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与韩少功爸爸爸讲义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作品中,正是大自然的深坑大岭阻隔了外界现代文明对山塞人的影响,使他们不管外面政权的交替、世纪的转换,依然生活在他们老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的文化习俗里。
这里的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又默默老死在山中。
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软软地踏上去,冒出几注黑汁和几个水泡泡,用阴湿浓烈的腐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的嚎叫。
"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山上的语言也与别处不同,例如把"说"说成"话",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
然而,无疑,鸡头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有自己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处事规则,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即,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
鸡头寨无疑是一个奇异的地方,然而似乎它又真的有可能存在于某个角落。
一般“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
韩少功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爸爸爸》文化寻根
如何“现代”?怎样“寻根”?——重读韩少功《爸爸爸》王丽丽程光炜内容提要1985年,韩少功的《爸爸爸》显然是倡导和实践“寻根文学”主张的一篇标志性的小说。
然而在今天看来,将小说重新置入当时的历史情境,观察它与众多”文化热潮”和知识谱系之间的生成关系,人物塑造的寓言性想象,进而把握“寻根作家”的叙述策略和文学意图,以及后者在80年代文学建构中的特殊作用,也许是文学史研究更为重要的工作。
本文立足文本细读,通过问题讨论提出与原有结论不同的看法,目的是要揭示文学现象本身的复杂状态,避免过于简单的判断和认识。
关键词现代寻根鲁迅热沈从文热一要理解韩少功小说《爸爸爸》文本的神秘性,不能不先读他的《文学的“根”》一文(写于1985年1月)。
他一开篇就焦虑地问道:我“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据说这个问题后来在一个朋友的“湘西寻访”中有了初步答案:她“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找到了!她在湘西那苗、侗、瑶、土家族所分布的崇山峻岭里找到了还活着的楚文化。
那里的人惯于‘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披兰戴芷,佩饰纷繁,萦茅以占,结绳以信,能歌善舞,唤鬼呼神。
”不过,韩少功好像并不满足前者提供的这些浮泛印象,而由表及里地指出其实质是:“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楚辞》中那种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
”他还指出影响自己创作的是“楚文化”和“汉文化”这两条文学源流,认为它们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以“崇拜鸟,歌颂鸟,模仿鸟”带有原始野性意味的楚文化,实际“与黄河流域‘龙的传人’”的汉文化是“有明显的差别。
”作者这种提问方式,隐含着“文革”后许多作家在经历了“伤痕文学”的短期兴奋后的真实状况,即面临的困境和走出文坛危局的某种渴望。
或者说他这种提问是基于这么一个背景:1979年农村的“包产到户”和1984年的“城市改革”,直接动摇了“计划经济”的社会基础,而与计划经济时代相匹配的“当代”现实主义文学虽因“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一度复活,但随着“多元年代”的来临却重陷危机。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 寻根” 这个概念 , 作为 “ 寻根文学 ” 的标志 , 最早 是 由 韩少功 提出来 的。 18 ① 9 5年他发表《 文学 的“ 》 根”一文 。在 这 篇被视作 “ 寻根 文学 ” 理论宣 言 的文章 中 , 韩少 功发 出 “ 文学有 ‘ ’文学之 ‘ ’ 深植于 民族传统文 化 的土壤 根 , 根 应 中, 根不深 , 叶难 茂” 的深 沉呼喊 。随后 , 则 ② 阿城 的《 化 文
政 治 化和 去 文 人化 的话 语 方 式 , 目光 投 向民 间 日常 的经 验 世 界 , 向 民族 传 统 文 化 。 旨在 以现 代 意 识 观 照 历 史 和 现 实 . 将 投 反 思 传 统 文 化 , 铸 民 族 精 魂 , 寻 中国 文 化 重建 的可 能 性 。 作 为 一 种 文 学 创 作 潮 流 ,寻 根 文 学 ” 重 探 “ 从创 作 的发 生 到观 念 的 自觉 再到 形 成 潮流 并 达 至 高 潮 , 乎 只 在 三 四 年 间 , 它 对 整个 新 时 期文 学创 作 至 今 仍 有 不 可低 估 的深 远 影 响 。韩少 功 的 几 但 《 爸爸》 爸 即是 其 中 的代 表 作 。
种思 潮不断更迭 。从 “ 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再 到“ 到“ , 改 革文 学” 涌现 了不少 与“ 革 ” , 文 文学有质 的区别 的优 秀作 品。但总体 而言 , 文学潮流 的涌动依然是适时地应和着政
治形 势的巨大变化 ,文 学始终保持 着对社 会政治 的强烈 关注 , 品的政治话语方式 依然 明显 ,工具 论” 作 “ 的文艺思
第二节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 《 棋王》和《爸爸爸》
