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寻根文学经典文本的缺陷
论寻根小说景象描写中的魔幻“神秘”之失
论寻根小说景象描写中的魔幻“神秘”之失作者:罗克凌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02期摘要:当代寻根小说中有许多魔幻“神秘”的景象描写,但大多都是为“神秘”而“神秘”,没有上升到庄严、“神圣”的艺术境界。
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相比,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韩少功、李杭育、王安忆和张炜的创作里都有诸多“神秘”之失。
关键词:寻根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景象;神秘;神圣中图分类号:I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5)02-0108-07寻根文学在中国的蔚兴导源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世界性胜利的伟大影响和震撼,由此带来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神秘”因素在文学场域中的大肆渲扬和涂染,而中国也亦步亦趋开始了其最狂热也是最拙劣的平面化“轰炸”模仿。
1985年作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方法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技法无疑属于其中最受光宠的一支,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作家仅得其皮相,大都为“抱草瘟”式的粗制搬演,结果硬是将作品率然引向批量复制的表浅平庸,给当代文学的独创、原创艺术视景发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导向性灾难。
中国寻根小说中“神秘”景象描写的空穴来风、胡编乱造以及得其形不得其神的苍白古怪的魔幻式表现也开始了其背弃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精魂近乎最歇斯底里的拙陋表演,这种表演仿佛将牛角寄植到马首上滑稽可笑,纯然是抽尽血色的干尸耍跳的一场无根无魂的冥狂“斗牛士”舞。
检视这种极为盲乱的文学现象悲剧,我们有必要探察理清一下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精神品质元根,从而得到理性的文学艺术认知。
拉美文学的精神母体应该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那片神奇土地上最原始的草昧土著文化,即印第安文化,这是一种铁打烙印、血浓于水的精神史符,即使是后来延续三百多年的殖民宗主国文化的侵染浸淫也最终无法褫夺其民族文化基因的原色原味,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炫丽开花便是其最光鲜的显证,一方面确凿地印实了古代印第安文学的“元根”生命强力,另一方面也使人们了解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是有历史精神滥觞的。
寻根文学 《爸爸爸》[研讨]
寻根文学《爸爸爸》[研讨]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
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对现实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丑陋作出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在这方面,至今仍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作家可以望其项背,然而他老人家始终没有表达过人生存的终极意义。
他的“投枪和匕首”令他的论敌胆寒,他自己面对的却是“无物之阵”的孤寂与悲凉。
思想家面前的社会是无物之阵,也许是一种宿命。
鲁迅指出国民的愚昧、麻木,但他只能“引起疗救的注意”,只能指出现象,不能追根溯源----没有谁可以为国民性负责,这种虚空的结果使鲁迅不断思考,又不断怀疑与否定。
因而《野草》是这样惨痛----前面有野百合野蔷薇,前面也有坟----鲁迅只能选择不停往前走,这要多少的勇气,他明明白白自己是走在“无物之阵”里,挣扎在一种无望里。
1925年3月18日,鲁迅在致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
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在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这是鲁迅对黑暗现实的深切认识。
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相抗衡。
祖父下狱,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亲重病,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间,这一切使鲁迅从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其结果是形成少年鲁迅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而这种对传统世界的绝望,使青年鲁迅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他到南京学开矿,到日本学医,遂而弃医从文,试图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
《新生》的夭折,却又使他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和寂寞;婚姻的不幸,辛亥革命特别是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现实,极大地打击了鲁迅早年“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情。
从1909年到1918年是鲁迅沉默的十年,在这期间,他一度在绍兴会馆看佛经,抄古碑,“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作家注重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走过了一段很长的时期,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学界中一个里程碑。
它完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整套环节,对后面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寻根文学”是在很多人的自觉谋划下完成的,由于当时思想越来越开放.包括作家、思想家、评论家等在内的诸多人士谋划了这样一场文学运动,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观念。
一、兴起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做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二、作者人群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寻根文学是一种追寻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文学流派,它通过作品的叙述和描写,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内容。
积极的一面是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消极的一面则是寻根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寻根文学的作品进行探讨。
积极的一面,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些作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文化。
例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通过对贵族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者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然而,寻根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内容。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带给读者一种警示和反思。
例如《家》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却透露出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从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进步与改革。
寻根文学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情况,所以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寻根文学的作品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忽略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寻根文学的作品在积极与消极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关注社会进步与改革。
总的来说,寻根文学的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衰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衰黄一晨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寻根文学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凭借其独特的“文学寻根”内涵,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
本文通过多角度探究寻根文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浅谈寻根文学为当代文学发展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现代形式作者简介:黄一晨(1993年-),女,河北沧州人,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56-03寻根文学产生于中国当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当时文化热,文学流派众多的大环境下,凭借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异军突起在中国文坛上,为当时的中国文坛添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虽然寻根文学的文学史地位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其存在的时间不长,又曾引发过巨大的争议,因而寻根文学常常被认作是昙花一现,在研究过程中也常常被忽视。
然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兴衰历程无疑是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思考,值得借鉴,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启示性的意义。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寻根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涌现的众多文学流派中脱颖而出,展示出了寻根文学的独特魅力。
