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信解 道解 诗颂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本文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是超越言语和称谓的,天地万物的始原没有名字,名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不断地无欲,以观察道的奥妙;不断地有欲,以观察道的表现。
这两个方面虽然是同出一源,却因为表现出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玄妙的道理。
这种玄妙深奥无尽,是通往众妙的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刑,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世间人都知道美丽之为美丽,就会产生丑陋;都知道善良之为善良,就会产生恶劣。
所以,有无相生相继,难易相成相生,长短相对比出现,高下互相依存,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理事情追求无为,实行无言的教化;所有万物都做事情而不自告奋勇,生长而不具有所有权,行动而不自吹自擂,成就而不停止。
唯独不停止,所以永不被淘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提倡贤能,使百姓不争竞;不重视难以得到的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示可追求的对象,使百姓心境不混乱。
圣人治国,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生活保障,减弱自己的私欲,强健自己的骨气。
常常让百姓没有欲望和无知,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欲望。
实行无为,就没有事情不能处理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深远,而用之或不尽。
道广,而用之或不久。
道圣,而用之或不足。
故有馀而弗能也。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道是匍匐而涌动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穷尽;它是深远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广大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圣洁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取尽。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老子《德道经》释译
老子《德道经》释译《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解读
《老子》第一章dào kědào f ēi chánɡdào mínɡkě mínɡ f ēi chánɡmínɡ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wú mínɡti ān dìzhī shǐyǒu mínɡwàn wùzhī m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ɡùchánɡwúyùyǐ ɡuān qí miào chánɡyǒu yùyǐ ɡuān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qí ji ǎo其徼。
cǐ li ǎnɡzhět ónɡchū ér yì mínɡt ónɡwèi zhī xuán xuán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zhī yòu xuán zhònɡmiào zhī mén 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ti ān xi à ji ē zhī天下皆知zhīwéi shàn之为善,yǒu wú xi ānshɡēnɡ有无相生xiàxi ānɡyínɡ下相盈,yěměi zhī wéi měi sīèyǐji ē zhī shàn 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sībú shàn yǐ斯不善已。
nán yì xi ānchɡénɡchánɡduǎn xi ānɡxínɡɡāo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yīn shēnxiɡānɡhéqi án hòu xi ānɡsuíhénɡ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释义)
《道德经》 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并解释
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并解释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随意的去做事情。
老子《道德经》信解道解诗颂
