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寻根文学_的得失_以韩少功_爸爸爸_为例_方嘉婕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e5a354783e0912a2162af9.png)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作品中,正是大自然的深坑大岭阻隔了外界现代文明对山塞人的影响,使他们不管外面政权的交替、世纪的转换,依然生活在他们老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的文化习俗里。
这里的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又默默老死在山中。
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软软地踏上去,冒出几注黑汁和几个水泡泡,用阴湿浓烈的腐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的嚎叫。
"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山上的语言也与别处不同,例如把"说"说成"话",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
然而,无疑,鸡头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有自己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处事规则,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即,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
鸡头寨无疑是一个奇异的地方,然而似乎它又真的有可能存在于某个角落。
一般“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
韩少功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爸爸爸》文化寻根
![《爸爸爸》文化寻根](https://img.taocdn.com/s3/m/2c18b13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1.png)
如何“现代”?怎样“寻根”?——重读韩少功《爸爸爸》王丽丽程光炜内容提要1985年,韩少功的《爸爸爸》显然是倡导和实践“寻根文学”主张的一篇标志性的小说。
然而在今天看来,将小说重新置入当时的历史情境,观察它与众多”文化热潮”和知识谱系之间的生成关系,人物塑造的寓言性想象,进而把握“寻根作家”的叙述策略和文学意图,以及后者在80年代文学建构中的特殊作用,也许是文学史研究更为重要的工作。
本文立足文本细读,通过问题讨论提出与原有结论不同的看法,目的是要揭示文学现象本身的复杂状态,避免过于简单的判断和认识。
关键词现代寻根鲁迅热沈从文热一要理解韩少功小说《爸爸爸》文本的神秘性,不能不先读他的《文学的“根”》一文(写于1985年1月)。
他一开篇就焦虑地问道:我“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据说这个问题后来在一个朋友的“湘西寻访”中有了初步答案:她“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找到了!她在湘西那苗、侗、瑶、土家族所分布的崇山峻岭里找到了还活着的楚文化。
那里的人惯于‘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披兰戴芷,佩饰纷繁,萦茅以占,结绳以信,能歌善舞,唤鬼呼神。
”不过,韩少功好像并不满足前者提供的这些浮泛印象,而由表及里地指出其实质是:“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楚辞》中那种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
”他还指出影响自己创作的是“楚文化”和“汉文化”这两条文学源流,认为它们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以“崇拜鸟,歌颂鸟,模仿鸟”带有原始野性意味的楚文化,实际“与黄河流域‘龙的传人’”的汉文化是“有明显的差别。
”作者这种提问方式,隐含着“文革”后许多作家在经历了“伤痕文学”的短期兴奋后的真实状况,即面临的困境和走出文坛危局的某种渴望。
或者说他这种提问是基于这么一个背景:1979年农村的“包产到户”和1984年的“城市改革”,直接动摇了“计划经济”的社会基础,而与计划经济时代相匹配的“当代”现实主义文学虽因“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一度复活,但随着“多元年代”的来临却重陷危机。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2cafaf10242a8956bece4f5.png)
“ 寻根” 这个概念 , 作为 “ 寻根文学 ” 的标志 , 最早 是 由 韩少功 提出来 的。 18 ① 9 5年他发表《 文学 的“ 》 根”一文 。在 这 篇被视作 “ 寻根 文学 ” 理论宣 言 的文章 中 , 韩少 功发 出 “ 文学有 ‘ ’文学之 ‘ ’ 深植于 民族传统文 化 的土壤 根 , 根 应 中, 根不深 , 叶难 茂” 的深 沉呼喊 。随后 , 则 ② 阿城 的《 化 文
政 治 化和 去 文 人化 的话 语 方 式 , 目光 投 向民 间 日常 的经 验 世 界 , 向 民族 传 统 文 化 。 旨在 以现 代 意 识 观 照 历 史 和 现 实 . 将 投 反 思 传 统 文 化 , 铸 民 族 精 魂 , 寻 中国 文 化 重建 的可 能 性 。 作 为 一 种 文 学 创 作 潮 流 ,寻 根 文 学 ” 重 探 “ 从创 作 的发 生 到观 念 的 自觉 再到 形 成 潮流 并 达 至 高 潮 , 乎 只 在 三 四 年 间 , 它 对 整个 新 时 期文 学创 作 至 今 仍 有 不 可低 估 的深 远 影 响 。韩少 功 的 几 但 《 爸爸》 爸 即是 其 中 的代 表 作 。
种思 潮不断更迭 。从 “ 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再 到“ 到“ , 改 革文 学” 涌现 了不少 与“ 革 ” , 文 文学有质 的区别 的优 秀作 品。但总体 而言 , 文学潮流 的涌动依然是适时地应和着政
治形 势的巨大变化 ,文 学始终保持 着对社 会政治 的强烈 关注 , 品的政治话语方式 依然 明显 ,工具 论” 作 “ 的文艺思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07d52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1.png)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韩少功,湖南长沙人,生于1953年。
在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韩少功作为“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之一,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进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已精固本”。
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以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封闭、愚昧、原始的小山村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埋藏在民族历史尘埃中的活化石挖了出来,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在这里,他挖出来的是民族遗留下来的惰性,披露了原始、愚昧的生活和思想,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爸爸爸》这篇小说发生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某一天或某个年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名叫丙崽,故事从丙崽的出生开始,描绘出他所在的鸡头寨的乡村生活、神秘迁徙等。