寻根文学重点在于把握文学的“根”,而“根”就体现在民族文化之中,“寻根文学”自问世以来,就标榜要探寻民族文化的根脉,而这“根”就深扎在民族文化之中,要充分地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之中弥足珍贵的文化素材,并以历史和现代的双重眼光重新审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做出全新的阐释和认知,以发掘民族文化之中优秀的,积极的文化内核,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色和文学风格,将文学的“根”延续下去。
这也是每一个以寻根为己任的寻根作家所追求的。
而探究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乡土文学的影响、八十年代文学影响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都给予了寻根文学强大的理论背景与支撑。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内在缺陷摘要:“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们及其实践者们由于自身对文化断裂带的认识偏差,对传统文化中他们要寻觅的“根”定位不准,再加上其在吸收时又不能消化和自笛才情的缺之,更重要的是其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模糊和既急于超越,又无法超越的浮躁造成了他们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越位和混乱。
而寻根的结果,不是维系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创通文化之根,而恰恰是已经腐烂的文化之根。
寻根是个矛盾的文化现象,一面在寻找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又在拆解文化之根。
关键词:寻根文学发源局限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前期的寻根小说并不是在明确的口号指导下创作。
而是继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之后悄然兴起。
从国际影响上看,美国受长篇小说《根》的影响,出现了寻根热,特别是一些外国作家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强烈的现代感相融合,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方向。
如前苏联的一些民主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等)对印第安古老文化的描述和川端康成极具东方韵味的小说,都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1正如陈思和在《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一文中指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文化的阐扬,对中国年轻作家是有启发的,那些作家都不是西方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而是‘土著’,但在表现他们所生活于期间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审美方式时,又分明渗透了现实意识的精神,这无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
文学史中的“寻根小说”得失论
文学史中的“寻根小说”得失论摘要“寻根小说”既续了五四文学的文化反思批判,又有对本能非理性因素的极力表现。
在追求本土化的诉求中实现了审美现代性,却始终不能摆脱西方世界的“他者”形象。
其所寻之“根”的含混与复杂,造成“寻根小说”概念的泛化,其实质是知识分子应对现代性焦虑的文学表现。
关键词:寻根小说本土化他者现代性焦虑引言“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对“五四”以来极端文学态度的矫正,但同时也是启蒙话语的延续。
“寻根小说”将视线引入文化上来,是另一种启蒙形式的延续。
然而,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和非理性话语,因而“寻根文学”陷入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相互缠绕的复杂关系中。
“寻根小说”在西方文学冲击下应运而生,旨在学习拉美国家的文学创作,从中国本土中寻找立足之地,进入“世界文学”的秩序中。
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外来文明的冲击和侵略,并非是中国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外“寻根小说”所寻之“根”五花八门、含混不清。
文学、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是连许多寻根小说家自身也说不清的。
一、“启蒙”话语延续与非理性话语碰撞“寻根小说”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表现出对五四精神的反叛。
它一纠正了五四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激进态度,以更为客观的眼光评判传统文化。
然而,“寻根文学”也并非是一味鼓吹传统文学精华。
对五四文学中的反传统,“寻根小说”是持否定态度,对五四以来的“反封建”意识“寻根小说”持肯定态度。
冯骥才的《神鞭》、林斤澜的《那五》等小说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及批判“国民性”等启蒙批判意识。
许多文学史叙述也发现了“寻根小说”与五四小说之间的紧密联系,如《爸爸爸》中的丙崽与阿Q的相互呼应。
“寻根小说”在“反思”、“伤痕小说”之后出现,不论是“寻根文学”对文化的反思,还是“反思”、“伤痕小说”对政治所造成的个人心灵创伤的反省和控诉,都建立在理性启蒙话语之上。
“寻根”是对反思的延伸,是对“反思”和“伤痕”小说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深化”[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一、概述“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它主张作家应当深入民族文化的传统,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这一文学思潮的兴起,既是对当时文坛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过度追捧的一种反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挖掘的尝试。
在众多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探讨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启示。
《爸爸爸》以湘西边陲小山寨鸡头寨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丙崽这一痴傻形象的塑造,以及鸡头寨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品将荒诞现实与古老传说、民间信仰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传统的反思。
在寻根文学的浪潮中,《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寻根文学在追求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寻根文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深入分析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寻根文学的背景和意义寻根文学的产生,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是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刺激和启发了中国作家。
他们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寻根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寻根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创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
它试图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和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精神贫困等难题。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由于作品题材广泛,因此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方面,寻根文学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承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挖掘。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历史的长河、传统的礼仪习惯、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等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关注。
这种积极的表达方式,促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寻根文学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寻根文学试图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
作者描写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传统价值观矛盾与困惑的反思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寻根文学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从传统中寻找发展的方向。
这种探讨与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更好地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然而,寻根文学也有一些消极的方面。
寻根文学在探讨传统文化的往往过于强调纯正性和复古性。
一些作品中,对现代文化和社会进行过度批判,不够客观和全面,忽视了现代社会的诸多进步和发展。
这种消极的心态容易使读者产生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影响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寻根文学有时会陷入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
过度强调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宝贵性,容易使人们忽略社会的进步与变革,狭隘地认为只有回到传统才能找到文化的根源。
