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盛京都城历史街区的合理保护与更新规划
辽宁省盛京遗址的历史背景与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辽宁省盛京遗址的历史背景与文化遗产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f5e6c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5.png)
辽宁省盛京遗址的历史背景与文化遗产价值分析1. 引言1.1 概述辽宁省盛京遗址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这座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距离中国首都北京仅有400多公里,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通过对盛京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能够对辽、金时期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辽宁省盛京遗址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将介绍盛京遗址的历史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及其与辽东半岛的关系以及在辽、金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然后,我们将对盛京遗址进行文化遗产价值分析,探讨其建筑风格和布局特点、独特的文化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城市发展研究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当前盛京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并探讨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平衡问题以及出土文物的展示和研究价值挖掘情况;最后,我们将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盛京遗址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辽宁省盛京遗址的历史背景及文化遗产价值,并分析目前保护与利用现状。
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旨在为其保护、传承和开发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以推动盛京遗址的可持续发展。
2. 历史背景:2.1 辽宁省盛京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盛京遗址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是辽东半岛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明清时期满洲国都的旧址。
这个巨大的宫殿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当时作为后金皇帝努尔哈赤的王府。
经过多次改建和扩展,这个宫殿成为了康熙和乾隆两位清朝皇帝的主要居住地。
2.2 盛京遗址与辽东半岛的关系盛京遗址位于辽东半岛中心位置,依山傍水。
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于中国北方平原与东北山区相接之处。
这个地理条件使盛京成为了军事要塞和政治中心。
2.3 盛京遗址在辽、金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辽、金时期,盛京作为后金王朝的首都具有重要意义。
努尔哈赤即位后将其命名为“雄奇”城,并开始修筑王府构筑物并加强城墙防御。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3229386c85ec3a87c2c53c.png)
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沈阳市城乡规划条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沈阳市行政区域内经国家、省、市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确定及其保护管理。
历史建筑依法确定为文物的,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尊重历史、统一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维持社会生活的延续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负有保护和监督责任。
区、县(市)人民政府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主体,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责成具体部门或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实施本办法。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保护工作,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房产、城乡建设、行政执法、消防、财政、旅游、宗教事务、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其来源包括:(一)市和区、县(市)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二)上级财政专项补助的资金;(三)境内外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的捐赠;(四)国有历史建筑转让、出租的收益;(五)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由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分别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
![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baa934f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f.png)
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摘要: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关键点。
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是否能够得到长期稳定地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对城市历史街区更新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更新与保护的态度与原则,为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保护前言历史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名城的数量较多。
在历史街区整改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阻碍与问题。
随着人们对于历史保护认知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关注度逐渐提升。
但是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城市历史街区更新保护现状(一)历史街区商业化在旅游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了解到不同城市的历史以及建筑,也拓展了自身的文化视野,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
因此近些年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人们也关注到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商机。
便对历史街区进行拆除重修。
顺着打着保护文化以及发展旅游的旗号,在拆除旧建筑的基础上,建造一些更具现代化的新型建筑,但这严重破坏了建筑物的历史价值。
游客所看到的所谓的历史街区,虽然比旧街区更加干净整洁,但是却没有文化的沉淀。
很多号称是古建筑物的其实都是后期重建。
历史街区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本的历史建筑,损坏了文化氛围。
(二)历史街区的大拆大建通过大拆大建的方式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对街区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
