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的形式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中文书写中常见的现象。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下文将依次从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同一个字的书写形式可能存在差异,但其意义与发音却没有改变。
例如,“木”字在古代写法中为“艹+木”,而在现代写法中为“木”字本身。
另外,“鼠”字在古代写法中为“鼠”字上面写“丷”,而在现代写法中为“鼠”字本身。
这些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形式的改变,不影响其拼音和基本含义。
二、假字假字是指一些因旧时文献中缺少规范字,而采用的类似于音译、谐音等的字。
这些字虽然不是官方正式字,但是因为使用广泛,成为了一些地方的当地发音形式。
例如,“海南”的“南”字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写作“男”,现在“男”的读音当然不是“南”,但当地的民间却仍沿用着这种字的习惯。
三、异体字异体字是指在同一个基本意思的前提下,因为书写习惯、制版需求或者印刷工具的原因,出现的不同书写方式。
例如,“群”字在不同时期的书写方式就有所不同,有的写作“君”,有的写作“而”。
这些书写方式在不同地方可能会有不同的使用,但是都不会影响其基本含义和拼音。
可以看出,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没有改变字的基本含义和拼音,它们的差异在于书写形式上。
古今字通与异体字的区别是,前者属于历史演变的范畴,后者是因历史原因出现的不同书写方式。
而假字则是指因为文献中的规范缺失而采用的异音字,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当地习惯。
总的来说,虽然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不影响字的基本含义和发音,但在不同的场合和文献中的使用还是需要注意其书写方式的差异。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辨析与应用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辨析与应用在中文的写作与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古今字和通假字两种字形。
这两种字形在形状和意义上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辨析并灵活运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方法。
一、古今字辨析1. 古字古字是指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形式,代表着古代所使用的字形和文字风格。
这些字形多来源于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具有独特的古老韵味。
古字虽然形态优美,但由于其书写繁琐,难以书写与识读,逐渐被后来的更简化的字形所取代。
以"小篆"为例,其中的一种古字形式是"言",在现代常见的字形中则简化为"讠"。
这其中"言"可作为独立字形使用,例如"说";而"讠"则常常作为"讠许"、"讠谈"等的偏旁部首出现。
2. 今字今字是指相对于古字而言的现代汉字形式,是为了简化古字的繁复形态而形成的。
今字的形状较为简练,易于书写和阅读。
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汉字都是以今字的形式存在。
例如,如今我们常见的字形"话",它的古字形为"話",通过简化后形成了现代所用的"话"。
另外还有"足"、"跳"等字形也是通过简化古字形而得来的。
二、通假字辨析通假字是指同音同义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这些字形虽然不同,但读音和词义相同。
在实际应用中,通假字常常被用来进行替代,以增加书写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例如,"鱼"和"鱼",虽然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意义也相同,因此可以在写作中互相替代。
再例如,"零"和"0",虽然一种是中文汉字,一种是阿拉伯数字,但读音相同,都表示数值"零",因此在写作中也可以互相替代。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读书杂志》运用“类比手法”说明通假字简析
往 带有 总结 的性 质 , 常 在 类 比 中显 示 了语 言 规 常
律 。王 氏父 子 声 音 训 诂 之 学 独 步 古 今 , 类 比手 “ 法 ” 其一贯 主 张 的“ 之 他经 , 以成训 ” 《 是 参 证 ( 经义 述闻》 王引 之序 ) 释方 法 的 又一 体 现 , “ 训 是 比例 而 知 , 类长 之” 《 触 ( 经传 释 词 》 引 之序 ) 王 的具 体 表现
21 0 2年 7月 第 3 7卷 第 4期
河北 大学学 报 ( 哲学 社会科 学版 ) J u n l fHe e Unvri P i sp ya dS c l c n e o r a o b i ies y( hl o h n o i i c) t o aS e
J l 2 1 u_ O 2 Vo . 7 NO 4 13 .
