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哲理小故事「」
8个经典哲理小故事
![8个经典哲理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d7a1df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a.png)
8个经典哲理小故事1. 破釜沉舟在战国时期,一位名叫兵燹的将军率领着一支兵力不足的军队去征战。
当时对手的军队十分庞大,兵燹的部队统计只有三千,无法匹敌。
于是,兵燹决定采用破釜沉舟的策略,意思是破坏所有的水壶和船只,表示不惧一死的精神,以鼓舞士气。
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后,兵燹的部队几乎全灭,兵燹和几名手下就只剩下了寥寥无几的人。
此时,兵燹拥有这样一句名言:“莫不相为也!”,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让自己的下属信心不受动摇。
接着,兵燹等人发动了一次英勇的反击,最后成功击败了对手的大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永远不要轻易放弃。
坚定的信念和战斗的精神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2. 力不从心有一个年轻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他很努力地学习和练习画画,但始终无法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丽画作。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艺术家,向他请教如何画出想要的画作。
老艺术家看了看这位年轻人画的画,发现他非常努力,但是由于缺乏真正的绘画技巧和经验,一直画不出好的作品。
于是,老艺术家对他说:“你的努力很感人,但努力并不足以让你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让你有所成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和实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只有依靠努力是不够的。
3. 可爱的孩子有一对夫妇给他们的孩子买来了一只小鸟,让孩子自己养。
孩子非常喜欢那只小鸟,每天都和它玩耍,给它喂食。
但是,有一天孩子忘记给小鸟喂食,小鸟不幸地死了。
孩子非常伤心,他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好好照顾小鸟。
但是,父母告诉孩子:“你不需要自责,你已经做到了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父母的话让孩子感到很受鼓舞,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即使没有做到完美也不必感到自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放弃或者懊悔,只需要牢记我们已经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即可。
4. 救死扶伤在古代,有一位医生叫孙思邈,他生活在唐朝的显庆年间。
孙思邈是一位非常有医德的医生,他经常帮助穷人和病人,而且他十分谦虚。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4b4351467ec102de3bd890c.png)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e5f6e0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7.png)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国学经典小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小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准则以及处世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鹿鸣》相传,古代的卫国国君子韦鸿,他好声音,会模仿鸟兽的叫声,尤其擅长模仿鹿鸣的声音。
一天,他在深山中模仿鹿鸣,吸引了迷路的人前来寻找。
他见到国君子韦鸿后,倍感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人物。
国君子韦鸿为了表达自己顺应天命,臣属正义的精神,决心放弃卫国的王位,让位给这位年轻人。
故事二:《饿虎饥羊》在一座山上生活着一只饥饿的老虎和一只饿极了的羊。
老虎发现山下有一只正在游玩的小猴子,便欲下山吃掉它。
羊情急之下,说服老虎先将自己吃掉。
老虎答应了羊的请求,吃掉了它。
可是,老虎刚吃掉羊,却因为肚子太饿而痛苦不堪,最终饿死在山上。
故事三:《拔苗助长》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种庄稼,看见隔壁地的庄稼长得更好,他忍不住去拔这边的秧苗,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更高。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庄稼反而长得更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故事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路上有个小孩饿得受不了,便给他一条鱼。
不久,又看见了同样的情景,老人依旧给予了食物的帮助。
然而,老人这次并没有给他食物,他教给他一种捕鱼的方法,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温饱的方法,以后就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故事五:《汲井研磨》远古时代,一个农夫要从山上的河里汲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帮忙,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在河里挖一个井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清洁的水。
”农夫照着老者的话做了,不仅得到了清洁的水,还解决了家里用水的问题。
故事六:《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一个井里,它高兴地对别的动物说:“我的井水清澈见底,简直是世界最美的地方!”可是,一天它看到一只海鸥从蓝天飞过,深受震撼。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https://img.taocdn.com/s3/m/c9080bcb89eb172ded63b72a.png)
国学小故事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国学小故事2〔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4f5a19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2.png)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在古代,哲理故事是人们传承智慧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些经典故事饱含着深刻的思考、教益和启发,不仅给人们以欣赏和娱乐,更让人们从中汲取智慧。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经典的古代哲理故事。
1. 《管窥井蛙》古代中国哲学家庄子的《管窥井蛙》是一则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只井蛙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于井口外的广阔天地抱有怀疑和偏见。
