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培训讲学
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探究
![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5716b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d.png)
4、写作指导
写作是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 学生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写日记、书信等。同时,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 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未来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非语言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将越 来越显著。未来,非语言交际理论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的辅助作用案例分析
本部分以一个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为例,探讨语言景观的辅助作用。
案例:一位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经常去一家小餐馆吃午饭。餐馆的菜 单是中文的,他不太认识菜单上的菜名。有一天,他发现餐馆墙上的海报上写着 “麻婆豆腐”四个字,而当天他特别想吃这道菜。于是他鼓起勇气向餐馆服务员 点了一盘“麻婆豆腐”。根据这个案例,我们来看看语言景观在其中的辅助作用。
一、语言景观的概念及在对外汉 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景观是指由书面语言、图像和标识等构成的,能够呈现和传达信息的外 部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景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语言环境:通过在公共场所设置中文标识、广告牌、宣传语等,营 造一个处处可见中文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1、跨文化研究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有着密切的。未来,非语言交际理论将进一步涉及跨文化 研究领域,探讨不同文化间的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2、神经语言学研究
神经语言学研究将为非语言交际理论提供新的视角。未来,学者们可能会探 究神经语言学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3.技术应用
2、口语练习
口语是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多练,纠正 其语音、语调和语法错误。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 课堂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口语交流中来,提高其口语表达水平。
《中英风景式园林》课件
![《中英风景式园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8c931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7.png)
1
苏州狮子林结合了中式园林和英式园林的元,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美丽景观。
2
切尔西花展的中英合作花园
在世界著名花展中,中英合作的花园将中式园林和英式园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结论
中英风景式园林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值得保护和传承。为了更 好地保护这一传统艺术,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和推广工作。
《中英风景式园林》PPT 课件
探索中英风景式园林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了解其独特的设计构思和历史 背景。
概述
中英风景式园林是将自然山水景观融入园林设计的一种风格,其特点包括借 鉴自然山水景观、独特的设计构思和人工山水结合。
中式园林
颐和园
中国著名园林,以山水结合、建筑精美而闻名。
南京夫子庙
古老的庙市建筑群,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
苏州拙政园
国内最有名的中式园林之一,以精致的建筑和精心构思的景观著称。
英式园林
凯斯顿庄园
英国著名的园林之一,以宏伟的 建筑和广阔的草坪闻名。
向阳花园
纳菲尔德庄园
一个隐藏在伦敦市中心的宁静园 林,以多样的花卉和景观而著名。
一个迷人的英式庄园,以其美丽 的花园和壮观的景色而受人喜爱。
中英风景式园林的融合之作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3c272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6.png)
三、研究方法
然而,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在方法上仍有待提高。首先,部分研究过于依赖文 献调研,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新鲜感和深度。其次,案例分析的方法需要更加严谨 和细致,避免对复杂现象的简单化处理。最后,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也需要更 加科学和规范,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四、结论
四、结论
过去的十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理论视角、问题取 向和研究方法上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要拓展视野,不同地区和不同群 体的语言景观现象;同时应加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和可信度;此外,还需要加强理论深度和原创性,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更多具有 中国特色的理论贡献。
谢谢观看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对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及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语言景观作 为社会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理解社会文化、探究社区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 语言景观研究将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首先,可以进一步深化不同学科理论在语 言景观研究中的应用,如政治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其次,可以结合新型科 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等,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 方法
01 引言
03 方法与技巧 05 总结与展望
目录
02 视角与理论 04 案例分析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语言景观研究是一门探讨公共空间中语言使用和呈现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语 言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语言景观作为社会交流的载体,对于理解 社会文化、探究社区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探讨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 理论与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与技巧
1、田野调查
1、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语言景观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 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语言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其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况 和语境。田野调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语言景观研究的几个理论和方法问题--以澳门官也街为例
