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悖论的论文 [悖论的形态论文(5篇可选)]
悖论的总结(通用26篇)
悖论的总结第1篇例子:为了对抗授权经销商,一些平行进口商强调个性化的服务,而其他进口商则不断寻找新的货源,即使它们现在的货源看起来还很保险。
B&N的xxx先生感到切断化妆晶业务供应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总会有人愿意把货物卖给平行进口商的。
因此,与授权经销商希望的相反,平行进口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会通过利用大企业的弱点生存得很好,而大企业也不愿积极反对产品的平行进口。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xxx先生竭力主张与授权经销商共存,他说:“如果我们还击,是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的。
”认识到对抗平行进口商无益,一些化妆品公司的授权经销商采取了这样一种战略:“如果你打不败它们,就加入它们!”这些经销商反而去接近平行进口商,让它们分销自己的产品。
例如,B&N的行政主管xxx先生曾说,现在主要化妆品品牌70%的授权经销商都会以折扣价向平行进口商供应商品。
事实是,有能力向平行进口商提供货物的授权经销商强烈要求,卖给授权经销商的产品成本不能高于平行进口商在别处获得产品时支付的价格。
这进一步反驳了用来解释平行进口起因的价格歧视论。
B&N开始只是一个小平行进口商,但后来发展为拥有7个店面的连锁店。
这是连锁店悖论的一个典型的案例。
那些化妆品的授权经销商除了容忍B&N之类的平行进口商进入,并容忍其店铺数量不断增长以外别无选择。
虽然授权经销商为化妆晶支付的价格较低,但是它们不得不为在高档地段陈列商品而向百货商店支付高额费用。
再加上高额的营销和广告费用,意味着授权经销商无力挑起价格战来赶走平行进口商。
这点解释了为什么香奈儿和雅诗兰黛之类的品牌授权经销商只能将唇膏价格从大约34新元降到28新元,但从不会低于平行进口商开出的24新元的价位。
悖论的总结第2篇“说谎者悖论”的内容是:如果某人说自己正在说谎,那么Ta说的话是真还是假?举个例子:“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就不符合“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则这句话就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就符合“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则这句话就是真的。
小学议论文作文:相悖论7
相悖论事物因为相对,所以才产生相悖。
——题记一、论事自盘古开天以来,事就发生了。
事,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有事,就会有起因、经过、结果,既有结果,就有对,有错,但谁对谁错,有谁能说清?也许错的不一定错,而对的,却犯了错呢?其实世界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他们产生这种想法,是他们看得太片面,太客观,在他们眼中,对的就是对的,错的便永远都不会变成对的。
先不管哪是是错的,他们的起因都是对的。
他们有着同样的资本,不同的,是他们所选择的方法,方法不同,结果便也不同。
也许以世俗的角度谈方法,光明正大永远是对的,不择手段则是错的。
我认为不然,在目前的社会来说,是没有绝对的对错的,因为他们的起因都一样。
所谓的对与错,只是以现在的时势和社会的状况所评定,这样,结果就出来了,方法用得不对时势潮流的,只能成为错的一放,而对的,则庆幸没和错的一放用同样的方法。
这就是相悖论。
二、论人人是一种最复杂的生物,自从产生了意识,便有了人格,紧接着,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和事差不多,过程不一样,结果便不一样了。
起初,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纯洁没有一丝杂渍的,随着成长的过程中,人不断受到周边事物的渲染,被这些杂渍长久地侵蚀,人格受到的改变和别人的不一样,则结果便不一样了。
难道他们不是在同样的出发点么?他们的起点一样,或者完全相对,可结果却是相悖的,这不是相悖论,又是什么?三、演化两人相向而行,在擦件而过的那一瞬间,他们相悖了。
也不知是不是应了天园地方之说,他们又相遇了。
或者,他们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
不知过了多久,他们相遇了,接着又相悖走去,如此循环,千秋万代,向左走向右走便组成了历史,而无数的相对与相悖,便证实了这个历史的演化。
事物因为相对,所以才产生相悖。
数学悖论论文
数学悖论论文悖论是一个涉及数理科学、哲学、逻辑学、语义学等非常广泛的论题,对科学发展意义不言而喻。
从数学方面来看,悖论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
因而研究悖论的概念、特征以及对数学发展的影响也就非常必要。
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严谨中包含着各种各样有趣的规律。
从几条简简单单的公理出发,就可以推理出一整套的体系。
可就是这门严密可靠的学科,却也有着像孩子一样顽皮的一面。
这其中最好的体现,就是悖论的存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们就发现了让人难以解释的矛盾,用正确的方法去证明一个命题,如果认为这个命题成立,就会发现它的否定命题也成立。
相反的,如果认为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会发现这个命题成立。
这便使人们产生里难以解释的困惑。
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多这样的问题被人们发现,于是,悖论就诞生了。
1.1相对存在性一方面,由于科学的无止境性,自相矛盾的系统将和科学理论体系永远并存,它从前有,现在有,将来仍然有,所以说,悖论是永远存在的。
另一方面,悖论只是产生并存在于人类思维及其产物中,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及规律并不因为人类意识中的矛盾有丝毫改变。
因此,悖论只与人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2.2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科学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有层次之分。
表层的是普通的逻辑矛盾,可以凭借实验、经验和思辨,在不触动科学理论“硬核”的情况下,清除矛盾并弥合它们对科学理论整体造成的缝隙;深层的是特殊的逻辑矛盾。
这是在普通的逻辑矛盾被清理之后又显现出来的关涉科学理论体系核心假说可信与否的逻辑矛盾。
这种矛盾常常危及科学理论的“硬核”。
悖论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
2.3可解决性人类思维应该没有悖论,应消除悖论。
然而,由于现阶段人类思维与大自然的割裂性,人所构造的思维及其符号系统必然会有悖论,所以悖论研究应该是通过深入分析,找出人所构造的思维系统或符号系统的起始基点,明确其向另一方向解释的两重性和可能性,限定其有效性范围,制定对本系统的理解和使用规则,避免因误解、误用而引起的思维纷争。
关于悖论的论文悖论的形态论文(5篇可选)
关于悖论的论文悖论的形态论文(5篇可选)一、悖论存在与否悖论是以一种什么形态来存在:首先是否存在,是要通过解析才能说明它的存在,因为它确实是有,并且能推动逻辑、数学等学科的发展;但是它是不存在,是因为它是我们思维构造出来的一种形式,它的形态是语言、是文字或是其他。
但是在客观世界中,确实是一种大家认为荒谬不存在的认知。
悖论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质疑的不存在,是因为反应的事实不存在,如“白马非马”。
但是悖论的定义就是推出的结论似是而非。
