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第3课时 练习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练习课》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时、分、秒【第三课时】时间的计算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描述具体的事情。
2. 能准确的读出钟面上时刻,会画时针分针,会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3. 会根据具体情境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4. 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了解时分秒的关系,会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四、教学具准备一段音乐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故事《一分钟》班杰明接到年轻人的求救电话,向他诉说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他约年轻人到房间好好谈一谈,当年轻人赶到班杰明房间时,里面乱七八糟,狼籍一片。
班杰明让年轻人在门外等一分钟,一分钟后,门打开了,房间整理得井然有序,而且还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
没等年青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话题说出来,班杰明就客气地说:“干杯,你可以走了。
你进来已有一分钟了。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能做许多事,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道理呀!”说完,便开心地走了。
小结:班杰明知道一分钟能做许多事,也能让别人知道一分种的内涵,正如古人所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教育我们即使一分一秒也要珍惜。
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一分钟虽然那么短暂,但是集少成多。
所以,我们应该灵活运用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还要向班杰明学习,让我们身边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
(二)探究新知1. 认识钟表(1)认识钟面的格数认法在图上指出一大格,一小格,并知道共有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整个钟面共有60小格,通过简单乘法得出为什么钟面会存在60小格。
(2)认识分针(感受1分钟)会看:较长的针是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
安静一分钟!感受!或者让学生们在这1分钟内能做什么?(3)认识时针会看:较短的针是时针,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说出时针与分针、分针与秒针走动的关系分析:时针走1大格,分针会走几小格。
三年级数学上学期练习课(第1~3课时)
(2)每包饼干8元,每块巧克力的价钱是饼干的3倍。 每块巧克力多少元?
8×3=24(元)
答:每块巧克力24元。
随堂练习
3. [教材P53 练习十一 第4题]
(3)有3只母鸡,小鸡的只数是母鸡的5倍。小鸡有多少只?
3×5=15(只) 答: 第6题] (1)李奶奶养了6只鹅,养的鸭的只数是鹅的7倍。 李奶奶养了多少只鸭?
2. [教材P53 练习十一 第2题]
长跳绳的长度是短跳绳的几倍?
短跳绳: 长跳绳:
答:长跳绳的长度是短跳绳的3倍。
随堂练习
3. [教材P53 练习十一 第4题]
(1)有5只蝴蝶,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4倍。蜻蜓 有多少只?
5×4=20(只 ) 答:蜻蜓有20只。
随堂练习
3. [教材P53 练习十一 第4题]
(2)小明踢的个数是小亮的2倍。 小明踢了多少个? 3×2=6(个)
答:小明踢了6个。
拓展练习
5. [教材P54 练习十一 第8题]
同学们一起踢毽子。小红踢了18个,小亮踢了3个。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不唯一。 如:小红踢的个数是张楠的2倍。张楠踢了多少个? 18÷2=9(个) 答:张楠踢了9个。
熊宝宝: 熊妈妈:
给完后,妈妈玉米的 个数是宝宝的2倍。
拓展练习
7. 熊妈妈原来有多少根玉米? [教材P55 练习十一 第12题]
熊宝宝现在的玉米根数: 5+3=8(根)
熊妈妈现在的玉米根数: 8×2=16(根)
熊妈妈原来的玉米根数: 16+3=19(根)
答:熊妈妈原来有19根玉米。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6×7=42(只) 答:李奶奶养了42只鸭。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8张PPT)
3时=( 180 )分 240分=( 4 )时
巩固练习
一集电视剧从8时10分开始播出,8时55分结束,一 共播出了多长时间?
55-10=45(分) 答:一共播出了45分钟。
巩固练习
联欢晚会从晚上7:30开始,演出2小时20分后结 束,结束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7时30分+2小时20分=9时50分
答:结束的时间是9时50分。
巩固练习
足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 跟上半场的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 需要多少时间?
