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社会性别意识共29页文档
社会性别
1.什么是社会性别.回想成长过程中性别因素对你的影响?社会性别(Gender)是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影响成长过程中性别对你的影响:1.家庭方面当幼儿还没有性别意识时,存有男强女弱思想的父母就已经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男孩,女孩了-他们让男孩耍玩具坦克,冲锋枪,允许他们爬树#鼓励男孩敢闯敢拚-男孩在游戏活动的试探中逐渐学会了不怕失败,蔑视,忍受疼痛#懂得了独立自强#频繁活动#学习创造和超越-而家长却让女孩过家家#玩布娃娃-男孩一身泥猴样却不挨骂#而女孩衣服稍微弄脏了一点#声音稍微大一点#便会受训斥-父母要求她们要讲礼貌,要文雅端庄-从家庭到学校都一致鼓励,赞扬女孩的听话,服从,乖巧-这种扬男抑女的封建传统观念和教育使女孩的活动从小就受到社会与家长的诸多限制#使女孩养成被动,温顺的性格#从而缺乏独立,勇敢,探索的精神-这直接制约女孩认识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她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影响到她们未来成才的愿望-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支持男孩的冒险、探索、吃苦、自立。
而对女孩则鼓励她们的被动、、柔弱、依赖、父母对男孩的要求更加严厉苛刻,希望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成功#因为当他们长大以后#将是家庭的顶梁柱,将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父母总认为女孩是需要保护和照顾的。
因此往往对她们的成才要求不高,对其教育重视不够,有一份较稳定的工作#有较好的收入,再嫁一位好丈夫&&就是相当多的父母对女儿的最大期望2.学校方面相对于逞强好胜,活泼好动,顶撞打闹的男孩,老师更喜欢听话,文静的女孩,为得到老师的赞扬,避免斥责,女孩有意无意地压抑内心活跃的冲动,处处约束自己竭力保持安静.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温顺,被动,柔弱的)好,女学生.我本就活泼好动,使得我不太招老师喜欢。
社会性别的社会化主流化
职场平等
在职业发展方面,应消除 性别歧视,为女性提供平 等的就业机会和晋升空间。
公共设施与服务
公共设施和服务应充分考 虑性别差异,满足不同性 别群体的需求。
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主流化
制定性别敏感政策
政策制定者应充分考虑性 别因素,制定出有利于性 别平等的政策。
监测与评估
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 测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 效实施。
提高女性卫生保健服务
加强女性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孕产妇保健、生殖健康和乳腺癌、宫 颈癌等常见女性疾病的筛查和治疗。
打击性别暴力和性骚扰
建立有效的机制,防止和打击医疗场所的性别暴力和性骚扰行为, 保护患者权益。
社会性别在健康领域的主流化的挑战与前景
挑战
社会性别主流化在健康领域的推进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医疗从业者的 意识不足等。
倡导与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性别平 等理念,提高公众对性别 问题的认识。
社会性别在媒体中的呈现与影响
媒体报道中的性别偏见
01
媒体在报道中应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言辞和图像,确保公
正客观。
影视剧中的性别形象
02
影视剧中的角色形象应多样化,避免过于刻板的性别角色设定。
网络社交媒体的性别议题
03
社交媒体上应鼓励理性讨论性别问题,减少网络暴力与歧视。
社会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和群体对同一生理性 别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社会性别期待和规范。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关系
生理性别是指个体的生物性别,即男性或女性,这是由染 色体决定的。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不完全对应,个体在社会中可能被赋 予与自己生理性别不同的社会性别身份,也可能在某些社 会文化中,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身份一致。
何谓社会性别意识 PPT
举例: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关于“莎士比亚 的妹妹”的设想。
1、“每一个坏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坏女人”的文化内 涵:认定女人是比男人更卑贱更邪恶更愚蠢的种类。
(1)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蕴含的贬斥女性的集体无 意识。
日常谚语:“头发长,见识短”。“最毒莫过妇人 心。”“妇人之仁”。
“他都被女人害了。”“我抵抗不住美色的诱 惑。”传统祸水论的延续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2、“每一个好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好女人”的文化内涵:认定女 性是为男性服务的性别种类。
(1)儒家文化把女性角色化:把“贤妻良母”的角色限定推到 极端是对女性生命的异化。“妇者,伏也。”(班昭《女诫》) “夫为妻纲”。
3、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作女声”问题:
“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 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呈张水部》)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 遣小姑尝。”(王建《新嫁娘》)
“男性作家的奴隶意识,由于实际上存在着 ‘仕’与‘隐’、‘进’与‘退’的选择可能, 表现出来就还不是那么‘绝对而永久’;只有 进入性别关系中自居于对某一个既定的‘夫主’ 的‘绝对永久的屈从’的地位,才能使感情表 现得专一。”(舒芜:《“香草美人”的奥 秘》)
(2)《圣经》文化中的圣母形象:圣母是童 贞女与母亲这两类男性最渴求的女性形象的整 合。
实际上是剔除了女性身上任何与男性价值世界 不和谐的东西,是根据男性自己的需求而不是 根据女性自我的生命逻辑来塑造女性榜样的。
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形象:白雪公主与继母 的辩证关系。《白雪公主》的故事实际上遮蔽 了女性生命的内在逻辑,按着男性的需求压抑 女性生命。
对社会性别的理解
对社会性别的理解
社会性别,通常指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的社会含意,泛指社会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即由特定的文化环境规定的被认为是适合其性别身份的性别特征及行为举止。
如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男刚女柔、男才女貌的性别角色期待等。
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分工、社会地位并不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
社会性别概念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与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特征区分开来,为探讨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达到平等的条件、途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至今社会性别概念已经在联合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和领域研究,被作为国家机构、国家和政府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
浅析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
浅析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改变高等教育中隐形性别不平等现象的需要,是推动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可以通过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校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中、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自身性别意识的养成、高校建设重视性别因素的学校文化的途径来完成。
标签:高校教师;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意识一、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gender)是与生理性别(sex)相对应而被提出的概念。