推理本身并没有错,推理的过程也是合乎逻辑,只看重推理本身的有效,抛开结论的真假,有效的推理得出结论,当然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如果只是认为结论的不真实性,不确定或是荒谬,从而认为整个悖论都不存在,是否定整个推理的过程。
我们本身就只是研究推理的有效而忽视结论,但是如果认为悖论不存在,那是从结论的有效来决定整个推理的有效,这是和逻辑研究、悖论研究的初衷相悖的。
(一)不能因为结论的真假来断定推理(悖论)的存在根据推理的定义可以知道:由已知的判断为前提,来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推理。
其作用就是要从己知的知识,来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但是如果这个前提是错误的,那结论就可能是正确的、错误的或是不可确定的;如果是有意或无意以一个错误的前提去推出结论,那悖论也就存在了出现的条。
但是,不可否认,推理是我们思维认识的最好的工具。
逻辑学作为研究思维的学科,在悖论的研究上更注重的是推理的有效,而不研究结论的有效。
1)既然是一个有效的推理,推理过程是合乎逻辑的,尽管可能前提不同,但是这个推理是有效的,是真实存在的当然悖论也是存在的。
2)悖论的定义:它本来就是一个看上去合理,得出的结论却充满矛盾的命题。
就更加不能因为其结论的多样性而直接否定整个命题不存在。
3)既然是一个有效的推理,推理过程是合乎逻辑的,尽管可能前提不同,但是这个推理是有效的,是真实存在的当然悖论也是存在的。
如1+1=2,这是一个正确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1+1=3,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的错误不能说这个推理就不存在,否则既然是不存在的,无意义,不可证明之类的东西,还有对错之分吗?综上所述,悖论指可以经过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往往跟我们由正确的认识而得出的结论不同,甚至这个悖论的命题形式,自己都能推翻自己。
学习心得小论文“浅谈悖论”
浅谈悖论悖论,它就在我们身边,是随着人类文明产生的一种不符合正常逻辑的事物。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物想不明白、辩不清楚,对悖论的研究也就随之发展起来。
我看过一些关于悖论的作品,学习研究一些关于悖论的知识对我们是有所帮助的,所以我来浅谈一下悖论。
首先,从概念上:悖论,亦称为吊诡、诡局或佯谬,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在逻辑学上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理论体系或命题。
悖论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由一个被承认是真的命题为前提,设为B,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后,得出一个与前提互为矛盾命题的结论非B;反之,以非B 为前提,亦可推得B。
那么命题B就是一个悖论。
当然非B也是一个悖论。
我们可以按照某些制定或约定的公理规则去判定或证明某一命题的真假,但是我们按照制定或约定的公理规则去判定或证明有些命题的真假时,有时却出现发生了无法解决的悖论问题,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自然在整体上是包含多样性的,而我们却置这些情况于不顾,而专门关注属于我们感兴趣的那一种特殊情况,当特殊情况与其它相反的情况或普遍性存在的一般情况相遇时必然产生某种相悖的结论。
不是数学悖论对数学基础产生大的危机影响,而是对逻辑和认识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无限集合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规定,有限是可以称为集合,无限是不能称为集合的。
集合是指表示在某一个范围内,无限则是指范围为无限大的,否则就不应该称为无限而称有限。
无限不应该成为一个任意性选择或适用的范围,一个数量当超过人类所能达到或认识的程度便进入无限的范围之中。
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没有完全清楚地知道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半径有多大,所以无法准确精确地规定无限与有限它们之间的界限究竟在那里。
集合本身的概念就是一个没有限制性的概念,总的集合可任意分成若干集合,都是集合,确切地说我们不知道究竟是在那种意义前提限制下的集合。
子集合中存在悖论,或与别的集合之间存在悖论,子母集合之间也还存在悖论,因为在每种具体的子集合中都有属于它自身的规定规则,只在自身范围有效。
法律悖论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旨在化解矛盾,修复关系,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
然而,在实践中,刑事和解制度也暴露出一些法律悖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例以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为切入点,探讨刑事和解中的法律悖论。
二、案件事实2019年4月,甲因邻里纠纷与乙发生争执,甲持刀将乙打成轻伤二级。
案发后,甲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乙因伤住院治疗,花费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5万元。
在侦查阶段,甲的家属与乙的家属就赔偿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随后,检察机关介入,建议双方进行刑事和解。
三、法律悖论分析1. 刑事和解与刑罚适用的悖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在量刑上应当以犯罪情节、犯罪后果等因素为依据。
然而,在刑事和解中,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检察机关可能会对犯罪嫌疑人从轻处罚,甚至提出不起诉意见。
这种情况下,刑罚的适用与刑事和解的结果产生了悖论。
分析:一方面,刑事和解制度旨在化解矛盾,修复关系,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
另一方面,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惩罚犯罪的重要手段。
在刑事和解中,如果对犯罪嫌疑人从轻处罚,可能会导致刑罚的适用失去公正性,从而引发社会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质疑。
2. 刑事和解与被害人权益保护的悖论刑事和解制度强调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但在实践中,部分被害人由于对犯罪行为难以释怀,可能不愿意与犯罪嫌疑人达成和解。
此外,一些犯罪嫌疑人可能利用被害人心理,提出不合理的和解条件,损害被害人权益。
分析:一方面,刑事和解制度旨在保护被害人权益,使被害人得到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
另一方面,如果犯罪嫌疑人利用被害人心理,提出不合理的和解条件,可能会损害被害人权益,导致刑事和解制度失去原本的意义。
3. 刑事和解与证据规则的悖论在刑事和解中,双方当事人可能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意见,但可能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证据规则与刑事和解的关系,成为法律悖论的一个焦点。
数学悖论论文
数学悖论论文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今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数学学科缺乏热情,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等方面。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许多数学教学内容未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2)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