这种消极的观点,容易导致对现代社会的封闭和对新事物的排斥,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寻根文学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它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承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挖掘,同时也探讨了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然而,寻根文学在强调传统文化的有时忽视了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并且容易陷入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反思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反思耿庆伟【摘要】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2)001【总页数】5【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化反思;传统文化【艺文寻珠】寻根文学是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无论理论还是创作都在评论界引发广泛的争议。
不容否认的是,寻根思潮的出现促进了文学不断挣脱意识形态的功能负累,加速了文学本体化的回归,从而使寻根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转折点。
寻根文学因“文化”概念的引入制造了文学与文化间的盛宴,文学因文化而多了几分厚重的文化积淀,文化亦因文学而引发了浓厚的文化热,并悄然引导中国文学偏离追踪意识形态热点的传统写作,让文化趣味成为寻根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美学品质。
这场应时而兴的文学运作,借复活传统文化的名号而增加了寻根文学的美誉度,催生了一批文学作品,捧红了一批寻根文学作家。
但寻根文学兴起和发展的时代亦是中国社会迅速转型和文学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和现代性的时代,这导致寻根文学因外在的经济冲击和自身文化态度的首鼠两端而迅速走向沉寂,同时也因报负宏大而建树不足给人留下无穷的遗憾。
时至今日,寻根文学虽然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对这一文学思潮的思考仍在继续,对其重新梳理分析,对今后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大有裨益。
一新时期文学因思想解放而起,因对“文革”的多角度反思而贯通中国现代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并因对社会问题的主动关注和积极探讨迎合了政治对文学的期待,不断引发新时期文学的轰动性效应。
综而观之,新时期文学似乎在形式上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文学的创作演变,但其创作主旨一直未变。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作者:吴矛陈国恩来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09期摘要:“寻根”即对民族历史、文化、生命原初生殖力的寻找。
“寻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流派的重要文学现象。
“寻根”作家们的“寻根”主要围绕大地的寻找、历史的寻找、心灵的寻找三个方面展开。
然而,“寻根”作家们的寻找并未真正触及到大地、历史和心灵,因此这种“寻根”之旅,也就成了一场无根之旅。
分析文学“寻根”之失,对我们认清那一时期的作家的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寻根文学;大地;历史;心灵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9-0110-04寻根文学,作为一种思潮,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蜕变中涌现,曾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人们看重它的文化内涵,看好它新的价值取向,认为它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动力,预示着一种新的前景。
但过去了这么多年后,回顾这一段历史,却发现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寻根文学当然有它的功绩,但寻“根”本身,似乎就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显然包含着一些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根”之失寻根文学的成立,在于“根”的存在;寻根文学的出现,在于“根”的丧失。
“根”即民族生命、历史、文化的原初生殖力,是民族的原初和来源。
文学寻根是功利时代失根民族寻找生命力的文学表述,是生命耗散时代文学对现象背后本一的追寻。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深究,就会发现,寻根文学里的所谓“根”,其实是不存在的。
以没有真正触到实处的文化想象为“根”,说明“根”其实并不在场。
于是,所谓“文学寻根”,即成无根之旅。
然而,正是文学寻根之旅的无根性形成的话语差异,使我们与作家有了对话的可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作家试图从宣教意味浓厚的“现实主义”和“伪现代派”抽身而出,探寻多样的更接近文学本体的新路,以实现文学的言说价值,文学于是呈现出多重话语交织的局面:有别于传统文学话语的新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小说开始出现,无论是内在精神还是外在技巧更具“现代”素质的“现代派”、“后现代派”小说也开始出现。
_寻根文学_的得失_以韩少功_爸爸爸_为例_方嘉婕
收稿日期:2011-03-30作者简介:方嘉婕(1986-),广东普宁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2,2011“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方嘉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郑万隆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以“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以去政治化和去文人化的话语方式,将目光投向民间日常的经验世界,投向民族传统文化。
旨在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和现实,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精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从创作的发生到观念的自觉再到形成潮流并达至高潮,几乎只在三四年间,但它对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韩少功的《爸爸爸》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原因;价值;悖论中图分类号:I 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11)02-0091-04“寻根”这个概念,作为“寻根文学”的标志,最早是由韩少功提出来的。
①1985年他发表《文学的“根”》一文。
在这篇被视作“寻根文学”理论宣言的文章中,韩少功发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②的深沉呼喊。
随后,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郑万隆的《现代小说的历史意识》、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文章陆续发表,宣示着“寻根文学”的诞生。
这些文章在理论上将“寻根”大旗高举;在创作实践上,作家们纷纷开凿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缤纷形态。
在众多“寻根”作品里,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这部作品“不仅对作家个人具有超越自我的意义,而且预示着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新的时期的来临”③,也是评论家们谈论当代小说观念变革时的重要议题之一。
寻根文学究竟寻找什么?-试论“寻根文学”的内在缺陷
程邦海
( 皖西学院 中文 乐, 安徽 六安 27 1) 3 0 2
摘
继
要: 寻根 文学经历 了由文学寻根到 文化寻根的嬗 变, 在寻根 文学 的嬗 变中, 自身存在着文 学与文化, 传统 文化 的暖 其 对
依和批判, d厦时政治的远 离与回 归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造成寻根的文学 的内在缺略, 而使 寻根 文学在盛握一 时之后 便难以 为 从 关键 词 : 寻根 文学; 文学寻根 ; 文化寻根 中图分类号 : 2 1 2 0 文献标识码 : A
2 0世 纪 8 0年 代初 的 小说 。 这 些 乡土 小说 、 风俗 文 化 小 说 不 再 纠缠 现 实 的 政 治 问 题 和 道德 评 判 , 是 从 社会 所 史 、 化 风 俗 而 文 的 层 面 描 写 世 事 的 沧 桑 与文 化 的 流 动, 们 让 读 者越 过 现实 它 的政治、 经济 层 面而 进 人 文 化 层 面 . 时倒 更 容 易 看 清 世 道人 有 心 的 本 来 面 目. 能 体睐 到 民 族 文 化 的 魅 力 , 术 上 也 更具 文 更 艺
寻根小说 发韧于 2 0世纪 8 0年代 初期, 而 寻根文 学 曰
号 的 提 出 则 始 于 18 9 4年 1 2月 :第 一 次 公 开 提 出 “ 根 ” 阐 寻 并 述文 学 寻 根 主 张 的 是 作 家韩 步 功 . 在 《 学 的 根 ’一 文 中 他 文 ) 明 确 指 出 文 学 有 根 , 学 之 根 应 深 植 于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土 文
挤、 道德 的极 大关 注 。 由于 它 们 与 社 会 思 潮 的 主 向 一 . 由 致 叉
Hale Waihona Puke 学性 :这些 小说 的 出现 本身 就意 味 着 对主流 意识 形 态 的否 定, 也为文学的发展开辟 了更广 阔的道路. 这是 文学 自身发 展 的需要 同时 , 它们 又 浓 郁 的民族传 统文化 或地域 文 化为 背景. 展开关于现实 与历史的描写. 使其表现 出中国文 学特有 的意境、 情调和神韵。如张承志 的《 北方 的河> 以硬 健的雄风, 极 力张显与现 代城市 文 明顽 强 对立的, 带来原 始野性 与蛮力 的人格化 自然, 体现 出现 代^ 面 对世界 而 发 出的 生命 喧 嚣 阿城 的( 横王) 以蕴台着知天知命 的存在意识 . 弥撒 着太智者 的平静与勇气. 、 』 物身上体现 出“ 然物 外, 超 物我两忘 ” 而追 求 自由人格的精神 。贾平 凹的《 山野 情)、天 狗) 小 通过 远 ( 等 兑,
寻根作家创作心态的迷茫与文本的缺陷
人思维的简 单和不 健全 。韩 少功认 为丙 崽所代 表 的 中国 文化是缺乏文化 自净力和创新精神的 。
寻根文学 的另 外 一位 代表 作家 李杭育 在他 的代 表作
瑕疵 ,爸 爸 爸 》 中国传 统 文化 批 判 有 一 定 的 局 限 。 《 对
关键 词 : 寻根 作 家 ; 作 心 态 ; 茫 ; 创 迷 文本 缺 陷
中 图分 类 号 :io 2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1 9 (0 0 0 0 40 17 —74 2 1 )30 2—3
( )赞 美 与 批 判 一
心 态
寻 根 作 家 对 传 统 文 化 的 迷 茫
寻根 文学 的两个重要 作家 韩少 功与李 杭育 对传 统文
化既赞美 又批判 。赞美与批判 产生 了迷茫 心态 , 导致了他 们创作能力 的衰退 。韩 少功 在《 学 的“ ” 中认 为: 文 文 根 》 “ 学有 ‘ ’文学 之 ‘ ’ 深植 于 民族 传说 文化 的土壤 里 , 根 , 根 应
第1 2卷 第 3 期
2 1 年 6月 00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Vo . 2 No 3 11 .
