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文章编号:0257—5876(2005)06—0007—08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吴俊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就"寻根文学"发生的宏观历史条件,特定的文化观念,创作与理论的悖论

现象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等,对其理论和价值立场的暧昧性进行探讨,立论大多循着"寻根文学"(理

论)相反的方向展开.因此,本文的旨趣既体现为个人的思考倾向,也体现为批评和质疑的倾向.

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化现代主义

l———

对于"寻根文学"现象的历史

考察,研究者一般以1985年为时间

点,由此往前可以追溯到80年代

初,往后则基本上不会逾越80年代末.这意

味着"寻根文学"是在"新时期"文学范畴或

时间段中发生和流变的."新时期"构成了

"寻根文学"的基本时空环境.

"新时期"上承"文革"结束而来,它的命

名首先且主要是缘于中国当代政治的转折及

其需要.新时期伊始,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几

乎都围绕着政治的轴心发生和展开.在文学

领域,其时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

革文学",也莫不如此.但是,进入80年代

未久,社会思潮的发展开始渐渐出现了类似

"拐点"的迹象,政治轴心的时代尚未结束,

种以文化为主要视点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却已悄然呈现.到了80年代中期,以文化为思想旨归的"文化轴心"时代俨然形成."文化热"成为当时的思想时尚."寻根文学"也随

之达到高潮.

为什么"文化热","寻根文学"会在80

年代中前期取代政治的激情而成为思想和文学的兴奋点?究竟如何理解"寻根文学"的

发生和兴起?对此,当然可就"文化热"和

"寻根文学"的整个流变过程寻绎出某些基

本的认识.但我觉得,仅以文化和文学的自

身逻辑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恐怕很难圆满回答这种明显具有社会思潮性质的问题.或许应该将其置于更为宏观的社会历史进程及其结构关系中去才能获得比较妥帖的答案. "寻根文学"(乃至"文化热")的理论和

思考方式无疑主要是在"历史一文化"的层

面上展开的,这与"五四"新文化的思想特点极其相似.换种说法也就是,这两者都未刻

意寻求其政治作为.那么,这是一种理论的

自觉还是策略?或者,这主要是一种社会历

史逻辑的必然(演绎)结果?我想不妨简单

地说,不管是"五四"新文化还是"寻根文学","文化热",都是在既定的且被社会所充

分认可的政治框架中展开的,即其从一开始(天生)就没有预设明确或强烈的政治诉求, 而只是希望在政治的范畴以外(超越政治) 一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去寻求社会和文学,文化发展(即现代化)的思想与历史资源(价值依据).就"五四"新

文化而言,它接受的是辛亥革命的政治遗产. 共和政体与民主政治,是"五四"新文化的社会政治条件.也就是说,辛亥革命的成功基

本满足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要求,从而消解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治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为新文化运动在历史中的凸现安排好了逻辑的连贯性和必然性.当然不能由此导致对新文化的思想自觉或运动策略的否认,但新文化运动显然是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的气候"默认"(甚至不乏鼓励)

之下才演为大潮并奠定胜局的.新文化运动的这种历史合理性(命运)同当时的社会政

治条件密不可分.政治的问题解决了,文学, 文化的问题才有可能(或接着)成为社会发

展的焦点.所以,"五四"新文化主要会在

"历史一文化"而非政治的范畴内展开就有

了现实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寻根文学"(包括"文化热")的兴起

与此极为相似."文革"结束和新时期政治

的确立及其被广泛地认同,使得上层建筑的革命宣告了一个段落的完成.在80年代中

前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革命"作为一种

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需要而成为政治目标以外的思想诉求.特别是在此之前,文学和意

识形态中的政治激情已经找到了宣泄的途径,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

学"等等,它们对政治革命的胜利和完成,

都起到了补充和支持的作用.在这种意义

上也可以说,是80年代的中国政治条件催

生了超越政治的"文化热"乃至"寻根文学"."文化热"和"寻根文学"的相对独立

性及其文化,文学的命运,其实是由当代政

治的变局所赋予的.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的

走向或结构改变,而且对中国文化,文学的

走向或结构变化,能够产生决定性,支配性

影响的还是中国核心政治的格局.对于

8一

"寻根文学"的思想自觉或策略的判断,必

须充分考虑政治与文学的现实关系,后者是一

种前提性的存在,它决定了文学的可行

性.前文所谓新时期(文学)构成了"寻根

文学"的基本时空环境,大旨在此.那么,

这也就比较扼要地说明了为什么不可能单纯从文化,文学的自身逻辑来获得诸如"寻

根文学"兴起的宏观历史原因.

我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批评的意义

上看,正因为"寻根文学"(包括"文化热")

是在既定的政治框架中(或至少没有突破既定的政治框架的自觉)进行的,它对中国当

代文学的革命性价值和深刻性意义都只能是非常有限的.大而言之,这个判断也适用于

我对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后者的历史价值也许远逊于前者.

还是把寻根文学与"五四"新

文化(新文学)相比而言.在思想

方式或策略上,两者都在"历史一

文化"的维度上展开,但他们在观念内涵(即价值判断)上却大异其趣,甚至可说是正好

相反的.简言之,"五四"的理念是反传统

(文化),"寻根文学"则对传统(文化)基本

上持肯定立场.这是什么缘故?我以为,这

同双方与传统的(距离)位置不同有关."五四"新文化发生在传统"终结"的时代,辛亥

革命为其政治先导,这意味着在文化上传统也已不再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思想资源和价值依据.而"寻根文学"则兴起于传统的"断裂"或与传统的"历史疏离"时代,此前的当

代历史和政治事件与传统(文化)的现实处

境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更早时期的"文革",更是"反传统"的——这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判断的不同(这是仅就两者

与传统的历史关系而言,暂不涉及域外文化的影响).但也正因为如此,"五四"新文化

对传统的价值判断显得偏至,而"寻根文学" 对传统的价值判断则显得困惑而暖昧.或者

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说,"寻根文学"的思想立场看似明确,实则

相当暧昧.

"文化"是"寻根文学"理论和创作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