(3)评价体系不合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导致教学过程中重视结果记忆,轻视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公式、定理的背诵,忽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2)课后作业和考试中,题目过于注重计算和解答,缺乏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3)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过于依赖题海战术,缺乏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数学学习中,概念的理解是基础。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概念的定义模糊:学生未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偏差。
(2)对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充分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3)缺乏对概念内涵的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深入探讨概念的内涵,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并将这些素养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具体做法包括:- 设计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知识点与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
数学悖论论文
有趣的数学悖论摘要: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这是个哲学意义上的词汇,那么深奥晦涩。
可说起数学悖论,那就简单有趣的多了。
从古希腊时代的说谎者悖论、阿基里斯悖论,再到古代中国的庄子悖论,最后到现代数学的伽利略悖论、双生子佯谬等等,都是能够引人思考的趣味命题,它们的发展体现了一代代数学家们执着的精神与对数学孜孜不倦的渴望,正因为数学悖论引导着他们,才有了悠久的数学文化历史与意韵,才有了现在如此夯实的数学摩天大楼。
关键词:数学悖论数学危机芝诺惠施庄子伽利略贝克莱康德一、悖论与数学悖论悖论:由一个被承认是真的命题为前提,设为B,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后,得出一个与前提互为矛盾命题的结论非B;反之,以非B为前提,亦可推得B。
那么命题B就是一个悖论。
数学悖论:是指数学领域中有数学规范中发生的无法解决的认识矛盾,这种认识矛盾可以在新的数学规范中得到解决。
数学中有许多著名的悖论,伽利略悖论、贝克莱悖论外,还有康托尔最大基数悖论、布拉里——福蒂最大序数悖论、理查德悖论、基础集合悖论、希帕索斯悖论等。
数学史上的危机,指数学发展中危及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础的根本矛盾。
这种根本性矛盾能够暴露一定发展阶段上数学体系逻辑基础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克服这种局限性,从而促使数学的大发展。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都是由数学悖论引起的二、数学悖论引发的三次数学危机第一次数学危机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数”是万物的本原、始基,而宇宙中一切现象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人们仅认识到自然数和有理数,有理数理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数学规范。
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希帕索斯(470B.C.前后)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与一直角边是不可公度的,它们的比不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
这一发现不仅严重触犯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同时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普遍见解,因此在当时它就直接导致了认识上的“危机”。
希帕索斯的这一发现,史称“希帕索斯悖论”,从而触发了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
悖论及其科学意义毕业论文
悖论及其科学意义西班牙的小镇塞维利亚有一个理发师,他有一条很特别的规定: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这个拗口的规定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妥,但有一天,一个好事的人跑去问这个理发师一个问题,着实让他很为难,也暴露了这个特别规定的矛盾。
那个人的问题是:“理发师先生,您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让理发师为难的是: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是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的规定,他不能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是不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的规定,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
不管怎样的推论,理发师的做法都是自相矛盾的。
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这就是悖论。
悖,中文的含义是混乱、违反等。
悖论,在英语里是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 dokein”。
意思是“多想一想”。
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悖论都有这样的特征:它看上去是合理的,但结果却得出了矛盾——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为假;由它的假,则可以推出它为真。
悖论与谬论不同,谬论是用目前的理论就能够证明、判断其为错误的理论、观点,总体来说,谬论是完全错误的;而悖论则看起来是是非难辨的。
但这种“是非难辨”并非是永远不能分辨的,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悖论是可以逐步得到消除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广义上说,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都可以叫做悖论,如欲速则不达、大智若愚等都是典型的悖论;还有一些对常识的挑战也可称为悖论。
狭义上说,悖论是从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命题的等价式。
通俗地说,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这就是悖论。