部分历史街区的建设者,并没有对街区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研究,欠缺实际经验,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对历史街区进行大规模的拆迁。
并且在没有合理规划的前提下进行重建。
当地居民有诸多不满,有部分居民质疑,但也被回复说是为了未来更加便利的生活,居民只能将意见压在心底。
(三)人文氛围缺失现在大多数人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着重关注经济利益方面,忽略了精神层面。
《2023年沈阳市街路更新设计导则》范围
![《2023年沈阳市街路更新设计导则》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6918106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e.png)
一、总则1.1 背景介绍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城市发展与城市街路的更新设计密不可分。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需求的提高,沈阳市制定了《2023年沈阳市街路更新设计导则》,以规范街路更新设计工作,提高城市道路的品质和效益。
1.2 目的和意义本导则的制定旨在规范沈阳市街路更新设计的标准和要求,促进城市街道的功能优化和整体提升,提高市民的出行体验,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推动沈阳市街道更新工作向规范、科学、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更新设计原则2.1 安全性原则新设计街路需要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包括道路宽度、路面平整度、交通标识、交通设施等方面,确保市民出行的安全性。
2.2 环保性原则在街路更新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原则,包括引入绿化带、废水处理设施、降低碳排放等举措,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
2.3 便捷性原则街路更新设计应考虑到市民的出行便利性,包括合理设置公交站点、人行道、自行车道等,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
2.4 美观性原则街路更新设计要注重美观性,包括道路整体布局、建筑风格、照明设计等,营造出具有城市特色的美化环境。
三、设计规范3.1 道路宽度规范新设计的主干道路宽度不得低于12米,次干道路宽度不得低于8米,保证车辆和行人的通行需求。
3.2 路面材料规范新设计的街路路面材料应考虑到路面耐磨、防滑、隔音等特性,采用环保材料,确保路面质量。
3.3 交通标识规范新设计的街路应设置清晰、合理的交通标识,包括红绿灯、交通指示牌、马路标线等,便于市民和车辆的行车指引。
3.4 绿化规范新设计的街路应合理设置绿化带、花坛等绿化设施,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3.5 照明规范新设计的街路应合理设置照明设施,保证夜间照明质量,提高市民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四、设计流程4.1 前期调研街路更新设计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前期调研,包括地形地貌、市民出行需求、环境状况等方面,为设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景观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景观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6656319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2.png)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景观更新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建筑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景观更新的重要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历史街区保护与景观更新的重要性历史街区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也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1.过度商业化: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商业活动占据了过多的空间,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2.建筑改造不规范:一些历史街区的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存在破损、老化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造和修缮。
然而,一些改造工程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规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
3.缺乏整体规划:一些历史街区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街道空间布局混乱,景观缺乏统一性。
4.居民生活受到影响: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过程中,一些居民的生活环境会受到影响,如交通拥堵、噪音干扰等。
三、解决方案1.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政府应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对历史街区的建筑、景观、文化等要素进行保护,禁止随意破坏和改变。
2.引入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过程中,应引入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对整个街区进行整体规划,确保景观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同时,应注重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避免破坏原有的文化遗产。
3.合理规划商业布局:在历史街区的商业布局方面,应注重合理规划,避免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应鼓励商家在不影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开展商业活动,同时注重提高商业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质。
4.加强居民参与和沟通: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过程中,应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参与,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b4fdfa3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05.png)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引言城市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记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开发、拆迁和生存环境恶化等种种威胁。
因此,如何在保护中进行更新,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街区的价值城市历史街区不仅仅是建筑物和街道的集合,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符号。
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
保护历史街区,有助于维护城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同时,这些街区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旅游资源与商业机遇。
保护与更新的挑战1. 商业化与开发压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商业开发和住房需求日益增长,这导致了对历史街区的开发压力加大。
很多开发商以“更新”的名义,对历史建筑进行拆除或大规模改建,从而使得这些街区的历史风貌遭到破坏。