然而,当井蛙被人类捉到并带到田野时,它才看到了质疑之前所不能见到的草原、湖泊和其他井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视野狭窄会导致偏见和无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天地,但我们应该打破局限,开阔思维,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拥抱多样性。
2. 《一叶障目忽如一夜春风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一首诗,诗句“一叶障目,忽如一夜春风来”意味着一片树叶挡住了视野,但转瞬之间风吹走了树叶,重新恢复了视野。
这个故事提示我们,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和谦逊的人生态度,不要因为困境或挫折而看不到一切美好。
面对逆境,坚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充满希望与善意,就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出口。
3. 《小插曲破锣沉船》清代作家纪昀的《康熙大帝真容》中有一则小故事,故事中描述了一个母亲听到孩子在船上演奏破锣的声音后慌张地跑去救孩子,结果导致船翻,母子俩因此丧生。
而事实上,孩子只是一个人闹着玩而已,并没有真的发生危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判断和行动不能轻率。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盲从或误解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只有理性思考、谨慎行动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
4. 《楚王好问》《楚王好问》是《庄子·外篇·秋水》中的一则故事,里面描绘了楚王经常提出一些难题和问题来考验身边的朝臣和文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探索知识、追求真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楚王不断提出问题,鞭策朝臣和文士不断研究和思考,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
我们应该学习楚王的好问精神,鼓励自己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古代哲理故事(15篇)
![古代哲理故事(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3f59d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74.png)
古代哲理故事(15篇)古代哲理故事1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人:“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当地人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
”我说:“怎么可能呢?山不高。
”当地人说:“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然,从山脚登上山顶,我花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是实现的目标。
眼里看到的目标是直的,而脚下走到的目标往往是弯的,其间的坎坷、挫折和障碍,不是我们能用眼看到的。
古代哲理故事2马车夫的故事齐国的相国晏子有一次外出时,乘坐的马车正好经过马车夫的家门。
马车夫的妻子得到了这一信息后,便在家中打开一条门缝,向外观望。
她本来只是为了目睹一下当朝相国的风采,却不想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国驾车路过家门时,竟是那样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前的大伞盖下,洋洋得意地挥舞手中的鞭子,目无行人,昂然前进,好像替相国驾车,自己也成了相国似的。
晚上,马车夫回到家中,白天那种自我陶醉的情绪还没有消失呢,妻子就闹着要与他离婚。
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子将马车夫打入了五里雾中,半天摸不着头脑。
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问妻子闹离婚的缘由,妻子余怒未消地说:“晏子是齐国的当朝相国,学问名望在各国诸侯大臣中间有口皆碑,如雷贯耳。
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车上,仪表端庄,态度谦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
而你只不过是给他驾车的一个马车夫而已,却在车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自以为多么了不起,在赶车时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
像你这样胸无大志的人,将来怎么会有出息呢?所以,我要与你离婚!”妻子的一番数落,使马车夫发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顿感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他从此以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谦虚谨慎,终于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妻子的谅解。
马车夫的变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询其中的奥秘。
马车夫坦诚地将妻子的批评和自己的决心和盘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动。
他不仅欣赏马车夫的妻子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且赞佩马车夫知错即改、从善如流的精神。
优秀的中华传统哲理故事6篇
![优秀的中华传统哲理故事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a4382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f.png)
优秀的中华传统哲理故事6篇我们都会喜欢看一些蕴含哲理的励志小故事,这能让我们懂得很多人生道理,生活中处处是哲理,处处是学问,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小故事,因为它们蕴含太多的哲理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中华传统哲理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华传统哲理故事1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
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
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
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
《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人生感悟】陶宗仪刻苦读书、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挤出时间来学习,这样知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了,其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就会相应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学习技能才会得心应手。
