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课题申报范本:4090-基于语言景观资源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语言景观资源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一、课题背景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系统有效地开展成为学者们共同探讨的一个热点。
不同专业因其学科本身的特点与传统不同,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形式各异。
人文学科特别是外语专业深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机制,很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开拓创新。
文科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又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基本文字应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刘洋 2014)。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创新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期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存在困境。
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接触目标语言并进行大量操练是外语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两个关键条件。
然而,在非母语环境中,学生接触和练习英语主要是在语言课堂内进行,课堂外机会寥寥。
外语教师常常苦于无法将学生的课堂所学与课堂之外的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英语教学的实践环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成为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
语言景观研究关注公共空间和场所中各类语言标牌的象征意义,不仅考察现实环境中语言使用的特点与规律,更重要的是探究语言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政策取向、权势、身份等问题。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借助语言景观理论,把现实世界中的英语变成真实的外语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升他们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背景,本研究试图将语言景观资源融入到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改革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运用课堂所学去解读真实世界中的双语现象,使新的教学资源能被充分利用,进而完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语言景观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Landry & Bourhis(1997)共同提出,他们认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这是语言景观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定义。
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视角、问题取向及研究方法——国内语言景观研
成果 ,存在哪些局 限?本文拟梳 理近 十年 国内语 言景观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 ,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 参考 。 二 、研 究方法 本研 究采 用文 献检 索 及 统计 分析 法 。鉴 于 linguistic landscape 多 被译 为 “语 言景 观 ”或 “语 言风貌 ,”在 不
同学 科领 域 具有 多 义性 ;加 之社 会语 言学 视 域 的语 言景 观研 究 皆 以兰德 里 和布 里 (Landry&B硼m s)的语言景观 定 义为基 点 ,为 了避免概念 的模糊性 ,语 料筛选 分两 步进 行 :第一 步分别 以 “语言景 观”“语 言风貌 ”为篇名关键 词 检索 2006年至 2015年 问中 国知 网 (CNKI)收录的各类期 刊文献 ,获 得论文 26篇 ;第二步分 别以 “语 言景 观 (并含 ) L,.ndry”和 “语言风貌 (并含)Landry”为关键词对 CNKI期刊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获得论文 3O篇。在对上述总计 56篇论文进行 主题 相关 度及重复率排查后 ,最终 确定 32篇论文作为源数据 。在此 基础上 ,依据发表 年份 、理论视角 、 问题取 向、研究 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归类 ,分析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状况 。
三、结果与讨论 统计结果显 示 ,2006---2015年 间 ,CNKI收 录的各类学术 期刊共 发表语 言景观相关 论文 32篇 ,其 中核 心期刊论 文 lO篇 ,占 31.3%。总体趋势呈现 了两大特点 。一是 总体研究 前期 略有波动 ,后期稳步上升 。语言景观研究大致 可分 为两个 阶段 :第一阶段为 2006---2010年。该 阶段发 表论 文总量 ll篇 ,均为公示语翻译相关论文 ,研究数量有小幅波动 。 单一年度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依次是 2008年、2010年,发文量分别为4篇 、3篇 ,这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 2010年 世博会 的连锁效应 大有 关联 ;第二 阶段为 2011-2015年 ,该 阶段发表 论文总量 2O篇 ,同比增 长一倍 ,且研 究数量逐 年递增 ,反 映出国 内语言景 观研 究在经历 了酝酿期后渐 上正轨 ,有望成 为社 会语言学研究 的新热点 。二是初 步实现术 语 规约化 。前一 阶段 l1篇文章 中 ,有 1O篇 文章使用 了 “语 言风貌” 的译名 。究其原 因,linguistic landscape概念最早 由杨永林等 圆于 2007年引入并译为 “语 言风貌”,因而在翻译界尤其是 公示 语翻译领域最 先得到关 注与认 可 ;而后一 阶段 ,除 2篇公 示语相关研究论 文外 ,其余 19篇论文全 部使用 了 “语 言景观” 的译 名。可见 ,“语 言景观 ”一词近年 来已得 到普 及 ,基本完成 了术语的规约化过程 。 (一 )理 论 视 角 自语 言景观概念提 出以来 ,国外 学者从跨学 科的视角不 断丰 富语 言景观 的理论建构 ,使其 日臻完善 。Spolsky从 语 言 规划 的角 度提 出了标 牌语 言选 择 的三 大条 件 。脚罗恩 ·斯科 隆 和苏 西 ·王 ·斯科 隆 (Ron ScoUon& Suzie Wong Scollon)基 于克雷斯 和鲁文 (Kress& Van Leeuwen)的视觉符 号理论提 出 了 “地理 符号学 ”(geosemiotics)的概 念及 一 套包含语码取 向 、字刻 、文本矢 量 、配色方案 等多个变量 在内的语言景 观分析框架 。