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风险的控制程序
食品企业环境控制程序
食品企业环境控制程序简介本文档旨在为食品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环境控制程序,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该程序侧重于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以减少食品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
环境控制措施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环境控制措施,以确保食品生产过程的环境条件良好:1. 温度控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确保适当的温度控制以防止细菌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需要安装温度控制设备,并定期检查和记录温度数据。
2. 湿度控制:维持适当的湿度水平可以减少霉菌和真菌的生长。
使用湿度控制设备,定期监测湿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调整湿度。
3. 空气质量控制:保持室内空气的良好质量对于食品生产至关重要。
安装空气过滤系统以去除悬浮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并定期检查和更换过滤器。
4. 交叉污染预防:制定并实施交叉污染预防计划,以防止不同食品之间的污染。
例如,使用独立的工作区和设备来处理不同种类的食品。
环境监测为了确保环境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食品企业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境监测程序:1. 消毒程序:定期对生产设备、工作台、地板等进行消毒,以确保无菌环境。
记录消毒过程和结果,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2. 空气质量监测:定期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包括悬浮颗粒物、有害气体和微生物。
记录监测结果,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 水质监测:对用于食品生产的水进行定期检测,包括微生物污染和化学物质。
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紧急处理和纠正措施食品企业应建立紧急处理和纠正措施程序,以应对环境控制失效或食品污染事件。
以下是一些建议:1. 紧急处理程序:建立紧急处理策略,包括暂停生产、隔离受污染食品、调查原因等。
2. 纠正措施:当发现环境控制失效或食品污染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3. 问题解决: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教训,并采取措施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培训和意识提高为了确保环境控制程序的有效实施,食品企业应提供培训和意识提高活动。
防止交叉污染控制程序
防止交叉污染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规范管理以便有效地防止原料、产品受不洁物品的污染以及原料与包装产品之间发生交叉污染;防止不同品种农药之间可能产生交叉污染,确保农药产品的质量和药效,避免危害农作物,保护公司和客户的利益。
2. 适用范围:所有可能对产品、原料产生交叉污染的过程和行为。
3. 管理职责3.1品管部是公司防交叉污染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编防交叉污染控制程序,负责关键岗位(产品包装线切换以及不同产品切换时公用的管路及设备)设备清洗切换的监管及现场确认,管控一切有关交叉污染的过程与行为;3.2属地车间或部门负责人负责编写不同产品清洗切换流程,技术部负责审核各产品清洗切换的管理规定,并形成文件下发给个生产车间;3.3生产部/生产车间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并根据防止交叉污染相关规定实施切换清洗作业,并监督管理各自管辖区域内的一切有可能产生交叉污染的过程和行为,对清洗过程、取样及记录进行现场监管和确认;3.4质检部负责检测方法确认以及清洗液和后续产品中前期产品残留量的样品检测;3.5储运部负责对原辅料及成品按照除草、非除草的药性进行分类分区存放。
4. 定义4.1 污染:在生产、取样、包装或重新包装、贮存或运输等操作过程中,原辅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成品受到具有化学杂质或异物的不利影响。
4.2 交叉污染:指农药在生产、返工、存储和转运过程中混入了其它组分和物质,由此引起药害,违反法律规定或交易合同条款等重大质量事件。
5. 控制程序为做好防交叉污染,必须进行风险评估。
交叉污染风险评估包括对生产装置和在装置内所生产的产品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所有产品,制剂生产单元设计布局,生产单元的分隔,清洗要求和清洗能力,生产和分析实践。
上述方面的任何改变都需要重新进行交叉污染风险评估。
5.1布局与规划5.1.1对于共用的生产设施应拥有所有产品切换之间的TCL(残留难度数值)表并及时更新,公司应拥有同时生产的TCL表并及时更新;5.1.2非除草剂不可与除草剂共线,而且生产单元应独立和采用实体墙完全隔离,不允许有直接的进出口。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
我国是 HBV 感染的高发区亿人携带 HBV,HBV 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年代以来 HCV 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
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
经调查显示子,时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wei)险是不时常接触者的 23 倍。
多种传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1.传播途径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普通传染途径有:长期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者血浆进入皮下或者循环系统,造成感染。
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0--0.9% 之间,平均为 0.4%之间,平均为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 1 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 HIV 感染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 45 例类似感染。
由于 HBV 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 HIV 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 HBV 感染比HIV 多得多。
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者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还有被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在采血窗口或者发放化验单时,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此外.心、溢出或者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
2.危害因素(1) 血源性危害:调查研究发现,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 2 位。