45+45+15=105(分)
答:全场比赛需要105分钟。
巩固练习
李丽从一楼走到二楼用了1分钟,如果两层之间楼梯的 台阶数一样,李丽用同样的速度从一楼走到七楼,需 要多长时间? 问题怎么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填一填。
(1)钟面上的三根针中,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那一根是 ( 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是( 1 )秒,走一圈是( 60) 秒。 (2)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秒针正好走( 一圈 ), 是( 60 )秒,所以1分=( 60 )秒。
(3)秒针从12走到3,经过了( 15 )秒。
(4)2分=( 120 )秒 120秒=( 2 )分
第 3 课时 练 习 课
答7-:1=从6 一楼1到×七6楼=6需(要分6)分钟。 (55答第答答答答答答一一答答答足 李7答1李一联7一7答答一((李155时2-时)13:::::::集列:::球丽:丽集欢集集::集3丽--0钟=113)33)秒600一 全 全 一 全 结 结 电 火 一 结 全 比从 结 从 电 晚 电 电 结 全 一 电 从00面==课秒秒分=分44共场场共场束束视车共束场赛 一束一视会视视束场共视一(上55时针针++((播比比播比的的剧本播的比分 楼的楼剧从剧剧的比播剧楼22的1从从小 小×分分出赛赛出赛时时从应出时赛上 走时走从晚从从时赛出从走练三)11时时6))了需需了需间间了间需下 到间到上间需了到89888822根分=习时:时时时时走走226要要要是是是要两 二是二是要二4447400针(551151:151到到分分课个 楼楼楼1119991991分分分分050000中分000时时时0时3时03分到分分分分3==2半 用用用钟55钟5钟505钟,,99,)455555分分分开达分开开开开分开时时0场了了了。。00。000。经经最分钟钟钟始,钟始始始始钟始分分分分分55,111过过00细=分分分。。。播现。播,播播。播。。。。。分分(上了了最钟钟钟出在出演出出出半((长,,,,要,出,,,)场走如如如晚882888时4时时小时时得))5果果果点分55时555最秒秒两两两255555钟25分分分分分快。。层层层0分,结结结结结分的之之之钟下后束束束束束那间间间,半结,,,,,一楼 楼 楼什场束一一一一一根梯梯梯么跟,共共共共共是的的的时上结播播播播播(台台台候半束出出出出出阶阶阶能场的了了了了了数数数到)的时多多多多多一一一达,时间长长长长长样样样?秒间是时时时时时,,,针一几间间间间间李李李走样时?????丽丽丽一,几用用用小中分同同同格间?样样样是休的的的(息速速速1度度度5分)从从从钟秒一一一,,楼楼楼全走走走走场一到到到比圈七七七赛是楼楼楼需(,,,要需需需)多要要要秒少多多多。时长长长间时时时?间间间???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与反思
第5单元倍的认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和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课件展示)1.填一填。
2.想一想,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一第8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
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不增加也不减少。
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2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仍然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成了多少个呢?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1)小熊有5个玉米,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熊妈妈的个数是小熊的2倍,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是多少个呢?(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小组合作,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然后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电子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3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注重数据与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
3、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有序思考、逻辑判断等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夯实基础。
(预设8分钟)1、计算练习。
(第10题)25×12÷2 122×8÷225×(12÷2) 122×(8÷2)这节课,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进行练习。
计算时采用男女生比赛。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或字母表示出来。
2.不计算直接列式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32如果还不热,就说明酒还没来,即还没有发酵,也就是说甜酒还没有成功,要加大火力炕。
俗话说:“三天甜酒,七天豆豉。
”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做甜酒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做豆豉要七天的时间。
第三天检查是否热和了,如果热和而软,就说明酒来了,即发酵了,同时还有酒酿子淌出来,甜酒制作成功。
揭开覆盖物,用筷子把甜酒扒散开,否则甜酒会捂成酱黄味道变酸。
待做好的苞谷甜酒退凉后,装进坛子并封闭好,吃到来年的五六月间都不会变味。
长沙征婚 。
英语的单词是很重要的一项,英语想要拿到高分,就一定需要在英语单词上多下功夫,学好单词也是英语逆袭的必要条件,想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话,最好不要大面积占用时间来背英语单词,可以将英语单词的学习时间分为一些零散的闲暇时间新苞谷个个可以烧吃、煮吃,炕干的苞谷可以用来烤酒,炒苞谷花,烤出的酒称之为包谷酒。
在故乡,父亲曾经烤过包谷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3课时 较复杂应用题 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练习课件
整 理 复 习 1 看图列式闯关
1. 看图列式计算。 (1)水彩画有多少幅?
980-230-145 =750-145 =605(幅)
解析:观察题可知,先求出版画的数量,再求 水彩画的数量。
(2)
680+210-475 =890-475 =415(米)
解析:观察题图可知,学校到体育馆的距离+ 体 育馆到游乐园的距离= 学校到游乐园的距离=475 米+ 还剩下的米数。
(2)火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时行驶150千米,2时大 约行驶到什么位置?算一算,并用“△”在图中 标出来。 略
解析:先根据路程= 速度× 时间求出2 时火车行 驶的距离,然后再与122 千米,426 千米进行比 较即可判断出火车的大概位置。
解析:分别计算出两种付款方式的费用,然后与 940 元进行比较即可。
(2)如果选择另一种付款方式,需要几个月付清? 280×3=840( 元) 840 < 940 500+230 +230=960(元) 960 > 940 答:张奶奶应选择先付500 元,余下部分 每月付230 元的付款方式。
解析:如果选择每月付280 元,3 个月后还差 100 元,所以需要4个月才可付清。
整 理 复 习 2 稍复杂的路线图闯关
2.