【4】其他较 为成型 的语 言景 观专 有 理论还包 括 Ben-Rafael基 于社 会学理论 提 出的四条构建原则 、【5 特兰佩 ·赫奇 特 (Trumper-He ̄ht)基 于空 间理论 提 出的三维空间分析模 型 嘲等 。可 见 ,语 言景观 的跨学科 性质令其能兼收并 蓄相关学科 的理论 方法 ,具有 自身特色 的理 论 体系初 现雏形 。32篇 文章涉及 不 同学科 理论 l7类 ,被 引述 频次最 多的三个理 论依次 为社会认 知理论 、SPEAKING 模 型和语言选择 理论。 已有研究涉及 的理论庞 杂 ,较为集 中的理论 取向包括社会认 知理论 、语 言景观专有理论 、翻译 理论及 地理学相关 理论 。其 中,杨永林 等基于广义 的社 会认知理论模 式 ,提 出公共标 识社会文本化 理念 ,尝试构建 公 共标 识 内在文本 结构同外在 意义 关系的分析框 架。川语 言景观专有理论 的引述集 中出现在 尚国文 和赵守辉 的两篇 综述 性文章 中。[81191部分研究还考察 了符 号学 、全球化 社会 语言学等不同理论对公共标牌语言现象 的解释力 问题 。【loⅡ l】 从 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 ,国内学者对 国外 已成 型的语言景观 专有 理论 关注度偏低 ,理论研究仍处于 自我摸索 阶段 。 基 于不 同的学科 背景和研究兴趣 ,研 究者倾 向于借 鉴不 同的解释 性理论分析语 言景观现象 ,相 当一部分研究仍停 留在 对有关理论的简单借用和检验层面,理论创新不足。由此可见,现有研究理论基础薄弱 ,未来应着力从以下两方面加强: 一 是深 化对语言景 观概念内涵 的认识 ,探讨语 言景 观形 成机制及其 在我 国社会文 化语境 中如何具 化 ,检验现有 的理论 体 系是 否具有普适性 ,尝试构建具有 本土特色 的语 言景观理论 ;二是 利用语言景 观的跨学科性 质 ,挖掘语言景 观适用 的相关 理论 ,
景观设计语言研究综述
景观设计语言研究综述高俊;陈艳华【摘要】文章主要对景观设计语言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汇总.通过对国内外景观设计语言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探究景观设计语言的发展脉络,从内容、方法和类型3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景观设计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分析景观设计语言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希望能为景观设计语言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期刊名称】《湖南包装》【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5页(P98-101,105)【关键词】景观设计;设计语言;综述【作者】高俊;陈艳华【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不同时代,不同学科,对景观内涵的解读具有复杂多样性。
然而,无论何种解读,自然都是原初之景观。
“早在人类学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故事以前,就在尝试着阅读自己所居住着的自然;自然成了人类最早的教科书”。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与要素都是自然的语言。
而人生活在自然界,人与自然交融的场所即是另一种景观,它包含着物质、空间、个体感知和群体文化心理等内容。
人类为描述这类场景,衍生出人类特有的语言形式——图式语言、文字语言及数学语言等,因而,景观也是一种语言,它是自然语言与人类语言叠合的产物。
景观不仅是观、住、行的对象,也可以被抽离为符号,成为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它包含着语言中的单词和构成,如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等。
1 景观设计语言的研究现状1.1 景观设计语言内容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景观语言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21世纪以来逐渐增多。
从研究理论的内容纵深来看,多从符号学的视角,侧重于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构成方式及语境表达等方面。
1.1.1 国内景观设计语言内容的研究 2002年,苏肖更最早借用语言学概念,从语境、语言与言语以及文本阅读中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把园林景观的意义看成是一个充满象征、提取和参照的符号系统来进行园林研究[1];同年,俞孔坚将景观定义为一种符号性语言,认为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2]。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第29卷 第1期2021年1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29 No.1Jan.,2021DOI:10.3969/j.issn.1672 0539.2021.01.013收稿日期:2020 05 01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外语专项课题“世界文化名城视角下成都地区语言景观的动态研究”(SC18WY010);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一带一路”国际化项目资助作者简介:李颖(1981-),女,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多语语言景观研究、跨文化传播、语言教学);冯丽娟(1996-),女,四川苍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李 颖1,冯丽娟2(1.成都中医药大学 外语学院,成都 611137;2.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59) 摘 要: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点。
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可见我国语言景观研究具有以下研究特点:自2013年以来,期刊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国内研究的理论创新有一定突破,但高级别学术论文数量仍偏少;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博士论文极少,缺乏专著和译著成果。
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来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语语言景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等方面,这与国外研究相比极为不足;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辅,而且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
从研究趋势看,未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将分为两大方向:纯理论层面的非材料性研究和社会价值层面的实证性研究。
