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命运。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并进行城市更新规划成为了当今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吸引力。

这些街区保存着古老的建筑、传统的工艺和独特的风貌,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还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困境尽管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它们在城市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困境。

首先,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历史文化街区被拆除或改建,导致文化遗产的丧失。

其次,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老旧和破败,维护和保护的费用较高,给当地政府和居民带来了经济负担。

最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包括政府、居民和开发商等,这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可以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最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增加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的关系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城市更新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为城市更新提供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需要依托城市更新规划,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的实践在实践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更新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和需求。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和设计实践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和设计实践

浙江建筑,第38卷,第3期,2021年6月ZhejiangConstruction,Vol.38,No.3,Jun.2021收稿日期:2020-08-18作者简介:郑 川(1967—),男,浙江宁波人,高级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和设计实践ThinkingandDesignPracticeontheProtectionandRenewaloftheHistoricDistric郑 川ZHENGChuan(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10)摘 要:论述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在规划设计方面提出了遵循街巷空间历史形态的原则和修缮传统建筑的几种方法,同时结合设计案例提出了植入不同业态对复活传统街区的重要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修缮;记忆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21)03-0011-03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各方面都关注的话题,因为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交织着各种矛盾和利益得失,它可能已经跨越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业的范畴,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

1992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的意大利建筑家阿尔多·罗西说过:“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和场所相连。

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

这种场所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于是成为城市中建筑和环境的主导形象……。

”[1]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传统街巷空间鼎盛于农业社会,衰败于信息社会,它们大都存在于旧城中,当新城建设得日新月异后,老城区必定成为下一个各方关注和即将更新的目标。

它们在当下该如何生存?又如何复兴?下面以“宁波市南塘河历史街区项目建筑设计”为例展开阐述。

1 历史街区更新存在的问题保留着传统生活形态的历史街区往往都有独特的空间肌理和年代延续,如果对此复杂性缺乏认识,就有可能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破坏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网络。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研究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研究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研究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内一片有着重要历史价值、文化遗产和独特风貌的地区。

这些街区通常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轨迹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与更新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在城市规划层面上进行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应该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合理的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来保护其独特的历史风貌。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考虑保护街区内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街道布局等,以保持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其次,保护与更新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传统的保护观念往往将历史文化街区冻结在时间的一个点上,但这种做法可能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城市变化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同时,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功能。

例如,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小吃等方式,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是保护与更新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责任和权益。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其正常运行和发展。

此外,社会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宣传推广等方式,增加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要注重民众的参与和意见反馈。

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和生活方式,因此,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被充分考虑。

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可以通过开放式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这不仅可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公正性,而且可以增加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认同感和主动性。

最后,必须明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城市的瑰宝,也是居民的精神家园。

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和传承,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难以避免的困境,如城市更新、文化遗产被忽视等问题。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的实现其更新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在实践中保护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方式,以实现其更新利用,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历史街区的价值及其面临的挑战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建筑遗产,更是一个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街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建筑老化、城市更新现实和市场经济的压力等。

这些挑战严重威胁着历史街区的存在和发展。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也面临着技术、资金、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了历史街区的生活功能逐渐被取代。

历史街区的建筑老化等问题也给其保护与更新利用增加了难度。

二、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建立保护机制。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加大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

应该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政策。

建立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2.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公众传递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弘扬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培养公众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

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加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

3. 加强科学考古。

通过科学的考古工作,挖掘历史街区的潜在价值,把握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历史街区的更新利用历史街区的更新利用是一个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其再生利用的关键问题。

要实现历史街区的更新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强调历史街区的独特性。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景观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景观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景观更新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建筑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景观更新的重要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历史街区保护与景观更新的重要性历史街区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也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1.过度商业化: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商业活动占据了过多的空间,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2.建筑改造不规范:一些历史街区的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存在破损、老化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造和修缮。

然而,一些改造工程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规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

3.缺乏整体规划:一些历史街区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街道空间布局混乱,景观缺乏统一性。

4.居民生活受到影响: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过程中,一些居民的生活环境会受到影响,如交通拥堵、噪音干扰等。

三、解决方案1.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政府应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对历史街区的建筑、景观、文化等要素进行保护,禁止随意破坏和改变。

2.引入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过程中,应引入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对整个街区进行整体规划,确保景观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同时,应注重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避免破坏原有的文化遗产。