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塑造一个叫丙崽的人物,也不在于记录丙崽的生活,更不在于纪实鸡头寨这个乡村的生活,故而从始至终都给读者一种神秘的阅读体验。
因此,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爸爸爸》像虚构痕迹明显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人说《爸爸爸》在精神和象征手法上像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人认为《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叫鸡头寨的乡村的历史变迁,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这些认识都不无道理。
本文着重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出文本的神秘性。
一、寻根文学的代表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
寻根文学论文 韩少功
![寻根文学论文 韩少功](https://img.taocdn.com/s3/m/eae352dfd15abe23482f4d6f.png)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摘要】“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少功。
本文通过分析寻根文学的背景等结合韩少功的作品来探寻寻根文学的主要思想理念和在作品里的表现。
寻根文学立足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以“文化寻根”为主题,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的文学形式。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派”作家往往会选择一个地域作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因此寻根文学往往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
韩少功作为“寻根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乡野文化寻根这一方面具有典型性,他的作品,如《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都是在一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地域为背景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曾经是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经历影响而来的。
而正由于他曾经居住过这样的封闭的乡土地方,所以他的乡土小说中对于那种乡土人文环境的描写就更有其代表性。
下面将通过他的几部作品来分析他的寻根文学观念。
《归去来》中,主角黄治先初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当以恐慌的心境逃出了乡村重返城市, 但却发现自己已深陷在被误认者的角色位置中难以自拔,好像自己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了。
作为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很明显这是体现他寻根理念的。
其实这写的也是作者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当时的那种迷茫困惑感。
一方面他们插队在乡村,远离了城市,但当他们再度回到城市的时候却发觉那已经不是他们印象中的城市了。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 《爸爸爸》](https://img.taocdn.com/s3/m/c34c200dd0d233d4b04e695b.png)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文艺民族化视野下的“寻根文学”解读——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文艺民族化视野下的“寻根文学”解读——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3041146cf84b9d528ea7a2c.png)
所 谓 文 艺 民族 化 ,是 指 文 艺 家 在尊 重 本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基础上 ,运用各种独特的富有 民族 色彩 的艺术手法或形式来 反映新 时代 的社会面貌 ,而且 所创作 的文艺作 品必须具有本
民族 的 民族 风 格 和 民族 气 息 。
三、 寻 根 文 学 衰落 的原 因 分析
关键 词 : 文 艺 民族 化 ; 寻根文学 ; 解 读
中图分类 号 : 1 2 0 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7 — 0 0 0 6 — 0 1
一
、
何 谓 文 艺 民 族化
文化 中落后 、 畸形 、 病态 的一面 , 挖 掘出“ 文化劣根” , 以此来警
( 1 ) 寻 根文 学 远 离 了 现实 生 活 。 寻 根 文 学 的理 论 宗 旨是 同
避政治 , 所 以作 品多是对封闭 、 静态文化的探讨。 例如 , 韩少功 的《 爸爸爸 》 中故事发生 的年代背景 是模 糊的 , 鸡头寨与世 间
的风 云 变 幻 毫 无 纠缠 。作 者 完 全 靠 着 民俗 风 情 的 丰 富 性 来 取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 生命之根” 。 纵然被挖掘 来 , 就连作者
自已 也难 以确 切 的 肯 定 其价 值 ,反 而 陷入 不 断 寻 找 和 拆 解 的
恶性循环 中。 由此看来 , 寻根文学的短暂命运也就可以解释 的
通了。
治 目的服务 ; 而是结合 自身 的生活经历 , 用 多彩 的文笔描绘缤
本质上讲 ,文艺民族 化在 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 民族文 学艺术 的发展成熟。 文艺作 品要实现民族化 , 就必须 以本 民族
“寻根文学”与韩少功爸爸爸讲义
![“寻根文学”与韩少功爸爸爸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f455e808762caaedd33d4d1.png)
“寻根文学”与韩少功小说及《爸爸爸》讲义【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寻根小说的鲜明特征,强调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革新、改造。
理解《爸爸爸》中所体现出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
【阅读书目】《月兰》(中短篇小说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飞过蓝天》(中短篇小说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诱惑》(中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马桥词典》(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1996年《面对神秘而空阔的世界》(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思考与练习】作为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爸爸爸》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寻根倾向?一、“寻根文学”与韩少功的“寻根意识”“文革”后的文学史上,198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
