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

合集下载

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内乡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属黄土高原地貌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其地质灾害特征主要表现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方面,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防灾意识,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工程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1. 滑坡内乡县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多为泥岩、页岩和砂砾岩,易受水土侵蚀,加之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多,容易造成滑坡。

滑坡灾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给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2. 泥石流内乡县地势起伏,河流纵横交错,地表覆盖较薄,林草疏散,土壤疏松,降雨增多时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造成土地沉淀,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安全。

3. 地面塌陷内乡县地质构造不稳定,地下水开采加剧了地下结构破坏,地面塌陷频发。

地面塌陷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二、防治建议1. 加强防灾意识教育内乡县居民普遍存在防灾意识薄弱的现象,需要加强防灾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防灾知识宣传活动、制作防灾宣传标语等方式,提高居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防范意识。

2.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内乡县需要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预警工作。

可以利用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设置监测网点,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提前预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3. 加强工程治理对于已经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内乡县需要加强工程治理措施,采取土地整治、植被覆盖、土地复绿等方式,加固地质灾害隐患点,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

对于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及时进行调查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4. 完善灾后救援体系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内乡县需要迅速组织灾后救援行动,及时组织力量开展灾后救援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可以建立健全的灾后救援体系,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救援工作,提高抗灾能力。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地灾点情况汇报

地灾点情况汇报

地灾点情况汇报最近一段时间,我所在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地灾事件,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地灾点情况,特进行了汇报如下:首先,就地质灾害方面而言,我们所在地区地势较为陡峭,加之降雨量较大,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较高。

近期,已经发生了多起山体滑坡事件,其中一起滑坡导致了道路的中断和部分房屋的受损。

另外,泥石流也在一些山区地段频繁发生,给当地的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关于地震灾害方面的情况,我们所在地区位于地震多发区,近期也发生了一些地震事件。

虽然这些地震事件的震级并不是很大,但是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和不安。

在地震事件发生后,我们及时组织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以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另外,近期还出现了一些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导致河流水位上涨,甚至出现了一些地势较低地区的内涝现象。

这些洪涝灾害给当地的农田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当地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一定的损坏。

针对以上地灾点情况,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引导居民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次,加强了地震灾害的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地震防范意识,加强了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

另外,加强了排涝和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了地区抗洪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范和减灾能力。

同时,加强地震灾害的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地震防范意识,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

另外,加大对洪涝灾害的排涝和防洪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地区抗洪能力,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洪涝灾害是我们所在地区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我们将继续加强相关工作,做好地灾点情况的监测、预警、防范和救援工作,确保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铁路工程地质灾害实例简介

铁路工程地质灾害实例简介

褶皱的非煤系地层,有可能通过张性裂隙与下伏含煤
地层发生联系,也会出现瓦斯气体逸出爆炸。
· 隧道内瓦斯爆炸及有害气体 瓦斯爆炸是处于相对封闭构造中煤系地层的瓦斯突
出(主要为甲烷CH4),急剧氧化燃烧,并产生巨大冲
击波的现象,常可造成灾害性的破坏。 贵昆铁路岩脚寨隧道(2.714km)7次穿过乐平煤系 地层,瓦斯逸出量曾达150m3/h,压力高达4个大气压, 掘进过程中曾发生5次瓦斯爆炸,烧毁木支撑131排,
的瓦房店轴承厂过量抽水所致,该厂打深井4口,1986年3
月启用3口,1987年8月8日至8月31日,该段共发生塌陷10 次,塌陷坑6个,造成供水管路悬空,通讯干陷没,31户民 房开裂,中断行车6次,封锁线路8小时,整治费用220万元。 津浦线泰安车站塌陷:因车站地下水超量开发,1977
~1982年塌陷坑25个,影响范围长约3km,治理前11年列车
四、铁路地质灾害及病害实例
·宝成铁路滑坡例子:
·葡萄国滑坡:陇海铁路宝成段葡萄国1号滑坡于 1985年9月16日晚整体滑移,将铁路路堤拦腰剪断,钢 轨枕木被抛到100m以外,一列旅客列车被拦截停于距 滑坡体外300m处,中断行车66小时,最后耗资3000余
万元改线绕避。
·南昆铁路八渡车站古滑坡:总体积达420万方,
坡表长期开裂变形曾发生少量崩塌落石先后采取了明洞拦石墙山坡支护和封山育林措施维护了30余年的正常运营但在1992年5月20日突发崩塌落石越过拦石墙和明洞涌入22m的明线中中断行车采取防塌棚抢修后临时通车正在修建明洞时6月25日在较大降雨后山体又大面积崩塌近10万方岩块砸毁棚架掩埋铁路形成高宽近百米厚10余米的岩堆再次中断行车以后又中断行车一次一年之内中断行车累计达35天
年之内中断行车累计达35天。