![语言景观研究的几个理论和方法问题--以澳门官也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b4236d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e.png)
语言景观研究的几个理论和方法问题--以澳门官也街为例张媛媛
【期刊名称】《中国语言战略》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语言景观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新兴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
很多学者利用语言景观研究方法对公共空间内的书面语言进行研究,但都仅限于研究方法的借用,未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核心。
本文认为语言景观研究可弥补城市语言调查只侧重研究城市中口语使用这一不足,将城市语言使用的另一方面——书面语也涵盖进来,可以纳入城市语言调查的理论范畴。
文章在语言景观以往的研究成果上,讨论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区域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澳门官也街实例展示了语言景观研究所常用的具体方法、步骤和研究方向。
【总页数】8页(P74-81)
【作者】张媛媛
【作者单位】澳门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横滨中华街的语言景观研究\r——以店名招牌为例 [J], 孙莲花;杜红阳
2.社会互动视域下合肥特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研究——以罍街为例 [J], 王梦婕
3.合肥街语言景观研究
——以官方标牌为例 [J], 熊芝园;刘浩楠;徐喜;王梦婕
4.语言景观视角下私人标牌的语言权势研究——以武汉市商业街为例 [J], 余廖洁;张瑜;潘不寒
5.语言景观视角下私人标牌的语言权势研究--以武汉市商业街为例 [J], 余廖洁;张瑜;潘不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讲课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讲课](https://img.taocdn.com/s3/m/2bbcea3eb90d6c85ec3ac6b8.png)
第4节
语言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二、地名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1 文字的本质特征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 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是语言的发展,使语 言反映的文化得以保存、传播 和发展。这就是文字的本质特征。 2 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汉字 阿拉伯文字 希腊文字 拉丁(罗马)文字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一) 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与通达性对语言扩散传 播的影响
(二 ) 1
2 3
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行政区划的影响
经济条件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
1 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 2 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 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 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 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 语言 6 多语言国家出现
第2节 世言及其分布
一、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 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 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 等级的类别,列出详略不等的语言分类表。谱系分类的等 级体系和基本意义如下: 1 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 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 语族:分类的二级单位。 3 语支: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 4 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
第8章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语言景观
第1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1 社会性 一般认为,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 2 交际性 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语言的产生必须有足够的声音材料和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3 工具性 意义要素。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浅述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概况
![浅述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72309ef07f1922791688e850.png)
浅述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概况作者:吴晓梅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6期【摘要】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新兴话题之一。
“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自从1997年被西方社会语言学家Landry 和Bourhis,首次提出以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对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概况进行粗略的综述。
【关键词】语言景观成果国外引言李丽生(2015)谈到国外语言景观的源起时认为“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历史其实与文字的历史一样悠久,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是早期语言景观的实际例子。
”但是目前学界均认为1997年和2007年是语言景观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其中1997年Landry 和Bourhis在《语言景观和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语言景观这一概念;2007年 Backhaus出版了首部完全以语言景观为中心的综合性专著(Gorter 2013)。
但是对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后发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已经有学者开始对城市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因此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萌芽阶段(1997年之前),考究阶段(1997年至2007),和成熟阶段(2007年以来)。
(1)萌芽阶段(1997年之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有学者对城市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研究,如Rosenbaum 等(1977)调查了耶路撒冷的街道标识中英语使用的状况,结果发现该地区官方语言只使用希伯来文的语言政策和私人标识中使用英语的差异;Tulp(1978)关注了布鲁塞尔广告牌上荷兰语和法语的分布情况,发现法语占主导地位,只将有限的空间留给荷兰语;Monnier(1989)认为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律对公共领域语言标志使用非常重要;Calvet(1990)比较了达喀尔和巴黎城市公共空间的语言标志,区别了权威部门和市民标记地域的不同途径;此后,Spolsky & Cooper(1991)详细讨论了在耶路撒冷老城区的两条街道的语言标志,强调了政治制度对语言景观的影响。