在此以前,作家们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方面,虽然也出现了汪曾祺等作家所开辟的民间世界的空间,但毕竟是个别人的创作,没有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
许多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上,把握本民族成员“理解事物的方式”,从而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全民动乱乃至中国自盛唐以来国势为何衰落的疑问。
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阿城认为:“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着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但它较全面地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文化大革命'更其彻底,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横扫一遍,我们甚至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韩少功也认为:“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向外国学习,学西洋的,东洋的,俄国的和苏联的;也曾向外国关门,夜郎自大地把一切'洋货'都封禁焚烧。
《爸爸爸》读后论文[最新]
![《爸爸爸》读后论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0c0284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e.png)
浅析《爸爸爸》中的人物形象摘要: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主将,其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来向人们阐述他对“寻根文学”的思考与认识,如作品《女女女》描写幺姑重病后性格的扭曲转变,对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文化解读,分析了传统文化没落后,现代都市文明的危机以及作者的寻根旅程。
《归去来》讲诉了叫一个黄治先被误认为是马眼镜,在一系列困惑与迷茫中找寻自我。
《空城》展现了历史沧桑中的锁城与一位开粉店的四姐的神秘命运等,本文想通过韩少功的另一部作品《爸爸爸》的环境描写及其人物形象来探讨其作品中对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思考及其寻根旅程。
关键词:生存环境人物形象一、生存环境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手法,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封闭、愚昧、原始的小山寨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写出以千家坪为代表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生活环境,让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好的更把一个埋藏在民族历史尘埃中的活化石挖了出来,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以下我就鸡头寨的寨里寨外的生存环境做一下简单的论述。
(1)以千家坪为代表的寨外生活如果说鸡头寨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世外桃源,那么与之相对的千家坪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俗世界。
与鸡头寨相比,千家坪是个充满现代气息与文化的地方,是现代文化的代表。
这里的人们思想开化,会享受生活,穿皮鞋、看报纸、崇尚科学,为了保证收成不是祭谷神而是做阳春,这些种种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在鸡头寨村民的眼里是很难理解与不被接受的,对于这个世俗的世界他们是恐惧与不理解,这里的一切都颠覆了他们原有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与他们古老淳朴的传统观念与文化背道而驰。
对于他们来说,这里的一切是一种侵略与威胁,害怕他们的传统文化因为这些奇奇怪怪的事物所毁灭,尽管如此,新事物是强大的,它所散发的气息实在是太浓郁了,被像仁宝这样的“反叛”青年所察觉与接纳,为那个封闭、愚昧、落后的寨子带去一丝与其格格不入的现代气息。
(2)以鸡头寨为代表的寨里生活鸡头寨----一个藏在云端深处,弥漫着原始古老的气息与世隔绝的小村寨,它仿佛像是在茫茫的大海里漂泊的小孤岛,那样的孤独寂寞、与世无争。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73b656f7e21af45b307a886.png)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周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文学浪潮。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总的说来,“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深入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广泛而深厚的开掘,找到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学样式,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现代文学,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在为数众多的“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他从自己熟稔的湘西世界入手,把笔触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探求民族文化产生的原因,溯源而上挖掘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并试图超越“文革”阶段深埋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潜入历史深处对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重铸民族灵魂的依托。
时隔多年重读《爸爸爸》,仍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它以一种“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土语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瑰丽奇特的生活画卷,并对民族文化中深藏的愚昧蛮荒进行了批判。
《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并以审丑式的观照,通过他的遭遇折射出作家对“根”的寻求。
