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学内容】上教版九义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持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②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③能用某些事实或设计完成某些实验说明物质的微粒性;④使用相关物质的微粒知识实行想象和推理。

2.水平和技能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水平;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持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策略】学生在第二章已学习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不同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本节课以“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引入,让学生明确本章学习的内容和目的。

首先,通过实验感受物质分割过程,使学生构建微粒的观点;其次,通过学生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得到微粒的某些特征:微粒是持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并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微粒的变化情况以加深理解;最后,利用物质的微观性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一些实验现象。

形成微粒的观点,学生接受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就更加顺利。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分组实验,四人一组,其中化学学习水平较强的学生为组长。

2.教具准备①多媒体教学设备②试管、烧杯、酒精灯、药匙、胶头滴管、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注射器、研钵、高锰酸钾、蒸馏水、浓氨水、酚酞、酒精等。

【教学过程】附:板书设计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因此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固体、液体中的大。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课后练习题,尤其是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题目,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请大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家庭小实验:设计一项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同学们可以尝试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
3.案例分析:搜集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作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4.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分子、原子和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小组报告,并在下节课分享。
“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你们的发现整理成报告,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通过实物模型、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稳定;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强化练习与反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梯度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网络搜索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2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2

第 1 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相对质量的计算原子的构成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 )和分子(molecule )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

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共同点: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1)质量小,体积小18g水中,大约有6.02 X 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X 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3 •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公开课教案】3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公开课教案】3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构成的。

α
并完成下表。

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会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氯化钠(符号NaCl)。

得到或失去电子
知道相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下列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的质量很小,描述极不方便,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作为基准,其他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一,单位符号是
H
O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它表示().。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等。

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构成的讨论。

2. 讲解基本微粒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讲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力,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基本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和电子云。

2. 介绍其他微观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探讨物质构成的现代理论,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反思实验和观察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实验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逐渐加入食盐,让学生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它们在微观层面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微粒的概念。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交流、协作能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4.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认识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拓展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推荐相关书籍、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学实验室、开展环保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如观察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反应等,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多方面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5.学会使用显微镜、光谱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和检测基本微粒的存在和性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难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教具】教师用:烧杯胶头滴管长玻璃管酒精浓氨水酚酞水等等【教学过程】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

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

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

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1.物质可以再分;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doc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doc

学习资料第三章第 2 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能够联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经过得失电子能够互相转变。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依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构造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成立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知识构造】1、直截了当,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构造。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构造的表示图,真切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别性质和它们的差别、联系以及原子的构造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绘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相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要点难点】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一样和互相关系。

2、知道原子的构造,成立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假想】第 1 课时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许用球棍模型展现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构造等,让学生感觉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切存在。

第 2 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迪。

让学生经过议论、沟通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 -26 -26 -26 -27Kg , m(氧) =2.657X10 Kg , m(碳) /12=1.993X10 Kg/12= 1.66X10 Kg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 1.993X10 -26Kg/1.66X10 -27Kg=16 。

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稳固看法,经过练习让学生娴熟掌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质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质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2.遇到问题时,可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共同解决。
3.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科学家如何精确测量原子的质量。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完成一份关于原子质量知识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展现本节课所学知识。
5.视频观看:
-观看与原子质量相关的教学视频,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解程度。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解答过程的简洁和清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原子质量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2.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质量的知识。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深化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通过学习原子质量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强调原子质量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精确计算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原子质量与元素周期律有什么关系?
-在实际生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实验题。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原子、离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 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介绍微观粒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分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分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原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和特征。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相互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由微粒构成,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学会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具有微粒的特点,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等【课前预习】1.通常物质有三态,分别为、、。

一般情况下,物质受热会体积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组成,物质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微粒在不停地,微粒之间有。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和离子;如:是水由水构成,氢气是由氢气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构成的,干冰是由构成,蔗糖是由构成;而多数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学习过程】观察实验:将红糖块切割、粉碎、溶解、稀释的过程。