3.合理规划商业布局:在历史街区的商业布局方面,应注重合理规划,避免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应鼓励商家在不影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开展商业活动,同时注重提高商业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质。

4.加强居民参与和沟通: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过程中,应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参与,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时间洗礼所保留下来的居住建筑及传统街巷,往往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着历史价值,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加以解析,指出当前街巷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保护更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1沈阳方城街巷空间认知1.1方城区位及发展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由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近似方形的内部空间。

其建设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28年的辽代,经历了城垣初建、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浸润,浓缩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1.2街巷界面建筑现状分析沈阳方城由于其曾经作为宫城的特殊历史原因,其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类型多样化,包括宫城、商业、居住、公共建筑等。

从现状看来,街巷界面的主要建筑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其中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街路上,住宅建筑分布在方城的南侧居多,同时还包括少量的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其他性质的建筑。

1.3街巷布局分析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平面形态丰富,充满趣味性和文化性,包含了67条历史街巷,街巷的整体布局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点之一。

街巷的平面形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期积累下,基于地形和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社会与人类活动的需求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的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整体格局组织合理、道路结构完善、街巷等级分明,虽然街巷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布局延续着历史的空间结构格局,依然保留着方形框架。

街巷横纵交错形成井字格局,虽然方城内的几条主要街道虽然为了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被不同程度的拓宽,但空间特征和布局模式尚存,仍然可以发现盛京皇城时期的缩影。

城市历史街区建筑景观改造中的问题探析

城市历史街区建筑景观改造中的问题探析

城市历史街区建筑景观改造中的问题探析城市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改造和重建的压力。

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使历史街区更好的适应现代城市的需要,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毁坏历史文化遗产。

很多历史街区在改造中,因为历史价值缺乏认知而遭到大规模的拆迁,严重破坏了建筑景观的完整性与历史性。

2.商业化过度。

许多历史街区改造后变成了商业区,高档商铺比比皆是,旧有老字号却被迫退出;新建建筑风格多样、缺乏规律,使得历史街区在外观上缺乏整体美感。

3.缺乏规划与管理。

历史街区改造后的管理成为难点,缺乏规划与管理,导致交通混乱,垃圾随意丢弃等问题。

1.细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各地政府应该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并加大执行力度,全面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产。

2.注重历史街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在建筑设计风格方面,要尽量避免太过追求现代化,应以保持历史街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为原则,使其更具有特色。

3.利用传统文化创新设计理念。

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建筑与艺术精髓,可以作为今天的设计灵感。

在重建和改造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元素,创新设计理念进而将其与现代化相结合,成为历史街区的一种文化符号。

4.建立统一规划与管理机制。

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机制,以管理好改造后的历史街区,在交通、环卫、景观等方面加强管理,将其打造成为具备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区。

除了地方政府的管理,社会公众也应该参与到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管理中来。

三、结语城市历史街区的建筑景观改造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我们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的需要。

通过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规划和保护机制,不断强化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进而提升其对于现代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保护历史名城,尤其是文化名城的首要任务。

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工作者和建筑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但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街区保护的新观念和理论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更新理论和实践方法,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怎样使历史街区既不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又能对其进行可持续的整体性保护。

标签: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发展模式1 引言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历史街区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保护历史街区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街区是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生活的历史地段,所以他还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

历史街区不论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最为人类居住的最基本的需求,是对其保护和更新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1]。

通过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更新,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大力的弘扬地方特色,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共鸣,还可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一定的保护和更新,会提高历史街区的生活质量,拥有更多的新活力,最终带动了整个街区甚至所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2 历史街区概念及特点“历史街区”可以从“历史”和“街区”两个方面来理解。

自然或社会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的发展历程被称之为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物在历史中变得尤为珍贵,历史街区中的“历史”就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价值,称之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而“街区”的概念相对普遍,主要由街道的叠加产生,街道主要指城市中各种公共通道,所以街区可认为是公共通道的居住集聚地。

分析可知,历史街区是为了保存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把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融为一体的城市地段。

历史街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具有历史风貌的完善性和典型性;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风貌一致性。

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基于历史街区的主要特点,在对历史街区保护时应遵守的主要原则有:1)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刘萍(滨州市规划局山东滨州256600)摘要:本文基于平时对传统建筑改造中的一些平时的思考,针对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延续历史景观的问题上总结出一些保护更新的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

