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研究
现代台湾问题研究
现代台湾问题研究面对台湾问题,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那便是:台湾属于中国,是中华民族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而台湾久久不能回归祖国,而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让台湾回归的呼声也在扩大,但是台湾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影响着他的回归,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归和研究一下台湾的问题!台湾的历史在距今3万—2万年,祖国大陆民众已渡海移居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来往就未中断过。
战国时《禹贡》提到的“岛夷”,《前汉书》和《后汉书》提到的“东鳀”、“夷洲”,即是指台湾。
三国时期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接触越来越频繁。
公元230年,吴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将士万人渡海巡视台湾,公元605、610年,隋朝也两次派人去台湾。
到了唐代,祖国大陆人民开始集体到台湾开发土地。
随着大陆人民不断迁居澎湖、台湾,中国政府最迟从宋、元开始,经营和管辖台湾地区。
南宋时期,澎湖已隶属泉州晋江县,有宋军驻守。
元朝亦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台、澎民政。
明朝沿袭元朝旧制,在澎湖、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地驻军,行使管辖权。
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进行了全面开发治理。
1683年,其孙郑克塽归顺清廷。
清政府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台湾重归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
1787年,清政府将台湾建制为一个省,由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强占。
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政府正式收回台湾,行使对台湾的主权与管辖权。
不仅台湾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源,而且现在台湾的居民主要是祖国大陆移民,台湾文化是纯粹的中国文化。
自元朝以来,除荷兰殖民者与日本侵略者短暂占领过台湾外,中国政府一直行使台湾的管辖权,享有台湾的领土主权。
当然,也无可否认,历代统治阶级也将台湾视为“蛮夷”,作为“边陲”,尤以清政府为最,对台湾实行海禁,人为隔断台湾与大陆的交往,乃至割让给日本,对台湾人民造成了伤害。
征文 台湾问题研究
征文台湾问题研究台湾问题研究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台湾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台湾被视为中国主权的一部分,然而,台湾地区却一直在实际运作中保持一定的自治和独立性。
这一情况给两岸关系带来了诸多复杂性和挑战。
本文旨在对台湾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他们的历史背景、两岸关系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台湾问题起源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大陆败给了共产党,并撤退到了台湾。
此后的几十年里,两岸一直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双方各自发展,互不干预。
然而,台湾地区在国际社会中以“中华民国”名义存在,在一些国家与地区与大陆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
这种状况形成了现今台湾问题的基础,也造成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
二、两岸关系现状目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并不乐观。
台湾当局坚持追求“台独”路线,一些国际势力也借机操弄。
大陆方面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不容忍任何“台独”分裂行径。
这种对立态势导致了两岸关系的紧张,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纷争和矛盾。
例如,国际上只有少数的国家与台湾保持正式的外交关系,而大多数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外交关系。
此外,两岸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两岸关系及其发展方向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各方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个问题。
三、未来发展方向面对复杂的两岸关系及其发展方向,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非常重要。
首先,双方应该保持沟通和对话的机制,加强交流与互动。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进一步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利益,才能够相互谅解和寻找解决方案。
其次,国际社会应正确看待台湾问题,尊重中国大陆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
不应支持或鼓励台湾的“台独”行径,以免加剧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
最后,两岸各自应保持和平稳定的发展,以维护民众的福祉和共同利益。
结论通过对台湾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只有通过和平的对话和交流,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两岸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台湾问题开题报告
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台湾问题的由来指导老师:鲁海霞组长:李春雷组员:王柳,李春雷,张宝岐,苏淼,李鹏飞,张梦杰,一、课题的提出台湾自古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即在该地区繁衍生息,历代中国政府都曾以不同形式对台湾进行垦殖、开发。
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设立地方机构管理台湾事务,将台湾正式纳入进了中国的行政区划和版图里。
明末起,随着航海事业的大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崛起,中国国力相对衰落,因此台湾曾先后沦为西班牙,荷兰和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10月,台湾从日本的铁蹄下回归祖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分离呢?原因有二:一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造成的。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国际社会舆论的压力,违背全国人民和平民主的意愿,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由于内战不得人心,再加上国民党蒋介石退踞台湾,并以此为基地与中共抗衡,这样,使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状态。
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统一造成的。
194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正当全党全军积极为解放台湾做最后的准备时,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突然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然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后,中央军委正式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解放台湾的战役计划就此被搁置下来。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独分子利用国际形势变化,不断鼓吹两个中国,蓄意制造分裂,使海峡两岸良好的发展趋势遭破坏,近几年来才有所缓和。