关键词:语言景观;文献计量法;语言政策;语言规范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39(2021)01 0081 06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研究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该领域已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宁波历史上是我 国对外经贸交 流的重要港 口城市之一 ,与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渊源 ,被称为记 载古代海 上丝绸之 路历史的活化石 。今天 ,它又成 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 征程上 的重要枢纽。近几年 ,宁波成功承办 了中国 一中东欧 国家投资 贸易博览会 、国际港 口文化节 等活 动 ,与 “一带 一路 ”沿线 国家 的经贸人文交流更为频繁 。在新 的时代背景下 ,宁波要更 好地 对外宣传城市 ,让 其它国家 、城市认 同宁波文化 ,尤其是 海洋文 化 ,进而增强 宁波与其它国家港 口城市之 间的海洋文 化交流与 合作 ,并使海 洋文化 成为 宁波 国民经 济发 展的新 的增长点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语 言标牌上所呈现的语言现象背后 的权利关 系、身份认 同等 因素。借鉴场 所符号 学理论和 多模 态理论 ,剖析 宁波海 洋 文化语言景观研 究的视角扣方法 ,对 宁波 市海 洋文化 的各语 言群 体之 间的权势和 身份地位 进行深入研 究 ,以服 务 宁波
市 的 海 洋 文 化 战 略 。
一 、 研 究 综 述 关于语言景观 的英文术 语 ,学界 也有 不同 的提法 ,比较典 型 的 包 括 linguistic landscape,这 个 概念 有 Langry&Bourhis提 出 , 主要把语 言景 观作 为一个宏 观 、整体 的概 念来理解 ,重 点考察 城市 当中的路牌 、标 牌上 的语 言情况 。从 国外 看 ,语 言景 观 已 经成 为社会语 言学领 域的一 大研究 热点 ,在符号 学 、应 用语 言 学 、社会 学及心理学 等学 科也 受到重 视。在社 会语 言学 中 ,加 拿大学者 Langry&Bourhis率先提 出并使用“语言景观 ”的概念 , 定义为“出现在公共 路牌 、广告牌 、街名 、地名 、商铺招 牌及政府 楼宇 的公共标识牌之上 的语 言共 同构成某个 属地 、地 区或城市 群 的语言景观 ”。这篇“语 言景 观与 民族 语言活 力 一一 项实证 研究 ”被公认 为是语 言景观领域的奠基石作 品,此后 ,学界开始 使用 Linguistic Landscape这~英文词 汇来表 示语言 景观 ,但 真 正里 程 碑 意 义 的事 件 是在 2015年 ,语 言 景 观专 刊 Linguistic Landscape创刊出版 ,标 志 着语 言景 观也 有 了属于 自己的专业 的学术研究领 域。随后 ,大 量期 刊论文 出现 ,研究 范 围包 括其 基本概念 、理论方法 、实践应用 等等 ,进 一步扩大 了语 言景观研 究 的影响力 。此外 ,还有学者认为语言景 观实际上是 种符号景 观 ,是多种模态符号协调统一下 的空间话语建构 。全 球化背景 下 ,英语作 为全 球性语 言在许多 城市 的公 共场所 得到应用 ,众 多学者也对其公共 空间的应 用情 况做 了大量研究 。 在 国内 ,尚国文 、赵守辉 系统 介绍 了 国外 语言 景观 的研究 背景 (定 义 、功能及研究 内容)、研究方 法 (研究 对象 、语 料 收集
语言景观研究的拓展与创新
11主持人语:语言景观研究的拓展与创新张天伟,尚国文语言景观研究主要关注多语社会公共空间中各类标牌上的语言选择和使用问题。
近年来,语言景观逐渐发展成为社会语言学,特别是语言政策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研究者通过分析公共空间中不同形式的语言表征,来考察语言实践背后的选择动机、社会机制、意识形态、身份认同、权势层级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语言景观研究不是单纯的标牌语言用法的研究,而主要是以标牌上语言文字的“表象”为透视镜,来探寻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社会语言现实,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多元文化和价值交融碰撞的宏观社会语境所带来的语言竞争、操控、压制、反抗等问题。
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呈现出学科交叉和动态发展的趋势,它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不断融合,研究视野日渐扩大,研究方法不断推新,理论和分析框架也日益丰富和多元。
有学者指出,语言景观研究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新浪潮。
本专栏中,杜克·戈特(Durk Gorter )教授的《西方语言景观研究学术简史》以及尼尔·伯梅尔(Neil Bermel )教授等的《捷克历史遗迹语言景观的历史与当下》两篇文章分别从语言景观学科研究和发展历程以及个案历史研究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前沿成果。
受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启发,我国的语言景观研究近年来也蓬勃发展,在理论和方法引介以及实证个案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特别是《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2期推出的“语言景观研究”专栏,使得该领域引起学界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到目前为止,该期文章在知网的总下载量和引用量已分别达到5767次和150次。
语言景观研究虽然发展势头喜人,但也必须承认,我国学者发表的重量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还很有限。
学界同人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结合中国国情,立足中国本土实践,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多做一些扎实的微观研究,为信息交流和城市形象构建服务,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
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实证研究
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实证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旅游景区语言景观概述 (2)三、实证研究设计 (3)3.1 研究目标 (4)3.2 研究方法 (5)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6)四、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现状分析 (7)4.1 旅游景区语言景观总体状况 (9)4.2 各类景区语言景观特点 (10)4.3 语言景观与景区互动关系 (11)五、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实证研究分析 (12)5.1 调查问卷分析 (14)5.2 实地访谈记录 (15)5.3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 (16)六、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17)6.1 存在的问题分析 (18)6.2 解决方案与策略探讨 (20)七、结论与展望 (21)7.1 研究结论总结 (23)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24)一、内容概览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实证研究,探讨旅游景区中语言景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游客体验的影响。
