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合集下载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我国根据汉语言特点划分的七大方言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1.北方方言:长江以北,长江南岸就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云贵高原,两两湖地区、四川。

2.吴方言:长江三角洲及浙江的大部分。

苏州话、上海话3.湘方言:湖南长沙话4.粤方言: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南部广东话5.闽方言:福建、广东的潮汕地区台湾的大部分地区6.赣方言:江西的北部与中部7.客家方言:粤东、粤北、闽西、赣南2世界七大语系及其分布区:1.印欧语系:欧洲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亚洲的西南部即印度伊朗等。

2.汉—藏语系:中国及其附近地区3.闪—含语系:阿拉伯半岛、北非、西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西起土耳其,经高加索、中亚、新疆、内蒙古、蒙古到西伯利亚地区。

5.非洲语言: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南非之间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西起印度洋西边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太平洋东边的复活节岛。

7.其他语言: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土著语等影像语言传播的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受自然的地理条件、通达性影响2.社会人文因素:行政区划、经济条件(对外的交流程度)、人口迁移语言扩散的结果表现为那些方面?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方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方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4.新来的移民人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5.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多语言国家出现语言景观的含义和内容?语言景观:是由某一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字和地名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景观文化现象。

内容:非物质文化景观和物资文化景观1.文字及其特点2.地名景观语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方面:1.传播2.文字3.语言的发音。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一)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一)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一)教学计划: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目标•了解语言类型的定义及特点•掌握不同语言类型的表达方式•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及不同景观的特点•掌握不同语言景观下的交流方式教学内容语言类型•定义•类型分类•特点与表达方式•实例分析语言景观•定义•不同景观特点•景观控制•实例分析教学方法•讲解授课•互动讨论•分组研讨•情景模拟教学时长•2课时,共计100分钟课程安排第一课时1.引入(10分钟)•了解学生对“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概念理解程度•引出本节课程目标和重点2.语言类型(40分钟)•讲解语言类型的定义及分类•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以实例分析不同语言类型的应用3.互动讨论(10分钟)•由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与交流4.概念复习与小结(10分钟)•复习已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总结语言类型部分的知识点第二课时1.复习(10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语言类型的理解2.语言景观(40分钟)•讲解语言景观的定义以及不同景观的特点和控制方式•以实例分析不同语言景观的规范和有效交流方式3.情景模拟(30分钟)•通过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景观下进行交流,加深对景观的理解和应对能力4.小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程所学内容并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的运用场景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材料,总结不同语言类型及语言景观下的典型表达方式•模拟情景交流,制定交流策略和技巧•精选一篇较难理解的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教学评估•通过情景模拟活动来评估学生对不同语言景观的理解和应对能力•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备注•本节课程所选择的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应与学生所学的学科有相关性,方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

教学计划: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续)课程素材•《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ppt课件•语言类型的相关文章和例句•语言景观的相关文章和例句•情景模拟活动相关材料和提纲•课堂笔记和作业本教学资源•课堂黑板、彩笔•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视听教学设备•教学参考书籍教学评价方式•学生现场表现•课堂笔记、报告•课后作业•测验或考试教学媒体形式•面授模式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生动案例分析•答疑、解惑互动讨论•小组讨论、合作研究•板书、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组合教学过程设计1.介绍语言类型概念及分类2.讲解不同类型下的表达方式和特点3.协助学生理解各类型的区别以及定义4.分析语言类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5.介绍语言景观概念及分析不同景观的特点6.讲解不同景观下的交流方式,注意交流方式的规范性和有效性7.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景观下进行交流练习8.总结所学内容,思考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重要性9.检查学生掌握程度教学效果预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语言类型的定义及特点•理解不同的语言类型表达方式•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及掌握不同景观的交流方式•培养在不同场合应用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能力•提升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能力参考文献王尧著. (2014). 语言、语境与交际教学.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翁勋著. (2016).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当代语言学中的语言理论与教学实践.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刘冰. (2017).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外语学习, 06, 1-5.张玲. (2018). 当前语言景观与综合素质教育. 外语教育视窗, 4, 94-97.。