狭义的悖论又可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悖论或真正的悖论。
“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就是典型的悖论,因为从这句话所包含的大前提来看,这是一句假话,其内容必定就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则其意必然与其所指相反,所以,这句话应该是“真”的。
法律的悖论对执法者的启示作文
法律的悖论对执法者的启示作文《法律的悖论对执法者的启示》篇一《认识法律的悖论》法律这个东西啊,有时候就像个古怪的谜题。
在我们平常的认知里,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得一视同仁,不能有啥偏袒。
可实际上呢,这里面有不少悖论。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要保护个人隐私权,这是基本的权利。
我就遇见过这么一事儿,我一个朋友在街边开了个小店,有一回有个顾客在店里闹事儿了,我朋友想把这事儿的视频调出来,看看究竟咋回事。
可是视频里有其他顾客的身影,这就涉及人家的隐私了。
那这时候该咋做呢?从保护他自己权益的角度,他想调出视频证明自己清白。
从保护其他顾客隐私的角度,这视频又不能随便看。
这就体现出法律的一个小悖论。
对于执法者来说,这就得好好思考了。
当遇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可不能简单地按照一个规定来办。
执法者得权衡各种利益关系。
就像是走钢丝一样,得小心翼翼地平衡两边的重量。
在这种隐私权和知情权或者其他权益冲突的时候,答案不是直接从法律条文里就能简单抠出来的,需要执法者真的理解背后的复杂情况。
篇二《灵活处理的必要》又回到我朋友那事儿。
当时他可愁坏了,周围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人说干脆不管那些隐私啥的,先保住自己的店再说。
有人说可不能这么干,侵犯别人隐私要吃官司的。
我朋友这个纠结啊。
这要是执法者遇到这种情况呢?假如去处理这事儿的是个古板的执法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说视频不能看,那我朋友可就太冤了。
要是另一方,随随便便就让看了,其他顾客知道自己隐私受损冲过来找事儿,那也是一团乱麻。
执法者得灵活点,要像一个技术高超的厨师,根据不同的食材来调整做菜的方式。
比如说啊,执法者可以把视频里涉及其他顾客隐私的部分马赛克处理下,这样既保护了其他人的隐私,也能让我的朋友有点证据为自己说话。
这就告诉执法者在面对法律的悖论时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要懂得迂回,懂得根据实际的情况想出新的办法。
不能被现有条文困住,要在合法的框架内,有点创新思维,这样才能把执法这件事处理得相对完美一些。
悖论式思想下的文学作品研究论文.pdf
论文关键词:钱钟书;文学创作;悖论式思维;解构 论文摘要:悖论式思维是钱氏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整体意义的一种思维方式,钱氏运用它来揭示悖论,探索人生真相。
还原生活本真。
钱氏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悖论式思维进行解构写作,呈现在文本语言运用、主旨建构及人物创设等诸方面。
巴赫金曾指出,每位作家对于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方式,都有自己特殊的采撷语言的手段和范围。
然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作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根源于他所独特的思考和感受方式,他观察和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
维特根斯坦曾把语言看作是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活动相互渗透的东西。
因此,当我们研究语言时,实际上是在研究一个作家主体的经验结构口]3。
所以,从作家主体的经验结构的角度审视钱钟书文学创作,一方面,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钱氏对现实的极其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以一种特殊的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人生与世界,即从生活中诸多尤其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矛盾和悖论。
在通过对它们内部联系的揭示中解构与颠覆传统理念,呈现或还原生活本真。
这一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可称之为悖论式思维。
另一方面,我们还能感受到,钱氏文学创作显示了钱氏在抗战期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内的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文学要求,即在现实的种种境遇中,钱氏感受到生存的荒诞与悖反,于是,他试图通过写作的方式和一种价值认同来排遣内在心灵的一种不可克服、排遣的矛盾性,而这种不可克服与排遣的矛盾性,在其该时期创作的小说和《写在人生边上》等大多数随笔散文作品中,便突出地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思维语境,即悖论式思维语境。
钱氏将悖论式思维拓展为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整体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并将其广泛运用到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之中来。
钱氏《管锥编》以“易之三名”开篇,抓住了中国语言“一字多意且可同时并用”的基本特征,并将“一字多义”的现象归纳为两类:“一日并行分训。
二日背出或歧出分训”。
对于“背出或歧出分训”,钱氏论述道:“古人所谓‘反训’,两义相违而亦相仇……使相反者互成,,[]2。
大学数学史考试论文--悖论
悖论一、什么是数学悖论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笼统地说,是指这样的推理过程:它看上去是合理的,但结果却得出了矛盾。
悖论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能得出不符合排中律的矛盾命题: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为假;由它的假,则可以推出它为真。
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常见的悖论的三种形式:1、命题表面上看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自相矛盾的,然而它们却是真的,如根据康托的理论,奇数的数目与自然数的数目一样多。
2、当一个论证看上去似乎是完全可靠的,然而却得到一个荒谬的结论,如芝诺悖论。
3、根据似乎完全可靠的推理能够证明某种东西必定为真而且也能够证明它必定为假,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律背反。
(注:在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悖反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
数学悖论作为悖论的一种,主要发生在数学研究中。
按照悖论的广义定义,所谓数学悖论,是指数学领域中既有数学规范中发生的无法解决的认识矛盾,这种认识矛盾可以在新的数学规范中得到解决。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数学史中最著名的三个悖论,它们分别引起了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二、数学史中的著名悖论与三大危机希帕索斯悖论与第一次数学危机希帕索斯考虑了一个问题: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是多少呢?他发现这一长度既不能用整数,也不能用分数表示,而只能用一个新数来表示。