观察黄糖的形状、颗粒大小的变化思考:最终在溶解后红糖不见了,红糖去哪儿了?结论:红糖被分割成粉末,。

最终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形式分散到水中。

一、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微粒的性质阅读理解:阅读材料1、2、3结论:(1)微粒很,但是有、有实验1和2,从宏观性质和微观粒子角度分析,酚酞变红了的原因【观察与思考】实验:书P63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为红色)(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 ,再向其中加浓氨水,现象 ,结论(2)如左图实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它能够说明思考:1.为何B烧杯中液体不变红呢?各种物质的微粒不同。

结论:(2) 微粒是不断。

举例说明:生活中还可以证明微粒运动的粒子思考:糖块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的速度比较,得出微粒间的运动速度和温度的关系。

温度越,微粒运动越。

【练习1】生活中,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总是比荫凉处干得(快或慢),为什么?实验3:书P63水与酒精混合,将10毫升酒精与10毫升水充分混合均匀总体积 20毫升(填“﹤”、“>”或“=”)结论:(3)微粒之间有。

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

化学: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九年级)

化学: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九年级)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分子原子1.复习知识【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

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教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微粒的定义与特点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分类和微粒的定义、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2. 讲解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3. 讲解微粒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4. 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物质由微粒组成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与特点原子的结构:核子、电子云原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2.4 教学步骤1.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2.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原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与特点分子的结构:共价键、双键、三键分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3.4 教学步骤1.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2. 展示分子结构模型,讲解分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分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与特点离子的形成: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离子的性质:电荷、溶解性、反应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子的定义、形成和性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4.4 教学步骤1. 讲解离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2.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离子是如何形成的3.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回顾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介绍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5.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2. 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实际应用3. 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第六章:元素与周期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6.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特点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组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与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视觉辅助法:使用周期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6.4 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2. 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强调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4. 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性质第七章:化学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性质7.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化学键的性质与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分类和性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7.4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学键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基本概念2. 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3. 分析具体例子,展示各类化学键的特点和作用4. 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的重要性第八章:晶体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特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等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结构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模型展示法:展示晶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8.4 教学步骤1. 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2. 展示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3. 讲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第九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物质变化的原因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4 教学步骤1. 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2. 通过实验演示物质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3.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性质与变化的联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介绍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科学的意义和前景10.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物质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2. 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关于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微粒的概念介绍,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能力目标1、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模型的方法 2、能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情感目标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等在化学变化中的转化关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教师小结并引入新课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 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 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分子、原子、离子体积质量都很小 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一.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活动探究 讨论交流 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 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为什么水不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 小结 构成水、氧气、氢气的微粒是不同的 不同的微粒性质不相同。

电解水时 构成水的微粒发生了改变 产生了氧气、氢气的微粒 因而水不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

活动探究 观察课本图3-6、图3-10 认识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模型 领悟它们是不同的微粒。

感知水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 由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 氧气由大量的氧分子构成。

领悟当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 氢分子与氧分子化合成水分子 水分子不再具有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性质。

〖播放动画〗播放“水的电解”和“水的沸腾”微观过程的动画。

在“水的电解”和“水的沸腾”中 水分子分别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引导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 分子和原子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板书〗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物的分子先分开 分成原子 然后原子重新组合 组成新分子 生成物的分子 在物理变化中 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 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间隙变了。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掌握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4.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图。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课时
一、原子核的结构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理解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的性质,如何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和模型,直观展示微粒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概念讲解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第二节:微观粒子的性质介绍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让学生了解微粒的特性。

3. 第三节:物质的微粒构成分析分析常见物质的微粒构成,如水、氧气、盐等,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第四节:微粒观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微粒观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食物烹饪、药物研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第五节:小组讨论与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观点。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5.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模型。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确保实验安全。

3. 准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相关资料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吕甫金
一、理论指导
1.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自我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示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到理论性知识,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示例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提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分析课标后我们可知,这个课题隶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版块,学生需要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三态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
1.化学课堂要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2.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初步运用
所学知识从化学视角对有关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化学用语的识别与运用能力;简单化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依据以上理论,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感知物质的微粒性,通过视频、数据感知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在实验中体验化学,归纳总结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在生活中感知化学,用微粒的观念去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意义。