中华传统哲理故事2孔子既注重礼貌,又很强调要有真情实感。
他很富有同情心。
本来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
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
他看见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路上碰到的也赶快迎上前去。
一天,有位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赶紧迎上去。
乐师走到台阶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台阶”。
当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席子”。
等乐师坐下以后,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
送走乐师以后,学生子张便问道:“这样不是太麻烦吗?”孔子回答说:“接待盲人就应该这样”。
中国古代智慧故事
![中国古代智慧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f0949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6.png)
中国古代智慧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富含智慧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给人以启迪,让人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处世之道和处事之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一些经典的古代智慧故事。
故事一,愚公移山。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翁,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
愚公决心要将这两座大山挪开,于是他带着儿子,开始每天挖土运石。
有人劝他放弃,认为这个愿望太过奢求。
但愚公却坚定地说,“只要我们不停止努力,总有一天,这两座大山会被我们挪开的!”他的坚持和信念感动了上天,传说中的神仙听说了这个故事,于是便派遣了两位神仙,帮助愚公和他的家人把山挪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最终都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故事二,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为了报国雪耻,决心要学习兵法,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
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乡,开始从头学习兵法。
范蠡每天都在家中烧薪尝胆,以此来警醒自己,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
后来,他果然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将军,帮助了自己的国家,也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和锻炼,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磨练,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的真正实力。
故事三,三打白骨精。
《西游记》中的故事讲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白骨精用美色诱惑唐僧,企图吃掉他,但最终都被孙悟空化解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警惕外表的诱惑,要懂得辨别是非,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这些古代智慧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却是永恒的。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智慧故事中汲取智慧,让自己更加睿智,更加坚强。
富有哲理的国学故事150则欣赏
![富有哲理的国学故事150则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e1dd205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5.png)
富有哲理的国学故事150则欣赏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君子名叫孔子。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走在路上,路过一片荒地,看到地上有一把漂亮的金锄头。
孔子的学生看了很心动,想将金锄头拾起来。
而孔子却告诉他们说:“这把金锄头肯定是官府丢失的,我们应该将它交给官府,而不是私自拾起。
”孔子告诉学生,君子之行,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因此,孔子带着学生一起将金锄头交给了官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君子要遵循道德准则,不做恶事,要有正直的品行,成为他人用以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二、韩信点兵,麻疹计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名将叫韩信。
韩信年轻时很聪明,有一天,他正在种菜,皇帝派人找他去参加战争,韩信不想参加战争,他想了一个办法。
他招了500个士兵,然后要求每个士兵都在军营里贴一张白纸,让他们不可对外透露。
当皇帝和其他将军来视察时,看到每个士兵营帐外都贴着一张纸,都好奇地询问这是干什么,韩信告诉他们,这是麻疹患者,皇帝和将军不敢接触,于是离开了。
韩信点兵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的人可以运用智慧来化解困境,既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能巧妙化解尴尬局面。
三、马丹阳勤学苦练,拔得头筹在古代,有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叫马丹阳,他非常勤奋,对学习很有热情。
有一天,他听说县城里有一次英才选拔的比赛,决定参加。
马丹阳和许多其他人一起参加了比赛,但是他没有被选拔进入名额之内。
他感到非常失落,但他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学习,苦练技能。
一年后,县城再次举办选拔比赛,马丹阳再次参加,这次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功入选。
人们都惊讶地发现,马丹阳之所以如此优秀,是因为他在一年的时间里,不断努力学习,日夜苦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断努力,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四、杜甫悔吃马肉,痛彻心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经历过一段贫困的时期,他饥饿得几乎要死去了。
有一天,他徘徊在饥饿中,看到一匹马正在田间吃草,他忍不住杀了那匹马,吃了马肉以解饥饿。
中华经典哲理小故事6篇
![中华经典哲理小故事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f74d5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0.png)
中华经典哲理小故事6篇哲理故事我们都看过很多,许许多多的哲理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深刻的道理。