老子《道德经》信解道解诗颂开场白研身心内真学问做宇宙间大文章仔细阅读《道德经》八十一课,老子最期望的读者,是那些侯王们——“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希望他们修道、悟道,遵道而行,回归至无为而治的上古时代,从而根本熄灭春秋无义战的战火,使人民得以永久的安居乐业,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争斗”。
老子还特辟了几章,专门讲授了宇宙生化之理,长生久视之道,入手兴功之法,登堂入室之阶……。
看似短短五千余言之《道德经》,其内容浩瀚深邃,无与伦比,实乃人、神、鬼、仙争相共餐之精神大宴,享之不尽,受之不完;迄今二千余年以来,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大丈夫们口流长涎。
正是:师传虽一悟有别——悟解有别是非生!即使是师门弟子,修持门中亦见凡圣之差,乃至有别立门派者;门外大众更是是非丛生——注解蜂起,两千年来,各是其是,各非其非。
信解方面,憨山大和尚的解读值得重视;也是笔者简要译释《道德经》的主要依据。
道家认为,“身国同构”:精气神,神如君,气如民,精如财;君明则国治,民聚则国强……;治国之道亦治身之道。
“善言入耳,永为道根。
”老子《道德经》之五千善言,上可以用于治国,近可以用于治身——就治身、道解方面,从古以来议之甚多,惟吕祖、黄元吉真人解读得颇为精切,可供真修行人参读。
道法大海信能入,灵台即是楼观台,放松身心虚且静,有字真经翻开来!在这里我们静听老子给大家讲课。
第一课大道体用题示:秦汉以前,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恍惚之道与形而下器用之道。
形而上恍惚之道,不可道之“道”,约有三义:(一)朱子曰:“道犹路也”,有脚就有路,而“道”则是通向宇宙究竟境界的唯一之路——心悟之路;(二)“离有离无之谓道”的不可道之“常道”,或曰无极○;(三)法则、规律。
形而下器用之道,可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由“首”与“辶”组成。
当代贤人李昌锐阐释曰:“首”字上两点把它平放起来,就成了八卦的阴爻,下一横就是当然的阳爻;阳爻下面的“自”字,即宇宙阴与阳这两个东西之互生互根、流行不息的自然变化;“辶”则为阴阳二物运动变化之轨迹或相状,包括隐在之虚象——“一虚一实道之机”;亦即太极⊙。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亦作如此停顿: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ǎo;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另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无名无形,所以不可说。
但道运行万物,又可以解释,但解释出来的道,只是一部分,不是那个涵盖一切的“常道”。
无生有,道生一。
于是就有了形,可以名了。
但一也不是“恒名”,他会发展变化而滋生万物,它是万物之母,万物也会消亡。
我们去看无名无形的道,就能感觉到它的微妙,如果我们去探究有名有形的“一”与由道生出的万物,寻根溯源,就能找到它的源头,理解道生万物的规律。
道是无,“一”以至万物,是有,有和无,是相生的,是同出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我们就称之为玄,理解这个玄,这是万物变化是奇妙的规律,理解它,就能得道。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解释:解释即非解释,无解释,错解释。
天下,指不懂道的侯王。
美丑,善恶,是人为的相对概念,老子不取,所以倡导善,倡导美,那就跟倡导丑,倡导恶无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两解:一是,人们知道那是美的,因为有丑存在;知道那是善的,有恶存在。
是丑显现了美,是恶显现了善。
二是:天下人皆去追求所谓的美,那是恶的,都去追求所谓的善,那是不善的。
意思是,不是为追求什么才去达到,而是要发自自然。
反对“有为”,提倡“无为”之意。
)接着列举许多相对的事物,它们都是相生的,相毁的,又是合一的,均非,均无,无须理会的。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上篇:《道经》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i:四声),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o:二声)龠(yue:四声)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读〗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读〗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读〗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读〗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i:一声)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e:二声),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读〗11.三十辐,共一毂(gu:三声),当其无,有车之用。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易解】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易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道德为核心,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修身养性、治国理政、人际关系以及人生境界的思考和建议。