(1)典典从娱乐室到大门有( 2 )条路线,走哪条路 线近?在图中标出来。 走经过餐厅和休息厅的这条路线近。(标图略)
(2)【新题型】龙龙列出一个算式:249+290-232。 他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解决的是餐厅到大门的距离比餐厅到娱乐室的距 离远多少米。
整 理 复 习 4 里程问题闯关
4. 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青岛,途经天津和济南。
北京—天津 北京—济南 济南—青岛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练习课(第3、4课时)》一遍过作业
练习课(第3、4课时)1.填空。
(1)一个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长是(),面积是()。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宽是4厘米,长是()厘米。
(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64平方厘米,它的边长是()厘米。
(4)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大约是()cm²。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cm²)(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粒纽扣的面积约为1()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70()黑板的面积约为4()小强沿着操场跑道跑了一圈,约400()2.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1)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两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3)一个长12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它的周长比面积小。
()(4)周长越长的图形,面积越大。
()(5)用8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周长都是32分米。
()3.小青家要重新粉刷客厅电视墙面的墙壁。
已知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放电视的部分是一个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不需要粉刷)。
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是多少平方米?4.在一张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13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
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图)。
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参考答案:1.16米 16平方米 12 8 16 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米米2.×√×××3.6×3-2×2=18-4=14(平方米)答: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是14平方米。
4.方法1:剩下部分的面积:18×10-13×5=115(平方厘米)剩下部分的周长:(18+10)×2=56(厘米)方法2:剩下部分的面积:18×10-13×5=115(平方厘米)剩下部分的周长:(18+10)×2+5×2=66(厘米)方法3:剩下部分的面积:18×10-13×5=115(平方厘米)剩下部分的周长:(18+10)×2+13×2=82(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第2节【第3课时】练习课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第2节【第3课时】练习课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使用竖式计算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合作、巡回讲解、板书讲解和口算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通过练习题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倡导团结互助、共同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和竖式计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和竖式计算。
2. 教学过程(1)布置任务板书上本节课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课后练习。
(2)集体讲解教师通过板书和讲解的形式,巡回讲解和解释上节课的问题,对整个基础知识进行概述和复习,然后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细节进行逐一解释说明。
(3)示范演练通过几个例题进行示范,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和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4)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5)板书复习教师通过板书上的提示或者随机点名的方式,让学生答题并在板书上展示答案,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通过讨论来推动学生之间的认识和互动。
(6)课后练习各位同学拿出课后练习,进行个人上的练习。
教师在学生练习之后通过答题讲解的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加强薄弱环节的练习。
3. 考核要求本节课的考核点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完成课后作业并且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是否到位。
四、板书设计1.本次教学的知识点和流程2.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相关操作方法3.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和考点五、教学反思此次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巡回讲解、板书讲解和口算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第三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第三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二、策略练习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
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
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
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
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三、练习总结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第四课时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3课时,主要是对第2课时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和练习。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例题和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笔算,避免出现错误。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练习本、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购买商品,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需求。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过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计算心得,解决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个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1. 将两位数和一位数写成乘法的形式。
2. 从个位开始,先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数,写在个位上。
3. 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写在十位上。
4. 若有进位,要加上进位。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自己找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需求,然后通过讲解例题、随堂练习、小组讨论和个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整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规则。
2.能够灵活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3.能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整数大小比较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整数的大小比较规则。
2.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进行计算。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整数大小比较。
四、教学准备1.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可通过简单的整数大小比较练习题,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老师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比较大小:-3 和 5,哪个数更大?”3. 学生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整数大小比较的练习题,督促学生独立完成。
4. 练习讨论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抽查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整数大小比较规则。
5. 拓展练习为巩固学生对整数大小比较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如应用题和实际问题练习。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整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老师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
七、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整数大小比较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整数大小比较展开,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概念。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整数大小比较的应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数大小比较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3课时练习课 人教版
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的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3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课本第39页,第3题列竖式算一算在连线。
2.判断,课本39页第5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1) 1 3 5(2) 4 2 7(3) 1 6 2_+6_9____ _+5_4_3__ _+9_5_9__8 2 5 9 6 0 10 1 1第1题数位没有对齐。
第2题个位向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没加1。
第3题连续两次进位,本位上的数都没有加进位的数。
3.课本39页第6题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和是1000,看这些数的前一位是否凑成九,个位相加是否凑成整十。
4.课本40页第7题开锁游戏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5.课本40页第8题用笔算加法解决问题。
6.星期天上午,小君要去寄信,买书,买食品,然后再回家。
小君可以怎样走?走哪条路最近?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训练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第一条218+75+440+510=第二条218+329+440+75+218=第三条218+75+440+125+410=……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到第一条路最近。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1.列竖式计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练习课主要针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包括但不限于: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等。
2. 通过练习题目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四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堂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练习题目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巩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练习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和不足。