JUN O UH UU I RIY O R  ̄ FC Z O NV S H E T
J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o u .2 l
寻 根作 家创 作 心 态 的迷 茫 与 文本 的缺 陷
张 太 兵
使他们 陷 入两 难 的处境 , 同 的寻根 作家 的观 点相 互拆 不 解, 他们所依靠 的和他们 所批 判 的是 同一 个对 象 , 这种迷
论寻根小说理论与创作实绩的悖离
论寻根小说理论与创作实绩的悖离作者:尹鑫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7期摘要:寻根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的流向发生了重要转折,文学从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发现,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与它重要的文学史地位相比,寻根小说理论与创作实绩之间却存在悖离,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暧昧、对“非规范文化”的“热捧”以及对西方启蒙现代性和审美文化的无力挣脱三个方面。
关键词:寻根小说;悖离;传统文化;非规范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11985年之后的这批力图以中国文化之“根”与世界对话的文学作品与深切号召“文学之‘根' 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1],要“建立在一个广泛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2],要开掘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塑造“民族自我”的“宣言”之间出现了某种暧昧、模糊甚至悖离的现象,主要表现如下:一、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暧昧郑义曾提出:“‘五四’是传统文化的“断裂”,一代作家必须弥补这个断裂所带来的“民族文化修养的欠缺”,“跨越文化的断裂带”[3]。
从价值立场上而言,寻根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普遍持一种积极肯定的认同态度,也就是说,寻找一种激扬民族活力的“优根”,而不是腐朽不堪的文化“劣根”。
作家的目标是明确的,然而到具体创作时,作品对传统民族文化积淀下的“劣根”进行充分的暴露、批判则成为了寻根文学的真正主流。
地域封闭、经济落后、文明缺失是作家笔下人民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
《爸爸爸》中鸡头寨的村民仍处于混沌蒙昧之中,在杀人祭神仪式上,竟使这个永远穿着开裆裤,只会说“爸爸”和“X妈妈”的长不大的丙崽一跃为丙仙,人人奉若神明,让人啼笑皆非。
《老井》中孙老汉逼迫孙旺泉“换豆腐亲”破坏他与巧英的爱情,反映出了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对健全人性的摧残。
《小鲍庄》中“仁义”的小鲍庄却循着“不仁义”的原则,鲍秉德的媳妇美丽贤惠因连生五个死胎而被丈夫和“舆论”逼疯;拾来和寡妇二婶相好,却始终被村里人看不起;作为孩子的捞渣背负着“仁义”,直至最后为救鲍五爷献出了生命……这些作品无不显示着理论与创作实绩之间的悖离,为什么理论试图使传统文化“复活”而文本却宣告了传统文化的“死亡”?这值得我们思考。
“文学”的失落与“根”的迷失--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第19卷㊀第5期2018年9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9㊀No.5 Sep.2018Ѳ文学研究文学 的失落与 根 的迷失关于 寻根文学 的再思考吴景明[摘㊀要]新时期中国文学经由 伤痕 ㊁ 反思 文学的政治批判,到 改革 文学的经济思考,进而走向 寻根 文学的文化审视,逐渐回归 文学 本体㊂异军突起的 寻根文学 因其内部的固有危机:从 文学 寻根到 文化 探寻;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暧昧不明;徘徊于超越与功利之间的创作目的等原因,最终导致这场本来蕴涵着巨大 创作可能性 的文学运动无疾而终,其中的正负文学㊁文化价值值得学界深入反思㊂[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学主体;回归与丧失;文化焦虑;失语与退场[中图分类号]I206.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101(2018)05-0122-05[收稿日期]2018-07-05[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18.05.0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借鉴与反思:新时期欧美汉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 (13CZW08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的历史意识研究 (14AZW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吴景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㊂(长春㊀130024)一㊁引言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文学作品㊁理论与哲学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在世界 寻根 热潮①的影响下,中国文学也开启了从展现现实生存处境到深入探寻民族历史文化的渐进历程:由 伤痕 反思 文学的政治批判,到 改革 文学的经济思考,进而走向 寻根 文学的文化审视㊂文学在新时期逐渐超越政治㊁经济束缚,进入文化层面,并日益从政治㊁经济的附庸回归 文学 本体㊂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因1985年 寻根文学 口号的正式提出而异军突起的 寻根文学 也经历了这一文学史进程,参与建构中国文学发展,展现出知识分子的曾经辉煌一时,但最终却在不过四㊁五年间归于沉寂,这其中的正负文学㊁文化价值值得学界深入反思㊂关于 寻根文学 衰退原因,多数学者强调外部语境,如 文学失去轰动效应 作家下海 作家的边缘化处境 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 [1]等原因㊂应该承认上述因素有其合理性,但从更深的视角反思这场文学运动,我们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 内部的固有危机才是导致这场本来蕴涵着巨大创作可能性 的文学运动无疾而终的罪魁祸首㊂本文着眼于文学内部研究,探讨寻根文学在发展及实际创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为新世纪中国文学提供有益启示㊂二㊁从 文学 寻根到 文化 探寻:文学主体的回归与丧失寻根文学的创作宗旨是重新审视民族文化,深入挖掘传统的劣根性,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复苏传统审美意识,进而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㊂ 根 是寻根文学的创作源泉,对 根 理解的深广度决定了 寻根文学 的生命力㊂但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 寻根㊃221㊃①美国作家约翰㊃斯坦贝克于1962年在游记‘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中,表达了他对美国社会的复杂见解,初步显露迷失于现代社会美国移民的 无根 