人文地理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人文地理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罗马帝国与拉丁词汇 ➢angel、candle、moke、pope
日耳曼部族入侵 ➢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 人侵犯不列颠。他们借罗马帝国衰落、自顾不暇之机一举侵入大 不列颠诸岛。期间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 个半世纪之久,大不列颠请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 这次外来入侵.对英语的形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人文地理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的本质特征】
交际性
①语言是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 ②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③语言在大多数层面上可以代替其它交际工具,但其 它交际工具却不能取代服务面极广的语言。
人文地理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的本质特征】
工具性
①人类的思维活动必须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够进 行; ②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也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使交流思 想成为可能。故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非常强调表达能力的 培养; ③语言也不能离开思维。
人文地理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汉语与发展
【汉语方言及其分布】
1、方言:同一语言衍变而成的地方变体,具有地 方特点,是某一地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2、汉语方言的分布: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 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
3、汉语方言特点:
——北方一致性高,南方内部差异大(南繁北齐) 原因? ——地理环境:北方平原辽阔、南方多丘陵山地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8.2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8.3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8.4 语言景观
人文地理
§8.3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的传播特性
【语言传播的方式】迁移传播、扩展传播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 是人类心理上比较稳定的因素。 是人类心理上比较稳定的因素。 语言随着自然条件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发展 变化 语言的发展一般都是随着人群的接触和移动而产 生的。 生的。 各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各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四节 语言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二、地名景观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思考题 1 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 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 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 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 语言分布特点 3 讨论语言扩散及结果 4 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 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 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特性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特性 外延性和连续性 距离衰减性 层序性和阶层性 复合性 竞争性和同化性 演化性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谢 谢!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语族、语支、 一、世界语言谱系:语系 、语族、语支、语 世界语言谱系: 方言、 土语” 言、方言、“土语”等。 二、 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h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h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斯洛伐克语
波兰语 俄语
乌克兰语
白俄罗斯语
欧洲语言分布格局的演变
日耳曼语族
凯尔特语族
斯拉夫语族
波罗的语族
日耳曼语族
凯尔特语族
拉丁(罗曼)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族 希腊语族
拉丁语族
希波 腊罗 语的 组语 族族 、 拉 丁 语 族
斯 拉 夫 语 族


现 代
8、亚美尼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
9、伊朗语族
波斯语、库尔德语、俾路支语
地理分布:东部以 长沙话 为代表, 称新湘语(受北方方言影响大),西边则 称为老湘语。
4、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秦始皇收南越后,为巩固边
疆,留 50 万人驻守该地,汉语与当地语
言相结合,形成了粤语。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广东、香港
以及散居于海外的华人。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闽语的形成晚于吴、湘和粤语, 与汉语的互通性则大于上述三种方言。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福建以及广东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包括很
多语族,有人将其分为四个语族,也有人将
其分为十个语族(见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
1、日耳曼语族
主要语种包括:
英语、 荷兰语 丹麦语 瑞典语 挪威语 冰岛语
德语
2、凯尔特语族
威尔士语 布列敦语 爱尔兰语 苏格兰语
3、拉丁语族
法语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意大利语 撒丁语 罗马尼亚语 4、阿尔巴尼亚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种 5、希腊语族 希腊语种 6、波罗的语族 立陶宛语 拉脱维雅语 爱沙尼亚语 7、斯拉夫语 族 斯洛文语 塞尔维亚语 克罗地语 马其顿语 保加利亚语 捷克语
1、厥语族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一、语言的传播特性
1、外延性和连续性 2、距离衰减性 3、层序性和阶层性 4、复合性 5、竞争性合同化性 6、演化性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条件对语言的传播影响极大,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条件对语言的传播影响极大, 对于一个地形复杂的区域而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对于一个地形复杂的区域而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区域外的语言难以进入。 二是区域内的语言也难以对区域外的语言产生大的影 响。 由于地形复杂的地区阻碍了语言的传播与交流, 由于地形复杂的地区阻碍了语言的传播与交流 , 因 而语言种类繁多, 而语言种类繁多 , 而地理条件单一的地区有利于语言 的传播与交流,因而语言的种类少,且分布范围广。 的传播与交流,因而语言的种类少,且分布范围广。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闽语的形成晚于吴、湘和粤语, 起源:闽语的形成晚于吴、湘和粤语, 与汉语的互通性则大于上述三种方言。 与汉语的互通性则大于上述三种方言。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福建以及广东 的潮、 的潮、汕地区
6、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 东晋未年以后, 起源 : 东晋未年以后 , 中原汉族大 举南迁, 宋时期, 举南迁 , 唐 、 宋时期 , 又有大批汉人迁 入 , 对该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影响。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该语言分布于江西的北 部和中部。 部和中部。
(九)南亚语系
1、越南语族
越南语(越、老、柬)
2、孟-高棉语族
孟语、 孟语、高棉语(柬、越)
3、佤-崩龙语族
佤语(中)、崩龙语(中)布朗语(中)
(十)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
爱斯基摩语(格陵兰、美、俄、加) 格陵兰、
阿留申语(美)

