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范本(二篇)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范本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空间、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
在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城市和农村需要互相依赖、合作和交流,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城乡一体化可以推动资源的共享和流动,为城市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其次,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保障。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社会阶层的差距拉大。
城乡一体化可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实现资源、机会、权益的公平分配,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城市和农村发展带来的红利。
再次,城乡一体化是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关键一环。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相互关联和互相依存的,两者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人口的有序流动,使社会结构更加合理和健康。
此外,城乡一体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城乡发展差异巨大,城乡一体化需要克服传统的行政和政策壁垒,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也需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土地问题、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难题,确保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和意义,也看到了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未来的实践中,我将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范本(二)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市农村二元结构的问题,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他在1 8 5 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
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
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 •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
其含意是指自2 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村经济199911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冯 雷一、城乡一体化的涵义及我国的实践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本来存在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其涵义大致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以克服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②城乡关系上,既强调乡村服务城市,也强调城市服务农村,使之互为依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④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有一定的社会范围和行政区划,其战略思想和工作方针通常是针对一座城市和它的郊区。
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
城乡一体化不会自然而然形成,也不会在朝夕之间完成,它是一个很长的发展建设过程。
从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来看,各地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4种:1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①商品农业阶段。
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②农村工业化阶段。
其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
③完善基础设施阶段。
其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文明的城市群体,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目前,珠江三角洲拥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2座;10~40万人口的城市6座;2~10万人口的城市24座;建制镇432座,全区每6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
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又探索、总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律化,环境净化美化。
这“十化标准”的实现,将标志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标准。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融合与协调。
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一体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学习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的意义和作用,并体会到城乡一体化实践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我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到了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制约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同时,城乡一体化还可以促进农村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互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还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因此,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农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我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对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作用。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需要通过城乡一体化来缩小。
城乡一体化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待遇,让农民从城市化发展中受益,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均等化。
城乡一体化还可以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教育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然而,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其次,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不明显。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农民保障待遇相对较低。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 和作用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将城市和乡村的绿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 性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这种规划具有以下意义和作用: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维护生态平衡。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 规划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一、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在国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田园城市理论到广域郊 区化理论,再到新城市主义和城乡生态建设等理论,这些理论都在探讨如何实现 城乡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同时,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 影响因素,如产业结构、人口迁移、空间规划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应用前景也在不断变化和发 展。未来,学者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其 内涵、影响因素、实现途径等。
2、跨学科交叉研究
2、跨学科交叉研究
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规 划学等。未来,学者们将进一步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 和方法,深入剖析城乡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
3、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前景和未 来发展方向
3、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在不 断变化和发展。未来,学者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各个方 面,包括其内涵、影响因素、实现途径等;同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综 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还将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提出更具针对性 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2、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应用途径和措施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城乡一体化定义和内涵一、定义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内涵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出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从国民经济社会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此后,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按照这个战略的要求,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同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并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同时,从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全面总结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客观、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同时从现代农业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进行部署规划.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质内容的再一次深化,是一次质的飞跃。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旨在破除城乡二元对立,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相交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提出了城市和农村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理念。
通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提高农村经济收入,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协同发展,避免偏重城市发展而忽视农村发展或相反的情况。
通过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推动城市和农村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全面发展。
城乡产业发展理论。
城乡产业发展理论尤其强调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农村产业发展来实现城乡融合。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现代服务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
推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通过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农业转移,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壮大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现代化。
通过实施农村产业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措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大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城乡间的互通互联。
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要注重城乡社会事业的均等化。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居民的福利共享,弱化城乡差距。
还需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工程。
城乡一体化 中国城乡发展的协同与融合
城乡一体化中国城乡发展的协同与融合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致力于实现城乡之间的协同与融合。
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本文将探讨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城乡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实现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它的核心目标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同时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福祉。
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
其次,城乡一体化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消除贫困现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三、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方针时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推进。
其次,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第四,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最后,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四、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中国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问题,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此外,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福利差异仍然较大。
五、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政策的协调和整合,促进城乡发展的领域深度融合。
其次,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品质。
第三,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了城城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困。
