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陋室铭 【一等奖教案】

16 陋室铭 【一等奖教案】
16 陋室铭 【一等奖教案】

16 《陋室铭》教案设计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感受、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

3、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掌握文言词汇。

4、富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全诗

5、理解“铭”及其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4、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进行分析,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预习陋室铭,朗诵全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查找课外资料,初步了解“铭”文。

3、

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作者刘禹锡。

二、导入(老师提问、PPT显示)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都有什么经典人物和经典的情节呢?(请学生回答)

看来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都印象深刻啊,那么相信对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也不陌生。刘备三次亲

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请诸葛亮,人常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莫问出处”,刘备正是独具一双慧眼看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大智慧,故而虚心求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功、成大事,是否具有大智慧跟他所处的环境有没有关系呢?对,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大家知道毛泽东闹市读书的故事吗?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但是他并没有受到闹市嘈杂环境的干扰,反而是聚精会神的读书,培养自己的静心、恒心。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直接根据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诸葛亮虽处茅草屋中,但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光芒。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居住在陋室当中,那么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又有什么陋室掩盖不住的光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文章《陋室铭》(板书陋室铭刘禹锡),根据他自己的描述来体会诗人内心的世界。

三、课文分析与朗读

(一)首先,大家看本文的题目——陋室铭,课文的注解①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一直到现在还广泛使用的功能相近的一种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座右铭)陈毅元帅的座右铭便是: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相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座右铭,用来激励自己、警戒自己。那么我们就进入正文的学习。

(二)了解一篇文章要先从了解他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开始,(PPT显示刘禹锡图片)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极推崇他。刘禹锡在写作陋室铭的时候是在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就的,提到唐朝大家能联想到什么?(请学生回答)

大家讲的这些都是唐朝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大家心目中的唐朝形象是繁华的富饶的,但是在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时候唐朝却是在一天天衰弱下去:宫中宦官把持,皇帝受制于家臣,按我们平常讲的话来说就是成了儿皇帝、傀儡皇帝;朝廷上牛党李党相争,嫉妒贤能、任人唯亲;士大夫阶层也只顾寻欢作乐,不问国事。刘禹锡对此深表忧虑,但却无力回天,这点从他被贬就可以看的出来。刘禹锡只能消极以待,独善其身,避而不与庸俗的官员来往,在陋室中幽居起来。

(三)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过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对全篇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初步的认识,现在播放一段陋室铭的朗读,同学们在听朗读之前先翻到课本152页5看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本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具有节韵美和音韵美,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将本文押韵的字找出来,感受一下文篇节韵和音韵的美,并结合刚刚介绍的文章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刘禹锡的内心感受。(PPT播放多媒体朗诵)(PPT显示押韵字)

讲解: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 及ing音,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美感)

(四)我们已经把文中所有的押韵字都找出来了,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节奏和感情齐声把陋室铭朗诵一遍,在朗诵的过程中发掘一下,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齐读后请学生回答)看来大家都已经发现了,本文的结构非常有特点,全篇出现在了很多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句子叫做对偶句(板书一、对偶修辞手法),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加强了语言效果,我们春节所贴的对联也大部分都使用了对偶

句。那么现在用两分钟的时间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几句对偶句,等下派代表来回答。(请学生回答)

讲解:对偶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PPT显示)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例(PPT显示)

山与水相对,高与深相对,仙与龙相对,名与灵相对。(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仙人(居住)山就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了龙水就有灵气了。)

(五)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陋室铭,刘禹锡已经明确告诉世人这是一间陋室,可文章的最后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又借孔子的口否认了,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刘禹锡认为自己的房子不陋了呢?这要从孔子的这句话说起。同学们请看最后一个注解,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本文只用“何陋之有?”,这就暗暗兼含着“君子居之”的意思,刘禹锡故意将其省略,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正是他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一看便知。这边是作者他从侧面说他的陋室不陋,那文中有没有句子是作者直接阐明陋室不陋的并给出解释的?(请同学回答)

讲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请同学回答)

讲解“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这也就明确的告诉了读者,陋室并不陋。

(六) 那么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如果不是,那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是文中

的哪一句?