人文地理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人文地理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
1、社会性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 2、交际性
3、工具性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三、语言的发展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一、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 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 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 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 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和基本含义如下: (一)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由一个共同的原 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二)语族:分类的二级单位。 (三)语支:在划分语族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细 分的单位。 (四)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 一种语言 。
1、我国的地名景观 (1)在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2)在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3)在反映历史方面 (4)在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5)在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
2、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 (1)美国 (2)其它国家
思考题与作业
一、思考题
1、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 社会环境的关系。
2、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 语言分布特点。
3、讨论语言传播及其结果。 4、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
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二、作业
1、概念解释:
(1)语言谱系(2)语言的谱系扩散(根式扩散) (3)语言的波形扩散(4)文字的本质属性(5) “六书”
2、问答题:
(1)阐述“劳动是语言产生的的唯一源泉”这一论点。 (2)简述语言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功能。 (3)简述英语形成的基础及其方言。 (4)简述汉语中七大方言的分布地区。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语言类型的特点;
2.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和意义;
3.能够分析不同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语言类型。

1.1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的区别;
1.2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区别;
1.3标准语言和方言的区别。

2.语言景观。

2.1语言景观的定义和概念;
2.2语言景观的影响因素;
2.3语言景观的变化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课堂讨论法;
3.图片展示法;
4.观摩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语言景观,询问学生对语言景观的认识和理解。

2.学习。

2.1语言类型。

讲解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书面语言和口语、标准语言和方言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语言类型的影响。

2.2语言景观。

讲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变化演变,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语言景观的意义和影响。

3.拓展。

通过课堂讨论和观摩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变化和应用。

4.总结。

通过讨论和总结,检验学生对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能否理解不同语言类型的特点,以及不同语言类型对语言应用的影响。

2.学生能否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变化演变,以及在不同背景下应用语言。

3.总结学生课堂表现,检验学生对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理解掌握。

语言景观分类标准

语言景观分类标准

语言景观分类标准
语言景观分类标准是一种用于分析和描述语言使用情况的方法,它主要关注在特定场景中语言的使用方式和特点。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语言景观分类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类型:根据使用的语言种类,可以将语言景观分为单语、双语或多语等不同类型。

例如,一个地区的主要语言是英语,那么这个地区的语言景观就可以被认为是单语的;如果一个地区的主要语言是英语,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说法语、德语等其他语言,那么这个地区的语言景观就是双语的。

2. 语言功能:根据语言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功能,可以将语言景观分为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家庭场合、工作场合等不同类型。

例如,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会使用更规范、更正式的语言;而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可能会使用更随意、更口语化的语言。

3. 语言风格:根据语言表达的方式和特点,可以将语言景观分为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等不同类型。

例如,书面语通常更正式、更规范,而口语则更随意、更自然;方言和俚语则是特定地区或群体特有的语言形式。

4. 语言使用者:根据使用语言的人群特征,可以将语言景观分为儿童语言、成人语言、老年人语言等不同类型。

这些类型的语言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汇、语法和发音特点,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

5. 语言变化:根据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可以将语言景观分为传统语言、现代语言、网络语言等不同类型。