希帕索斯的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个无理数√2 的诞生。
这一结论的悖论性表现在它与常识的冲突上:任何量,在任何精确度的范围内都可以表示成有理数。
可是为我们的经验所确信的,完全符合常识的论断居然被小小的√2的存在而推翻了!面对这一荒谬人们竟然毫无办法。
这就在当时直接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危机,从而导致了西方数学史上一场大的风波,史称“第一次数学危机”。
一直到18世纪,当数学家证明了基本常数如圆周率是无理数时,拥护无理数存在的人才多起来。
到十九世纪下半叶,现在意义上的实数理论建立起来后,无理数本质被彻底搞清,无理数在数学园地中才真正扎下了根。
色盲悖论作文
色盲悖论作文篇一《无法言说的差别》世界上有很多奇妙的事情,色盲悖论就是其中一个很有趣但又很让人纠结的事儿。
我有个哥们儿叫大力,有次我们一起去采草莓。
那红彤彤的草莓啊,在绿叶的衬托下特别诱人,我一进草莓园就兴奋得不行,忙着去摘又大又红的草莓。
我瞅着那些红得发亮的草莓,伸手就去摘,还不停地跟大力说:“你看这个红的多正啊,肯定特甜。
”大力也在旁边摘,但是他的行为有点怪,他总是把一些我看起来颜色有点淡,不太红的草莓装进篮子。
我就忍不住说他:“你怎么专挑那些不红的啊,红的才好吃呢。
”大力一脸疑惑地看了我一眼,说:“我挑的就是红的啊。
”我当时心里就想,这家伙是不是跟我开玩笑呢。
后来我俩摘了不少,我看着我满满一篮子红草莓,又看看他的,就觉得他的草莓颜色看起来怪怪的。
在路上我还一直在想这个事儿,我想也许在大力眼里,他看到的红和我看到的红完全是两码事呢。
如果他是色盲,但不是那种普通的分不清红绿的色盲,他看到的所有颜色都是和我不一样的,可是他管那种颜色也叫“红”。
就像我看到的红,他却觉得那就是他眼中颜色的正常称呼,可是他眼中的那种颜色实际在我眼里不是红。
这多奇怪啊,我没办法证明他看到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样,因为他一直就用和我一样的词来形容颜色。
从那以后,我就老琢磨这事儿,那家草莓园的红草莓啊,就印在了我这个关于色盲悖论的奇妙思考里。
所以啊,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样,有些细微的差别看不到却能深刻感觉到,还说不出来呢。
篇二《颜色背后的秘密》我住的小区里有个画画的老爷爷。
有天我闲来无事,就站在旁边看他画画。
那画纸上啊,天空湛蓝湛蓝的,草地绿油油的,漂亮极了。
我当时就和老爷爷聊起来说:“您这颜色调得真准啊。
”老爷爷就笑了笑。
这时候有个小朋友跑过来,指着老爷爷画的说:“爷爷,这天空怎么是这个颜色啊。
”我当时觉得奇怪,在我看来这天空颜色很正常啊。
老爷爷就慈祥地问:“那孩子你觉得天空应该是什么颜色呀?”小朋友说:“是蓝紫蓝紫的那种。
”我当时心里就猛地一震,难道这小朋友是色盲?可他看东西也正常呀,后来我就想,会不会就是那个色盲悖论在作祟。
悖论——精选推荐
(1)1919年,罗素把他提出的集合论悖论通俗化如下的理发师悖论:萨魏尔村有一位理发师,他给自己订下一条规则:他只给村子里自己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请问他该不该给自己刮胡子?(2)梵学者的预言:印度预言家的女儿,在纸上写了一件事(一句话),让他父亲预言这件事在下午三点钟以前是否发生,并一个卡片上写“是”或“不”。
此梵学者,在卡片上写了一个“是”字。
他女儿在纸上写的一句话是:“在下午三点钟之前,你将写一个‘不’字在卡片上。
”梵学者发现,他被女儿捉弄了,无论他写“是”或“不”都是错的,他根本不可能预言对(3)意料之外的考试:他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初。
一位教授宣布:下周的某一天要进行一次“意料之外的考试”,并称没有一个学生能在考试的那天之前预测出考试的日期。
一个学生“证明”,考试不会一周最后一天进行,如若不然,则倒数第二天就可以推测出来了。
以次类推,考试不可能在任何一天进行。
其错误是第一步,并不能推断出“考试不在最后一天进行”,他要这么推论,那么最后一天考试仍然是“意料之外的考试”。
(4) 理发师悖论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5)书目悖论一个图书馆编纂了一本书名词典,它列出这个图书馆里所有不列出自己书名的书。
那么它列不列出自己的书名?(6)苏格拉底悖论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7)纸牌悖论纸牌悖论就是纸牌的一面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对的。
”而另一面却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错的。
”这是由英国数学家Jourdain提出来的。
我们同样推不出结果来。
它最简单的形式是:(8)“如果说上帝是万能的,他能否创造一块他举不起来的大石头?”(9)一条鳄鱼抢走了一个小孩,它对孩子的母亲说:“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小孩?答对了,孩子还给你;答错了,我就吃了他。
”(10)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是一条悖论,被白居易一语道穿。
悖论研究期末论文
瞬间移动悖论在当代的生活中,日常交通显得愈发拥挤不堪,生活在北京等国际性大都市的人难免会有瞬间移动的想法,这将是一种便利而又快捷的交通方式。
瞬间移动作为来源于西方魔法世界中的词汇,在当今世界的吸引力无容置疑,目前认为的物理可行方法是使用量子态隐形传输,简单而言就是将人类分解为光子从发射端传播到接收端再进行还原和重组。
问题不在于具体的物理手段怎样更可靠,而是在于瞬间移动前后的人是否是同一个人?表面上来看,瞬间移动前后当然是同一个人,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传输前后的对象必然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移动“了;然而仔细一想可以发现,接收端得到的只是光子,重新组合的人是被传输者的”复制品“,在被传输者在分解的时候,其本人就已经死亡了,瞬间移动即为自杀加复制的过程。
于是这个问题的悖论性在于,瞬间移动前后既是同一个人,又是不同的人。
这里将此问题称为瞬间移动悖论。
不难发现,这个悖论与忒修斯之船悖论有些相似性。
忒修斯之船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
忒修斯是传说中的雅典国王,在成为国王之前,他驾船衰人前往克里特岛,用利剑杀死了怪物米诺陶,解救了作为贡品的一批童男童女。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雄壮举而一直维修保养那艘船。
随着时光流逝,那艘船逐渐破旧,人们依次更换了船上的甲板,以至于最后更换了它的每一个构件。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忒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霍布斯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忒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这一系列关于忒修斯之船的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在这里类比忒修斯之船用另一个问题来表明忒修斯之船问题答案的明确性。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产生的中共核心权力机构。