人们常说的“性别”(sex)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别。
在《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一书中,“社会性别”(gender)一词用来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性别意识指的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为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1]。
据此可以将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定义为:教师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为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别公平,对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过程、课程教材以及师生关系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进而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克服这种与性别相关的刻板印象,以促进男女学生的全面发展[2]。
它包括教师自己对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的理解与评价,也包括教师用社会性别意识的视角看待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性别现象。
作为科技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与引领者,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对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判断及其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建立,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的推进均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必要性(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011年7月30日由国务院正式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优.选)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
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
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
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
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
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
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
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
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
论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教育文档
论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一、何谓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gender)是与生理性别(sex)相对应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生理性别指的是男女的生物属性,如人体、荷尔蒙和生殖器官等;社会性别则指通过社会实践发展而成的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行为、思想和情感特征。
社会性别意识(gender awareness)又译作性别意识或性别平等意识,指的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为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
根据社会性别意识的涵义,可将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界定为:教师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以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别公平为目的,对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过程、课程教材以及师生关系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
教师社会性别意识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性别观念,后者更多地与人的生理性别相联系,带有生物决定论的色彩。
譬如教师认同男孩更适合学习数理学科,女孩更适合学习语言和艺术,并在实际教学中对男女两性学生赋以相应的学业期待,这是传统的带有性别偏见的教师性别观念。
而教师如果认为男孩、女孩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天赋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影响和教师、家长不同期待的结果,并将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分析,相关的刻板印(sex)进而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克服这种与性别象,以促进男女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这种解决问题的观念和方法即社会性别意识。
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教师获得与社会性别和教育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以消除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
这原本是版画术语,最早被西方著名记者瓦尔特?利普曼(WalterLippmann)采用,来描述人们的认知受特定文化限制而出现的凝固化、同质化特征。
这个词被用在解释人的特定性别角色和行为模式时被称为“性别刻板印象”,消除它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教育性别公平的实现。
对社会性别意识的看法
对社会性别意识的看法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所建构认为的男人与女人社会性別为二元化的男女区別。
生物决定论者视性別为自然、先天的生理差异,并由此影响了她/他们行为和外观。
但是文化决定论者或部分女性主义者则指出:性別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所谓的社会文化建构,指的是社会制度、权力结构、家庭、就业、教育等诸种制度及因素的作用而造成了社会上的男女有別。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我们所接受的社会文化熏陶和影响等等。
正是这个社会化过程教会了我们知道自己的性别身份,男人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社会性别意识,其实这个词进入我国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它最初来源于西方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
她们发现女人为什么总是不如男人,而且心甘情愿地做家务,照顾孩子、扶持老公,在社会工作中为什么女人常常受到社会性别歧视,女人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享有和男人相等的社会权利和地位,男女为什么不能平等地享有这个世界的资源等等。
起初,她们在寻找这个根源的时候,找了许多原因和理由,比如说女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她的本能义务要生孩子,就是说生育造成了男女不平等等等。
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个理由也站不住脚,即便是不生育也很难改变人们的一些观念。
最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女性主义者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就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结果。
于是提出了一个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人的生理性别即是指男人和女人先天存在的生理上的差别,比如说男人骨骼大、女人骨骼小,男人比较有力量、女人比较弱小等等。