哲理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华经典哲理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华经典哲理小故事1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
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
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
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心里过不去。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
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
”穷其一生,能遇到几位用心雕琢璞玉的老师呢?如果真的遇到了,请记得珍惜,不要因为老师的责备而选择怨恨。
因为,也许老师恰恰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成就自己。
用感恩的心看待这一切,一切都会变得很美好。
中华经典哲理小故事2伯乐相马的故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是善于辨认千里马。
有一天,他想把自己的儿子也培养成相马的能手。
于是他给了儿子一本《马经》,要儿子按照《马经》上画的图样去寻找千里马。
儿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马,都拿《马经》上的图样来仔细核对,看看与书上画的特征是否相符。
可是每次总有些细节对不上号。
就这样找了一年,还是没找到一匹和书上画的一模一样的马。
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告诉父亲。
伯乐劝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着找。
国学经典启发故事
![国学经典启发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5d9a45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3.png)
国学经典启发故事1、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2.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
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
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
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
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3.相煎何急以前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
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
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
优秀中国哲理故事5篇
![优秀中国哲理故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b8370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b.png)
优秀中国哲理故事5篇通过故事的阅读我们经常都会明白一些道理,一些经典的哲理小故事,读来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中国哲理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哲理故事1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
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人生哲理: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
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中国哲理故事2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很多国家聚在一起商议停战。
为了让大家遵守停战协定,国与国之间通常都会交换太子互相作为人质。
魏国和赵国达成了停战协议,魏国派遣大臣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
临走之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摇了摇头,说:“街上怎么会有老虎呢?我当然不会相信。
”庞葱又说:“但是,如果现在有第二个人也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想了想,说:“也许我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庞葱接着说:“如果这时又有第三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老虎,那么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肯定地说:“三个人都这样说,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说:“街上根本就不会有老虎,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
古代哲理故事
![古代哲理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4a8a0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3.png)
古代哲理故事故事一,孔子的弟子问礼。
孔子的弟子曾问他,“孔子,什么是礼?”孔子回答说,“你要人对你怎么样,你就对人怎么样。
”这句话告诉我们,待人处事要以礼为先,要用心去对待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善意。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理。
故事二,老子与管子的对话。
老子和管子曾经有过一次对话,管子问老子,“您认为人们应该怎样去做?”老子回答说,“天下的人都知道仁义,但是他们不知道仁义之中的真谛。
”管子又问,“那您认为仁义之中的真谛是什么?”老子回答说,“仁义之中的真谛就是‘无为而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处事要懂得顺应自然,不要刻意追求,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故事三,孟子的劝学。
孟子曾经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像鲁国的大臣一样努力学习,不要因为贫穷就放弃学习。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不要因为环境的限制而放弃学习,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故事四,庄子的蝴蝶梦。
庄子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忘记了自己是庄子。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我是庄子做了个梦,还是蝴蝶在做梦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梦境,现实和虚幻往往交织在一起,我们要学会超脱纷扰,洞悉世间真相。
故事五,孔子的弟子问学。
