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结合事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结合事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的伟大事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深远而重要,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在过去几十年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贫困和落后,走上了富裕和发展的道路。
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荣耀,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和稳定。
一个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繁荣,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表现。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这些都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和影响力的增强。
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更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也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坚实基础。
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国家的重要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小康社会的基础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一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还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医疗、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进步。
通过加强教育改革,提高人民素质;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通过加强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就业状况、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等措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
人们将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和更好的居住条件,生活质量将得到明显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促进全球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的新篇章,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与挑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形势与政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一、千年梦想庄严承
1、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①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②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③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二、砥砺奋进,步履铿锵。
1、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①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②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③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成长。
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2、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①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3、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①学有所教。
②劳有所得
③病有所医。
④老有所养。
⑤住有所居。
⑥弱有所扶。
4、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
③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①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
②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
③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乘势而上,书写新章。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2、时与势总体于我有利。
3、凝心聚力再出发。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完善社会治理体 制,提高社会治 理能力
加强社区建设, 促进居民参与
改革开放:中国经 济快速发展,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
贫困人口:贫困问 题逐渐凸显,政府 提出扶贫目标
全面小康:党的十 八大提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目标
意义:全面小康社会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 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 段
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提升国际地位:全面小康社会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 加重要的作用。
促进全球经济发 展:全面小康社 会的实现将带动 国内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为世界 经济增长提供动 力。
增强国际合作:全 面小康社会建设过 程中,中国将加强 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 战,推动全球治理 体系的完善。
优化公共服务, 提升民生福祉
推进扶贫帮困, 缩小贫富差距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加速
地区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将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进步:全面小康社会将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福祉。 科技创新:全面小康社会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国际合作:全面小康社会将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家竞争力。
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推动全 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全章概述我国于1997年提前三年使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目前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
本课主要学习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问题。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新课标基本要求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新课程学习1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材料二: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他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10.1【教学设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对于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来说,十分重要。
本框题,设计两个目录。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接着具体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展示总体小康的成果,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二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一目录是本框题的重难点把握。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能力,在对数据材料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
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的对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了解思考:你的家乡近些年有什么变化?现代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新课导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探究一】①现代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②你的家乡近些年有什么变化?③你憧憬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1)展示小康一词的由来(2)“三步走”发展战略(展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追求幸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追求幸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小康社会的建设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
共同追求幸福则是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实现幸福而奋斗。
一、社会稳定与幸福感一个社会的稳定是人民幸福感的前提。
社会的稳定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效治理,还需要全体公民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
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民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稳定的维护,为人民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经济发展与幸福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保障。
只有经济富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他们才能享受到物质上的幸福。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大经济发展的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自身的幸福。
三、教育与幸福感教育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教育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人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帮助每个人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幸福感。
四、社会公平与幸福感社会公平是实现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也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社会公平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工作、创业,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分配和机会平等。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公平的建设,推动收入分配的公正,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度,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公平带来的幸福感。
五、文化建设与幸福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而不懈奋斗的重大举措。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中国终于跨越了世纪之交的“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从“两不愁、三保障”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
全面小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党和政府承担的基本职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步骤,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
其次,全面小康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奠定了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全面小康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也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成功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全面小康是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履行国际责任的生动体现。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的战略,中国的发展成果也离不开各国的支持和帮助。
全面小康将有力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一历史性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前言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之一。
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政治保持稳定,文化保持繁荣,社会保持和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谈我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经济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构建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
这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享有基本权利和公平机会的重要保障手段。
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覆盖全民,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保障等。
只有通过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解决人民群众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需求,确保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教育和文化建设教育和文化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全面小康社会的教育和文化建设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还要求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理能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各种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非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非凡小康社会是指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民物质生活达到相对富裕水平,人民精神生活逐步丰富,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完善的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凡的意义,以下是几个方面的阐述。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真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基本条件。
小康社会的实现,意味着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国家经济的繁荣可以为国家的安全提供基础保障,保障国家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人民幸福感,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实现小康社会,国家和人民才能真正富强起来,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在小康社会中,国家会逐步建立起更加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均等享受。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享受社会福利的保障。
同时,小康社会的实现也会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减少贫富差距,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路径。
只有实现了小康社会,国家才能有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推动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人口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力资本的培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