城乡一体化成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经验和思路。
本文将就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渊源城乡一体化理论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农村改革试点”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思路。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城乡经济统一市场体制、加快农业技术改造的几个决定》,明确了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198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间资金、物资调剂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城市和农村统一市场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一系列的文件和规划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城乡一体化是指利用城市和农村的各自资源和优势,合理布局发展经济。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环境优化、农村资源开发、经济地理结构调整、人口聚集控制、资金和信息流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系统集成、人口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等。
由于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模式,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加强协调和统筹,形成全面、协同的发展格局。
三、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1、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重城乡要素流动的平衡与协调,并通过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实现了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共同繁荣。
2、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通过提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加强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广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广东省通过完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以上经验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
它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推动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它充分考虑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性,认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需要农村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空间;而农村则需要城市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实践成果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在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农村地区逐渐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通过农民工进城务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同时,城乡一体化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存在问题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同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工权益保护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政策保障。
四、发展对策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乡规划和协调发展,统筹利用城市和农村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LI LUN YU DANGDAI2008年第11期(总第288期)城乡一体化理论回顾与分析的李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因此,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一、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综述(一)国外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
1847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文中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他还指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乡村之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这一概念把城市和乡村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二者之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也强调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和特色,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等理论,实践基础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认为,城市与农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和农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现代化理论强调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强调将城市与乡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城市可以为乡村提供市场与资金,乡村可以为城市提供食物与劳动力,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赢。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还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需要实现资源协调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与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可持续性。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互通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同开发。
同时还需要解决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和最大化效用。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空间均衡理论。
空间均衡理论认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是制约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需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实现地域空间的均衡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通过制定促进城乡发展的政策、改革城乡发展的机制、优化城乡发展的环境,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基础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强调了城乡融合,实现了政策层面的支持。
城市化发展是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乡村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走向城市化,带动居民城乡流动,资金、流通和信息的无缝对接。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将从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意义、难点及现行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一)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互补城市与乡村是两个不同的空间范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市与乡村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吸引城市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向农村流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使城市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传统农业生产相互融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并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四)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消除城乡差别,减少农村人口外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城乡融合发展的难点(一)资源配置不均衡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难点之一是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资源集聚,乡村资源空心化,城市与乡村之间资源的分布不均,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城市产业以服务业为主,乡村产业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
(三)人才流动不畅由于城市发展相对先进,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而乡村则存在人才流失和劳动力外流,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才流动不均衡。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融合发展,寻求城乡间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本文将探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展望。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一体化着眼于城乡关系的优化和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关系理论强调城乡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2.农村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农村发展理论倡导以农村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协调,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城乡一体化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促进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城乡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通过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4.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范围,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
三、城乡一体化的未来展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手段,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2.农村环境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城乡一体化的难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3.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及其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新时代城乡关系的重要特征,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
文章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理论层面,文章系统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层面,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比较等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总结了城乡融合发展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文章结合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以期为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城乡之间的互补性、协调性和共生性,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城乡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
这一战略部署旨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与发展,旨在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公共服务的均衡供应等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层面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市场一体化理论、功能一体化理论和空间一体化理论。
市场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一体化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将城市和农村的市场连接起来,可以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功能一体化理论强调城乡之间应该实现职能的互补与协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逐渐扩展至农村,而农村也具备了一定的城市功能。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使城市和农村各自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实现互补共赢。
空间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之间的空间应该实现无障碍交流与无缝连接。
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一体化,更是空间上的一体化。
通过建设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打破城乡空间隔离,实现城乡共生共享。
二、实践层面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是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中国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流失和农业生产低效等问题,城乡一体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案。
首先,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引进城市的农业科技、资金和管理经验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其次,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减少人口流失。
再次,城乡一体化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通过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拉近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的分散疏解,推动小城镇和农村的人口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城乡一体化(百度百科)