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二、比兴写作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

①用“山”、“水”来比“室” (PPT显示)

②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

③用“仙”和“龙”来比“德”;

④用“名”和“灵”来比“馨”。

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七)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用原文回答。

讲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三、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讲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四、正反虚实写作手法)的写法。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讲解:怎样理解正反虚实的写作手法呢?我们通过一些问题来了解。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PPT显示)

①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④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八)刘禹锡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来向大家说明了他的陋室并不陋,有力表现其甘

居陋室,却不以为陋的品质,也侧面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他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也正是本文重要的托物言志(在板书托物言志上标重号)的写作手法。那么接下来作者又引经据典,举杨雄和诸葛亮的例子,是不是显得累赘了呢?如果不是又有什么作用呢?这个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讨论,希望在同学下节课时能找到了答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PPT显示)

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陋室铭的很大部分,不仅学习了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还初步认识到了作者刘禹锡的写作意图,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刘禹锡希望借助陋室铭这篇文章表达什么?进一步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怀。

二、正文分析

(一)大家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遗留的一个问题吗?在继描写陋室的坏境以及运用托物言志、正反虚实的手法在说明陋室不陋后,接下来作者又引经据典,举杨雄和诸葛亮的例子,是不是显得累赘了呢?如果不是,这样做又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回答)

讲解:很好,看来大家课下都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文中注解十五页对这句做了解释,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自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只是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是如此么?

(二)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刘禹锡在这里举这两个例子,仅仅只是为了再一次向世人强调他的陋室并不陋这点吗?(学生回答)

讲解:很明显,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在上节课大家就知道了,刘禹锡借孔子的话来暗示自己是君子,是像君子一样具有高洁的品质和德行。那么在这里刘禹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举两人历史名人了,而是已经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是与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相辅的,三个典故一起回应前文的“德馨”二字,言尽而意无穷。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三)那么课文都这里就全部学习完了,接下来为了更好的进行理解,我们从几个问题着手对这篇课文进行一次疏理,有答案的同学可以直接说出来。(PPT显示)

讲解: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本文的作者从哪句话引入主旨句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体现在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⑥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⑦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在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比较不一样的句子?对,⑦“孔子云:‘何陋之有?’”,在我们上学期学习的木兰诗中有这么一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大家还记得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吗?(PPT显示)

讲解:对,这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有何陋之?)(五)本文也运用了很多的动词,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两个动词,它们在文中的用法有点奇特,那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请同学回答)

大家的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门,也各有各的道理,那么请问大家,我们常说的“进入”、“走上去”这些动作的完成者是谁呢?是人,可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苔痕”和“草色”怎么却可以上,可以入呢?同学们对“入”和“上”有什么看法呢?(请同学回答)

讲解:看来大家都已经有了一个朦胧的感念,那么我就帮你们来总结一下,这里涉及到一个新的修辞方式——拟人(板书五、拟人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起风的时候,路边的小树左右摇摆,如果使用拟人的方式,小树是在?(让同学回答)对,我们可以说小树是在向我们招手。在本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海燕》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边是把波浪拟人了。这里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六)课文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刘禹锡的写作意图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请全班一起把课文带感情的朗诵一遍,已经能够背诵下来的同学就用背诵的,还不能完全掌握的同学就尝试着脱稿。在朗诵过后留下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过后请同学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请同学回答)

讲解: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我们常说一个硬币有两个方面,人无完人,我们在称颂刘禹锡人品高尚的同时,也要看到另外一面,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在看到刘禹锡不与官场污浊苟合的同时,也要对他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一点进行辩证的批判。

(七)这篇课文到这里我们就全部学习完毕了,它结构对仗工整,极富于音韵美和节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那么剩下的时间就让同学们自由的背诵这篇文章,感受这篇传世佳作的魅力。在同学们背诵的同时可以参考老师在PPT上显示的本文的层次划分,但是这种划分并不是硬性的,只是让大家作为理解文意的一种参考途径,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互相交流。(同学们自由朗读背诵)

【总结】

1、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

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

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

趣。

2、本文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和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以及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

的品格,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同学们进行学习。

【课后作业】

第一课时

1、疏通全文,体会刘禹锡的写作意图。

2、复习所学写作、修辞手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3、尝试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进行仿写。

2、完成课后练习题1。

3、通顺地背诵全文。

【板书】

主板书:

一、对偶

二、山水写作手法

三、朋友托物言志

....写作手法

四、生活写作手法

五、拟人修辞手法

副板书: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

“高”

“仙”

“名”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水”

“不在高”、“不在深”

“仙”、“龙”

“名”、“灵”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正反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本文的作者从哪句话引入主旨句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体现在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⑥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⑦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后反思】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要进行好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就必须深入文本,我广泛

听取名师经典教学视频经验,反复修改教案,辩证字音研读字词解释,以便更

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2、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

真正感受到文本的魅力。

3、作为一篇文言文,文本本身与学生有距离,再加上有分两课时教学,所以应当

适当突出老师的引导地位,引导学生自行学习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完整版)陋室铭优秀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备课本 语文学科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备:姜振静)教学内容课题:《陋室铭》授课时间201804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并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1.具体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PPT 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唐朝有位著名的诗人,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 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 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 在城南门,面江而居。这位诗人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这位诗人 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这位 诗人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 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 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这位诗人想,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你要 我愁,我偏乐,于是……[来源:学科网ZXXK] 于是他会怎么做呢?故事没有完,想不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来完 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陋室铭》。(师