该机构自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设置,取代了此前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悖论性质分析论文(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悖论性质分析论文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在这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我们文化一部分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被合并到后者中去了。
完全相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分治的要素和力量,在我们的文化中发挥(或丧失)其功能。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引起冲突的对象、一门有人捍卫也有人猛烈攻击和歪曲的教义,这恐怕不会让谁感到吃惊了。
因为马克思主义--它的理论和它的哲学--把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而且我们十分清楚地知道,在由马克思主义所打开的种种理论抉择背后,激荡着种种政治抉择和一场政治斗争的现实。
然而,不管问题的这方面意义有多大,我还是想把它搁在一边,而来集中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悖论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出一个内在的悖论,它起先令人感到难堪,而对此做出的解释也终究是一团迷雾。
这个悖论不妨简单陈述如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却又从来没有被当作“哲学”来生产。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熟悉的所有哲学,从柏拉图到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是被当作“哲学”来生产的,而且本身就运用理性的理论体系给自己的哲学存在提供证明;这些体系产生了话语、论文和其他体系性写作,而后者又可以在文化史上被当作“哲学”加以分离和确认。
不仅如此:这类系统的、理性的理论体系总是运用关于它们固有的某个对象的知识或发现,来给自己的哲学存在提供证明(不管那个对象是关于整体、存在、真理、任何知识或可能行为的先天条件、开端、意义,还是关于存在者的存在的观念)。
所有已知的哲学,因而都在“哲学史”领域内,运用——传达了关于它们固有的某个对象的知识的——话语、论文或理性体系的形式,在我们的文化史上把自己表现为“哲学”。
但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思考。
所有已知的哲学,当它们在文化领域内自我确立为“哲学”的时候,都把自己与其他话语形式或其他书写作品体例仔细地区别开来。
柏拉图写他的对话或他的说教作品的时候,他非常细心地把它们与其他任何文学的、修辞的或诡辩的话语区别开来。
电车悖论的看法和感受作文
电车悖论的看法和感受作文作文一。
电车前面有两条轨道,一条轨道上有一个人,另一条轨道上有五个人。
如果电车按照原来的轨道行驶,就会轧死五个人,如果换轨道,就会轧死一个人。
这真的好难选啊。
我觉得这就像我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
有一次,小组活动分奖品,我们组只有五个小本子,可是有六个人。
如果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那最后来的那个同学就没有本子了。
要是把本子重新分配,前面的同学又会觉得不公平。
这和电车的情况有点像,不管怎么做,好像都会有人受到不好的影响。
我心里很不好受,因为我不想看到有人受伤或者难过。
我想如果能有办法让电车停下来就好了,就像在分本子的时候,如果能再找来一个本子,那大家就都能开心了。
可是电车的情况更难,因为没有那么容易让它停下来。
这让我知道,有时候生活中的选择会特别难,我们要尽量想办法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不能轻易地去伤害任何人。
作文二。
电车悖论听起来就很让人头疼呢。
想象一下,我开着那辆电车,前面的两条轨道上分别有人。
这就像我在玩游戏的时候,我的两个好朋友都被困住了,我只能救一个。
比如说,在操场上玩捉迷藏的时候,有一个小角落藏了一个同学,另一个比较大的地方藏了好几个同学。
突然有个大球滚过来了,我只能把球挡住一个方向。
如果我挡住大地方,那小角落的同学可能会被球碰到,如果我挡住小角落,那大地方的同学就危险了。
我当时就很纠结,就像在电车悖论里一样。
我觉得这个悖论告诉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很重要的。
不能说因为一个人少,就可以牺牲他去救更多的人。
在生活里,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我希望在电车的轨道上,能突然出现一个保护大家的东西,就像我希望在操场上突然有个东西能挡住球,不让任何一个同学受伤。
这让我懂得,不管做什么选择,都要很慎重,要考虑到每个人的感受。
作文三。
电车要开过来啦,前面两条路,一边一个人,一边五个人,这可怎么办呀?这就像我家里分糖果一样。
我有一盒糖果,弟弟和一群小伙伴在旁边。
弟弟自己在一个角落,小伙伴们在另一个地方。
电车悖论作文
电车悖论作文《电车悖论:艰难的选择》在生活中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别纠结的选择,就像那著名的电车悖论一样。
有一次啊,我和朋友一起去动物园玩。
那天动物园人超级多,我们在看猴子的时候就走散了。
我就到处找他,等我走到了一个岔路口的时候,我就愣住了,因为我不知道该往哪条路走去找他。
这时候就有点像那个电车悖论啊。
一条路看起来比较宽阔,人也很多,另一条路呢,稍微窄一点,人也少些。
我就想,走宽的路呢,可能他觉得人多就没走这边,但又有可能他顺着人流走了。
走窄的路呢,好像找到他的几率小一些,可是说不定他就是喜欢清净所以走这边了。
我站在那,感觉特别为难。
我就观察这两条路有啥特别的。
宽的那条路啊有个卖冰淇淋的小推车,周围好多小朋友围着,非常热闹。
窄的那条路呢旁边有个小花坛,有一些不那么常见的小花在开着。
我盯着这两条路看,那一瞬间脑袋里就闪过各种各样的想法。
这就好比电车悖论里,你在两条铁轨之间犹豫,这边一个人,那边几个人,不知道驶向哪条轨道才是正确的。
我一咬牙,心想就走宽的路吧,毕竟人多一点,万一他在人群里呢。
我就顺着宽的路一路找过去,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扫视着人群,生怕错过了他。
每路过一个小景点,我都会多停留几秒,想着说不定他就在这儿看动物呢。
走到一个大象馆前,发现他居然真的在那呢。
我当时就特别感慨,这种二选一的情况有时候真的太难抉择了,而不管选哪个都会有不同的结果。
不管是在这动物园找路,还是那抽象的电车轨道问题,做选择的时候心里都是很忐忑的。
不过还好我这次的选择是对的,要是选错了,估计还得绕一大圈才能找到他呢。
《电车悖论:生活中的纠结时刻》生活里总是充满了需要选择的时候,而某些时候,这选择跟电车悖论似的让人头疼。
就说前阵子我们家准备换电视吧。
我们一家人去了家电大卖场。
到了电视区,我爸看上了一款大屏幕的,但价格比较高的电视。
我妈呢,就看好一个性价比超高的中小屏幕的电视。
这就好比电车的两条轨道摆在我面前啊。
那台大屏幕的电视啊,一看就特别霸气,画面肯定也特别震撼。
电车悖论的看法和感受作文
电车悖论的看法和感受作文英文回答:The trolley problem is a famous ethical dilemma that presents a moral paradox. It asks us to imagine a scenario where a runaway trolley is heading towards five people tied to the tracks. You have the option to pull a lever and divert the trolley onto a different track where only one person is tied. The question is, would you sacrifice one person to save five?This problem really makes me think about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and the difficult decisions we may have to make in extreme situations. It's a tough call because on one hand, saving five lives seems like the better choice, but on the other hand, intentionally causing harm to one person feels morally wrong. It's a real moral quandary.中文回答:电车悖论是一个著名的伦理难题,提出了一个道德悖论。