冷藏库建设项目地质灾害情况说明

冷藏库建设项目地质灾害情况说明

××库建设项目地质灾害情况说明××库主要地质灾害说明,××位于XXXXX区,黄土大面积覆盖,基岩零星出露于沟谷底部,塬、梁、峁、丘广泛分布,黄土常形成陡崖、残柱、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地形切割剧烈。

目前尚未发现较大地质灾害。

仅局部采空区上方,地表出现少量裂缝和局部凹陷,但未造成地面建筑破坏。

××内地形坡度较大,地层倾角平缓,软硬岩层呈互层状,大部分为黄土覆盖,黄土垂直节理发育,随着煤矿开采造成地面沉降和塌陷,可能导致地表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不良地质现象产生。

××东部,煤层埋藏较浅,在此地段煤层采动后可能会引起地表下沉,导致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教学文案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教学文案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阜平县城南庄镇后庄温塘沟泥石流

阜平县城南庄镇后庄温塘沟泥石流

城南庄镇后庄温塘沟泥石流(一)阜平县城南庄镇后庄温塘沟泥石流地质灾害点位于城南庄镇后庄温塘沟村,东经114度7分28秒,北纬38度42分24秒,灾害规模为小型,险情等级为小型,稳定性差。

预测泥石流发生,会威胁2户8人5间房及部分农田,灾害发生时可通过敲锣或人员通知群众撤离,预案撤离地点为高地势民居。

城南庄镇宋家沟村北沟东坡滑坡(二)阜平县城南庄镇宋家沟村北沟东坡滑坡地质灾害点位于城南庄镇宋家沟村北沟东坡,东经114度14分25秒,北纬38度44分50秒,灾害规模为小型,险情等级为小型,稳定性较差。

预测滑坡发生,会威胁2户8人5间房,灾害发生时可通过敲锣或人员通知群众撤离,预案撤离地点为村东安全民房。

城南庄镇向阳庄村后北梁滑坡(三)阜平县城南庄镇向阳庄村后北梁滑坡地质灾害点位于城南庄镇向阳庄村后北梁,东经114度9分41秒,北纬38度45分52秒,灾害规模为小型,险情等级为中型,稳定性较差。

预测滑坡发生,会威胁5户20人12间房,灾害发生时可通过高音喇叭或广播通知群众撤离,预案撤离地点为村南远离滑坡处的民房。

阜平镇东漕岭村色背岭沟泥石流(四)阜平县阜平镇东漕岭村泥石流地质灾害点位于阜平镇东漕岭村色背岭沟,东经114度7分8秒,北纬38度53分45秒,灾害规模为大型,险情等级为中型,稳定性较差。

预测泥石流发生,会威胁25户90人100间房,灾害发生时可通过敲锣或人员通知群众撤离,预案撤离地点为村东部高地民房。

阜平镇石漕沟村北坡崩塌(五)阜平县阜平镇石漕沟村崩塌地质灾害点位于阜平镇石漕沟村北坡,东经114度9分0秒,北纬38度53分59秒,灾害规模为小型,险情等级为中型,稳定性较差。