关键词:传统建筑保护更新设计方法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传统城市的改造和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

近年来,成功的保护与更新的实例越来越多,但是,更多的历史建筑却是陷于一种无序和被动的状态。

本文基于平时对传统建筑改造中的一些平时的思考,针对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延续历史景观的问题上总结出一些保护更新的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

一、保护更新的原则与相应的设计方法1、立足保护建筑群的古典氛围对于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建筑物本身的保护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重点还要立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氛围。

之前由于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将一些传统建筑置于高楼大厦之中,由于传统建筑的体量相对较小,而且建筑多数为单层。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建筑物本身保留下来,然而传统建筑给人的空间感却丧失殆尽。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做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建筑跟周围环境的关系。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自然是保留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将原有的自然的、传统的空间延续下来。

此外使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群之间保留一定空间,以便借助某种介质实现一部分对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

比如采用绿化的有效隔离使传统建筑的氛围与现代空间有一定有效的过渡。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对于周围环境的设计工作,涉及的利益和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也很多,不过我们应该做到对历史建筑应有的尊敬。

实例:沈阳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的保护改造工程,虽处于闹市之中,但是陈伯超教授在设计时就重点提出:要保留的不仅是作为中共省委机关的两栋平方和刘少奇曾经居住的房屋,重点是要保护当年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环境和气氛。

最后通过胡同、院落、场景再现等因素的应用最终较好的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环境和气氛,形成一处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城市空间。

2、保留修整的有价值的文物建筑的保护原则文物建筑都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于这个类型建筑的保护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应该是做到非破坏性、动态的保护。

非破坏性是指在任何阶段的工作都以不破坏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并完整传递历史信息为基本准则。

文物建筑本身是文化的载体,在其身上凝聚着历史的记忆,其历史发展过程也记述了一个时间的演进。

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本身的固有特征和损坏规律,使的古建筑的保护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

这就必须针对建筑本身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保护计划。

3、关于群体适当插入新建传统建筑延续其文脉,并且设计立足发展。

传统建筑群的更新除了有大规模的改造之外,局部的“补丁”式的整修对于一些囿于资金、经济、社会等方面原因,不能动大手术的传统街区更适合。

整修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1)从整体环境出发,立足整个街区气氛进行建筑设计,新建成建筑要融入历史街区的气氛之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2)新建建筑不一定完全跟传统建筑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就是在更新历史街区时要体现整修的时间性同时允许一定的创新。

首先从历史上看,历史街区并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建成,所以在整修时显示一定的历时性也更符合建筑客观发展规律。

其次,新的技术手段要应用的传统建筑中,无论何时,新技术永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新技术的应用更能体现传统历史街区的历时性,给人们传递的信号是现在的保护。

4、大面积新建传统建筑应延续原有传统建筑群肌理,并且要做到有所创新的发展。

对于延续历史街区的肌理,一方面原有街道的格局不宜做剧烈改动,力争保留原有主要干道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一些扩充。

道路的形态对与构成一个区域内的肌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延续了原有道路的格局,就为延续其肌理空间奠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另外,道路的延续也延续了一个地区原有的记忆。

一条经过变动的道路对于人们的感受是影响巨大的。

后现代建筑师就曾有过,通过错动建筑平面使之与该地原有道路相平行的做法来延续一个地区的记忆。

二,建筑体量应化整为零,以延续传统建筑的空间尺度。

传统建筑体量相对较小,单体建筑形体比较单一,丰富的空间主要靠单体建筑的围合来营造。

现代建筑由于结构上的发展,体量的增大需要通过体形的转折变化来呼应小尺度的传统建筑以及屋顶的化整为零、平坡结合等方式有效的延续传统建筑的尺度感。

三,建筑设计上面多利用一些就建筑的构件,传统建筑的原有的以手工为主的建筑构件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其本身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陈志华在其建筑随笔《北窗杂记》中就有记载,大量内地传统民居的装饰构架被贩卖到台湾。

如今在报纸杂志上拆族屋卖门窗等事也屡见不鲜。

这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历史建筑构件的价值,同时也可以看到我们以前在这方面应用的不足。

其实,传统历史街区由于其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其自身的保留现状与历史价值,情况各有不同。