它要求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着五个被绑在铁轨上的人驶去。
你有选择,可以拉动一个杠杆,把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那里只有一个人被绑着。
论悖论的认识论意义——优秀毕业论文
第四章首先通过分析悖论对知识的内在逻辑检验的功能,认为悖论是知识演 进的内在枢机和动力。它的出现是对理论的逻辑证伪,并且常常伴随着理论的完 善和飞跃。悖论的发现和解决是知识演进的内在逻辑力量。最后从波普尔的知识 增长模式出发,探讨了悖论的出现对知识的增长所具有的两大功效。一方面,悖 论的出现和研究有助于原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严密;另一方面,悖论及其研究 有助于理论创新,为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了良好契机,是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problem of paradox,in fact,is not only a logic one;it is rather an important issue concerning the whole philosophical world.It has an inner relation with human
现代西方悖论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于悖论的技术性研究, 一是对悖论的哲学分析,但主要是采用现代逻辑作为工具来分析和探讨悖论。@然
①斯蒂芬·里德;‘对逻辑的思考》,李小五译.张家龙技,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版第3页。
②杨熙龄:‘奇异的循环一逻辑悖论探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舨第17页。 @参见沈跃春;‘现代悖论的跨学科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
Key words:paradox epistemic pattern epistemologieal paradigm knowledge
VⅡ
点击进入:优秀毕业论文集 欢迎您! 目录在标签里下载就能看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悖论的论文 [悖论的形态论文(5篇可选)]》摘要:对全能悖论中的“全能”到底是“偶发全能”和“本质全能”的不同理解,将引起讨论方式上的重大差异,为了避免悖论,把“直觉上的可构造性”作为数学“可靠性”的唯一标准,对古典数学绝对否定,造成了数学的支离破碎,并目作为悖论的解决方案,这个要求已经相当弱了,但即使这个目标也没有完全达到,所以,为解决数学基础中出现的悖论问题,形式主义采取了与逻辑主义和直觉主义不同的方法:他们企图构造一个无矛盾的,完备的,可判定的形式系统,数学的各个分支及所有证明全部形式化,使数学本身成为数学研究对象,以达到证明数学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了悖论,这就是著名的“希尔伯特规划”悖论是以一种什么形态来存在:首先是否存在,是要通过解析才能说明它的存在,因为它确实是有,并且能推动逻辑、数学等学科的发展;但是它是不存在,是因为它是我们思维构造出来的一种形式,它的形态是语言、是文字或是其他。
但是在客观世界中,确实是一种大家认为荒谬不存在的认知。
悖论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质疑的不存在,是因为反应的事实不存在,如“白马非马”。
但是悖论的定义就是推出的结论似是而非。
推理本身并没有错,推理的过程也是合乎逻辑,只看重推理本身的有效,抛开结论的真假,有效的推理得出结论,当然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如果只是认为结论的不真实性,不确定或是荒谬,从而认为整个悖论都不存在,是否定整个推理的过程。
我们本身就只是研究推理的有效而忽视结论,但是如果认为悖论不存在,那是从结论的有效来决定整个推理的有效,这是和逻辑研究、悖论研究的初衷相悖的。
(一)不能因为结论的真假来断定推理(悖论)的存在根据推理的定义可以知道:由已知的判断为前提,来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推理。
其作用就是要从己知的知识,来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但是如果这个前提是错误的,那结论就可能是正确的、错误的或是不可确定的;如果是有意或无意以一个错误的前提去推出结论,那悖论也就存在了出现的条件。
但是,不可否认,推理是我们思维认识的最好的工具。
逻辑学作为研究思维的学科,在悖论的研究上更注重的是推理的有效,而不研究结论的有效。
1)既然是一个有效的推理,推理过程是合乎逻辑的,尽管可能前提不同,但是这个推理是有效的,是真实存在的当然悖论也是存在的。
2)悖论的定义:它本来就是一个看上去合理,得出的结论却充满矛盾的命题。
就更加不能因为其结论的多样性而直接否定整个命题不存在。
3)既然是一个有效的推理,推理过程是合乎逻辑的,尽管可能前提不同,但是这个推理是有效的,是真实存在的当然悖论也是存在的。
如1+1=2,这是一个正确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1+1=3,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的错误不能说这个推理就不存在,否则既然是不存在的,无意义,不可证明之类的东西,还有对错之分吗?综上所述,悖论指可以经过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往往跟我们由正确的认识而得出的结论不同,甚至这个悖论的命题形式,自己都能推翻自己。
在此就可以看出,悖论是存在的,而且是逻辑上存在的,这样才有事实而非的命题和结论,总不可能千年的讨论中心竟然是一个不存在吧?尽管悖论可以分解,可以认定其错误,可以看出其荒谬,可以一笑概之,甚至可以拆开来说这个所谓悖论的内在核心是其他,但是总不能否认己开始研究的就是悖论这个定义下的命题,总不可能说开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不存在吧!所以不管怎样研究悖论,各种说法也好,公式也好,悖论(特定内涵下的命题)是存在的,尽管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将其变成各种形态,但总而言之,作为研究对象的—悖论,是存在的。
悖论的形态,是我们需要认识的对象之一。
认识是我们分析悖论形态的第一要务,倘若绕开了认识,绕开我们本体,那悖论的如何产生的呢?悖论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客观规律中人为的提出来,文字游戏也好,思维方式也罢,但觉不是自然界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和我们认识的客观世界的达成共识的存在所不同的。
在此基础上,悖论是以以下三种形态来存在:(一)语言形态语言是一个载体,悖论诞生之初,都是以语言形态来存在的,并且更多的是为辩论服务。
象那时古希腊的智者,中国古代的名家学派,都是以辩论闻名,尽管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可能最初的明的也不同,但是那些看上去不可理解的命题,都是他们所宣扬出来的。
悖论在更多的时候是直接以一种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
就像某人脱口而出:“这句话是错的”。
