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实施到课程创生: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教与学
中小学教师如何“_创生”课程?
核心素养时代,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的角色须进一步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创生者、领导者转变,在课程设计、开发、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那么,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师应如何创生课程?本刊邀请专家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李小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监测实施与结果应用部主任诸向阳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小学教师如何“创生”课程?策划|周丽◎李小红:在笔者看来,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创生是指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优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等,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研究等)中通过批判反思而实现的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文本内容和非文本内容)、课程意义、课程资源和课程理念的持续主动建构。
它倡导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师自觉、有意识地变革课程的各要素,以达到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其所要揭示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是,教师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完善和发展课程、提升自身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建设能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可以说,教师通过课程创生促成了课程、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发展。
进一步分析,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创生具有以下几个要义——第一,自觉性。
它有别于一些教师对课程的无意识改变,是教师有意识地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甚至理念等方面所进行的变革,而且教师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创生课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实现其他功利性的目的。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创生应该是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资源、理念等所进行的一种积极的变革和主动建构。
第二,批判性。
教师的课程创生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地批判反思现有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理念等的缺陷和弊端,并对之进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变革和主动建构。
第三,全程性。
教师的课程创生不能仅局限于课程实施活动,而是要表现在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研究等在内的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中。
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心得
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心得一、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它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1. 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
教师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强调实践操作: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和应用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实验、实训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科技能和动手能力。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问题情境、引导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创新思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开展创新实践和设计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心得1. 确定核心素养目标:教师在教学前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明确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 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科实践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3.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综合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展开讨论。
一、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获得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品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需要贯穿始终,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传授文学常识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地理、艺术等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1. 以阅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多种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美好。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3. 跨学科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语文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语言文字的传授,还应当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4. 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获取和运用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
由教学走向教育——核心素养视角下生命教育课程建设
由教学走向教育———核心素养视角下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文︳王芬杨晚云主持人:黄珺课题研究·思想E-mail:708839599@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生命教育即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学校是润泽生命的圣地,是师生生命智慧涌动的乐土。
只有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作用,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让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将核心素养和生命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上,意义非凡。
核心素养可以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让“教学”升华为“教育”,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质。
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生命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不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笔者研究的学校位于雨花区雅塘村社区。
从生源看,该校大多数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弟,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少能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提升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孩子有所帮助。
家长依赖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教育环境。
近年来,笔者与团队成员以课堂研讨、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进行尝试,努力探讨适合雅塘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特色课程,并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学校特色课程的内涵,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努力让课程助力孩子们的生命成长,让课堂成为生命创造的乐园。
一、让多彩的社团课程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为了落实学校全面育人的目标,我们通过问卷、谈话、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摸底,了解孩子想学的特长或感兴趣的课程与活动。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社团课程的开发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然后针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自由选择,在学校开设各种活动社团,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学校参加生命课程社团活动。
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也需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视野来进行。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知识。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历史素养、文化素养和社会素养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中,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
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实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
在语言素养方面,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在数学素养方面,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科学素养方面,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信息素养方面,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播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科技课程、信息素养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历史素养方面,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等。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文化讲座、历史博物馆参观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文化素养方面,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品味等。
教师可以通过文化体验、文化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社会素养方面,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并且通过创新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概述核心素养(Core Literacy)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综合性的、基本性的能力和素质,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石。
核心素养涵盖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跨文化意识和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1.批判性思维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对文本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活动和讨论课,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沟通能力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小组讨论、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沟通能力。