最常见危害较大的职业传染病有以下 3 种:1) 乙型肝炎: HBV 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wei)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 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 108-109 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
HBV 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 HBV 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 0.004ml,带有 HBV 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 HBV。
污染防治操作规程
污染防治操作规程
《污染防治操作规程》
在现代社会,污染已成为一大难题,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治理污染,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操作规程。
污染防治操作规程是一套系统的规定和方法,旨在保护环境、预防污染和治理污染。
该规程包括了环境监测、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应急预案、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操作程序和标准。
在《污染防治操作规程》中,首先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规程中也规定了污染源的排放标准,明确了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要求企业和个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污染防治操作规程》还提出了环境监测的方法和要求,要求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进行定期监测,确保环境的质量。
同时,规程中也包括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和保护公众的安全。
总之,制定《污染防治操作规程》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只有严格执行规程,加强监督和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和治理污染,建设美丽的家园。
环境保护控制程序
环境保护控制程序1.政策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效管控产品原料、生产过程、出货、废弃物、保护资源、化学品使用等各个环节,并通过持续改善活动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环境状况,确保所提供的产品不含规定禁止使用的物质和提升环境状况,努力达到世界环境保护政策的标准。
2.管制范围2.1产品原料、生产过程、出货2.2大气污染2.3废水、废液2.4固体废弃物2.5资源保护2.6化学品3. 环境目标和措施3.1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优先选用清洁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将污染尽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
对不可避免的污染物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进行有效的处理、回收和利用。
3.2“三废”防治根据风险评估记过和污染治理的目标要求,配置和完善工业“三废”处理设施。
同事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环保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并达到应有的处理效果。
3.3“三废”的转移工业“三废”严禁跨区域转移,如需转移,需报公司行政部,再由行政部联系固废公司进行转移处理。
3.4 水污染防治3.4.1各生产车间要按照清污分流和污污分流的原则设置排水系统。
要设置并且管好清污分流设施,确保干净雨水不进下水系统,被污染的水不流入排洪沟。
3.4.2打理开转节水减排工作,合理安排和使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循环使用率。
3.4.3禁止使用渗井、渗坑等方法排放废水。
3.4.4禁止向排洪沟及其他水体排放、倾倒生产废料、生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3.5大气污染防治3.5.1轻质油品及各种易挥发物料的储罐,要采用最佳实用技术,减少油品挥发损失。
轻质油品及各种易挥发物料都要进行密闭化储存,并回收处理物料。
3.5.2重视种植树木花草工作,扩大绿化面积,净化和美化环境。
3.6固体废弃物的防止3.6.1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可综合利用的要加以利用,在利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国体废弃物管理办法,不造成二次污染。
不能综合利用的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EHS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EHS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审核:批准:编号:EHS- 01全文结束》》xxx有限公司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编号:EHS-01版本:B/1编制日期:xx-1-22生效日期:xx-1-301、目的为了识别、评价公司能够控制以及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危害,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并对其进行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更新和管理。
3、职责3、1安全部3、1、1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因素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
3、1、2 负责组织各部门所有过程中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工作。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3、3总经理负责审批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和风险因素。
4、工作程序4、1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因素评价及控制过程4、1、1 环境因素、危险辨识、风险评估控制图如下:法律及其他要求初始评审识别各类因素新设计、新项目或重大变更评价重要因素列入重要清单并确定风险等级EHS 方针的策划设定目标、指标制定 EHS 管理方案和文件为本程序的要求4、1、2 风险评价的基本过程如下图风险评价和确定过程本程序的条款对照确定危害及其影响建立判别准则评价危害和影响记录重要危害和影响建立详细目标和表现准则确定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4、2 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识别评价适用的法律法规、其他要求、评价准则等4、3 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和风险因素4、4 确认风险等级并予以记录在公司各层次上建立目标和表现准则制定有效的程序、作业文件和应急预案实施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4、2 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识别评价4、2、1 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的识别4、2、1、1 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a)各部门工作区域中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等,参见表1。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1 目的和范围为了识别的生产运行或服务和产品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等危害因素,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并对危害及其影响实现事前预防控制,使HSE风险降至“合理并可接受”的程度,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范围、职责和内容。