2. 资金匮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政府预算有限,且公众捐款和企业赞助相对较少,导致许多历史保护项目难以进行。
3. 社区参与不足历史街区的保护往往缺乏居民和社区的参与。
这些街区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但由于信息的匮乏与参与渠道的缺失,居民的声音常常被忽视。
保护与更新的策略1. 制定政策与法律框架保护历史街区的首要步骤是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
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保护政策,包括对历史建筑的分类、保护等级、以及违规开发的惩罚措施等,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不被随意破坏。
2. 加大资金投入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或扶持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与公众参与。
同时,也可以探讨建立PPP(公私合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
3. 倡导社区参与建立社区参与机制,让居民参与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中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的公众听证会、讨论会,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居民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4. 创新复兴模式历史街区的更新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还包括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再创造。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a40ef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5.png)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时间洗礼所保留下来的居住建筑及传统街巷,往往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着历史价值,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加以解析,指出当前街巷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保护更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1沈阳方城街巷空间认知1.1方城区位及发展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由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近似方形的内部空间。
其建设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28年的辽代,经历了城垣初建、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浸润,浓缩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1.2街巷界面建筑现状分析沈阳方城由于其曾经作为宫城的特殊历史原因,其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类型多样化,包括宫城、商业、居住、公共建筑等。
从现状看来,街巷界面的主要建筑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其中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街路上,住宅建筑分布在方城的南侧居多,同时还包括少量的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其他性质的建筑。
1.3街巷布局分析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平面形态丰富,充满趣味性和文化性,包含了67条历史街巷,街巷的整体布局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点之一。
街巷的平面形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期积累下,基于地形和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社会与人类活动的需求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的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整体格局组织合理、道路结构完善、街巷等级分明,虽然街巷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布局延续着历史的空间结构格局,依然保留着方形框架。
街巷横纵交错形成井字格局,虽然方城内的几条主要街道虽然为了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被不同程度的拓宽,但空间特征和布局模式尚存,仍然可以发现盛京皇城时期的缩影。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13973e81af45b307e971979a.png)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确定、保护和管理工作。
依法确定为文物的历史建筑,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
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四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确定、调整、撤销及修缮等有关事项的评审与论证。
专家委员会由规划、建筑、文物、房产、历史、法律和经济等方面专业人士组成。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作,参与本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管理工作。
市房产主管部门负责历史建筑修缮保护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工作。
城乡建设、财政、执法、民政、工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鼓励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资助、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ca6eb34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7.png)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灵魂。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保护与更新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价值。
它们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
走在古老的街道上,我们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这里的建筑风格、街巷布局、传统工艺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
然而,当前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许多历史文化街区被拆除或改造,原有的风貌遭到破坏。
另一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一些街区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文化韵味。
此外,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街区的生存和发展。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与更新规划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
保护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让街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这意味着要保留街区的原有格局和特色建筑,同时对其进行修缮和维护,使其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