预测崩塌发生,会威胁5户20人20间房,灾害发生时可通过高音喇叭或敲锣通知群众撤离,预案撤离地点为村中安全民居。

阜平镇苍山村麻地沟西坡滑坡(六)阜平县阜平镇苍山村滑坡地质灾害点位于阜平镇苍山村麻地沟西坡,东经114度9分57秒,北纬38度47分19秒,灾害规模为小型,险情等级为小型,稳定性较差。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地质灾害案例-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滑坡

地质灾害案例-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滑坡

地质工程灾害案例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滑坡一、灾害基本情况2004年5月29日18时至30日凌晨4时(集中降雨时间为00时至4时),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组一带出现150mm的强降雨,30日3时20分左右鱼岭组上方陡斜坡处的表层松散坡积物在长达3个多小时强降雨的影响下发生滑坡,造成3户村民(共20人,其中4人逃生)房屋被掩埋,11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1人。

灾情发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当即成立了以副市长为指挥长,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市县两级国土资源局、公安、民政、气象、卫生、消防、武警、民兵等部门(单位)组成的抢险救灾指挥部。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派出专家赴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并及时提出了抢险救灾措施和下步防灾工作建议。

于30日清晨6时开始了全面抢险救灾,历时36个小时,成功抢救出伤员5人,死亡的11人遗体也全部清出。

二、滑坡成因分析根据现场调查,滑坡长90m,宽24m,平均厚3m,体积约6500m3,由表层残坡积松散堆积物组成,滑坡属浅层推移式土质滑坡。

滑坡位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泥质粉砂岩、泥岩等软质岩石组成的陡斜坡地带,植被较好。

根据访问村民,该地带长期以来未出现过地表变形、开裂等现象,房屋也未发生过变形开裂。

但根据对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分析,该斜坡地形较陡,大部份在40度以上,且冲沟发育,表层多有松散坡积物分布,岩体为软质碎屑岩,风化强烈、破碎,地质环境条件差,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2004年5月30日00时至4时150mm的短时强降雨,斜坡土体饱水,自重加大,力学强度降低,造成快速下滑,在斜坡前缘的村民建房处形成了长70m、宽30m,面积达2000m2,体积约5000m3的堆积区,将民房、人员掩埋。

此次滑坡人员伤亡事故是由于脆弱软质岩之上的松散层受短时集中强降雨影响,在未出现明显先兆的情况下,山体失稳,发生滑坡所致,属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

三、下一步防灾建议贵州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滑坡区进行了详细复查,对该斜坡上另外9户村民居住环境和可供选择的搬迁地址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和环境条件调查。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案例分析地质环境是指地壳中岩石、土壤、水、大气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质系统。

地质灾害则是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由于自然力或人为活动引发的一系列破坏性事件。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著名的地质灾害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案例一:1976年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地震之一。

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唐山地区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属于大陆板块的边缘区域。

地质环境方面,华北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和华北地块相互碰撞的构造位置,存在较大的地震活动性。

造成地震的地质原因是由于华北地块受到强烈的挤压力,导致断层破裂,释放出巨大的地震能量。

案例二: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了一次罕见的大地震和海啸。

这次地震袭击了东北地区的岩手、宫城和福岛等地。

地震的震级为9.0级,造成了大面积的破坏和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质环境方面,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海啸是由地震引发的,当地震发生时,地震的震源会引起海底地壳的运动,形成海底地震海啸。

案例三: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级为8.0级,造成了超过8万人死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质环境方面,汶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属于中国南北地壳构造带。

地震的发生与活跃的断裂带有直接关系。

由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地质环境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构造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于地质环境复杂的区域,如地震带和构造带等,更容易发生灾害事件。

因此,深入了解地质环境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对于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应该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此外,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减少不必要的地质灾害风险,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

地灾隐患点情况汇报

地灾隐患点情况汇报

地灾隐患点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市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掌握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情况,有效采取防范措施,特对我市地灾隐患点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汇报。