我们将对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进行定义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我们将从景区的命名、标识、宣传资料等方面入手,分析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构成要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在游客感知、情感共鸣以及行为选择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还将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案例分析,总结不同类型景区在语言景观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为旅游景区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将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旅游景区语言景观概述旅游景区语言景观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旅游景区内,由于地域文化、历史背景、民族特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环境及语言现象。
这种语言景观涵盖了景区内的方言、口音、语言交流、语言使用习惯、文字标识、广告宣传语言等方面。
在旅游景区,语言景观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积淀。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语言景观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的定义和内涵 进行了广泛探讨。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语言景观进行了界定:
(1)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是语言使用、分布和变化的现象,反 映了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生态状况。
(2)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是社会文化的表现之一,反映了特定 地域或社区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变化趋势。
此外,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 刊的研究论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课题项目、推广普及语言政策的宣传资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 各类学术会议的报告等。
结论
本次演示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定义、内涵和发展历程、现状 和趋势、实际应用、方法、手段和成果等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
4、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手段 和成果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手段和成果。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包括:
(1)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使用 情况、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等。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受访者对语言使用的态度、 需求和影响因素等。
(3)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 语言景观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引言
语言景观是指特定地域或社区中,语言文字的呈现、使用和传播现象,包括 语言的使用情况、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等。语言景观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语言 使用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语言与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为语言政 策的制定和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综述
1、语言景观的定义、内涵和发 展历程
(1)制定语言政策和法规:通过对语言景观的研究,政府和企业可以了解 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语言政策和法 规。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三、研究方法
然而,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在方法上仍有待提高。首先,部分研究过于依赖文 献调研,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新鲜感和深度。其次,案例分析的方法需要更加严谨 和细致,避免对复杂现象的简单化处理。最后,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也需要更 加科学和规范,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四、结论
四、结论
过去的十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理论视角、问题取 向和研究方法上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要拓展视野,不同地区和不同群 体的语言景观现象;同时应加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和可信度;此外,还需要加强理论深度和原创性,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更多具有 中国特色的理论贡献。