四、学情、学法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物理课上对微观世界已有一定的认识,经过九年级化学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对这些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学生存有疑问、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也初步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

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与学生实际,确定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对比分析一—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同时,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管理和引导,既要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动手的操作机会,保证做好分组实验,又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五、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熟悉的八月桂花香和溶解现象,帮助学生形成“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认识,并通过观看操纵原子视频强化学生对微粒的感性认识。

继而,以系列实验为主要载体,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微粒的性质,包括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以及影响微粒运动速度、影响微粒之间空隙大小的因素,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某一因素对微粒性质的影响。

其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进行解释与说明,提升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世界、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最后,以自由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很小,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2)能利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3)知道影响微粒性质的一些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初步学习运用对比实验探究微粒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始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基本化学观。

七、教学重点
1.认识微粒的性质。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以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八、教学难点
1.微观世界的建构。

2.微粒观的初步建立。

九、教学过程
【讲述】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能观察到构成物质的微粒
通过“最小汉字——中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环节二介绍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讲述】经过长期的研究证实:构
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
质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由离子构

【展示】向学生展示原子、分子模

倾听
观看
通过图片和模型
展示分子、原子,化抽
象为具象。

让学生对分
子和原子以及离子有
初步的认识。

环节三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提问】大家之前通过物理等学科
的学习,已经对微粒的性质有了一
定的了解,请谈一谈你的认识?
【提问】请列举出生活中的事例进
行说明?
【PPT展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
是3×10-26 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回顾回答
回答
学生通过想象体
会构成物质的微
粒质量和体积都
很小
回顾以前的学习
经历,唤醒其学习记
忆,为以下的学习历程
做好铺垫。

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
以及想象能力
环节四微粒是在不停运动的探究微粒的运动实验:
【演示实验】
1、向水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2、向无色酚酞试液中滴加浓氨水
【分组实验】
【介绍】酚酞与氨水的实验。

【提问】预测该实验的实验现象,
并说明原因。

【实验】酚酞与氨水的实验。

用两个小烧杯分别取适量浓氨水和
酚酞,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
象。

认真观察实验现
象,并总结结论
倾听
思考、预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实验,并认
真观察实验现象、
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实验现象,用实验告诉
学生:水不能使酚酞变
红;氨水能使酚酞变
红。

为分组实验提供知
识背景。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与你的预测是否一致,你如何解释。

【提问】为什么是氨水的微粒运动到酚酞里,使酚酞变红。

而不是酚酞的微粒运动到氨水里?
【提问】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微粒运动的速度。

并提出猜想依据。

【演示实验】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实验。

【提问】为什么湿衣服可以晾干?为什么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比一比】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看谁举出的例子多。

一个小组汇报,其
他小组补充
倾听
讨论、思考、回答
思考、预测
观察现象、思考
回答上一个问题
思考、讨论、回答
依据所学知识结
合生活经验举例
通过实验结果和
猜想的矛盾,让学生认
识到微粒是在不停运
动的。

不同的微粒,运
动的速度不同。

引导学生在实验
设计的尝试中体会设
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培养学生用所学
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
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知
识是有用的
环节五微粒之间有空隙【PPT展示】
【过渡】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会
发现苯分子之间空隙
【分组实验】酒精和水混合。

学生先阅读分子间隔器的使用说
明,然后再进行实验。

【提问】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微粒
之间空隙大小呢?能用生活经验或
者是实验证明你的猜想么?
观察、思考
阅读分子间隔器
的使用说明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通过生活经验以
及实验让学生感知微
粒之间存在空隙。

并对
影响微粒之间空隙的
因素的拓展问题引发
新思考。

培养学生通过阅
读获取知识、方法的能

十、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微粒

空隙物质
分子 原子 离子
温度压强
对比实验
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