规划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了解街区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以及居民的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比如,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按照原有的工艺和材料进行修复;对于一般性的建筑,可以在保持外观风貌不变的前提下,对内部进行改造,以提高居住和使用的舒适性。
在功能更新方面,要注重多样性和适应性。
可以引入一些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文化创意工作室等,既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能为街区带来新的活力。
同时,也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如增加公共绿地、停车场、污水处理设施等。
保护与更新规划还需要注重社区参与。
居民是街区的主人,他们对街区的感情深厚,了解情况。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来,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97f355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6.png)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许多城市历史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挑战。
这些历史街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是城市的瑰宝。
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街区面临着遭到拆迁和商业开发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期能够找到平衡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最佳策略。
首先,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是维护城市文化和传统的必要手段。
历史街区中保存着大量的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过去时光的投影。
保护历史街区不仅能够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当地的文化传统。
这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城市居民的自我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历史街区的保护也面临着更新和发展的需求。
城市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历史的回望中,需要顺应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需求。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目的在于让历史街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功能。
比如,可以在历史建筑内部进行改造,打造成现代化的商业空间,以刺激经济发展。
同时,在保留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更新部分建筑的外立面和功能。
为了保护和更新历史街区,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这些政策和法规应明确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建筑风格和使用规范等,以及鼓励私人资本的投入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和税收减免等措施,引导和推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工作。
同时,社会公众也应加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活动中。
其次,历史街区的保护应与当地居民的利益相结合。
历史街区往往是当地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他们是历史街区文化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
在历史街区更新的过程中,应与当地居民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通过建立居民委员会或者专门的文化保护组织,让居民参与到保护和更新工作中,共同努力保护历史街区的美好。
此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与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
沈阳盛京都城历史街区的合理保护与更新规划
![沈阳盛京都城历史街区的合理保护与更新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0a81e16827d3240c8547ef04.png)
沈阳盛京都城历史街区的合理保护与更新规划作者:杨鲜婧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9期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层次,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最能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风貌。
本文对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指出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和更新的规划建议。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沈阳方城地区是由东南西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沈阳老城区,是国内现存较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方城保持了盛京都城时期形成的城池格局,拥有独特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城内遍布明清、民国、伪满多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以及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等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征。
2009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的《沈阳历史名城文化保护条例》明确指出了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规划保护范围:“西至西顺城街,北至北顺城路,东至东顺城街,南至南顺城路”,以及以沈阳路、中街路、通天街城市街区作为城市景观线。
一.历史上的沈阳方城方城地区始建于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时建的侯城县,为军事重镇,是沈阳建城史的开端。
辽代筑建方型夯土城,称沈州,直至金末,城内大街呈十字交叉,努尔哈赤奠都沈阳,建设井字街、方城八门及钟鼓楼,改城名为盛京。
康熙时期把四平街的钟、鼓二楼之间辟为商业区,增修了盛京关墙,形成八关八门、内方外圆的城市格局。
民国时期护城河逐渐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四个露天市场,建设帅府官邸和私宅,古城内设立奉天督军署,奉天总商会,奉天省会警察厅等机关及基督教青年会,拆除钟、鼓楼,同期,六大字号的丝房,荟华等八大金店落户四平商业街,并改旧式门市瓦房为二、三层楼房,逐步形成商业集中区,“四平夜市”成为沈阳八景之一。
解放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兴起,老城墙被陆续拆除,现仅存复建的西北角城墙残垣部分。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和保护计划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和保护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2abc3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3.png)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和保护计划是为了传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进行修缮和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与重要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街区不仅是城市的历史见证,更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传承。
