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以寻找民族文化根源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该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倾美的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以期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民众,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寻根文学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揭示历史真相和反思中华民族的文化困境,试图摆脱外来文化的束缚,塑造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

同时,寻根文学也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

在创作主题上,寻根文学多关注农村、山区和边疆地区,探讨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家们常常以寻找自我、回归乡土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矛盾心理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转型中的困惑与挣扎。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现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寻根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描写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形式等细节,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

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诗词、小调、传统戏剧等的引用与借鉴,同时也注重对方言、方言诗、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寻根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或模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中寻找时代联系和现实价值的转换。

寻根文学的艺术追求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反思,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文学形象,描绘出更加复杂、真实的社会图景。

总之,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通过寻找传统文化根源,探讨民族文化困境,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并在艺术表现中注重对细节的刻画。

寻根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 以神秘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 : 万物有灵论 、畏天祭神 、千奇百怪的迷 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 、咒语拜物 教 、巫卜文化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 权威 、对人的兽性摧残 、好勇斗狠、集 团仇杀 。
• 三、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 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探 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 在的方式和意义。
1、王一生的人物形象: 呆、痴、淡
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 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 道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呈现出一种 文化的人格魅力。
2、“吃”与“下棋” ——文化命题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 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 于还不太像人。”小说通过吃与下 棋来表现人物的两种追求(生存本 能和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从而 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
“吃”——生存本能
• 寄寓着人生和社会的丰富内涵: • 写王一生对“饿”与“馋”的区别,
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某些可悲侧面; • 写王一生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
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在任何 逆境之中,均不必怨天尤人,只有执 着于生存,才能有所发展
下棋——进取意识
• 从“生存”到“思想”的生命升华和大彻 大悟似的超脱:
• 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 中”。
•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化是一个 绝大的命题。”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 的“根”》
• 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 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3、代表作家和类型
• A、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 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 王》)

第六章 寻根文学

第六章 寻根文学

作品主旨
• 1、对健康、自然的生命、生活的赞颂。
• 作品赞美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 之间的发乎本性合乎自然的爱情。同时也 表现了下层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 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
• 2、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对民间道德观 念的讴歌和向往。 • 作者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出发,来衡量 和质疑统治阶级强加于人们的传统道德意 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 理性,热情讴歌了真正来自民间生活的道 德立场,包括巧云接受强暴的态度、小锡 匠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底层人们仗义反 抗压迫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韩少功
• 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 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早期 创作知青作品《月兰》、《风吹唢呐声》、《西 望茅草地》、《回声》等;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 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 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代表作有《爸爸 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 1986年与妹妹韩刚合作翻译出版米兰· 昆德拉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 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2002年发表长篇 小说《暗示》,2006年出版散文集《山南水北》 等。
《黑骏马》(1982)
• 主要内容: 《黑骏马》以流传久远的蒙古民歌 《钢嘎· 哈拉》——《黑骏马》古朴的歌词,和低 回、悲怆、激越的旋律作为小说的结构框架,叙 述了一个名叫白音宝力格的青年和蒙古草原姑娘 索米娅的爱情故事。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两人在 老奶奶额吉的养育下,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 少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索米娅在白音宝 力格外出学习时,被草原流氓恶棍希拉强奸并怀 孕,白音宝力格备受刺激,弃走他乡,到大城市 进了畜牧学院。
三、主要作家作品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张贤亮
主要经历 十六岁时父亲因历史问题被 捕(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 与张学良等有过从), 十八岁时因父亲问题被学校开除,二十岁因发表 诗歌《大风歌》成为“右派”,后来“以书写反 动笔记的罪名被叛三年管制,在社教劳动中,又 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叛三年劳教,劳教期间 回到农场,正遇上‘文化大革命’,我升级为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专起来。1970年, 我被投进农场私设的监狱”,1979年平反,时年 四十三岁。1992年9月22日抵押全部资产在贺兰山 下镇北堡建立影视城。
代表作家作品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最早体现在朦胧派诗人杨 炼的组诗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后写成的《半坡》、《诺 日郎》、《西藏》、《敦煌》和稍后模拟《易经》思维结 构写出的大型组诗《自在者说》等,这些作品或者在对历 史遗迹的吟赞中探询历史的深层内涵,或者借用民俗题材 歌颂远古文明的生命力,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想象来构 筑人生和宇宙融为一体的理念世界。在小说领域里,则是 起于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 说,虽然作家不过是描写了个人的一段生活经历,但其对 新疆各族民风以及伊斯兰文化的关注,对生活的实录手法 以及对历史所持的宽容态度,都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 河。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 《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 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这 一文学潮流的主体。主要作品如汪曾祺的《受戒》、邓友 梅的《那五》,
产生的原因