这些类型的语言反映了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等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总之,语言景观分类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描述语言使用情况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 8 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内容提要: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本章介绍了‎语言的产生‎有一源论与‎多源论的对‎立,阐述了语言‎的社会性、交际性与工‎具性等本质‎属性及语言‎的社会功能‎,总结了英语‎的形成、统一、扩散和发展‎的过程及汉‎语“七大方言”的形成、发展历程及‎主要分布区‎;在世界语言‎谱系的理论‎基础上,概括了世界‎语言的分布‎规律;引用日本学‎者大岛襄二‎关于语言传‎播特性的研‎究,分析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对‎语言传播的‎影响;引用实例分‎析语言扩散‎的影响;最后对语言‎景观,即文字与地‎名景观,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第1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无形‎的文化要素‎,没有直接的‎痕迹,因此只能依‎靠间接的证‎据来推测语‎言的起源问‎题,如研究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比较人与动‎物发声器官‎的区别、辨别化石头‎骨中留下的‎大脑和发声‎器官的痕迹‎,以及对人类‎早期祖先生‎活情况的推‎测等。

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36亿年‎的生物史中‎,猿类出现后‎经过180‎0万年的进‎化,才产生一般认为,了人‎类的语言。

人类的语言‎经过近20‎0万年的进‎化后,才出现了记‎录它的文字‎。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

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语言的产生‎必须有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

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使类人‎猿的前肢和‎后肢逐渐分‎工,后肢直立行‎走使人的肺‎部和声带得‎到了发育,能够连续发‎出许多高低‎不同的声音‎。

声音的产生‎,奠定了语言‎产生的基础‎。

人的直立行‎走,使之可以自‎由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扩大了视野‎。

由于劳动,人类才能获‎得各种各样‎的食物,增加了大脑‎的营养,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形成‎,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人文地理学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人文地理学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人文地理学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语言生态学语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语言的词汇,语言的保存以及语言传播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环境与词汇在语言词汇中,不少是反映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集团所生活的环境的。

(二)环境对语言的保护作用1、环境对语言起着明显的保护作用2、山地语言避难作用非常明显(三)环境在语言传播中作用语言生态学,语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语言的词汇,语言的保存以及语言传播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语言景观,指的文字。

文字景观在城市中明显地反映在商业性广告中,但对地理学家来说,重要的反映在地名上。

二、人文因素与语言的关系(一)语言与政治的关系1、对语言传播的影响2、对目前语言政治问题影响(如非洲国家边界) 3、地位较低的少数民族语言常被忽视。

(二)移民与语言的关系移民对语言的分布的影响,除了该语言的分布范围之外,还由于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其他效果。

1、移民人数不多,形成“语言岛”,与原语言脱离,形成“化石”语言2、在当地语言格局已基本定型,如果移民不多,移民与当地居民杂居,被当地语言所取代。

另外民族与社会等与语言关系也十分密切语言生态学,语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语言的词汇,语言的保存以及语言传播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语言景观,指的文字。

文字景观在城市中明显地反映在商业性广告中,但对地理学家来说,重要的反映在地名上。

三、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1、地理集团的影响2、行政区划的影响3、人口迁移的影响4、经济条件的影响语言生态学,语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语言的词汇,语言的保存以及语言传播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语言景观,指的文字。

文字景观在城市中明显地反映在商业性广告中,但对地理学家来说,重要的反映在地名上。

四、语言景观指的文字。

文字景观在城市中明显地反映在商业性广告中,但对地理学家来说,重要的反映在地名上。

第11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1

第11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1

• 汉语的发展
– 北方方言:分布范围:长江以北地区、长江 以南的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 北、桂西北、湘西南、四川、云南、贵州。 占说汉语人口的 70% 。 分北方、西北、西 南、江淮次方言区 – 吴方言:长江三角洲、浙江大部分地区。 – 湘方言:分布于湖南大部、广西东北。 – 粤方言: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广西东 南部、海外华人。
第十一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 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 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 没有与研究不可能有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 • • • • • •
一、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一) 语言的产生 推测语言的起源只能靠间接的证据。 劳动时产生语言的唯一源泉。 语言有声音和意义两大部分组成。 声音的产生奠定了语言产生的基础。 劳动 神经系统发达 思维产生 声音表达和传播 语意的形成和完善 语言。
– 18世纪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吸收非洲、印 度、汉语、澳大利亚、西印度群岛等地词汇。 –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国际交流的最 重要的语言。 – 英语因历史和地域的差异而出现差异 ——英 国本土内的差异、伦敦剑桥标准英语、英国 本土以外(移民和政治原因)——国外方言, 如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印度英语等。 – 美国英语方言主要分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 中部和南方三种。
2
3 4
英文
印度語 西班牙語 俄語 阿拉伯語 孟加拉語 葡萄牙語 法語 日語 馬來語 德語
593 920
412 314 311 386 285 078 206 380 177 609 161 069 131 417 122 846 113 294 89 089
11.3
7.8 5.9 5.4 3.9 3.4 3.1 2.5 2.3 2.1 1.7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没有文字出现之前,通过语言这个载体,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习得经验才可以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保留下来,历史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延续。