谢谢观看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对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及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语言景观作 为社会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理解社会文化、探究社区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 语言景观研究将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首先,可以进一步深化不同学科理论在语 言景观研究中的应用,如政治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其次,可以结合新型科 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等,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 方法
01 引言
03 方法与技巧 05 总结与展望
目录
02 视角与理论 04 案例分析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语言景观研究是一门探讨公共空间中语言使用和呈现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语 言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语言景观作为社会交流的载体,对于理解 社会文化、探究社区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探讨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 理论与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与技巧
1、田野调查
1、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语言景观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 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语言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其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况 和语境。田野调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成都大运会语言景观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成都大运会语言景观翻译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成都大运会语言景观的翻译问题是成都作为世界窗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完善该语言景观标识牌的翻译质量,特别针对错译、脱离语境等现象,并对语言规范化建设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大运会、翻译景观、语言规范一、引言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后就开始稳步快速发展。
高珊[2](2017)在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中梳理了国内语言景观的发展脉络。
我国首次引入“语言景观”的概念是在1992年了。
并且那时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城市个案研究等常规领域,缺少对于旅游景点语言景观的研究。
张晖[3](2020)在甘肃省5A级景区语言景观建设研究中指出语言景观建设、翻译等一系列问题。
从回顾近年国内的旅游景点语言景观中不难看出,景点类语言景观的规范性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从语言景观的翻译角度出发,对大运会开展实证调查,了解内部语言景观的总体情况,加强东安湖公园的国际传播效果提供实证支撑。
二、大运会语言景观的总体情况大运会语言景观具有多模态特点,其语言景观以精美图像、伴随曼妙音乐等形式呈现出多维度的语言景观,如多个四语语言景观中以动态图画作为简介。
多模态语言景观占比高达79%。
多模态具有有视觉变化和声音刺激两个特点,能更加抓住受众者的注意。
除此之外,语言景观上的不同语言的排序反映了语言的权势和地位,顶部为优先语码,其中中文作为优势语码的概率比英文多。
其中上下语码取向里我们选取小心地滑(CAUTION WET FLOOR)和Caution Wet Floor(小心地滑)进行对比。
前者是以“小心地滑”中文为优势语码,后者是以“Caution Wet Floor”英文为优势语码。
传递的信息一致为何优势语码不同?我们推测是和语言标牌所处位置和主要受众群体不一样。
前者位于大运会公园绿化带一处,主要是为了广大的国内游客而设置,因此使用中文为优势语码;后者位于大运会场馆内部,主要面向全球的运动健儿,因此使用全球通用语英文作为优势语码。
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语言景观研究综述作者:陈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1期摘要:语言景观是当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又一热点领域。
本文综合考察语言景观研究的背景、研究视角及方法等,全面展示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语言景观;综述一、研究背景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便有学者通过研究街道上的语言景观来观察当地的语言使用状况(Gorter 2013)。
到1997年随着Landry 和 Bourhis 正式提出语言景观,语言景观研究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并开展了不少研究。
到2007 年Backhaus出版了首部完全以语言景观为中心的综合性专著,自此开始语言景观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World English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等杂志先后推出语言景观的专辑,大量发表语言景观相关文章,以戈特(Durk Gorter)、肖哈密(Elana Shohamy)、布鲁马特(Jan Blommaert)等为代表相继出版了多部专著,2015年语言景观专刊 Linguistic Landscape 的创刊出版更进一步推动了语言景观研究,同时出现了专门的学术会议、研究小组,自1997年以来,已举办多届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出版论著十多部,与之相关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并逐渐呈现交叉学科的趋势。
在国内,自2014年尚国文发表《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将语言景观正式介绍到国内以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开展语言景观的重要意义并开展不少实证研究,距尚国文引入语言景观引入国内已过5年,当前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情况如何?与国际研究相比存在那些不足?研究中还面临那些的困难?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我们将从语言景观定义、研究区域、语言景观标注、研究启示四个四个方面解答上述问题。