首先,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在山区和河岸地带。

在山区,主要存在滑坡、泥石流、崩塌等隐患点;而在河岸地带,主要存在河岸塌岸、滑坡等隐患点。

这些隐患点大多位于人口密集地区附近,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质构造、地表覆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表覆盖薄弱,再加上过度的采矿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频发;在河岸地带,河流冲刷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是河岸塌岸、滑坡等隐患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另外,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亟待加强。

目前,我市在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监测手段和手段不够完善,预警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了一些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力度,完善监测手段和预警机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最后,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防范工作需加强。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治理和防范方案,加强对隐患点的整治工作,切实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做好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情况严峻,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能够共同努力,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典型地质灾害3

典型地质灾害3

4.3 水毁4.3.1 坡面水毁该类问题在山地、丘陵地段的斜坡上表现突出,例如川维支线垫江—长寿段、利川市的十一个山头、建始—巴东段等地区。

管道顺坡敷设,管沟回填土多呈裸露状态,且填土较松散,部分地段填土比周围地形突出,因此受地表水冲刷严重,形成冲刷沟有的已深达半米多深。

少量填土还出现变形开裂,有进一步产生塌滑的危险。

有些斜坡高度较大,填土被地表水冲毁有转化为滑坡泥石流的可能。

以利川市理智坳张家坝为例,管道里程K261+958+50m处(照片4-18、图4-12),管道顺坡向上铺设,坡长约60m,坡度25°。

由于坡度大,植被恢复差,管沟受坡面雨水冲刷,管沟土流失严重,局部出现冲蚀沟。

坡脚处存在天然排水沟,山涧水流冲刷坡脚,进而影响边坡的稳定。

坡面水毁的危害,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植被难以恢复;另一方面造成管沟覆土减薄,严重时造成露管。

防治坡面水毁,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措施,①设置排水沟,疏导坡面流水;②设置挡土墙或格构护坡,以稳定坡面土层;③植草,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对理智坳张家坝管沟坡面水毁,建议整治措施:1)在坡脚修建浆砌石排水沟,排水沟长度55m,外侧渠墙高1.7+0.8m,内侧渠墙高2.0+1.0m,渠墙顶宽均为0.6m,渠底宽1m,同时对排水沟底进行硬化;2)在坡体修建浆砌石挡墙,每隔15m修建一道,共4道,每道长约25m,高1.0+1.0m,顶宽0.6m;3)坡面植草绿化。

照片4-18 利川市理智坳张家坝坡面水毁图4-12 坡面水毁平面图另一例子是宣汉县符家沟隧道进口处的坡面水毁露管,管道里程K008+492+50m(照片4-19)。

管道顺坡向上敷设,坡长约180m,坡度为20°。

管道敷设后,在2010年7月18日降暴雨,管沟内侧未修建排水沟,水流从管沟上方冲刷土体而过,导致管道上的覆盖层发生水毁流失,发生小型泥石流,目前所有的挡墙均垮塌或破损,由于上覆盖层埋深不足,发生严重的露管现象,露管长度为150m。

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

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

崩塌的形成条件崩塌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崩塌的物质基础;降雨、地下水作用、振动力、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崩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主要表现在斜坡坡度上。

从区域地貌条件看、崩塌形成于山地、高原地区;从局部地形看、崩塌多发生在高陡斜坡处,如峡谷陡坡、冲沟岸坡、深切河谷的凹岸等地带。

崩塌的形成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以及有利于岩土体崩落的临空面。

这些地形地貌条件对崩塌的形成具有最为直接的作用。

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

据我国西南地区宝成线风州工务段辖区57个崩塌落石点的统计数据(见下表),有75.4%的崩塌落石发生在坡度大于45°的坡度。

坡度小于45°的14次均为落石,而无崩塌,而且这14次落石的局部坡度亦大于45°,个别地方还有倒悬情况。

崩塌落石与边坡坡度关系的统计(据蒋爵光,1991)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1.地层岩性岩性对岩质边坡的崩塌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一般来讲,块状、厚层状的坚硬脆性岩石常形成较陡峻的边坡,若构造节理和(或)卸荷裂隙发育且存在临空面,则极易形成崩塌。