1)、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直 接反映。 2)、世界文学“寻根”潮流的影响。

前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等) 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如马尔克斯、 阿斯图里亚思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以及日本川 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对中国年轻一代作家 是深有启发的。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 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同时,又分明渗透了现代意识的 精神,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创作倾 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 有效的鼓励。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和凝聚力
语言风格独特
运用方言土语,具有地域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典韵味, 也有现代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场景
文化反思与批判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挖掘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寻根文学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揭示其优劣之处,引导人们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创作上的局限
过分强调地域特色,忽视普遍性 过度依赖传统元素,缺乏创新 主题单一,缺乏多样性 语言风格不够现代化
势的寻
第 五
发根 章
展文
趋学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交融
寻根文学与魔幻现 实主义的结合
寻根文学与后现代 主义的对话
寻根文学与民间故 事的相互影响
寻根文学与地域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与碰撞
寻根文学将更加 关注现实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议 题,发挥文学的 社会责任和文化 担当。
感 谢 观

看报 人 :
XX
寻根文学的美化倾向可 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片 面理解,甚至造成对现 代社会的隔阂和误解。
过度美化传统文化可能 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批判 性和反思精神,限制了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寻根文学中,应该保持 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和全面 的认识,避免盲目美化或 贬低,以促进文学和文化 的发展。
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
寻根文学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现代化进程持怀疑态度。 寻根文学作品中,现代化常常被描绘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力量。 寻根文学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可能导致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局限性。 寻根文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影响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兴起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寻根文学主要关注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通过对个体经历和乡土生活的探索,回溯和重建祖国的根源和文化记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寻根文学的内涵。

一、回归乡土,追溯根源寻根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回归乡土,追溯个体和祖国的根源。

作家通过刻画主人公的乡土经历和成长环境,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描写,表达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热爱与理解。

这种追溯根源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体成长背景的反思,也是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二、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寻根文学在探讨个体与文化的关系时,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体的身份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寻根文学通过展示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彷徨,探讨个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选择和平衡,引发人们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三、历史记忆与群体命运寻根文学借助历史记忆,回顾群体的命运变迁。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个体的亲身经历的描写,寻根文学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历史的痕迹和群体的命运,揭示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这种对历史记忆的追溯,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审视。

四、乡土叙事与艺术创新寻根文学强调乡土的特殊性和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倡导以乡土为背景的叙事创作方式。

通过细腻的描写,作者能够让读者深度体验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寻根文学的乡土叙事方式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还原乡村的真实画面,给人以真实感和历史感。

五、对乡村现实的反思与呼唤寻根文学中的作家通过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他们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命运,关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问题。

这种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体现了作家们对乡村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社会各界和政府加强对农村的关注与支持。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摘要:寻根意识作为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迎合民族文化潮流、增强国民文化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助力作用。

寻根意识滋养诞生寻根文学,在一众文学流派中呈现新气象。

本文将探究中国近现代文学滋养中的寻根意识,明确寻根文学的内涵,探究寻根文学的价值及其在近现代文学中的定位,以期充分彰显我国独有的文化和精神。

关键字:寻根意识;中国;近现代文学一、寻根文学的概述(一)寻根文学的概念寻根意识,顾名思义重在“根”,意为民族传统文化。

寻根意识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当时文坛尚未呈现较大的生机和活力,部分作家则将关注点放至民族文化,诞生了毕大松、王安忆、莫言等一系列作家,当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红高粱》影视剧即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纵观寻根意识的内涵及寻根文学的特征,可以发现,寻根文学是传统民族文化对国外文化的一项能动性反映,以彰显民族特征和民族风情为主。

多采用人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方式,用语部分质朴简单,部分结合诗词等,展现委婉的意蕴。

与此同时,寻根文学故事大多设定于乡村背景,展现了地域性的自然景色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也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结合我国近现代寻根文学作品的内容,可以将近现代寻根文学划分为地方性、 乡恋性、反思性、互补性这四个方面。