二、语言景观定义当前语言景观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具化的定义,另一种是广义的定义。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述评
文化长廊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述评曹琪 中国传媒大学摘 要:从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来看,近十几年来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从语言景观翻译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从历时的角度对某一区域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多语语言景观现状的相关研究、旅游背景下的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
纵观这些文献,其主要是对于各种语言景观现象进行描写,分析得较少,普遍呈重描写、轻分析状态。
并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相对于其他方面的较少且不够深入。
关键词:语言景观;研究角度;研究综述作者简介:曹琪(1994.5-),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中国传媒大学在校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182-02一、什么是语言景观李丽生(2015)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对城市的语言使用情况开展研究,譬如罗森鲍姆(Rosenbaum)等(1977)对耶路撒冷街上标识中英语的使用进行了调查,等等。
这些较早对公共场所语言使用进行调查与研究的成果并未使用“语言景观”这一说法。
真正开启语言景观的研究是兰德里和布尔里(Landry & Bourhis,1997)在《语言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论文《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
此文被称之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奠基之作,两位作者也被公认是首先正式使用术语Linguistic landscape的学者。
国内学者普遍采用的是兰德里和布尔里(1997)提出的语言景观的概念,即: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者尝试从其他角度给语言景观做出界定。
例如,章柏成(2015)还采用了肖哈密和沃克斯曼(Shohamy & waksman)(2009)提出的如下说法:“不断变化的公共空间里出现或陈列的文字”。
浅述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概况
浅述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概况作者:吴晓梅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6期【摘要】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新兴话题之一。
“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自从1997年被西方社会语言学家Landry 和Bourhis,首次提出以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对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概况进行粗略的综述。
【关键词】语言景观成果国外引言李丽生(2015)谈到国外语言景观的源起时认为“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历史其实与文字的历史一样悠久,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是早期语言景观的实际例子。
”但是目前学界均认为1997年和2007年是语言景观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其中1997年Landry 和Bourhis在《语言景观和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语言景观这一概念;2007年 Backhaus出版了首部完全以语言景观为中心的综合性专著(Gorter 2013)。
但是对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后发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已经有学者开始对城市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因此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萌芽阶段(1997年之前),考究阶段(1997年至2007),和成熟阶段(2007年以来)。
(1)萌芽阶段(1997年之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有学者对城市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研究,如Rosenbaum 等(1977)调查了耶路撒冷的街道标识中英语使用的状况,结果发现该地区官方语言只使用希伯来文的语言政策和私人标识中使用英语的差异;Tulp(1978)关注了布鲁塞尔广告牌上荷兰语和法语的分布情况,发现法语占主导地位,只将有限的空间留给荷兰语;Monnier(1989)认为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律对公共领域语言标志使用非常重要;Calvet(1990)比较了达喀尔和巴黎城市公共空间的语言标志,区别了权威部门和市民标记地域的不同途径;此后,Spolsky & Cooper(1991)详细讨论了在耶路撒冷老城区的两条街道的语言标志,强调了政治制度对语言景观的影响。
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语言学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总结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语料库的建设、语料库语言学理论、语料库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全景和参考框架。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系统回顾,本文旨在推动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的深入发展,为语言学研究的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语料库建设与研究近十年,我国语料库语言学在语料库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语料库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资源,其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和机构积极投入语料库的建设工作,不仅扩充了语料库的种类和数量,还提高了语料的质量和标注精度。
在语料库种类方面,除了传统的通用语料库外,还出现了专门针对某一领域或语体的语料库,如法律语料库、医学语料库、社交媒体语料库等。