本程序适用于和相关承包商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
2 引用术语本程序采用Q/1002系列标准规定的术语。
3 职责3.1 安全环保科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科室,其职责如下:✧负责审查从事健康、安全和环境评价单位的资质;✧负责组织健康、安全和环境专项评价工作;✧负责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组织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培训和技术指导,汇总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建立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数据库;✧负责对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审核;✧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需提供资源消除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风险消除、削减与控制措施计划,同时督促相关单位(科室)实施。
3.2 机关科室负责定期组织分管业务系统开展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汇总本系统的危害因素,督促相关单位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建立本系统危害因素数据库,并报安全环保科。
3.3 基层单位✧负责定期组织本单位工作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建立本单位危害因素数据库,并按业务类别上报相关业务管理科室;✧负责为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实施提供相应资源;✧安全环保科负责监督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实施。
3.4 员工参加与本岗位相关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落实与本岗位活动相关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保证岗位活动安全。
4 程序内容4.1 危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4.1.1 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应覆盖的所有产品、活动和服务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道路交通活动产生的危害。
安全生产和环境控制程序
安全生产和环境控制程序
1. 制定和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事故预防和应急预案等,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和义务。
2. 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包括危险源辨识和防范、事故处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3.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生产标准和管理流程,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4. 采取安全生产措施:针对不同的作业环节和危险源,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配备个人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安装安全设备等,确保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
5. 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制度: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危险物质泄漏等风险,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控制,包括废气处理、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
6. 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进行定期监测,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7. 建立环境应急预案:根据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理流程、应急设备和应急物资的准备等,确保在环境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8. 定期开展环境培训:对员工进行环境保护和控制污染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技能。
9. 加强监督和检查: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控制的检查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整改和处罚,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
10. 持续改进:根据安全生产和环境控制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和环境控制水平。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为了动态的识别公司在施工活动、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评价并及时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不可接受风险,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环境污染的预防。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
3术语和定义本程序采用GB/T19001-2000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0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200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标准和公司《管理手册》中有关术语和定义。
4职责4.1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重大环境因素清单》、《不可接受风险清单》。
4.2工程管理部负责编制并监督实施本程序,组织对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编制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清单。