比手 法 ” 明通 假 字便是 其一 。 说 类 比并 不是 一 种新 奇 的 方 法 , 论 在 西 方 还 不
体 , 今异 读 , 可 执一 ,49。汉 语 中 , 个 字 可 古 未 ,37 [1 一
能有 几个 、 十几个 甚 至几 十个 同音 字 , 近 的 字 就 音 更多 了 。故 “ 一个 通 假 字 可 以和 一个 、 可 以和 一 也 个 以上 的被通 假字 相 通”5。一 个 字 使 用两 个 ( I ] 对 双音 节 、 音节 词来 说 是两 组 ) 两个 以上不 同借 多 或 字 的现象是 常见 的 。这 种 情 况 下 公式 “ 之 为 B A , 犹 C之 为 D 可 以表示 为“ ” A之 为 B, A 之 为 C , 犹 ”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1 2
提高识字能力
在汉字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别和应用假借字和通 假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 力。
培养语言意识
让学生了解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存在及其意义,可 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意识和文化素养。
3
促进语言学习
掌握假借字和通假字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学生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
总结词
通假字的特点
详细描述
通假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相似性 、字形差异和意义不同等方面。语音 相同或相近是通假字的根本特点,也 是通假字能够替代本字的基础。由于 字形不同,通假字与被替代的本字在 书写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 通假字的含义与被替代的字通常不同 ,因此在理解古文献时需要特别注意 。
可能导致歧义
由于假借字和通假字的使 用存在不确定性,有时会 导致语义上的歧义。
对古代文献阅读的影响
增加阅读难度
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假借字和 通假字,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识
别这些字会增加阅读的难度。
理解文意偏差
如果不正确识别假借字和通假字, 可能会导致对文献意思的误解。
学术研究的需要
对于语言学、文献学等学术研究而 言,正确识别和理解假借字和通假 字是必不可少的。
假借字的分类
根据假借字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古字、 今字和方言字。
今字是指现代新造的字,由于新事物或新概念的 出现,需要创造新字来表示,但实际上并没有创 造新字,而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例如,“卡 ”被假借为表示“卡片”。
古字是指古代已经存在的字,被现代人借用表示 某个词。例如,“其”被假借为代词,“而”被 假借为转折连词。
方言字是指方言中使用的字,被借用表示其他方 言中的词。例如,“看”在南方方言中被假借为 表示“给”。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汉字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古今字指的是从古代形态保留至今的字形,而通假字则是在字形或音韵上与原字有一定差异的字形。
古今字是指自古代以来形态基本未变的字形。
这些字形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形态和意义,比如“人”、“山”、“水”等。
古今字因其字形的稳定性和传统意义的保留,在现代汉字书写和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字形承载着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思想的重要工具。
通假字是指在字形或音韵上与原字有一定差异的字形。
这些差异可以是汉字的简化、变形或是取其音义而形成的新字形。
通假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汉字的书写和阅读的需要,以及适应不同地区和方言的发展。
例如,“车”字在简化过程中形成了“车”字,在不同地区发
展出了“車”的变形,而“马”字在部分方言中发展为“馬”。
在现代汉字书写和阅读中,古今字和通假字的使用相互交织。
古今字保留了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思想的重要工具。
通假字则为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通过对比和辨析古今字和通假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们在汉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古今字和通假字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两种不同形式。
古今字保留了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通假字为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对于汉字的正确使用和理解,我们需要正确辨析和运用古今字和通假字。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前言在中文中,汉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汉字虽然只有26个字母,但是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形态,使得中文字汇可以达到数万之多。
由于历史、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汉字的形态多种多样,因此就产生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现象。
本文将探讨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和联系,并且会介绍一些例子。
一、古今字的区别古今字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汉字,它们在形态和用法上存在着差异,其中包括已经废弃不用的汉字。
对于汉字来说,古字通常是由繁入简,即由形态复杂的字变为形态简单的字。
例如:“冇”(现已废除)原本是“没有”之意,而“没”则是其简化版。
即:“⻊”(che)在目前只能用在“车”这个词上,但是在古代则可以用在很多汽车技术过程中的“车削”、“车床”等词汇上。
异体字是指同一个汉字,但因书写或印刷等因素而存在不同的形态。
例如,“鱼”字在不同的书写方式中可能会出现“魚”、“魚”和“鮀”等形式。
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关系:通假字和异体字在概念上可能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一个汉字的不同变体。
但是它们的产生原因,以及使用方式和场合等方面的差异是不一样的。
异体字是因为文化交流和书写技术等原因造成的,而通假字是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出现的。
异体字有时候与普通汉字的区别很小, 例如“方”和“房”,而通假字的差异则是因为不同的方言发音,组成相同的字音或者近似的字音。
例如,“懒”字与“烂”在广东话和福建话中会有类似的发音,并且在语言使用中得到了相通的使用。
当然,“懒”和“烂”这两个字在其所代表的含义上没有任何交集,只是因为音音匹配,而通假字才得以产生。
而异体字则不同,异体字的变化往往涉及到更换汉字的构成或者造形,而这种变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是逐渐发生的。