那么,台湾问题来源于何?本小组展开了认真的探讨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地:掌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关键,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使祖国早日完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中国始终坚持”一国两制”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三、课题研究涉及内容范围:1.台湾问题的缘由2.”台湾独立”3.”两个中国”4.怎样认识台湾问题5.坚持”一国两制”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时间:2010.11.1~11.7撰写开题报告:课题认识;申报课题,,实验组成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研究性课题 台湾问题
研究性课题:台湾问题班级:102班组员:洪越李雅珩李烁蔡璐泽(一)研究过程1 台湾问题的战略意义台湾问题之于中国有两大战略意义:其一,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立国之本,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其二,突破列强强加于中国的海上战略封锁,建立东南海上屏障,前出西太平洋,扩大中国在太平洋的海权。
前者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后者则关系着中国与列强的海权之争。
2 台湾是中国在21世纪发展的生命线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是封闭性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微乎其微,那时台湾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主要在军事战略方面。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度越来越高,中国的GDP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均上升到世界第六位,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前的几百亿美元猛增到5000多亿美元,占其GDP的约50%,中国是世界钢材第一进口大户,石油已由自给自足变为纯进口国,经济规模的膨胀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对世界的依存度大大增加了。
因此,海洋运输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时,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已由过去的地区性大国正在向世界性大国迈进,使得台湾对于中国在21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态势和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生存与发展方面,台湾是中国进入太平洋最便捷的通道,也是中国通往各大洲海上运输线的战略中枢,失去了台湾,中国将失去海洋,失去了海洋就失去了海上贸易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就将受到限制,也就失去了民族富强的希望。
在国家安全方面,失去了台湾,中国的海军将被禁固在自己的内海,美日台建立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将对中国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使中国处于十分被动的战略态势。
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失去了台湾将会引起连锁反应,在内部,西藏、新疆、甚至内蒙古都有分裂出去的危险;在外部,某些国家将更加肆无忌惮地蚕食属于中国的海域和岛屿,这决非危言耸听。
3 台海战争的可能性祖国大陆的目标不是为了赢得一场战争,而是为了防止这场战争的发生。
大学生台湾问题浅谈
台湾问题浅谈我们知道,台湾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很久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始终怀有两岸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且一直笃信这一天的到来。
在这,就让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台湾问题。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
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蒋介石再次把个人私利公然放在全国人民利益上面,蒋介石把个人私利公然放在全国人民利益上面是蒋介石的向来的做法,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还有重要因素是外国势力(美国、日本等)介入。
蒋介石大肆出卖国家利益是蒋介石的向来的做法,早在1945年8月14日在日本投降前一天,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为主要条件换取苏联在日本投降前一天的8月14日出兵中国东北。
1946年1月6日当时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虽然对外蒙古的所谓投票有疑问,但还是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至此失去18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华北正北的外蒙古的华北变成内凹形,边境线后退内凹达千余公里,中国北部版图从饱满形状到弯月形状。
二:台湾问题与美国政府的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的事业。
然而,美国政府最终并未达到它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美国国务院1949年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艾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艾奇逊在他的信中说:“这种结局之所以终于发生,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少做了某些事情。
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我国曾经设法去左右这些力量,但是没有效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政府宣布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朝鲜战争爆发不过是给美国实行武力干预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和和重要机遇。
涉台研究工作总结汇报
涉台研究工作总结汇报
近年来,涉台研究工作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涉台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是对我国涉台研究工作的总结汇报。
一、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
民族尊严,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
通过深入研究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及时准确地掌握台湾问题的最新动态,为我国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我国涉台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新的两岸交流合
作模式,促进两岸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同时,加强对台湾同胞的关怀和支持,为增进两岸民间交流作出了不懈努力。
三、加强涉台研究队伍建设。
我国注重培养涉台研究人才,加强涉台研究机构
和团队建设,提高涉台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涉台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我国涉台研究工作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深化涉台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涉台研究交流与