这些专业语料库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在语料库规模方面,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语料库的规模不断扩大。
大型语料库如“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古代汉语语料库”等,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海量的语料资源。
在语料质量方面,我国语料库建设注重语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通过严格的语料采集和筛选流程,确保语料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采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方法对语料进行预处理和标注,提高了语料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在语料库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进行各种语言学研究。
通过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揭示语言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还利用语料库进行语言对比研究、语言演变研究、语言教学研究等,推动了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近十年我国语料库语言学在语料库建设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语料库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语言景观:生态语言学研究新视角
Linguistic Landscape:A New Approach to Eco-
linguistics Study
作者: 杨金龙
作者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出版物刊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49-5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 生态语言学 研究方法 语言景观
摘要:生态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已五十余年,但目前为止,我国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多采用文献综述、举例、思辨等定性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中很少有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语言生态分析的实证研究,研究成果相对单一。
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某一地区或城市的语言生态环境,且其研究方法相对较丰富,可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采用定量、甚至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我国生态语言学突破学科发展瓶颈的新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探索西部皮革2018年2月语言景观研究综述于之蒙,刘珊珊,杨换丽(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是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之一,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 果显著,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对语言景观的源起、定义及功能、常见的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构建进行了综合阐述。
旨在 系统掌握该研究体系,展示该领域的研究概况,为进行相关研究的人员提供借鉴并促进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景观;功能;研究主题;理论构建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02-0134 -021语言景观的源起,定义与发展语言景观(L in g u is tic La ndscap 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L a n d ry MB o u r h is在学术论文《语言景观与族群语言活力》中提出的: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是由公共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物公共标牌上的语言组成的 ”(La n d ry M B o u rh is,1997 :23—49 )。
Ben- RafeK等(2006)认为语言景观是一个社会、地区或城市的重要象征符号,它可以展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语境。
D u rk G orter(2006)则把语言景观的研究作为多语使用的一种新路径及还把它看作是二语习得的一种额外语言输入形式。
SpO sky(2009)认为语言景观是探索和体现城市多语生态的一种工具和研究语言选择极有价值的方法。
S h o h a m y等(2009)则提出语言景观可以作为教育、学习批判性思维强有力的工具。
2语言景观的功能L a n dryM B o urh is(1997)认为,语言景观具有两大主要功能:信息(in fo rm a tio n a l)与符号(s y m b o lic)功能:信息功能主要是指它可以提供某一地区语言特征、语言的社会地位、语言的多样性以及使用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其象征功能主要是它能反映语言的价值和地位,是居于主导还是从属地位,象征某一民族语言使用的强势或者是弱势状况。
H i k(2002)则为语言景观增加了神话或民俗功能。
通过分析苏格兰盖尔语的复兴方式,H i k认为通过与当地神话故事、民俗的连接,该地区地方的命名可以反映该语言族群的传统文化,因此语言景观可以传承古代文化。
H orn sby(2008)又补充了语言景观的商业功能,通过语言的商业化,语言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产品的促销及旅游地区对游客的吸引。
3语言景观的理论构建基于语言景观研究的跨学科性及作为在社会语言学研究范围内仍在发展的新兴领域,不同的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从历史学到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符号学和社会语学方 有 。
语言景观研究中的历史方法,F lo ria n C o u lm a s研究纪念碑上的古文字便运用了此方法。
此研究框架包括三方面:1.文字的生产者2.它所放置的位置3.它的功能。
但是此种方法的研究深度取决于已有的信息。
Coulm as对 The Codex H a m m u ra b i,The Rosetta S to n e,The B ehistu n In s c rip tio n,M enetakei与 The T aj M a hal纪念碑语言景观进行研究,分别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时间,地点与文化的不同,语言标牌的信息功能逐渐被象征功能代替。