孔子的弟子曾问他,“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孔子回答说,“不懂就问,不知就学。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保持谦逊的心态,虚心向他人请教,才能不断进步。
这些古代哲理故事,虽然距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却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愿我们都能够成为内心充实、品德高尚的人。
10个经典哲理小故事
![10个经典哲理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91881e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7.png)
10个经典哲理小故事1. 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智慧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
在孔子的《论语》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什么是最重要的,孔子回答说,“吃饭。
”子贡不解地问,“吃饭有什么重要的?”孔子回答说,“吃饭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没有吃饭就没有力气做其他事情,所以吃饭是最重要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满足基本的需求,只有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2. 苏格拉底的启示。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苏格拉底式质疑”方法,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考。
有一则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有人问苏格拉底,“你为什么这么聪明?”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3. 庄子的悟道。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有一则关于庄子的小故事,庄子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自由自在。
醒来后,庄子感悟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超脱,不被世俗所困扰,追求内心的自由。
4.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幸福至上”的道德观念。
有一则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小故事,亚里士多德在教学时,有学生问他,“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回答说,“幸福就是追求德行和美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德行和美德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5. 孟子的人性。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有一则关于孟子的小故事,孟子的学生问他,“为什么人们总是互相帮助?”孟子回答说,“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就有善良的本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相信人性的善良,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
6. 哥白尼的勇气。
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颠覆了地心说的传统观念。
中国经典哲学故事
![中国经典哲学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10034a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0.png)
中国经典哲学故事哲理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阅览哲学故事,品读美妙人生。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中国经典哲学故事,谢谢你的阅读。
中国经典哲学故事篇1:曹操烧信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
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
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
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
”“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
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
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曹操烧信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
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
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
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中国经典哲学故事篇2:岳飞弹琴感刺客南宋爱国将领岳飞,善书法,也精琴棋。
每当他心中烦闷的时候,总要弹奏古琴,以抒发心中的忧愤。
公元1141年,岳飞抗击金兵,连连取胜,兵进至朱仙镇,岳家军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决心打到金兀术的老窝。
这天,岳飞正和部将们计议出兵的事,南宋的投降派丞相秦桧促使宋高宗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火速回京。
他要把岳飞骗回京城加以杀害。
岳飞离京城临安不远了,突然对面来了几个校尉拦住岳飞说:“圣上有旨,命你在城外安歇,没有圣旨,不得进城。
”这天晚上,岳飞就住一座寺院里。
想着胜利指日可待却不得不放弃大好战机,心中实在郁闷,夜不能寐,在院内踱步,望着满天星斗,连连摇头叹息。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5篇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86f6e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9.png)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5篇历史长河川流不息,从古代到现代名人成千上万,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给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和寓意深刻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关于古代的哲理故事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古代哲理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古代哲理故事1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
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
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