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调查与研究
![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72eacc227916888586d784.png)
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调查与研究在当今文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过程中也体现着潜在的文化输出和交流功能。
目前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就语言景观本身的调查描写比较多,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语言景观的价值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缺少实证。
本文以韩国留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式,具体考查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发生作用的方式、路径等,进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标签:语言景观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意识语言环境文化习得一、引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外途径有很多,但多数都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做不到随时随地、兼顾语言与文化两方面有效习得汉语、汉字。
语言景观(language landscape)则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资源,充分利用语言景观进行汉语教与学,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语言景观研究是近几年国际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最为新颖和热门的话题之一[1](P1),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真正发端于1997年,之后才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许多成果相继问世,研究视野不断拓展[2](P17),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顯示出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那么什么是语言景观呢?简单来说,语言景观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使用的看得见的书面语言,“公共场所的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店名称所使用的语言,以及政府机构上的符号构成了某一特定区域、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Landry & Bourhis,1997)[1](P2)目前的研究通常把语言景观区分为两类标牌:1.官方标牌,即政府设立的具有官方性质的标牌,如路牌、街名、建筑名等,在文献中也常称作自上而下的标牌(top-down signs)。
2.私人标牌,即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用作商业或信息介绍的标牌,如店名、广告牌、海报等,在文献中也称作自下而上的标牌(bottom-up signs)或非官方标牌等。
国外语言生态学对红色景区的研究现状
![国外语言生态学对红色景区的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edebb31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a.png)
国外语言生态学对红色景区的研究现状
国外语言生态学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语言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目前,国外学者们对红色景区的语言生态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红色景区的语言环境: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旅游景区,如延安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
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了景区内语言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游客的语言使用:语言生态学研究还关注游客在红色景区中的语言使用情况。
例如,游客在景区内更倾向于使用何种语言,游客与景区工作人员或其他游客交流时的语言特点和互动方式等。
3. 红色景区语言营销:也有一些学者将语言生态学应用到红色旅游的语言营销上,研究景区宣传语言对游客的影响效果,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语言引导游客参观。
总体来说,国外对于红色景区的语言生态学研究还相对较少,但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和成果,并为我们了解红色旅游的语言环境、游客语言使用行为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语言景观实践报告(2篇)
![语言景观实践报告(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de227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e.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语言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语言景观是指城市空间中各种语言文字的视觉呈现,包括广告、路牌、标识、标语等。
通过对语言景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文化特色以及社会变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XX城市语言景观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探讨语言景观在促进文化交流、传承文化传统以及反映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1. 研究背景随着XX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语言景观日益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然而,在语言景观的繁荣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语言混杂、文化冲突等。
因此,对XX城市语言景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目的(1)了解XX城市语言景观的现状,分析其特点。
(2)探讨语言景观在促进文化交流、传承文化传统以及反映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3)为城市语言景观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1. 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通过对XX城市多个区域的语言景观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研究过程(1)确定研究区域:选择XX城市不同区域作为研究样本,包括市中心、商业区、住宅区、文化区等。
(2)实地调查:在所选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语言景观的类型、内容、分布等。
(3)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探讨语言景观的特点及其作用。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 XX城市语言景观现状(1)语言类型丰富:XX城市语言景观涵盖了汉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外语等多种语言。
(2)语言功能多样:语言景观既有广告宣传、指示标识等实用功能,也有文化传承、审美表达等艺术功能。
(3)地域特色鲜明:不同区域的语言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如市中心以商业广告为主,文化区则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