如成为某城市的地标与该城市生活特点的象征。
B en- R a fe l,S hoh am y,et a l.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进行语言景观研究。
B e n-R a fe l总结了四条语言构建原则,分别是首先由G O m a n 提出的凸显自我原则(p re s e n ta tio n-o f-s e l f)他是从行动者通过既定话语向他者展示自己有利形象视角来分析社会生活。
B o d o提出的充分理性原则(g o o d-re a s o n s)要影响公众的行为,行动者必须了解并尊重其感知,价值观,爱好,品味等,对公众需求的理性分析是追求目标时如何行动的关键。
同样,语言标牌制定者者通过了解观众的价值倾向及心理需求,使用被公众积极评价的语言;基于B o u rd ie u与L e fe b r e的权势关系原则(pow er re la tio n s):强势族群通过各种资源对语言的使用加以规定,使其语言比从属族群的语言更多的出现在语言标牌上;集体身份原则:少数民族的语言出现在语言景观上,标牌创设者通过语言标识呈现其身份特征,向特定群体展示忠诚,以此获得认可。
聂平俊在对外国人聚居社区的语言景观考察一一以北京“韩国城社区”为例一文中,以B e n-R a fe l总结的语言构建原则为理论框架分别解释了该地的语言构成,语言模式和官方标识与非官方标识的语言顺序现象。
Ben- R a ie l与S h o h a m y在语言景观作为以色列公共空间象征性建构一文中,运用此理论解释该地总体语言分布与各个研究地方语言分布成因及自上而下,自下与不同活动 域 中 的特 。
R.S c l l o与W.S c l l o提出地理符号学理论用于研究公共空间的语言标牌。
该理论集中研究基于语言与标牌所在的地理社会语境,与 的 。
框架要有三方成:1.G O fm a n的互动顺序:某个文化中人们所进行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该框架下包括4种符号资源:时间,感知空间,人际距离,个人层面。
2.K r e s s与v a n L e e u w e n提出的视觉符号学包含内容广泛,作者基于语言景观研究的要求,只论述了相关方面:代表性参与者,模态,构图,互动性参与者。
视觉符号学重点研究文本视觉化后,视觉图形如何表现现实世界的活动,文本所处位置如何体现对现实世界的指示性和现实中的人们对图像做出的反映。
3.最后一部分为场所符号学,包含三方面:语码选择,字刻与置放。
研究在众多语码中优先语码如何依赖继而指引具有地理政治意识形态的场所。
同时R.S c o llo n与W.S c o llo n指出地理符号学具有三个主要原则:指称性(in d e x ic a lity;对话性(d ia lo g ic a lity);选择性(s e le c tio n)。
H u l t把语言景观的研究至于语言生态框架中,提出了思辨式研究多语主义的整体方向:社会语言学的,政治的与历史的力量同时起作用,与S c o llo n的联接分析相结合。
S p o ls k y与C o o p e r则提出了作者简介:于之蒙(1993. 11 -),女,研究生在读,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1342018年2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语言选择理论:认为标牌上的语言选择通常考虑三个条件$1.运 用创设者熟知的语言2.使用预期读者能读懂的语言3,使用自己的 语言或者能表明自己身份的语言。
H u e b n e r借助社会语言学框架内H y m e关于交际民族志学S P E A K IN G模型,重点研究区别与描述不同体裁的语言景观。
H a n a u e r在研究生物实验室的语言景观中运用了体裁的概念。
R e n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多语主义:复制性(d u p lic a tin g),片段性(fra gm e n ta ry),覆盖性!o v e rla p p in g),互补性(com plem e ntary).A nton io B r n y e l- O lm e d o在研究马略卡岛旅游胜地语言景观少数民族语言 —加泰罗尼亚语与当地强势语言西班牙语的分布情况时,运用此 理论描述各语言的使用情况。
在个别研究中,运用B ro w n与G ilm an 的‘p o w e r’,‘s o lid a rity’分析解释官方与非官方语言标牌语码选择 的动因。
T ru m p e rH e c h t (2006)提出了语言景观分析的三维理论模型:1.实体维度;2.政治维度;3.体验维度3语言景观应用领域3.1多语言的使用D u rk G orter主编的论文集 L in g u is tic La ndsca p e:A N ew A pproach to M u ltilin g u is m其中包含了 B en- R a f e l等对以色列的犹太人社区、巴勒斯坦人社区和东耶路撒冷的非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社区的语 言景观中的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英语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
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语言景观的语言使用模式不同。
Thom H u e b n e r以语言接触,语言混用和语言优势为研究视角,探讨泰国曼谷位于中 心和城郊的15条街道语言景观中泰语,英语和中文的使用情况。
研 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街道语言使用情况不同,从过去汉语用于广泛交 流的媒介转变为英语,并成为除泰语外的主要语言。
Peter B ackhaus 则对日本东京山首地铁线沿线的28个站点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分 析了各站点的多语使用情况。
C e n o与G o t e r对位于多语城市芬兰 与巴斯克的两条街道的语言景观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 条街道语言景观中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国家语言及国际语言的使用 情况。
3.2语言政策的实施语言景观受到语言政策的规约,是语言政策的具体体现。
主要 研究现实中的语言实践如何与语言政策呼应及在特定地区不同语言 的身份与角色。
Jeffrey L.K a lle n对于不同空间下的柏林的语言景观 变化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当地语言景观的变化既反映出当地人口 的变化及受当地对于不同语言政策变化的影响。
B a c k h a u s对比了受 加拿大魁北克与日本东京相关法律法规影响,各地的语言景观特 点。
加拿大魁北克政府规定在公共空间必须使用法语,以维护法语 的权利,促进法语活力。
因此,魁北克地区语言景观主要以法语为 主。
而东京都政府鼓励在公共空间里使用英语和其他外语,当地的 语言标牌中语言多样性强。
A neta P a le n k o研究乌克兰双语城市基辅 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表明:国家语言政策严格规定永久性政府标 牌的使用,对于商业标牌的控制力比政府标牌弱,而在暂时性与私 人标牌中控制力最弱。
R obe rt B la c k w o o d与S tefenia T u f i对法国与意 大利语言景观中的地区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得出政 策规定与务政策规定对于语言景观的影响。
研究表明:法国与意大 利各自国家语言的分布与强化是不同社会历史进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