下面将对道德经全文逐章进行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的,它是超越言语和思维的存在。
注释:道是指宇宙之道,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和理解,只能通过心灵的洞察力和直觉来把握。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众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指出,美和善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善就没有恶。
注释:美和善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体现出来,它们的存在是互为依存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句话强调了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应该避免过分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以免引发社会的竞争和混乱。
注释:贤者是指有才德的人,难得之货是指稀缺的财富,道德经认为过分追求这些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句话描述了道的特性,它包容万物,能够调和各种矛盾和纷争。
注释:道是一种能够包容一切的存在,它不仅能够解决各种矛盾和纷争,还能够平衡宇宙的运行。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强调了天地和圣人的无私和平等,它们对待万物和百姓没有偏爱之心。
注释:道德经认为,天地和圣人都是无私的存在,它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偏袒某些人或事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句话讲述了宇宙的运行规律,万物都依赖于谷神的存在,而谷神又依赖于玄牝之门。
注释:谷神是指宇宙的能量,玄牝之门是指宇宙的根本力量,它们的存在保持着宇宙的平衡和稳定。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道德经》信解 道解 诗颂
老子《道德经》信解道解诗颂开场白研身心内真学问做宇宙间大文章仔细阅读《道德经》八十一课,老子最期望的读者,是那些侯王们——“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希望他们修道、悟道,遵道而行,回归至无为而治的上古时代,从而根本熄灭春秋无义战的战火,使人民得以永久的安居乐业,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争斗”。
老子还特辟了几章,专门讲授了宇宙生化之理,长生久视之道,入手兴功之法,登堂入室之阶……。
看似短短五千余言之《道德经》,其内容浩瀚深邃,无与伦比,实乃人、神、鬼、仙争相共餐之精神大宴,享之不尽,受之不完;迄今二千余年以来,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大丈夫们口流长涎。
正是:师传虽一悟有别——悟解有别是非生!即使是师门弟子,修持门中亦见凡圣之差,乃至有别立门派者;门外大众更是是非丛生——注解蜂起,两千年来,各是其是,各非其非。
信解方面,憨山大和尚的解读值得重视;也是笔者简要译释《道德经》的主要依据。
道家认为,“身国同构”:精气神,神如君,气如民,精如财;君明则国治,民聚则国强……;治国之道亦治身之道。
“善言入耳,永为道根。
”老子《道德经》之五千善言,上可以用于治国,近可以用于治身——就治身、道解方面,从古以来议之甚多,惟吕祖、黄元吉真人解读得颇为精切,可供真修行人参读。
道法大海信能入,灵台即是楼观台,放松身心虚且静,有字真经翻开来!在这里我们静听老子给大家讲课。
第一课大道体用题示:秦汉以前,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恍惚之道与形而下器用之道。
形而上恍惚之道,不可道之“道”,约有三义:(一)朱子曰:“道犹路也”,有脚就有路,而“道”则是通向宇宙究竟境界的唯一之路——心悟之路;(二)“离有离无之谓道”的不可道之“常道”,或曰无极○;(三)法则、规律。
形而下器用之道,可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由“首”与“辶”组成。
当代贤人李昌锐阐释曰:“首”字上两点把它平放起来,就成了八卦的阴爻,下一横就是当然的阳爻;阳爻下面的“自”字,即宇宙阴与阳这两个东西之互生互根、流行不息的自然变化;“辶”则为阴阳二物运动变化之轨迹或相状,包括隐在之虚象——“一虚一实道之机”;亦即太极⊙。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由老子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名无形的特性。
道虽无名,称之为“常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众之所从生也”。
世间的名目则是有形之物的象征,不能完全描绘道的本质。
