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好复习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1)
“是乃仁术也。”
引导方法:举出 以羊易牛 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并 非 “不能”是 “不为” 。并且进一步说明 实行王道要“推恩。”
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於掌。” “推恩足以保四海。”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无恒产”之“民”必然“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 种说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从中反映出劳动人 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必然起来反抗的道理,这从反面 论证了“制民之产”的必要性。
理解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首先: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 其次:解决了宣王主观上“为”与“不为”的思想矛盾。 再次:排除了宣王“保民而王”的巨大障碍。 最后:向宣王阐述“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
艺术特色: (1) 掌握心理,因势利导。 (2) 结构严谨,说理透辟。 (3) 善用比喻,气势迫人。 (4) 运用对比,加强说理。 (5) 善用修辞,增加文釆:
对偶 排比 反诘 引用
文章内容理解
1、“王笑而不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有何妙处? 1、运用了神态描写。 2、“笑而不言”写出齐宣王欲称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 不敢理直气壮地直言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地展开论述: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 霸道 而谈 王道 。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 统治天下 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到自己有 “不忍之心”
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左传》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转折。
1.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又称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对内进行了内政改革,推行节俭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豪强割据,巩固了国内的统一和稳定。
对外则采取联姻和联军等手段,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2. 晋文公:晋国君主,又称晋文公,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杰出政治家。
晋文公以德治国,循循善诱,重用贤臣,推行宽政,广泛征集各地的人才,注重教育和重视仁义道德,使得晋国社会风气得到良好改善。
3. 齐晋联盟: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强大的联盟关系,两国通婚,并且通过联军来共同对抗其他强国,如鲁、宋等。
齐晋联盟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齐国和晋国的力量,也对整个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以齐晋为核心的联盟体系。
4. 盟津之会:齐晋联盟的重要节点。
齐桓公和晋文公于盟津(在今山东济南市与晋城市交界处)会盟,决定了联盟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合作事宜。
盟津之会的成功促成了齐晋联盟,也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后来之事:齐桓公和晋文公在盟津之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联军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使得齐晋联盟继续扩大势力,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由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政权发生动荡,齐晋联盟逐渐解体。
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史和外交史的重要篇章,展示了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各国间建立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杰出才能和政治智慧。
论语侍坐篇-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 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D、千乘(shèng) 率(shuài)尔 摄(shè)乎 饥馑(jǐn)
【答案】D 【解析】A 哂(shěn)笑 B浴乎沂(yí) C 喟(kuì)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喟然叹曰 鼓瑟稀 B、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 春服既成 C、因之以饥馑 裕乎沂 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 毋吾以也 夫子栖之
四、对接高考
2、(2019年北京高考题)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 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③施劳: 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 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可 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 向最接近于“仁德”。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案 统编版高一总复习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案统编版高一总复习《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案【注释加点字,并指出划线句句式】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关于中国春秋时期两个国家君主的故事。
该篇故事主要讲述了齐国君主齐桓公如何与晋国君主晋文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通过相互尊重、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实现了两国的繁荣与稳定。
该故事内容简洁明了,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智慧。
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2.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原则;3.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原则;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写作活动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对这篇故事有什么了解?它讲述了什么内容?2.课文学习(30分钟)a.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及思考,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以及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原则。
b.师生互动讨论:你认为这篇故事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分组讨论(30分钟)a.分学生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对故事进行深入讨论,了解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b.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进行交流,并展开讨论。
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写作活动(40分钟)a.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读后感,要求包括以下内容:-概括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原则;-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理顺思路,进行逻辑推理。
c.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增加适当的细节和个人感受,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5.课堂分享(20分钟)请同学们将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全班同学,让大家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齐桓晋文之事
特殊句式
• 宾语前置
• 1、臣未之闻也 • 2、莫之能御也 • 3、何由知吾可也 • 4、牛何之
正常语序
(臣未闻之也) 之
(莫能御之也) 之
(由何知吾可也) 何
(牛之何)
之
• 5、然则一羽之不举 (然则不举一羽) 之
• 6、舆薪之不见
(不见舆薪) 之
• 7、何以异
(以何异)
何
• 8、未之有也
(有之)
• 16、弱固不可以敌强 •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 17、以一服八 • 服:使动,使……降服 • 18、然后从而刑之 •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 19、是罔民也 •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衣:名词作动词,穿 • 21、树之以桑 • 树:名词作动词,种 •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闻:使动,使……听到
被动句
• 百姓之不见保
省略句
有牵牛而过( 于)堂下者 将以( 之)衅钟 将以( 之)求吾所大欲也
文言翻译
•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 ●答案: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