4.合作精神语文教学中很多活动需要学生合作完成,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助、尊重和分享。
5.跨文化意识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阅读世界名著、学习各民族文化等途径,引导学生形成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
6.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21世纪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以上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教师课程创生的研究(活页)
本课题的研究源于实践中出现的教学“知识化”“片面化”“肤浅化”等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分析。这将对教师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课程优化,使新知识点不断涌现,新课程内容不断生成,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为教师提供课程教学经验。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2.理论价值:
本课题分析教师课程创生的理论基础,为教师进行课程创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论根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他们自己的课程,从而更好地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倡导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承担课程研究者、开发者和反思性建构者的角色,这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由此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研究。
课题组教学观摩、专题研讨等活动
影像制品、相关软件
2023.03
《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教师课程创生的研究》
经验总结
文集
2023.04
最终成果(限3项)
《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教师课程创生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23.05
《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教师课程创生的研究》
相关课题案例、论文、总结等
研究论文、经验总结、案例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课程观念的变革:由单一封闭静止走向多元开放和动态建构。
传统的课程观不仅具有单一的特征,而且是精确预设、高度封闭、静态凝固的。因为人们已习惯于把课程视为在课堂外为教师编制的文本、材料和教学内容,或者在教学之前预设的目标、计划和学习结果。教师的课程实践活动犹如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生产一般,从目标到材料等均须依赖事先的规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作出任何修正。而本课题则强调教师以具体课程情境为依据,不断地调整和变革课程目标,以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它在赋予教师感知和操作课程合理性的同时,也使课程由封闭、静止、预设走向开放、动态和建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也应该积极探索创新与实践。
本文将以核心素养为背景,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再仅仅注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合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获取、整合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阅读理解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然后写一篇文章或者讨论一些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们能够主动探索和实践。
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和解决。
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去实践和体验,例如写一篇实地考察的作文,或者进行一次实验等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并体验到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
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课外阅读,让学生们读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和古文,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也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例如民俗游戏、传统节日庆祝等等,让学生们亲身参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紧密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探索创新与实践。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信息时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创新和实践小学语文教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整体性。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地掌握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强化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
例如,在进行篇章阅读教学时,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理解世界的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推进学科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打造具有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例如,我们可以开展主题阅读课,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主题文学作品,探索人生、思考人生,达到深度的思考与感悟。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加强语文的实践性。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贯穿所有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资料、如何搜集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口语表达(演讲)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熟悉华丽辞藻和语言运用,锻炼学生表达的信心和自由度,提升学生的证据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创新和实践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我们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独特视角和思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实施 课程创生: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
学科实施课程创生: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作者:姜丽娜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6期【摘要】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在不断加强,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教师对于“教与学”的认识程度在不断加强。
已经在逐渐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结构的改变,对于“教与学”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从教学方式的改变转化为教学结构的改变。
目前,教育事业以“培养学生,发展学生”这一核心素养为中心,经过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改变,对于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整合在不断加强,所以,目前进行教学改革主要进行学科本质的反应和教学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结构发展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19-01核心素养是目前教学事业比较注重的一项内容,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目标。
这是对课程设计下的重心转移,也是对于课程整合后的进一步拓展。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要进行核心素养的明确,教学内容怎样实现合理的调整和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向多元化发展。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中形成理论,使课程体系发生转变,进行知识的融合和结构的调整。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在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的有效实施。
一、抓住学习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抓不住重点,没有目的性地学习。
对于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不能准确把握,只是泛泛阅读;还有的学生会走向误区,产生理解偏差。
这些都会事倍功半,甚至产生不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学习目标的确立,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带着学习目标听课,并在教师的有效指引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最终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注重讲练结合教师进行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进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而绝非死记硬背。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今教育重要的目标之一。
核心素养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的整体能力的培养,涵盖了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适应核心素养的理念,进行新的创新和实践。
一、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学科之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同样需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语言训练,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读、多听。
在讲解文本的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模仿、表演等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写作方面,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作文题目,如夏日野营、校园足球比赛、聚会等,让学生积极参与,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突出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素养是人们认识、评价和运用文化的能力,小学语文教育需要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取和延伸,通过多维度的分析,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学习古诗词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等方面,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挖掘出文化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加深对文化素养的理解。
三、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鼓励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小学语文教育需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探究性的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诗词加上美妙的音乐、画面等,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在写作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通过多角度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重视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它不仅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在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时,应充分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核心素养是教学实施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