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
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古代哲理故事2东汉年间,班超帮助哥哥班固一起撰写《汉书》,但他认为一个男子汉的抱负不应只在纸笔上,于是弃文从武,参加了对匈奴的战斗。
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在战场上屡建功勋。
后来,东汉王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御匈奴的侵扰,就派遣班超作为使节出使到西域去。
班超手持汉朝的节杖,带领着由36人组成的使团出发了。
他们首先来到了鄯(shan)善国。
班超晋见了鄯善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们汉朝的皇帝派我来,是希望联合贵国共同对付匈奴。
我们吃过很多匈奴入侵的苦,应该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鄯善国王早就知道汉朝是一个泱泱大国,国力强盛,人口众多,不容小视,现在又见汉朝的使者庄重威仪,颇有大国之风,果然名不虚传,就连连点头称是道:“说得太对了,请您先在鄙国住几天,联合抵抗匈奴之事,容过两天再具体商议吧。
古代的哲理小故事
![古代的哲理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7684b1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2.png)
古代的哲理小故事在古代的哲理小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这些故事通常以简洁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展开,旨在通过寓言和故事情节传递深刻的道理。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几个古代的哲理小故事。
故事一:乌鸦喝水有一天,乌鸦口渴了,飞到一口井前喝水。
它发现井水很低,无法直接喝到,于是它找来一块石头,投入井中,井水随着石头的升起而上涨。
乌鸦连续投入几块石头,最终将井水盖住,它成功地享受到了清凉的井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需要智慧和耐心。
乌鸦没有急躁地去寻找其他水源,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应该坚持思考和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轻易放弃。
故事二:打磨石头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心怀雄心壮志,梦想打造一座美丽的雕塑。
他找到了一块普通的石头,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打磨过程。
他日复一日地用锤子敲打,用刀子切割,并用水砂纸擦拭。
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那块普通的石头变成了一尊精美绝伦的雕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完成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即使最初的条件再艰苦,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就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
故事三:捕鱼人的玩笑有一天,一个捕鱼人站在海边,故意将自己的鱼网扔进海里,然后迅速将网拉了出来。
在网里,他捕到了一条小鱼。
他对小鱼说:“小鱼啊,你太幼稚了。
你以为整个海洋都在你的掌控之中吗?”小鱼聪明地回答:“虽然我只是一条小鱼,但我生活在这个广袤的海洋里,我可以享受自由和快乐。
而你,只是一个捕鱼人,被限制在海边。
你拥有的只是一点点鱼,而我拥有的是整个大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自负和狭隘。
有时候,我们应该以谦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局限性,并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
追求自由、快乐和宽广的视野,才是真正的财富。
故事四:渔夫的智慧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渔夫每天早晨出海捕鱼。
他用一根普通的竿子,每次都能收获丰富的渔获。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一幕,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你不使用更先进的渔具,比如渔网或捕鱼船?”渔夫微笑着回答:“我不需要更多的渔获,我只需要养活自己和我的家人就足够了。
中国古代哲理小故事
![中国古代哲理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b2252f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a.png)
中国古代哲理小故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古代小故事中国古代哲理小故事:1.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见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中国古代哲理小故事:2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
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
”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
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秘诀:把封闭的心门敞开,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中国古代哲理小故事:3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
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古代哲理故事
![古代哲理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9a6325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7.png)
古代哲理故事1. 南华经中的蝴蝶梦春秋时期,庄周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感觉非常自由自在。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醒来,惊讶地发现原来那只蝴蝶只是他的梦境。
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他无法辨别现实和梦境之间的界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实和梦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人们的所见所感都可能是虚幻的。
人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要留恋于虚幻的世界,更要珍惜自己拥有的真实和自由。
2. 孟子的“梦蝶”孟子曾经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有个人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这个人醒来之后,开始思考自己是否是一只蝴蝶做梦,还是一只蝴蝶变成了他做梦。