状态,唤醒了人们对自身归属的焦灼与迷惘㊂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㊃哈利于197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根“,开启了从 无根 的迷茫踏上 寻根 的旅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影响㊂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㊃马尔克斯更是借助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展现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上述文学作品对中国寻根文学 思潮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㊂文学 经历了从 文学 寻根到对 文化 探寻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文学主体的回归趋向与丧失的复杂历程㊂1984年12月, 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 座谈会在杭州举行,与会学者就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创作现象进行讨论时提出了 文化寻根 的问题㊂会后,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关于 文学寻根 的见解㊂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郑万隆于1985年在‘上海文学“第5期上发表的‘我的根“;李杭育于1985年在‘作家“第6期上发表的‘理一理我们的 根 “;阿城于1985年7月6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文化制约人类“;韩少功于1985年4月在‘作家“上发表的‘文学的 根 “,等等㊂韩少功的‘文学的 根 “被视为 寻根文学 的纲领性宣言㊂ 寻根文学 热迅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㊂其实,早在 寻根文学 口号正式提出之前,中国文坛就已经出现了大量追溯东方古老文化的小说,作家们直面内心,用真诚的心,富有才情的笔,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传达生命的真谛和民族精神,并因其独特的地域风貌㊁民风习俗等,使作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内涵㊂无论是王蒙在新疆生活期间,用饱含真情的笔书写的带有边疆色彩的系列小说‘在伊犁“,以此献给第二故乡伊犁;还是贾平凹的力图展示中原文化质朴风采的 商州系列 ;或是李杭育的带有浓郁吴越地区文化特色的 葛川江小说系列 ;再或是汪曾祺用清新隽永的笔调,书写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习俗的 高邮系列 ;或是邓友梅㊁冯骥才等人的充斥着生活气息的市井风情的系列小说 上述小说大都创作于 寻根文学 口号明确提出之前,此时作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尚处于自发㊁无意识阶段㊂ 这些乡土小说㊁风俗文化小说不再纠缠现实的政治问题和道德评判,而是从社会历史㊁文化风俗的层面描写世事的沧桑与文化的流动,它们让读者越过现实的政治㊁经济层面而进入文化层面㊂ [2]它们上承 五四 乡土文学传统,下启有明确寻根意识的小说创作,与后来 寻根文学 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关联,其中多数作家成为后期 寻根文学 创作的主将㊂据此,我们可称为前期 寻根文学 ㊂ 寻根文学 由前期发展到后期,历经了从 文学寻根 走向 文化寻根 的曲折道路,有力推动了文学摆脱 工具论 向本体回归的进程,体现了历史惯性中文学的突破与局限㊂相较于 十七年文学 ㊁ 文革文学 ,新时期文学虽然在恢复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回归文学本体,但其所承载的高度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却是不容置疑的㊂无论是 伤痕文学 的展现与控诉, 反思文学 的历史与人性审视,还是 改革文学 对经济体制变革的关注,都无法满足在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新时期人们对 无根 的漂泊感和现代的焦灼感㊂面对西方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潮的大量涌入,人们迫切需要找寻能完成身份确认及缓解现代焦虑的文学与文化资源㊂而此时前期 寻根文学 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肯定与强化,甚至刻意回避其中负面因素的方式,无疑契合了民众的时代心理㊂但当明确的 寻根文学 口号于1985年提出后,作家们将无意识地皈依传统,发展为有明确理论支撑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探寻时,后期 寻根文学 势必发现先前无意或有意被遮蔽的传统文化阴暗与腐朽的一面㊂因此,从对传统文化的留恋㊁赞扬,到揭露㊁批判,不仅是文学自身主体意识发展的体现,更是寻根意识深入及作家历史理性求索的必然结果㊂韩少功在‘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一文中说道: 东方文化自然有很落后的一面,不然的话,东方怎么老是挨打?因此寻根不能弄成新国粹主义㊁地方主义,要对地方东方文化进行重造,在重造中寻找优势㊂ [3]从 文学 寻根到 文化 探寻,寻根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过分执著于对文化之 根 的辨析与梳理,较大程度地忽视了对文学本体 寻 的初衷,从而日益导致从反 工具论 的文学本体回归,向 目的论 的 寻根 游离,致使作品中 文化 本体探讨大于 文学 本体省思,最终导致 寻根文学 逐渐走向衰弱㊂可以说,寻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作为政治经济附庸的地位,推动了文学向人㊁向文学自身回归的进程,但寻根文学却止步于 目的论 的文化泥淖,并越陷越深㊂由最初的 文学 中心,逐渐向 寻根 侧重,最终彻底沦落为文化的附庸㊂正如韩少功所说: 寻根文学变成文化后就深入不下去了,失误了,象导游说明书㊂文学一个根本的中心,是文化和生命的关系,文化是生命的表现,是一种结果,生命是文化的积累㊂认识生命要用文化破译他㊂后来的情况很糟了㊂ [4]这段论述鲜明地体现了 寻根文学 这场 文学 运动,从最初反叛文学从属于政治㊁经济,力图返回文学本体,但却最终陷入了 文化 的泥沼,丧失了文学主体性㊂ 寻根文学谈的是文学的话题,做的却是文化命题,意图达到的则是现实的政治目的㊂寻根文㊃321㊃吴景明㊀ 文学 的失落与 根 的迷失 关于 寻根文学 的再思考学的文学主张始于寻文学的根,但它的理论阐述在中途则纷纷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寻文化的根,而它的小说创作偏偏又另辟蹊径,从内部颠覆㊁拆解着理论本文的主向与意图㊂ [5]的确,当寻根文学彻底失去文学的审美价值而沦为文化展示与风俗猎奇时,已不能称之为 文学 的寻根,文学也就离它的消逝不远了㊂三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暧昧不明: 寻根 中的文化焦虑文学的根 应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㊁立体的民族文化, 寻根 并不意味着怀旧,作家应该通过对 根 的意蕴的描述与拓展,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民族风貌,因为对传统的礼赞指向的是富于现代的启示意义㊂但纵观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作家对待 传统 与 现代 