2. 语言景观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加强语言传播:语言景观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b92c7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3.png)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语言景观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语言景观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学领域,还跨足了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景观研究的多元视角、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本文首先概述了语言景观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特点及其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从多个学科视角出发,分析了语言景观研究的不同侧重点和理论框架。
在方法论方面,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常用的语言景观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语料库分析、定性与定量研究等,并探讨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与限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发现语言景观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挑战。
因此,文章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促进语言景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本文旨在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语言景观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二、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语言景观研究的多视角性是其独特魅力之一。
这一研究领域不仅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还广泛吸纳了跨文化交流、城市规划、民族研究等领域的视角。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研究关注语言在社会空间中的分布、使用和功能。
这包括对不同语言或方言在特定区域内使用的调查和分析,以及语言使用与社区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
社会学视角强调语言景观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的紧密联系。
这一视角关注语言如何在社会中被用作标记身份、权力差异和社会地位的工具,以及语言景观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关系。
人类学视角则侧重于语言景观与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联。
它关注语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以及语言景观如何体现一个社区或群体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记忆。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进展与前瞻](https://img.taocdn.com/s3/m/38fca2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1.png)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 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前沿和现状;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具 有代表性的实际场所中的语言景观进行深入探讨;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 对语言景观的认知和态度,从而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
通过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梳理和评价,我们发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主要集 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变:以往研究主要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景 观现状,而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对语言景观的动态分析和预测。
(2)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转变:以往研究主要从单一学科角度对语言 景观进行分析,而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从不同维度对语言景 观进行深入探讨。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进展与前 瞻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讨论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研究结果 06 参考内容
引言
语言景观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受到,成为语言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 交叉研究的热点话题。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探讨语言在物质空间中的呈现和运用, 以及其对社会文化、认知和行为的影晌。本次演示旨在综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 前沿和现状,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引。
语言景观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的定义和内涵 进行了广泛探讨。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语言景观进行了界定:
(1)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是语言使用、分布和变化的现象,反 映了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生态状况。
(2)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是社会文化的表现之一,反映了特定 地域或社区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变化趋势。
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
![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d41ff1e4b90d6c85ec3ac6e1.png)
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语言景观研究主要关注公共空间内语言标牌上的文字及其背后蕴含的意义。
本文在国外语言景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新兴的语言景观研究及成熟的公示语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今后可深入拓展的研究方向,并尝试为我国学者进行语言景观研究提供新思路。
标签:语言景观公示语语言使用多语现象一、引言十几年来,语言景观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已成为国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与之相关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并逐渐呈现交叉学科的趋势。
其研究可从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视角出发,方兴未艾。
语言景观主要关注特定地区公共空间内某些语言的可见性及凸显性,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世界各地的语言景观现状,描述当地语言使用状况事实,并试图解释语言使用和语言选择背后的相关政策取向等相关问题。