合作,加强与国际涉台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我国涉台研究的国际视野,提高了我国涉台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总的来说,我国涉台研究工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台湾问题,不断拓展涉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
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专业:机械工程组员:张学号及成绩: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一、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自古就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国领土。
中国元朝政府在台湾有管理,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有万多人官兵舰队到达“夷洲”(台湾等地),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汉族人迁徙到台湾后,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福建素来耕地有限,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入闽,福建由地旷人稀、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地区,宋代以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特别是福建莆田,唐朝末期已经人口过多,人地矛盾非常严重,即使不断填海造地,围垦海湾,还是无法解决人地矛盾,迫使莆田人从宋朝初期就开始迁徙到台湾。
土地人均耕地的减少,使人们难以为生,便开始转向外地迁徙移民,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地方当局和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使台湾的经济得到很快地发展。
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比以往更为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二、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台湾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130公里。
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我国“七省藩篱”之称。
台湾海峽亦是重要的国际航道所在,更是日本的石油生命线所在,一但台湾海峽遭到封锁则会严重影响到日本的经济。
祖国的宝岛——台湾问题研究
祖国的宝岛——台湾问题研究一、探究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符合我们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利益。
目前台独势力猖獗,这对祖国统一带来了难度,但台湾国民党、亲民党领袖相继到大陆访问,这些都使台湾问题成为当今焦点、热点,值得去学生思考。
其次,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升华到爱国情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
探究台湾问题能够对台湾建立一个直观的、感性的、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为祖国和平统一奉献自己的力量!二、活动总体目标⒈知识目标:了解台湾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了解中国对台政策、方针、原则。
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掌握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⒊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使命感,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求实和勇于实践的作风;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间接的态度;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形成积极参与、主动合作的意识。
三、研究方法对于两岸情缘方面的研究,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如有关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等,这些均是我们老师和学生所共同关心的。
对两岸情缘的研究,是一项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它需要我们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又要有组织得当的研究途径和手段。
因此,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悉心指导,以及学生的全身参与和真实经历的活动过程。
采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网上查阅资料、收看电视《海峡两岸》等方式。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查找、收集、处理信息、编演历史剧,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乐趣,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从而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研究报告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研究报告引言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涉及政治、历史、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地区都表达了对该问题的不同立场。
本报告旨在通过哲学的视角,审视台湾问题,并探讨其根本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1. 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作为一个岛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早在16世纪,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就在台湾建立殖民地。
后来,清朝政府将台湾划归为其领土,并在19世纪末期宣布对台湾实行宗主国政策。
然而,20世纪初,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2. 国共内战与台湾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内战爆发。
中共获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共双方曾共同指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权力争夺的差异,在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国国民党政权撤退到台湾,并继续声称代表全中国。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坚持对台湾的主权主张。
二、哲学角度解析台湾问题1. 归属和身份认同哲学思考台湾问题涉及到对地域和国家身份的认同。
台湾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岛屿,拥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因此,台湾人民在对自己所属的国家和政权进行认同时,往往会考虑到这些特殊背景。
这种认同的多样性成为了台湾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自决权与统一哲学透视下的台湾问题也涉及到自决权与统一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民族和地域之间的统一,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