的态度大多是迷茫而复杂的,既寄望于在传统中寻找重塑民族精神的生命张力,又对传统中的落后因素无可奈何;既希望以现代意识重新观照传统,又对现代文明持怀疑排斥的态度㊂寻根作家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之间的艰难挣扎与内心困惑,是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学压力示范下 影响焦虑 的显现㊂面对外来强大的 影响焦虑 ,寻根作家们无所适从,一些作家倾向于追求民俗,但却缺乏理性的选择和甄别能力,沉溺于对陈规陋习和民间野史的铺陈与渲染,作品充满了蛮荒㊁粗野的背景和晦涩难懂的故事情节,展示的文化之 根 难以复苏传统审美意识,推进民族文学建设㊂部分寻根作家则在呈现传统文化愚昧落后时,深感无法承担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也无法回顾过去㊁探讨现在㊁指引将来,因而陷入了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产生了强烈的文化焦虑㊂关于 寻根文学 创作,阿城指出: 老一辈的作家,多以否定的角度表现中国文化心理,年轻的作家,开始有肯定的角度表现中国文化心理,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出来又进去,返身观照,很是成功,虽然至今未得到重视㊂湖南作家韩少功的‘文学的 根 “一文,既是对例如汪曾祺先生等前辈道长中对地域文化心理开掘的作品的承认,又是对例如贾平凹㊁李杭育等新一辈的作品的肯定,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学将建立在对中国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之中的端倪㊂ [6]韩少功对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也是暧昧不明的㊂小说‘爸爸爸“中,作者用一种现代寓言化的叙事策略,通过对最能体现原始文化思维的丙崽形象的设置和其变幻莫测的命运,表现出作者暧昧与纠结的茫然态度,丙崽一会是被欺辱需要保护的弱者形象,一会又成为众人膜拜的对象㊂在回顾‘爸爸爸“的创作情感时,他说: 写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动用了自己对政治的感受,也动用了自己对文化和历史的感受,而且这些感受在多大程度上能到达读者那里,我并不知道,毫无把握㊂这个作品里当然有尖锐的批判,但也有同情甚至赞美㊂对美丽自然㊁质朴民风㊁顽强的生命力,包括老人们在危机时舍己为人的自杀等等,我都是心存感动的㊂ [7]因此,单纯认为‘爸爸爸“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传统文明腐朽的揭示,对现代文明的渴望;或只认为小说表现的是对传统村落古老而神秘文化的敬畏与崇拜,显然都是有偏颇的㊂韩少功的陈述显现其自身对传统与现代的暧昧态度,难得舍弃,也难以皈依㊂这种矛盾心态阿城表述得十分清晰: 新时期的寻根作家们是如何 赖皮 地处在一种极为尴尬㊁极为无奈的文化境地的㊂意识到传统文化的 积习的重负 ,却还是得用一种极为顽固的方法捍卫它们的存在,这是寻根作家们最为真切也最为痛切的写作体验㊂ [6]诚然,寻根文学正面赞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数量较少,大多数作家选择以批判㊁讽刺和暴露的笔法,揭露民族传统中的文化劣根性㊂寻根文学的创作宣言意在挖掘并展现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但体现在作品中的却是传统的负面倾向㊂寻根作家并没有抵御住历史的侵袭,经理性的辨析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而鲜明的独特品质表现出来,而是摇摆于赞美与批判之间,在偏颇与犹疑之中走向文化的探寻㊂不仅如此,寻根作家对作品中传统文化的选取也失之偏颇,片面地将民族文化之 根 限定于时间维度上的古代文化和空间维度上的边远地区,致使传统文化与文学之 根 被禁锢在封闭狭窄㊁落后野蛮的文化环境中,片面表达批判传统及文化消逝的挽歌情怀㊂作家不仅无法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学辩证关系纳入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现代视野中,更无法将富于民族特色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学个性化表达推向20世纪世界文学的殿堂㊂寻根文学对 文学之根 及民族文化的狭隘理解,割裂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血脉联系,追求传统并不意味着弃绝和批判现代文化,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是寻根作家缺乏理性的体现㊂寻根文学应该找寻的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而不是在单方面的二元对立与顾此失彼中迷失目标㊂对传㊃421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第5期统的过度展示和对现代的踌躇疑虑造成了寻根文学审美维度和思想深度的缺失,也决定了这一文学思潮的未来走向㊂李庆西在‘寻根文学再思考“一文中曾将寻根文学看作是一种 中间物 的状态,这种中间物就意味着一种过渡姿态,因此,寻根文学只能是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 中间物 ,在时间长河的大浪淘沙后终究偃旗息鼓㊂实际上,寻根文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暧昧态度不仅是寻根作家的,更是近现代中国作家群在传统与现代㊁民族与世界㊁东方与西方关系困境中回旋往复矛盾心态的体现:走向现代,却又心存失 根 的文化焦虑;回归传统,却又目睹种种文化痼疾,因此彷徨㊁茫然㊁无奈㊁进退失据四㊁徘徊于超越与功利之间的创作目的:寻根文学内部的多重矛盾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开始逐渐地形成着自 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大讨论㊂ [8]1986年郑万隆发表了寻根文学的重要理论文章‘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 从植根于 文化岩层 谈起“,明确表明寻根作家的创作企图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 ㊂虽然 五四新文学 与 寻根文学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前者为全盘否定,后者为不懈探寻,但二者却存在着肩负时代重任㊁承担历史使命的共同点㊂ 五四文学 承载着国家与人民的启蒙与救亡,而 寻根文学 则承担着中国文学冲出国门,融入世界的使命㊂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作家心中,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 诺奖情结 ,马尔克斯的成功使中国作家们看到了文学走向世界的方向㊂已有近十年发展历程的新时期文学不再满足于国内文坛的狭小空间,在西方文学,特别是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产生了和世界文学对话与沟通的强烈愿望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寻根作家努力借鉴西方小说技巧,并将其中的现代意识与文学表现手法移植到自己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书写中;秉承着 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 