随着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兴起,近几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并着手与之的研究,语言景观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虽处萌芽状态,但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二、国外语言景观研究(一)语言景观概念语言景观一词的概念起源于加拿大学者Landry and Bourhis(1997)在《社会心理学与语言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发表《語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一文,此文被大多数学者看作是语言景观研究的开篇之作。
作者将语言景观定义为某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由公共道路指示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业店铺招牌,政府大楼和公共标识上的语言组成。
一个地方的语言景观一般有两种基本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
此概念是此后语言景观研究者引用次数最多、最为经典的定义,主要范围限定在公共空间领域。
Itagi和Singh(2002)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定义。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d8344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d.png)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加强自身的语言景观建设,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了解各国在语言景观建设方面的现实情况,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语言景观建设的定义语言景观建设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语言资源、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等方面的规划和实施过程,旨在塑造和维护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秩序井然的语言环境。
语言景观建设不仅包括语言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还包括语言教育的发展和语言政策的制定。
2. 语言景观建设的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语言交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的语言资源分布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都在积极推动语言景观建设,以提高自身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 语言景观建设的意义语言景观建设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景观建设可以促进国家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语言景观建设有助于提升国家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语言景观建设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语言保障。
4.1 语言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语言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语言景观建设的基础工作。
在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包括汉语、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多种民族语言。
在语言资源方面,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通过立法和政策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权利,开展相关的语言普查和研究工作等。
但与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范围逐渐缩小,一些语言甚至濒临消失。
我国在语言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方面还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制定更加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各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
4.2 语言教育的发展语言教育的发展是语言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语言景观的应用-外语教学论文-教育论文
![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语言景观的应用-外语教学论文-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2e377d9ba1aa8114531d909.png)
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语言景观的应用-外语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语言景观在外语学习中可以发挥五个积极作用:用作偶发性学习的语言输入、培养语用能力、提高读写能力、发展多语能力、理解象征因素和情感因素。
将语言景观应用于中国外语教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可以扮演语言侦探角色,从语言学习者转变为语言研究者。
关键词:语言景观;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可行性作为近二十年国际社会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语言景观(linguisticlandscape)是指“公共标牌和商业标牌上语言的可见性和突显性(visibilityandsalience)”,具体而言,“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的公共标识牌上的语言共同构成了某个属地、地区和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语言景观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固定标牌,还包括公交车广告、T恤衫、电子显示屏这类可移动标牌。
语言景观研究的目标是“试图理解在公共场所展示的多种形式的“语言”的动机、用途、意识形态,语言变体和竞争”[2]。
国外早期的语言景观研究关注民族语言活力、语言政策、旅游、英语的国际传播等话题。
近些年,开始转向探讨语言景观在语言教育和学习中的应用[3-5]。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英语作为外语(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以下简称“外语”)学习群体,早在2010年这一群体数量达到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不少人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学习多年后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传统的英语课堂注重书面语教学,较少联系语言应用实际,需要思考转型。
语言景观可以为学生提供语境化的语言输入,提高课程趣味性,同时语言景观调查操作简单,对学生的起点要求不高,易于实施和推广。
鉴于此,本研究将语言景观引入外语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两个问题:语言景观在外语学习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将语言景观应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是否具有可行性?1语言景观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CenozGorter认为,语言景观在外语学习中可以发挥五个积极作用:用作偶发性学习的语言输入、培养语用能力、提高读写能力、发展多语能力、理解象征因素和情感因素[3]272-282。
语言景观研究国内研究现状
![语言景观研究国内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0cd741e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0.png)
语言景观研究国内研究现状
2017年,中国政府出台了《语言景观研究国家构想》,强调了我国文化国粹的重要性,确立了语言景观研究作为未来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中,语言景观研究的国内研究现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关键的学术调研课题已经完成,研究成果有所进展。
