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锡崖沟地质学基础实习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地质学基础》野外教学实习报告
(专业必修课)
专业班级:自环2014级1401班
姓名:姜国义
学号:311405040117
指导教师:于吉涛、聂小军、郝成元、马守臣
2015年 10 月┄┄┄┄┄┄┄┄┄┄┄┄┄┄┄┄┄┄┄┄┄┄┄┄┄┄┄┄┄
实习成绩:
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年月日
⏹实习时间:2015年10月9日至10月16日,为期一周。
⏹实习人员:河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14级全体人员。
⏹实习路线:
①基地→红色岩层(村边小路)→马鞍蹄(大峡谷低)→基地
②基地→红岩大峡谷→碑林→基地
③基地→瀑布→隧道→基地
④基地→挂壁公路→基地
⏹实习区域概况:
我们此次实习的具体地点在王莽岭景区的南端的锡崖沟景区。锡崖沟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东南,坐落于王莽岭景区南端四周落差1000多米的深谷之中,面积约10.6平方公里。锡崖沟主要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灰紫红色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锡崖沟景区有较多的悬崖峭壁,该地区山陡沟深,地势险恶,峭壁环列。村中有一南北走向的大峡谷垂直分开,由北向南伸展,如天坑之地缝,深处可达200几十米,震旦纪红砂岩壁东西对应,曲折排列,窄处几米,宽处200多米。马鞍蹄大峡谷中有大部分的石英砂岩,沉积岩,变质岩等,有深邃的峡谷,直立的峡壁,崖壁下还有大片的崩积物-破碎石块。锡崖沟苍劲狂野的险峰峻岭,旷古雄壮的大峡谷,安谧清幽的田园风光,都令人称奇。然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锡崖沟人使用凿子,然后一凿子一凿子在绝壁上凿出来的一条挂壁公路。锡崖沟景区自古至今经历了地槽,地台及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阶段。其中地槽阶段经过一系列地质运动,形成了基本的褶皱基地,地槽阶段结束;之后长城纪开始转变为地台,沉积了盖层;之后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其地质演化经历了太古界、远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其中古生界中奥陶系分布较广,在锡崖沟大面积存在,主要由灰岩、泥灰岩和含燧石白云岩组成。
锡崖沟主要分为四个地层,有下更系统、中更新统、
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系统中分为楼则峪组:黄、棕黄色
细沙、粉砂、灰黄、土黄色亚沙土与棕红、褐红、灰褐、棕
黄色亚粘土、粘土互层夹灰绿色亚粘土、灰白色泥灰岩薄层。
下部夹数层黄色中-粗砂岩。亚粘土岩中常含铁锰质结核、钙
质结核,灰褐,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中常见到腹足类及其它
化石碎片;大墙村组:本区内分布广而零星。枣红色、鲜红
色粘土、含砂质粘土;大墙村组:枣红色、鲜红色粘土、含
砂质粘土。一般含有铁质薄膜和小结核,中更系统主要为离
石组,它分布普遍,上部是黄红、棕黄色砂质粘土,夹有3-5
层棕褐、棕红色古土壤层及黄白、灰黄色钙质结核层;下部
及底部,常见棕红色粘土或与棕黄色含砾砂质粘土互层,上更系统主要为冲积层,为现代沟谷Ⅱ级阶地。上部是灰、灰黄、灰褐、黑色粉砂土、砂质粘土,夹淤泥质粘土和泥炭;中部是褐黄、微红、棕黄色砂质粘土,含星散状小结核,具1-2条不甚明显的红色条带。上部是灰、灰黄、灰色粗、细砂层,具斜交层理,含小砾石和夹沙砾石层凸镜体,最后全新统为冲、洪积层:,是现代沟谷中冲洪积物。主要为黄褐-灰黄粉砂土及粗、细砂与砂砾石层。
⏹实习主要内容:
一、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及动员:
提交核对每个人的银行卡号由地质学基础于老师联系学校财务处发放实习基金,于老师和班主任聂老师联系实习的地点、出行的交通工具并安排实习具体路线。出发前于老师交代各班班长吧本班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组长以便人员的清点,然后叮嘱实习所携带的生活必需品,强调一些纪律和安全问题等注意事项。
二、实习的路线:
1)基地→红色岩层(村边小路)→马鞍蹄(大峡谷低)→基地
讲授内容:
平型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年代基本一致,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的剥蚀面存在。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
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
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
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
岩层;
②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
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
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
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
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
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
③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
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
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
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
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
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
本保持平行。所以,平行不整合的出现,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角度不整合接触: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这种接触关系叫不整合接触或角度不整合。其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①在地
壳稳定下降
或升降运动
不显著的情
况下,在沉
积盆地中形
成一定厚度
的原始水平
沉积岩层。
②地壳
发生水平挤
压运动,使
岩层产生褶
皱、断裂等
变形,岩层
伴随着水平方向上缩短
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则不断上升,并到达陆上的一定高度或成为山地,在此过程中还可能伴有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发生;③在陆上环境下,变形的地层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同时在剥蚀面上形成古风化壳、残积矿产等;④地壳重新下降到水下沉积环境,在剥蚀面上又形成了新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其底部常有底砾岩),新形成的地层与不整合面大致平行,但与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所以,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整合接触: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这种关系称整合接触。其特点是:岩层是互相平行的,时代是连
续的,岩性和古生物是递变的。整合岩层说明在一定时间内沉积地区的地壳运动的方向没有显著的改变,古地理环境也没有突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