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化工膜分离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膜实验报告

膜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膜分离技术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掌握膜分离实验的操作方法;3. 分析膜分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膜材料的选择透过性,将混合物中的组分按分子大小、形状、电荷等进行分离的技术。

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领域。

四、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明胶溶液;(2)实验仪器:膜分离装置、蠕动泵、电子天平、玻璃仪器等。

2. 实验步骤(1)将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明胶溶液分别配制,浓度均为0.1mol/L;(2)将膜分离装置连接好,膜材料选用聚偏氟乙烯(PVDF)膜;(3)将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明胶溶液分别加入膜分离装置中,设定操作压力为0.1MPa;(4)开启蠕动泵,使溶液在膜分离装置中循环流动,记录循环时间;(5)在循环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样,用电子天平称量溶液的质量,计算透过液的浓度;(6)重复步骤(4)和(5),直至透过液浓度基本稳定;(7)分析膜分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3. 数据处理与分析(1)计算透过液的浓度变化,绘制透过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分析操作压力、膜材料、溶液浓度等因素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透过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2)在相同操作压力下,不同溶液的透过液浓度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溶液的透过液浓度溶液名称透过液浓度(mol/L)NaCl溶液 0.08葡萄糖溶液 0.07明胶溶液 0.022. 结果分析(1)透过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透过液浓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稳定,说明膜分离过程已达到平衡;(2)操作压力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在相同操作压力下,不同溶液的透过液浓度不同,说明操作压力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3)膜材料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不同膜材料的透过液浓度不同,说明膜材料的选择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4)溶液浓度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溶液浓度越高,透过液浓度越低,说明溶液浓度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

无机膜分离实验报告(3篇)

无机膜分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无机膜在分离技术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特定溶液进行分离实验,验证无机膜在分离过程中的稳定性、选择性和效率。

实验主要针对无机陶瓷膜进行操作,研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赖氨酸发酵液(含赖氨酸、短杆菌、菌体蛋白质、颗粒杂质等)- CO2混合气体(含N2、CF4、C3F6等)- 工业废气(含SO2、NOx、颗粒物等)- 无机陶瓷膜(孔径约0.4~0.6μm)- 聚四氟乙烯(Teflon AF 2400)- 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2. 实验设备:- 膜过滤装置- 气体分离装置- 工业废气净化装置- 分光光度计- 精密天平- 恒温水浴锅- 高压气体钢瓶三、实验方法1. 赖氨酸分离实验:- 将赖氨酸发酵液通过无机陶瓷膜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和滤渣。

- 分析滤液中赖氨酸的含量,计算提取率。

- 观察滤液悬浮物和浊度,评估过滤效果。

2. 气体分离实验:- 将CO2混合气体通过Teflon AF 2400制作用于分离氮气、四氟甲烷和六氟丙烯的气体分离无机膜。

- 分析分离后气体的成分,计算分离效果。

3. 工业废气净化实验:- 将工业废气通过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进行净化。

- 分析净化前后废气中污染物的含量,评估净化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赖氨酸分离实验:- 经无机陶瓷膜处理后,赖氨酸提取率可达80%以上。

- 滤液悬浮物小于0.5%,浊度在10 NTU以内,过滤效果稳定。

2. 气体分离实验:- N2/CF4的理想选择性为88,N2/C3F6的理想选择性为71。

- 聚四氟乙烯层对沸石层的密封作用是获得较高选择性的原因。

3. 工业废气净化实验:- 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对工业废气中的SO2、NOx等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 净化后废气中污染物含量显著降低,净化效果明显。

五、实验结论1. 无机陶瓷膜在赖氨酸分离提取过程中具有稳定、高效、操作简便等优点,是赖氨酸分离提取的理想膜材料。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掌握化工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深入了解化工原理中的分离技术和反应动力学,探究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的关系,以及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分离效果。

实验器材
1.恒温水浴
2.分离漏斗
3.加热设备
4.温度计
5.滴定管
6.反应器
实验步骤
1. 清洗仪器
先用水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然后用酒精擦拭干净。

2. 调整实验条件
根据实验要求,调整水浴温度、反应物质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

3. 进行反应实验
将反应物缓慢滴入反应器中,并记录反应过程的变化,测量反应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和产物的含量等。

4. 进行分离实验
将混合物倒入分离漏斗中,开启分离漏斗出口,使混合物分离
成不同的物质。

记录不同物质的重量、体积等数据,并计算分离
效果。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探究了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的关系,
验证了 Arrhenius 方程的正确性。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分离实验,
得到了不同物质的重量、体积等数据,证明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
分离效果是不同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调整实验条件时需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在进行反应实验时需要保
持操作的精准度,否则结果会产生偏差。

结论
通过本次化工原理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分离技术和反应动力学,掌握了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的精准度和严谨性。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实验操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分离试验实验报告

分离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分离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常用的分离方法,如过滤、沉淀、萃取等。

3. 通过分离试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分离试验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开来。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过滤、沉淀、萃取、蒸馏等。

