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第一章:讲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老子》五章第一章:讲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f6810e3186bceb18e8bb0e.png)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老子》的开篇,讲的是很抽象的东西,比较难理解,所以历来对它都是众说纷纭。
对这些解释,我不敢说它们错,我只说我理解的和它们都不同。
下面我就把我理解的说出来。
当然我解释的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抛砖引玉,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努力,互相取长补短,总有一天会把它搞懂的。
“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解释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它就不是一般的道了。
这样解释的人认为,老子开篇就提出了他的思想核心--道。
我不同意这样的解释。
我认为这里面的三个“道”字统统是“说”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现在要说一些可以说的东西,这不是平常说的东西。
我认为,老子在开篇并没有提出他的思想核心--道。
当然,我的这个解释,还有一个漏洞,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道”字有没有“说”的意思。
关于这个,我无从考证。
如果有“说”的意思,那么我的这个解释多半就是正确的了,如果没有“说”的意思,那么我的这个解释就不对了。
可是,不光我的这个解释不对,连现在流行的解释也不对,因为它也把第二个“道”字解释成“说”的意思了。
如果在老子那个时代“道”没有“说”的意思,那么这一句就可以解释为:道是可以遵循的,它不是我们平常见的道路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给需要起名字的东西起名字,但是这不平常物体的名字。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要先给我要说的这个特殊的东西起个名字。
为什么要先起名字呢?因为你要建立一门从来没有的学说,你就先得给你要讲的东西起名字。
比方说,你要建立几何学,那么你就得先给一些东西起名字,例如角、垂直、平行线,不然你就无法叙述。
所以开篇这一句,老子就象一个说书的先生一样,告诉大家:我现在要说一些不平常的东西,我要先给我要说的东西起名字。
我这样的解释对不对呢?接着往下看。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412b5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1.png)
老子五章教案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包括了81章,其中以前五章为核心内容。
这五章主要介绍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基本原理。
本教案旨在通过解读《老子》前五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熟悉《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3. 掌握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解读。
难点: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老子》中的哲学概念和意义。
3. 思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和评价《老子》中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老子五章概述》1. 介绍老子及《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简要概述《老子》前五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子》被称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第二课时: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1. 解读《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和哲学意义。
2. 分析《道可道,非常道》中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观点。
3. 讨论《道可道,非常道》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第三课时: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 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内涵和哲学思想。
2. 探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中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 思考《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四课时: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1. 解读《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思想内涵和政治意义。
2. 分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中的领导者观和治国理政原则。
3. 讨论《不尚贤,使民不争》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启示。
第五课时: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1. 解读《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意义。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41643155270722192ef76e.png)
初中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选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
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说,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
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
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这五大阶段。
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
”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境界迈进的过程。
法是效法,参照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按照大地的规律,大地万物按照天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效法自然的法则,自然无为,无不为,这就是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0fee3ba76e58fafbb00319.png)
《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1.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三则教案1
![《老子》三则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dcf637b79563c1ec5da71e3.png)
第13课《老子》三则授课者:廖美玲授课班级:11服装授课时间:10月8日(周一)1—2节【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简短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哲理。
2、在理解、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社会、人生问题进行辨证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1、理解道家思想中关于事物两面性的哲理。
2、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一般会怎么说呢?“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板书:老子三则)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教兴起以后,老子又被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尊称为太上老君。
相传他母亲当年怀了72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三、讲解第一则(蒋老师已经讲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四、讲解第二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想问下大家,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吗?你知道关于塞翁失马的故事吗?故事:从前,在边塞有父子俩靠放牧马匹为生。
这天有匹骏马忽然逃跑了,儿子怎么追也没追回来。
大家都安慰他。
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bba9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5.png)
老子五章教案第一章:道德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道德。
他认为,道德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由外部规则强加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和体察自然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并应用道德原则到他们的生活中。
第二章:实践这一章讲述了如何实践道德。
老子认为,通过放下我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我们能够回归本性、获得内心的平静,并且与宇宙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实践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和身心灵平衡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老子所倡导的道德。
第三章:无为这一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的概念,即通过放弃努力追求控制和改变事物来实现真正的力量和成就。
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无私。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无为的含义,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无为的原则。
第四章:无名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无名的重要性。
他说:“名可名,非恒名。
”我们经常为了一些虚有其表的名誉和地位而努力,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在追求名声和荣誉的时候,保持谦虚和内心的平静,并将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品质和实现自身价值上。
第五章:无心这一章强调了无心的重要性,指的是从心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由而坦然的态度迎接一切。
老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平和、开放和无私的心态,并关注他们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结。