四、除了文化批判,《爸爸爸》还把笔触 探向了生命的本体存在,探索着生命的起源、 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比如丙 崽的那两句口头禅,包括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 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又如丙崽的母亲用 “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的剪刀去为人接 生,剪出了山寨里的整整一代人,无疑也隐喻 着生命延续的顽强和无理性;还有那个仲裁缝, 熬了毒药与村民一起面向东方而坐饮,要回到 祖先来的地方去,这种殉死的场景显然与原始 部落的某种风俗有关含有个体生命与种族生命 之间息息相通的、《树王》皆 取材于他本人亲历的知青 生活。作者无意描绘一种 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 经验,也避免了当时流行 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 风格模式,他在日常化的 平和叙说中,传达出了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棋王》中的王一生是一个在历史旋涡中具有独立 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人格中投射着久远 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他以一己的单薄存在, 在不能自主的命运中获得意义和价值,显现出了无可比 拟的顽强精神和文化魅力。小说从知青离城的送别写起, 就以“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之句来映衬王一生独坐一 旁的内心宁静;而后通过写他对于“吃”的高度重视, 暗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对他 痴迷于棋道的描绘。王一生从小迷恋下象棋,由于一位 神秘的拾垃圾的老头传授给他道家文化的精髓,使他懂 得了下棋的要领,王一生以生命的本能领悟了这些道理, 把棋道和人格融为一体,以“吸纳百川”的姿态,在无 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最后在 同九个高手之间的“车轮大战”中,他把全部潜能都发 挥出来,取得八胜一平的战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韩少功的中篇小说 《爸爸爸》以魔幻现实主 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 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的 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 迷信掌故、乡规土语揉合 在一起,刻画出一幅具有 象征色彩的民俗画,隐喻 了封闭、凝滞、愚昧落后 的民族文化形态。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韩少功《爸爸爸》解析
丙崽பைடு நூலகம்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
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chèn)语(指 事前预言、事后应验的话)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 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 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
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
谢谢观赏
《爸爸爸》 ——韩少功
“寻根运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声势 浩大的文化追溯浪潮, 韩少功就是其中的一位重量级作家
一、作者介绍
二、作品内容 三、内容分析
四、细节探析
五、原始意识 六、丙崽形象分析 七、作品评价
韩少功的简介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 人。他是 1985 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 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 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 张。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爸爸爸》、 《女女女》等,都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 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刻的哲 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爸爸爸》是以一种富于想象的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 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 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 迷信掌故、乡规土语揉合在一起, 刻画了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民族 画,从而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 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作品内容
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
举例子说明《爸爸爸》中的原始意识