有了语言记录,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华才能在共时的空间中更广泛地传播。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共同的语言被视为辨别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构成民族特征的重要部分,并成为民族心理的寄托。

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从信息革命的角度看来,任何信息手段(如文字、印刷术、电报、电话、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的创造和发明都是语言功能的延伸,都表现了语言在以不同的形式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语言在产生以后,随着自然条件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等因素,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是与其他人文要素相比,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是人类心理上比较稳定的因素。

语言的发展一般都是随着人群的接触和移动而产生的。

各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我们主要介绍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的发展历程。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目前,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语言。

虽然在英国说英语的只有5500万人,但在英国以外,说英语的却有3.7亿人,再加上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的人数,则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

1.英语的形成和统一在大不列颠岛上有史料可查的最早语言是凯尔特语,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大不列颠,并一直占领了大约500多年,因而使拉丁语进入了该地区,并称为官方语言,凯尔特语的地位下降。

大约公元449年,居住于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族趁罗马帝国衰落入侵到大不列颠岛上。

他们分别是盎格鲁人(往日德兰半岛中部(欧洲北部的半岛,面积约25,485平方千米,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构成丹麦国土的大部分))、萨克逊人(往日德兰半岛南部)和朱特人(往日德兰半岛北部)。

人文地理学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2015.9

人文地理学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2015.9

7、斯拉夫语 族 斯洛文语 塞尔维亚语 克罗地语 马其顿语 保加利亚语 捷克语
斯洛伐克语
波兰语 俄语
6、波罗的语族
立陶宛语 拉脱维雅语 爱沙尼亚语
乌克兰语
白俄罗斯语
8、亚美尼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
9、伊朗语族
波斯语、库尔德语、俾路支语
10、南亚语族
克什米尔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 比哈尔语、旁遮普语、信德语
二、地名景观
特殊性 符号性 变异性
1、地名景观有以下特点
2、汉语地名结构一般为专名+通名。 如:李家、王家、张家为专名,“村”为通名,合 起来为李家村、张家村等。
汉字为表意文字、英语为表音文字。
宁夏发现最早的中国图画文字 印第安人——大湖石画
摩梭人的图画文字
(二)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1 、汉字: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它不依附于任何 其它文字体系,独立形成和发展。 优点:一字一音,形象直观 缺点:字多、书写难度大 2 、阿拉伯文字:前身是“那巴泰”文字,后这 一文字中出现了阿拉伯的词语,公元四世纪起,用来表 达阿拉伯语。 3、希腊文字(略) 4. 拉丁(罗马)文字
印欧语系(4大语族)
日尔曼语族——英语、德语、瑞典语、挪威语、丹 麦语、冰岛语。
罗曼语族(拉丁语族)——法语、西班牙语、葡萄 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 斯拉夫语族——内部差异较小,相互容易理解。
印度-伊朗语族——比较复杂,语种多,分布区相互 交错。分印度部分(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 和伊朗部分(波斯、普什图、库尔德语)
二、语言的本质特征
(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 约定俗成,由 社会决定 book,lay,fee (二)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 —— 价值所 在,不可取代 手语、烽火、鼓声、数学公式、红绿灯 (三)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 信息载 体、思维工具 “声音”最方便、灵活、成本最低 (四)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语言特色较难体现出来。
⑺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最晚,主要分 布在广东省的东北部、福建省的西北部和江西 省的南部,还有很多的岛状分布地区。由于地 理和历史文化原因,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支,
对其形成时期(两晋和两宋)的文化传统保持
较为明显,因此在语言上也反映出一定的“古
性”。
小结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
言工具就是“方言”,而不是“语言”。“语言”
实质上是“方言”的归约、抽象和概括,是一个
“虚”的存在,其操作性实体性对应物是“民族
共同语”——标准化规范化的“官方语言”,如 我们汉语的“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 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人为制定的 标准语言,她与现代汉语是不能划等号的。
§2.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汉语方言分布简图
⑴北方方言
汉语的发展历史久远,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使 用的就是北方方言,她是古代汉语发展的直接结果。
其形成发展过程一方面与汉民族政权中心的不断扩
大、巩固、深入而扩大其范围,另一方面又是在与 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中发展的。北方方言分布 范围广阔,一般又将其划分为北方、西北、西南、 江淮4个次方言区,每个次方言区又可以再作更细
4.语言是符号系统
作为一种信息系统,语言也是符号化的(所谓符号就是 人类创造出来指代具体事物的标记),因此,语言也是一种 符号系统。语言的符号化,是指语言的语音外壳与其意义之 间的关系具有任意性与规定性结合的符号系统基本特征。语 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符号的表示者与被表示者的关系任意的, 而不是必然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定性是指当符号与 其指代的事物被约定俗成之后就不能随便更改,符号与其代 表的内容有必然的规定性联系。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 成熟、完善,结果就形成了有组织、有条理的符号系统。 简单地:符号系统的任意性是——指代是任意的(形成 之前);规定性是——指代关系形成之后不可随便更改。如 在数学符号系统内部,“10”在“二进制”和“十进制”的 意义是不同的,反映了任意性;而若规定了是二进制,则意 义就被严格规定了,只能是“两个”,即“一个有加一个”。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的语言 6 多语言国家出现