第一,地域性是寻根文学的重要特征,通过地域性描绘传统社会的“根”,将散落在华夏大地四处的传统文化聚集起来,展现民间传统和地域风情。

第二,乡恋性糅合传统意识和文化心理,注重传统美学及民族弘扬。

作品结合了作者所在地域的、作者熟知或希望探索的习俗、生活习惯、方言等。

第三,反思性是对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加以审视,将历史现实纳入现代视角加以评判,思考传统意识和文化是否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第四,互补性没有明确范畴,该类寻根文学大多结合多样化的类型文学。

(二)寻根文学的价值寻根文学结合地域特色,彰显对现实问题或人性议题的反思,寄托作者希望表达的事物或主题。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80年代中后期,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悄然出现,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这批作家的典型代表就是韩少功,他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寻根文学”当中的乡野文化寻根是其典型的流派,如汪曾祺表现"桃花源"式的传统生活的《大淖记事》、张承志表现蒙古草原人民生活的《黑骏马》、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描写、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自己祖辈的生活秘史的讲述,如《红高粱》系列作品。

对我感触最深的当属《红高粱》,就以《红高粱》举例,在分析其人物形象和民族内涵同时,同时结合作者人物性格背景,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莫言曾经说过:“这时我是强烈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认为,这段话不是简单的空谈,而是他对乡村灵魂的把握,对乡村自我精神的抒发。

在人物形象方面,《红高粱》在人物塑造上竭力表现民间状态的草莽英雄,抛弃了沉重的意识形态内容,这样就使人物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人性张力。

例如,文中“我爷爷”余占鳌在开篇一出场便显示了土匪头子兼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杀人越货”又除暴安良,作者始终让人物停留在未曾雕琢过的原始的农民心理上。

而奶奶戴凤莲的形象更是突破了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造型,热情果敢,充满情欲野性,可求人性自由与本能的满足。

在追求的过程中反抗传统封建礼教,张扬具有反抗色彩的生命意识。

在细节描写上,高粱地里火焰般的野合,一手掌管烧酒坊的魄力以及奔向天国之际的那段生命的宣誓,桩桩件件都是浓烈感人,激情奔放。

第六章 寻根文学剖析

第六章 寻根文学剖析

三、主要作家作品
主要作品有: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 河》、李杭育的表现吴越文化的“葛川江小说” 系列、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 《孩子王》)、《遍地风流》、韩少功的《爸爸 爸》、《女女女》等、郑万隆的《异乡异闻》、 郑义的《远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 庄》、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红高粱 系列”、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 魂》、《西藏:隐秘岁月》、东北鄂温克族作家 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 火》等。
Hale Waihona Puke 品主旨• 1、对健康、自然的生命、生活的赞颂。 • 作品赞美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
之间的发乎本性合乎自然的爱情。同时也 表现了下层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 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
• 2、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对民间道德观 念的讴歌和向往。
• 作者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出发,来衡量 和质疑统治阶级强加于人们的传统道德意 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 理性,热情讴歌了真正来自民间生活的道 德立场,包括巧云接受强暴的态度、小锡 匠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底层人们仗义反 抗压迫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作品主题
• 这部作品表面上写的是明海和小英子之间 的纯真之爱,但真正内容却是作者以诗一 般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桃花源”式的世 俗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恬静优美,风俗 淳厚;生活在里面的人,率性本真,自然 纯朴,充溢着田园诗趣和生命欢乐。作者 由衷地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向往与热爱, 从而表明了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寄托了他 的生活理想。
第六章 寻根文学
一、寻根文学概念
• 寻根文学是1985年正式出现的一个文学思 潮。一些年轻的知青作家希望通过对民族 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再审视,来为当时陷于 困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开辟新路。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的早期形态主要以寻根主题为主,而后演变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它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寻根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许多青年作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试图寻找一个新的文学方向。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回到这些根基上来。

于是,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关于民俗、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试图通过文学表达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根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主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红楼梦》、《茶馆》、《围城》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随着寻根文学的不断发展,它的主题也逐渐扩大和深化。

除了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之外,寻根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试图通过文学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真谛。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作品涉及面更加广泛,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等。