▪万物有灵论
如丙崽娘烧死一只绿眼赤身大蜘蛛,冒犯神明,生下体残 心呆的儿子;
▪畏天敬神
如烂了秧,就拿丙崽祭祀谷神; ▪咒语拜物教
如咒人“背时鸟”可使人绝后,
▪ 巫卜文化 如巫师指点,砍牛头后观察牛进退,可以占卜战事胜负;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 如立祠堂、修族谱; ▪对人的兽性摧残 如对丙崽的侮辱成为大家的乐事;
文艺民族化视野下的“寻根文学”解读——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所 谓 文 艺 民族 化 ,是 指 文 艺 家 在尊 重 本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基础上 ,运用各种独特的富有 民族 色彩 的艺术手法或形式来 反映新 时代 的社会面貌 ,而且 所创作 的文艺作 品必须具有本
民族 的 民族 风 格 和 民族 气 息 。
三、 寻 根 文 学 衰落 的原 因 分析
关键 词 : 文 艺 民族 化 ; 寻根文学 ; 解 读
中图分类 号 : 1 2 0 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7 — 0 0 0 6 — 0 1
一
、
何 谓 文 艺 民 族化
文化 中落后 、 畸形 、 病态 的一面 , 挖 掘出“ 文化劣根” , 以此来警
( 1 ) 寻 根文 学 远 离 了 现实 生 活 。 寻 根 文 学 的理 论 宗 旨是 同
避政治 , 所 以作 品多是对封闭 、 静态文化的探讨。 例如 , 韩少功 的《 爸爸爸 》 中故事发生 的年代背景 是模 糊的 , 鸡头寨与世 间
的风 云 变 幻 毫 无 纠缠 。作 者 完 全 靠 着 民俗 风 情 的 丰 富 性 来 取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 生命之根” 。 纵然被挖掘 来 , 就连作者
自已 也难 以确 切 的 肯 定 其价 值 ,反 而 陷入 不 断 寻 找 和 拆 解 的
恶性循环 中。 由此看来 , 寻根文学的短暂命运也就可以解释 的
通了。
治 目的服务 ; 而是结合 自身 的生活经历 , 用 多彩 的文笔描绘缤
本质上讲 ,文艺民族 化在 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 民族文 学艺术 的发展成熟。 文艺作 品要实现民族化 , 就必须 以本 民族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特点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写作特点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在众多的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很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试从小说中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手法等方面方面来论述《爸爸爸》中是如何体现“寻根文学“的特点的。
关键字:地域的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特征一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80年代受到到普遍认可的小说观念是,“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1】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也曾这样说道:“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所以不少作家重视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的时代变迁,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言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成为拓展创作试镜的凭借。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生活抒情诗”。
有学者曾经指出:“韩少功是一个深受楚文化和近世湖湘文化影响的青年作家,而且他是一个有意识地在发掘这种“根”,并使之在现实中发扬光大的湖南作家。
”【2】韩少功在自己的楚人血统方面找到了突破口,走进传统的湘西世界,在神秘的巫楚文化里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基本上是以这一地域文化为土壤而展开的。
《爸爸爸》中对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的描绘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关传说及其相关行为。
《爸爸爸》中的蛇好淫及特殊的取蛇胆方法;"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敬天神及杀人祭神以求宽恕;追求女人及“花咒”之术;放蛊害人及放蛊者益寿延年之说;巫术占卜凶吉及杀牛卜战争结果之事。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周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文学浪潮。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总的说来,“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深入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广泛而深厚的开掘,找到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学样式,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现代文学,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在为数众多的“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他从自己熟稔的湘西世界入手,把笔触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探求民族文化产生的原因,溯源而上挖掘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并试图超越“文革”阶段深埋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潜入历史深处对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重铸民族灵魂的依托。