陋室铭优质课教案

陋室铭 鄢陵县大马镇第三初级中学李段齐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3、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如有一个华丽的别墅,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了解“铭”的特点: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下面,大家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韵(学生回答)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a、识记生字词。幻灯片 8 b、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划出朗读的节奏。幻灯片 9 辨音识字:(学生齐读) 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ónɡ rú)西蜀(shǔ)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生翻译整篇课文。(教师点拨指导) 看着幻灯画面:齐读课文。 疏通文意:

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doc

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 引导语:小编给您整理了有关《陋室铭》的教学设计与板书,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启示哦。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

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讲课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建功立业的理想,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教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诗豪) 同学们熟悉刘禹锡吗? 刘禹锡这个人,我们不熟悉,但他的很多诗歌,同学们应该听过,如这首《秋词》,还记得吗?一起背一下。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刘禹锡,他能在自然的悲秋里唱出春的豪情。所以他的好友白居易评价他为一代诗豪。 (一段经历) (齐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被贬23年由和州返回洛阳时写给白居易的答谢诗) 23年被朝廷“弃置”不用,对于一个有才华的文人来说确实悲凉。刘禹锡21岁就中进士,他怀着济世理想,想一展抱负积极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却因此得罪了当朝权贵,他又不肯向权贵低头的傲骨,所以被一贬再贬。 最后一次是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一篇铭文) 就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介绍该铭文传说。他写这篇铭文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这也是同学们在前置学习中提得最多的问题。 二、了解“铭”的文体知识。 作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这次没有用诗,而选择用“铭”文来表达情感,那么“铭”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 (出示定义: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勉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一般要押韵,属于韵文类。)同学们能否根据定义中的关键词,分析一下它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板书:韵、赞、戒(勉励) (刻在器物上,一般字数不会太多,如座右铭——短小;押韵——韵律和谐;用来警戒自勉和称述功德的话一般都是深刻有哲理值得反复回味的——寓意深刻。) 三、朗读,感受铭文音韵 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铭文的音韵 (1)老师用这样的形式排列出文中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会韵律,观察文章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样的句式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让人感觉摇曳生姿。整齐大声的朗读一遍 (2)铭文属于韵文,一般要押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圈出文中的韵脚,哪些字押韵? 而且这些韵脚都在偶句,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还抑扬有致。 (3)和谐的节奏也会增加韵律的美感,请同学们放慢语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根据朗读的音韵来划分一下节

初中语文市级优质课《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名句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二)复习重点 1、背诵默写名句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三)复习难点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四)复习方法 诵读法、展示法、探究法、质疑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铭是____________,这种文体的特点是___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朝,他有_______之称。 (教师直接导入,口头提问,解决“铭”和作者问题。生齐声回答。) 教学过程 一、形成并展示复习提纲 1、根据复习目标,你认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师提问,由生回答) 2、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也就形成我们本节课的复习提纲。

3、出示复习提纲: (1)背诵全文,默写名句。 (2)识记注释,翻译句子,积累文言词汇。 (3)本文从哪些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特点是什么?作者写陋室的目的是什么?(4)本文运用什么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二、请大家围绕复习提纲,限时八分钟解决1、2两个问题。 反馈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默写: (1)本文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日常交往方面写陋室不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反面表现陋室主人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翻译从重点词入手。师在学生讲解后梳理文言知识)三、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在书上批注,解决复习提纲3、4两个问题,限时五分钟。 (五分钟后,小组讨论,并由学生来展讲。师出示PPT,总结答案) 居室环境清幽宁静 陋室不陋交往人物高雅脱俗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高雅恬淡不慕名利 写法托物言志类比 四、小结:师由PPT对本节课内容作总结。 五、对比阅读 P23 对比阅读(二) (生上台演板展示,师作点评。由课内文言词联系课内。)

22、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22、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齐背《秋词》。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P2)。"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P3)"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 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P4) (二)、明确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出示投影) 1、出示目标。(P5) 2、了解作者。(P6)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3、文体知识。(P7)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简陋居室里的文章。(三)指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落实文章字词(P8) 陋室( lòu ) 德馨( xīn ) 苔痕( tái ) 鸿儒( hóng ) ( rú )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西蜀( shǔ )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3、自由读文,划出押韵的字。(P9)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4、自由读(配乐P10),再次齐读课文,读出节奏。(可分组。)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懂的地方。 1、小组合作,交流。 (五)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P12)作者在写这句话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P13) 思考2、陋室简陋吗?(板书:陋室--不陋)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来写陋室不陋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方面的特点吗?你能看出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吗?(P14) 1、小组合作,交流。 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安平乐道的人。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有学问的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有情趣的人。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引导语:《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http:///wenxue/)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