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答案: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百姓认为我吝
词类活用
• 11、危士臣 •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 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 13朝秦楚 • 朝:使动,使……来朝见 •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 15、寡固不可以敌众 •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学案29 《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29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任务
1.梳理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多义实词“闻”“舍”“辟”“制”。 2.翻译重通假字 请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王说,曰:…… “_说___”同“_悦___”,_高__兴___ ②为长者折枝 “_枝___”同“_肢___”,_肢__体__ ③刑于寡妻 “_刑___”同“_型___”,_典__范__、__榜__样__,__这__里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做__榜__样__
3.多义实词 请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思。 (1)闻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_听__说__,__得__知___ ②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_使__上__闻__、__报__告___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知__道__,__懂__得___ 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屈原列传》):_学__识___ ⑤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名声,声誉
④盖亦反其本矣 a.“_盖___”同“__盍__”,_何__不___ b.“_反___”同“_返___”,_回__到___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__涂__”同“_途___”,_道__路___ ⑥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_罔___”同“_网___”,_这__里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张__网__捕__捉__,__比__喻__陷__害___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颁___”同“__斑__”,_斑__白__、__花__白___
活 动 二 重点巩固
1.语句翻译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 见保,为不用恩焉。 译文: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举__不__起__一__根__羽__毛__,__是__因__为__他__不__用__力__气__;__看__不__见__整__ 车__的__柴___火__,__是__因__为__他__不__用__目__力__;__老__百__姓__没__有__受__到__爱__护__,__是__因__为__他__不__肯__布__ 施__恩__德__。__(_得__分__点__:__“__然__则__”__,_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__“__一__羽__之__不__举__”__“__舆__薪__ 之__不__见__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百__姓__之__不__见__保__”__,__被__动__句__;__“__为__”__,__因__为__;__ “__明__”__,__视__力__、__目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入探讨文章的内涵和外延;(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逻辑思路。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背诵《齐桓晋文之事》;(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3)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内容。
3. 背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检验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自测题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自测题请在30分钟内完成作答。
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班级: [单选题] *○1班○13班○14班1(莫东霖)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B则牛羊何(择)焉区别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有仁德(正确答案)D则王(许)之乎认可答案解析:C. 爱:吝啬2(莫东霖)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王说B‘刑于寡妻C盍反其本矣D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D.3(王子涵)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王见之,曰:“牛何之?”(宾语前置句)对曰:“将以衅钟。
”(省略句)(正确答案)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然后驱而之善”“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中的“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C“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是说齐宣王想要一统中国、力压边境游牧民族;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中的“罔”通“惘”,意为使……迷惑。
答案解析:A。
B第二句中“之”不是取独,动词,向;C句中“中国”指中原;D“罔”通“网”,陷害。
4(王子涵)下列关于文意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齐宣王出于一时的怜悯救下了用于祭祀的牛,孟子抓住这点论说宣王有实行王道的能力。
(正确答案)B谈到宣王的追求,孟子先刻意用吃穿娱乐等来诱惑宣王,并接着帮助他看清自己的真正欲求。
C孟子提到邹国与楚国,是为了论述齐国若想要行霸道、以一敌天下,正如楚国能以国力压制邹国,是可行的。
D最后一段孟子论述只有读书人才能够在没有一定生活来源下保持道德操守,因此应该广设学校,使其能够读书为士,由此称王。
答案解析:A。
5(陈灵钧)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孟子》收录了孟子的言论,包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等篇目B胡龁,春秋时期齐国人,齐桓公的近臣(正确答案)C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教案
三、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明: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名词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明朗,形容词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明智
④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动词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说明,动词
⑥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
二、自主、合作、探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
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安抚;抵御
4、何由知吾可也?凭,通过
5、王曰:“舍之!”放掉
6、若无罪而就死地靠近
7、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替换
8、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
31、若民,则,无不为已。放荡,邪僻,不老实
3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畜妻子。规定,奉养,养活
34、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往,走向;好事;容易
3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哪里
3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种植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齐桓晋文之事》,以巩固早自习复习情况。
2、检查《齐桓晋文之事》,掌握各文言知识点。
3、做完课外拓展练习,讲评。
【教学重点】
检查《齐桓晋文之事》,掌握各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
做完课外拓展练习,讲评。
一、总结回顾
默写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至于兄弟,。”
17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表修饰关系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重/长辈/爱护/孩子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汇的理解;(2)如何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要求学生查找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课文内容,揭示文章主旨。