1. 过滤:利用过滤介质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分离。

2. 沉淀:利用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差异,将溶液中的溶质沉淀出来。

3. 萃取:利用溶剂对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溶解度差异,将目标组分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

4. 蒸馏: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差异,通过加热蒸发和冷凝来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钠、氯化钾、葡萄糖、乙醇等。

2. 仪器: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滴定管、分液漏斗、蒸馏烧瓶、冷凝管、酒精灯等。

四、实验步骤1. 过滤试验(1)称取5g氯化钠,溶解于50mL蒸馏水中,搅拌均匀。

(2)取一张滤纸,折叠成漏斗形状,放入烧杯中。

(3)将氯化钠溶液沿漏斗边缘缓慢倒入滤纸中,待过滤完毕。

(4)收集滤液,称量固体残留物,计算过滤效率。

2. 沉淀试验(1)取50mL碳酸钠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钙溶液,观察沉淀现象。

(2)待沉淀完全后,过滤,收集沉淀物,称量。

(3)计算沉淀物的质量,分析沉淀效果。

3. 萃取试验(1)取50mL硫酸铜溶液,加入10mL乙醇,观察溶液分层现象。

(2)静置一段时间,待分层明显后,用滴定管取上层乙醇溶液,加入10mL蒸馏水,观察颜色变化。

(3)分析萃取效果。

4. 蒸馏试验(1)取50mL乙醇,加入50mL蒸馏水,搅拌均匀。

(2)将混合液倒入蒸馏烧瓶中,连接冷凝管,加热。

(3)收集蒸馏出的液体,观察沸点。

(4)分析蒸馏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过滤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氯化钠溶液通过滤纸后,滤液质量为4.5g,过滤效率为90%。

2. 沉淀试验实验结果显示,加入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沉淀质量为0.5g,沉淀效果良好。

膜分离的实验报告

膜分离的实验报告

膜分离的实验报告1. 引言膜分离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组分通过膜进行分离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工程、环保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膜分离技术研究某种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效果,并探究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膜分离装置:包括膜分离膜、膜分离模块等。

- 混合物:包含A、B两种组分的溶液。

2.2 实验方法1. 将混合物注入膜分离装置中,并施加适当的压力。

2. 收集透过膜的溶液,并分别用适当的方法对溶液中的A、B两种组分进行定量分析。

3. 改变压力、膜材料等条件,多次进行实验,探究对膜分离效果的影响。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多次实验,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膜分离效果。

下表为部分实验结果:实验次数压力(MPa) A组分透过量(mg) B组分透过量(mg)1 1 10 202 1.5 15 183 2 18 154 1 8 255 2 16 17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压力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压力越大,组分透过量越大。

但压力过大也可能导致膜的破损或堵塞,影响膜的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不同组分的性质不同,可能对膜具有不同的透过性,从而导致透过量的差异。

4.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膜分离的实际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压力可以提高膜分离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过高的压力可能会损坏膜的结构,影响使用寿命。

此外,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也会影响膜的透过性,因此选择合适的膜材料也是膜分离的关键因素。

5.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探究了膜分离效果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压力下,膜分离可以有效地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由于膜分离涉及到膜的选择和应用条件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膜材料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对膜分离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获得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膜分离技术 (2)

膜分离技术 (2)

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膜污染的表现一是膜通量下降;二是通过膜的压力和 膜两侧的压差逐渐增大;三是膜对生物分子的截留性
能改变。
南京工业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膜污染
膜污染与浓差极化在概念上不同, 浓差极化加重了污染 , 但浓差极化是可逆的,即变更操作条件可使之消除,而污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南京工业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超滤 纳滤
压力差 小分子物质分 糖/二价盐/游离酸的分 离 Donna效应 离
反渗透 致密膜、复合 压力差 膜<1nm 渗析 对称的或不对 浓度差 称的膜
电渗析 离子交换膜 渗透蒸 致密膜 发 电位差 气压差
小分子物质浓 单价盐/非游离酸的分离 缩 小分子有机物 除小分子有机物或无机 /无机离子 离子
膜污染
②吸附污染 有机物在膜表面的吸附通常是影响膜性能的主要因素。随 时间的延长,污染物在膜孔内的吸附或累积会导致孔径减 少和膜阻增大,这是难以恢复的。 与膜污染相关的有机物特征包括它们对膜的亲和性,分子 量,功能团和构型。一般来讲膜的亲水性越强有机物不宜 吸附。而疏水作用可增加其在膜上的积累,导致严重的吸 附污染。
南京工业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膜分离过程的主要特征
过程 微滤 膜结构 驱动力 对称微孔膜 压力差 0.05~10μm 不对称微孔膜 压力差 1~50nm 复合膜< 1nm 应用对象 实 例 消毒、澄清收 培养悬浮液除菌,产品 集细胞 消毒,细胞收集 大分子物质分 蛋白质的分离/浓缩/纯 离 化/脱盐/去热源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作者:————————————————————————————————日期:膜分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 了解和熟悉超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二.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是最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薄膜(或无机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

