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3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3、初步感受“渔歌⼦”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体会这⾸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教学⽅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法:⾃读⾃悟、⼩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歌景交融( 7 分钟) (⼀)好语积累: 师:出⽰词语(1) 学⽣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来形容什么的? ⽣:回答 师:出⽰其他⼏组 ⽣: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师就考考⼤家,就读了这⼀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汇报 师:总结并⿎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样⼀边读⼀边往了脑海⾥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才会提⾼的快。

(⼆)激趣导⼊: 师:播放歌曲:《渔歌⼦》 师:你从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家念出⼏句吗? ⽣:试着背出 师导⼊:刚才这⽀歌,可不是⼀⾸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初读正⾳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唐】张志和) ⽣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不仅是词的题⽬也是词牌名,所以这⾥的“⼦”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渔歌⼦》是写什么的? ⽣: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古诗词教案精选十三篇

古诗词教案精选十三篇

古诗词教案古诗词教案「篇一」《古诗词三首》教案范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⑴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⑵ 生互动交流: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9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1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篇一:《独坐敬亭山》(一)导入课习题,揭习题。

⑴今天,教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习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⑵揭习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⑶解习题:“独坐”是什么意思?标题是什么意思?齐读课习题(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⑴学习生字。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简笔划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局部,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

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⑴听音朗诵,初识古诗。

⑵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诵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心得诗意。

⑴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⑵集体交流词的意思。

(“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独的云;“独”单独;“闲”悠闲;“相看”相互看;“不厌”不满足;)⑶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⑷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⑸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独寂寞)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渐渐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好像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衬托出诗人心灵的孤单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注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沉感情。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能够朗读《古诗词三首》并感悟其中之美
二、教学重点
1.《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2.诗词的朗读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把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
1.课文《古诗词三首》
2.诗词赏析资料
3.录音设备
4.板书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板书展示《古诗词三首》的标题,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学习诗词
1.介绍《古诗词三首》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来源和历史意义。

2.逐句讲解《古诗词三首》,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练习诗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诗词赏析
1.分组讨论《古诗词三首》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展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老师点评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如何深入挖掘诗词之美。

4. 后续活动
1.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并进行小组展示。

2.组织学生写诗或将自己的情感表达成诗词形式。

六、课堂小结
1.复习诗词的内容和作者信息。

2.强调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词。

2.完成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以上是本次《古诗词三首》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
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有所提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词三首,借助线索理解诗意。

2.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和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严谨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诗词对学生智力和情感的独特感染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能力。

2.学生在阅读诗歌过程中,如何运用线索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语言和艺术特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加强连续性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2. 学习《古诗词三首》(30分钟)1.教师先朗读三首古诗词,简要讲解诗歌背景及内容。

2.学生自读古诗词并分组讨论场景、意象、境界等感受,全课共同探讨。

3.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关注关键句、词,并使用线索帮助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4.在分析具体的诗句和词语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感、内涵,并帮助他们找到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3. 感悟体验(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分享对古诗词的感受,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古诗的体验。

2.学生可以组合词句进行表达,以传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评价学习(5分钟)1.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动态调查。

2.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老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成功点本次课,学生在听老师朗读并讲解古诗词中,充分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关注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抒发的情感以及体现的思想,进一步感知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和分析,增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学生在体验分享和自我评价中,能较好地完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2. 教学失败点在课堂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掌握不好技巧或者没有体验过诗词的韵律,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真阅读有些困难。

也有一些学生对于分享和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收效不甚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需在备课中针对性强,增加练习数量并加强学生反复训练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知能力。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至关重要。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研究和实践教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该教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古诗词三首》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选的古诗词推荐阅读教材,包括《登高》(作者:杜甫)、《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三篇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作品不仅各有特色,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阅读习惯,非常适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和学习。

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一、前期准备1.课前调研。

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程度,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2.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依据自己的古诗词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3.教材阅读和选材。

教师要深刻理解《古诗词三首》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选取合适的诗词作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像、朗诵、故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和解析,分析古诗词的词语、句式、韵律和意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朗诵:让学生借助声音、语调等手段,朗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在朗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集体阅读:学生分组进行集体阅读,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的方式,探讨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主题和寓意。

5.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通过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等方式,梳理和总结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篇1)教学要求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

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

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

(介绍辛弃疾)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

横排中间加点)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

――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

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

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

“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

“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

(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古诗词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和情感积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四、总结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五、布置练习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2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和分析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和音乐,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2) 逐句解析《登高》。