《老子》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828212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0.png)
《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重点: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过程:一、知识链接:方法: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关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老子以及《老子》的信息。
1、时代背景:2、介绍作者:3、介绍《老子》【翻译课文】要求:逐句翻译,重点字要落实。
并总结本章老子要表达的意思。
第1则(第11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译文】【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译文】【原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原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原文】【老子的结论】第2则(第24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译文】【原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原文】“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译文】【老子的结论】第3则(第33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译文】【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原文】“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译文】【原文】“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老子的结论】第4则(第64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原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老子的结论】【探究课文】1、“当其无”似乎应该理解成,“只管做好,先不要考虑是否有用,做好了自然就会有用,只管把轮做好,自然有车之用;只管把门窗做好,自然就有室之用;……一副好车轮肯定有用武之地,一套好门窗自然有房间用到它。
《老子》五章教学反思
![《老子》五章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347de007c1cfad6185fa7a3.png)
《老子》五章教学反思这是《老子》五章教学反思,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老子》五章教学反思第1篇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弟子未必不如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
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
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习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
”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
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
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老子三则优秀教案
![老子三则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0c953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c.png)
老子三则优秀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三则优秀教案教案一:《老子》导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2. 培养学生对《老子》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2. 学生对《老子》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老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老子》相关的图片或名言,引起学生对《老子》的兴趣;2. 学习《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教师简要介绍《老子》的背景和作者,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理解其主要思想;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老子》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4. 深入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老子》中的思想,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5. 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总结《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老子》的其他章节,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他们对《老子》的理解和思考。
教案二:《老子》的生活实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2. 培养学生对《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2. 学生对《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1. 《老子》的相关章节和解读资料;2.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老子》生活实践观点相关的图片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2. 学习《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教师简要介绍《老子》中关于生活实践的观点,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理解其思想;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项与《老子》观点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品,或者进行一个小型的社区服务活动;4. 反思和总结:学生在实践活动后,进行反思并总结他们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5. 分享和讨论: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实践体验和感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5f2b5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70.png)
道德经教案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年月日集体备课主备课人:_陈梅英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年月日教学过程(续):四、按照学习第一章的方法,学习第四章。
1、读准字音、读通顺。
2、结合注释理解章节内容。
[第四章注释]①冲:通盅(chō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
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ō):消磨,折去。
兑(ruì):通锐,锐利、锋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à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
“湛”、“沉”古代读音相同。
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第四章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3、谈体会,老师点拨。
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
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
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
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
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
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3a796a51e79b8969022645.png)
《老子》五章教案(P222)一、老子简介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
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
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
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
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1、解题出自《老子》第一章。
可视为整部著作的导语。
如同现在的理论著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
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老子》五章课文详解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老子》五章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90c971ca216147917112845.png)
《老子》五章课文详解教学参考0525 2100《老子》五章课文详解一章【译文】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
凡是可以叫出的名称,就不是永恒的名称。
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虚无,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存有,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同出一源,只是名称不同,都是同本质的玄妙之理。
从理中寻理,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评析】第一章阐释和描述“道”,“常无”和“常有”同出于“道”,是其的两个方面,说明“道”的特性:天地初生时,除了自然法则的“道”什么也没有,故“无”;万物萌发于“道”,故“有”。
“玄之又玄”强调“道”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不能被人们直接和用理性思维去感受的性质,“众妙之门”强调“道”是一切玄妙之理的渊薮(薮,sǒu;比喻人或事物的集中的地方),一切道理由“道”生发而出。
二章【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有与无相生,难与易相成,长与短相对,高与低相向,音节与旋律相和,前与后相随,(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规律做事,顺应自然施行教化。
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阻碍原始状态。
任其生长而不占有,做了事情也不自恃,万事成功也不居功。
因为不居功,因此才永远不失去。
【评析】本章先说明“美”与“丑”、“善”与“不善”的观念相反相成,后六句说明观念的相互依存。
接下来,老子从这些观念出发推论他的治国之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提出总的要求;“万物……功成而弗居”,具体陈述如何做;“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讲效果,“圣人”自己不居功,万物也一是不到“圣人”之力。