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

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

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1微滤与超滤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则其实质与常规过滤过程近似。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院(部):化学与化学工程姓名: xx 学号: 200811218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0808 同组人员:课程名称:专业实验实验名称:微滤分离实验实验日期: 2011.10.17 批阅日期:成绩:教师签名:一、实验目的1.了解分析微滤膜分离的主要工艺过程。

2.了解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3.通过微滤膜分离的实验的操作,学会微滤膜过滤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膜分离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常规的膜分离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选择性透过膜作为分离介质,在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推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溶质或溶剂选择性地透过膜而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

通常原料一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一侧称为膜下游。

膜分离法可以用于液-固(液体中的超细微粒)分离、液-液分离、气-气分离以及膜反应分离耦合和集成分离技术等方面。

其中液-液分离包括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微粒的液相体系的分离。

不同的膜分离过程所使用的膜不同,而相应的推动力也不同。

目前已经工业化的膜分离过程包括微滤(MF)、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和渗透汽化(PV)等,而膜蒸馏(MD)、膜基萃取、膜基吸收、液膜、膜反应器和无机膜的应用等则是目前膜分离技术研究的热点。

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设备紧凑、工作环境安全、节约能量和化学试剂等优点,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膜分离方法自出现后不久就很快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目前除海水、苦咸水的大规模淡化以及纯水、超纯水的生产外,膜分离技术还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石油、化学工业、环保工程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表 1 各种膜分离方法的分离范围膜分离技术的原理是依靠膜的这种多孔过滤材料的拦截性能。

用压力做推动力。

微滤膜分离的的分离范围为0.1——10,主要用于颗粒物的去处、除菌、澄清、除浊、有用物质的回收等。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 了解和熟悉超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二.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是最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薄膜(或无机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

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

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

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1微滤与超滤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则其实质与常规过滤过程近似。

本实验中,以含颗粒的混浊液或悬浮液,经压差推动通过微滤膜组件,改变不同的料液流量,观察透过液测清液情况。

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

南京师范大学 化工实习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 化工实习报告
反应方程式:
(3)生产流程
原料线
化料槽→输送泵→计量罐→计量泵→过滤器→汽化混合器→浮球液位计
O2线
罗茨风机→空气缓冲罐→三捕→二捕→一→空气预热器→二换→一换→汽化器
混合气线
汽化器→反应器→一换→二换→热管换热器→一捕→二捕→三捕→四捕→水洗塔
废水处理线
废水→集水池→隔油池→催化氧化塔→中和池→混凝沉淀→UBF厌氧池→好氧池→气浮→达标排放
工序:粗碎、中碎、干燥、粉碎、选粉、吸尘
①、预处理
(两台破碎机都有帅选,把粗的磨成中的,细的不磨)
②、中间磨工艺:细磨、去除水分
(2)、湿法磷酸
包括反应过程、过滤(分离)、尾气洗涤吸收(HF)、闪蒸冷却
反应:
①、反应过程
使用稀磷酸先与矿粉混合是防止矿粉直接与硫酸反应过于激烈,防止矿粉与硫酸生成硫酸钙覆盖,阻止反应进行。
中和:工艺的废水含酸量低,通过投加碱性药剂中和。采用石灰乳做中和剂,,使用量约为废水量的1%(高浓度水),调节后废水的PH为中性,COD去除率约60%。
混凝:混凝沉淀不但可以去除废水中的10-3-10-6mm的细小悬浮微粒,还能去除色度、油分、微生物、氮和磷、重金属以及有机物。采用氢氧化铝为混凝剂,经水解、缩聚后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较强吸附作用,形成粗大絮凝体。
(2)、废水
废水的主要来源:水洗塔水洗液,水解母液,冲洗、冷凝水,锅炉废水,生活污水。cc主要特征:每天产生10t工艺废水,废水显酸性,其PH值为3,COD为15000mg/L;其他废水每天产生15t,PH=3,COD为300mg/L。
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南化公司是国内重要的压力容器和石化关键设备制造单位及机电产品出口基地,是全国首批获得具有国际权威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颁发的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授权证书和U、U2、S钢印的企业之一,是国内首批获得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许可证的企业。

膜分离实验——精选推荐

膜分离实验——精选推荐

膜分离实验指导书一、 实验目的反渗透、纳滤膜分离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水处理新技术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高纯水的生产、环境工程的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装置采用全不锈钢件、食品级UPVC 管、阀件制作,在反渗透、纳滤膜处理前增加了两级预处理,第一级为活性炭吸附过程,用于脱掉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性物质;第二级为微滤装置,截留掉对反渗透膜有损害的固体颗粒状物质,使反渗透过程安全、可靠的运行。

反渗透可用于水中小分子盐类的脱除,纳滤能用于钙镁离子的滤除和部分脱盐,还可用于水溶液中不同分子量杂质的分离过程。

通过反渗透可以使水的电导率从降低至2~3μs/cm ,达到纯水的要求。

本实验装置水处理能力为1m 3/d 。

本实验对全院研究生、本科生开放。

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熟悉反渗透、纳滤的基本原理、反渗透和纳滤系统的结构及基本操作;(2)了解反渗透、纳滤操作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对脱盐效果的影响;(3)学会测定纯水渗透通量和纯水渗透系数;测定纯水渗透通量与操作压力的变化关系;测定盐(溶质)的脱除率与操作压力的变化关系。