这个故事和庄周的故事很相似,告诉我们现实世界和梦境世界没有明确的分界,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性,不要陷入虚无的循环之中。
3. 芝诺的乌龟悖论芝诺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悖论:一只乌龟和阿基里斯进行赛跑,阿基里斯比乌龟快很多,但是如果每次只给阿基里斯走乌龟前面距离的一半,乌龟一定会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看似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优势也可能被无限缩小。
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不要轻视别人,也不要过分自信。
4. 《道德经》中的空杯子《道德经》中有句话:“以其空无为器”,意思是人们应该像空杯子一样,保持心灵的空旷和透明,才能容纳更多的智慧和知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空杯子能够装下更多的水,同样的,保持空旷透明的心灵,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东西,也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智慧。
5. 罗马帝国的德尔菲斯之脚传说罗马帝国的德尔菲斯之脚能够预测未来的命运,但是也有一个被忽视的秘密:上面刻着“认识自己”(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字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想得更清楚,做得更好,进步更迅速。
孟子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有个人问他如何才能成为好人,孟子回答:“做到心中有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哲理小故事「」国学经典哲理小故事「集锦」导语:国学经典小故事,即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国学经典的深厚底蕴,读来饶有趣味,蕴含哲理。
那么,国学经典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孟母三迁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长的环境。
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
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
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
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
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
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
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
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壮成长。
??黄香扇枕温席黄香(56?-106),东汉大臣,9岁时母亲病死,从母亲生病到死,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由于劳累和悲伤,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 cuì),周围人赞扬他是难得的好孩子。
母亲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亲,尽量关心、体贴、照顾父亲。
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热,蚊子还很多。
为让父亲睡好觉,天未黑小黄香便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使劲把父亲的床席、枕头扇凉,把蚊子扇跑,使父亲能够安寝。
在寒风刺骨的冬夜,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在父亲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钻到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窝焐暖后,再让父亲睡下。
小黄香热爱父母,体贴入微的照顾父母,人们交口称赞:“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他的“扇枕温席”传为美谈。
缇萦救父缇萦(Tí yíng)是汉文帝时一个“太仓长”淳于(Chún yú,复姓)意的小女儿。
淳于意精通医道,后弃官回家行医,就诊者盈(yíng)门。
有一次,他在门上贴了告示:“这两天有事出门,不看病。
”恰好有个地方大官来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于意门外。
死者家属诬告淳于意行医害人,当地官府准备判处刖(yuè)刑,就是把脚砍掉。
但因为淳于意当过太仓长,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经皇帝批准,于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师去定罪。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
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缇萦到父亲面前说:“我护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尽心照顾您。
”说完就背起事先准备好的小包,辞别姐姐门,护着父亲上路去。
到京城,她冒死给皇帝写信,大意说:我父亲为官清廉,行医有术,现被人诬告要受刖刑。
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残疾,永难复原,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
我宁可入官为奴婢(bì),替父亲赎罪。
?汉文帝见缇萦人不大,孝心却不小,受到感动,赦(shè)免了淳于意,让他领着小缇萦回家去。
后来,汉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坏处,冤枉好人后无法纠正,就下令废除了肉刑。
??程门立雪北宋的哲学家杨时(1053-1135)从小好学,中进士做了官以后,弃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学者程颢(hào)为师。
程颢死后,为了深造,他又继续拜程颢的弟弟程颐(yí)为师,这时他已经是40岁的人了。
?一天中午,杨时和同学游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坐着养神小睡。
这时,下起鹅毛大雪,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不声不响站在大门外雪地里等候。
到程颐醒来发现他们,请他们进屋时,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来厚了,杨时和游酢站过的地方,留下两对深深的雪窝。
?廉颇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蔺(Lìn)相如,因在“完璧归赵”和“渑(miǎn)池会”两次重大外交活动中,挫败了强大的秦国的阴谋,卫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对人说:“我做了多年的赵国大将,攻城野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
蔺相如只靠动动嘴皮子,一下子职位比我还高。
我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TP08.tif,BP〗?蔺相如听到后,不与廉颇计较,多方回避和廉颇见面,当他带着随从外出,望见廉颇的车马,老远他就叫车夫绕道躲避。
