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新文化运动 教案3
《新文化运动》教案 3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指导意见: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网络探究法3.了解—理解—见解教学流程:导入:大家做好上课准备了吧?好,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智慧问答题:(投影)中国有这么一所高校: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家革命与建设的摇篮王选院士:独特的精神魅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中国的哈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学生回答>对,是北大,2005年世界高校排名,北大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15位,可以讲,北大誉满全球,海内皆知,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
我想,你们也向往北大吧!北大也是你们心中的理想吧。
可是,你们知道吗?北大真正的崛起是跟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运动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学生齐声说>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1915年中国的必然产物。
那么,1915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呢?今天,老师就借助网络带你们去看看1915年的中国。
板块一:新文化运动背景分析(投影)Baidu:1915年中国(财经报告、社会花絮、发表评论)设问一:通过财经报告你能了解到什么?<学生回答>冠生园的发展问题,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典型,民族资本主义,意味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而民族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民主政治(联系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中国的日子一天天坏下去)设问二:社会花絮说明当时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学生回答>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旧道德盛行。
设问三: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舆论导向?<学生回答>:袁世凯在大搞尊孔复古尊孔复古实际上是在复旧的礼教、道德,这实际上就是复辟帝制的前兆。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的了激烈的冲突。
因此,1915年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迫切任务是什么:思想解放,开展一场思想运动来批判这股逆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如让学生撰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观点阐述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中,感受民主、科学思想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民族危机加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如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如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等,巩固学生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新文化运动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是什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请学生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2.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观念及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民主政治的探索以及思想启蒙的需求。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科学”、“民生”三大主张,以及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
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
4.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各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主张和代表人物。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确保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二)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三、教学方法(一)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二)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五、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
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以少女的改变为线索,先展示一个农村少女无望地伫立在田间的图片,把她看成是当时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伟大人物为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3.激励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探讨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组织小组汇报、分享成果,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 但大多数学生 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 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 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并进 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 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 资产阶级分子同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 “捍卫民主 共和的斗争 ”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 为后面的 “五四爱国运动 ”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埋下了伏笔。
按照课标的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要能够概述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内容,并进而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u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从视频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这段录象使学生认 识到辛亥革命的缺陷, 初步感知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并利用录 象中的最后一句话 “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来点题,引出本课 的课题。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 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 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 ”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 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海报。要求涵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代表人物、思想流派等内容,设计新颖,具有吸引力。(提交形式:纸质或电子版)
4.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阐述。(字数要求:1000字左右)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流派及其影响。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升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过程、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新文化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3.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
2.评述陈独秀、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主张,以及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
2.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3.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
七、教学过程1.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八、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3.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九、教学过程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意义。
2. 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了民主思想等。
3. 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过于激进、忽视国情等。
十、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设计表12材料: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材料:在《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民主”只有513次,即使把代替民主的其他词算入,其总共也不到“科学”一次频度的一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进步刊物中,如《新潮》和《少年中国》,“科学”出现3635次,而“民主”只出现657次。
——金观涛《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根据材料提出思考2:为什么科学的词汇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局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相关。
认识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仍出现复辟帝制与尊孔复古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旧思想、旧道德驾驭不了新制度。
(设计意图:将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和民主联系起来。
在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只是口号,提倡新道德是才是核心,民主科学与新道德是“表”与的关系。
另外也引出第二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然后出示材料:《新青年》中杂志中一篇题目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
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么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义叫你殉节。
又叫你娘苦口婆心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设计意图:让学生确实感觉到封建礼教确实是在“吃人”这种材料极具震撼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问:同学们如何促使新思想传播更有力?(学生回答)过渡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出示材料6:一曰,不言之无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不用套语滥调;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播放幻灯20 (镜头:鲁迅小说《药》中描述的人血馒头) 教师讲析。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播放幻灯21 (镜头:镜头: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 教师讲析。
教师提问: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 学生回答。
播放幻灯22 (鲁迅谴责封建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播放幻灯9 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教师用英语读出“民主”和“科学”两个英文单词)当时他们以英语的第一个字母的发音亲切的称呼“民主”和“科学”为德先生、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民主制度;赛先生指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教师过渡:发动这场运动的,除了陈独秀,还有李大钊、胡适、鲁迅。我们来认识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
播放幻灯23 (镜头:秀才断句征婚启事)
教师讲析:这种旧文学需要断句,容易给人带来歧义,而新文学简洁、明了。因此要反对陈腐的旧文学,建立一种新文学。胡适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
播放幻灯24 (镜头:胡适提倡白话文) 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师过渡: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样一次运动,我们要正确评价。想一想,应该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呢?下面请同学们从性质、积极性和局限性方面评价新文化运动。
板书: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播放幻灯25 学生回答。教师讲析。 播放幻灯26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现象的分析,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1、性质 播放幻灯27 教师讲析: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进步性 播放幻灯28 教师讲析: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局限性: 播放幻灯29 教师讲析: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下面,我们来回忆所学内容,自主思考、合作研讨、探究回答下面问题。 在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各发动了哪些运动?分别从什么方面进行探索的? 学生思考、研讨、回答。 播放幻灯30(探究活动),31,32。教师参与探究、明确。 教师提问:一百年前,在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抛头颅洒热血。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该如何做呢? 播放幻灯33 学生回答。 播放幻灯34。教师明确(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今日青少年之誓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文化运动》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的学习内容,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3.阐述观念:深入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观念,阐述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言论自由、女性解放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
2.分享观点: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场运动的发展脉络。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观思考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如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
2.强调重点: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关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创设情境:播放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还击。
2.兴起(1)标志: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1917年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实行“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关键点拨]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兼容并包〞那么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泼、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实质: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2.根本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3.主要代表(1)陈独秀认为科学就是“赛先生〞 ,民主就是“德先生〞;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提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1917年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进刍议? ,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易混易错]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
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高二学生处于认知水平从形象向抽象过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转折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四、学法分析【教法、学法及依据】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再加上半学期以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他们的自主性学习的特点比较突出,所以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手段及依据】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引入教学,不但使教学容量扩大,而且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为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程序【课前预习】学生利用提纲预习【导入新课】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记录片。
(记录片解说词: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
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
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根据录像内容教师步步设问:l 从刚才的录像中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l 辛亥革命有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l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造成国家贫弱的根源是什么?l 怎样才能振兴中华民族?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按照课标的要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能够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进而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u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从视频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这段录象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缺陷,初步感知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并利用录象中的最后一句话“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来点题,引出本课的课题。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则补上了这一课。
2、概况:要求学生齐声回答,完成下面表格: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活动基地u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层层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u 设计意图:为后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做铺垫。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怎样重铸国魂呢?课件展示以下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u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课件展示一段文字材料“1917年上海某报刊登‘陈烈女殉夫’之事”和图片“裹脚的小女孩”。
设问:这两个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实例吗?(学生列举实例)u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旧道德的危害有直观的感受。
设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反对旧道德提出了什么口号?同学们能不能从下面这段材料中找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
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教师点拨:封建伦理道德造成中国的危亡;使民主科学不能实现;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u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说明批判旧道德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课件展示鲁迅先生及《狂人日记》的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并请一位看过《狂人日记》的同学给大家简要介绍其梗概及主题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介绍给予点拨,指出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的呐喊。
用什么来救孩子?用旧道德行吗?这样让学生自然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项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u 设计意图: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自然引出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并深化了学生对此项内容的理解。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材料一萧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材料二“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
哈哈!好了!——胡适《乐观》教师一步步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u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提倡______与_____反对____与___;提倡__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根据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如何重铸国魂的。
教师点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去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