一方面,各地区都有维护自身利益和独立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趋势又对民族和地域的独立性提出挑战。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如何平衡自决权与统一的关系成为重要的哲学思考点。
三、解决台湾问题的哲学途径1. 对话与理性思考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的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对话和理性思考来解决分歧。
各方应该保持冷静和客观,充分理解对方的观点和利益,并寻求共识以达到和平解决的目标。
2. 和平发展与繁荣通过和平发展与繁荣来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途径。
台湾问题的调研和讨论
自从国民党残余政府踏上台湾,开始新的统治后,这个美丽富饶的岛屿离她的母亲越来越远。
只是一个窄窄的台湾海峡,却阻断了母子亲情,揪着两岸十几亿人的心。
近年来,台湾问题再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子最近越发猖狂,多次公开表示要将台湾从祖国大陆分割出去,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
更多的,是人们对这种丑恶的思想的愤慨和谴责。
现在,除了极少数国家因为台湾所谓的“经济援助”而支持台独,大多数国家还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
中国政府的立场则更加坚定。
随着台湾大选国民党胜出,以及入联公投失败,两岸关系又有了微妙的变化,似乎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苗头。
但为什么,台湾问题闹了这么长时间,迟迟得不到最好的解决呢?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首先,我来阐述一下所谓的台湾问题的具体解释:一)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的一部分军政人员战败后退到台湾,在美国政府支持下,武装割据台湾。
这样,台湾问题首先就是:首都在北京的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二)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三)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各种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我认为,在台湾问题中,有三个关键词:不可分割;美国;武力。
首先来看“不可分割”: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一段时间,台湾被掠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5年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关于新时代台湾问题的毛概论文
关于新时代台湾问题的毛概论文我们大家都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因为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毛概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台湾问题的毛概论文篇一:《试析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机遇与挑战》由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共内战,蒋介石退守台湾及50年代起美国的霸道介入,导致1949年后两岸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台湾问题自此产生。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坚定目标,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既有难得历史机遇,也不得不面临现实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贯彻两岸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机遇(一)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根据矛盾分析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大陆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当属主要矛盾。
试想,大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若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台湾的水平,那么台湾问题的解决就不会成为问题。
当前,令我们自信和欣慰的是,主要矛盾的最终解决已大步行走在路上。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大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乘风破浪,含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实力已今非昔比,有目共睹。
依法治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入宪,公民的民主权利不断丰富和逐步落实。
在不断超越中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6 000美元。
军事实力不断提升,蛟龙潜水、航母出海、神十问天。
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欢迎。
基于这些,大陆在两岸博弈中越来越主动,越来越自信。
两岸各方面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不断积累着正能量。
(二)国际上,中国大陆影响力日益提升东欧剧变以来,在西方国家按照“多米诺效应”来幸灾乐祸地围观中国“倒下”时,他们失望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他们的怀疑和惊诧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惊人奇迹,“中国道路”令世人强烈地感受到“中国震撼”。
教学案例—台湾问题研究性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台独分子——梦醒时分》——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一、课题名称《台独分子---梦醒时分》二、教学目标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作为新大纲、新教材改革的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是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主体研究精神,更能发挥历史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整体素质的价值功能。
在此指导下的《台湾问题的研究》的学习目标,可概述为:1.情感与人格发展目标:(1)说出综合国力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影响;从中美关系发展趋势中得出对台湾问题解决的认识;(2)写出自己对搜集材料、解决问题过程的认识,及对自己学习方法的影响。
2.能力发展与方法掌握目标:(1)说出所搜集材料的作用及使用情况; (2)说出调查问卷的使用目的和方法;(3)说出自己解决问题方法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意见。
3.文化素质目标:说出自己对台湾和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的重点关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史实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四、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政治术语难以理解,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理解起来也不容易。
五、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学生自主合作法探究讨论法辩论法六、研究过程研究背景介绍今年台湾政坛上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是台湾“领导人”的选举,这可以说是台湾各种政治力量的一场真正的较量。