5. 练习与拓展:(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齐桓晋文之事》;2. 完成相关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思考。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1. 知识与技能:(1)准确地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翻译;(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4)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孟子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3)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热爱和平;(3)认识到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翻译;(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孟子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2)如何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 课堂导入:(1)回顾《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孟子;(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3)鼓励学生查阅注释,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3)教师点评,总结各家观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翻译;(2)分析孟子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2)设计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教师点评,给予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 完成练习题;3. 深入研究孟子在其他文本中的观点,与《齐桓晋文之事》进行比较;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练习题:分析学生的练习成果,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孟子的观点;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3. 小组竞赛:设计一些有关文章知识的小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4. 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文章结构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内容和思路。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如果没有什么可以超越王的话,那么王就是最高的。
2.保民而王保:保护人民,才能稳定地掌握王位。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因为王与百姓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所以王对百姓的爱不会有所差异。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因为君子要远离低俗的事物,所以要远离厨房。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明亮的视力可以看到极小的东西。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1)尊敬、爱护老人;(2)指老年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1)爱护、关心幼儿;(2)指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用寡妇作为示范来处罚。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美食。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轻薄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臣子受到危险。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指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秦楚来朝拜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小国家无法与大国家相抗衡。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人口稀少的国家无法与人口众多的国家相抗衡。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弱小的国家无法与强大的国家相抗衡。
17.以一服八服:使对方服从自己。
18.然后从而刑之刑:用刑罚来处罚。
19.是罔民也罔: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华丽的衣服。
21.树之以桑:种植桑树。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可以听到关于齐桓、晋文的事迹。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这就是仁德的表现。
2.夫子之谓也: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3.是诚不能也:这就是无法实现的。
4.是折枝之类也:这就是折断树枝的事情。
5.是罔民也:这就是捕捉、陷害百姓的事情。
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百姓没有看到保护的效果。
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有人带着牛经过堂下。
2.将以(之)衅钟:打算用衅钟来刺激。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打算用某种手段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4.明以(之)教我:通过明亮的灯光来教育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②吴广素爱人(爱护)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
桓 晋 文 之 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一义多词、文化常识。 2、理解本篇孟子的政治思想。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 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 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而他不能推辞。李陵家被族灭,还可以嫁 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连续作战九日,这也要
1把奴3罪就.责没把推有文给其中李他画绪可横吗信?之线如人的果了句说吗子李?翻陵假译是如成受李现到陵代匈有奴两汉单面语于讨。的好(的控8心制分思,)不,得那不么奉单命于追又击怎汉么军能、信四任处李转陵战而,委难 以重道兵匈
李文陵言之文阅降读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 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 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 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 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 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 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 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明显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节军选奋自战没王有夫后之援《,可读是通率鉴领论五》千步卷兵三出)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 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
• 判断句 • 1、是乃仁术也 • • 3、是诚不能也 • 4、是折枝之类也 • 5、是罔民也
•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 1、王坐于堂上 • 2、构怨于诸侯 •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等 •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等
• 主谓倒装与被动句
• 宾语前置句 •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莫之能御也: • 3、何由知吾可也: • 4、牛何之: •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 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 • 7、舆薪之不见: •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①感到奇怪 2、异 ②区分 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分开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④奇特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 ⑤特殊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以……为异 ⑥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惊 奇、诧异) 3、易 ①换 ①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②容易 ②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③换 ③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④改变,交替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以……为易 ⑤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轻视
3、为 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②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④为长者折枝 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⑦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⑧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①是 ②是(因为) ③ 做 ④ 给,向 ⑤是(因为) ⑥做 ⑦做 ⑧被 ⑨句末语气 词,呢
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若: 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⑤若是其甚与 ⑥其若是,能御之 ⑦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⑧若入前为寿 ⑨更若役,复若赋 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⑾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⑿曾不若孀妻弱子 ①像 ② 这样 ③ 如果 ④ 这样 你(这样) ⑤像 ⑥像 ⑦至于 (像) ⑧ 你 ⑨ 你的 ⑩ 如果 ⑾ 连词,或者 ⑿ 及,比得上