(3) 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教师示范解析《夜书所见》。

(5) 学生自主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1) 《登高》中的意象分析。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分析。

4. 随堂练习:(1) 学生仿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古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作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三首古诗词的和重点词句。

3. 中间部分:诗词的解析和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分析《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 背诵并默写答案略。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等。

(3) 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词,进行积累。

《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

《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

《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1. 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美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高远,表现了诗人胸怀壮阔的抱负。

3. 孟浩然《春晓》:全诗以春天的早晨为主题,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律;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节奏和韵律;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庐山瀑布、鹳雀楼、春天早晨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感悟诗意。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自主分析另外两首诗词,进行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词三首》2. 内容:(1)李白《望庐山瀑布》:壮美景观,敬畏自然(2)王之涣《登鹳雀楼》:高远境界,胸怀壮阔(3)孟浩然《春晓》:生机勃勃,热爱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

(2)选择一首诗词,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又到了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间了,教案设计栏目我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欢迎各位语文老师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

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

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第21课《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1课《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关于诗词创作技巧的教授,我觉得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通过模仿古人的创作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同时,我也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举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学生需理解其中的哲理。
(3)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技巧:如对仗、平仄、押韵等,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工整,学生需学会此类技巧。
2.教学难点
(1)古诗词的词句理解:学生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句理解存在困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思考古诗词对现代人的启示,探讨如何将诗词中的美好情感融入日常生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美好的诗词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文学的魅力。如果对古诗词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关于古诗词的朗读与背诵,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有的学生在朗读时放不开声音,缺乏自信。我可以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朗读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增强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词三首预设目标: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重难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3、理解诗句句意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导入:同学们的寒假生活肯定丰富多彩。

除了和爸妈去走亲戚外,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呢?(生交流)是啊,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和唐代的诗仙李白一起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一下“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回忆学习古诗方法,并按照此学法学习古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一)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交流: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二)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尝试解读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也不觉得满足。

(改:看不够)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三)多诵读,悟诗情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③自己带着感情读④四人小组读古诗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⑥全班再齐读古诗第二课时《望洞庭》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上节课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师强调“潭”字笔画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⑤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检查:有几个比喻句?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第二句诗,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5.多诵读,悟诗情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②师:谁想当一会儿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忆江南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

3、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所处的是哪个省吗?我们的省会在哪里?作为一个浙江人,你觉得自豪吗?为什么?(生交流)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作为一名浙江人,我自豪!因为这儿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板书(江南)请生齐读:江南师:读了这两个字,你们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生交流)师: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

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板书:(忆)。

师配乐范读——生自由读——指生个别读(评价)——生齐读。

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1、和前两首有什么不同?(词)2、首尾两句有什么关系?3、为什么忘不了常相忆?(找出诗句)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生交流)师: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生交流)师总结:对,可以这样说。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

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词有各种词牌。

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除了忆江南,你们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生交流师帮忙)西江月渔歌子水调歌头长相思……师引:同学们很会学习,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课件出示古诗并播放优美的古筝乐)生自学、自读。

师引: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能描述一下吗。

(生交流)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一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理解“好”的妙用并进行朗读指导。

“旧曾谙”是什么意思?(生交流)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师总结:你很会理解,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

你认为这首词还有哪里写得好?(生交流)结合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①好”在哪?②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③③请生描述④导朗读师引,男女生接读。

⑤认识“能不忆江南?”的句式,并进行朗读指导。

师引:能不忆江南?你知道诗人在哪忆江南吗?(洛阳)你知道洛阳远在哪儿吗?(生交流后看地图,感受南北距离)师: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同学们请看白居易写于洛阳的一首《魏王堤》七绝。

出示课件:《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请生读。

你们能读懂诗的大意吗?将《魏王堤》和《忆江南》对比教学,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极度的思念、无限的感慨、赞叹之情。

(结合指导朗读)师引:诗人通过反问寄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

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板书(景)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白居易曾在年青时就喜欢行旅江南,苏杭是江南名城,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后来他在杭州、苏州做官几年,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和苏杭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天,白居易生了病,又要回到洛阳,苏州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

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请生当白居易,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读最后一句。

师引:诗人忘不掉的还有什么?请生带着这些感悟再读这首词。

总结: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出示: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忆江南”这个词牌。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师:一种江南情结!板书(情)。

同学们带着诗人那望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再读《忆江南》师:哪位同学能背下来。

(指名背——请会背的都起立背)师总结: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腹有诗书气自华”,愿我们班的同学在诵读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