不仅仅如此,台湾领导人在选举时的“惊人言论”同样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些学生也常常问道:中国政府为什麽不以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为什麽要关注美国的态度?为此,我希望学生针对台湾问题能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何能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呢?我出示了四段材料,创设情景,看看是否能激起学生对台湾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近几年有关台湾问题的4段材料:1.“解决台湾问题,我们特别强调决不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正是为了不使用武力,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2.北京时间2003年9月17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一致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问题纳入本届联大议程.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的闹剧第11次以失败告终.3.2003年3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
台湾问题研究论文
论台湾问题台湾自李登辉1994年提出“戒急用忍”两岸经贸政策之后,以迄民进党陈水扁执政八年,推动了一条阻挠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拒绝两岸直接“三通”的反潮流的政策,不但使得台湾经济转型升级了无进展,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更为加深,而且使得台湾经济长期陷入停滞衰退的困境之中,经济加速边缘化。
对于这些问题,国民党和马英九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决心拨乱反正,在两岸于一些政治问题上仍存在分歧的情况之下,两岸迅速达成了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共识,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马英九在岛内对于两岸经贸关系陆续作了一些松绑,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关系取得若干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两岸基本上实现了“三通直航”。
两岸直接“三通”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重要关卡。
“三通”的实现必将大大增进两岸经济联系,促进两岸经济整合,方便两岸人员往来。
“三通”的实现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突破,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时期,迎来大发展。
其次,两岸经贸关系将实现双向投资。
根据第三次两会协商达成的共识,台湾承诺将积极落实两岸双向投资。
双向投资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将推动台湾岛内重大的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经与大陆合作,带动台湾的机场、港口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创造就业机会。
双向投资的实现,将带动外资回流,增进台湾人民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从而促进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实现较高速度的增长。
当然,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和民进党出诸意识形态坚持和政党斗争的需要,对于大陆资本入台投资,采用非理性的手段进行阻挠,而国民党当局对于两岸双向投资实际上也是谨小慎微的,在投资项目、持股比例、投资方式等方面,限制仍过于严苛,尤其在与双向投资相关的产品贸易、人员往来方面,仍有太多限制,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减少大陆企业投资台湾的诱因,但两岸实现双向投资已是势不可挡的潮流与趋势,相信随着两岸双向投资的实现和发展,台湾方面的相关限制也必将陆续减少、撤除,因为这对台湾经济发展有利,是绝对必需的。
研究性学习之台湾问题的由来
一九四五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 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海峡两岸中国人 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十五 世纪后期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肆掠夺殖民地。一 六二四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 部。一六二六年(明天启六年)西班牙殖民者入台 湾北部。一六四二年(明崇祯十五年),荷兰又取 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一六二六年(明天启六 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一六四二年 (明崇祯十五年),荷兰又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 部。两岸同胞为反对外国殖民者侵占台湾进行了包 括武装起义在内的各种方式的斗争。一六六一年 (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于次年 驱逐了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美国 政府是有责任的。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朝野许多 有识之士,曾经为促使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分 歧的解决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上述三个联合公报 就包含着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 十分赞赏。然而也不能不看到,美国确也有人至今 仍不愿看到中国统一,制造种种借口,施加种种影 响,阻扰台湾问题的解决。 中国政府相信,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两 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是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个 共同愿望的。中美两国都应珍视来之不易的指导两 国关系发展的三个联合公报。只要双方都能恪守三 个公报的原则,相互尊重,以大局为重,历史遗留 下来的台湾问题就不难得到解决,中美关系就一定 能不断获得改善和发展。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 於一九八年八月十七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 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 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 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 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 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 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十多年来美国政府 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 公报的行为。一九九二年九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 向台湾出售一百五十F-16型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政 府的这一行为,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 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
浅析台湾问题
浅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下的台湾问题摘要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发展道路。