时隔多年重读《爸爸爸》,仍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它以一种“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土语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瑰丽奇特的生活画卷,并对民族文化中深藏的愚昧蛮荒进行了批判。
《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并以审丑式的观照,通过他的遭遇折射出作家对“根”的寻求。
在小说中,丙崽不仅一出生就失去了家族(父亲)这道天然保护屏障,而且还因身体畸形、语言思想弱智而成为鸡头寨任何人都能随时取笑、取乐的对象。
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自始自终只会浑浑噩噩地咕哝着含义不明的两个词语:“爸爸”或“X妈妈”,以示自己的好坏、爱憎之别。
《爸爸爸》文学流派
《爸爸爸》文学流派哎,说起《爸爸爸》这本书啊,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
这本书啊,它不是那种你一看就懂的大白话,而是得你慢慢品,细细嚼,才能尝出里头那股子味儿。
这书啊,属于寻根文学那一卦的,讲的是一个叫做丙崽的小崽子的故事,这故事啊,发生在咱们都不知道的哪个山旮旯里头。
丙崽啊,他是个傻子,可不是那种呆呆傻傻的,他是那种有点儿特别,让人看了就心疼的那种傻。
他不会说话,整天就“爸爸爸,妈妈妈”地叫着,村里人啊,一开始还当他是个怪物,后来啊,也就习惯了,觉得他就是那么个样儿。
可是啊,你别看他傻,他啊,可是个有福气的家伙。
村里人啊,都是靠种地吃饭的,可那年头啊,天公不作美,老是下雨,把地都给淹了。
村里人呢,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团团转,可就是没办法。
这时候啊,丙崽那小子,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儿,就跑到村口的大树下,在那儿“爸爸爸,妈妈妈”地叫唤开了。
村里人呢,一开始还没在意,后来啊,发现那雨啊,还真就慢慢停了。
这事儿啊,一下子就传开了,村里人都说,丙崽啊,是个有神灵保佑的傻子。
从那以后啊,村里人对丙崽的态度啊,可就变了。
以前啊,都当他是个累赘,现在啊,都把他当个宝似的供着。
村里人啊,有啥好吃的,好喝的,都给他留着。
丙崽呢,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儿,就那么傻乎乎地过着日子,整天就“爸爸爸,妈妈妈”地叫着,好像啥事儿都不用他操心似的。
可是啊,好景不长啊,村里头啊,又出了档子事儿。
说是有个外乡的汉子啊,跑到村里来,说是要找啥宝贝。
村里人呢,一开始啊,还以为他是骗子呢,可后来啊,他还真就在村里头找到了个宝贝。
那宝贝啊,是个石头,可不是普通的石头,是个能发光的石头。
村里人呢,一看这石头啊,眼睛都绿了,心想这下子可发财了。
可是啊,那外乡的汉子啊,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他啊,想要独占那宝贝,就跟村里人闹翻了。
村里人呢,一看这不行啊,就跟那汉子打了起来。
这一打啊,可就打红了眼,村里头啊,到处都是哭声喊声,乱得跟一锅粥似的。
这时候啊,丙崽那小子啊,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儿,就从人群里头冲了出来,手里拿着个啥东西,就朝着那汉子冲了过去。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一、概述“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它主张作家应当深入民族文化的传统,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这一文学思潮的兴起,既是对当时文坛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过度追捧的一种反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挖掘的尝试。
在众多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探讨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启示。
《爸爸爸》以湘西边陲小山寨鸡头寨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丙崽这一痴傻形象的塑造,以及鸡头寨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品将荒诞现实与古老传说、民间信仰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传统的反思。
在寻根文学的浪潮中,《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寻根文学在追求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寻根文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深入分析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寻根文学的背景和意义寻根文学的产生,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是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刺激和启发了中国作家。