相反,软弱岩石易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的斜坡坡度较缓,发生崩塌的机会小得多。

沉积岩岩质边坡发生崩塌的几率与岩石的软硬程度密切相关。

若软岩在下、硬岩在上,下部软岩风化剥蚀后,上部坚硬岩体常发生大规模的倾倒式崩塌;含有软弱结构面的厚层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若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极易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页岩或泥岩组成的边坡极少发生崩塌。

岩浆岩一般较为坚硬,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但当垂直节理(如柱状节理)发育并存在顺坡向的节理或构造破裂面时,易产生大型崩塌;岩脉或岩墙与围岩之间的不规则接触面也为崩塌落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变质岩中结构面较为发育,常把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岩块,所以经常发生规模不等的崩塌落石。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灾害案例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质灾害的案例,以便更好地认识和防范地质灾害。

案例一,中国四川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造成了近7.7万人死亡,约37.2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0亿元人民币。

这次地震引发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导致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大量的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这次地震的发生,提醒我们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防范工作,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案例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拉岗火山喷发。

1980年5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莫拉岗火山喷发,造成了5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火山喷发导致了大范围的火山灰和岩浆的喷发,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次火山喷发的案例告诉我们,火山地区的居民要加强对火山活动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火山灾害带来的损失。

案例三,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核泄漏导致大量的辐射物质释放到环境中,严重污染了周边地区的空气、水源和土壤。

这次核泄漏事故对日本乃至全世界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核设施的安全问题,加强核安全管理,防范核泄漏事故的发生。

以上这些地质灾害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和总结,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案例分析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上的一些地质灾害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发生于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造成了近25万人死亡,超过16万人受伤。

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人民币。

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位于华北坳陷带的华北岭断裂的活动,导致了地壳的破裂和能量的释放。

此次地震也暴露了中国在地震预警体系和抗震设施方面的不足。

2. 阿尔及利亚地震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了一次里氏7.2级的地震,造成了超过2200人死亡,约10000人受伤。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造成了严重的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破坏。

尽管阿尔及利亚国家地震研究中心提前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但由于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不足,很多人没有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

3. 三峡库区滑坡三峡工程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

其中,三峡库区滑坡是一个重要的案例。

由于水库的蓄水,导致了陡坡的滑动,进而引发了地质灾害。

这些滑坡不仅对周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还对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

在应对这一问题时,中国政府通过加固坡体和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有效地应对了滑坡风险。

4. 美国科罗拉多泥石流2013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泥石流。

这场灾害造成了8人死亡,超过1000人无家可归。

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剧烈降雨引发了陡坡的崩塌,进而形成了巨大的泥石流。

科罗拉多州政府通过灾害预警系统,提供了及时的警报和紧急疏散指南,减少了人员伤亡。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灾难。

面对这些灾害,我们应该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体系,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内蒙古赤峰市工程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内蒙古赤峰市工程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内蒙古赤峰市工程地质灾害案例分析赤峰地区地处华北板块、蒙古板块、松辽板块三大板块交接处,跨越多种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较为复杂;赤峰市处在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段,北部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段,南部属于燕山山系的东部,整个地形起伏比较大,以山区、丘陵为主,在汛期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自然地质灾害。

赤峰人口众多,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公路、铁路等基础建设迅猛,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必然形成较为频发的人为地质灾害。

赤峰地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大部分山区、丘陵地带地表植被稀疏,遇到强降雨极易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赤峰是一个矿藏丰富地区,大量煤矿开采、金属矿开发会形成采空区,公路经过会造成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4.2 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在公路建设中,由于人为因素的诱发,必然导致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

特别是赤峰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公路建设中比较易发生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给交通运输带来很多危害,所以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