而且,只有没有欲望,跳出俗世的纷扰,才能够真正了解道。
这种摆脱欲望的状态被称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指的是对于道的真正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对于世俗的善恶、美丑、难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老子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呈现出了一种统一的规律。
圣人懂得顺应这种规律,不过分强调善美之为善美,也不苛求恶丑之为恶丑,做到了处事不为的境界。
圣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动静,没有迹可寻,实则无往而不年,无为而不成,不以功成而居功自傲。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弗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离道。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老子认为,不过分追求贤人,不过分珍爱难得之物,不过分放纵可欲之物,才能够使人心不乱。
所以圣人执政时,要能够让民众保持简朴的心态,不虚浮应酬,而实际上又能得到应有的补充,避免民众的争执。
道德经道德经解析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道德经解析原文与解析《道德经》道德经解析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本文将对《道德经》的原文进行解析,并分析其中包含的道德观念。
一、《道德经》原文解析《道德经》一共有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是以简洁而有深意的文字表达。
下面我们选取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进行解析。
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以“道”和“名”为重要概念,表达了道无法言传而名无法言说的含义。
其中,“道”被视为宇宙的起源,“名”则代表万物的命名。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超越言语和形式的追求。
2.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以“水”作为比喻,阐述了上善之德的境界。
水的柔顺、无私、自然而然的特性,使其成为道德修养的典范。
老子借此表达了无私无欲的道德境界应当符合水的特质。
3.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一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被誉为《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表达了宇宙生成的过程,将“道”视为万物的起源。
这一思想强调了宇宙间的无限延伸和变化。
二、《道德经》解析1. 道德观念《道德经》强调“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种道德准则。
老子认为追求道德,应该遵循“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即不违背宇宙自然运行的规律。
这种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人们顺应宇宙规律,不自私、不争斗、不执著。
2. 谦逊为美德《道德经》中的许多章节都强调了谦逊为美德。
理解到自身的渺小和与宇宙的相对关系,使人们能够放下功利心和自我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老子认为,谦逊能使人摆脱争斗、纷争和不满,从而达到心灵的安宁。
3. 自然与无为《道德经》强调了自然与无为的理念。
认为宇宙万物都按照自然本性运行,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追求过度的功利和物质欲望。
通过放下执念,不追求名利和权力,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满足。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诗人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诗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信解道解诗颂开场白研身心内真学问做宇宙间大文章仔细阅读《道德经》八十一课,老子最期望的读者,是那些侯王们——“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希望他们修道、悟道,遵道而行,回归至无为而治的上古时代,从而根本熄灭春秋无义战的战火,使人民得以永久的安居乐业,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争斗”。
老子还特辟了几章,专门讲授了宇宙生化之理,长生久视之道,入手兴功之法,登堂入室之阶……。
看似短短五千余言之《道德经》,其内容浩瀚深邃,无与伦比,实乃人、神、鬼、仙争相共餐之精神大宴,享之不尽,受之不完;迄今二千余年以来,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大丈夫们口流长涎。
