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德缺失现象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电大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对师德缺失现象的思考

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1312001404856

姓名:王艳

日期:2014年10月20日

对师德缺失现象的思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身上担负着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这样一个美丽而又神圣的职业,却被一些教师的行为丑化了,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和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学生家长带来了心理伤害。本文从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谈"师德缺失"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我国有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有所谓“天地君亲师”之说,把教师与上天、大地、君主、父母并列,现代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说,把教师这一职业看得很神圣。教师这一职业的确是很神圣、很重要的,他不仅要把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人。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也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生如何做人,除了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进度等照本宣科进行言传,还需要他们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和模范等进行身教。所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有高尚的师德。而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状况,笔者粗浅地认为令人堪忧。造成中小学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除了部分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以外,还可能源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几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拜金主义思潮”的盛行。“拜金主义者”惟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相信金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种思想在社会上流行,也严重地侵蚀了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他们看到社会上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有了汽车、有了楼房、甚至有了一些非法的、不正常的东西,便愤愤不平起来,有些甚至“下海”做起了“弄潮儿”。结果,荒废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放松了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职业道德修养因此而缺失。

我国是人口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倍受呵护。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娇惯,造成孩子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勤奋刻苦的学习等,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畸形的思想性格。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并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甚至遭到误解和打击报复。久而久之,有些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部分学生采取了一些与师德规范不相符的态度和做法:对那些在家里娇生惯养、父母也不能很好配合地学生,以“哄”为主,结果造成学生不能健康成长,将“次品”推向了社会。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多年,但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有些学校还在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为此制定了详尽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措施,结果造成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集中在教学成绩上,一切与教学成绩有关的措施都可以采取,一切与教学成绩无关的活动都可以避免,有了好的成绩什么都好说,从而使教师忽视了师德的问题。如考试后给学生排名次,老师想到的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知耻而后勇地继续努力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殊不知这却也给学生造成了严重地心理负担,有时甚至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这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其实,这并非是教师的本意,是制度使然。

虽然教师很重要,做老师很光荣,但教师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教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有

时老师的付出并不能得到回报,而教师也要承担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家庭负担与家庭成员也常常考验着教师的师德。有些教师在沉重的家庭负担的重压下、家庭成员的不理解中,师德也渐渐缺失。

当然,这些都是造成教师师德缺失的客观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不过硬,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师德的修养,加强学习,以适应国家、社会家庭对教师的要求。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用来调整本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本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本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是同教师的劳动特点密切联系的。首先,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健康体魄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智的活生生的人;再次,教师的劳动工具不只是教材、教具等教学设备,更主要的是教师本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最后,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是某种物质产品,而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形成了一定思想道德的人。总之,教师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产品都是人,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而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体、心理正在迅速成长、成熟的孩子,这部分孩子正面临着现实的社会化问题,理想与现实、升学与就业困扰着他们。多少年来,广大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劳动者,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为祖国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许多教师无法正确设定自己人生的坐标,无法摆正职业和事业的关系,无法理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从而出现种种观念上、言行上的误区。

职业意识直接反映一个人对本职工作的专一程度、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责任心,笔者运用问卷法对部分教师的职业意识进行了调查,30.7%的教师认为从事教育工作是命运的错误安排,40.2%的人认为如果有第二次择业机会,决不会再选择做教师。这样的教师往往事业心不强,教育热情不高,有的身在课堂,心在市场,热衷于搞第二职业,而在做教育教学工作时就处处随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