城乡一体化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城乡一体化英文名称:rural-urban integration定义: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百科名片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录产生背景基本概念不同理解实现方式产生背景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基本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不同理解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城乡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要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统一与持续。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和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城乡一体化理论主张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首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可以加强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居民的平等发展;其次,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和乡村的互补发展;最后,城乡一体化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总结。
实践中,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
首先,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在城乡一体化中增加财政支出,特别是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
这些投入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推动农村改革。
政府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再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加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和权益保护。
同时,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农村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最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加强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居民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
这些举措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人文保障。
三、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与挑战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工业化、城市化造成了严重的工农差别和城乡分割,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直是20世纪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
城市和农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体,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的分离和对立。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乡之间通过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源、技术、资金等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以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进而可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最终达到城乡良性互动的状态。
西方学者霍华德的社会城市(Sociable Cities)、赖特的区域统一体(Regional Entities)、斯泰因的区域城市(Regional Cities)、麦基的城乡混合体及芒福德的城乡整体规划思想等,都对城乡一体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城乡之间既有差别性也存在互补性。
城乡一体化是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充分发展基础上,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城乡相互依托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城乡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城乡生态系统并且保持其良性运转的状态。
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符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都市农业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从地域分布来看,可以有效推动城乡结合。
从城乡互动发展来看,都市农业不仅具有一般农业的功能、特点和经营方式,更具有与都市协调发展的属性,都市农业发展要在紧密联系城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寻找发展的动力,进而拓展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并最终可以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最优状态。
从要素资源的配置来看,城市要服务于农村,农村的发展要依托城市的资源,都市农业的观光旅游功能正是把周边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作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都市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把农村地区转变成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度假场所,形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和布局,促进产业链条在经济、空间、资源以及社会文化上的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他在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
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
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
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对霍华德的城乡一体化思想大加赞扬,说“霍华德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20世纪60年代,他明确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他主张建立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城市(但要大大的分散)为主体,把“区域统一体”的发展引向到许多平衡的社区里,就可以使区域整体发展,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还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何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的益处。
亨利·赖特及克拉仑斯·斯坦因提出“区域城市”的设想,即通过建立整体化的、清晰的区域交通网络,在交通轴交叉点形成城镇集聚,构成多中心城镇功能以及相对集中的空地系统。
也有一些人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促进中心城市达到更高程度的经济与生态协调,从而使中心城市成为三、二、一产业空间上梯度布局,形成大、中、小城市群体在空间形态上呈区域化的特征,即区域城市(regional cities)。
加拿大学者麦基(T.G.McGee)基于对亚洲一些国家的研究提出了“Desakota”概念即城乡一体化区域。
它是一种以区域为基础的城市化现象。
这种建立在区域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形态,实质就是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其主要特征是高强度、高频率的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混合的农业和非农业活动,淡化了的城乡差别。
以上论述说明,马恩列斯和资本主义城市理论家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认识是基本相同的,即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重建城乡平衡,使全部居民在任何地方都享受同等生活条件的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
二、我国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是我国的学者,它源于我国典型的“二元社会”格局,因而对城乡一体化的论述也就围绕着城、乡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进行展开。
主要的看法有: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经济学界通过分析经济发展规律,从城乡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出发,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无差别的境界,而是一种区域生态群落的合理分布,城乡一体化应是城市没有制度上的堡垒,乡村没有政策上的栅栏,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平衡系统的高境界”。
又有学者从可持续发展和空间概念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
2、城乡一体化研究领域最初,受农工商联合发展的启示,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手段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便确保城乡协调发展。
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管理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对策思路。
其后,研究领域扩展到户籍管理、就业、教育等更为广泛的制度领域,对传统的城乡分割体制的改革进行探讨。
目前学者们已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空间等各个方面,认为城市与乡村最终将成为一个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统一体。
3、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有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首先,内部动力是乡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他认为乡村城市化是指乡村地域中传统社区向城市现代社区的逐步演变,使留在乡村的居民逐渐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乡村的就业结构、人口居住地和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改变,城市从乡村中产生。
但是乡村城市化并不是城市的“全城化”,而是使乡村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方共享平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乡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乡村人多地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乡村城市化中来自乡村内部的推力,城乡收入分配、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异是乡村城市化中乡村外部的城市的拉力。
在两种力的作用下,实现乡村城市化。
乡村城市化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在乡村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现代化是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吸引力、综合服务能力,使城市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增强,对区域内乡村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外部动力是改革开放政策和外资的引进。
认为改革开放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壁垒,改革开放政策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外部动力将影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始终。
外资的引进则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的有效方式。
也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某种程度上会拉大城乡差距),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两头动,即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4、城乡一体化实现模式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模式国内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1)城市主导型模式。
学者的看法主要有:汤正刚认为“城区的经济辐射功能和‘市带县’的城市主导作用”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上海《城乡一体化课题组》(1991)研究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主导在城市”;石忆邵、何书金认为大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
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强调城市的作用,把城市的作用放在主导地位,通过城市的辐射、吸引功能,依靠城市的优势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这种模式的实施方向是从上而下。
(2)小城镇主导型模式。
有学者从小城镇出发,研究小城镇在解决农村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主要观点是:城市的产生来自于农村集镇的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不能抛开农业和农村。
发展小城镇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通过人口、经济要素的集中促进小城镇功能转变、规模扩大,缩小小城镇与城市的差别,而小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又缩小村与镇的差别,最终缩小城乡差别。
此种模式以小城镇的发展为主导,通过小城镇与上(城市)下(农村)差距的缩小来实现城乡一体化。
对大城市(都市区)而言,这种模式也可表现为郊区城市化模式,即通过郊区城市化来缩小城(市区)乡(郊区)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该模式的实施方向总体来看是自下而上。
(3)城乡结合统筹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也可称为区域城乡一体化模式,在大城市表现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
提出这种理论的是胡必亮同志,他认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一个区域的整体力量发挥出来,而不仅是促进其中城市的发展。
也就是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城市对整个区域在整体功能定位、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基础设施布局等诸方面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区域范围内系统的、完善的城镇体系,做到大、中、小城市及镇在本区域范围内合理布局,进而使区域整体效益得以发挥,最终促进区域范围内城乡经济、社会联系不断增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在推进这样一种以区域一体化为中心的城镇化过程中,关键的因素不是单个城市的规模大小,而是区域内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系的强弱程度。
也就是说,“联系”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与“规模”相比,“联系”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内在变量。
“联系”就是这种新的城镇化模式之区别于传统城市化模式的最根本要素。
在这种模式下,发挥了上(城市)下(乡镇)双向作用,上下同步实施,更多体现了城、乡的结合与统筹。
三、本文的思考与认识1.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界定综上所述,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义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在生产力和城市化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时才具有条件;第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三,城乡一体化是双向的演进,不是单向的。
是城乡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吸引先进和健康的因素、理顺交流途径、摈弃落后的病态的东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