2. 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巩固练习,评价学生对第四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注意事项:1. 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复习和巩固第四单元知识点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3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第3单元的知识点,包括:两位数的加减法、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几何图形的认识等。
2. 进行练习题的训练,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3单元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第3单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二、练习题训练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讨论解题方法和思路,教师适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醒他们要注意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学生提出自己在课堂上的疑问,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第3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课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3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答他们的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课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指导。
榆树市第二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3课时练习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时练习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参与长度单位间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课件。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师: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约有多长?师:你能将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师:同学们都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1.你会找吗?你能从尺上找到15毫米吗?38毫米呢?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5毫米和38毫米。
2.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
3.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7题。
4.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8、9、10题。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练习的过程也是知识梳理的过程,边练边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并学会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说课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三个大的板块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巩固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算法。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第3课时 练习四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3课时练习四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掌握数字1-100之间的连续加减法;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教育学生掌握数字1-100之间的连续加减法;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演示法;2.组合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1. 检查预习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掌握数字1-50之间的加减法;•能正确使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演示法请教师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演示:1.234 + 43 = ?2.345 - 56 = ?3.111 + 222 - 333 = ?4.456 - 67 + 89 = ?3. 组合法请学生用以下数字完成下列加减法:1.25 + 16 = ?2.42 - 24 = ?3.56 + 31 = ?4.37 - 15 = ?5.89 + 11 - 25 = ?6.58 - 19 + 20 = ?4. 讨论法请学生讨论以下数学问题:1.有一个只有25元的人,他想要买一杯奶茶和三个饺子,请问他还需要多少钱?2.有5个苹果,小明吃了两个,请问还剩几个?3.如果你从80开始计数,每隔3个再往下计算,到了23会停止计数,你数了多少个数?4.如果你从42开始计数,每隔4个再往下计算,计算到了92会停止计数,你数了多少个数?教学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字1-100之间的连续加减法,了解了如何使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练习课(第1~3课时)
99 × 1 = 99 99 × 2 = 198 99 × 3 = 297 99 × 4 = 396 …… 99 × 8 = 792 99 × 9 = 891
第一个因数没有变,都是 99。 第二个因数依次加 1。 第二个因数与积相加都是相应 的整百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的练习。
27×9 = 243 313×5 = 1565 499×3= 1497 824×5 = 4120
27
×
69
243
313
×
15
1565
499 × 2 23
1497
824 × 1 25
4120
12. [教材P64 练习十三 第12题]
333 414 2322
144 408 2238
整体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8
24
×
39
216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 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 向前一位进几。
7.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教材P64 练习十三 第7题]
12
28
18 3
23
×7
× 23 × 3 × 4
7 4 × 4 4× 5 4 √9 8 1×2
12 × 17
10. [教材P64 练习十三 第10题]
(1)买 7 台风扇,一共多少钱? 78 × 7 = 546(元)
答:一共是546元钱。
10. [教材P64 练习十三 第10题]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红买了4只乒乓球拍,一共要多少元? 24 × 4 = 96(元) 答:一共要96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单元倍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 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 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 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 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 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 想一想, 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 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 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 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 不增加也不减少. 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 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 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 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 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 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 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 可以画一画, 算一算, 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
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 集体订正, 师做出评价, 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边讲解, 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 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 那么再过1分钟, 这2
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 仍然是1个变成2个, 那现在变成
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 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 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 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 熊妈妈的个数是小
熊的2倍, 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 熊妈妈
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 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
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 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 然后指名汇报答案, 集体订
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5单元倍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 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 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 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 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 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 想一想, 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 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 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 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 不增加也不减少. 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 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 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 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 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 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 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 可以画一画, 算一算, 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
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 集体订正, 师做出评价, 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边讲解, 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 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 那么再过1分钟, 这2
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 仍然是1个变成2个, 那现在变成
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 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 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 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 熊妈妈的个数是小
熊的2倍, 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 熊妈妈
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 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
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 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 然后指名汇报答案, 集体订
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