他们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寻根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寻根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创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
它试图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和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精神贫困等难题。
浅析《爸爸爸》中的寻根意识
浅析《爸爸爸》中的寻根意识作者:黄淑菡来源:《大观》2015年第02期摘要:韩少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深沉的文化寻根意识。
“寻根”作为一种文学追求,贯穿了韩少功的整体创作,以《爸爸爸》为代表的作品,深刻的展现出了韩少功的精神历程,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个作家的一个渠道。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爸爸爸》这部小说,来探寻一下韩少功的文学创作思想,从而了解其创作的精神根源。
关键词:“寻根文学”;《爸爸爸》;文化保守主义;精神世界一、“寻根文学”的提出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个高潮迭起的时代,仅从文学讲,出现了许多的宣言、口号以及影响深远的思潮。
其中“寻根文学”作为构成中国八十年代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少功《文学的“根”》这篇文章被看做是“寻根”这一文学运动的“宣言”,韩少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1],文学“寻根”虽然受到了许多的质疑和批判,不过同时也得到了热烈的回应。
《爸爸爸》是韩少功作品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分析民族文化和心理病痛的基础上,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精神性的思考空间,同时也向读者贡献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所探讨的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性病态特征,而是对整个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质疑和分析,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寻根”,显然是跟韩少功这一代人所受到的历史创伤性记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神秘世界中神秘的人《爸爸爸》讲述的是一个叫鸡头寨的原始村落所发生的事情,小说以一个叫丙崽的痴傻人物为主要观察视角,看到的是这个村寨的历史,生活方式,村庄迁徙,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丙崽是一个精神上白痴,生理上畸形的人,只会说两句话:“爸爸爸”和“X妈妈”,这是这样一个人,却被全鸡公寨的人尊称为“阴阳卦师”和“丙仙”。
丙崽的畸形表现在他永远是孩子的样子,他长相畸形,发育畸形,他一直在受到人们的辱骂和殴打,可是这样一个侏儒,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村子搬走了,喝了毒药的老人们都死了,可是那个永远无法长大的丙崽去在个了毒药之后没有死,他只拍以一下巴掌,咕哝这“爸爸”,用树枝搅着半个瓦坛子里的水。
韩少功《爸爸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韩少功《爸爸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韩少功《爸爸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年元旦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文化艺术 |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徐天昱/文韩少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作家中“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与多数“寻根文学”作品不同,韩少功《爸爸爸》中充斥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它同时具备与鲁迅文学作品、沈从文作品的相似之处。
一方面,韩少功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忧患与批判意识在《爸爸爸》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另一方面,他和沈从文一样,以文学寻根为目的,创作了一系列展示乡土社会中愚昧、落后、野蛮的小说,但也挖掘了乡土文明的精神亮点。
本文着重从韩少功文学创作与鲁迅、沈从文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意在探讨韩少功对鲁迅批判精神、沈从文乡土寻根的继承和发展,探究《爸爸爸》中现代反省与文化寻根的融合。
1 寻根文学的产生背景“寻根文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目的在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
文革结束后,文学在抚摸伤痛中开始把“人”从伤痕累累的肉体与沉重的心灵创伤中扶起,“给以人性人情的滋润与慰藉,‘人’得以苏醒与再生。