在小说中,丙崽不仅一出生就失去了家族(父亲)这道天然保护屏障,而且还因身体畸形、语言思想弱智而成为鸡头寨任何人都能随时取笑、取乐的对象。
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自始自终只会浑浑噩噩地咕哝着含义不明的两个词语:“爸爸”或“X妈妈”,以示自己的好坏、爱憎之别。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6539d2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c.png)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一、概述“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它主张作家应当深入民族文化的传统,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这一文学思潮的兴起,既是对当时文坛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过度追捧的一种反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挖掘的尝试。
在众多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探讨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启示。
《爸爸爸》以湘西边陲小山寨鸡头寨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丙崽这一痴傻形象的塑造,以及鸡头寨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品将荒诞现实与古老传说、民间信仰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传统的反思。
在寻根文学的浪潮中,《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寻根文学在追求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寻根文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深入分析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寻根文学的背景和意义寻根文学的产生,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是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刺激和启发了中国作家。
他们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寻根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寻根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创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
它试图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和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精神贫困等难题。
_根_的寻求与重建_解读韩少功_爸爸爸_
![_根_的寻求与重建_解读韩少功_爸爸爸_](https://img.taocdn.com/s3/m/56672d4069eae009581bec76.png)
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4期/根0的寻求与重建)))解读韩少功5爸爸爸6刘蕊(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场/寻根文学0热潮,/寻根0作家借鉴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美学方法,挖掘中华民族文明的潜藏底蕴,求索文化的根基,揭示传统的精华与糟粕,探寻并重构中国文化的绚丽乐章。
其中,韩少功就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他的寻根小说5爸爸爸6借助一个山寨的历史变迁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明重生的征途。
关键词:韩少功寻根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4-0244-21韩少功与寻根文学/寻根运动0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声势浩大的文化追溯浪潮,韩少功作为其中一员主将,发表了5文学的根6和多部小说作品,他抱着强烈的/寻根0意识,探寻文化规范对自由生命的制约,从中发掘出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这在他的创作中表现明显。
这一时期的5归去来6、5爸爸爸6、5女女女6三部小说被称为扛鼎之作,并且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残障人士,韩少功将目光直射底层,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把人物浸染在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剖析人性品格,透视民族的文化心理,使读者从文化视角了解过去,看到未来。
本文将通过对5爸爸爸6的分析透视韩少功/文化寻根0的卓越努力。
2韩少功的中篇小说5爸爸爸6韩少功的5爸爸爸6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0的历史变迁,作品以智障丙崽为主人公,通过他的遭遇折射出作家对/根0的寻求。
一方面,他承载着韩少功/批判国民性0的叙述功能,指出鸡头寨乃是落后、愚昧和没有希望的所在,另一方面又承载着楚文化的原始、神秘和美丽,通过对楚文化的重新发现和开掘,来重组当代文学的/资源0,由此完成/寻根文学0对于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
2.1/批判国民性0有人认为那个只会说/爸爸0和/Ú妈妈0两句话,永远长不大的/丙崽0象征了民族文化中丑恶顽固和浑浑噩噩的劣根性。
寻找文学之“根”——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
![寻找文学之“根”——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https://img.taocdn.com/s3/m/acd138b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6.png)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寻找文学之“根’’一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Seekingtherootofliterature..--.-AbriefanalysisofmajorworksbyHanShaoGongin1985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申请人姓名:吴少英导师姓名:郭冰茹副教授答辩委员会组成(签名)主席:洌扒y委员:P:_3:f、: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乏勺误日期:≯剥年?硼fo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景勺受日期:碉)辟f钞月f6日导师签名:珏卸,alp日期:pg年,2一月,u日寻找文学之“根’’——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博)士生:吴少英指导教师:郭冰茹副教授摘要“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艺术追求民族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摇旗人和实践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大放异彩。