通过对赤峰境内公路建设及使用中地质灾害类型的统计显示,赤峰地区多发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加以防治。

例如:省道206线赤峰-承德公路是内蒙古东部盟市通往京、津、唐地区的主要公路通道。

沿线主要河流除锡泊河、砬子沟常年有溪流外,其余均为季节性干枯河沟。

多处冲沟由于流域内地面坡度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雨季引发泥石流冲积扇逐年淤高,已成为该段路线最主要的病害。

常用泥石流防治措施为:①封山育林、平整山坡、修筑梯田、修筑排水系统及支挡工程等措施。

水土保持虽是根治泥石流的一种办法,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收效时间也较长,一般应与其他措施配合进行。

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桥梁、涵洞、过水路面、明峒、渡槽及隧道等方式跨越泥石流。

③采用排导沟、急流槽导流堤等措施使泥石流顺利排走,以防止淹没道路、堵塞桥涵。

村级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汇报

村级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汇报

村级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汇报我是XX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村级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我们村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特征。

我们村位于山区,地势较为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常年受到雨水和山体滑坡的影响。

由于地势较高,降雨较多,加之地质条件较差,我们村地质灾害的风险较大。

其次,我来介绍一下我们村地质灾害的类型和频发情况。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村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尤其是在雨季,地质灾害的频发情况更加严重,给我们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接下来,我将介绍我们村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情况。

为了有效应对地质灾害,我们村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小组,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方案和预案。

我们还加强了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他们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潜在灾害点的监测和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最后,我要介绍一下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大对潜在灾害点的治理力度,确保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高我们村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我们村级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较为严峻,但我们有信心和能力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确保村民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谢谢大家!以上就是我对村级地质灾害基本情况的汇报,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并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典型的红层地质灾害案例

典型的红层地质灾害案例

典型的红层地质灾害案例红层地质是中国特有的地质类型,由于其特殊的构成和结构,给当地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很多困扰和威胁。

其地质灾害类型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下面我将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案例入手,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灾害带来的影响。

第一类:滑坡2009年9月10日,湖南省资兴市岩坦镇发生一起规模较大的滑坡灾害,导致4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万元。

该滑坡为一次性、大规模滑动,滑体总面积达11.67万平方米,最大滑裂深度达到30米。

经调查,该灾害的形成原因是强降雨引发的地下水渗流过多,导致滑体上覆的黄土松弛,部分滑坡体顶部黄土变成泥浆状,失去结构强度,而且地表覆盖厚度过大,堆积了大量黄土,导致坡体加速滑动。

第二类:泥石流2010年7月22日,云南省禄丰县双江镇发生山洪暴发,引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造成35人死亡、17人失踪。

调查显示,该灾害的直接原因是暴雨引发的洪水形成的泥沙淤积,引起山体溃决形成泥石流。

而泥石流的形成更是与红层地质的构造特点息息相关,红层地质容易形成植被覆盖差、岩土松弛危险性大的地形,而泥石流恰恰是在这样的地貌和地质条件下容易形成的。

第三类:地面塌陷2014年1月2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岩下村发生一次直径100多米、深度近20米的地面塌陷,造成11人死亡。

当地的红层地质非常复杂,地下岩层多层迭加,不同结构层之间的差异对土壤稳定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复杂的地质构造是导致该地区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

而城市的爆炸式扩张,动用了大量地下水,也对地面塌陷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层地质灾害不仅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生命和财产损失,也给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困扰。

因此,红层地质灾害治理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在治理上,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了深入了解红层地质条件、强化地质灾害预报、改善人居环境等措施。

在防范上,则需要提高居民自救和预警意识,以及加强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结语:红层地质灾害随时可能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很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把灾害的损失最小化。

剖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剖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剖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广东省连平县地理位置优越,但同时也因此受到了多种地质灾害的影响。

该县的地质
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这些灾害形态多样,危害严重,对当地的人民和基建设施造成严重的损失。