十九章【译文】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会有百倍之利;放弃仁和义,百姓会回归上孝下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
(抛弃)这三种东西,把它作为文治法度还不够,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要坚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抛弃学问就没有忧患。
山东大学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山东大学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69bee72276c66137ee06197f.png)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诗经》(二首)之《木瓜》教学目标:1、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2、了解《木瓜》中所表现的纯洁爱情。
3、从男女之爱中扩大开来,引导学生了解爱是美好的情感,她使得世界变得美丽。
4、明白真正爱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导语: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
一般交往中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
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还有这种传统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过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太看重仪式了。
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
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
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二、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木瓜【原文】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③。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④。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投:投送。
②琼:美玉。
琚(ju)佩玉。
③瑶:美玉。
④玖(jiu):浅黑色的玉。
【译文】你用木瓜送给我,我用美玉回报你。
美玉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桃送给我,我用琼瑶作回报。
琼瑶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李送给我,我用琼玖作回报。
琼玖不单是匈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三、讨论:《木瓜》一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总结:本诗从字面描写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四、出示: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讨论总结:深挚的母爱。
五、出示: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大学语文老子教案
![大学语文老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12036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7.png)
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掌握其哲学体系。
2. 分析《老子》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老子》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 《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德、无为而治。
2. 《老子》的语言特点:简约、含蓄、辩证。
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中“道”的哲学内涵。
2. 分析《老子》语言背后的深意。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老子》原文、译文、注释。
2. 相关视频资料:《老子》解读、老子生平介绍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简要介绍老子及其生平。
2. 提出问题:老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二、文本解读(40分钟)1. 道论- 解释“道”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 分析《老子》中关于“道”的论述,如“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
- 讨论老子对“道”的理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2. 德论- 解释“德”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德”是人的道德品质。
- 分析《老子》中关于“德”的论述,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等。
- 讨论老子对“德”的理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3. 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而治”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 分析《老子》中关于“无为而治”的论述,如“无为而治,其政闷闷”、“治大国,若烹小鲜”等。
- 讨论老子对“无为而治”的理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结合实际,讨论《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对《老子》的理解和感悟。
四、总结与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老子及其思想。
- 撰写一篇关于《老子》读后感的文章。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文本解读、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老子》的思想内涵。
老子五章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反思
![老子五章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f24235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b.png)
老子五章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反思老子五章教案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老子》五章教学设计1.了解老子这个存在争议的名人。
2.理解“道”这一核心概念。
3.初步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生活和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节选内容运用辩证法思维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子》五章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8ab8b6f524ccbff12184a6.png)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是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⑾象:似。
[第四章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⑤锉其兑:锉(cuō):消磨,折去。兑(ruì):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à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教学方法:
学生学法:
一、教学过程:导入:
说到“无为而治”,我们总会想起老子。无为而治总让我们想到消极的东西,老子传递的究竟是不是消极的治国理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子是怎正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含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含](https://img.taocdn.com/s3/m/839f94079b89680203d825e3.png)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含答案)对应学生用书P8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
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125f2f482fb4daa58d4b50.png)
《老子五章》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总结《老子五章》《胠箧》及《逍遥游》中表现出的道家思想
归纳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文的影响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巩固
1、词类活用
2、词语解释
3、句式和翻译
二、小结
总结课文中表现的道家思想:
尊重自然规律,不刻意而为;
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返璞归真;
谦虚、真实、柔和、知足。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做到天人合一。
绝圣弃知,返璞归真
三、拓展与思考
以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的作品作为范例,分析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作品的特点明确:
内容:
1、描绘仙境,勾勒老庄笔下的理想世界
2、描绘自然界的虚静、空灵的景致
3、展现物我合一的境界
4、表达追求自由,不愿意受世俗功名的束缚的理想
5、表现荣辱不计,悲乐不惊的豁达心境
表现手法:
1、采用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描绘景致
2、语言清新、自然
3、情景相融
四、联系现实
谈谈道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借鉴之处
1、尊重学生个性
2、给学生一点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不拔苗助长,也不越俎代庖。
3、放弃功利教育,而行无为之教
五、作业:
《成长的过程》
体裁:记叙文或议论文
字数:800字以上。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db0f3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8.png)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要求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导入:《史记#8226;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老子(前6XX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
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
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