结论因此,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在于它们的产生原因、形态表现和使用方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尽管它们也都体现了汉字的多样性和演变,但是具体的涉及领域和使用方式是不相同的。
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1 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
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
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
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2 、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 )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
如:蚤~ 早,畔~ 叛,无~ 毋等(2 )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还须韵母相近)。
如:惠~ 慧。
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信~ 伸,详~ 佯。
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
如归~ 馈,阙~ 掘。
诗律1 、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 、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 、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 、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 )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3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
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
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 )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
新疆石河子第十中学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虚实词辨析 人教新课标版
新疆石河子第十中学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虚实词辨析人教新课标版1.通假宇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例题】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这道题考查辨析通假字。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为天下唱②火齐之所及也③左手倚一衡木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百废具兴⑥一厝朔东⑦始一反焉⑧小惠未偏⑨将军身被坚执锐序号通假字本字解释例句出处1 强僵僵硬项为之强《童趣》2 说悦愉快、高兴不亦说乎/秦王不说《论语》《唐雎…》《公输》3 女汝你诲女知之乎孰为汝…《论语》《两小儿辩日》4 知智聪明/见多识广…是知也…多知乎同上5 见现出现/显露路转溪桥忽见/才美不外见《西江月》辛/《马说》6 乌无没有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7 裁才只有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同上8 不否不(疑语:吗)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9 扳攀牵,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10 帖贴贴上,粘上对镜帖花黄《木兰诗》11 火伙伙伴出门见火伴同上12 著着穿/遭受著我旧时裳/更著风和雨《木兰诗》《卜算子》13 涂途道(指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14 邪耶吗同上(其真无马邪)同上(《马说》)15 坐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16 少稍稍微宾客意少舒同上17 邓桃桃树,桃花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18止只仅,只是止有剩骨止增笑耳《狼》19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20 有又连接整数与零数八分有奇三十有四《核舟记》21 衡横横放/阻塞左手倚一衡木/衡于虑《核舟记》、《<孟子>两章》22 诎屈弯曲/理屈诎右臂支船/公输盘诎《核舟记》《公输》23 甫父古对男子的美称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4 简拣挑选/选拔盖简桃核…/先帝简拔…《核舟记》《隆中对》25 与举选拔,起用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26 矜鳏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同上27 曾层层层叠叠荡胸生曾云《望岳》68 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同上69 缲缫抽茧出丝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70 匪非不是,不算匪报也《诗经·木瓜》2.古今词义辨析。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通假字名词解释
通假字名词解释
通假字名词是指以汉语拼音表示的汉字,是汉字与拼音的结合。
它们不仅出现在湖南话、客家话、闽南话等方言中,也常用于文言文中。
本文主要讨论通假字名词的特点、用法以及影响。
首先,通假字名词的特点是它们具有双重性,既是汉字又是拼音,也就是说它们既可以用汉字书写,又可以用拼音表达。
举个例子,汉字“英”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示,一种是以汉字形式写出,另一种则是将其拼音“ying”写出,因此它是一种通用字名词。
其次,通假字名词的用法也各有不同,如学术上的语言学书籍中,会通过通假字名词来记录古代汉语的发音变化;一般的文章中,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意思;或者在教材中,也可以使用通假字名词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发音及文言
文的写法。
最后,通假字名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们是相当有用的,它们使古代汉语的发音变得更加精确,让更多的读者明白古代文言文的意思。
其次,它们还有助于提高汉语读者的水平,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等概念。
总之,通假字名词的使用对于汉语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通假字名词是一种汉字和拼音的结合,它们具有双重性,既可以用汉字书写,又可以用拼音表达,用法多种多样,在学术研究、文章和教材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其对于汉语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这些字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被用来替代另一个字或词,而它们的含义可能与原字或词有所不同。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学习中,通假字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初中语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这个代替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通假字的存在是因为古代的书写材料有限,人们常常用简单的符号或图形来代替复杂的字或词。