这一理念,希冀中国文学能以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渗透着现代意识的精神走向世界㊂寻根作家寻求文学世界性发展的愿望及其为此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也应看到寻根文学便因此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㊂寻根文学在反叛伤痕㊁反思㊁改革文学 工具论 的文学价值观进程中,虽然体现了积极探究文学文化内涵,回归文学本体的努力倾向,但在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的功利性目的指引下,实际创作却违背了追求 文学有 根 ,文学之 根 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9]的文学本体性初衷㊂在这里,寻根文学理论的纯粹性超越目的与其创作现实功利性之间的冲突,不仅形成了寻根文学的内部悖论,更导致了寻根文学内在的多重矛盾㊂首先,作家急功近利的焦灼心态与优秀文学创作讲究自然天成的要求构成了矛盾㊂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最根本的价值标准说到底应当是审美的㊁是纯粹艺术的㊂文学家在创作中唯一追求的应该是如何更充分地㊁更艺术地表现自我㊁抒发自我㊁释放自我的情感和灵性㊂ [10]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任何目的功利性都将成为作家创作的枷锁㊂只有秉承本心,心无外物的小说创作才能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㊂西方文化思潮及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事件所带来的冲击,使寻根作家意识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差距,并急于找寻能与西方抗衡的思想文化资源来反叛和应对来自西方的侵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于是他们将目光聚焦于民族传统的复归上,以期推动中国文学早日走向世界㊂ 文学之根 的概念被韩少功提出后,一时间所谓的寻根文学作品有如恒河沙数,良莠不齐,少数作品潜心于对民族文化的审视和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但多数作品则是打着寻根文学的旗号,粗制滥造㊂寻求文学自身突破的内在诉求与西方文化的外在冲击,共同推动寻根文学走向激进,寻根文学最终沦为作家情感宣泄与晦涩的自我精神指涉文本㊂从某种意义上说, 寻根 作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彰显传统民族文化的光辉,而只是在借 寻根 完成自我救赎,填补精神的空虚,进而寻找文学发展的动力,契合时代的文化氛围㊂这种内在矛盾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了寻根文学的失语与退场㊂其次,创作目的的功利性,导致寻根作家心浮气躁,在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的前提下,盲目地将现代意识㊁现代手法与传统文化㊁东方思维糅合,从而引发寻根小说 主题先行 ㊁晦涩难懂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多方面脱节㊂寻根作家开启了模仿魔幻现实主义㊁通过依照 非规范 的传统去挖掘 民族精神本源 的 寻根 之路㊂他们打着理性主义的寻 根 口号,却在具体的创作中,渐渐丧失理性和批判的锋芒,或是沉浸在古老的传统文化中不能自拔,忽视了人的存在,使人的形象成为文㊃521㊃吴景明㊀ 文学 的失落与 根 的迷失 关于 寻根文学 的再思考化的附属品或点缀之物;或是在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中功利性地探寻,失去寻根的理性意识和现代意义㊂在这种急迫的功利性驱使下,寻根作家们不仅放弃了探索文学发展道路的多重可能,更坚定了文化探寻的不容置疑性,仓促地竖起了 寻根文学 的旗帜㊂正如1989年韩少功在香港文学研讨会上所说: 寻根 文学是一个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 有意为之 的文艺流派㊂这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倒是罕有的先例㊂ [11]寻根思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西方文学作品㊁文学理论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刺激下产生的一种缺乏完备理论体系与实践支撑的空中楼阁,众多的创作实践不仅无法支撑理论体系自身的粗疏与空泛,更因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引而难以深化㊂也正如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所看到的,这个潮流其实是 一种早产现象 ,存在着 根基不扎实,先天不足 的缺陷㊂[12]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现代主义本土化的文学思潮,声势浩大却又在四五年间匆匆退潮,虽说其产生和出现有其不可磨灭的时代意义,但这场运动无疾而终的背后,其内部的正负文学和文化价值是我们所无法忽视的,寻根文学中所展现出的知识分子的急功近利的心态㊁面对传统与现代的进退维艰的茫然态度等,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㊂五㊁结语寻根文学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㊁传统与现代㊁文学与寻根等各种关系的夹缝中㊂根 概念的模糊和内外文学环境的现状注定了寻根文学最终的 失语 与 退场 ㊂以民族文化的滋养来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初衷是美好的,但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作家时至今日是否寻到了文学之 根 和寻到了怎样的文化之 根 ,仍然学界争论的话题,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启示与界碑,但还远不是最终目标㊂参考文献:[1]邓集田.论寻根文学的内在危机[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8-42. [2]程邦海.寻根文学究竟寻找什么 试论 寻根文学的内在缺陷[J].皖西学院学报,2002(2):61-62,69.[3]韩少功.夜行者梦语 韩少功随笔[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22-25.[4]马原.中国作家梦:马原与110位作家的对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6.[5]王达敏.新时期小说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179.[6]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N].文汇报,1985-07-06 (02).[7]韩少功,李建立.文学史中的 寻根 [J].南方文坛, 2007(4):74-79.[8]王春林.寻根文学 略说 [N].太原日报,2008-12-16 (05).[9]韩少功.文学的 根 [J].作家,1985(4):3-5.[10]郝亦民.也谈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 的口号 兼与冯骥才同志商榷[J].当代文坛,1989(4):51-53.[11]程代熙.程代熙文集:第5卷[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297.[12]林伟平.访作家韩少功文学和人格[J].上海文学,1986(11):68-76.