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名词解释1、什么是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经济效益为主要⽬标,运⽤专门⽅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全⾯、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什么是会计职能?会计有那些基本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审查。
3、什么是会计对象?什么是会计要素?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会计要素⼜叫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4、什么是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前提就是会计四⼤假设:⼀、会计主体: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持续经营: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针和既定的⽬标持续经营下去。
三、会计分期:指将⼀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若⼲个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四:货币计量: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货币作为统⼀的计量单位。
5、什么是会计核算⽅法?会计核算⽅法是对经济业务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所应⽤的⽅法,⼀般包括设置会计科⽬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会计资料分析利⽤等⼏个⽅⾯。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与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检查,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对象: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享有的剩余权益。
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不同的经济内容和管理需要进行分类的项目。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结构,用来分类、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笔交易、事项用相同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登记的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化,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会计分录:是指按照复式记账原理要求,确定每项经济业务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和应记金额的一种记录。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记账规则和会计恒等式来检查验证日常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完整的一种方法。
生产费用: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营业外支出:是指不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具有活跃和频繁的买卖行为,并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00条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的涵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和行政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参与决策,并对外提供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
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所有者权益: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实质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等于资产减去负债。
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当期利得-当期损失;•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资产=权益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利润(亏损)……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借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
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载明经济业务实际执行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的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财会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用来记载经济业务的简要内容,并确定会计分录,直接作为记账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在一张凭证中记载同类经济业务,并于期末将其累计数作为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
这种原始凭证,主要适用于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
汇总原始凭证: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总括情况,简化记账凭证的填制工作而根据同类原始凭证编制的据以记账的汇总表。
复式记账凭证:是把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集中在一张记账凭证中填列,用以完整地反应经济业务的全貌和会计科目间的对应关系的一种记账凭证。
会计学各章名词解释
第1章:1、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进、费用利润2、会计全然前提:是指为适应环境限制而制定的一些会计环境假设。
具体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
3、慎重性原那么:是指企业在资产计价和损益确定时,要是有两种方法或金额可选择,应中选择对本期资产及收益不利的方法或金额4、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原那么:是指依据支出与对应的收益两者所处的会计期间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5、权责发生制原那么:是指商主体应按收进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进、费用的进账时刻,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6、实质重于形式原那么:是指应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仅仅按照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7、可比性原那么:是指会计核算的指标的单位和口径前后各期一致、相互可比8、一致性原那么:是指所采纳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9、历史本钞票原那么: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按照取得时所花费的实际本钞票计价,在物价发生变动时,除有特别,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10、货币计量是指采纳货币为要紧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全然前提之一。
11、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效劳的特定的同时独立的经济实体。
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12、持续经营是指企业在能够预见的今后可不能面临破产和清算,而会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往。
它是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
第二章1、账户:是按照会计制度的记录会计科目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工具。
2、余额、期末余额:是指一个账户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时借方金额的总和与贷方金额的总和的差额3、资产权益等式反映某一时点企业的全部资产的分布状况及其相应的来源。
资产=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是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根底。
4、资产是指过往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操纵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进。
第4章:1、现金:指存于企业,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现钞。
名词解释会计学
1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也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
2基金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也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并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征收的政府性基金,以及参照政府性基金管理或纳入基金预算、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资金。
3债务收入债务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或借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收入。
4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根据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在各级财政间进行资金转移以及在本级财政各项资金间进行资金调剂所形成的收入。
5债务转贷收入债务转贷收入是指省级以下财政部门收到的来自上级财政部门转贷的债务收入。
6一般预算支出一般预算支出也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是指一级政府对集中的一般预算收入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和使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即一般预算支出是安排使用一般预算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7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是指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的支出。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支出的性质,可以分为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和其他支出。
8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与转移性收入相对应,是根据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在各级财政间进行资金转移以及在本级财政各项资金进行资金调剂所形成的支出。
9财政性存款财政性存款是指财政部门代表政府所掌管的财政资金,支配权属于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并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负责管理、统一支付。
10暂存款暂存款是指各级财政临时时发生的应付、暂收和收到性质不明的款项。
11预算周转金预算周转金是指各级财政为调剂预算年度内预算收支的季节性差异,保证及时供应预算资金而设置的周转资金。
12经费支出经费支出是指行政单位自身开展业务活动使用各项资金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13拨出经费拨出经费是指行政单位向所属单位拨出的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非同级财政拨款资金。