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基于A是正确的去推导,就会得出A错误的;如果否定A.则会推出肯定A。
罗素对这种语言形态的悖论开始是用一种逻辑分层的方法来研究:首先是说谎者悖论中的单独的那句话“我在说谎”,这是一个内容;其次再是一个大的包涵,“我在说谎”这句话是我说的。
但是在他自己的书中,认为应该还有更好的办法。
现在的逻辑研究,引入的数学的概念,将术语和公式引入了逻辑的研究中,避开了自然语言的应用会产生的歧义。
但是数学公式的大量引入,只是将思维变得程序化,格式化,但是思维的多样化却彻底忽略了。
从这个悖论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一个思路,这也是以下段落要思考的,悖论的构成是两个规则(或体系)的组成,从A规则为前提出发,就会推出A结论;从B规则出发,就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一观点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这个悖论不是说这句话的这个人本身所说,而是听到的别人的观点,自然也就构不成悖论了。
但是在集合论里,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二)思维形态我们的思维是可以出现悖论的,就像系统的一致性与不完全性,而且悖论就是我们的思维有意或无意构造出来的(悖论这一事物总不可能是自然界形成的纯天然产品吧)。
在此,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己经很好给我们证明出来的这种不完全性和一致性是存在的。
任意一个形式系统,其一致性和完全性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通过这一理论可以说明,现有的逻辑方法并不能百分之百的将所有的知识都变成我们正确的认识,逻辑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攻击,这一工具不可能使我们将世界完全看清,其中悖论的产生是合乎理性的。
但是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真理,或者说,有限的人类理性不可能认识无限的客观世界。
由此也可以说明在思维形态里面是可以出现有意或无意构造而成的悖论的。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很多非理性的存在就为悖论的存在构筑了空间。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要想保持一致性,是不可能的,悖论的有意提出或无意发现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在我们的思维中,是可以出现悖论的。
我们每天都可能出现前后的矛盾的话语,都能在下一步行动中推翻自己上一步的决定,错误人人都会犯,在人是思维中,每个人都有出现悖论的可能。
例如:张三和李四在谈论戒烟,张三说: “戒烟容易吗?”李四:“容易,我就戒了20多次。
”(三)与客观世界不合理的形态这是说悖论反映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不相符合,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就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错误的。
很多悖论的提出,是以一种怪诞的与人们认识中的客观世界不相符的形态出现,这些悖论,以其独特的形态,吸引这人们去思考,更引起学术的争论。
中国是一个侠涣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先秦六家之一的名家学派,其代表人物公孙龙就提出过这样的一系列悖论,如“离坚白”:看到路边有一块通体雪白又很坚硬的石头,当然可以称它为坚白石;但是公孙龙作为一个很有独到思想的人,却说不可能有又白又坚的石头。
为什么呢?公孙龙是这样解释的:你用手去摸石头的时候,可以感觉石头很硬,但是不能分辨这是一块白色还是青色的石头;你用眼睛去看的时候,可以知道是一块白色的石头,但是如果不用手去摸,是得不到坚硬的感受。
所以,你只能摸到石头的硬而摸不到白,可以看到石头的白去感受不到硬,这就是“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
公孙龙提出离坚白,他同时也是名家学派里面离坚白派的主要人物,注意到事物的“名”、“实”之间的差异。
认为坚和白是可以互相分离的,这种观点否定事物、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抹煞事物、概念之间的同一性。
另一代表人物惠施则提出了历物十事,其著作己经不详了,但是在《庄子·天下篇》中对其的十个命题有过描述,如:鸡三足;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狗非犬等。
当时的名家辩者天下闻名,但是在提出他们的命题的时候,一般会回避事物的本质,抽象议论;或者是否定绝对,夸大相对;又或者是重视局部,以偏概全。
在这种出发点之下,命题大部分都是夸张到与我们平常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完全不相符的地步。
黑格尔针对古希腊的诡辩,曾在他的著作里说:平常我们认为诡辩是歪曲真理,但是诡辩派的出发点只是想进行一种合理的辩论。
对中国的名家来讲,同样适合。
作为雄辨天下的智者,名家学派的思想家们应该不至于对世界的认识跟正常人不同,其提出与现实存在相悖的命题,显然是另有所指。
其一应该是为他们的辩论服务;其二是他们对逻辑思维和认识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将事物的属性分成了整体与局部,人的认识分成了感性与知性,还是很值得去研究的。
(四)多样化的形态认识悖论形态的多样化,导致了悖论认识的不同见解。
作为智慧的产物,悖论诞生的目的或是为了辩论的需要,或是为了学科的发展,或是对思维的反思;但结果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经典的悖论甚至推动了学科的发展,日常行为中出现的小悖论,也能增强我们的思考。
无论是古希腊的智者们提出的命题,还是中国名家学派的论辩,都对逻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许多悖论的本质,研究触及到了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在感性和理性,主观与客观,直观和认识之间,作了很深刻的阐述。
这也是悖论,大家都知道是悖,为什么还要去研究的原因。
多样化的形态,也是作为逻辑最基本的表象。
当人们的智慧进入逻辑思维阶段以后,悖论才跟着丰富了起来。
这是一种必然性,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因为悖论可以把我们从现实环境和直观认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事物的各种联系,尽管有夸大或缩小的部分,但是对我们的认识是有很大的提高作用的。
老虎悖论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逻辑悖论。
故事国王要处决一个囚犯,但给他一个生还的机会。
囚犯被带到5扇紧闭的门前,其中一扇后面关着一只老虎。
国王对囚犯说:“你必须依次打开这些门。
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你没有打开关着老虎的那扇门之前,你是无法知道老虎是在那扇门后。
”显然,如果囚犯有可能在打开有老虎的那扇门前知道,就证明国王在撒谎,那么就可以活命。
开门之前,囚犯进行了如下分析:假如老虎在第五扇门,那当他把前四扇门打开后都没发现老虎,那他肯定猜到老虎在第五扇门中,因国王说过不论何时他也料不到老虎在哪扇门后,那国王的说话就错了。
因此,老虎肯定不在第五扇门中。
同样道理,老虎也不在第四道门中,否则囚犯打开三道门后,只剩两道门,老虎既不在第五扇门后,那就会给他料到在第四扇门后;依次类推,老虎不存在任何一道门后;囚犯这时就不再多想,冒冒失失依次推门,结果老虎从第二扇门中跳了出来,把囚犯咬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