高三统编教材复习之《齐桓晋文之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重点字词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5.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二、语气助词
三、翻译句子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论辩艺术
整个论辩过程又可以分为哪些引导步骤:
整个论辩过程又可以分为七个引导步骤: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 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 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 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 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一、重点字词
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11.殆有甚焉 12.盖亦反其本矣 13.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14.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15.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6.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孟子论辩艺术
整个论辩过程又可以分为哪些引导步骤:
整个论辩过程又可以分为七个引导步骤: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 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 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 海。”
课件:齐桓晋文之事章复习
一词多义
• 【若】 •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若是其甚与?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爱】 •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
• 抑王兴甲兵,危臣士,构怨于诸侯 •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犹缘木而求鱼也 • 殆有甚焉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于我心有戚戚焉 • 苟无恒心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特殊句式
• 臣未之闻也 • 莫之能御也 • 何由知吾可也 • 牛何之 • 夫子之谓也 • 何以异? •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然则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 • 百姓之不见保
弱固不可以敌强 • 以一服八
通假字
• 是罔民也 • 盖亦反其本矣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刑于寡妻 •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无以,则王乎? •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然后快于心与?
重点实词
• 保民而王 • 则王许之乎 • 独何与?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 挟太山以超北海
国论》)
词类活用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刑于寡妻 • 危士臣 • 朝秦楚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然后从而刑之
词类活用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关系;(3)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3)学会从中获取启示,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关系;(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典故和人物关系的理解;(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分析。
1. 课堂导入:(1)回顾《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课堂上进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关系;(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3)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启示,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深入研读相关典故和人物,了解其背景和影响;4. 写一篇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读后感,分享学习心得。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批改并给予反馈;3. 读后感: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4.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为爱也。 • 这到底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 去替换它(牛),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 8、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 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我这样做了,回过头来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 么。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感到有些触动了。
• 16 、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 保,为不用恩焉。 •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 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 17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事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 们上足够用来赡养父母 , 下足够用来抚养妻子 儿女;年成好时终年吃饱 ,年成不好时也能免于 死亡。
1、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
“以”通“已”
“与”通“欤”
3、王说,曰:“诗云…” 4、为王者折枝 5、刑于寡妻 6、盖亦反其本矣
“说”通“悦”
“枝”通“肢” “刑”通“型” “盖”通“盍”
7、盖亦反其本矣
“反”通“返” “涂”通“途” “愬”通“诉”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
• 二、默写。 • 1、(04辽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于掌。
,
:天下可运
• 2、(08四川)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_______________ ;乐岁终身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民之从之也轻。 • 3、(10浙江)谨庠序之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 , • ;百亩之田,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5、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天下可运于掌 • 百姓之不见保
状语后置
被动句
宜乎百姓之谓爱我也 主谓倒装 • 牛何之 宾语前置 • 是折枝之类也 判断句
• 是罔民也 判断句 •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省略句,以之求 • 构怨于诸侯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 莫之能御也 • 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由何知 •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 若是其甚与? 主谓倒装,其甚若是
•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 能抵御他了。”(宾语前置) • 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 的了。(主谓倒装) •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 话)是说您这样的人啊(宾语前置)
赴愬於王。
10、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同 “矣” “罔”同“网” “颁”同 “斑”
11、是罔民也。
12、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名作动,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敬,爱护 刑于寡妻 名作动,做榜样 危士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朝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作动,种 名作动,穿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作动,远远地离开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不为者与不能为者之形,何以异 形作动,区别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名作动,处罚 名作动,陷害 老者衣帛食肉 名作动,穿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降服
状语后置
• 将以衅钟
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
述说、谈论 道义、道理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 以事父母
视力 清楚,明白
贤明的
不识有诸?