14资产基金资产基金是指行政单位的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地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会计核算职能也称为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2、会计监督职能也称为控制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调节和指导,并对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3、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即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4、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5、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6、负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7、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8、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9、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0、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11、会计主体指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它是对会计工作的空间所作的限定。
12、持续经营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而不复存在。
它是对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所作的限定。
13、会计期间是指企业将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若干连续的时间“间隔”,以便于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告,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资产负债表:亦称财务状况表,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的财务状况报表。
利润表:又称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增减变动情况(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接受捐赠、股本溢价以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原因所形成的公积金。
盈余公积:是指公司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是定期将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按会计科目进行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再据以登记总账的一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永续盘存制:也称账面盘存制,就是通过设置存货明细账,对日常发生的存货增加或减少进行连续登记,并随时在账面上结算各项存货的结存数并定期与实际盘存数对比,确定存货盘盈盘亏的一种制度。
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直接费用:是指直接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其他直接支出。
间接费用:是指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共同费用和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名词解释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益性支出:是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应当作为本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列于利润表中。
资本性支出:是为形成生产经营能力,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支出,应当作为资产反映,列于资产负债表中。
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会计账户:是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进行分类记录、反映的工具。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载明经济业务具体内容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
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编制的会计分录凭证。
会计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全部过程的簿籍。
财产清查:是根据账簿记录,对企业的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或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为定期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准确的、完整的、系统的核算信息的一种方法。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名词解释1、会计: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运用货币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2、核算: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题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从而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3、监督: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4、资金循环:企业的经营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货币资金出发,依次经过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
这一资金的运动变化过程,称为资金循环。
5、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6、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7、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8、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对于公司来说,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9、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3、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活动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它限定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4、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或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中断,并明确指出经营活动是会计主体的主要活动。
9责权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它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核算本期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计量基础,即在收入和费用应该发生时进行计量,而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实际支付现金时才计量。
20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现金或实际支付现金为标准来核算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计量基础,即在收入和费用实际收付现金时进行计量,而不必考虑是否应该收付。
20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规对经济活动进行核实与计算。
9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对象。
10货币计量: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尺度,并假定币值稳定,来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
13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根据计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一定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基础,采用规定的计量方法,确定应计入某一会计期的金额,是会计核算的定量阶段。
19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
22成本计算:是指记录各成本计算对象的价值耗费,即对应该计入成本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以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记录方法。
23编制会计报表:根据账簿记录,采用一定的表格形式,概括地、综合地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23会计对象: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在企业可具体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货币形态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6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8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整个期间。
29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将要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29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一年)的有形资产。
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相关重点
《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第15版)》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相关重点(一)名词解释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P4)2.会计对象:会计所要核算与监督的内容。
(P8)资金运动:是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1)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资产总值和权益总值。
(表现为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
其内容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
)(2)资产运动的动态表现: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它反映了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各个阶段不断转变形态的结果,表现为收入、费用和利润。
其内容反映在利润表中。
)3.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老师PPT)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单位。
(P22)4.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P2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点)、实质重于形式(重点)、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P23).5.会计机构:是组织处理会计工作的职能机构。
(P27)6.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进一步分类。
(P33)相关:企业的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项构成。
(P33)(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P34)(3)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会计学专有名词解释
会计学专有名词1. 资产(Assets):- 解释:公司拥有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或权益,如现金、应收账款、设备和房地产。
2. 负债(Liabilities):- 解释:公司对外部实体的权益责任或义务,包括应付账款、借款和未付工资等。
3. 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 解释:公司剩余的资产部分,即资产减去负债,代表了所有者对公司的投资。
4. 净利润(Net Income):- 解释: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后的剩余金额,是公司的净利润或亏损。
5. 财务报表(Financial Statements):- 解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用于展示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文件。