探讨中国的和平发展,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台湾问题。
因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必须建立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一个不统一的国家是谈不上“崛起”的。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在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对策选择。
第一部分,提出国家统一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和平崛起的应有之义。
首先阐述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内涵;随后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家利益中的核心问题。
即台湾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与崛起的关键。
第二部分,指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定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思路。
该部分从时代主题转化角度分析论证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解决台湾问题的对策选择。
本部分立足中国和平发展新实践,着重从经济、文化、法律、军事以及外交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选择。
结束语则论证了中国和平发展与解决台湾问题的辩证统一,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关键关键词:和平发展台湾问题时代主题国家利益一、国家统一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崛起的应有之义中国和平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这必须建立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
台湾问题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内涵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战遗留问题。
所谓台湾问题,是指中国海峡两岸统一的问题。
台湾问题之所以产生乃至久拖不决,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先看内因。
一方面,中国内战是台湾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统治集团战败退到台湾。
另一方面,由于海峡两岸长期处于敌对分离状态,以致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两岸人民在政治理念、经济利益、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均有差异。
2021年范文: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2021年范文: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一、课题提出背景我们都知道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领土。
自从国民党占领台湾后,台湾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
现如今,台湾与内地关系改善,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联系。
但美国向台湾秘密出售武器,台湾政府也并没有发出任何要回归的举动。
内地与台湾关系又变得矛盾重重。
但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却是只增不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为了让更多的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情况,深入了解国家国情,让同学们正视祖国全民族统一的问题,能够认识到祖国统一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二)研究意义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了解当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明确政策走向,从而为更好的收复台湾做基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决反对"台独"等反动势力。
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到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下台湾问题。
(二)访问法∶到大街上对一部分群众进行采访、访问。
四、实施步骤四、研究计划(一)准备阶段11月17日—18日,询问老师,邀请老师一起首先对此研究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根据小组成员自身条件进行分工,制定好方案。
(二)实施阶段11月19日—20日,到重庆书城或是在网上查找并收集有关台湾问题的相关文件、文学报导以及时事新闻,找出具有价值的资料。
11月21日—26日,小组成员到大街上的不同地点对人们进行"对台湾问题的看法"的有关采访,并及时记录下采访的信息。
再将所有收集到的资料集中到一起,小组进行一次粗略地整理和总结。
11月27日—30日,在老师的帮助下,将粗略整理的资料再进行一次筛选,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加以分析。
(三)总结阶段 12月1日—3日,小组对整理后的研究课题进行总结,得出自己的心得以及发表感想与言论,最后撰写出报告。
五、预期成果完成调查报告与研究报告六、条件分析主观条件∶本组成员对台湾问题有极大的兴趣,也热切希望祖国早日统一,所以有更大的研究动力,能团结积极合作。
研究性学习-台湾问题
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表研究成果展示(一)台湾概况台湾省坐落在我国东南部,包括台湾岛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面积共约36000平方千米,人口2200万。
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岛是个美丽的宝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岛上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距历史考证,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主要是高山族,已经在台湾生活许多代。
与福建一样,一些台湾居民,有信奉妈祖的习惯,讲闽南语;儒家思想在台湾的影响很大,台湾每年的教师节就是孔子的生日,繁体中文是台湾人民的通行语言,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沉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大陆与台湾早就有往来,在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就向荷兰殖民者说过,“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由于便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战后台湾的经济发展迅猛。
许多制造业生产在亚洲地区位居前列,工业产品包括汽车、飞机、轮船、石油化工产品、钢铁、机械、电器、电脑与电子消费品、纺织品与服装、体育用品、鞋、玩具、加工食品及手工艺品等,大部分用于出口。
当代台湾问题研究(正式)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考核情况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学院:人文学院课程名称:当代台湾问题研究学分: 2 学号: 22309105 姓名:王凯鸣考核方式:课程论文评分标准:课程论文评分标准分值得分选题恰当,有一定的创新性30格式规范(具备摘要、关键词、参考30文献)内容完整,结构合理,分析恰当,文40字通顺课程论文成绩教师签名:刘俊时间: 2011.12.20“台独”问题之己见[摘要]台湾问题自从产生起就复杂多变,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势。
作为利害各方所关注的“台独”更是复杂多变,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如何实现两岸统一、最终将在什么期限内实现统一,这一直是利害各方所难以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台独;文化教育;契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