寻根文学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和历史,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它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种种问题,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同时,寻根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也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通过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指通过文学作品来寻找和探讨人类的历史根源、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的一种文学流派。

这一概念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界对于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认同的关注,特别是非洲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等少数族裔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溯。

寻根文学强调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承历史和文化的媒介,通过描写和探讨特定族裔或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经验,来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重新定义自己的根源和身份。

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包括:1. 历史追溯:通过回顾和反思历史来揭示特定族裔或群体的根源。

这些作品往往探讨历史中被忽视或被隐匿的故事和人物,试图还原历史真相,重建历史记忆。

2. 文化传统:寻根文学重视特定族裔或群体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口头传播的文化传统。

这类作品通常会描述特定族裔或群体的语言、习俗、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以探讨文化传统对于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3. 身份认同:寻根文学试图通过描写特定族裔或群体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帮助人们从内心认同自己的身份。

这种文学流派通常会反思种族、性别、阶级和民族等因素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并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自我发现来表达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接受与改造:寻根文学在探讨历史和文化根源的同时,也会反思现实社会的不公和偏见,并试图以文学创作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

这类作品常常表达对于种族歧视、社会不平等、文化消解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关注,并提出对于社会变革的愿景和呼吁。

寻根文学在美国和拉美等地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于后来的后殖民文学、移民文学和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文学的方式将历史、文化和身份问题引入公众视野,呼吁人们关注和尊重不同族裔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推动社会的多元包容和公正发展。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的局限
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 化工具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 模式。
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 “民族”的理解也是狭隘的。
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 爱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 辩态度。
寻,在1984年首次发表文学作品,处女作就是被誉为 “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的中篇小说《棋王》。这部作品和阿城随后一气写下 的《孩子王》、《树王》皆取材于他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无论在主题意 旨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通常的知青小说有很大不同。阿城无意去描绘一种悲 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也避免了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风 格模式,他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棋王》的主要魅力来自于主人公王一生。这是一个在历史旋涡中具有独 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 生机的文化精神,这使他虽以一己的单薄存在,却显现出了无可比拟的顽强 精神和文化魅力。小说中写王一生天性柔弱,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浩劫 中,像他这种小人物好比狂风中的沙粒,要在不能自主的命运中获得意义和 价值,唯一的力量只能来自于内心,寻求自身精神的平衡和充实。小说从知 青离城的送别写起,首先就以“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之句来映衬王一生独 坐一旁的内心宁静,而后通过写他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示了对生命价 值的尊重,在他那种处世不惊、怡然自得的性格刻画中,已经悄悄拉开了这 个人物与时代规范下的知青形象的距离,成为知青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艺术 典型。
寻根作家对“根”的态度
一是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肯定道家学说)、 邓友梅《烟壶》《那五》(肯定传统文化的拯救力量) 等。
二是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丙崽)、王 安忆《小鲍庄》(捞渣的死为他的家乡与家人换得利 益:家乡受表彰,鲍仁文成名,其兄弟进厂)。 三是持历史主义态度,如冯骥才《神鞭》(对传统文 化辩证看待)。

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导 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 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3.1987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 期。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 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
(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风俗意识。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 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 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 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 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对祖辈豪爽自 由生命力的张扬。
余占鳌和戴凤莲 : 高密东北乡人高粱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 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 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 探索者。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 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 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 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的和“虚构” 的时代。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门敞开后, 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大融汇,思 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论的热潮。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一 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 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 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 祺《受戒》(明海、小英 子)、邓友梅《那五》。 2.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 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 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 作。