在初中语文中,我们遇到的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包括:“反”通“返”,表示返回;“见”通“现”,表示出现;“说”通“悦”,表示高兴;“女”通“汝”,表示你;“亡”通“无”,表示没有;“坐”通“座”,表示座位等。
这些通假字的含义和原字或词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是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被用来替代另一个字或词。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必须要了解这些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除了在阅读中需要注意通假字之外,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通假字。
因为通假字的使用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规范的汉字,避免使用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文献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我们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必须要掌握一些常见的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在写作中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通假字,以保证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通假字是指本应使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现象。
在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人们常常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些发音相近但实际上不同的字或词。
以下是初中16册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及其解释:“肱”通“躬”,弯曲身体。
红色教育在幼儿生活、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红色教育还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假字与古今字、假借字关系说略
通假字与古今字、假借字关系说略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发音的演变或者地域方言的影响,导致原本不同的字在某些情况下读音相同。
而古今字则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文字的演变和改革,导致原本相同的字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形式上有所差异。
假借字则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由于某个词语的发音与另一个词语相似,导致两个词语之间意义的混淆和借用。
通假字与古今字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因为通假字是在古代汉语中形成的,而古今字则是对通假字进行书写形式的改变和演化。
通假字的形成大多源于发音的演变,例如在古代汉语中,"月"和"说"的发音分别为"zuò"和"yuè",但由于发音的相似,两个字的部分读音在某些情况下发生了交换。
这种交换导致了读音相同的字在书写时使用不同的形式。
例如在唐代以前,月亮的字写作"肉"(读音:yuè),后来改为现在的形式"月"(读音:yuè)。
这就是古今字的演变。
假借字则是通假字的特殊表现形式。
当两个词语的发音相似或相近时,人们有时会误将其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借用到另一个词语上。
这种借用不仅指的是词义的转移,也包括了拼音、发音的借用。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炎热"的发音为"rè",而"热闹"的发音也为"rè",由于发音的相似,人们将"热闹"中的"热"字的意义借用到了"炎热"上,使其意义更加丰富。
通假字、古今字和假借字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研究语言变迁和文字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通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发音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方言对文字表达的影响。
通过对古今字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和比较文字的演化过程,了解汉字的书写形式和规范的变化。
古今字 假借字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西夏文献中通假的类型和起因
收稿日期 :2021-05-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文学文献的汇集、整理与研究”(17ZDA264);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西夏佛经中
的通假研究”(19VJX133) 作者简介 :孙颖新(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西夏佛教文献研究。 引用格式:孙颖新 . 西夏文献中通假的类型和起因[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 * 在写作过程中曾与聂鸿音、孙伯君二位先生讨论,受益良多,谨此致谢! ①除明确题记的本子外,初译本和校译本还可以借助形式来区分,前者多为梵夹装或卷轴装的普通抄本,后者多为经折装的精抄本。
迄今所见由汉语引发的通假例子并不算多,但我们感到其间的语音规则已经超出了学界此前 已有的认识。就当时的汉语西北方言而言,全浊声母清化、入声韵尾失落和鼻音韵尾 m > n 的演化 自然可以成为共识,但例(8)所表现的“阴阳对转”则有些不合常规。根据西夏语和汉语的对音资 料,“心”字所在的侵韵只与真、蒸等阳声韵相通,其对音西夏字都集中在《文海》第 16 韵,而这些字绝 对不用来对译汉语的阴声韵字[15(] 14),说明汉语的这几个韵仍然带有鼻韵尾,只不过合并成了一个,也 许是-n,也许是-ŋ,也许是学界普遍采用的鼻化。现在的问题是,假如西夏译者口中的侵韵带有某 种鼻韵尾,就不大可能用“习”假借作“心”。应该是西夏译者说一种“党项式汉语”[16],即汉语西北方 言的民族变体——一部分汉字的读音在少数民族语的音系格局影响下出现了改变。
传同训杂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通假字书》一文中对该书的性质进行了判定。 ③事实上,虽然同是反映了语音对应规则,但西夏构词法和假借的本质完全不同,前者是“求异”,后者是“求同”,因此其间才会产生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的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的通假字一、概述通假字是指与一个汉字相形近,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另一个汉字。