[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把人放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以描绘,展现复杂的社会中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而寻根作家则试图弱化文学的政治性,把目光由现实生活转向乡村传统文化和民间历史。
2《爸爸爸》中的人物形象2.1 人物的丑恶《爸爸爸》讲述了鸡头寨的一个畸形儿,名叫丙崽,他生下来不会说话,第三天只会喊“爸爸”和“×妈妈”。
但这样丑陋、愚昧的人物被鸡头寨的村民们视为“丙仙”来膜拜。
后来,鸡头寨与鸡尾寨械斗,鸡头寨屡战屡败,决定杀丙崽祭神。
最终鸡头寨战败,丙崽却仍然活着。
这暗示了腐朽、愚昧永久地存在着。
“恶童”丙崽象征着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的一面,他是不死的、永存的,这暗示着腐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稳定的、永续的联系。
村民们在对待丙崽的态度上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村民们取乐于丙崽,没事便打他耳光。
村民们会杀丙崽做祭品,但又会将丙崽当作“丙仙”好吃好喝供着,这体现出了民众对愚昧、落后文化的矛盾态度。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_寻根文学_的得失_以韩少功_爸爸爸_为例_方嘉婕
收稿日期:2011-03-30作者简介:方嘉婕(1986-),广东普宁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2,2011“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方嘉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郑万隆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以“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以去政治化和去文人化的话语方式,将目光投向民间日常的经验世界,投向民族传统文化。
旨在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和现实,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精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从创作的发生到观念的自觉再到形成潮流并达至高潮,几乎只在三四年间,但它对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韩少功的《爸爸爸》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原因;价值;悖论中图分类号:I 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11)02-0091-04“寻根”这个概念,作为“寻根文学”的标志,最早是由韩少功提出来的。
①1985年他发表《文学的“根”》一文。
在这篇被视作“寻根文学”理论宣言的文章中,韩少功发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②的深沉呼喊。
随后,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郑万隆的《现代小说的历史意识》、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文章陆续发表,宣示着“寻根文学”的诞生。
这些文章在理论上将“寻根”大旗高举;在创作实践上,作家们纷纷开凿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缤纷形态。
在众多“寻根”作品里,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这部作品“不仅对作家个人具有超越自我的意义,而且预示着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新的时期的来临”③,也是评论家们谈论当代小说观念变革时的重要议题之一。
03-《爸爸爸》授课PPT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当代文学语境的“内 转向”
变化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巨 大影响, 以韩少功、李杭育、郑万隆、阿城、 郑义等人为代 表的青年小说家开始试图寻求一
种新的小说写作形式。
1985年,韩少功发表了后来一直被研究界称为 〃 寻根派”文学宣言的《文学的〃根”》一文。 在 文中,他明确提出〃寻根”的概念。在文坛 掀起 理论呼应和实践热潮,〃寻根文学”成为 80年代 当代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
与拉美文学的比较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寻根小说的重要学习 对 象,不过相比较而言,后者的那种变异、扭 曲的魔 幻叙事更有一种苍凉和忧苦的现实深情。 在拉美作家那里,对民族文化之根的寻找并没 有被他们转
> 换为一种明显的象征符号,一种高 扬的文化"抱负"。“魔幻”的写作手法,是贴 合着作家真挚的人文情怀才得以自由延展,而 不让人觉得
另一方面,寻根也不意味着闭关自锁, / 而是在学习西方文学的同时,寻找自
己的规范,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 重铸和渡 亮这种自我。
1985年,韩少功的中篇 小 说《爸爸爸》于《人民 文 学》第6期发表, 一直 被视 为为寻根文学的扛鼎 之作。
炒一,-抻E,
< A r - }:X
'K uV-E 'c • ChX. A>
/ i-
何 • 5,,iJf L iv- tvi • •* -11v >0.
e XA
f土_.h, 關巍袞计*—qS-丄•匕■"AW■. :1 十', Rim,a\“'=C st