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家

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家
❖ 造成鸡头寨现实生存状态的最根本的原 因还是鸡头寨人和他们的文化。
❖ 鸡头寨人自称是刑天的后代。为了生存, 他 们的祖先从东方的海边迁徙而来。他们的 历史悠久。他们以宗亲为纽带, 以祠堂为社 会组织形式。沿着他们祖先的耕作习惯, “一年一道犁, 不开水圳也不铲倒不堪力 ” 地靠农业为生。他们的生命是顺其自然的。 他们没有宗教信仰, 最敬仰他们的祖宗神灵, 迷信自然界中的鬼神。小说以峻冷的笔调 通过对鸡头寨人的风俗、习惯、乡规、土 语、迷信、传说、历史、信仰、祭祀、服 饰、食品以及其他生存状态的描述, 描绘出 鸡头寨人的文化概貌。
❖ 文学寻根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刻地揭示我们 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状态, “从而使人们看 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优根和劣根, 看到我 们民族所赖以生存的精神品性和背上的因 袭的精神重担” 。这大概就是韩少功等寻 根作家努力探寻的民族文化的一种劣根。
❖ 深山老林使鸡头寨与世隔绝。在这里一个 玻璃瓶子, 一盏破马灯, 一条能长能短的松 紧带, 一张旧报纸或一张小照片, 一双皮鞋 都是那么新鲜的玩意儿。这些“玩意儿” 还能使仁宝这个后生“更有新派人物的气 象”, 使他的身份和身价与众不同。但大自 然给人生存条件是造成鸡头寨人贫困、愚 昧、落后的外在原因。
❖ 素的思考。”——樊篱
❖ 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 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
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小说以一个痴 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 描述鸡头寨奇异的 风俗、来历, 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 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 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 生存环境:
❖ 祠堂是这群人的文化核心。祠堂不仅凝聚着他们祖先的神 灵, 而且还象征着他们祖先的信念, 象征着类似今天法律的 他们族规的威严。这里深藏着他们族人文化的根。所以, 祭祀、占卜吉凶、打冤盟誓、重大的部落集会等都在祠堂 举行。

寻根文学 (1)

寻根文学 (1)

60—8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了好几位诺贝尔文学得主。
拉丁美洲文学的巨大成功,大大启发和刺激了中国作家。 《百年孤独》 加西亚·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拉美文学的成功,直接震惊了中国的年青作家们。 (1)经济强国有文化优势。 拉丁美洲经济、政治与中国差不多,居然也出现好几位 诺贝尔奖得主。
(2)作品内容和创作特点让人震惊。
村寨不知来自何处。有的说来自陕西,有的说来自广东,说 不太清楚。
如果塞里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那么照规矩,大家 就得唱“简”,即唱古,唱死去的人。从父亲唱到祖父, 从祖父唱到曾祖父,一直唱到姜凉。姜凉是我们的祖先, 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牛又 没有优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生下优耐他爹呢? 那就是刑天——也许就是陶潜诗中那个“猛志固常在”的 刑天吧。
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 们吓坏了,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时候, 就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 “爸爸”,二是“X妈妈”。后一句粗野,但出自儿童,并无实在意 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比方当作“X吗吗”也是可以的。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 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 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吃炮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 饭,胸前油水光光的一片,摇摇晃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 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X吗吗”, 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 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脖上,脑袋象 个胡椒碾捶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 地旋过去。跑起来更费力,深一脚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头和上身尽 量前倾才能划开步子,目光扛着眉毛尽量往上顶,才能看清方向。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她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和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冯骥才等,“乡野文化寻根”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寻根文学创作类型

寻根文学创作类型

寻根文学创作类型简介寻根文学,顾名思义,是一种探寻文化根源的文学创作类型。

它强调对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追溯,旨在寻找个体与族群的身份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和特色。

寻根文学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文化根源的思考和追寻,要么展现个体对根源的认同,要么批判现实中的文化割裂。

分类故土文学故土文学是寻根文学的一种常见类型,它通常着眼于创作者的家乡或故土。

作家通过描写故土的自然环境、历史传承、民俗风情等来表达对故土的情感与思考。

故土文学作品多以乡土为背景,以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个体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展示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家族文学家族文学是寻根文学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家族为核心,以家族历史、家族成员的血脉关系和家族故事为创作基础。

家族文学通常关注家族的传承、命运和价值观。

通过描绘家族中不同代际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家族文学探讨个体在家族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历史文学历史文学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为创作的对象,强调对历史的解读和反思。

寻根文学中的历史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叙述历史事件、还原历史背景、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呈现一个更真实和立体的历史世界。

历史文学在探索根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认知历史,并通过文学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寻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体与民族的关系和认同。

通过描绘民族特色、呈现民族风情、传递民族精神,民族文学展示了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

民族文学作品常常表达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尊敬、对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期许。

影响与意义寻根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类型,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寻根文学让个体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追溯和探索文化根源,个体能够找到自己在历史和传统中的定位,增强对自身文化认同的自信。