第4节 语言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二、地名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1 文字的本质特征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 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是语言的发展,使语言反映的文化得以保存、传播 和发展。这就是文字的本质特征。 2 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汉字 阿拉伯文字 希腊文字 拉丁(罗马)文字
2 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语 言分布特点
3 讨论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4 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地
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1 地理集团的影响 (自然因素) 2 行政区划的影响 3 经济条件的影响 4 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
1 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 2 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 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 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 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
二、地名景观
一、地名景观的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和变异性。 二、我国地名景观
1 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2 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3 反映历史方面 4 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5 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 三、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 1 美国 2 其它国家
思考题
1 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 会环境的关系
三、语言的社会功1 北能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2 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四、语言的发展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3具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4介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3.语言是人类进行智力开发5的闽工方具言的形成与发展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6体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7 客家方言形成与发展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人文地理学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人文地理学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没有文字出现之前,通过语言这个载体,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 习得经验才可以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保留下来,历史才能够得以 传承和延续。有了语言记录,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华才能在共时的空间 中更广泛地传播。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共同的语言被视为辨别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构成民族特 征的重要部分,并成为民族心理的寄托。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二)汉语的发展
2、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1)南方的各方言中历史最早的一种 (2)由于中原移民影响与中原语言接近 (3)主要分布长江三角洲及浙江大部分,苏州话是吴语的
代表。
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2. 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吴语的分布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的大部分。北面以长江
南岸的丹阳和北岸的靖江为界,南面以温州、金华、衢州三区为界。 苏州话可以说是吴方言的代表。20世纪以来上海成了重要的经济、文 化中心城市,所以上海话在吴语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 吴语在南方各方言中发展历史最悠久。大约在周朝甚至周朝以前,
1. 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北方方言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 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省大 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其面积占汉语方言区的 3/4,使用人口占说汉语人口的70%以上,即总人数达8亿以上,远 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作为主体语言使用的人数。 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在云南和贵州两省,由于明朝时中央政 权管辖范围的扩大,使北方方言在此地区流行。在东北,主要在清朝 后期,东北地区向汉人开禁,山东。河北等省农民大量移往该地,使 北方方言扩大到整个东北。 由于北方方言区面积较大,各地语音亦有差异,一般又分出北方、 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语言: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 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 思维的物质外壳。
§ 8.1
一. 语言的产生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依靠间接的证据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声音 语意
§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二. 语言的本质特征
1.语言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 交际性 工具性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缺乏突出的特征(地理位置,形成历史) 分布在江西的北部与中部,分布界限不明确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北方移民(后期——居边缘山地或聚居) 集中分布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宁夏方言分区