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教案(P222 )、老子简介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
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着《老子》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老子》分“上篇” 《道经》和“下篇” 《德经》,合称《道德经》。
共81 章,约5000 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
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 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
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 ,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
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
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
如他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1、解题出自《老子》第一章。
可视为整部着作的导语。
如同现在的理论着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
主要有:“道”,“名”(即“概念” )、“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 ;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
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
所以,常用“无” 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
“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
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3、分析在本章,老子要说明的是这样几个问题:(1)“道”,非通常意义的“道”,也不是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称自己的学说的那个“道”。
而是用来概括天地万物本源的“道” 。
(2)名,就是“概念”。
因为当时的语言里还没有“概念”一词,所以用“名”表示。
他认为,对具体的事物,可以给它确立一个称谓,如“人”、“猫”、“狗” 等,而且是专用的,不能挪作他用。
对非实在的抽象的事物,也可以给它确立一个称谓,但需要借用已有的词汇而另赋新义。
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
(3)他在《道德经》里借用已有的词汇而另赋新义的“名”是“无”和“有”。
用“无”概括天地的始原;用“有” 称述万物的根本。
这与通常所说的“无”、“有”的意义是不同的。
(4)他创作两个“名” (“概念”)的目的,是要用“无”和“有”的眼光,去观察探索天地的奥妙,以及万物所遵循的规律。
(5)他创造的两个概念“无”和“有”都很晦涩难懂,所以称它为“玄”,即“幽深”。
总之,本章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提出了“道”这个概念,用来揭示天地万物的本原。
在老子看来,道,非常玄奥,不具备明确的“质”的规定性,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
用“道”命名,只是权宜之计。
四、《上善若水》赏析(P222)1、解题本章的主要意思,是讲什么样的人才接近于“得道” 。
在老子看来,要想得道,就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
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格” 。
如果说,第一章谈的是对宇宙的看法,那么本章阐述的是老子“上善若水” 、“不争无尤” 的处世哲学。
他认为“水”是人处世的最好榜样。
请正确区分“善”的不同意义。
2、翻译高层次的美德就像水一样。
水的美德在于滋润万物而无所求。
自甘居于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就很接近于道了。
(人生的选择也应如此)居住(要)选择自然祥和之地;心理状态要像深渊一样平和沉静,与人相处要友好仁义,说话要语气平和讲诚信,为政(“正” 通“政”)要善于治理,做事要善于发挥特长,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
只是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有过错。
3、评述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水最显着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
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
”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
他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坚忍负重,居卑忍辱。
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五、《有物混成》赏析(P222)1、翻译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
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 ,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
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 ,“道”遵从自然。
2、讲解本章是对“道”的几个重要特征的阐释:一、“有物混成”,这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
“道”并不是不同分子或各个部位组合而成的,它是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对于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的完满,无限的整全。
二、“道”是个绝对的变体。
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相对的,而“道”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独立不改” 。
“道”是一个变体,周流不息(“逝”)地运转着,但它本身不会随着运转变动而消失。
三、“道”是无声无形的(“寂兮寥兮” )。
事实上是无以名之,不该立名的,如今勉强给它立个名,只是权宜之计,为了一时的方便。
四、“道”不仅在时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先天地生”“为天下母” )。
五、“道”是循环运行的。
它的运动终将返回到原点(“反”),这个原点即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处。
六、用“大”来勉强形容“道” (“强为之名曰‘大' ”)。
这个“大” ,指幅度或广度,亦指它高于一切。
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
这四大的可贵处,就在于遵循自然而运行。
所谓“道法自然” ,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六、《大成若缺》赏析(P222)1、解题本章讲的是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
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
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
2、翻译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
最充盈实在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注意!“躁胜寒,静胜热”句,疑语序有误,请改为“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克服急躁,寒冷克服暑热。
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
3、分析一、本章是对于“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态的描述;“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都是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
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三句是说明清静的作用,在文义上,和以上各警句不相关,疑是他章错简。
七、《天之道》赏析(P223)1、解题本章讲“天道”与“人道” 。
通过对比,表现他对“天道”的肯定,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人道”(社会的法则)的批判;以及对圣人的呼唤,对合乎“天道”的“人道”的期待。
2、翻译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
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
社会的法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作成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才智。
3、分析本章将自然的规律与社会的规则作一个对比说明。
社会的规则是极不平的,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人间世上多少富贵人家不劳而获,多少权势人物苛敛榨取,社会上处处可看到弱肉强食的情形,正如老子所说的“剥夺不足来供奉有余” 。
自然的规律则不然,它是拿有余来补不足,而保持均平调和的原则。
社会的规则应效法自然规律的均平调和,这就是老子人道取法于天道的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着政治与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贫富差距愈来愈悬殊,强豪兼并之风愈来愈炽盛,无怪乎老子慨叹地问道:“世上人君,有谁肯把自己多余的拿出来供给贫困者呢”显然,这期望是难以实现的。
八、研习与思考(P223)1. 《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答:(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4)道”(无”)----- ►“一”--- “二”---- k“三”---- 万物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有”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 《老子》第六十【译文】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江海善于处在百谷的下游,因此能够成为百谷之王。
根据这个道理,要想成为出于民众之上的统治者,就一定要用政令体贴百姓使其乐于归附(言:合乎人道的政令,非指用花言巧语笼络人心一一因为老子反对“巧言令色”。
下:使... 归附。
);要想成为出于百姓之前的官员,就一定要在利益面前把自己摆在百姓之后。
(以身后之:在利益面前把自己置于百姓之后)(圣人懂得这个道理一一指上面所说的“用政令吸引”和“不与民争利”两个方面。
)因此圣人若作为出于百姓之上的统治者则民众不感到有重压,若作为出于百姓之前的官员则民众不感到有害,由于圣人能做到以上两点,因此民众乐于推举他们担任百姓的首领而不讨厌他们。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以其不与百姓争利作为基础,因此天下的其他人没有办法能够与他们去争夺在百姓中的地位。
答: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
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
与第八章相似。
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
答:《论语》是儒家经典。
内容非常丰富。
除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重大的方面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