通过修缮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有效地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修缮和保护这些街区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还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然而,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其修缮和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多为老旧建筑,存在着加固和维护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
其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发展压力和改造需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同时,管理不善、保护措施不力等问题也影响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和保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的策略与对策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与对策。
首先,加强规划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区域,合理规划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与保护方向。
其次,加强相关部门引导,建立健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与保护管理机制,加大相关部门投入,提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与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发挥社会力量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中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修缮与保护合力。
另外,加强科技支撑,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修缮与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修缮与保护工作。
沈阳老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之沈阳路
![沈阳老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之沈阳路](https://img.taocdn.com/s3/m/3b85b8e2c8d376eeaeaa31ca.png)
沈阳老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之沈阳路摘要:古文化街是历史文化街区,它本身是名城发展的见证,该文对“清代古文化一条街”沈阳路的历史特色进行了描述,对街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街区开发保护的原则,并提出了相应开发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沈阳路开发与保护景观旅游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250-021 沈阳路街区概况沈阳路位于沈阳方城内,沈阳故宫南侧,原名“新正街”,建于清光绪31年,1939年被日本侵略者改名为“一心街”,1946年称“沈阳大街”,1957年称“沈阳路”,1966年改成“东风大街”,1989年恢复命名为“沈阳路”至今。
沈阳路全长1 300 m,红线宽度为22 m,东西两端分别为抚近门及怀远门,其中由西顺街至正阳街为一段,长约430m,由正阳街至朝阳街为二段,长约530 m,由朝阳街至东顺城街为三段,长约360 m。
沿街60多座建筑琉璃瓦舍,檐牙高啄,雕梁画栋与沈阳故宫映衬和谐,成为全国别具传统风格特色的“清代古文化一条街”,见图1。
2 沈阳路街区现状沈阳路是沈阳古城最古老的街道,从西汉时期建城,到清初在此建都,都是以沈阳路为中心逐步向周边扩散,因此以故宫为主体,以沈阳路为纽带的盛京城是体现沈阳历史文化各城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沈阳路尽管也进行了多次改造,但都以局部的修整为主,缺乏整体规划,特别是这几年街道周边现代建筑的兴起,管理上的疏漏,使沈阳路的历史地位逐渐弱化。
主要问题如下所述,见图2。
2.1 建筑形式混杂沈阳路现状沿街有相当部分的建筑物在立面上已经变为仿古建筑的形式,但还有一部分新建和改建建筑并没有与之协调,混杂凌乱,没有形成整体上的规划,破坏了古建筑的群体形象。
2.2 街道布局不合理除第二段(正阳街至朝阳街)为步行街外,第一段(西顺街至正阳街)和第三段(朝阳街至东顺城街)仍允许公交、私家车、人行并行,且第二段内还建有大量停车场,交通拥挤、混杂。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9c378a1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7e.png)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11.14•【字号】沈政办发〔2019〕34号•【施行日期】2019.1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沈政办发〔2019〕34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11月14日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抢救性保护濒危文物及历史建筑,突出遗产资源活化利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坚持弘扬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彰显城市特色的建设理念,以城市特色文化为主线,依托重点历史资源空间载体,推进重点项目高品质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展示体系,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强化城市格局风貌塑造,提高历史资源利用水平,打造具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之都。
二、工作任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框架下,突出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四条主线,从文物修缮与发掘、历史建筑主体抢救性修缮、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提升、历史片区更新利用四个方面,完善规划、政策、工作、运营管理四个体系,建立“166+N”项目库。
2019年至2021年共计实施88个文化项目。
(一)文物修缮与发掘41处(35处文物保护单位修缮、6项主动性考古发掘)。
2019年计划启动29处(28处文物修缮、1处考古发掘)。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展示与利用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展示与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3b4f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f.png)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发布时间:2023-01-30T08:56:44.30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8期作者:周鑫雨[导读] 方城历史街区在沈阳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当周鑫雨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市 110168摘要:方城历史街区在沈阳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当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仅是街区内人民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对沈阳地区特色景观风貌的传承更具有非凡的意义。