ʌ责任编辑㊀李开拓ɔLoss of Literature and the Wilder of RootsRethinking about Root-seeking LiteratureWu Jingming(Facul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Abstract: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scars , reflection of political criticism,to the reform economic thought of literature,and then to roots literature of the culture,gradual return literary phenome-non.The sudden emergence of the root-seeking literature has its inherent crisis:from literary seeking to cultural search;ambiguou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wandering beyond the creation with utilitarian purposes and other reasons,it ultimately led to creative possibilities of literary movement aborted,positive and negative literature,culture value should be reflected deeply.Key words:Root-seeking Literature;Literary subject;Regression and loss;Cultural anxieties;Aphasia and exits ㊃621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第5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 回是 这样 介绍文 革的 。“ 在一 千里外 的北京 , 正
故事 , 品揭示 了我 们这个 民族凭借 着极其 简陋的 作
进 行着 一 场 江 山属 于 谁 的 斗争 。一 千 里 外 的上 海 , 好 了装等 着发枪 了 。”2 安忆在文本 中就 整 【王 是这样处理 文革 的。试想一 想“ 革 ” 文 那样 重大 的 政治事件 怎么可 能对农 村没 有影 响 ,农 村 人在文 革 中的复杂 心态在 《 鲍庄 》 小 中没有 任何表 现 ,文 “
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一定的缺陷。比如《 小鲍庄》 审 美空间的相对狭小、棋王》 《 的瑕疵 、爸爸爸》 《 对中 国传统文化批判的局限、 红高粱》审美的缺陷与 《 ,他不是思念 ,而
是庆兴 自己疯妻子的 自杀 ,减轻 了 自己道义上的 责任 。从鲍秉德的内心活动 中, 我们彻底明白了 小鲍庄 的“ 仁义是怎么一回事 。” 阅读作家的作品
过小翠、 拾来、 捞渣、 鲍秉德这些人物的刻 画来实
现的。 鲍秉德的第一个疯妻子为了不拖累鲍秉德,
自己没水而死 ,鲍秉德对 自己的亡妻是什么态度
呢?不是思念 , 不是感伤 , 而是庆幸 自己疯妻子的
死去, 对于鲍秉德来说 , 疯妻子的死去是他最理想
结果, 如果 离婚 , 在 良心上是 过不 去 的 , 他 还要 承
本质意义上就是读者与作家交 流思想与感情。…
读 者 和作 家 之 间 的交 流 ,主要 是 通 过两 种 途径来
《 小鲍庄》 审美空间的相对狭小 《 小鲍庄》 提供给我们的审美空间相对狭小 , 初看《 小鲍庄》 时感觉特别好 , 觉得它是一个童话 ,
是空灵的。几遍看下来就感觉作品的意蕴不够丰 厚, 叙述缺乏张力与空白。纵观《 小鲍庄》 王安忆 ,
实现的 , 一是故事本身产生 的张力及其释放 的能
量 ;二是通过文本 的阅读 ,读者感受到隐藏在文 本背后 的作家的价值评判和情感立场。不同的作
家采用 的视角不 同,不同的视角产生不 同的审美
张力 , 给读者不 同的审美空 间。故事本身的张力 与作家 的技术处理有关 , 这属于文章物质层面的 东西 ,实际上在物质层面之后 ,深深打动读者的 依然是作家深邃 的思想和真挚 的情感 、非凡的智
命” “ 、 战争” “ 、 建设” “ 、反右” “ 和 文革” 包括 “ ( 知 青” 运动) 等很多重大的社会运动或历史事件 , 在 她的小说中都有表现。这些作品 ,显得王安忆似
性 。作 品流露 了这样 的暗示 : 道家文 化传统似乎是 中 国人应 付乱世 的有效 工具 。4 【这一 观点是大多数 人 都认 同的观点 , 是在反 复 的阅读 了 《 王》以 但 棋
可属于广义 上的历史 题材 , 国当代 历史 中的“ 中 革
后, 我感觉到 《 棋王》 是一个有瑕疵的文本 , 阿城对
我们感到失望 ,作家的爱憎到哪里去 了?没有情 感, 有智性 的开启也行 , 但是 《 小鲍庄》 提供给我 们的东西不多 , 缺乏足够 的余味与回想。从某种
意义上说王安忆辜负了读者 的期待和希望。 《 鲍庄》的审美 空 间的相 对狭小 还表现 在对 小 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的悬置上 , 尽管这样文本 中仍然透露了大量的有关文革的信息,小鲍庄》 《 第
慧与强烈的爱憎 。 但是我们从 《 小鲍庄》 中感受不
到 王安 忆 炽热 的情 感 ,王安 忆 冷 静 的表 面 下 ,没 有奔 流 的 岩浆 ,没 有 光 和热 的 释放 ,这深 深 的让
实际上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 那就是 《 小鲍庄》 人 在表面的“ 仁义” 之下实际上掩盖的是道德的虚伪 和对名利的追求。文本没有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别 的东西 。王安忆对小鲍庄人道德虚伪的揭示是通
担道义上的责任 , 受到各方非议。不离婚 , 自己实
在 又不想这样 过下 去 ,在 内心鲍 秉德 常常 觉得疯
妻子是一个负担 , 因此 , 他曾打过 自己的前妻。所
收稿 日期 :O9—1 0 2o 2— 8
作者简介 : 张太兵 (90一 )男 , 17 , 安徽滁州人 , 滁州学院 中文系讲 师 , 。 硕士
Vo 1 L 3 No 2 . Apr201 . 0
论寻根文学经典文本的缺陷
张太 兵
( 滁州学 院 中文系 , 安徽 滁州 2 9 0 ) 3 0 0
摘
要: 寻根 文学的经典 文本是 当代文 学创作的一个重 大收获 , 但在 思想上和 艺术上有 一定的缺陷 , 比如 :
《 小鲍庄) 美空间的相 对狭 小 ;棋王》 审 《 的瑕疵 ; 红高粱》 《 审美的缺 陷与作 家思想上 的局 限等。 它是 导致“ 寻根 文
淮 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第3 1卷 第 2 期 21 0 0年 4月
J un lo ab iC a n u t e c es C H g o ra fHu ie o lId s y T a h r o e e r (h ooh n oi c ne) P i spyadSc lSi cs l a e
革” 对小 鲍庄人 的影 响被王 安忆悬 置 了,文 革 ” “ 中 人 的异化被 王安忆悬 置 了。王安忆 的很 多小说 都
“ ” 下棋 ”亦 即物质与 精神 的最低层次 的需求 吃 和“ ,
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 。 作品中的那个十年动乱只 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的一种。 吃” 而“ 和 “ 下棋”贯穿其中,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民族的韧
学” 衰落的重要原 因之 一。 关键 词 : 寻根文 学; 经典 文本 ; 陷 缺
中图分类号 : 4 文献标 识码 . I7 2 A
文章编号 :0 3 14 2 1 ) 2一 1 1—0 10 —2 3 (0 0 0 O 1 4
寻根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重大 收获, 重读 “ 文化寻根派” 的经典作品发现它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