教育评价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不容忽视。
我们应加强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1.1 定义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些素养不仅涵盖了学科知识,还包括跨学科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引导教育从过分关注学科知识转向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在课程中,核心素养的融入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项目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高。
核心素养视野下“做学教合一”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核心素养视野下“做学教合一”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一、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一体化教学概念核心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等。
根据核心素养的理念,一体化教学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在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当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结合。
二、一体化教学中的“做学教合一”实践1. 设计合适的实践教学任务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在地理课上,可以设计一个探索当地地理环境的实地调查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实践引领学生学习。
在化学课上,可以设计实验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自操作化学实验,从而深入理解化学知识。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实践在一体化教学中,学生独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和实践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 结合团队合作展开实践活动一体化教学中,团队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物理课上设计一个小组动手制作科学展示实验,让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经验在一体化教学中,实践活动之后的总结和反思同样非常重要。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实践活动的经验,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
三、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1. 实践资源不足在一体化教学中,需要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寻找周边的教育资源,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科学习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科综合能力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科核心素养正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建立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更加重要。
首先,针对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教育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加以体现。
例如,对于科学领域,重要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的探究和实验能力、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以及科学的交流和协作能力等。
针对这些素养,可将其分别贯穿于实验、讲解等教学形式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其次,重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任务型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等多种形式实现,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等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而在实践教学中,则需要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实际效果。
教学不仅仅是将“理论”要点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注重激励、探索、自主、创新等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编译自己的课本,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需要注重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结合课程内容的特征,采取符合学科属性的教学方式,以补充学生综合能力不足为目标,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目的性强的教学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核心素养视野下“做学教合一”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核心素养视野下“做学教合一”一体化教学的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做学教合一”的一体化教学理念正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认同。
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视野下“做学教合一”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进行阐述。
一、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所需的那些基本能力和知识,是全面发展人的基础。
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创新素养、情感素养、文化素养和实践素养等。
核心素养教育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做学教合一”的理念“做学教合一”的理念是指在教学中将学习、实践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一理念提倡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通过引入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和创新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
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一体化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效果核心素养视野下“做学教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视野下“做学教合一”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核心素养视野下“做学教合一”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近年来,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一体化教学成为了热门的教学模式。
而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如何实现“做学教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一体化教学实践展开讨论,探讨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并分享一些实践方法和经验。
一、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一体化教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它不仅仅包括学科知识,更涉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
而一体化教学则是基于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整合,旨在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知结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一体化教学成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实践中,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重视知识的整合和联结,注重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融,避免教学内容的割裂和单向传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注重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二、做学教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意义1.促进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联结。
一体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融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体化教学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认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全面推进学生的发展。
三、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方法和经验为了实现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做学教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教师可以尝试以下的实践方法和经验:1.跨学科课程设计。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2.项目式学习。
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跨学科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的学科落实与课程建设
核心素养的学科落实与课程建设一、组织学习新课标及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小学近期重要工作中小学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而育人主要路径是由学科教学而实现的。
因此,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科的作为——每一位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便因此承担了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学科实践去论“核心素养”,这样的核心素养培育实践将会大打效益折扣。
或者说,那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应该既体现本学科能够落实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部分或全部),也应该包括各学科独特的一些核心素养要求。
它凝聚并集中体现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学生的学科素养必须经过学科的学习历练,因此,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
构建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从学科本质出发,对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要求,明确本学科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但并非唯有本学科所有。
从世界各国(地区)的实践经验看,将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是目前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研制的趋势。
由此说来,2017年底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由于其立意、内容框架充分突出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与达成,因此,我们必须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加强对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应用。