二、实验原理反渗透、纳滤同微滤、超滤一样均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

反渗透是最精细的过程,因此又称“高滤”(hyperfiltration ),它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地只能透过溶剂而截留离子物质的性质,以膜两侧静压差为推动力,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而实现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膜过程, 反渗透过程的操作压差一般为1.0-10.0Mpa ,截留组分为(1-10)×10-10m 小分子溶质,水处理是反渗透用的最多的场合,包括水的脱盐、软化、除菌除杂等,此外其应用也扩展到化工、食品、制药、造纸工业中某些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离等。

纳滤是反渗透的特殊形式,又称疏松反渗透,过滤精度低于反渗透。

a. 渗透b.渗透平衡c.反渗透理解反渗透的操作原理必须从理解Van ’t Hoff 的渗透压定律开始。

实验五-膜分离实验

实验五-膜分离实验

五、实验结果整理
1. 预处理系统实验结果
原水浊度: NTU,原水电导率: μS/cm。 μS/cm。 预处理出水浊度: NTU,预处理出水电导率:
2. 反渗透单元实验结果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进水流量(L/h)
RO进水压力(MPa) RO出水(浓水)压力(MPa) 浓水流量(L/h) 淡水流量(L/h) 淡水电导率(μS/cm) 浓水电导率(μS/cm) 除盐率(%) 回收率(%)
反渗透系统进水水质要求
污染指数(SDI)值是反渗透系统进水的重要指标之
一。是检验处理系统出水是否达到反渗透进水要求的主要 手段。它的大小对反渗透运行寿命至关重要。在纯水系统, 特别是反渗透(RO)系统中,SDI被广泛用于预测水中胶 体以及颗粒物质对RO膜的堵塞速度。 由于水源的水质经常变化,所以常常需要每周或每月 进行SDI值的检测。
1. 一体化反渗透实验装置; 2. 浊度仪; 3. 电导率仪。
四、实验内容及参考步骤
1. 测定原水水质指标:浊度,电导率。 2. 开启预处理装置进水阀并运行一段时间(流量 30L/h ),
测预处理出水水质指标:浊度,电导率。
3. 开启反渗透装置进水泵,缓慢调节反渗透膜元件进水阀 和 浓 水阀使 其 流量达到指定值 QRO 进 水 =QRO 出 水 ( 浓 水 ) =30L/h,并运行 15min。观察 RO进水压力表和 RO浓水 压力表读数。
成不同的形式,称为膜组件( module)。膜组件有四种形
式:板框式、管式、卷式和中空纤维。
板 框 式 反 渗 透 装 置 结 构 图
管 式 反 渗 透 装 置 组 件 结 构 图
卷 式 反 渗 透 装 置 组 件 结 构 图
中 空 纤 维 式 组 件 结 构 图

练习_膜分离实验报告

练习_膜分离实验报告

1. 了解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掌握膜分离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膜分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对溶液中的组分进行分离、浓缩或提纯的方法。

根据膜孔径的大小,膜分离技术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本实验采用超滤膜进行实验,其孔径大小约为0.1-0.5微米。

实验过程中,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被截留,而小分子物质则透过膜,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模拟废水- 超滤膜- 滤瓶- 离心泵- 采样瓶- 实验试剂2. 实验仪器:- 超滤装置- 电子天平- pH计- 酒精灯- 恒温水浴锅- 移液管1. 准备实验材料:将模拟废水、超滤膜、滤瓶、离心泵、采样瓶等实验材料准备好。

2. 超滤膜预处理:将超滤膜浸泡在水中,用刷子轻轻刷洗,去除膜表面的杂质。

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3. 装配超滤装置:将滤瓶、离心泵、超滤膜等依次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4. 实验操作:a. 将模拟废水通过离心泵泵入超滤装置,使废水在超滤膜表面形成压力差;b. 打开超滤装置,让废水通过超滤膜进行分离;c. 收集透过超滤膜的滤液,记录滤液体积。

5. 数据处理:a. 计算滤液浓度,分析超滤效果;b. 对比模拟废水和滤液,分析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滤液体积:根据实验记录,滤液体积为1000毫升;b. 滤液浓度:通过测定滤液中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得出滤液浓度为50mg/L。

2. 结果分析:a. 超滤膜对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滤液体积较大,说明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b. 滤液浓度相对较低,说明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膜分离技术对模拟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膜分离技术,以实现废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将不同大小的物质分离的方法,通过膜的孔径大小和膜的特性来实现精确的分离。

本次实验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膜及两种不同物质进行分离,旨在探究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用的材料有:纳米膜(聚酰胺)和超滤膜(纳滤膜)、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钠。