这和动物界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人类和动物所不同的是,男人之所以成为男人、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又不能简单地取决于生理结构的差别,其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文化教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就是说人一出生,其实就同时具有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所以,女性主义指出:为什么只到今天我们依然无法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正是社会文化教育熏陶使然。
浅析_社会性别意识_观与_男女平等_刘东发
2003年6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Jun.2003第15卷第3期Journal of China Women's College Vol.15,No.3浅析“社会性别意识”观与“男女平等”刘东发(湖南省妇女干部学校,湖南长沙410006)摘 要: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男女平等的基本点就是要实现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机会和责任上的平等。
用“社会性别意识”观分析“男女平等”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男女平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男女平等”激发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主体意识,但因政策、法规和社会行为的滞后性,而导致了男女平等问题上的“性别亏损”问题(女性发展滞后于男性)。
“社会性别意识”观要求将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为解决”性别亏损”问题提供了前提保障。
关键词:男女平等;社会性别意识;发展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03)03-0001-05 “男女平等”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当今时代,平等与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主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发展即要求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以促进男女共同发展业已成为世界话题之一。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把“男女平等”作为政策、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50多年来,实现男女平等,从总体上说是不断完善的,我国现阶段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与男性权利平等实现的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实现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各级政府决策主流的要求。
一、“男女平等”的基本内容“男女平等”,因时代、国体和社会的不同,其表述可能有所不同;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理解。
但是作为国际社会统一行动的共同目标,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对此,《墨西哥宣言》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它是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
“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
“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意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两者的异同,揭示它们在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性别问题的理解,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女性意识”通常指的是女性对自身地位、权益和角色的认知与觉醒,它强调的是女性作为一个群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而“社会性别意识”则是指人们对性别角色、性别关系和性别不平等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它涵盖了男性和女性两个群体,关注的是性别在社会文化中的建构和影响。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了性别研究的丰富内涵和广阔视野。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女性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的历史脉络、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探讨它们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和影响。
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我们将揭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最终,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提升人们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理解,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进步,为构建和谐、公正的社会贡献力量。
二、女性意识的概念与特征女性意识,简而言之,是指女性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价值的自觉认知与反思。
它涵盖了女性对自身身体、心理、情感、经验等多方面的认知,以及对社会、文化、历史等外部环境的批判性审视。
女性意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觉醒和形成的。
自我觉醒。
女性意识强调女性对自身的认识,这包括对自身的身体、情感、需求和权利的认识。
它鼓励女性不再被动地接受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和期待,而是积极地探索和表达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批判性思维。
女性意识鼓励女性对既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质疑那些对女性不利的观念和制度,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第三,主体性。
女性意识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女性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安排和期待。
社会识别与社会性别
社会识别与社会性别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社会识别和社会性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两个概念虽然看似相似,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
社会识别是指人们基于外在特征和表现来判断和归类他人的过程,而社会性别则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对性别的期望和角色给予的对待。
尽管社会识别和社会性别有时候会相互作用,但它们仍然有各自独立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社会识别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我们对陌生人的第一印象开始,就会使用社会识别来快速判断他们的特征和身份。
这种识别是基于人们对一系列社会标签、刻板印象和成见的认知。
例如,我们可能会根据衣着、发型、语言特点等因素来判断一个人的职业、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
这种识别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便利,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误解和歧视。
其中,社会性别在社会识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制度和社会期望的集合,规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角色。
根据社会性别的标准,人们被归类为男性或女性,并相应地被赋予不同的权力和责任。
这种性别二元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互动方式。
无论是在教育、职业、家庭还是社交方面,社会性别都会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期望,从而导致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存在。
