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六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血液

1.简述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血液在机体自稳态的维持中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主要生理功能:

①运输功能:血液的运输是机体转运物质的主要手段。血液所携带的大量营养物质从机体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以满足组织中细胞代谢的需要,这些物质包括:O2、CO2、各种抗体、酸和碱、各种电解质、激素、各种营养物质、色素、矿物质和水等。

②防御功能:血液中与机体防御和免疫功能有关的成分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

③止血功能:血液中存在许多与血凝有关的血浆蛋白。机体损伤出血能激活血浆中复杂的止血机制,阻止血液外流,这是一个正反馈的酶促反应。

④维持稳态: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酸碱缓冲对,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起了重要作用,为细胞功能的实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内环境。

发挥作用的方式: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只有血量相对稳定才能使机体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保证全身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

血浆中的酸碱缓冲对,可以调节血浆的酸碱度使其保持在正常水平。

血液中的红细胞通过转运O2进入组织和转运CO2排出体外。

血液中的白细胞具有机体防御和免疫的功能。

血液中的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保证机体内组织的完整性。

3.简述血小板是如何发挥止血功能的。

①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作用。当血管损伤使血管内皮下组织直接和血液接触时,血小板被激活并发生显著的形态变化,表现为体积膨胀,形成棘状突起,并立即黏附到损伤处的胶原纤维上。大量血小板聚集在创口处形成了第一道生理屏障,能立即减缓血流和制止流血。

②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与凝血有关的一些因子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第二信使引起了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各种因子的反应。血小板出现脱粒反应,即不同分泌颗粒将所贮存的各种与血凝有关的因子释放出来,增强和放大血凝作用。血小板提供了凝血因子作用的磷脂表面,并促发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4.简述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FX FXa

(磷脂,Va+CA)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凝血酶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X的激活可以通过两条途径:

内源性途径:由F XⅡ启动的,激活酶在血管内。

外源性途径:由FⅢ启动的,激活酶在组织中。

5举例说明特异性免疫系统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特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6.简述ABO血型的特点。

7.为何第二次输血的个体或第二次怀孕的妇女需做Rh血型的检测?

①第二次输血:如果接受输血的个体为Rh阴性,而第一次输血输入的是Rh阳性,那么在体内会产生抗Rh的抗体,第一次输入时,一般不会出现凝集反应,因为Rh阴性受血者的免疫系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Rh的抗体;如果第二次或多次输入Rh阳性血液,将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输入的Rh红细胞凝集。

②第二次怀孕:当Rh阴性的母亲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如果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中,将在母体中产生抗Rh的抗体。一般在分娩时才可能大量的红细胞进入母体,而母体血浆中产生抗体浓度的增加是非常缓慢的,往往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因此第一次妊娠常常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Rh阴性母亲第二次怀有Rh阳性的胎儿,母体中的高浓度Rh抗体将会进入胎儿血液中,破坏胎儿的红细胞,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症。

第九章血液循环

2.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3.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自律性?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时,细胞内更负,离阈电位越远,因此需要的刺激更大,兴奋性和自律性均下降。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时,细胞内外的电势差减小,离阈电位变近,需要的刺激强度变小,所以兴奋性和自律性增强。

4.试述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

兴奋性周期分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在此阶段,给予第二次刺激,心肌细胞不会产生兴奋和收缩,此时的兴奋性为零。离子机制是,钠通道完全失活或刚刚开始复活。心肌的全部收缩期和舒张期

的开始阶段,此时CA通道会开放。

相对不应期:给心肌细胞一个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可引起扩布性兴奋,但是产生的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值小而复极化速度快,动作电位的时程较短。离子机制是钠通道已经

逐渐复活,并具有开放能力,但尚未恢复到正常兴奋水平,而K电流仍较大,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水平。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CA通道关闭。

超常期:膜处于去极化状态,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此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离子机制是部分钠通道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些钠通道容易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但动作电位的幅值和速度仍低于正常。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

低常期:由于NA-K泵每水解一个ATP泵出3个NA泵入2个K,使膜出现微弱的超极化。

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

5.简述影响心肌兴奋性传导的因素。

不同心肌组织间的兴奋传递依赖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组织;心肌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主要由缝隙连接完成。缝隙连接广泛存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的闰盘结构中,大大加快了心房肌和心室肌兴奋传递的速率,使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发生同步收缩,具有“合胞体”的性质,所以,缝隙连接的多少直接影响兴奋性的传导。

兴奋传递有房室延搁的现象,其主要原因:第一,结区细胞较小,只能产生很小的局部电流;第二,房室交界处缝隙连接较少。

6.简述Starling机制的主要生理意义。

①心肌细胞抵抗过度伸长的特性,对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保持正常的压

力水平。

②由于上下腔静脉存在于胸腔中,吸气和呼吸时胸内负压的变化,可使回心血量随呼吸运动而改变,这种变化通过异常自身调节引起心输出量的变化。

③当体位改变时,回心血量的改变将导致心输出量的改变。

④左、右心室间搏出量平衡的调节也是依赖于此机制实现的。假如不存在这种机制,只要右心室比左心室每分钟多泵出1℅的血量,就会使全身的血液在2h内全部进入肺循环。

7.前负荷与后负荷对心脏射血功能有何影响?

前负荷:收缩前就作用在肌肉上的负荷,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程度的拉长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初长度。前负荷增加,初长度增长,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射血功能增强。

后负荷:收缩后遇到的负荷或阻力,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的缩短。阻碍缩短后,会减少心肌的收缩力,心输出量减少,射血功能减弱。

8.简述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生理机制。

通过减压反射实现对动脉血压的调节。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在平时不断有神经冲动传入心血管中枢,兴奋心迷走神经中枢,抑制心交感和缩血管中枢的活动,使心脏的活动不致过强,使动脉血压保持在合适的水平。(这是平时心迷走紧张性活动占优势的原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时,引起心律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减压反射形成了机体心血管系统的负反馈调节环路,它能有效地缓冲动脉血压的突然升高或降低的趋势,对维持机体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9.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有哪些?简述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决定滤过的主要力量;组织液静水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而决定重吸收的主要力量。当有效滤过压为正时,有滤过发生;当有效滤过压为负时,有重吸收发生。

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毛细血管压为30mmHg,血浆胶体渗透压为-25mmHg,组织液静水压为-10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为15mmHg,有效滤过压为10mmHg,为正值,因此发生滤过作用,组织液生成。

11.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有几种主要形式?简述其调节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有三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