实验的步骤如下:1. 将两种膜分别置于滤器中,并将两个滤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膜分离系统;2. 将膜分离系统加入葡萄糖酸钠溶液,将膜分离系统浸泡5分钟,使膜饱和;3. 用注射器将葡萄糖溶液注入滤器中,并进行过滤;4. 收集滤液,称重并记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试验条件|膜类型|物质|滤液重量(g)||--------|------|----|--------------||试验1|纳米膜|葡萄糖|5.5||试验2|纳米膜|葡萄糖酸钠|5.5||试验3|超滤膜|葡萄糖|3.2||试验4|超滤膜|葡萄糖酸钠|6.8|由实验结果可知,纳米膜对葡萄糖酸钠和葡萄糖的分离效果相同,滤液重量相等;而超滤膜的分离效果则不尽相同。

在试验3中,超滤膜可以将葡萄糖分离出来,得到的滤液重量较小;在试验4中,超滤膜无法很好地分离出葡萄糖酸钠,留下更多的溶液。

这是因为超滤膜的孔径比纳米膜大一些,可以过滤掉纳米膜不能过滤掉的较大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酸钠;而纳米膜能够过滤掉大部分分子量较大的物质,但较小的葡萄糖分子则能够通过膜孔进入滤液中。

因此,超滤膜在分离物质时更有效。

结论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不同大小的物质,通过不同的膜类型可以实现不同的分离效果。

超滤膜可以分离掉大分子量的物质,而纳米膜则可以将分子较小的物质保留在滤液中。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污水处理、食品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膜分离报告

膜分离报告

膜分离技术课程结业论文—陶瓷膜含油废水处理技术贾广楼浦化工1009班P1001100914一、陶瓷膜简介:陶瓷膜是以无机材料(三氧化二铝Al2O3,俗称刚玉)经特殊工艺、在大于1600℃高温下采用高技术手段制备而成的非对称膜,成管状或多通道状,结构包括支撑体、过渡层和膜层。

采用了10-50nm孔径的无机陶瓷膜和高效的“错流”过滤方式,过滤精度高,流程简单、运行稳定、出水质量无波动。

在食品工业、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业、石油化工、治金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市场销售额以35%的年增长率发展着。

陶瓷膜与同类的塑料制品相比,造价昂贵,但又具有许多优点,它坚硬、承受力强、耐用、不易阻塞,对具有化学侵害性液体和高温清洁液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其主要缺点就是价格昂贵制造过程复杂。

2004年7月,北美陶瓷技术公司顺利完成了其价值超过500万美元的新型双磨盘研磨机的组装,该设备在制备超薄陶瓷膜的生产技术上首屈一指,这同时也使得公司在制备超平、超完整陶瓷膜上的技术大大提升。

中国南京工业大学完成了低温烧结多通道多孔陶瓷膜,该项目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国陶瓷膜的质量、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多孔陶瓷膜由于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溶剂、耐酸碱性能和机械强度高、容易再生等优点:在食品、生物、化工、能源和环保领域应用广泛。

但在其应用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多孔陶瓷膜的高成本,尤其是支撑体材料的成本高。

二是有限的陶瓷品种与纷繁复杂存在着矛盾。

商品化的陶瓷膜只有有限的几种规格,这就对特定孔结构的陶瓷膜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要种类:1、陶瓷过滤膜2004年8月,由北京迈胜普技术有限公司与山东鲁抗医药有限公司研制的陶瓷膜过滤系统用于某种抗生素的分离提纯获得成功,这不仅优化了此种抗生素的生产工艺,而目使抗生素收率提高15%,这是中国首次将陶瓷膜技术运用于抗生素生产。

抗生素的分离提纯,必须经过对发酵液的过滤和对滤出的药液进行树脂交换。

许多抗生素生产企业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酵液的分离提纯均采用真空转鼓过滤器,这种工艺需先将发酵液酸化调至一定的pH值,然后用敷设助滤剂层的真空转鼓过滤器进行预过滤,再用板框进行复滤及树脂交换。

膜过滤分离实验报告

膜过滤分离实验报告

膜过滤分离实验报告简介膜过滤分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通过使用薄膜材料进行分离,实现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膜过滤分离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样品进行分析,探讨膜过滤分离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膜过滤分离的原理;2. 熟悉膜过滤分离的操作步骤;3. 掌握膜过滤分离在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仪器与试剂- 膜过滤装置- 液体样品- 滤膜- 离心机实验步骤1. 准备滤膜。

根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滤膜,并进行预处理,如清洗、消毒等。

2. 装配膜过滤装置。

将滤膜固定在膜过滤装置中,注意保持密封性,避免泄漏。

3. 准备样品。

将样品取出,并根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如去除杂质、稀释等。

4. 进行膜过滤分离。

将样品注入膜过滤装置中,打开真空泵,通过负压力使液体通过滤膜,留下固体或大分子物质。

5. 收集分离物。

根据实验需要,收集滤液和滤渣,进行后续分析或处理。

6. 清洗膜过滤装置。

使用适当的清洗液进行清洗,保持装置的清洁。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一种含悬浮颗粒物的水样进行膜过滤分离实验。

经过对样品的预处理后,将样品注入膜过滤装置中,并进行真空泵抽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滤,我们观察到滤液中的颗粒物明显减少,而滤渣中则集中了较多的颗粒物。