然而,社会性别不仅仅局限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二元选择。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性别的理解日益多元化,并认识到性别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
性别多元性的概念包括跨性别、非二元性别和性别流动等。
这种多元性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期望,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性别的概念以及性别与社会识别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社会识别和社会性别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尽管社会识别有时会基于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成见,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意识提高的方式来减少这种歧视。
教育系统可以促进对性别平等和多元性别的理解和尊重,从而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和限制。
此外,在法律和政策层面,我们也可以实施更加包容和平等的措施,保护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人群的权益。
总之,社会识别和社会性别是我们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概述
男孩vs女孩
对父母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学习: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其社会化的 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儿童早期活动时间最多的 场所是在家庭,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对 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的性别角 色意识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最早,而且最大。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 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 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 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 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 格、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 表现更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 素相联。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科 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2) 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 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 生物角色的延伸。
(4) 社会结构优惠男性,女性是受压迫的群体。
(5) 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6) 社会性别的角色既然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 是后天学习来的,那么他是可以改变的。
(7) 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 的不认可和挑战
= 豪放、侠肝义胆、独立、
自主、勇敢、冒险、进 取和重事业
⑵人格特性:如女性情绪化,男性自信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大胆、勇敢、正义感 神经大条思考不周到 不掉眼泪 赚钱养家 保护女孩子 穿裤子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细腻、温柔、 体贴、贤惠 重感情,易掉眼泪 思考周到 会持家,顾小孩 较节俭、勤劳 较柔弱 穿裙子
⑶角色行为 女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角色行为
⑷职业分工 男性的职业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Nhomakorabea女性的职业
社会性别意识——女性领导干部成长的助力器
一
名女性领导力 , 先进 的社会性别 意识 是其打破传 统社会性
别角色限制 , 断挑 战社 会性别 角 色定型 的核心 理念 , 不 也是 推动她们在政界能够不断进取 , 成长发展 的积极力量 。 社 会 性 别 意 识 利 于激 发 女 性 领 导 干 部 的参 政 意 识
岗位 , 就是要发挥女性 角色 的作用 , 方 面代表 女性群 体说 一
话, 另一方面从女性 的视角考 虑问题 , 得 政治 问题 的解 决 使
更具 有全 面合理 的解决途径 , 女干部一定 不能放弃 自己的肩
负 的群体责任 , 要深刻 认识 到没有 女性 群体 的解放 和发展 , 就不 会有个体 的解放和 发展 。
秀干部作为干部 中的稀缺 资源 , 应该 充分 发挥作 用 。同时 , 女干部也具有群体示范效应 , 能仅从个人 角度考虑 任意选 不 择, 因为女性领导干部 的身份 是代 表一个 群 体的 , 要有 一定
的群体意识 。 妇女参政是具有特定 内涵的群 体参政 , 的终极 目标在 它 于维护妇女 自身权益 , 并扩大妇女对社会政治 生活的影响 , 增 加 了女 干部参 政的群体意识 , 增强 了她们从 政的使命感和责
一
些女干部担 任领 导 职务 后 , 心有 人 说 自己 向着女 担
人, 自觉不 自觉地跟妇女群体划 清界线 , 体意识相 当缺乏。 群
社 △. 陛别理论告诉女干部 , 作为女性群体 的代表被选 上领导
、
目前世界各国的政 治生 活 中, 女性 比例都偏 低 , 性 的 女 参 政意识普 遍低 于男 性 , 而且很多女性在 自我政治权利 实现 上还经常表 现 出弱者意识 、 角意识 、 配 脆弱 意识 、 慎微 意识 、 依 附意识 , 这就直接导致 了女性从政状况难 以让人乐 观的现 状 。主要表现 为妇女从政 的比例偏 低 , 占人 口一半 的妇女 与 群 体不相 协调 ; 同地 域 、 同领域 中的女 性参政 的水 平相 不 不 差悬殊 , 女性在参政方面的诸多不尽人意之 处与女性 自身的 政治意识淡 薄有直接关 系。
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第三节社会性别理论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Sex——指男女之间由基因、解剖及荷尔蒙分泌不同而造成的生理上的差异其他释义(1)社会性别是一种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现权利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
?a?a琼?¤斯科特(Joan W.Scott) (李银河,1997) ?(2)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a?a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谭兢嫦,信春鹰,1995)(3)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
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牛津社会学词典)(4)生理性别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则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
(王政,1996)A 因为社会的组织方式,人们的社会性别身份决定了社会如何看待男人和女人,并按一定的模式期待男人和女人思考和行动。
B 社会差异和关系因各种具体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随时间发生变化。
C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被塑造、被建构的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不足以直接导致两性间地位的高低之分;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社会性别差异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性别差异可以改变,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玛格丽特·米德新几内亚3个不同原始部落两性个体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①阿拉佩什部落:男性与女性同样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男——女②蒙都哥莫部落,男性和女性都具有极强的竞争性和攻击性。
女——男③在第三个部落昌布里情况又有所不同。
在这个部落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女性为家庭的主要供养者,因此处于主导地位,而男性的地位则比较低下,具有其他社会女性的特点,而女性则具有其他社会中男性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