《爸爸爸》将叙述的目光投向了一个 地 处湘楚的远古蛮荒之地,杂糅了巫 楚文 化中的神话迷信,习惯风俗、民 歌俚语, 以一种充满激情、锋利与怪 诞的笔调勾 勒一个愚昧落后的原始山 寨起伏跌宕、 神秘而又传奇的历史变 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文学”与韩少功小说及《爸爸爸》讲义【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寻根小说的鲜明特征,强调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革新、改造。
理解《爸爸爸》中所体现出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
【阅读书目】《月兰》(中短篇小说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飞过蓝天》(中短篇小说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诱惑》(中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马桥词典》(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1996年《面对神秘而空阔的世界》(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思考与练习】作为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爸爸爸》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寻根倾向?一、“寻根文学”与韩少功的“寻根意识”“文革”后的文学史上,198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
在此以前,作家们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方面,虽然也出现了汪曾祺等作家所开辟的民间世界的空间,但毕竟是个别人的创作,没有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
许多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上,把握本民族成员“理解事物的方式”,从而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全民动乱乃至中国自盛唐以来国势为何衰落的疑问。
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阿城认为:“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着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但它较全面地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文化大革命'更其彻底,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横扫一遍,我们甚至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韩少功也认为:“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向外国学习,学西洋的,东洋的,俄国的和苏联的;也曾向外国关门,夜郎自大地把一切'洋货'都封禁焚烧。
结果带来民族文化的毁灭,还有民族自信心的低落。
”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跨越文化断裂带》)其他文章还有: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等。
在他们的讲述中,有着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1985年文化寻根意识的崛起,在政治和文化的多重关系下直接带动了文学上的实验,唤起作家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自觉关注。
所谓“文化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
(如韩少功的《爸爸爸》)。
但这三个方面也不是绝对分开的,许多作品是综合地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最早体现在朦胧派诗人杨炼的组诗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后写成的《半坡》、《诺日郎》、《西藏》、《敦煌》和稍后模拟《易经》思维结构写出的大型组诗《自在者说》等,这些作品或者在对历史遗迹的吟赞中探询历史的深层内涵,或者借用民俗题材歌颂远古文明的生命力,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想象来构筑人生和宇宙融为一体的理念世界。
在小说领域里,则是起于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说,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河。
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这一文学潮流的主体。
王安忆的创作此时完成了她的“三级跳”,发表了将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与封建文化积淀奇特地糅为一体的《小鲍庄》。
而郑义的《老井》、张宇的《活鬼》、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小说、郑万隆的《异乡趣闻》等,都对文化“寻根”群起响应。
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桑塬》,铁凝的《麦秸垛》及李锐的《厚土——吕梁山印象》也当属于此类。
此外,冯骥才的《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并未推出过“寻根”口号,却以实际行动在民族文化层面上作了深入开拓。
认为文化涵盖着社会,文化制约着人类的阿城,在作品创作出寻找到的是以庄禅为代表的道家哲学。
他的《棋王》阐述的是人道、棋道、食道在“道”上的统一。
