教师共同督促和
帮助,以逐渐养成按时预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加强,新教材的推行,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同样,对中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更应放到能力培养的重要位置。

实践证明:教会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