(完整版)(完整版)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 高崇丽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理解文言大意;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 情趣,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许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庭院,他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狭小又简陋,却因为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板书:陋室铭) (二)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多媒体显示,并出示陋室的图片)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三、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周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但刘却受到和周知县的百般刁难,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一座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老师范读课文 提问: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而结尾说”何陋之有这里矛盾吗?我们还疏通文意然后才回答这个问题。

16 陋室铭 【一等奖教案】

16 《陋室铭》教案设计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感受、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 3、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掌握文言词汇。 4、富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全诗 5、理解“铭”及其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4、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进行分析,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预习陋室铭,朗诵全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查找课外资料,初步了解“铭”文。 3、 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作者刘禹锡。 二、导入(老师提问、PPT显示)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都有什么经典人物和经典的情节呢?(请学生回答) 看来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都印象深刻啊,那么相信对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也不陌生。刘备三次亲

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请诸葛亮,人常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莫问出处”,刘备正是独具一双慧眼看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大智慧,故而虚心求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功、成大事,是否具有大智慧跟他所处的环境有没有关系呢?对,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大家知道毛泽东闹市读书的故事吗?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但是他并没有受到闹市嘈杂环境的干扰,反而是聚精会神的读书,培养自己的静心、恒心。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直接根据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诸葛亮虽处茅草屋中,但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光芒。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居住在陋室当中,那么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又有什么陋室掩盖不住的光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文章《陋室铭》(板书陋室铭刘禹锡),根据他自己的描述来体会诗人内心的世界。 三、课文分析与朗读 (一)首先,大家看本文的题目——陋室铭,课文的注解①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一直到现在还广泛使用的功能相近的一种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座右铭)陈毅元帅的座右铭便是: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相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座右铭,用来激励自己、警戒自己。那么我们就进入正文的学习。 (二)了解一篇文章要先从了解他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开始,(PPT显示刘禹锡图片)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极推崇他。刘禹锡在写作陋室铭的时候是在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就的,提到唐朝大家能联想到什么?(请学生回答) 大家讲的这些都是唐朝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大家心目中的唐朝形象是繁华的富饶的,但是在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时候唐朝却是在一天天衰弱下去:宫中宦官把持,皇帝受制于家臣,按我们平常讲的话来说就是成了儿皇帝、傀儡皇帝;朝廷上牛党李党相争,嫉妒贤能、任人唯亲;士大夫阶层也只顾寻欢作乐,不问国事。刘禹锡对此深表忧虑,但却无力回天,这点从他被贬就可以看的出来。刘禹锡只能消极以待,独善其身,避而不与庸俗的官员来往,在陋室中幽居起来。 (三)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过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对全篇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初步的认识,现在播放一段陋室铭的朗读,同学们在听朗读之前先翻到课本152页5看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本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具有节韵美和音韵美,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将本文押韵的字找出来,感受一下文篇节韵和音韵的美,并结合刚刚介绍的文章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刘禹锡的内心感受。(PPT播放多媒体朗诵)(PPT显示押韵字) 讲解: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 及ing音,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美感) (四)我们已经把文中所有的押韵字都找出来了,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节奏和感情齐声把陋室铭朗诵一遍,在朗诵的过程中发掘一下,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齐读后请学生回答)看来大家都已经发现了,本文的结构非常有特点,全篇出现在了很多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句子叫做对偶句(板书一、对偶修辞手法),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加强了语言效果,我们春节所贴的对联也大部分都使用了对偶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陋室铭》教案

22、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告诉你们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1,简介“铭”: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2、走近作者: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结合自己手中的资料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闻天下。今天老师带领同学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 二、赏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打开课文《陋室铭》,注意生字和韵脚。找出本文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脚:ing。 2、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读出感情。 三、品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字的解释。 2、一人一句翻译全文。 四、问题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示陋室不陋? 1)、陋室的环境——清幽; 2)、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部编版 16陋室铭 公开课教案 (1)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1、兴趣导入法2、诵读法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请一位学生用滑稽的语调读一读这篇《考试铭》。 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后,提问:大家知不知道它是根据哪一篇文章改写的吗? (《陋室铭》 )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 二、一读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关注用韵。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掌握下列词的用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2)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上,爬上 (3)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4)孔子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加强反问语气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篇一: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 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 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 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 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 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 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 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 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 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 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 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读书作文。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就强迫刘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二、初读课文。 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