通过对滤液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使用了显微镜对滤液中的颗粒物进行观察。

我们发现滤液中的颗粒物已基本被过滤掉,滤液呈现出较为清澈的状态。

根据颗粒物的大小和形态,我们猜测颗粒物属于较大的悬浮颗粒。

实验讨论膜过滤分离实验可根据实际样品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种含悬浮颗粒物的水样进行分离实验,通过膜过滤的方式,成功将颗粒物从水样中分离出来。

然而,对于一些微小的颗粒物或分子物质,膜过滤不一定能够实现有效分离,此时可能需要选择其他分离方法。

此外,膜过滤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膜过滤装置的密封性,避免泄漏和污染。

同时,根据不同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滤膜材料和过滤条件也至关重要。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膜分离技术,研究了溶液中目标物质的分离和浓缩过程。

实验中使用了超滤膜和纳滤膜进行溶液的分离,并通过测定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和膜通量来评估膜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

引言: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通过膜的选择性渗透来实现溶质分离和浓缩的方法。

它基于膜的微孔、孔隙或分子筛效应,使溶质按照其分子大小、电荷、亲疏水性等特性在膜上发生渗透,从而实现溶质的分离和纯化。

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设备紧凑等优点,因此在化工、生物医药、环境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超滤膜、纳滤膜、溶液样品、膜分离设备等。

2. 实验步骤:a. 将溶液样品注入膜分离设备中,设定操作参数。

b. 开始实验,观察溶液在膜上的渗透过程。

c. 测定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计算膜通量。

d. 分析实验结果,评估膜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本次实验使用了超滤膜和纳滤膜进行溶液的分离。

超滤膜是一种具有较大孔径的膜,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大的溶质,如蛋白质、胶体等。

纳滤膜则具有较小的孔径,可以分离分子量较小的溶质,如离子、小分子有机物等。

通过实验,我们研究了不同膜对溶液中目标物质的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超滤膜能够有效分离溶液中的大分子溶质。

在实验中,我们将含有蛋白质的溶液注入超滤膜中,通过控制操作参数,观察到蛋白质无法通过超滤膜,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则能够通过膜的微孔渗透出来。

这表明超滤膜能够实现溶液中大分子溶质的有效分离。

而纳滤膜则可以分离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

在实验中,我们将含有离子的溶液注入纳滤膜中,发现纳滤膜能够阻止离子的渗透,使溶液中的大分子溶质得以分离。

这说明纳滤膜能够实现溶液中小分子溶质的有效分离。

通过测定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和膜通量,我们可以评估膜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膜分离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的溶质分离和浓缩,且膜通量较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南大化工膜分离实验报告

南大化工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不同膜分离工艺的原理、设备及流程。

2.掌握RO、NF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二、实验原理1.反渗透(RO)反渗透膜的孔径在0.1-1nm之间。

反渗透技术是利用高压液体的高压作用,克服渗透膜的渗透压,使溶液中水分子逆方向渗透过渗透膜到达离子浓度较低的一端,从而达到去除溶液中大部分离子的目的。

为了防止被截留下来的其他离子越积越多而堵塞RO膜,往往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反渗透,即在进行反渗透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流连续冲刷膜表面的截留物,以保持反渗透膜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

因此,反渗透设备的出水有两股,一股为透过液(淡水),一股为截留液(浓水)。

实验采用NaCl、MgSO4溶液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反渗透膜的处理效果。

图1 反渗透(RO)示意图2.纳滤(NF)纳滤膜的孔径范围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

纳滤技术是从反渗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

一般认为,纳滤膜存在纳米级的细孔,可以截留95%的最小分子约为1nm的物质。

纳滤膜的特点在于:较低的渗透压和较高的膜通透性,因此,可以节能;通过纳滤膜的渗透作用,可以去除多价的离子,保留部分低价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离子。

为了防止被截留下来的其他离子越积越多而堵塞NF膜,同样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纳滤,即在进行纳滤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流连续冲刷膜表面的截留物,以保持纳滤膜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

因此,纳滤设备的出水也有两股,一股为透过液(淡水),一股为截留液(浓水)。

实验采用NaCl、MgSO4溶液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纳滤膜的处理效果。

同时将纳滤和反渗透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截留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知道纳滤膜出水中保留了比反渗透出水中更多的有益矿物离子。

三、实验流程与设备整套膜分离装置的四个单元共同安装在一个支架上,由微滤单元和反渗透单元组成设备的1/2,超滤单元和纳滤单元组成设备另外的1/2。

膜分离实验吧

膜分离实验吧

膜分离实验吧膜分离实验(Membrane Separation Experiment)是一种利用膜技术实现物质分离的实验。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离技术,它通过膜作为分离介质,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实现纯化和浓缩的目的。

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

膜分离实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膜的准备选择适当的膜材料,并将其剪成适当的大小。

对于新的膜,需要在实验前进行预处理,使其达到最佳性能。

2. 水的处理用去离子水或反渗透水清洗膜表面,去除悬浮颗粒和有机污染物质,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3. 实验前的调试在实验前,需要进行一些调试,如设定压力、进出口流量等参数,保证实验的精度和稳定性。