上一版本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新版本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背景是,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新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与旧的相比,最大的变化有两点,一是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二是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新视野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新视野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等。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新视野,是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科教学应该有新的理念和视野,注重学科之间的互动、整合和创新,以及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概念入手,探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新视野。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核心素养理念起源于21世纪初期芬兰的教育改革,它突显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几项核心能力和素质。
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等。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指的是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指的是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意的能力;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指的是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跨文化能力指的是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能力。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科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学科之间的互动、整合和创新,以及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学科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科之间的互动与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单向传授,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够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和协同合作。
学科教学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能力和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入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入地理、政治、文学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历史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物理和工程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学科实施到课程创生: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教与学
王岚
推荐语: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提出,并没有详细的实施方案,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实施者还应是一线教师们。
此篇文章正是一名一线教师所写,虽然文章举例都采用的是数学方面,但是这位老师是站在各个具体学科的角度去看待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的。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有条理的进行了梳理与阐述,可以说为一线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推荐人:徐长青)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线教师对于“教与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从最初的改变教与学的形式,到改变教与学的结构,再到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意义,即从方式的变形到结构的变化最终指向意义的变革。
当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域下,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改变,更为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统整,因此,当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需要突破传统藩篱,聚焦学习本源,反映学科本质,重构教学价值。
一、聚焦学科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建构基本概念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个不同类别的课程、各个具体的学科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与独有意义,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掌握基本知识,习得基本经验。
1.前沿后续,让基础知识自然延伸
好的教育应该让儿童听到知识“自由生长”的声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地前沿后续,引导学生建立学科基本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基础知识的无缝对接。
例如:在数学“认识公顷”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公顷”及“平方千米”这样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生活经验的支持实在有限,因此,借助数学知识本身的力量建构“公顷”的概念会更具有整体感与系统感。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已经学习过的一些较小的面积单位,在头脑中建构边长为“1 厘米”“1 分米”“1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思考这样的面积单位分别适合测量哪些物体的面积;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要测量更大的场所如操场、公园、江苏省的面积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办法用边长为“10 米”“100 米”“1000 米”的正方形面积创造出更大的面积单位。
于是,“公亩”“公顷”“平方千米”的概念就自然生长出来了,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也自然建构起来。
2.前呼后应,让基本经验自然增长
学生的学习需要从“经历”走向“经验”。
基本经验不仅包括直接经验,还包括间接经验。
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不断激活、丰富和更新已有的基本经验,并且通过前引后连、前呼后应进行强化与优化,实现基本经验在学生学习中的自然生长。
比如:“认识小数”的教学内容,在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中都安排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
这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十进分数认识的基本经验之上。
在已有的分数认识的基础上,如何设计教学才能更大程度地让学生的
基本经验自然生长呢?教师可以通过价格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进率关系,引导学生从元与角、米与分米的研究中,激活已有的经验,建构起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自然联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一张表示“1”的正方形纸上尝试画出“0.1”。
我们会看到不同学生、不同小组有不同的思路与呈现方式。
而每一种表达,都意味着学生已有基本经验的衍生,以及新的基本经验的增长。
随后,教师在通过课件演示正方形纸不断向直条进而到“0~1”的线段的变形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关于小数模型的建构体验。
二、明晰学科价值,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现代学习理论表明,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形成、变化与完善的整体过程。
某一学科在学生头脑中的整体知识结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类建筑式”结构。
1.化散为聚,让学科结构完整呈现
在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融贯课程,将学科的逻辑之真、严谨之善、结构之美呈现在学生面前。
比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四年级安排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而对于四边形集合而言,菱形这一内容并未加入,知识结构其实还不很完整。
如何引领学生科学而完整地建构起四边形大家族各种成员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两组平行线之间增加两条线段组成四边形,从而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自我的创作,形成丰富的四边形资源库,并通过继续深入研究,完整建构起四边形的认知结构。
教材的这两部分内容被合理地统整、加工、补充,形成了一节数学整合课“认识四边形”。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完善。
2.化零为整,让认知结构整合生长
认知结构的生长方式有两种。
其一是同化。
这意味着新的学习内容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找到可用的资源,并且可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
其二为顺应。
当新的学习内容不能被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时,学生往往需要重新审视自我的认知结构,进行适度调整,甚至部分纠错,从而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需要。
比如:在学习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根据原有认知结构中关于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直觉认为应该是邻边相乘所得的乘积。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堵”,而应有效地“疏”,做到顺势而行、自然而为。
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别用两组小棒尝试围成学习过的不同平面图形,并猜想其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通过小组讨论初步得出结论,然后通过仔细观察,自我反思、自我纠偏;进而根据新的发现提出大胆猜想,并通过小组分工,最终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这样,新的一轮认知结构的调整就完成了,这样的过程就是顺应。
三、彰显学习本质,促进儿童可持续成长
当教育开始“目中有人”时,高品质的教育才会真正发生。
每个学科教师都应成为儿童的自然观察者与深度研究者,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引导
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拓展思维的深度,开启创造的潜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成长。
1.融汇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贯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观察、合理性抽象和科学性建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运用结论后,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结构模型。
这样的结构模型,需要建模的过程,也需要拓模的过程。
当面临“求一堆木头的总根数”这样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思路。
从思维程度来看,不同学生、不同解法的数学思维层次是不同的。
如有的仅从木头的数量上依次提取信息,直接用连加进行计算;有的则不仅从图中提取数值信息,而且根据木料堆砌的侧面进行数学化加工,抽象为梯形,进而直接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数学化的思维程度已经相当高了。
如果进一步观察、对比与概括,那么学生不难发现,这一类有规律排列的数的求和(等差数列求和),都可以用梯形公式来计算。
而这样的建模思想,不仅可以用之于形的面积计算,还可以解决数的求和问题。
2.融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创造的智慧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建构的过程,由此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
比如:在数学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借助身边的资源来引领问题的展开过程。
如在研究圆柱体、圆锥体时,不仅可以借助实物,还可以借助平面图形帮助学生开展操作或者想象。
如把数学书看作一个长方形,把直角三角板看作一个三角形,分别以一条边为轴旋转 360°可以得到什么图形?怎样求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也许经过多年以后,对于学生而言,在生活中无须经常运用的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公式都已经淡忘,但探索未知的一份欲望、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创新开拓的一种思路、问题解决的一份喜悦仍然留存心间,而这才是数学的本源、数学的核心、数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