韩少功关于“寻根文学’’的论述,掀起了这股文学思潮的序幕,得到了李杭育、阿城等的声援和支持。
与此同时,韩少功对“根”的界定、书写在“寻根文学”的思潮中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集中在1985年发表,契合了韩少功同一时期的“寻根”理论,是韩少功“寻根"的主要代表作。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特点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9d7818984868762caaed5b5.png)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写作特点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在众多的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很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试从小说中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手法等方面方面来论述《爸爸爸》中是如何体现“寻根文学“的特点的。
关键字:地域的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特征一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80年代受到到普遍认可的小说观念是,“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1】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也曾这样说道:“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所以不少作家重视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的时代变迁,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言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成为拓展创作试镜的凭借。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生活抒情诗”。
有学者曾经指出:“韩少功是一个深受楚文化和近世湖湘文化影响的青年作家,而且他是一个有意识地在发掘这种“根”,并使之在现实中发扬光大的湖南作家。
”【2】韩少功在自己的楚人血统方面找到了突破口,走进传统的湘西世界,在神秘的巫楚文化里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基本上是以这一地域文化为土壤而展开的。
《爸爸爸》中对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的描绘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关传说及其相关行为。
《爸爸爸》中的蛇好淫及特殊的取蛇胆方法;"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敬天神及杀人祭神以求宽恕;追求女人及“花咒”之术;放蛊害人及放蛊者益寿延年之说;巫术占卜凶吉及杀牛卜战争结果之事。
寻根文学的叙事时间——以《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的叙事时间——以《爸爸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0ad0ee7551810a6f52486b5.png)
《 爸爸 爸> 叙事 时问的手法
寻根文学 的基 本构架都 是按 照顺 序手法来 写的, 这种写法比较符合人们接受心里和阅读 习 惯, 也便于行 文 的 自然 清晰 流畅 , 条 理清楚。小
的文学流派 , 也是一场作家 和评论家 共 同谋划 ,
共 同完 成 的 自觉 的文 学 运 动 。寻 根 文 学 涉 及 面
寻根文学 , 作为一种思潮 , 在 中国上个世 纪 8 O年代中期的文学蜕变 中涌现 , 曾经引起广泛关
注 。寻 根 文 学 是 我 国新 时 期 文 学 流 派 中唯 一 走 过了“ 实 践 一理 论 一再 实 践 一再 理 论 ” 完 整 环 节
爸爸》 为例来分析寻根文学的叙事时间。
说《 爸爸爸》 就是 以主人公丙 崽的成 长经历 为中
心, 贯穿整个作品始终的。 但是 , 小说在叙 事过程 中, 还综合运用 了多
种时间顺序 的变 异形 态。杨义 在《 中国叙事学》
中认为 , “ 值得注意 的变异形态有 四种 : 倒叙 、 预 叙、 插 叙 和补 叙 。 ”
事。纵观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 都综合运用 了时 间顺序的各种变异形 态 , 如倒叙 、 预叙 、 插叙 和补
用 体现 在 多 次对 古 歌 的描 述 上 。韩 少 功 一 直 致 力于 寻找 绚丽 的楚 文 化 , 在 他 看 来 楚 文 化 只 能 到
二
《 爸爸爸》 中叙事 时间的定位
纵 观寻 根文 学 的经 典作 品 , 似乎 都 存 在 着 这 样 一个普 遍 现象 , 通 篇 文章 里 我 们找 不 到 一个 具 体 的时 间点 。也 就是 说 作 品 中 的历 史 时 间 都 很 模糊 。这个 时 间点 就仿 佛 船 的锚 一 样 , 船 没 有 锚 就无法 定位 。作 品 里如 果 没有 时 间点 , 我 们 就 无
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1b43c4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1.png)
文化艺术 |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徐天昱/文韩少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作家中“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与多数“寻根文学”作品不同,韩少功《爸爸爸》中充斥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它同时具备与鲁迅文学作品、沈从文作品的相似之处。
一方面,韩少功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忧患与批判意识在《爸爸爸》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另一方面,他和沈从文一样,以文学寻根为目的,创作了一系列展示乡土社会中愚昧、落后、野蛮的小说,但也挖掘了乡土文明的精神亮点。
本文着重从韩少功文学创作与鲁迅、沈从文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意在探讨韩少功对鲁迅批判精神、沈从文乡土寻根的继承和发展,探究《爸爸爸》中现代反省与文化寻根的融合。
1 寻根文学的产生背景“寻根文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目的在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
文革结束后,文学在抚摸伤痛中开始把“人”从伤痕累累的肉体与沉重的心灵创伤中扶起,“给以人性人情的滋润与慰藉,‘人’得以苏醒与再生。
[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把人放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以描绘,展现复杂的社会中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而寻根作家则试图弱化文学的政治性,把目光由现实生活转向乡村传统文化和民间历史。