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
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一九七九年后,中国政府更是以极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
自一九八七年底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极力推行以制造“两个中国”为核心的分裂政策,一直发展到公然主张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危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台湾问题开始形成。
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在台湾问题中“台独”又是两岸及美日等国所关注的焦点。
台湾问题由来及前景浅析
台湾问题由来及前景浅析摘要:台湾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台湾问题的是国内与国际双重因素影响下产生,国内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撤退台湾,造成两地相互敌对的状态;在国际上,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插手也是造成台湾问题拖延,两岸隔绝状态持续的重要原因。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崛起使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周边国家纷纷施压,领土争端不断。
台湾一方面依赖美国,以抗衡大陆,它也是美国重返亚太的跳板,封锁中国的重要弧链组成;另一方面,台湾与大陆交流与联系日益增多密切,这虽然给台湾问题的解决带来一些希望,但台湾内部政局的动荡,台独势力的抬头,也给统一带来了很大障碍。
所以未来台湾问题如何走向仍是值得深思。
关键词:国共两党之争美国重返亚太台独对台军售经济交流与文化差异民心所向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置疑的。
二战后日本受降,中国作为战胜国收回台湾,从此台湾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结束了日本在台湾的五十年统治。
此时国内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还未结束。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面对艰难的形势,蒋介石采纳历史地理学家出身的张其昀的建议,决定把台湾作为今后的退身之所。
他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由于蒋介石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导致和平谈判破裂,1949年4月,共产党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以强大的攻势迅速解放了国民党统治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国民政府”各部门从成都逃往台湾;12月10日,蒋介石和儿子蒋经国,乘飞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飞往台湾。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准备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被搁置下来,台湾问题是两党之争的延续,也可以说内战的延续,从此以后两岸隔绝状态开始。
台湾政局对台湾问题的影响:台湾政局的演变,台独势力的温床在蒋介石偏安台湾后,在反省在大陆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对国民党进行改造,实行高压独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分子,同时也加紧传位蒋经国。
涉台课题立项
涉台课题立项
近日,一项关于涉台问题的研究课题已经立项,这也是当前国内关注的热点之一。
该研究课题将重点围绕着两岸关系、台湾问题、台湾民意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政府提供更加科学、客观、具有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
在当前台海形势趋于紧张的背景下,探讨涉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台湾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为双方未来的和平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此外,该研究课题还将关注台湾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变化等问题。
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台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也可以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总之,涉台课题立项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更在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和扩大。
我们期待着,这个研究课题能够获得成功,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问题研究——浅析“二二八事件”,还原一段历史真相“二二八事件”已经过去了67年了,它在台湾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道伤疤。
而在大陆,知道的人却很少。
我是偶然接触到这样一件历史,带着好奇去追索。
专门为此找了一部梁朝伟拍的,以此事件为背景的老电影《悲情城市》,至今还时时去听这部电影的主题曲。
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迎合着不同人的要求,不同的政治立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一个比较中肯的态度分析,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二二八”一、“二二八事件”概述狭义上的“二二八事件”,仅仅指的是1947年2月27日的台北缉私血案以及次日的民众请愿血案,属于无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体制外的群里性冲突事件。
而随后,台籍精英介入事件处理,要求改革省治,16县市民众声援发展成为波及全台湾的民众抗争运动,这就是广义上的“二二八事件”。
它是一场大规模的、有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的体制外的政治运动。
1947年2月,此时台湾光复已经有一年半年之久,由于战争的创伤,及社会的急剧转型,台湾重建面临巨大的困难。
陈仪接手治理台湾以来,虽极尽心力,依然避免不了行政低下,贪腐频出的现象。
大陆籍官僚垄断了台湾省的主要权力,台籍精英参政困难。
统治政策束缚了台湾民企的发展。
通货膨胀,失业问题严重。
滞外台胞返籍,对台湾社会构成巨大隐患。
台籍精英要求撤废行政长官公署,废除专卖局,贸易局,尽快实现县长直选,还政于民。
台湾社会危机加重。
二二七缉私血案成为了二二八事件的导火索,台湾危机爆发。
1947年2月27日,台北圆环发生缉私血案。
就像现在的城管追捕小贩一样,或许这样的事件在当时的台湾早已屡见不鲜。
可是这次,比平时会稍微严重一些。
当日傍晚,缉私人员佯装买烟,强行没收台北小贩林江迈的走私香烟,林氏苦于生计,苦苦相求,并发生了肢体冲突,林氏被打昏厥。
当时群情激愤,周围群众看不过眼,追打缉私人员。
其中一名缉私员,逃跑途中开枪误伤路人,致其死亡。
次日,死者家属纠结民众,来到行政长官公署请愿,声势浩大,要求“惩办凶手,杀人偿命”中途不断有群众加入,大家受专卖局警察欺压已久,途中捣毁了台北市专卖局,袭击了台湾省专卖局,问题却未能得到及时回应解决。
最终大批民众来到长官公署请愿,要陈仪拿出解决办法。
陈仪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想尽快驱散群众,化解危机,不想在总署门口导致民众与卫兵冲突,当场击毙一人,击伤两人,官民冲突进一步加剧,局面失控。
此时的群众抗争方式不再是敲锣打鼓、喊喊口号,而是打砸抢。
危机迅速波及整个台北市,并且出现了台湾人殴打外省人的现象。
陈仪苦于兵力有限未能有效控制,全市大多数警局,专卖局,贸易局等机构被捣毁。
后来民众又攻占台湾广播电台,对全台民众播音。
事件如同狂风暴雨迅速波及全台湾。
至此二二八事件全面爆发。
陈仪苦于无兵,为了迅速恢复局面,并通过台籍精英安抚群众。