首先,该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形高差大,受雨季和季节性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易发。

该县位于粤北山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层结构各异,多为石灰岩和
灰岩,地形起伏剧烈。

这使得地下水分布不均,山体结构易发生破裂断裂,使得崩塌和滑
坡等地质灾害突发。

其次,该县地形地貌条件差,植被覆盖率低,红壤土侵蚀性强,地表稳定性差,地质
灾害容易发生。

该县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土石流等灾害易发生,特别是在雨季时,因雨
水冲积和山坡或崖壁顶部的土壤松散,导致泥石流和山体崩塌等灾害频繁发生。

另外,该县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通讯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加上地质灾害
的频繁发生,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害,这将给应急抢险工作带来很大
的困难。

针对以上因素,该县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定期进行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勘察,尽
早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制定灾害预警和应急预案,积极排查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裂
缝等隐患点,并进行合理的区划,对重点发生地点进行采取有效措施,诱导和控制地表次
生灾害发生,化解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此外,该县还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
高设备和技术水平,健全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完善抢险机构和救援队伍,加强基层干部和
群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多的努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表4-1 滑坡、崩塌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4.2.1.2典型崩塌(及隐患)剖析对区内24处崩塌(及隐患)按不同岩性类别与致灾程度、危险性大小等综合考虑,对以下4处崩塌,即B1、B3、B7和B20逐一评估。

(1)神盘公路K22+450~K22+900段崩塌隐患(B1)①分布位置及特征该崩塌隐患位于神盘公路K22+450~K22+900左侧,石窑村以北,地貌单元为低山河谷,窟野河左岸。

所在岩质边坡坡角80~90°,坡向315°,坡面凹凸不平。

坡体由巨h)组成,岩体较完整。

水平层理及垂直节理裂隙较发育,坡体表面厚层砂岩夹泥岩(T3风化较严重,泥岩夹层尤甚。

边坡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无防护,有落石现象,雨季边坡失稳发生崩塌落石的可能性大,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

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1及图4-1。

②形成条件分析窟野河左岸为低山基岩斜坡受河流侧蚀,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破碎的岩石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三叠系巨厚层砂岩夹泥岩,半坚硬—坚硬岩石,泥岩夹层风化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巨块状、碎块状,极易产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公路相对高差()平距()窟野河1232.三叠系砂岩夹泥岩1.人工填土 3.风化裂隙图4-1 B1崩塌隐患剖面示意图T 3hQ mlQ mlT 3h(2)神盘公路K23+010~K23+200段石窑村北侧基岩崩塌(B3) ①分布位置及特征B3崩塌位于石窑村东的窟野河左岸,边坡紧贴神盘公路,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2及图4-2。

坡体宽190m ,高30~40m ,上陡下缓,坡向220°。

崩塌后壁高约15m ,坡角80~90°,坡体由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 3h )组成,岩体表层风化较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

崩塌体呈长方形堆积于斜坡坡脚,坡角50~60°,厚3~5m ,体积约26600 m 3,可列为中型崩塌。

崩塌体主要由砂岩块石、泥岩碎块和坡积粘性土组成,整体结构松散,坡面局部长满杂草。

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时有块石崩落至路基,影响现有道路行车安全。

②形成条件分析窟野河左岸为低山基岩斜坡受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破碎的岩石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三叠系巨厚层砂岩夹泥岩,半坚硬—坚硬岩石,泥岩夹层风化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巨块状、碎块状,极易产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3)神盘公路K28+110~K28+260段崩塌隐患(B7)①分布位置及特征B7不稳定混合边坡位于窟野河右岸,为人工开挖坡脚所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体,边坡紧贴神盘公路,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4及图4-3。

边坡宽约150m,高约30m,坡角50~60°,坡向92°。

坡面呈台阶状,局部长满杂草,坡体自上而下由土体和基岩组成,顶部为厚约20m的第四系风积黄土,中部为厚约2m的第四系冲洪积卵砾碎石土,底部基座为厚约5~6m 的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3h ),岩体较完整,风化严重,水平层理及节理发育。