本文以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为例,结合对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多角度景观层次分析,以物质、文脉、功能与人协调统一构成的景观整体性原理进行深入讨论,提出相对实际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方法,以期对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展示与利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脉景观风貌1.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发展脉络沈阳方城历史街区就是原沈阳市老城区,是由东西南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面积约1.8平方千米的近似正方形区域。
方城历史街区保持了盛京都城时期形成的城池格局拥有独特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
城内遍布明清、民国、伪满多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以及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等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征,她是沈阳城的发源地,也是沈阳城市历史的缩影。
1.1历史沿革方城始建于公元前年的战国时期,当时称侯城;明代形成方形城池、十字形大街的格局并易名为沈阳中卫。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金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称沈阳为盛京,城内建筑风格庄重大方体现出皇权的威严。
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
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定都北京。
此后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成为陪都。
近代民国时期成为东北王张作霖代表的奉系军阀政府所在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开始了对方城规划与建设。
通过窥探方城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多元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点是方城历史街区的固有属性。
2.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现状2.1历史街区的代表区域方城由四条顺城街路围合而成,南北向、东西向长度都约为1300m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9246ec5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6.png)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被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所淹没。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了当代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对于维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它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城市形成和演变的见证。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生活的载体,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是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人文精神的象征,它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是城市精神追求和情感纽带的来源。
保护和更新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是对城市精神文明的传承和弘扬。
现实中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却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更新问题。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受到了城市扩张和现代化建设的冲击,大量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格局和风貌被破坏。
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许多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已经丧失或陈旧,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存在问题,市政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步伐,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受到了影响。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对城市品质的追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热点话题。
未来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
随着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重要性,未来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将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的保护,注重保护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强调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83号——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83号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83号——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83号](https://img.taocdn.com/s3/m/4e55d5c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2.png)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83号——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正文:----------------------------------------------------------------------------------------------------------------------------------------------------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83号《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19年12月20日市人民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姜有为2020年1月20日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确定、保护和管理工作。
依法确定为文物的历史建筑,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
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四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确定、调整、撤销及修缮等有关事项的评审与论证。