4. 实验过程将混合物注入进样口,通过压力差使不同成分的物质经过膜而得到分离。

同时要注意监测压力差、流量等参数,以保证实验过程正常进行。

5.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不同物质的分离效率、透过率等性能参数,评估膜的性能,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依据。

膜分离实验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在制药生产中,可以使用膜分离技术纯化药品;在环保领域,可以利用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和废水;在食品加工中,可以通过膜分离技术实现乳品、果汁等液体的浓缩和分离等。

在实验室中,膜分离实验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可以用来研究新材料的性能、优化膜的结构、评估新膜的性能等。

总之,膜分离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膜分离技术,能够实现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分离,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分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膜分离工艺的原理、设备及流程。

2.掌握RO、NF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二、实验原理
1.反渗透(RO)
反渗透膜的孔径在0.1-1nm之间。

反渗透技术是利用高压液体的高压作用,克服渗透膜的渗透压,使溶液中水分子逆方向渗透过渗透膜到达离子浓度较低的一端,从而达到去除溶液中大部分离子的目的。

为了防止被截留下来的其他离子越积越多而堵塞RO膜,往往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反渗透,即在进行反渗透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流连续冲刷膜表面的截留物,以保持反渗透膜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

因此,反渗透设备的出水有两股,一股为透过液(淡水),一股为截留液(浓水)。

实验采用NaCl、MgSO4溶液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反渗透膜的处理效果。

图1 反渗透(RO)示意图
2.纳滤(NF)
纳滤膜的孔径范围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

纳滤技术是从反渗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

一般认为,纳滤膜存在纳米级的细孔,可以截留95%的最小分子约为1nm的物质。

纳滤膜的特点在于:较低的渗透压和较高的膜通透性,因此,可以节能;通过纳滤膜的渗透作用,可以去除多价的离子,保留部分低价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离子。

为了防止被截留下来的其他离子越积越多而堵塞NF膜,同样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纳滤,即在进行纳滤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流连续冲刷膜表面的截留物,以保持纳滤膜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

因此,纳滤设备的出水也有两股,一股为透过液(淡水),一股为截留液(浓水)。

实验采用NaCl、MgSO4溶液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纳滤膜的处理效果。

同时将纳滤和反渗透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截留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知道纳滤膜出水中保留了比反渗透出水中更多的有益矿物离子。

三、实验流程与设备
整套膜分离装置的四个单元共同安装在一个支架上,由微滤单元和反渗透单元组成设备的1/2,超滤单元和纳滤单元组成设备另外的1/2。

51
21118
6
347
8
9
1012
13
1415161721
222319
2024
25
27
26
1.出水箱
2.进水箱 3、4、6、9、13、15、21.调节阀 5.增压泵 7、10、16、
22.压力表 8.粗滤柱 11.微滤膜柱 12、19、23.流量计 14.反渗透高压泵
17、20、24.在线电导仪 18.反渗透膜柱 25.微滤出水 26.反渗透淡水 27.反渗
透浓水
图2 微滤和反渗透单元工艺流程图51
21121
6
347
8
9
101213
141516
171819
2024
2526222327
28
2930
31
1.出水箱
2.进水箱 3、4、6、9、12、16、18、24.调节阀 5.增压泵 7、10、
13、19、25.压力表 8.粗滤柱 11.超滤膜柱 14、15、22、26.流量计 17.纳滤高
压泵 20、23、27.在线电导仪 21.纳滤膜柱 28.超滤浓水 29.超滤淡水 30.
纳滤浓水 31.纳滤淡水
图3 超滤和纳滤单元工艺流程图
四、实验方法
1.熟悉设备
根据上述的工艺流程图结合实际的实验设备,仔细了解设备的管路连接、流通方向、取水样的位置、各个阀门的控制功能、各个压力表所指示的位置、电气控制箱中各控制开关所控制的对象、各显示仪表所对应的检测点。

2.实验用水的准备
(1)去离子水的准备
实验盐液采用去离子水配制,去离子水由反渗透膜自制。

进行反渗透产水之前,必须将水箱中(进水箱、出水箱)的水放光,洗干净。

打开进水箱、出水箱之间的连通阀门,向水箱中放满自来水,调节膜进口压力0.7MPa左右,收集反渗透产品水。

(已准备好)
(2)反渗透实验用水的准备
500mg/L的NaCl溶液和1000mg/L的MgSO4溶液各40L,用去离子水配制。

(3)纳滤实验用水的准备
与反渗透一样,500mg/L的NaCl溶液和1000mg/L的MgSO4溶液各40L,用去离子水配制。

3.实验操作步骤
(1)反渗透实验
反渗透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反渗透膜对离子的截留效果,可从在线电导仪上得到数据来了解离子的截留情况。

反渗透膜的淡水电导率远低于浓水的电导率,浓水的电导率略大于进水的电导率。

由于电导率近似正比于离子浓度,因此反渗透膜对离子的截留率计算可近似于:
-=100% 进水电导率淡水电导率离子的截留率进水电导率
由于进行反渗透实验时进水箱、出水箱之间是连通的,加之本实验设备的单位时间处理量较大,因此,实验时的进水量可以开得大一些。