首先,在语言景观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思路。
以国家语言资源应用与发展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国语言景观形态与变化研究》为例,重点解决了中国语言景观丰厚、多样性问题,研究了语言景观形态以及景观结构的变化趋势,总结了不同地区语言景观遗产的特点,并建立了基于地理情境的语言景观因子模型,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其次,国内学者在语言景观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累,建立了语言景观研究的多种研究方法,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与语言学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和中国国家语言资源应用与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国家语言资源应用研究”项目为例。
该项目研究了语言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关系,总结了涉及本土文化的语言景观文化问题,提出了景观的传承与维护的技术及方法,探讨了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
此外,也有一些针对具体地理范围的研究实践,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展的“长江水系语言景观研究”,这一支柱性研究致力于研究长江水系跨边境地区的语言景观变化。
该项目准备收集长江流域语言景观数据,以国内
外有关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方法,揭示其变化趋势,形成多媒体数据库,建立独特的案栗素材。
总之,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许多新的研究方向获得了积极的发展,在同一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具体的研究实践,为我国语言景观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语言景观视角下外语教学策略-外语教学论文-教育论文
![语言景观视角下外语教学策略-外语教学论文-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4499dfb52acfc788ebc967.png)
语言景观视角下外语教学策略-外语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作为跨学科、社会语言学新兴研究热点,语言景观和外语教学的联结为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策略提供了契机。
在阐述语言景观理论基础之上,指出语言景观可被视为外语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语言景观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而提出语言景观视角下外语教学的改进策略,从而优化外语教学课堂,提高外语教学效能。
[关键词]语言景观;外语教学;策略一、引言“语言景观”概念自出现就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国内外研究学者从多维度开展了理论性或实证性研究。
语言景观研究也为外语教育提供了新角度,它不仅是为学习者提供额外语言输入的来源,实现语言教学目标的辅助工具,还承担景观最原始功能--语言环境的构成部分。
本文将语言景观认同为语言环境的要素,力求探寻语言景观视角下外语教学策略,以期深度发掘语言景观的实践指导意义,改进外语教学方法,提升外语教学效果。
二、语言景观理论概述根据Landry&Bourhis于1997年提出的语言景观概念,语言景观由某一属地、地区或城市群中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店牌和政府建筑物公共标识组成[1]。
语言景观分为自上而下的语言景观(官方标牌)和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私人标牌),具备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
近年,语言景观研究成为跨界于社会语言学、地理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研究焦点。
语言学者透过语言景观,观察、分析标牌表象背后的优势语言及其语言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据此调整语言政策,充分体现统治阶层意志。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关注地区多语现象、实证性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力、语言政策和语言权势等。
比较而言,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起步晚,但依然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
目前,国内研究集中在综合性概述、语言景观译写研究、城市语言景观个案分析研究等方面。
随着语言景观研究的深入,新视角、新领域继而显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作者:夏娜夏百川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3期摘要:语言景观研究主要关注公共空间内语言标牌上的文字及其背后蕴含的意义。
本文在国外语言景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新兴的语言景观研究及成熟的公示语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今后可深入拓展的研究方向,并尝试为我国学者进行语言景观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语言景观公示语语言使用多语现象一、引言十几年来,语言景观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已成为国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与之相关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并逐渐呈现交叉学科的趋势。
其研究可从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视角出发,方兴未艾。
语言景观主要关注特定地区公共空间内某些语言的可见性及凸显性,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世界各地的语言景观现状,描述当地语言使用状况事实,并试图解释语言使用和语言选择背后的相关政策取向等相关问题。
随着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兴起,近几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并着手与之的研究,语言景观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虽处萌芽状态,但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二、国外语言景观研究(一)语言景观概念语言景观一词的概念起源于加拿大学者Landry and Bourhis(1997)在《社会心理学与语言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发表《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一文,此文被大多数学者看作是语言景观研究的开篇之作。
作者将语言景观定义为某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由公共道路指示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业店铺招牌,政府大楼和公共标识上的语言组成。
一个地方的语言景观一般有两种基本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
此概念是此后语言景观研究者引用次数最多、最为经典的定义,主要范围限定在公共空间领域。
Itagi和Singh(2002)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定义。
他们认为语言景观为公共区域内文字形式的语言使用,即所有可见的语言。
由此可知,该定义把一定范围内所有书面形式作为语言景观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更宽泛。
Gorter(2006)指出,语言景观不仅对标牌中语言使用的文字进行研究,而且研究语言文字的代表意义,并特别强调其代表意义的重要性,因为语言景观与认同感和文化全球化密切相关,与不断占据席地的英语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再现密不可分。
简言之,语言景观研究可以作为研究多语现象的新路径。