专家委员会由规划、建筑、文物、房产、历史、法律和经济等方面专业人士组成。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键举措有哪些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键举措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b8d4a6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7.png)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键举措有哪些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保护其独特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合理的更新与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以下是一些关键举措:一、深入的历史研究与价值评估要保护和更新历史文化街区,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和价值评估。
这包括了解街区的形成过程、发展脉络、文化特色以及所承载的社会记忆。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地方史志,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口述历史进行收集和整理,全面掌握街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价值评估则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
历史价值体现在街区见证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艺术价值体现在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科学价值在于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规划理念和社会经济状况;社会价值则体现在它对于社区凝聚力、居民认同感和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只有在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估的基础上,才能明确保护的重点和方向,为后续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蓝图和指南。
规划应基于对街区的深入研究和价值评估,明确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
在划定保护范围时,要充分考虑街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不仅包括核心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区域,还应涵盖周边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对于保护对象,要进行分类保护,如将历史建筑分为不同等级,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手段,确保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对于一般性的传统建筑,可以在保持外观风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内部改造和功能更新。
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应具体明确,包括建筑高度、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限制和引导。
同时,规划还应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以提高街区的生活品质和活力。
三、加强法律法规的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保障。
影响盛京都城营建的主要思想以及盛京都城的规划保护[权威资料]
![影响盛京都城营建的主要思想以及盛京都城的规划保护[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f6bc3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9.png)
影响盛京都城营建的主要思想以及盛京都城的规划保护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盛京都城位于沈阳市老城区内城区,盛京都城的营建在沈阳城市发展史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
从盛京都城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盛京都城的营建思想,总结盛京都城规划营建的精髓,从而提出都城规划保护的思想和策略。
关键词:盛京都城;营建思想;规划保护;TU984 A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2300年发展历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陵”之称作为清朝的发祥地。
沈阳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以沈阳故宫为核心的沈阳方城――“盛京都城”是沈阳城市发展史上的核心和代表。
1、盛京都城发展历程(1)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从辽阳迁都至沈阳,修建皇宫,建有天命汗宫、大政殿、十王亭等建筑。
当时盛京都城的城市形态特点是宫殿分离。
自此沈阳变成为了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和清王朝的发祥之地。
(2)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续建大内宫阙,修建故宫中路建筑群。
1631年,皇太极扩建沈阳中卫老城,改十字街为井字街,建设方城八门及钟鼓楼。
1634年,皇太极将改建后的沈阳城更名为盛京。
期间并将明代两条护城河合二为一,进行拓宽。
(3)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城的外围增筑圆形的外廓墙,墙高七尺五寸,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
城内井字大街向外通向八个边门所形成的街道呈放射状,由此形成了沈阳“内方城,圆外廓,圆廓外四方四塔寺,方城内部井字型的街道,方城圆廓之间八条放射形道路联系八门”的整体城市结构。
2、盛京都城营建空间格局主要思想盛京都城的城市空间格局基本上还是遵循我国历史古城营建的传统,即大体具备外城、宫城和面朝后市等特点。
盛京都城的宫城也就是内方城部分,井字形的主街道,将整个方城区划分为九个区域,皇室宫殿只占据中央的一个区域。
满族政权统治初期不同于汉族的统治政权,满族采取八旗共同议政。
在方城中八旗各守一方。
皇帝的皇宫与八旗之间有着严格的分界,同时八旗又保护着皇宫,在无形中八旗军队给皇宫添加一层庇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盛京都城历史街区的合理保护与更新规划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层次,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最能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风貌。
本文对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指出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和更新的规划建议。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沈阳方城地区是由东南西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沈阳老城区,是国内现存较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方城保持了盛京都城时期形成的城池格局,拥有独特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城内遍布明清、民国、伪满多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以及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等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征。
2009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的《沈阳历史名城文化保护条例》明确指出了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规划保护范围:“西至西顺城街,北至北顺城路,东至东顺城街,南至南顺城路”,以及以沈阳路、中街路、通天街城市街区作为城市景观线。
一.历史上的沈阳方城
方城地区始建于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时建的侯城县,为军事重镇,是沈阳建城史的开端。
辽代筑建方型夯土城,称沈州,直至金末,城内大街呈十字交叉,努尔哈赤奠都沈阳,
建设井字街、方城八门及钟鼓楼,改城名为盛京。
康熙时期把四平街的钟、鼓二楼之间辟为商业区,增修了盛京关墙,形成八关八门、内方外圆的城市格局。