具体步骤如下:
a.打开增压泵的进水阀4、出水阀6(不要全开),高压泵的进水阀13、出水阀15(不要全开)以及反渗透浓水阀21(不要全开)。

注意:这时的阀门9一定要关闭。

b.在电器箱上,首先打开反渗透增压泵的电源,等反渗透浓水有水流出并完全排完空气(从浓水流量计观察,水中无气泡)后,开启反渗透高压泵的电源。

这时,缓慢调节高压泵的出水阀15和反渗透浓水阀21,使反渗透进水压力在0.8MPa (最高不得超过1.0MPa ),浓水流量在600L/h 左右,最后通过调节增压泵出水阀6,使增压泵的出水压力在0.08MPa 左右。

因为阀门15和21的调节不易掌握、随意调动会引起总进膜流量和压力的变动,所以在上述两阀门调节好的情况下,一般不再调节,这样才能稳定反渗透膜的进水条件便于实验。

正常运行10min 后,可直接读出反渗透产水和浓水的流量、反渗透进水、产水和浓水的电导值,它们的一组数据即可评价反渗透膜的除盐性能。

(2)纳滤实验
纳滤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纳滤膜对离子的截留作用,因此,可从在线电导仪上得到的数据来了解离子的截留情况。

纳滤膜的淡水电导率应远低于进水的电导
率,浓水的电导率略大小进水的电导率。

纳滤膜对离子的截留率计算与上述反渗透实验的截留率计算一样。

通过NaCl和MgSO4两种不同价态离子溶液的过滤实验,可以测定反渗透和纳滤两种膜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不同截留特性。

由于进行纳滤实验时进水箱、出水箱之间是连通的,加之本实验设备的单位时间处理量较大,因此,实验时的进水量可以开得大一些。

具体步骤如下:
a.打开增压泵的进水阀4、出水阀6(不要全开),高压泵的进水阀16、出水阀18(不要全开)以及纳滤浓水阀24(不要全开)。

注意:这时的阀门9一定要关闭。

b.在电器箱上,首先打开纳滤增压泵的电源,等纳滤浓水有水流出并完全排完空气(从浓水流量计观察,水中无气泡)后,开启纳滤高压泵的电源。

这时,缓慢调节高压泵的出水阀18和纳滤浓水阀24,使纳滤进水压力在0.8MPa(最高不得超过1.0MPa),浓水流量在600L/h左右(纳滤总流量尽量与反渗透实验总流量一致),最后通过调节增压泵出水阀6,使增压泵的出水压力在0.08MPa 左右。

因为阀门18和24的调节不易掌握、随意调动会引起总进膜流量和压力的变动,所以在上述两阀门调节好的情况下,一般不再调节,这样才能稳定纳滤膜的进水条件便于实验。

正常运行10min后,可直接读出纳滤产水和浓水的流量、纳滤进水、产水和浓水的电导值,它们的一组数据即可评价纳滤膜的除盐性能。

(3)膜清洗
实验结束后,应对反渗透膜和纳滤膜进行清洗。

反渗透膜的清洗方法为:先排空盐液,向水箱中不断加入自来水,同时将浓水移出水箱,产水另外收集,循环清洗一段时间至原水电导下降至200μs.cm -1以下时,停止加入自来水,并加入已收集的去离子水,同样操作循环清洗至原水电导至10μs.cm -1左右,清洗过程遵循低压大流量的原则。

若一段时间不使用反渗透膜,应做好水封以防止其发霉长菌。

纳滤膜的清洗方法为:先排空盐液,向水箱中不断加入去离子水,同时将浓水移出水箱,循环清洗至原水电导至10μs.cm -1左右,清洗过程遵循低压大流量的原则。

若一段时间不使用纳滤膜,应做好水封以防止其发霉长菌。

五、数据处理
纳滤:离子截留率==⨯%100723
38-72394.74% 反渗透:离子截留率=
=⨯%1007238-72398.89% 实验比较得出反渗透反渗透膜的截留效果比纳滤膜截留效果好
六、注意事项
1.因为这一系列可做微滤和反渗透两种实验,要明确你要做哪种实验,然后开启相对应支路上的阀门,关闭另一支路上的阀门,两只阀门只能有一只处于开启状态。

2.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的进水浊度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用作实验材料的浊度严格控制在<1º。

并且每次使用前,必须将水箱清洗干净。

3.启动泵前一定要灌泵。

七、思考题
1.温度变化对膜分离实验有什么影响?
答:温度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温度越高,膜通量越高;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液体的粘度下降。

所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高一点比较好。

2.进出水压力表读数有差别的原因?
答:通过膜的过程中有阻力,产生压降。

3.实验中如果压力过大或者流量过小会有什么后果?
答:压力会增大浓差极化程度,故压力不能过大;流量越小,液体流动就越接近层流,边界层就越厚,显然也要增加浓差极化程度。

这将使过滤速率大大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