在古代,通假字经常被用于避嫌、避讳或保密的需要中。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为了保密消息和传递信息,他也常常使用通假字。
本文将探讨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的通假字的历史背景、使用方法及影响。
二、历史背景1. 孟尝君的背景孟尝君名鲍叔牙,是战国时期鲁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为人机智聪明,善于从外交方面解决问题,并施展智慧进行内政改革。
孟尝君的言行在当时备受赞誉,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权威。
2. 通假字的起源与发展通假字在中国历史上已有悠久的传统。
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官方文献《字林》中对于某些字的解释中,列举了某些字的通假形式。
通假字的发展在汉代达到高峰,并成为后世书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通假字的使用方法1. 传递秘密信息通假字在历史上通常被用于传递秘密信息。
孟尝君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必然需要在政务沟通中保密关键信息,避免被敌对势力截获。
因此,他经常使用通假字来传递和讨论这些重要信息。
2. 避嫌、避讳在古代,某些字可能因为谐音或象形意义而被视为不吉利或带有特殊含义。
孟尝君在写信与交流中,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争议,选择使用通假字来替代这些敏感字。
这样做既可以在不失去内涵的同时,也提高了书信的安全性。
四、通假字的影响1. 文化传承通假字的使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假字的使用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游戏,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符号。
它在书法、石刻、铭文等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艺术创作通假字的特殊形式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书法艺术中,艺术家经常将通假字的形式与传统的汉字书写技法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这种艺术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内涵。
五、总结通过探讨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的通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通假字的历史背景、使用方法及其影响。
课文老子四章通假字整理
课文老子四章通假字整理
今天老师教我们学《老子》四章,嘿嘿,我觉得有点儿难,可是好玩。
老师先说了,“通假字”是指有一些字,像“马”字可以换成“马儿”一样的意思。
然后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例子,我瞪大了眼睛,听得好认真。
“例如啊,‘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它就是意思很深的那个‘道’,但是‘道’也可以是别的意思哦!”老师说得神神秘秘的,我使劲儿点头。
呀,我都开始明白了,原来这个‘道’字有好多意思呢!像‘知足者常乐’里的‘知’,也可以换成‘智’。
我学得好开心,哦对了,老师还举了个例子,“‘我’这个字啊,常常可以当作‘吾’,这个‘吾’是古人说话的方式呢。
”我想了想,哦,原来老子真是用古老的字啊,老师还让我做了个小练习,写了“道”和“德”这些字的通假形式。
放学后,我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嘴里哼着:“道可道,非常道……”感觉自己变得聪明了好多,嘿嘿,真棒!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亡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那哪怎么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阙缺①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强僵僵硬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道导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
曷何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
辑缉连缀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
熙嬉开玩笑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
零丁伶仃孤苦无依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距拒抵挡,抵抗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圉御抵挡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诎屈①理屈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有又还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衡横①横放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不顺,梗塞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甫父男子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简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適谪被罚流放,强迫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唱倡倡导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以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被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食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材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邪耶吗其真无马邪(《马说》)
畔叛背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曾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俱全,皆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属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直值价值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
辟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辩辨辨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乡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信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已以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隆中对》)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