4.3行政人事部负责公司机关办公区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并向工程管理部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4.4项目部负责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编制项目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清单,并向工程管理部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4.5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业务范围内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并向工程管理部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5工作程序5.1环境因素识别范围5.1.1识别环境因素时,应从公司的办公、设计、采购、施工和竣工后服务等全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最大限度地排查出环境因素。
5.1.2识别项目施工环境因素时,应考虑同一环境因素在不同施工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环境影响特征。
5.1.3应识别与公司活动或为公司提供产品、服务且产生环境影响的供方、相关方的环境因素,即可能施加影响(如对供应商、运输商、分包商)的方面和范围。
5.2环境因素识别的要求识别时,应考虑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八个方面:5.2.1三种状态:a)正常状态:指固定的、例行性且预期的作业与程序,如正常施工状态;b)异常状态:指非预期的,非例行性的作业与程序,如施工中的设备检修,工程停工状态;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紧急事件,如发生火灾事故、爆炸等意外状态。
危害分析与控制措施程序
危害分析与控制措施程序1、目的持续识别特定产品从原料、加工、贮存和销售直至消费者使用前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来自生物的、化学的或物理的危害,对每一危害的风险及严重程度进行分析,以确保显著危害。
针对不同危害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防止和消灭食品危害或使它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2、范围适用于公司特定产品HACCP计划制定过程中危害分析、显著危害的确定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3、职责3.1食品安全小组负责进行危害分析,编制危害分析和控制措施技术报告和危害分析工作单。
3.2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负责危害分析和控制措施技术报告的审核。
3.3总经理负责危害分析和控制措施技术报告的批准。
4、工作程序4.1基本概念4.1.1危害: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的条件。
4.1.2潜在危害理论上可能发生的危害。
4.1.3危害分析:对危害以及导致危害存在条件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的过程,以确定出食品安全的显著危害。
4.1.4显著危害:由危害分析所确定的,需通过HACCP体系的关键控制点予以控制的潜在危害。
4.1.5控制:遵循正确程序且满足标准的状态。
4.1.6控制措施:为防止或消除危害或将危害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所需的活动。
4.2危害分析的输出文件针对产品和加工工序进行的危害分析应形成输出文件,包括危害分析和控制措施技术报告和危害分析工作单。
4.2.1危害分析技术报告的内容应包括:a)识别每种产品和每个加工工序引入的、存在的或增加的生物、化学、物理方面的每种潜在危害,并分析描述其特性。
b)判断每种潜在危害是否为显著危害,并描述判断的依据、推理和结论。
4.2.2控制措施技术报告的内容应包括:a)针对每种潜在显著危害(以下简称显著危害)所制定或采用的控制措施的描述;b)每项控制措施针对相应显著危害的危害控制原理的描述;c)全部显著危害与全部控制措施对应关系的描述,包括一项控制措施控制多项显著危害和多项控制措施控制一项显著危害的情况。
HSF有害物质污染预防控制程序
HSF有害物质污染预防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对设备、治工具、模具、物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管控及制定防止禁止物质污染、混入的作业方法,有效地防止过程中禁止物质混入、污染HSF产品。
2.范围:适用于公司产品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工序。
3.职责:3.1各生产部:对设备、模具、治工具等带来的污染进行监视和预防控制,并严格防止禁止物质污染、混入。
3.2 采购部:要求供应商/外协商提供符合本公司有害物质管制要求的物料及产品,以防止污染、混入。
3.3 品管部: 负责HSF物料,产品的判定,标识及稽查,制程完成品送测的监督。
3.4 设备部: 防止生产设备维修过程的有害物质污染。
3.5 仓储部:负责HSF物料,产品的隔离存放。
4.作业程序:4.1进料管制阶段4.1.1采购部在购买物料时要求供应商针对物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进行管理和证实,依《采购过程控制程序》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资料,在被证实物料符合本公司的环境要求且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单时,方可购入和接受供应商提供的物料。
供应商所有来料外箱及外包装均须贴“HSF”或“RoHS”标识。
4.1.2进料检验人员依《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IQC检验作业指导书》、来料标示、质量工程师提供的供应商及物料HSF信息进行判定及标示,并作相应检验记录,检验记录需详细记录来料信息,以确保后续追溯的唯一性。
4.1.3仓库需建立“HSF不合格品区”专用区域,依据检验人员的检验记录及判定标示,对HSF不合格品立即转至HSF不合格品区,以防止混入良品中误用。
4.2生产单位4.2.1生产前生产部领料生产,仓库发料人员及生产部领料人员需依据《生产领料单》核对实物,确认外箱或外包装有“HSF”或“RoHS”的标示后方可发料至产线使用。
4.2.2首件检查时生产部,品管部需对原物料、辅材及包装材料等标示进行确认,以保证生产之用原材料及相关周边材料均符合有害物质管理要求。
对高风险制程(含印刷,涂装的制程)需依《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对产品检测状况进行确认。
大气污染及危害防治管理程序(三篇)
大气污染及危害防治管理程序1.1目的对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产生的废气进行预防管理和治理,以减少废气产生,并确保达标排放,特制定本程序。
1.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的单位。
2术语2.1燃料燃烧废气:指以煤、重油、柴油为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废气。
2.2工艺废气: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3职责3.1人力资源部为废气排放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公司废气排放预防和治理;负责废气排放监测。
3.2生产部是废气排放控制的责任部门,负责生产过程废气排放控制及日常性监测。
4工作控制要点4.1废气排放控制总体原则a.从工艺上,要推广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优先采用无毒、低毒、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b.原辅材料采购时,应优先采购无毒、低毒的原辅材料,并要求供应商提供可能产生危害的有害物质名称与成份;c.对有排放标准要求的废气排放要有治理措施,确保排放达标。
4.2废气排放类型a.燃料燃烧废气排放:主要是燃煤、燃油产生的废气排放;b.工艺废气排放:包括酸雾排放、铬雾排放、有机废气排放、炉窑废气排放、含尘废气排放、油烟废气排放等。