王一生作为一名下放知青,在那个混乱的世道中,痴迷于“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的棋。
他对“棋”的态度,其实正是他人生的态度。
他以棋来排遣人生痛苦,追求心灵的清净和精神的自由。
这样就达到了对喧嚣尘世的超越、对人生苦闷的超越。
也许,他对现实的态度不无消极,“无为的”。
但他对棋的一种精神寄托其实也是对当时丑恶现实的一种抗争,因而又是“无为无不为的”。
而“无不为”中潜藏有儒家文化中的进取精神。
在这里,《棋王》就表现出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认识。
这就使此作成为文化“寻根”的一个颇为成功的范例。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文化又积淀深厚、因袭沉重。
当文化“寻根”文学直面正视、挚着追寻这一传统文化时,势必使这类作品在整体上具有一种深邃的意境,许多意象都具有一种象征性的特点。
这一文学一般分为两种倾向:一是对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的颂扬,呼吁将这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一是批判民族文化中的不良痼疾,强调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革新、改造。
这两种态度的并存,很容易使我们从作品所营造的深邃意境中感受到一种不无困惑、矛盾复杂的心态。
文化“寻根”文学将文学溶解在文化之中,或者说将文化弥漫在文学中,这使其具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美学蕴味。
当它恰巧选中“文化”来与现代主义文学相对峙时,这一美学蕴味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二、《爸爸爸》:文化反思与批判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释放现代观念的能量来重铸和镀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韩少功的“寻根文学”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思维,即对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关怀。
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女女女》等小说都带有这方面的探索意义,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在《爸爸爸》中,作者以现代意识来审视一个原始部落里的生存方式,用象征的方法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存的艰难过程爸爸爸(梗概)在那重峦叠嶂、白雾茫茫的深山老峪里,有人叫鸡头寨的村子。
村名叫鸡头寨,是因为它背靠鸡公岭的头部。
寨子里有个叫丙崽的人,他生下来就没见过父亲,别人也说不清谁是他的父亲,他娘对此又讳莫如深。
这丙崽是个永远长不大的怪人,谁也不晓得他究竟有多少岁了。
他一无所能,永远是孩子式的身影,儿童般的智能。
他只会说两句表示相反感情的话,一是“爸爸”,二是“×妈妈”。
除此之外,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
鸡头寨有个仲裁缝,非常受人尊敬。
仲裁缝的儿子叫仁宝,常常到山外去闯荡,知道许多山里人不懂的东西。
这使得他很有身份,寨子里的人都敬他几分。
只有丙崽娘对他不以为然,因为她曾看见仁宝对母牛探究过点什么,又曾对此着实张扬了一番。
这使仁宝极为恼火,于是就时常去拿永远长不大的丙崽出气,还骂出外来的丙崽娘是妖怪,生下丙崽这个小怪物。
这一年,天时不顾,年成不好,寨子里的人们决定要祭谷神以祈年丰。
祭品就是永远长大不的怪物丙崽的头颅。
当刽子手举起大刀,正要砍向丙崽时,天空突然响起一声霹坜。
人们都惊呆了,以为这是天意,丙崽这才活了下来。
但事情总不能不了了之,于是人们又请来一位巫师指点迷津。
巫师郑重地相看了鸡头寨的风水,断然指出,鸡头寨年成不好,原因是鸡精作怪。
只有炸鸡公岭上鸡头,才能够获得大丰收。
要炸鸡头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必然要惹怒岭下的鸡尾寨。
鸡尾寨是富庶的山庄,人杰地灵,出过一些读书人和带兵的官。
人们说,这全靠鸡屁股拉屎养肥了块土。
听到鸡头寨要炸掉鸡头的消息,鸡尾寨人十分愤怒,坚决不同意他们这么干。
为此,两个寨子就吵起架来,动起了手脚。
为了预测事变的前途,人们牵来一头牛,一个强壮的大汉脱光上衣,喝了一大碗酒,手起刀落,无头的牛向前倒下去了。
人们欢呼起来,因为这预示着将诸事顺遂。
丙崽也来看热闹,被溅了一身一脸的牛血。
丙崽娘拼命往家拉他,他只是翻着白眼,望着祠堂那边,咕哝着那句老话:“×妈妈。
”同占卜的结果相反,鸡头寨和鸡尾寨打冤家又失败了,被对方杀得尸横遍野。
为了鼓舞士气,大家聚集在祠堂里,按照古老的仪式,分吃牛和鸡尾寨人的肉。
仁宝这时忽然回来了。
目睹此情此景,他总觉得像要开始什么似的。
于是,他见人就作心情深重的嘱托或者告别,可又总不见他走。
寨子里的人们决心去打官司申冤,仁宝又是“既然”、“因此”、“所以”了一番,仍然没有任何结论。
这时,人们忽然想起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觉得丙崽十分神秘:他只会说“爸爸”和“×妈妈”两句话,莫非就是阴阳二卦?大家决定打一打这活卦。
然而丙崽却只会翻白眼,最后用手指定了一个方向,咕哝了一句“爸爸”他指的方向是祠堂的一个檐角,有人认定这意思是要用火攻,打冤家的仇杀又开始了。
但一仗下来,鸡头寨又少了许多人头。
寨子里的狗兴奋起来了,这遍地尸体足够它们啃的。
它们甚至啃红了眼睛,有时睡熟了的人也会被啃上一口。
粉米越来越少了,人们陷于空前的饥馑之中。
丙崽娘上山去一直没有回来。
丙崽等不到娘,就毁坏了家里的一切,出去找他娘。
鸡头寨人在惨败之后不得不迁移远方了。
按照祖训,寨子只能留下青壮男女和几头牛接传香火,所有的老弱一概不留。
丙崽回到寨子后就被仲裁缝灌了半碗毒汁,仲裁缝自己也悲壮地死去,整个寨子的老弱没有留下一个。
留下的人烧毁了寨子,唱起古歌,告别故土,要走向那茫茫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