小康社会的实现可以为国家在经济、科技、国际事务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只有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国家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小康社会的实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只有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仅对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
个方面实现全面进步和发展,让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够过
上更加幸福、安定、美好的生活。
从经济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实现经济的持续稳
定增长,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这需要
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提高就业率、改善收入分配等措施。
从政治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治理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公民
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的
文化素质和创造力。
从社会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普惠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理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从生态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推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鲜明标志。
这是在系统总结建党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 3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作出的战略选择和庄严承诺。
现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仅剩8年时间,无论是理论准备还是实践进程,都需要我们予以正确把握。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及评价体系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
国际上对小康或小康社会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对幸福向往和追求的特有概念。
“小康”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三:其一,“小康”最初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距今大约 2500年前西周时期的《诗经》。
《诗塚大雅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其意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其二,“小康”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记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
”这里所指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其三,“小康”词意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辞海》对小康的解释,主要指经济比较宽裕的状况。
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
之后见诸各类报端、报告中所出现的“小康”,基本都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富足”之意。
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意义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人民的现实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人民的现实意义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其核心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愿景。
这一目标的提出是为了让每个我国人都能够过上美好生活,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将迎来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和美好的新时代。
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我国发展的紧迫任务。
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动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对人民来说,也将带来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变革。
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将会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将会得到有效帮扶,生活水平将显著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泛的社会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将会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
三、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意味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将得到更加均衡和完善的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将不断完善,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带来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得到更好的满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好的滋养,促进国家的文明进步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五、生态环境的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意味着更加美丽、幸福、和谐的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和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
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后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金版教程】2016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后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①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③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D 根据题意可知,①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而非意义,故选②④。
2.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按其发展进程,有望在2015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中部地区的基础虽然大都比东部地区差,但其发展速度可圈可点,这使其有可能在2017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这说明( ) A.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B.实现全面小康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C.2017年以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将彻底消失D.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只能越来越大解析:A 材料说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发展不平衡,故答案选A。
B项不符,C、D两项观点错误,均应舍去。
3.我国政府推出的新医改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这项改革有利于(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解析: C 新医改方案与提高居民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故不能选A项;该方案是公民普遍享有的,所以,也不能调节过高收入、实现优势互补,故排除B、D两项。
实现人人有医疗卫生服务,目的就是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4.小康生活是中国人的追求,但小康社会的建设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下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认识错误的是( )A.全面小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些,落后地区要奋起直追B.全面小康意味着各地平衡发展,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同步小康C.可支持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率先实现D.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不可能同时同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实现,A、C两项正确;全面小康首先是经济的小康,所以D项正确。
2018高考政治专项复习试题: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小康社会_练习(1)含答案
小康社会课后练习(1)1.关于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强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各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的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2.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紧紧抓住并牢牢把握这一关键期,关系到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下列对总体小康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②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由发展资料的消费向享受资料的消费过渡③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④工业化基本实现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3.中国政府曾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力争到2010年基本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到2020年基本实现小康。
但我们必须看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难中之难。
下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先解决“中部问题”,使中部赶上西部的发展速度、东部的发展水平4.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什么意义?5.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①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进程②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③应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求是》杂志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坚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完成,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中国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高中政治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1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导学案【大成目标】(目标解读及课堂组织2分钟)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的表现和特点; 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2、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使用说明】1.课前先快速阅读课文,弄清本框所讲内容,勾画知识点,发现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课前独立完成【基础案】和【巩固案】A 级练习; 3、建议1. 5课时(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实现 (1)时间:20世纪末。
(2)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3)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 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我国的小康社会只是一种总体上的小康社会。
2.全面小康的目标 (1)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2)总体特点: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3)远景目标: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_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2.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过程(1)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第10课 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第10课 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及不足;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用XXX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旧知巩固:投影问题,学生背诵,组内互查,教师抽查背诵或默写。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基本特征有哪些?2.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3.如何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导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振奋人心。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水平。
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先来学习第一课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1.正确区分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难点)2.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重点)让学生拿出下发的导学案,带着“自主学习”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
1.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目标分别有哪些?2.如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经济方面的新要求?学生看书找出答案,存疑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
(略)进行新课:1、学生通过材料,了解小康的由来及发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我国目前已实现了总体小康,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在高中政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在于:
首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
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就可以以更加充沛的物质基础和更高的文化素质,在全球性的竞争中更加从容自信地谋求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次,是在社会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
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的标志,也是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社会各方面矛盾相对化解的标志。
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将得到更好的保障,各项公共事业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是对于国家安全和外交方面的积极意义。
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更加自信、开放、和谐、安定,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各国的合作与竞争中,稳定周边环境,提升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实现中国梦的更加美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