边坡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已有治理多已失效,坡面可见小崩塌堆积,边坡失稳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较大,威胁公路及行驶车辆。

图4-3 B7崩塌隐患剖面示意图公窟3.三叠系砂岩夹泥岩3平距()相对高差()路野河2T 3h2.第四系冲积卵砾石层1.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Q 3al Q 3eolQ 3eol Q 3al T 3h44.裂隙②形成条件分析人工削坡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松散的土体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4)神盘公路K54+580~K54+780段基岩崩塌(B21) ①分布位置及特征B21崩塌发育于神盘公路K54+580~K54+780段左侧的基岩斜坡上,为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崩塌灾害体,斜坡紧贴神盘公路,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7及图4-4。

坡体宽200m ,高约30m ,上陡下缓,坡向182°。

崩塌后壁高约12m ,坡角80~90°,崩塌体呈扇形堆积于斜坡坡脚,坡角30~40°,厚3~6m,体积约27000 m3,为中型崩塌。

崩塌体主要由砂岩巨石及块石、泥岩碎块和坡积土组成,整体结构松散,坡面局部长满杂草。

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水及外力的影响下时有块石崩落至路基,小崩塌会阻塞道路影响现有道路行车安全,现无任何防护措施。

②形成条件分析边家沟左侧为低山基岩斜坡为沟谷下切形成地形陡峻的自然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破碎的岩石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三叠系巨厚层砂岩夹泥岩,半坚硬—坚硬岩石,泥岩夹层风化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巨块状、碎块状,极易产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续表4-3 崩塌及崩塌隐患危险性现状评估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2 滑坡现状危险性现状评估4.2.2.1 滑坡概述本次野外调查评估区内共发育有12个滑坡,现有滑坡主要分布在K41~K51段道路两侧松散堆积层比较发育的地段。

现按滑坡的类型、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进行分类,见下表4-4。

其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滑坡危险性评估表4-5。

4.2.2.2 典型滑坡剖析对区内12处滑坡按不同岩性类别与致灾程度、危险性大小等综合考虑,对以下3处滑坡,即H5、H6和H11逐一评估。

(1)神盘公路K45+900~K46+500段黄土滑坡(H5)①分布位置及特征H5滑坡位于神盘公路K45+900~K46+500段右侧的土质斜坡上,边坡岩性以第四系风积黄土为主,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10及图4-5和图4-6。

滑坡总体呈扇形,后缘呈圈椅特征,后壁较清晰,高约15m,中后部可见缓倾状滑坡平台,坡角约25°,主滑方向与路线基本垂直。

滑坡体长约80m,宽约600m,厚10~15m,体积约600000 m3,属大型土质滑坡,坡面上冲沟林立,植被稀少。

滑坡体整体上前薄后厚,岩性为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

现状H5滑坡较稳定,主要受强降雨及人为扰动而诱发,又公路紧贴滑坡前缘,在不利条件下可能被局部复活,直接威胁到公路的运营安全。

②形成条件分析地形地貌条件:坡所在地段斜坡平均坡度在45°以上。

该处地形是下陡、上缓,即前缘坡陡临空面大、中(或上)部较缓,有利于松散层堆积和雨水汇聚、下渗,其次坡面两侧有冲沟发育使坡体突出,能增大临空面、减小抗剪阻力,有利于助滑。

岩性条件:基岩斜坡上披覆有砂质黄土,其结构疏松,是该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

土体与岩体结构性质差别较大,也为该滑坡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构造条件。

水的影响:水的作用极其重要,是诱发滑坡的最主要因素。

水的作用包括降水渗入、地表水特别是洪水冲蚀、地下水的作用等。

降水尤其是丰水年雨季连阴雨、暴雨时段是滑坡的高发期。

降水入渗既能增大松散岩土体容重,又能浸润接触面(滑面),减小抗剪阻力,导致滑坡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