根据占入声的今调类,宁夏境内方言可分为三种,即川区话,山区话 和盐池话。 (1)川区话 分布在宁夏北部,属兰银官话,内部又分为三小片。 (1)吴小片,包括石嘴山,陶乐,惠农,平罗,银川,永宁,贺兰, 吴忠,灵武,中宁(黄河以南),盐池(西北部)十二县市。 (2)中卫小片,分布在中卫,中宁黄河以北地区,以中卫县城话为 代表。 (3) 同心小片,分布在同心县西北部四族居住区,以同心县城话为 代表。 (2)山区话 分布在宁夏南部,属中原官话关中,秦陇。陇中片。内 部又分为三小片: (1)固海小片,包括固原,彭阳,海原三县及同心县东南部,属中 原官话秦陇片。 (2)西陇小片,包括西吉,隆德两县,属中原官话陇中片。 (3)泾源小片,分布在泾源县,属中原官话关中片。、 (3)盐池话 分布在盐池县东南及同心下马关镇,海原县城一带,以 盐池县域话为代表。盐池话是两大官话间的过渡型方言,古入声分派 与两种官话相并。语音兼融山区,川区特点又多与山区话同,可划入 中原官话。
§ 8.4
1.
语言景观
一. 世界文字及特点
文字的本质特征
形 音 意
2.
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 8.4
二. 地名景观
语言景观
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发展历史的不同, 使地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特点:特殊性
符号性
变异性
§ 8.4
二. 地名景观
1.
语言景观
我国的地名景观 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
2.
§ 8.4
二. 地名景观
语言景观
① 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② 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③ 反映历史方面
④ 反映少数民族方面
§ 8.2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一. 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
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 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 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详略不等 的语言分类表。
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 8.2
1.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英语的地域差异
英国本国方言与伦敦标准语 通过移民和政治作用,英语成世界语言,产生英语的 国外方言(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

美国英语的形成与美国英语方言(新英格兰、大西洋
沿岸中部南方)

A.
北方方言的形成与起源
北方方言最早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 区的共同语言(秦“书同文”政策;少数民族 入主中原) 北方方言分布(长江以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 面积占汉语地区的四分之三,人口占70%以上) 北方方言地域差异——分北方、西北、西南。 江淮四个方言区
B.C.②A. B. C.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南方的各方言中历史最早的一种 由于中原移民影响与中原语言接近 主要分布长江三角洲及浙江大部分,苏州话是吴语 的代表

A. B.
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稍晚于吴语,源于古楚语 分布于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分新湘语 (长沙语)和老湘语

A. B. C.
粤方言的形成语发展
粤方言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南部 (古百越人聚居的地区),广州话为代表 北方移民(中原汉语)对粤方言的影响 粤方言的影响(华侨、香港)

A. B. C.
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晚于吴、湘和粤语 分布于福建省、广东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绝大部分 地区 由于北方移民路线(海、陆)和历史跨度和福建省 得了条件差异,形成汉语中较独特的方言,且内部 差异较大难于互通,有较多的土语群。
起源于公元5世纪 盎格鲁——萨克逊语(形成英语的基础) 公元700年三部族混合形成英语 公元1066年法国侵入英国(三种语言:法语是官方语 言;拉丁语是宗教语言;英语是世俗语言) 1382年英语成为全民语言(保留大量法语、拉丁语词 汇) “文艺复兴”时期吸收许多欧洲语中的词汇 工业革命后吸收大量外地词汇现代英语 世界语言
§ 8.3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二. 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1. 2.
自然因素的影响 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行政区划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 经济条件的影响
§ 8.3
1.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三. 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2.
3. 4.
5.
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 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而形 成新的语言 多语言国家出现
2.语言的社会功能
① 人类思维的工具 ② 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③ 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④ 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⑤ 民族心理的寄托 ⑥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 8.1
三. 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1.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① ②


英语的国际地位——最重要的国际语言 英语的形成与发展
二. 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2.
3. 4. 5. 6. 7.
印欧语系 汉-藏语系 闪-含语系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非洲语言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其它语言
§ 8.3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一. 语言传播特性
1. 2.
3.
4. 5. 6.
外延性和连续性 距离衰减性 层序性和阶层性 复合性 竞争性和同化性 演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