正是:师传虽一悟有别——悟解有别是非生!即使是师门弟子,修持门中亦见凡圣之差,乃至有别立门派者;门外大众更是是非丛生——注解蜂起,两千年来,各是其是,各非其非。
信解方面,憨山大和尚的解读值得重视;也是笔者简要译释《道德经》的主要依据。
道家认为,“身国同构”:精气神,神如君,气如民,精如财;君明则国治,民聚则国强……;治国之道亦治身之道。
“善言入耳,永为道根。
”老子《道德经》之五千善言,上可以用于治国,近可以用于治身——就治身、道解方面,从古以来议之甚多,惟吕祖、黄元吉真人解读得颇为精切,可供真修行人参读。
道法大海信能入,灵台即是楼观台,放松身心虚且静,有字真经翻开来!在这里我们静听老子给大家讲课。
第一课大道体用题示:秦汉以前,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恍惚之道与形而下器用之道。
形而上恍惚之道,不可道之“道”,约有三义:(一)朱子曰:“道犹路也”,有脚就有路,而“道”则是通向宇宙究竟境界的唯一之路——心悟之路;(二)“离有离无之谓道”的不可道之“常道”,或曰无极○;(三)法则、规律。
形而下器用之道,可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由“首”与“辶”组成。
当代贤人李昌锐阐释曰:“首”字上两点把它平放起来,就成了八卦的阴爻,下一横就是当然的阳爻;阳爻下面的“自”字,即宇宙阴与阳这两个东西之互生互根、流行不息的自然变化;“辶”则为阴阳二物运动变化之轨迹或相状,包括隐在之虚象——“一虚一实道之机”;亦即太极⊙。
就具体修道而言,本课既言道之体用,也讲了入道功夫。
老子之道,尽在于此。
其余五千余言,皆系围着本课进一步讲述和展开。
道可道,非常道。
宇宙运化,井井有条;万物繁衍,欣欣向荣;谁在作主?就是从古至今,古今圣贤,都喊“不知道”的那个“道”!老子名之曰“真常之道”——我们宇宙的真宰。
牠虚而无形,灵而有相——无象之相;无象则无名,强名之曰“道”;故真常之道,可以叫牠“道”,也可以不叫牠“道”。
虚灵的先天大“道”,名“道”字“无极”○。
静为无极(○体),动即太极(⊙用),动静一如。
故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太极⊙;有来自无——来自无极○。
太极⊙——宇宙“干细胞”。
牠是心物一元的“干细胞”,既是物质“干细胞”,也是精神“干细胞”;亦即佛家“三界唯心”之心,更是“万法唯识”之识。
太极⊙之义深也、远也、玄也,不可思议也!——不是不能思议,更不是不准思议,而是思之不及,议之不得,只能像老子、庄子那样,在深深的定境中去慧而悟之!虚灵的无极之道○它不能总是处于先天的本寂状态(道体),它的本智功能在因缘会聚时,终归是要起用的,无极而太极⊙(道用),化而为一,亦即道生一之“一”——太极混沌之气的元始祖气(炁)。
气聚、精生、成形,生出后天的天地万物,及人间万事;万物、万事历经生、长、化、收、藏之后,复又叶落归根——归根复命,回归到无极道海○。
这就是老子在深深定境中,游心于万物发生之初,所观察到之道化万物、万物归道的全过程。
道何以要化生不灭的物质(阴),不朽的精神(阳),同时又给牠们提供生生不息的能量(气);以及令阴阳交媾而产生日月星辰,和牠的杰作“人”……乃至天灾地难、病祸苦痛?“天意从来高难问!”对此老子未予论述。
他的传人庄子给予了说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与老子同时现身的佛祖,也遇到过同样的事情——外道向佛祖提出了十四个宇宙现象方面的根本问题,佛祖也未予回答,称为十四无计。
比如“时间有没有开端?”“宇宙有没有边际?”……等。
佛祖笑了一下——笑而不答。
名可名,非常名。
道本无名,强名曰“道”,皆假名耳;牠化生天地,产出万物,已非常名也——常名曰“道”字“气”。
故可以叫“道”这个名,也可以不叫“道”这个名。
因为先天虚灵之“道”,化为后天的天地万物之后,名字也随之而不断地改变——万物万名,实际上就没有固定的名了,也就是无法名之的“无名”——“道”的新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虚灵的先天无名之“道”○,化为混沌的太极之气⊙,气聚、精生、成形,遂而产生了后天的阴阳——天地。
天地生成——有了固定名称“天地”之后,天地合气,阴阳交媾,万物滋生,宇宙从此就繁荣起来了。
常无欲以观其妙。
虚灵之道,无象之相,无法以“肉眼”直观,但可以“道眼”之心悟慧观。
修真证道者只要常处无私无欲的先天状态,就能深入静定,定而生慧,“道眼”开启,“三眼”齐观,从而提挈天地,深参造化,把握阴阳,透视虚实,这样就能够观察到虚灵的先天之“道”,如何化生后天的天地万物之奥,以及万物化尽收藏复又归根复命之妙;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认知和掌握宇宙生化的第一义谛,或曰“绝对真理”。
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人为习惯所囿,总想表现自己后天的聪明才智和欲望,便不能进入虚极静笃的甚深境界,“道眼”难以开启,只能依靠自我的主观心智之用,因此其视界被限制在三维之内;即使观察到的也是很有限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能认知宇宙运化一段时空、节序中的“相对真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老子观无,是观虚无道体之中,含有造化万物之奥;观有,观天地万物道化之理,及其归根复命之妙;可见老子是有、无齐观,虚、实共参——有无相生,道器相成;原本一体,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有为法的有欲观徼,玄而且妙;无为法的无欲观妙,妙而且玄;两者都叫做“玄”。