原则的做法主要提供一个大概的思路,具体到现实保护工作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成功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实例北京的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修缮改建工程,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建的试点工程,在特殊的地理位置,面对特殊的客观环境,合理的解决了众多问题,将这一片历史街区改造成了一个既延续了历史文化,又满足现代化生活的居住区。

其中的一些设计原则的做法对于我们在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本次修缮改建设计该地区内普渡寺及保留四合院(经文物部门鉴定)的修缮,回迁居民住宅的改建,以及道路、市政设施的更新。

规划制定了“整体保护、合理保存、适度更新、延续文脉、整治环境、调整功能、改善市政、梳理交通”的基本原则。

具体一些建筑措施:建筑的院落尽管以两层建筑围合,但仍不失传统风格和情调。

院内青砖漫地,种植有北京特色的树木、花草,布置藤萝架、石桌、石凳、大鱼缸等,空间气氛与传统四合院一致,舒适宁静、亲切宜人。

建筑的造型元素延续了传统北京民居的精华,如灰瓦坡顶、灰砖墙、红门窗框、“轱辘线”花瓦院墙和如意门等。

为节约投资,两层建筑的外墙皮采用了普通灰砖砌筑,部分山墙和后檐抹月白灰。

从建成效果看,基本保持了北京传统建筑的特征。

装饰构件上也采用了传统手法,如砖雕博凤头、砖雕樨头、瓦当、冰盘檐、挂檐板、灯笼套、步步锦式样的仿木栏杆,商业建筑屋脊上的花草盘子和蝎子尾等。

尽管两层建筑较集中,但屋顶平、坡结合、长短搭配,过长的屋顶及屋顶拐角则以平屋顶打断,从而缩小了屋顶尺度,丰富了屋顶的起伏。

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修缮改建不仅仅是传统建筑及建筑形式的传承,它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保护:1、城市街巷肌理保护:传统街巷的位置、走向、宽度和空间尺度基本不变。

区内保护街巷9条,占地面积0.84h,保护比例90%2、历史遗存建筑保护:历史遗存建筑原址修缮或复建。

区内规划保护四合院22个(以门牌号计),私有住房2处,寺庙建筑1处,其他类型建筑3处。

区内其他现状建筑大多非历史遗存或无历史价值。

保护建筑占地(含院落)1.92h,保护比例30%3、建筑风貌保护:建筑去空间形态和建筑尺度基本不变,院落气氛特色基本不变,建筑造型元素及装饰元素基本不变。

规划整合四合院空间27个,规划两层住宅院落式空间49个。

传统风貌院落建筑占地(含保护建筑)5.1h,保护比例96%4、历史温乎内涵保护:保持原建筑使用功能或展现原历史文化特征。

规划区内以传统院落式居住建筑为主,街巷保持原有名称,普渡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保护规划中得以充分体现。

保护比例100%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修缮改建不仅仅具有文化层面的积极意义,更承担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责任。

该地区经过改造,人口密度降低了50,绿化率达到25,实现了区内交通、停车、消防体系,引入了必要的现代化市政管线设施。

回迁安置居民住宅户均面积由改造前的26.8提高到69,实现了一户一厨一厕,分户燃气采暖。

参考文献1林楠王葵.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J]建筑学报,2003(11)2项秉仁吴欣.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建筑设计和可持续操作模式.[J]建筑学报,2006(12)3陈伯超.昨天与今天的会合.建筑学报[J],2003(6)作者简介:刘萍(1978年8月)女,山东省滨州人,大学本科,中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滨州市规划局。

研究方向:现代建筑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作者:刘萍作者单位:滨州市规划局刊名: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年,卷(期):2011(35)1.杨帆.李茉浅谈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方法[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2.丁夏君.Ding Xiajun城市边缘地带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的实践探索[期刊论文]-建筑与文化2010(5)3.李春青.赛娜引篆刻空间入建筑——建筑空间结构语言组织的新实验[期刊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8(1)4.韩源浅议历史街区公园改造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1(7)5.杨丹.罗谦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探究[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2,38(3)6.卢国伟.刘亮亮浅谈建筑设计方法[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胡超雄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分析[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8.周延.张瑾一颗闪耀的明珠——论扬州老街区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11(12)9.张祎城市历史遗存的景观再生初探[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1,37(34)10.霍耀中山西碛口古镇历史建筑文化相融现象探析[期刊论文]-中国名城2011(10)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jsllyj201135824.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