其次,寻根文学弘扬了民族精神和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寻根文学的创作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场寻根文学的热潮,挖掘中华民族文明的潜藏底蕴,求索文化的根基,揭示传统的精华与糟粕,探寻并且重构中国文化的绚丽乐章。

其中,韩少功就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他的寻根小说《爸爸爸》借助一个山寨的历史变迁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重生的过程。

关键词:寻根文学、寻根小说、传统文化、韩少功、一、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在意识观看显示和历史,反思传统的文化,重铸民族的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的方法,丰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一)寻根‘小说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竟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比较矛盾,概括的说有这样三类:1是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棋王》写了“吃”和“下棋”的故事,作品揭示了王平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

作品中的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的一种,而“吃”和“下棋”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民族的韧性。

2是持否定态度。

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刘大庄》等。

韩少功在《爸爸爸》中所寻找到的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

丙崽是一个白痴,但是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他的胡言乱语致使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

作者在这里揭示了民族经常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荒诞而抽象的异已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行为。

3是持辩证态度。

代表作有冯翼才的《神鞭》,[1]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老儿》、《沙杜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

《神鞭》中的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我们民族之前有过的辉煌,但是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面前,“神鞭”就不堪一击了。

于是主人公义无反顾的抛弃的神鞭,投入了北伐军,练就了双枪神枪手。

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唯物辩证的历史态度以及一种历史乐观主义。

“80 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要求回归简朴、原初的生活状态的意向,表现了希望精神得到稳定的愿望。

”但如果就此断定寻根作家拒斥变革、坚守传统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况且追求“现代化”一直是中国作家自“五四”以来最重要的现实追求,寻根文学作家不会在上下求索而终于曙光乍现的改革中望而却步,寻根更像是对传统的一次深情凝望和理性反思,含有文化重建的悲壮和勇气。

其实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情感指向和精神活动,并非对现实状况的忠实记录。

真正有责任感的作家更不可能在剧烈的社会变动和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抽身而去,由寻根转向“复古”。

主张寻根的大部分作家都是一些无法忘怀现实,关注中国前途命运的人,因而寻根文学的倡导正是对改革文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调整。

(二)韩少功、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地位韩少功,笔名少功。

湖南长沙人。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阿城、张承志等。

二、对韩少功的《爸爸爸》的作品赏析《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探寻。

这部文学作品运用寓言和象征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当地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状态。

《爸爸爸》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白痴丙崽这个外形奇怪猥琐、思维逻辑混乱的一个白痴———只会说“爸爸爸”和“x 妈妈”的人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敬仰和膜拜。

全体村民对于丙崽的这种不正常的膜拜反映出当地村民的愚昧和无知,同时也是当地村民一种精神病态的反映。

在战争之后大多数村民都已经去世,丙崽却活了下来,他象征着一种顽固、丑恶和无理性的生命本性。

丙崽的口头语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是一种人类生命延续的象征。

作者韩少功在作品《爸爸爸》中对当时社会中一些原始文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传统文化中的愚昧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这部作品一方面反映出了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中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消逝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进行了批判。

但是作者在小说中又对原始文化中的神秘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说的语言始终保持一种神秘的风格。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丙崽,作者韩少功也没有完全的否认,他对他的愚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丙崽身上存在的传统文化的神秘元素产生了迷恋。

因此在所有的鸡头寨人死去之后,他却单独让丙崽独自活了下来。

丙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既有优秀的成分,也有愚昧的成分,丙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爸爸爸》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楚文化为背景的,楚文化一向以博大精深为主,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却表现出了对楚文化的一种批评。

韩少功的《爸爸爸》明显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国民性”批判主题,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湘西山寨,提出了令人胆战精心的怪力乱神和愚味闭塞的畸形生存状态,这些外化之民对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对革新者“离经叛道”拼命地排斥并加以扼杀,肮脏、愚昧、粗鄙等历史积垢于一身的丙崽更像是个民族劣根象征体,两句话的思维居然成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绝世法宝。

作者通过丙崽形象表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愚昧、落后、混沌和无理性,通过一个山寨的衰微审视民族的劣根性及其苍老遗传,在现代意识观照下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发掘出传统文化构成的巨大缺陷及对时代发展进步的迟滞作用。