“玄”者,原也,源也,元也,道也。
有为法在表面观玄,门外观玄;无为法在道里观玄,门内观玄;有为法观的是万物泉源之玄,无为法观的是宇宙本元之玄;故两者同谓之玄——同谓之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无玄之,有又玄,无中生有,则玄之又玄;天玄之,地又玄,人居天地之中,则玄之又玄。
玄知大道生化,引导修真悟道者沿着理想之太极曲线,螺旋式的不断地向上升华,就能玄入大道之门——众妙之门。
玄!玄!玄!妙!妙!妙!我们一起来修道,修道悟到玄玄玄,悟道证到妙妙妙;始知:不悟道时妙而玄,悟道之后玄而妙,要知玄妙真消息,除了修道、悟道、证道无别道!诗曰:人生七十古来少,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间所剩无多子,又有一半睡着了。
抓紧有生之年,怀抱道德真经,踏着老子脚印,亲证虚灵大道!诗颂序诗1无上天机天已泄,河图洛书太极图。
知此道者二三子,道德五千用“心”读!2仰之弥高钻弥深,韦编三绝阅道经。
读至心领神会时,顽铁有望化为金。
童心是道3道本无言法本空,空中走来一灵童。
无心拨动没弦琴,声声天籁醒痴聋。
4大道道心本平常,像我粗布花衣裳。
七嘴八舌议论多,哎呀说坏我的娘!注:古人曰:道本无言,被人说坏。
5通天大道只一个,登天路标何其多?左道右道都是道,走向邪道莫怪我!注:古人曰:道本无言,非言不显;言有不达,道无以明。
诗颂1道犹路也通天路,一条心路各自悟。
鸿蒙未判悬太空,天地辟后在何处?2氤氲混元太和气,流行宇宙育群生,天变地变牠不变,元天尊兮始天尊.3有是道来无是道,天地万物两个抱,无能生有有还无,有无循环显道妙。
4大道全凭静中悟;大象得从心死后;大智若愚默如雷;大音希声彻宇宙。
5所可道者道之迹,言夫名非道之真,实中之虚无中有,悟解有别是非生。
6老子传道一字:无!须凭真意炼功夫;全凭无意得功夫;任凭心意用功夫。
7丹经道书多假(喻)话,假话背后藏玄机。
老子妙道无中有,玄之又玄上天梯。
8太朴未雕童真体,不假作为显道妙。
一入红尘天真破,难复纯朴风与貌。
9玄之又玄众妙门,入门便把老子寻。
他在高高山顶立,教我(们)深深海底行。
10日日颂读仍是雾,大道微妙赖心悟;真到若有所悟时,却嫌语言欠功夫!第二课美恶善丑题示:先天虚灵之“道”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可名者皆非常名,虚名之不足尚也。
吾人只有在后天“道用”上去体会,如美丑、善恶、有无、难易……等等,溯流而识源,才能了解同出而异名之道妙。
老子在本课教导我们应该效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方为上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丑)已,【信解】大家都知道真善美之美:美就是做慈善之事!啊!纯朴之美就是做慈善之事!说明这时人们的丑恶习贯由来已久了。
突然有人做了一件慈善之事,大家都感到很稀奇。
【道解】大道圆满,没有对立。
一落后天器用,分别心一起,美丑、善恶就顺势而生,从此生生不息。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之善:做了善事就是善!有人做了一件慈善之事,受到夸奖,说明这时早已没有为善的风气了。
终于有人做慈善之事了,大家都感到很高兴。
修真了道,就是从后天之器用返还先天的圆明道体,没有“真善美”对待的真善美境界。
故有无相生,后天的阴阳器用之道,相反而又相成,乃势之必然,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皆是吾人之分别心的发明创造:臭鱼虾,川人嫌而广人爱;麻辣烫,广人惧而川人嗜。
名则有无相生:先是无名的先天之道,生出有名的太极之气,化生名名的天地万物;化尽收藏,名名的万物又弃有而归无名之道——复命归根;如此地反复循环——天道好还。
难易相成,事则难易相成:容易之事不做,久之必积为难事;把容易做之事尽快做好,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大道至简,大法至易。
道因气而立——修道即从补漏筑基,炼精化气下手,呼吸为工,“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持之以恒,量变质变,即化难为易,更上一层楼矣!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反复),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物则长短相形。
位则高下相倾。
言则音声相和。
行则前后相随,你前走,我后随;立正,向后转!我在前,你后随。
长短相形——小周天任督往来,出入呼吸,后行路长而前行路短;高下相倾(反复)——进阳火自下而上,退阴符由上而下,反复循环;音声相和——神融气畅,百脉流通,同声相应,虎啸龙吟;前后相随——活子时至,阳升于后;活午时至,阴降于前;如此地阴阳交媾,时至功成,玉液还丹,灵药产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以无为——顺其自然之理来处理一切事情。
身教重于言教,圣人事事示范,皆可作为我们的模范和榜样。
“安闲自得长生道,昼夜无声转法论。
”率皆大道自然,自然而然。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天地万物赖道以生,依德而长,道之不辞辛劳如此!万物生长壮大,成为可用之才了,也不据为己有。
小周天烹炼完成,任督一通则脏腑百脉无有不通,足以补足数十年来耗损之元气,令坎中之满真个地满起来,达马阴藏象而返老还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