c.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资的排放:包括粉尘排放、酸雾排放、苯类物排放、二氧化锰等4.3废气排放管理4.3.1污染源管理4.3.1.1人力资源部对公司的废气排放污染源进行归口管理。
4.3.1.2生产车间对废气排放作业岗位制订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或操作规程)。
4.3.1.3各部门对5.2条所列类型的相关作业人员按《能力、培训和意识管理程序》要求进行培训,并使之明白违规操作可能对大气环境和作业环境造成的危害。
4.3.1.4本程序5.2条所列类型的相关作业人员应严格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配带防护用品进行操作,保护自己免受其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不当操作而造成异常排放和作业环境破坏。
4.3.2废气排放治理4.3.2.1各部门按《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程序》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识别废气排放类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并确定其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三篇)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环境健康安全(EHS)是指一个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保护环境、保障职工健康和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程序和管理体系。
环境健康安全的运行控制程序是指为实现EHS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规程和控制措施。
其目的是确保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与环境、职工健康和安全相关的风险和危害,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持续改进EHS绩效,减少环境污染、职工伤害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环境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首先,制定环境健康安全政策和目标,以明确组织对于环境、职工健康和安全的关注和承诺。
环境健康安全政策和目标应当与组织的经营战略和价值观相一致,具体、可衡量和可实施,能够为组织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
其次,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
组织应当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职工健康和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确定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避免事故的发生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第三,建立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组织应当建立和实施适当的管理体系,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等,以确保与环境、职工健康和安全相关的活动能够进行有效控制和持续改进。
第四,制定环境健康安全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
组织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包括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职业病危害防治、事故预防和应急控制等,为组织的生产经营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导和控制要求。
第五,开展环境健康安全培训和教育。
组织应当对相关人员进行环境健康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其具备必要的环境健康安全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环境健康安全的要求和控制措施。
第六,建立环境健康安全监测和评估机制。
组织应当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职工健康和安全绩效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环境健康安全绩效。
第七,建立环境健康安全沟通和参与机制。
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风险控制程
1.目的为保证产品在原料处理、准备、加工、包装及储存区域的安全和卫生,避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的风险,特制定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风险控制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产品在原料处理、准备、加工、包装及储存区域所有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控制过程。
3、职责3.1 品质部负责对原料处理、准备、加工、包装及储存区域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风险的种类进行识别和验证。
3.2品质部负责对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直至发运实施全程监控。
3.3仓库负责在原料的储存、发货、化学物品的保管中实施控制。
3.4生产部对生产过程中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风险实施管理和控制。
4.程序4.1产品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风险识别4.1.1物理污染风险:原料进货、储存和生产过程中可能携带少量的杂质,如:金属或玻璃碎屑等异物风险。
4.1.2化学污染风险:化学物品的使用、储存中不符合性。
原料进货,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的六种物质(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超标。
4.1.3生物性污染风险:原料进货、储存和生产过程中可能携带少量的微生物病原体,生产空间卫生不合格(微生物超标),设备清洗不彻底,人员健康和卫生不合格,包装材料卫生不合格或受到污染,4.2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风险的控制4.2.1物理性污染风险的控制:4.2.1.1储存环境控制:原辅材料在储存过程中,具有独立的库房,标识清楚。
4.2.1.2生产过程中,金属、玻璃碎屑等异物的物理风险控制:针对原料中可能携带少量的杂质,如:金属、玻璃碎屑等异物的物理风险,对产品在包装前要经过表面清洗,或验针检查。
基本物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或危害已经降到最低,或者可以忽略。
4.2.2.3生产中玻璃控制:4.2.2.3.1为避免玻璃污染的风险,保证公司所有玻璃窗的完好性。
若发生破裂,及时修复和清理。
4.2.2.3.2为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玻璃污染风险,保证生产车间内的照明灯的完好性。
环境因素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控制程序
是指为了保护环境、缓解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而采取的措施和程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境因素控制程序:
1. 环境影响评估:对新建项目或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环境管理计划:制定并执行环境管理计划,包括环境目标和计划、环境保护措施、污染物排放控制、资源有效利用等,以确保项目在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
3. 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境监测要求,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监测和管理,并定期报告排放情况。
4. 废物管理:规划和实施有效的废物处理和管理措施,包括废物的分类、储存、处理和处置,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能源管理:制定能源使用计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6. 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计划,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开展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
7. 生态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
8. 环境教育与宣传: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促进社会参与和共同责任。
通过实施这些环境因素控制程序,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三篇)
2024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1目的对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素有关的运行和活动进行策划,及有关的服务、产品、活动进行控制,确保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集团公司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进行控制。
3职责3.1集团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对本程序负责。
3.2集团公司/分公司工程技术部门按照职责范围分别组织对所属施工项目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审核并检查执行情况。
3.3集团公司/分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和提供有关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文件;负责施工过程中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情况的监察与督导。
3.4集团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分公司分别负责对所属项目经理部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3.5集团公司/分公司办公室(公安部门)负责对机关办公区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进行控制。
3.6项目经理部负责制定施工项目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并负责具体实施。
4工作程序4.1为确保对与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有关的活动、产品、服务得到有效控制,减少环境污染,降低风险,提高职工职业健康安全水平,项目经理部在开工前应对本项目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充分调查、参照公司已经辨识、评价发布的《环境因素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危险源清单》、《重大风险源清单》,识别并相应建立本项目的清单。
如果项目调查存在新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按照《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和《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执行,以对集团公司、分公司形成的清单进行补充完善。
4.2项目经理部应依据环境因素和风险因素评价结果,制定目标和指标计划表,策划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包括:a)目标和管理方案;b)运行控制措施;c)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d)培训;e)监视和测量。
4.3项目经理部对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重大风险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和事故救援应急预案;根据目标/指标实现的需求对符合《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中4.3.1.1要求的重要环境因素、重大风险因素制定管理方案,并具体实施与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风险的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产品在原料处理、准备、加工、包装及储存区域的安全和卫生,避免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的风险,特制定污染风险控制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产品在原料处理、准备、加工、包装及储存区域所有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控制过程。
3.职责
3.1 品保部负责对原料处理、准备、加工、包装及储存区域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风险的种类进行识别和验证。
3.2 品保部负责对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直至发运实施全程监控。
3.3 仓库负责在原料的储存、发货、化学物品的保管中实施控制。
3.4 组装部对生产过程中的物理性或化学性污染风险实施管理和控制。
4.程序
4.1 产品的物理性、化学性污染风险识别
4.1.1 物理污染风险:原料进货、储存和生产过程中可能携带少量的杂质,如:金属或玻璃碎屑等异物风险。
4.1.2 化学污染风险:化学物品的使用、储存中不符合性。
4.2 物理性污染风险的控制:
储存环境控制:原辅材料在储存过程中,具有独立的库房,标识清楚。
4.3 化学污染风险控制:
4.3.1 化学物品的储存控制
4.3.1.1 由品保部共同负责对化学物品的进厂验收。
4.3.1.2 将清洁剂、消毒剂由专人管理,同时严格执行领取使用制度。
4.3.1.3 仓库管理人员应每天检查一次化学物品中。
所有化学物品的入库,必须登记在《化学物品一览表》中,确保此类物品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领用的此类物品的名称及数量等相关内容必须做好记录,填写《化学物品领用记录表》。
4.3.1.4 需要用二次容器存放的化学物品,严格按要求存放。
4.3.1.5 化学物品的使用,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4.3.2 化学物品的采购控制
化学物品的实施定向采购,化学物品生产厂家能够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及其他相关的官方文件,这就说明本公司使用的化学物品在产品质量上都是合格的,若要更换生产厂家,必须先购样品进行充分验证合格后才能批量购买。
4.3.3 外购件(塑料件、五金件等)的化学污染控制
实施定向采购,生产厂家提供合格的检测报告,品管部定期送外检进行监督。
4.4 保持车间环境卫生
每天都进行卫生清理,有效降低危害因素。
5 记录
每月检查记录一次,要求作好污染风险控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