2《爸爸爸》中的人物形象2.1 人物的丑恶《爸爸爸》讲述了鸡头寨的一个畸形儿,名叫丙崽,他生下来不会说话,第三天只会喊“爸爸”和“×妈妈”。
但这样丑陋、愚昧的人物被鸡头寨的村民们视为“丙仙”来膜拜。
后来,鸡头寨与鸡尾寨械斗,鸡头寨屡战屡败,决定杀丙崽祭神。
最终鸡头寨战败,丙崽却仍然活着。
这暗示了腐朽、愚昧永久地存在着。
“恶童”丙崽象征着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的一面,他是不死的、永存的,这暗示着腐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稳定的、永续的联系。
村民们在对待丙崽的态度上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村民们取乐于丙崽,没事便打他耳光。
村民们会杀丙崽做祭品,但又会将丙崽当作“丙仙”好吃好喝供着,这体现出了民众对愚昧、落后文化的矛盾态度。
论韩少功的巫楚文化情结--以《爸爸爸》为例
![论韩少功的巫楚文化情结--以《爸爸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aaaebd25fbfc77da269b15c.png)
现 当代文 学
论韩少功的巫楚文化情结
一
以 《 爸爸爸 》为 感 到 既熟 悉 又 陌 生 ,既 亲 近又 疏 远 。天 与地之 间 ,神鬼 与人 之 间,乃 至禽 兽与人 之 间 ,都 有 某 种 奇 特 的 联 系 ,似 乎不 难 洞 悉 ,而 又 不 可 思 议 ” 口 】 。 于 是 ,“ 在 生存 斗 争 中 ,他 们 有 近 乎全 知 的导 师 ,这 就 是
巫 ”[ 2 】 。在 很 大程 度 上 ,正是 由于 楚地 险 恶 的地 域环 境才 使得 巫 文化得 以在 民间保 留和传 承 ,并最 终形 成具有 楚地 文化 性质 和特 征 的巫 楚文 化 。 巫 文 化 与 儒家 文 化 相 比具 有 非 正 统 、非 规 范 和 非 理 性 的特 点,“ 巫 楚 文化 … … ,因此 是 一种 非 正 统非 规 范 的 文 化 ,至 今 也没 有典 籍化和 学者 化 ,主要 蓄藏 于 民间 。这 是 一种 半原始 文 化 ,宗 教 、哲学 、科 学、 文艺还 没有 充 分 化 ,理性 与非 理性基 本上 浑浊一 体 州 。 二 、对 巫 性 生 命形 态 的 审 美化 书写 在 中 国历 来 的主 流 文 学作 品 中 ,“ 巫 ”往往 是 作 为反 面 角色而 被 否定 的 。中世纪 以来 ,在 西方 文学作 品中 ,巫
往往 被 塑造 为人世 间恶 势力 的帮 凶 ;譬 如早 在汉 代就有 人 已经 把 巫和 蛊混 为一谈 了,相应 地巫 术也就 由最 初 的祭祀 祖 先和 神 灵 以及 驱灾 除祸 的功 能而 逐 渐地 被认 为 是迷 信 , 是 惑 人之 术 ,甚 至是 灾 祸 之源 。 正如 沈从 文 所 言:“ 中国 其 他地 方巫 术的执 行者 ,同僧道 相差 不多 , 已成 为一种 游 民懒妇 谋生 的职业 。视 个人 的诈 伪聪 明程度 ,见 出职 业成 功 的多 少 。他 的作 为重 在 引人迷 信 , 自己却 清清 楚 楚。这 种 巫 , 已完 全失 去 了他 本 来性 质 。 ” 但 韩 少功 则 把巫 作 为 一种 正面 形象加 以肯 定 ,并对 巫性 的生命 形态 加 以审美 化的 艺 术书 写。巫 在韩 少功 的笔 下则 是 “ 民族历 史 的记 录 者 和叙述 者 ,积淀 和承 载着 一个 民族深 厚 的历 史文化 ,代 表着 一 种有 别于 中原文 化 的生命 形式和 文化 形态 , 已经变 成 了一种 充满 象 征 意蕴 的文 化 符 号 , , I 。譬 如 ,作 品 中 的 德龙 ,就 是这样 的 巫的形 象 。 德 龙生 活在一 个 山寨一 一鸡 头寨 里 ,鸡 头寨 坐落在 大 山一 一 白云 山里 , 山寨地 势 险 恶 ,与 世 隔绝 ,“ 云 下面 发 生 了一 些什么 事情 ,似 与寨 里的 人没有 多大 关 系。秦 时设 过郡 ,汉时 也设过 郡 ,后来 改土 归流 ……这 都是 听一 些进 山来 的牛皮 商和鸦 片贩 子说 的 。说是说 了,吃饭还 是 自己 种粮’ , 【 6 ] 。紧接 着 ,这 个 类似 “ 世 外 桃源 ”的 山寨 中到 处 洋溢 着 的浪 漫而神 秘 的巫风 向读 者迎 面扑来 。如 行人在 山 中迷路 ,要 用 撤尿 和 骂 娘 的方 式来 对 付 “ 岔路 鬼 ” 。山中 多蛇 ,山中人 根据 蛇好 淫 的特 点 ,对付 蛇 的办法 则是把 草 扎成 妇 人形 状, 引蛇抱 缠嬉 戏 以取蛇胆 。碰 见挑 生 虫,解 毒 的 方法 是 “ 杀 一头 白牛 , 喝生 牛 血 , 还 得对 牛 血 学三 声 公鸡 叫 ” p 】 。德 龙 就生活 在这 种 自然环 境和 文化 背景 之下 。 作 品介 绍,每 当 山寨 中有红 白喜 事或逢 年过 节 的时候 ,德 龙 就会 用 非 常庄 重而 又 严肃 的态度 唱 古 ,“ 从父 亲 唱 到祖 父 , 从祖 父 唱 到 曾祖 父 , 一 直 唱 到 姜凉 ” 【 3 】 。笔 者 认 为 , 作 品 中德龙 的唱 古并不 仅仅 是在 简单地 歌 唱死 去的人 ,他 的唱古 实际上 无 意识 中还起 到 了承 载 民族深 厚 的历史 文化 的功 能。 正如 作 品所 言 :“ 鸡 头寨 的人不 相 信 史官 ,更 相 信德 龙 。 , , 【 最后 ,德龙 带着 一条小 青蛇 离开 了山寨 。笔者 认为 ,德 龙 的出 山,也 不仅仅 是 单纯 意义上 的 离去 ,同样 它也 具有 某种 文化 象征 意味 作 品 中的德龙 已经 不仅仅 是 个 普 通 的人 了,他还 具备 了神 巫 的先知先 觉 的功 能。在 外来 文 化的影 响 下,鸡 头寨 势必会 走 向衰落 和朽 败 ,神 巫 维持 生存 所 必需 的的那 种庄 严美 丽 的人文环 境 也将不 复存 在 。“ 它 的庄 严 与 美丽 , 是 需要某 种 条 件 的。这 条 件就 是 人 生情 感 的素朴 ,观念 的单 纯 ,以及环 境 的牧 歌性 。神仰 赖 这样 条 件 方 能产 生 ,方 能增 加 人 生 的美 丽 。 , , I 对此 德 龙 已预 先感知 到 ,所 以他才 义无 反顾地 选择 离去 。 三 、浪 漫 神 秘 的巫 性 思维 “ 南 人想 象 力 之伟 大 丰 富,胜 于 北 人远 甚 。彼 等巧 于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 《爸爸爸》](https://img.taocdn.com/s3/m/e766cc6da98271fe910ef977.png)
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_寻根文学_的得失_以韩少功_爸爸爸_为例_方嘉婕
![_寻根文学_的得失_以韩少功_爸爸爸_为例_方嘉婕](https://img.taocdn.com/s3/m/1a823d741711cc7931b716a4.png)
收稿日期:2011-03-30作者简介:方嘉婕(1986-),广东普宁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2,2011“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方嘉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郑万隆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以“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以去政治化和去文人化的话语方式,将目光投向民间日常的经验世界,投向民族传统文化。
旨在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和现实,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精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从创作的发生到观念的自觉再到形成潮流并达至高潮,几乎只在三四年间,但它对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韩少功的《爸爸爸》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原因;价值;悖论中图分类号:I 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11)02-0091-04“寻根”这个概念,作为“寻根文学”的标志,最早是由韩少功提出来的。