他左右的人都以为这样做是很羞耻的,蔺相如却笑着问:“你们说,与秦王相比,廉将军威风大,还是秦王威风大?”“当然是秦王啰!”“可不是!”蔺相如接着解释:“秦王那么威风,我都敢当廷叱责他,我尽管愚笨,难道就独独害怕廉颇将军吗?我是考虑到,强横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还不是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人在,如果我和廉颇闹起矛盾,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那时秦国就会乘虚而入。
国家要紧呐,个人受点委屈有什么关系!我这样做,是把国家的安危和利益摆在首位,把个人的恩怨抛到后面。
”?廉颇听到相如的这番话,非常惭愧。
他脱光上衣,裸露着身子,背着荆条,到相如府上公开请罪,希望相如能用荆条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认错、赔礼道歉的诚意。
蔺相如一见廉颇这样,赶紧以礼相揖(yī)。
从此两人结为同生死共患难的刎颈之交。
这就是有名的“将相和”的故事,他们双方都做到识大体、顾大局,为国家的利益,抛开个人的恩怨,团结合作,使虎视眈眈的秦国很长时间不敢贸然举兵侵犯。
?管鲍之交管仲(?-前645)和鲍(Bào)叔牙交谊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他俩是春秋时期齐国人,自幼结交,互相了解,彼此知心。
长大后两人分属于齐国互相敌对的两派政治势力,鲍叔牙拥戴的齐公子小白胜利了,当了齐国的.君主,叫齐桓公,鲍叔牙成为宰相。
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纠失败,被逼自杀,管仲成了俘虏。
齐桓公准备将管仲处死,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的才能远远超过我,要使齐国富强,非重用他不可。
”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举荐,用最隆重的礼节,请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心甘情愿居于其下,成为管仲的助手,两人同心辅佐齐桓公长达40余年。
齐桓公用了管仲的谋略,很快成为春秋时期五个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个。
??管鲍之交被称为金兰之契(qì)。
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属,代表坚固;兰,指兰花,代表美好。
金兰,形容交情的信诚。
金兰契比喻意气相投、信诚深厚的友谊。
?管宁割席管宁(158-241)是三国时魏国隐士,曾经与朋友华歆(xīn)同在菜园锄地,他们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宁就像看到瓦石一样,毫不动心,照样挥锄,而华歆把金子拾起来后又扔下。
他们两人坐在同一张垫席上读书,有大官的车轿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样埋头读书,而华歆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
从这两件事管宁感到华歆还不能淡泊金钱和权位,有贪财之心,有羡慕富贵荣华之意,与自己志趣不同,于是同华歆割席分坐,拒绝再和他做好朋友。
古人席地而坐,把连在一起的坐席割断就表示绝交。
管宁“割席”、“拒华歆”被当作交友之道的美谈,他的态度或许过于严厉,但他重视朋友的品行和志向这一原则是可以借鉴的。
?孔融让梨孔融(153-208)是东汉末年鲁县(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
他从小聪慧敏捷,很有教养,在7个弟兄中他数老六,与兄弟相处,处处谦让,4岁时有一天,兄弟们一起吃一盘梨,哥哥让他先拿,他只拿一个最小的。
父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
”父母又问:“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狼来啦”的故事从前,有个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见山下田里大人们正在辛勤地劳动,就想撒个谎,逗逗乐。
他冲着山下大喊:“狼来啦!狼来啦!”田里的人听到喊声,立即举着铁锹,扛着锄头,紧张地奔上山来,累得气喘嘘嘘。
那个小孩却高兴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们都上当啦!”大人们生气地走下山去。
过两天,大人们正在种田,又听见山上有人喊“狼来啦!狼来啦!”大人们拿起农具飞快地奔上山,原来又是那个孩子撒谎,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们又上当啦!”大人们气坏了。
又过几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时,真的来了一只狼,他吓得拼命喊:“狼来啦!狼来啦!”农田里的大人都说:“准是那个孩子又在骗我们,别理他!”结果那个小孩被狼吃掉了,因为他老撒谎,别人对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结果吃亏的还是他自己。
所以说“狼没来,勿相欺”——千万不要说谎。
?康映雪晋朝人孙康,酷爱学习,常常感到白天时间不够用,可是家里贫穷,买不起灯油。
特别是冬季,白天短黑夜长,让夜晚的时间浪费掉实在可惜。
一天夜里,孙康一觉醒来,看见窗缝里透进白光,以为已经天明了。
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山、水、树木、屋宇,全都银装素裹,闪闪发亮。
他灵机一动:映着雪光,不是可以读书吗?此后,他便映雪读书,常常读到鸡叫。
?凿壁偷光汉朝人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可是家中贫困,夜读无灯。
邻居家每晚都点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个洞,使邻家的烛光照入,借以读书。
由于他刻苦攻读,后来终于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
?孙康、顾欢、祖莹、匡衡他们读书的客观条件极端困难,但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尽力去创造条件,坚持学习。
如今我们学习条件与他们相比是何其优越,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读书学习呢??锥刺股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Shuì,劝说)秦王失败后,形容憔悴地回到洛阳家中,遭家里人的冷遇。
为此苏秦发愤苦读,夜以继日。
每当晚间读书睏了,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警醒。
他就这样努力学习,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战国策》残卷中收有他的游说辞和书信16篇。
?铁杵磨针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在四川读书,不肯用功,中途弃学回家。
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铁杵(chǔ)在石头上不停地使劲磨。
李白不解地问:“你磨铁棒干什么用?”老婆婆说:“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这情景使李白很感动,他想:“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呀!学习不也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于是,他回到学馆,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很有成就的人。
谚语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是出自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