之乎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之于
盖亦反其本矣!
则盍反其本矣。
何不 何不
其
若是其甚与? 助词,表反问 指示代词,其中的
• 10、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 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这 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在别人身上罢了” 11 、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然后快于心与? • 难道大王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 跟诸侯结怨,这样心理才痛快吗?
• 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 心有戚戚焉 •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 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 •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 运于掌。 •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 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 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 加诸彼而已。 •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 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 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吾何爱一牛
吝啬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至于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从而刑之
……的原因
进而,推及到 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 妻子儿女 中原地区
接着就……
• 臣未之闻也 • 是乃仁术也 • 是诚不能也 • 将以衅钟 • 王坐于堂上
宾语前置
判断句
判断句 省略,以之衅钟 状语后置
齐 《 孟 桓 子 》 晋 文 之 事
《孟子》的特 点:
1、善于论辩。 2、极有气势。 3、富于形象。
课文层次 :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 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 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 “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 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 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 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 措施。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思路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保 民 而 王
写作特点:
• 善用比喻和排比: • 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 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 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 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 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 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 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 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
• 20、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 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 已。 • 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守道不变 的善心,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 如果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 一贯向善的思想。 如果 向善的思想 ,那么不守法 度,越出常规的事,就没有不做的了 2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 • 重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 复地教育他们,那么须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 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 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 得上讲求礼义呢? 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 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 上走了。
•练习检测
ng 1、无以,则王乎 wà xì n 3、衅钟 biǎn 5、褊小 7、彼恶知之 wū 9、莅中国 lì 11、商贾 gǔ 13、吾惛 hūn n 15、不赡 shà tì 17、孝悌 ng 19、庠序 xiá
2、胡龁 hé 4、觳觫 húsù 6、忖度 cǔn duó 8、舆薪 yú n bì 10、便嬖 piá sù 12、愬于王 wǎng 14、罔民 yì 16、衣帛 18、豚、彘 tún zhì 20、畜妻子 xù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及到(尊敬)别人的长辈; 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及到(爱抚)别人家的孩 子。(如此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 动东西那样容易了。 1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 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能够, 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 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齐集有其一
盖亦反其本矣
代词,“那” 天下之预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代词,他们的 其若是 连词,如果
若
像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这样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如果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这样的,代词 若是其甚与 像 其若是,孰能御之 像
是
是心足以王矣 这样的 无伤,是乃仁术也 这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表肯定,动词 吾何快于是 这些 王岂为是哉 这,这些 其若是,孰能御之 这样 不能进于是矣 这(个道理) 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是,表判断 其如是,孰能御之 这样
而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若无罪而就死地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连词,从而
保民而王
连词,表顺承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而不足以举一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表承接
表转折 表转折
1、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孔子他们并没有提及齐桓公、晋文公(称霸) 的事。所以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没有听说过。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2、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以小异大,彼恶 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大王不要对老百姓以为你是吝啬感到很奇怪。 用形体小的羊换形体大的牛,他们怎么知道(您 的用心)呢?您如果同情它无罪去赴死,那么牛 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