①1985年他发表《文学的“根”》一文。
在这篇被视作“寻根文学”理论宣言的文章中,韩少功发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②的深沉呼喊。
随后,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郑万隆的《现代小说的历史意识》、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文章陆续发表,宣示着“寻根文学”的诞生。
这些文章在理论上将“寻根”大旗高举;在创作实践上,作家们纷纷开凿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缤纷形态。
在众多“寻根”作品里,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这部作品“不仅对作家个人具有超越自我的意义,而且预示着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新的时期的来临”③,也是评论家们谈论当代小说观念变革时的重要议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3-30作者简介:方嘉婕(1986-),广东普宁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2,2011“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方嘉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郑万隆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以“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以去政治化和去文人化的话语方式,将目光投向民间日常的经验世界,投向民族传统文化。
旨在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和现实,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精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从创作的发生到观念的自觉再到形成潮流并达至高潮,几乎只在三四年间,但它对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韩少功的《爸爸爸》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原因;价值;悖论中图分类号:I 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11)02-0091-04“寻根”这个概念,作为“寻根文学”的标志,最早是由韩少功提出来的。
①1985年他发表《文学的“根”》一文。
在这篇被视作“寻根文学”理论宣言的文章中,韩少功发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②的深沉呼喊。
随后,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郑万隆的《现代小说的历史意识》、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文章陆续发表,宣示着“寻根文学”的诞生。
这些文章在理论上将“寻根”大旗高举;在创作实践上,作家们纷纷开凿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缤纷形态。
在众多“寻根”作品里,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这部作品“不仅对作家个人具有超越自我的意义,而且预示着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新的时期的来临”③,也是评论家们谈论当代小说观念变革时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首先,“寻根文学”是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和文学现状中催生的。
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毁灭性冲击之后,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促使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开始复苏,迎来了当代文学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更迭。
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改革文学”,涌现了不少与“文革”文学有质的区别的优秀作品。
但总体而言,文学潮流的涌动依然是适时地应和着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文学始终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的强烈关注,作品的政治话语方式依然明显,“工具论”的文艺思路也并未断绝。
“作家们在文学的战线上,以文学创作完成着政治思想启蒙的诉求。
虽然为新时期文学注入了人道主义、主体意识的觉醒等现代性的内涵,但显然,对现代性的启蒙与历史的理性反思,还远未真正开始。
”④在这样的背景和现状下,被归为“寻根派”的青年作家们“怀着以‘文化’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用意”⑤,寻求疏离现实政治语境的叙事策略,超越政治风云变幻对日常经验世界进行把握与思考(《爸爸爸》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模糊,世间的更迭与鸡头寨无关)。
他们对准了中国自“五四”以来出现的漫长“传统文化断裂”时期,寄望从浩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文学之“根”,以弥补“文化断裂带”,重建民族文学与文化。
其次,“寻根文学”受到国际文学潮流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看,当时中国文坛明显受到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寻根”潮流影响,另外也与苏联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等)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日本作①张木荣:《再论韩少功的寻根理念》,《当代文坛》,2000年第4期。
②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③李庆西:《他在寻找什么———关于韩少功的论文提纲》,《小说评论》,1987年第1期。
④刘东玲:《理论与实践:寻根的悖论———以〈爸爸爸〉为例》,《南方文坛》,2007年第1期。
⑤李庆西:《寻根文学再思考》,《上海文化》,2009年第5期。
家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情的现代派小说创作的影响有关①。
这些青年作家们清醒认识到要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应擅于主动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民族文学成功的范例,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对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为“寻根派”所认可。