据蒋渭川回忆:2月28日下午,“我回到店中已有许多商人及邻居父老等候在店,听说宪兵团长张慕陶两次来拜访,并留下一函,拆开才知道他是奉陈长官之命,请我出来收拾大举”[1][1]蒋渭川:《二二八事变始末记》,《蒋渭川和他的时代》,第4页下午2时张慕陶送蒋渭川到台湾广播电台安抚群众,传达长官决议。
3时,陈仪发表广播讲话,再次呼吁台北市民。
当晚,台北军警戒严。
二二八事件很快波及全岛,3月1日部分县市已经召开紧急会议,要求政改。
“请废止长官公署制度,改为省制,实施省、县、市长选举;改组台省高级人员,启用省内人才。
”[2][2]《3月1日中央社讯》,《二二八官方机密史料》,第16页。
此时的二二八事件已经不是简单的群体冲突事件,逐步演变成台籍精英趁机要求省政改革,台北市自发成立处委会,以此和政府谈判。
5日下午5时半,“台湾省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成立简称处委会,其筹备会议在中山堂举行,到会筹备委员40余人,律师陈逸松为临时主席,制定了《“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组织大纲(草案)》[3][3]《二二八事件研究》,褚静涛,第291页。
此时的处委会,有民间政府组织的样子,不过组织相对比较涣散,政治意识并不是特别成熟。
陈仪迫于压力,力图尽快使台湾恢复到二二八之前,不断退让。
此时台湾岛内各县市,抗争不断,政改之呼声此起彼伏,局部冲突也时常出现。
也就是岛内的十六县抗争,积极声援二二八。
台籍精英要求改革台湾省治,请求中央派大元赴台处理,并制定了处理大纲四十二条,然而这样的呼声中央是不能容忍的。
陈仪起初是想通过和平解决,后来事情不断复杂,远非陈仪所能控制。
陈仪不得以请命中央,但陈仪并没有将事件归于自己施政之失,反倒将二二八事件定性为“背叛国家”的暴乱事件,并将责任推给岛内的流寇乱匪(共党),这是老蒋所不能容忍的。
蒋介石作为一个军事家,处事策略自然利落。
采取了先派兵维持秩序,后中央宣政抚慰。
蒋介石对台用兵,并未直接军事镇压,而是启用二十一派兵回防。
国民党军队迅速控制台湾各交通要道,处决台籍精英。
陈仪、柯远芬等人不经程序滥捕滥杀,加之岛内军警伺机报复,还有随后的清乡运动,触及无辜者真多,大有白色恐怖,处置过度之嫌,给台湾人民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19日,白崇禧一行乘专机来台代表中央政府宣慰,以宣示宽大为怀的方针,稳定人心,对军宪警产生了约束作用。
至此二二八事件风波始平,不过留给台湾人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痕。
二、二二八事件定性多年来,各派政治势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了不同的政治目的,不断对二二八做出各种解释,其中有“暴乱说”、“起义说”、“文化冲突说”、“派系斗争说”、“省籍冲突说”、“阶级冲突说”、“台独说”等,凡此种种,从某些方面和立场来理解也不无道理。
笔者本着客观公正,不在政治活历史学术某一个孤立的方面,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不在使二二八成为一种伤痛的回忆,而是作为新时代台陆和谐史鉴基点。
我更倾向于将其定性为是台湾人们自发的爱土爱乡的省政改革运动,其中不乏官民冲突和阶级对立,但是并非省籍冲突、族群对立等。
暴乱说。
二二八事件中民众乱打与国军滥杀,被害人包括阿山(外省人)半山、(台籍精英)和台湾民众,偏执的解释干脆将其简单化,国民党往共产党身上推。
二二八事件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指其参与事件的人们是暴徒,此事件为暴乱,台湾人长期被人本人统治,被奴化,受共产党和野心家煽动。
台民暴乱说无疑有助于国民党统治台湾,令台人不赶有反抗之心,也为当时蒋介石派兵镇压提供了口实。
大陆曾经一度在二二八问题上将其说成是城市暴动或者起义,无疑是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起义说。
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共产党认为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人民的反蒋武装起义,是国统区“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对国民党暴政,反贪官污吏的行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环节。
这一说法完全是政治立场的需要,不能反映二二八事件实质。
当时台湾光复不足一年,国共内战始发,台湾人对大陆的政治认识不不是十分明朗。
文化冲突说。
台湾受日本统治50年,在思想上受到日化,不肯认同足够;在文化上,也不同于祖国。
大陆处于农业社会阶段,低文化的外省人统治现代文化的台湾人,激起了双方的冲突。
[4][4]李莜峰:《解读二二八》,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第90—108页。
这一论断的发明者最早为以陈仪为主的大陆籍官僚。
他们认为台胞奴化太深,不认同祖国文化,排斥外省人。
不可否认,50年的台海分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制度风俗确有不同,但这样的冲突是可调和的。
文化冲突说未能揭示二二八事件的本质,也无法说明其复杂性。
派系冲突说强调,缉私事件闹得不可收拾,派系冲突不可小看,起到了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作用。
陈明通认为,“国民党中央,行政长官公署即本土社会三个层次的派系腐化与斗争,是陈仪无法落实她的战后复兴工作,并导致了二二八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5][5]陈通明:《派系政治与陈仪治台论》,赖泽涵主编《台湾光复初期历史》(论文集),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3,第289页。
在台湾接收与重建过程中,国民党内个派系以及岛内各地方派,的确因其集团利益或阶级利益发生了摩擦,派系冲突说有助于对二二八事件复杂性的认识,却忽略了统治阶级内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共性和妥协性。
省籍冲突说认为,二二八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外省人统治本省人,所以发生冲突。
当时,大陆籍军公教人员与台胞因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冲突,但并非“你死我活”的排斥性矛盾。
省籍冲突说说完全将二二八事件简单化。
政府的失政是统治者与被统治着的矛盾,族群冲突则是制造了人民间的血仇。
二二八的受难者包括本省籍和外省籍,应归于当权者反应过激、滥用权力、而非族群压迫。
阶级冲突说,可以说为大部分民众所接受。
台籍精英与当权的大陆籍官僚有阶级利益上的冲突,也与台湾的工农大众有矛盾。
仅仅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的一个维度划分光复初台湾个阶级,并将客观阶级设定为就是认同阶级,行动阶级,把二二八事件的官民冲突简单化,无法解释何以不同阶级的人会走到一起,共同反对官府,而广大的工人、农民却很少参与二二八事件。
台独说,海外“台独人士,出于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需要,掩盖官民冲突的本质,称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人反对大陆人的统治”的省籍冲突,是“台湾民族反抗中国民族的一场民族冲突,来为台独提供依据。
在二二八事件初期,就有人打出“赶走中国人(外省籍),我们要独立”“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等的的口号。
持台独说观点的人无视本省人还是外省人都是汉民族,不存在民族矛盾,抹杀官民冲突的阶级性,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就站不住脚跟。
二二八事件由缉私血案而迅速扩大,由经济而政治,由自发而组织。
他不是出自于个别人所为,是台湾人民对光复一年多来政府施政措施不满的总爆发,由台湾17县市民众的抗争运动构成。
台北市是发源地和中心,16县市对台北市起到了呼应与激荡的作用。
由于二二八事件十分复杂,我们不能轻易下判断,以免造成对历史的亵渎。
本着爱国爱家,民族民主的精神。
我们更愿意将二二八事件定性为是台湾同胞争取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求民主自治,当家做主的“爱国爱乡”的民主运动三、二二八事件与台独自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以来,蒋氏一直都将二二八定性为共党暴乱,严禁民间议论,也反对彻查二二八真相。
海外“台独”人士,出于反蒋统治需求,掩盖官民冲突,大肆贩卖省籍冲突和族群冲突,为台独创造历史依据。
蒋经国统治后期自知来日无多,希望在有生之年化解省籍隔阂。
台“国安局”成立“拂尘专案”搜集各方资料终于汇编成《拂去历史明镜中的尘埃》一书,于1986年在美国出版,试图澄清二二八真相,不过该书仍然强调中共蔡孝乾在二二八中的幕后领导作用,未能主动承担国民党治台之失的责任,也未能给台湾人一个交代。
“1947年廖文奎撰文,批判长官公署接收人员如帝国主义,自认为是解放者,轻视台湾人,排斥台湾人。
台湾人在被压迫下将会从中国民族主义转变为台湾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