6. 会计周期(Accounting Period):- 解释:公司确定报告财务信息的时间段,通常为一年,有时为一季度。
7. 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 解释:公司未收到的已经销售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金额,是应收账款的资产。
8.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 解释:在一年内转化为现金或消耗的资产,如现金、应收账款和库存。
9. 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 解释:在一年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如应付账款和短期借款。
10. 递延税项资产和负债(Deferred Tax Assets and Liabilities):- 解释:由于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未来可能影响所得税的资产和负债。
11. 毛利润(Gross Profit):- 解释: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表示公司在生产或销售产品上的利润。
12. 完工百分比法(Percentage of Completion Method):- 解释:用于确定长期合同收入的会计方法,根据合同完成的百分比确认相应的收入。
13. 财务杠杆(Financial Leverage):- 解释:公司使用债务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的程度,以提高资本回报。
200条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名词解释会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信息的科学,会计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以下是对会计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会计:会计是指负责记录和报告财务信息的人员,他们通过记录和分析经济交易和业务活动,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
2. 会计周期:会计周期是指会计工作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一般为一个年度。
在这个周期内,会计人员记录和报告经济交易和业务活动的信息。
3. 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领域内的规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会计人员进行财务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会计准则可以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国家会计准则等。
4. 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对经济交易和业务活动进行记录和汇总,以便生成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信息。
5. 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核算结果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文件。
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6.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在特定日期对其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总结和汇总的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反映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
7. 利润表:利润表是企业在特定会计周期内的收入、成本和利润等经济业务进行总结和汇总的财务报表。
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期间内的盈利能力。
8. 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企业在特定会计周期内的现金流量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总的财务报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帮助分析企业的现金状况和现金管理能力。
9. 会计师:会计师是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通过对财务信息的记录和报告,提供财务咨询和审计等服务,帮助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做出决策。
10. 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估和解释的过程,以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帮助投资者和管理者做出决策。
以上是对一些会计学中重要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在会计学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了解会计学和进行财务管理都至关重要。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名词解释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它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减去负债后由所有者享受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狭义)广义收入:所有的利益增加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狭义)广义费用是指所有的经济利益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由三部分组成: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权责发生制: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会计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等式。
它是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描述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表达式。
会计科目:P45账户:根据会计科目,按照会计的管理与核算的要求,在账簿中开设的记账单元。
总分类账户:P59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经济业务发生后,既在有关的总账账户进行登记,又要在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的做法。
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的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二字为记账符号,以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关系为基础,对每项经济业务以借贷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全面登记的记账方法。
货币资金:P80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之间,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一方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账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1.复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的对称。
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方法。
2.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以经济的权益和责任的发生,即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3.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4.损益表又称利润表,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利润实现(或发生亏损)的财务报表。
5.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
6.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
7.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
包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8.资产资产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来计量收支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收入、债权和其他。
9.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对称。
记载商主体营业交易和财产出入事项的会计记录文书。
为商业帐簿的一种。
1 0.红字冲销法红字冲销法又称红字更正法也称红字调整法,即先用红字编制一套与错账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予以冲销,然后再用蓝字编制一套正确的会计分录。
1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深圳齐创辉财务代理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报告,以提供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工作。
12.产品成本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在一部分产品生产完毕成为产成品后,还有一些产品尚未完工而形成在产品,这样就需要在一定时点(一般为月末),将生产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分配后,产成品所分担的生产成本,即为“产品成本”,而在产品所分担的部分,继续留在生产成本中,待其完工后比照上述办法处理。
13.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14.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称为会计科目。
15.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16.会计事项企业经济活动中应在会计上加以记录的事项,称为会计事项。
17.持续经营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清算。
18.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计算确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记入各期的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19.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
20.盈余公积盈余公积是指公司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21.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22.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是指会计信息应按划分期限收集和处理。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
个必要的补充。
23.配比原则是指某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应当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配合,借以计算确定该期的损益。
24.总分类科目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核算的会计科目,提供总括核算指标,如"原材料","固定资产"等,也叫总账科目,一级科目. 2 5.资本公积是指由股东投入、但不能构成股本或实收资本的资金部分,主要包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实物资产、投入资本汇兑损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以及投资准备金等。
26.负债参见第3题27.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
28.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原则。
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是受外界条件制约的,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29.明细科目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为明细科目,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30.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简称,又称“固定资产原价”,是指取得各该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全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