Ben-Rafael等人(2006)认为语言景观是指语言对象所标识的公共空间。
为更好地诠释此定义,他们指出语言景观是指在特定地理位置的公共机构或私人企业内外的任何标志或公告。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的定义似乎更为广泛。
换言之,他们不仅关注于公共机构或私人企业以外的标牌语言使用,而且还关注在这些地方或建筑物内部的语言使用。
此外,随着语言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范畴甚至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
(Troyer,2012)。
以上关于语言景观的概念或概括的共同点均在于关注空间内可见的标牌。
大多数研究把语言景观看作公共空间内书面形式语言的使用。
基于不同的考虑,每个学者都有自己对语言景观的独到见解,虽大多数学者偏向引用Landry and Bourhis(1997)对语言景观的定义,但目前对其概念还尚未达成共识。
因此,语言景观的概念之争也是围绕其相关研究的难点之一。
(二)语言景观研究方法在以往研究中,有不少的研究方法用来辅助解释特定区域的语言景观。
其中,最为常用的莫过于大多数研究者的选择——定量研究。
正如Gorter(2006)所言,正是由于计算机和数码摄影的不断普及,拍照变得简便,使得语言景观研究的田野语料搜集工作变得便利。
学者往往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所选取的研究地点,获取分析单元后,通过有效的定量分析,对所得分析单元进行计数与记录,然后以特定方式进行归类汇总。
譬如,Backhaus(2007)在确定研究地点,分析单元以及区分单语、多语标牌的基础上,对东京城市多语现象的语言景观进行对比研究。
相对而言,定性研究一般不基于所获取的分析单元数据库。
利用定性分析的学者(Scollon and Scollon,2003;Reh,2004)的研究调查往往基于对语言景观中语言使用的细微观察,比如官方语言政策与日常语言使用惯例之间的区别,多语现象中的不同语言风格及语言接触,外来游客或当地居民对语言景观的感受,语言标牌的所指及象征功能,以及公共空间内语言景观的总体符号建构等。
定性研究主要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来了解景观制作者的动机,读者的态度、感受和看法等。
(三)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正如前面所提及,语言景观研究虽是近十几年来新的研究方向,但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
不少国际学者负责牵头的期刊、专著、论文集、论文已相继出版。
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Gorter(2006)主编的论文集《语言景观:多语现象的新路径》(Linguistic Landscape: 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Backhaus(2007)的专著《语言景观——东京城市多语现象的比较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Multilingualism in Tokyo);Shohamy and Gorter(2009)主编的论文集《语言景观——不断展开的风景》(Linguistic Landscape:Expanding the scenery);Shohamy,Ben-Rafael and Barni(2010)主编的论文集《城市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he City);Gorter, Marten和Mensel (2012)主编的论文集《语言景观中的少数民族语言》(Minority Languages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有相应的期刊专辑或专门期刊来刊载与语言景观相关的研究,诸如《国际多语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年专门刊载了世界范围内语言景观的个案研究;《世界英语期刊》(World Englishes)于2012年也刊载了有关语言景观的系列专题,主要论述英语在语言景观中发挥的作用。
专门刊载研究语言景观研究成果的《语言景观国际期刊》(Linguistic Landscap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也于2015年推出。
此外,亦有诸多的学术论文发表在诸如《语言社会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社会心理学与语言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
有些会议论文中也会有相应主题的论文成果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第14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AILA)上,呈现了有关语言景观的专题论文集《语言景观与多语现象:理论和方法论》(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ultilingualism: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此后,2006年社会语言学专题论文集第16辑(Sociolinguistics Symposium16)也收录了两篇专题《语言景观:加速多语现象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Advancing the Study of Multilingualism)与《符号景观,旅游,移动与全球化》(Semiotic Landscapes,Tourism,Mobility,and Globalization)。
从已有成果看,语言景观研究开始呈现两个显著特征。
首先,研究取向已经转向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广告学、教育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等背景的研究学者也开始投向语言景观及其应用的更广阔领域(Brown, 2012;Antonio & Juan-Garau,2015;Wang & Velde,2015;Antia 2015;Dressler,2015; Weyers,2016;Zhang & Chan,2017)。
其次,研究范围已经从公共空间延伸至室内场所及虚拟空间,且研究维度不断扩大。
其中,Brown(2012)介绍了爱沙尼亚学校环境刻意引入少数语言,通过语言景观的改变来达到复兴少数民族语言的目的。
以上种种都极大地促进了语言景观在诸多领域的发展,充分说明语言景观的语言标志边界不断扩大,公共空间范围逐渐拓展,理论解释日益多学科化,研究方法更趋多样化。
这表明国际上语言景观研究欣欣向荣,进一步彰显了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三、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一)语言景观研究收效在我国,与“语言景观”术语相关的研究大约始于2009年。
孙利在其《语言景观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一文中在大致回顾国际学者对语言景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温州市语言景观个案阐述语言景现的概念及功能,分析语言景现翻译的现状,并针对温州市语言景观翻译中的不规范、错译、漏译和误译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语言景观的交际翻译策略。
方佳(2015)亦在语言景观视角下对江苏常州市区道路名称公共标识进行英译调查与研究。
笔者采用实景拍照的定量方法和分发调查问卷的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路牌中出现的拼写和语法错误进行总结并分析,指出英译过程中的不规范、不统一之处。
以上两位笔者虽使用了语言景观的方法,但其侧重点仍在翻译尤其是汉译英翻译方面,对语言景观背后的诸如语言政策、语言权利等问题鲜有提及。
李怡(2011)运用语言景观研究法对亚运前后的广州市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的非官方语言景观进行历时性研究,客观描述了一些汉英双语标牌和中国特色的各类中文——拉丁新造词标牌等语言景观特征,得出该地受全球化影响日趋明显的结论。
徐红罡,任燕(2015)在探讨束河语言景观中其语言选择的基础上,对其语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
文章指出,影响其语言景观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和旅游业经营者层面,通过政策和营造商业氛围来发挥作用。
此外,笔者还采访了游客和当地居民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感知力。
以上与语言景观相关的研究成就,前者较早地关注并借鉴国外语言景观,但其剖析力度及层次相对简单、不够深入;后者综合数种因素,不仅分析语言事实同时也对语言事实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层次挖掘,是为数不多有关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实证研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