民国时期护城河逐渐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四个露天市场,建设帅府官邸和私宅,古城内设立奉天督军署,奉天总商会,奉天省会警察厅等机关及基督教青年会,拆除钟、鼓楼,同期,六大字号的丝房,荟华等八大金店落户四平商业街,并改旧式门市瓦房为二、三层楼房,逐步形成商业集中区,“四平夜市”成为沈阳八景之一。
解放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兴起,老城墙被陆续拆除,现仅存复建的西北角城墙残垣部分。
居住和商业逐渐成为功能主体,商业迅速发展,以中街为核心的商业区成为沈阳市最吸引人的市级商业中心。
沈阳方城的现状
沈阳方城是清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沈阳2300年的历史,是沈阳的“客厅”。
沈阳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充分地体现了城市的发展过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沈阳方城街区有着综合多样的社会功能,除了商业贸易和皇家宫殿,还有着重要的社会风俗活动。
中街是方城内的商业贸易中心,每逢节日更加热闹,另外方城内还有一定的居住功能,与其他文化街区一样,在商业繁华的同时也是高密度的居住区。
方城的街道采用中国传统的棋盘式布局,呈现为清晰的井字形
路网结构和“九宫格”式板块状城市肌理。
现在的方城街区地处沈阳城区的中心地带,占地1.7平方公里,南至南顺城路,北至北顺城路,西至西顺城街,东至东顺城街,以沈阳路、中街路、正阳街、朝阳街四条城市街区体系为城市景观线,最有代表性的通天街,早在元代,通天街就已有雏形,它几乎是沈阳市最古老的街道。
沈阳方城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6家,跨越明、清、伪满、民国等多个时期,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古代宫殿:以沈阳故宫为代表。
官衙府邸:如张氏帅府、多王府、东三省总督府、伪满洲警察局等。
宗教建筑:长安寺、中心庙及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址。
商铺及其他公共建筑:东三省官银号、中街鼓楼商场、利民商场、辽宁同泽女子中学等。
传统民居:刘皮匠院和黄家大院。
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址:主要指“井字街”格局、通天街、城墙、角楼、城门、各类遗址等。
沈阳方城现存的问题
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方城街区内的核心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及保存价值。
但是城墙、钟楼、鼓楼早已被破坏,通天街景观大道已被损害,不复存在。
方城地处城市中心区,历经多年改造而又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导致现状传统空间环境特色不突出,区域景观标识缺乏特征和系统,古城风貌淹没于现代建筑中。
而且,沈阳路现状沿街很多建筑物在立面上盲目采用仿成古建筑的形式, 但还有一部分没有与之
相协调, 混杂凌乱, 整体形象很差。
对于街区的文化资源利用较弱,沈阳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丰富多彩,例如东北二人转及扭秧歌,如其与方城文化街区结合,将会进一步提升方城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方城作为城市的市级商业中心区,中街地区车辆堵塞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中街与正阳街和朝阳街交汇处可算是雪上加霜了。
如果盲目的疏通路网,拓宽道路势必会对方城的传统道路格局及空间景观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缓解方城地区交通成为棘手的难题。
沈阳方城的保护与更新规划
对于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而言,应保持由东西顺城街和南北顺城路围合形成的古城边界;保护、发掘城墙、城门等标志性建筑;维持正阳街、朝阳街、中街路、沈阳路的街路尺度与街道风貌;保持前朝后市的平面功能布局;对历史文脉的整理和完善应尊重历史的延续性和演进过程,做好整合、互动和联系。
在对历史建筑的维护的同时,还需要对于一些区域进行更新改造,但严禁采用大规模的拆除或更新建造,历史街区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我们的整治不能一蹴而就,而只能分区域分地点的认真细致的进行,这样才能保护整个街区的历史风貌。
文物保护单位
强调对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维护及合理化使用。
在对文物古迹、遗址、遗存进行保护、修缮、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以故宫为核心,重点建设“一廊”、“一道”、“三景区”。
“一廊”:建设具有清风古韵的历史文化走廊,将沈阳不同时期重要的历史建筑,如张氏帅府、沈阳故宫、中心庙、城隍庙、罕王宫等用绿廊联系起来,成为历史的纽带;
“一道”:一条千步大道,依托通天街,通过在街路两侧设置小型广场,营造皇城曲径通幽的意境与氛围;
“三景区”:在北端建造遗址公园直至中心庙广场为皇城胜景,以打造地方风尚,主要以商业活动为中心景观;皇城中心故宫至政督广场为打造满清风韵,主要以历史建筑为中心景观,体现皇家气派的方城古韵;张氏帅府以北至故宫前广场为奉天风云主题功能区,以打造出古色古香民国风情。
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
以前清文化和民国文化为依托,以故宫为核心,突显皇城“方型井字格局”,对有代表性的,体现方城古老魅力与风貌的重要标志物与标志点,如城门、钟鼓楼及局部城墙,利用点、线、面等手法重新构建皇城边界,将皇城范围内散落的故宫、张氏帅府、中街、遗址公园等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前文”、“后市”发展格局。
“前文”,即围绕故宫、帅府,打造以文化、旅游、博览、会议、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休闲旅游区。
传统胡同、街巷地名是社会风俗习惯和
地方文化特色的集中展示。
方城内街巷、胡同纵横交错,有以官署王府命名的,如十王府胡同、少帅府巷;有以商贾行市命名的,如铜行胡同;也有以宫观寺庙命名的,如长安寺巷。
从中不难发现时代的变迁、世事人情、风土民俗……对传统地名的保护反映了对历史的尊重。
旅游资源开发
为进一步彰显方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建设观赏古迹、体验文化方案,旅游业将作为历史街区的首选功能进行开发发展。
方城将构建以故宫为中心,以南文北商为特色,以地上历史文化遗存观览和地下“非遗”体验相结合的方城文博旅游区,积极打造具有清文化特色和满族风情的精品演艺项目,不断增强沈阳的文化魅力和城市特色,把方城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和娱乐消费于一体的东北知名历史文化综合消费区,能够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商业发展
商业活动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要素,商业空间环境也因此成为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有着很强的社会效益。
方城以中街为其商业聚集中心,历史上的中街曾经商贾云集,“满汉全席”、“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等特色餐饮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不经意间,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抢占了老字号的地位,传统的餐饮老店逐渐从商业街上销声匿迹。
为此未来的中街仍在保护中街特色商业区的同时,规划增设传
统特色商圈,其中的中心庙传统老字号商圈位于历史建筑中心庙的西北区域,商圈建筑群以传统四合院落式布局,有萃华楼金店、老边饺子、马家烧卖、大光明眼镜店、亨得利表行等沈阳老字号主要业态,通过在其重要地段增设老字号主题雕塑、商业街入口牌坊、老字号主题雕塑、民俗场景展示等营造观古街风韵、赏传统工艺之感。
参考文献:
[1]陈伯超.地域性融合文化对盛京城空间格局的影响.城市建筑,2006第6期
[2]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第2期
[3]金光熙,韩玉鹤.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认识与实践—以“盛京城古文化街”为例.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版
[4]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董晓卿.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山东建筑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