在对其艺术成就及叙事技巧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作家们也从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同时更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坚定了走振兴民族文学之路。
二、寻根文学的积极价值首先,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有着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病态思维的揭示与反思。
《爸爸爸》问世以来,评论家们对文本有过多种多样的解读和评价。
关于主人公丙崽的象征含义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他是“封建原始愚昧生活方式的象征”,有的称其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也有的说是“民族劣根性的代表”,更有评论者直言“韩少功发现了丙崽,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发现。
”②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畸形的人物:丙崽长相极丑,满头脓疮,一身污秽,思维混乱,是个永远只有背篓高,永远穿开档裤的长不大的“小老头”,同时又是饿不死毒不倒的“怪物”。
这个畸形人生命的全部情感、全部态度就凝聚在他仅会的“爸爸”和“X妈妈”这两句他自己也搞不清含义的傻话上。
韩少功以这样一个外表扭曲、思维方式呆愚粗鄙的形象,对传统文化中落后畸形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无情揭示与深刻反思。
在丙崽的眼中,世界只是对立的两大块:凡是他认为好的,就尊之为“爸爸爸”;凡是他认为坏的,他就斥之为“X妈妈”。
但他所有行为都并非源自正常的清醒的意识,而近似于与生倶有的生理反应。
作品通过丙崽揭示、批判了闭塞空间中愚昧、蛮荒、顽固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和停滞不变、落后原始的病态思维。
鸡头寨是一个完全闭塞、野蛮迷信的“化外之地”,所有村民其实和丙崽一样都是荒蛮文化的畸形产物,有着愚昧与文明的对立。
他们生活于文明圈之外,是彻底的“化外之民”,却盲目地自尊、自恋、自大。
作者在文本开头已很明确地告知我们,丙崽打小便是“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③,并很快学会那两句仅有的话语。
即是说,丙崽畸形病态的思维是在鸡头寨这个特定文化环境中孕育而成的,这个“野崽”是村民们的“得意之作”,是群体无意识的愚昧和野蛮的代代延续。
这种病态思维方式的根基其实是狭隘卑怯的自我。
贫穷到极点、也脆弱到极点的村民面对所有天灾人祸都只能选择严格按照封建迷信的礼俗来应对。
比如遭遇干旱和饥荒,村人经巫师指点决定了与相连的宿敌鸡尾寨开战,战前有预测战果的杀牛祭礼仪式,战罢又以混煮进食敌人尸体作为庆祝方式。
又比如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弱智的丙崽时而沦为祭品,时而又被奉为“丙仙”顶礼膜拜,预言指引前路。
再比如当全寨被迫迁徙时,将村里老弱病残全部灌毒“赐死”,只留一些青壮男女做“阳春”繁衍生殖。
文本中关于祭祀、饥荒、瘟疫、死亡的强调,可以视为物质及精神文化系统贫乏的隐喻,现代理性的虚无,乡村社会结构的封闭单一,生产方式的滞后,精神意识的古老萎缩。
这种非现代文明的文化生存方式决定了人们病态畸形的思维方式。
韩少功这种指向传统文化负面的揭露和反思,为“寻根文学”奠定了正视民族文化劣势的科学态度。
其次,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着力寻求文学对“人”价值的深层认识。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
十年“文革”期间,文学中的“人”完全被“非人”的“神”所取代。
新时期伊始,文学在抚摸伤痛中开始把“人”从伤痕累累的肉体与沉重的心灵创伤中扶起,“给以人性人情的滋润与慰藉,‘人’得以苏醒与再生。
”④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表现人,又成了作家们自觉的艺术追求。
不难发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都着重把人放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加以精细描绘,展现的是人丰富复杂的社会特征和心理诉求。
寻根作家则把目光由现实生活转向乡村传统文化和民间历史积淀,“回到“人”的基本生存面,回到日常的经验世界”加以观察和表现,强调对“人”价值的更新认识。
《爸爸爸》写的是一班缺乏个体意识的人,鸡头寨村民们生来服从命运安排,服从种族利益和统一意志,祭谷、打冤、殉古、过山,一切按部就班进行。
他们冥冥之中循着祖先的足迹,被层层积淀的集体无意识牵引着,走进历史的先验模式,重复着祖祖辈辈的悲剧。
仲裁缝无意识地充当了集体殉古的刽子手,让全寨的老弱者集体灌服剧毒的雀芋汁,他也只是按照族谱记载所为,只是为了整个种族的生存。
至于我是谁?我为谁而存在?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于村民个体意识之中,他们从未也不可能会对此作出思考。
种族利益在鸡头寨这个小王国中永远是最高利益,只需要留下青年作阳春,老弱便唯有服毒。
在这场悲壮的殉古惨剧中,所有老幼都是牺牲品,不管你是否喜欢,是否愿意,都无从选择,无力抗争。
他们不能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甚至生命都不能由自己掌握,还谈何独立人格?人的价值又算什么?作品中唯一稍具反叛①刘保昌:《寻找与背离:寻根派小说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7期。
②刘再复:《论丙崽》,《光明日报》,1988年11月4日。
③韩少功:《爸爸爸:韩少功名篇珍藏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④韦永恒:《当代寻根文学人物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色彩的仁宝,尽管他嫌弃鸡头寨保守落后,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痴恋,但最终一切尝试都是徒劳,因为顽固的鸡头寨根本不具备文明开化的条件和环境,他终究只是被当作另类而为村民所不齿。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大我”,宣扬牺牲小我实现大我,小我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①。
韩少功最终让仁宝远走他乡,并发出“就要开始啦,可能就在明天”的预言,这或许是作家在暴露、批判传统文化对个人价值的压制磨灭,呼唤文学对“人”价值进行深层认识和探索的同时隐含的一种希望。
所以有评论家称:“寻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寻找自我,寻找人的哲学②。
第三,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努力寻找、再现东方民族文化优势。
在寻根作家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努力开掘、重新审视过程中,明显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和倾向。
一是从肯定和欣赏的角度阐扬民族文化。
比如汪曾棋、阿城、王安忆等作家,他们以比较温和的态度展示了民族文化多样的形态,挖掘民族文化积淀中的优质。
一是侧重以审视批判的目光看待民族文化,主要以韩少功为代表,以冷峻的态度将笔触投注在民族文化的丑陋层面上,对民族文化中的劣质进行否定批判和反思。
但无论是弘扬或批判传统文化,寻根小说总是通过一幅幅富有鲜明地域风情的生活画面,以及古朴动人、浸透浓郁文化气息的风物来构制故事表面;通过特定人物行为习惯的刻画,透视在民俗风情包裹下“人”的文化品格、民族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