寻根作家以高度的理性自觉致力于激活传统鲜活的文化血脉,借助现代审美视野挖掘中国文学的潜能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之根,重新镀亮传统文明之光并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是展示自然、自由的生命本真状态,讲求田园牧歌式的冲淡恬静: 汪曾祺率先将“自然”引入了小说,巧妙地绕开社会性话语的立场,原汁原味地展现故乡小清新的自然风光和古朴醇厚的风俗人情,歌咏自然的生命状态和美好的人情人性,歌颂这个民族的伟大处和动人处,三、寻根文学对民族的、民间的追寻韩少功在[2]《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学的土壤里, 根不深则叶难茂”。

并且以贾平凹、李杭育、乌热尔图等的创作为例, 指出“他们都在`寻根' , 都开始找到了`根' 。

这大概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 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 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2] 。

李杭育认为:“我国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富于浪漫的想象, 从经济形态到风俗、心理, 整个文化的背景跟大自然高度和谐, 那么纯净而又斑斓, 直接地、浑然地反映出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信仰, 是一种真实的文化, 质朴的文化、生气勃勃的文化”。

“总而言之, 我认为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 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规范之外……规范之外的, 才是我们需要的`根' , 因为它分布在广阔的大地, 深植于民间的沃土。

”贾平凹也曾说:“对山川地貌、地理风情的描绘, 只要带着有意`寻根' 的思想, 而以此表现出中国式的意境、情调, 表现出中国式的对于世界、人生的感知、观念等一系列美学范畴的东西, 这当必然是`寻根' 的结果。

”从文学寻根的倡导者的理论文章中可以看出, 他们是非常推崇传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的, 他们寻根的任务就是要把散落在偏僻的边地、山村的、规范之外的、生气勃勃的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重新挖掘出来。

这就使寻根作家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地理风貌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 从而使寻根小说带有色彩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韩少功在湘西苗、侗、瑶、土家族所居住的崇山峻岭里, 找到了楚文化的流向;从“鸟的传人”的生活形态中, 体味到“楚辞中那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

他在《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诱惑》、《鞋癖》、《史遗三录》和《蓝盖子》等小说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怪诞、充满了巫术文化的艺术世界。

那与世隔绝的湘西山区, 闭塞幽暗充满了蛇虫瘴疟的村寨,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的村民;还有那弥漫的浓雾, 阴森森的飞瀑, 石壁上的鸟兽图形, 蝌蚪文线条, 都带有太古洪荒的气息, 具有一种深邃的指向性, 引领读者走向旷达无垠的神秘天地。

《爸爸爸》中的鸡头寨的村民们认为, 人的命运同自然界的一切紧密相连,山水草木, 禽兽虫蛇都具有神秘的灵气, 年成收成不好是因为鸡头寨的地理位置不好, [3]丙崽娘生下痴呆的儿子是由于冒犯了蜘蛛精等等。

这种“万物有灵论” , 显然带有初民原始思维的特征。

因此也派生出种种迷信禁忌, 烧窑要挂太极图, 贴红纸可以避邪, 灌大粪可以治疗疯癫, 喝牛血可以解毒, 等等。

还有巫术占卜, 坐桩殉古, 畏天祭神, 打冤械斗, 唱古歌的祖先崇拜, 家族迁徙的神话传说……弥漫着原始氏族社会的荒诞怪异的神秘气氛, 渲染了湘西山区独具的混沌蒙昧的荆楚文化风貌。

从寻根作家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上可以看出, 尽管作家们对“根”有种种看法, 但却都透露出一种总的意向──回溯传统文化。

寻根作家立足于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与重构, 想要揭示我们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中积累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 找到阻碍社会进步的国民劣根性以及在今天仍有价值的生命内在, 达到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整体把握。

四、崛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高举起文化的旗帜,将审美视野投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民族文化的源流与精髓,试图寻找本民族文化之根,并以具有当代意识的艺术眼光观照文化现象,以取得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利。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遗产构成了寻根作家难以割舍的文化情怀,尤其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和痛苦的文化转型期,传统文明更是成为抵御外来文明入侵和承传民族自我的精神堡垒,民族传统文化的固守真的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的永远健硕而又活力无穷吗? 20 世纪80 年代的中国充满了变革的渴望,维新亦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导性情绪,建立一个“现代化中国”的梦想更是国人的一种理性选择,时代心理必然支配着作家的思想和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