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文献综述
供用电技术参考文献(Technical reference for power supply)
供用电技术参考文献(Technical reference for power supply)[1] van sipp editor, power plant electrical part, China power press, March 2000.[2] wang chonglin, zou youming editor,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coal industry press, May 2001.[3], wu shanyi, chief editor, power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October 2003.([4] xiong yinyin, "generator and electrical system", China power press, 2005[5] mou, the electrical part of power plant,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Liu baolin, [6], handbook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application, China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press, 2000.[7], "the power system design reference,"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6.[8] Chen lian editor, power plant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ess, 2005.[9] how to save the edit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lectrical design handbook,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ity press 2006. ,Fu zhilan, chief editor of [10], electric power system selection,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4.[1] wang chonglin zouming.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Coal industry press[2] li yishan. Power distribution and practical technology.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3] meng xiangzhong. Optimal selection of transformer of 35kV transformer substation. Coal technology. 1995[4] du xiangyang. Integrated automation transformation of 35kV substation in coal min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management. 2004[5] maoyi. Design of electric equipment layout of 35kV transformer substation. Coal engineering. 2005[6] wuxi. Power engineering.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0[7] coking. Practical supply distribution technical manual. 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2001[8] liu. Power supply design guidance. 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2000[9] zhang hongxun et al. Coal mine electrician handbook (revised) (top). Beijing: coal industry press. 1994[10] gu yonghui et al. Coal mining manual (revised) (bottom). Beijing: coal industry press. 1994[11] lai changgan liu xiangyuan. Power supply and electrification of local coal mines. Coal industry press. 1990[12] liu sipeiniwen cage, etc. Coal power supply. Coal industry press. 1980Xu zhi, [13], etc. Coal power supply and equipment. Coal industry press. 1993[1] Jiawci Hart, data mining concept and technology,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2001:3-5[2] deng zhonghua, information system upgrade and design, science press, 2003... 280-285[3] wang shihui, management of software projec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Qingdao ocean crew college, 2000, 4:22-24[4] high rock, li ku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power supply enterprises, hebei power, 2000.1:52-54[5] wang xiaom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 2003:35-42[6] zhang haikuan,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3:92-95[7] peng pe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2003, 8:92-95BBB b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education press, 2001:65-66[9] yan jun, CAI qiming, the selection of data access technology in mis, computer and modernization, 2002:54-57[10] Lin jbin, data mining and OLAP theory and object,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51-56[l1] cui wei, database system and application, Beijing: high education press, 2003:64-66[12] cui wei, database system and application,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3:68-69[13] SQL server 2000 databas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people's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 2005:61-62[14] Olivia Parr Rud, data mining practice,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2003:206-214[15] Efrem G, Mallach, decision support and data warehouse system, 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 2001:21-26[16] wang genna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al-time database of power plant factory level, anhui electric power, 2002, 19:51-53[17] huang yimin, zhang jianming,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CORBA technology, journal ofzhejiang university,[18] xu liang, li Ming, Web based data warehouse system research, journal of gan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0, 8:68 - -71[l9] golden talent, raw data in data warehouse, computer world, 1998, 6:15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echnology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mputer applied research, 2003, l;[2l] ma kai, zhang hongfang,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power information, ningfu power, 2002, l: 37 -- 40[22] liu ying, zhang shuguang, development method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mputer application,[23] zhoushifeng, shixiumei, baotou power supply bureau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nner Mongolia power technology,Zhang wenfei, [24], building a new generation pow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4:40 -- 43[25] gao huai yan, duan q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report problem solving, computer system application, 2002, l:Reference for master's thesis of tianjin university[26] zhu xiaodong. To wa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w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customer and server mode, henan electric power,[271 tang xiaohua,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Intranet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s,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1, l: 67-71[28] zheng cheng, based on Netware and Oracle's electr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crocomputer, 1997, 3, 12, -- 14[1] primary solid. County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management. Beijing: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167 -- 197,2000[2] luzhiheng. Power distribution. Beijing: China hydraulic power press, 31 -- 40, 1999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line los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for the loss of the line. 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ress, 9-15, 22-27.1984[4] liu c. Line loss management and saving electricity. Beijing: China hydraulic press, 2005[5] jiangning, wang chunning, dong qiguo. Line loss and power saving technology q&a. Beijing: China power press, 2005[6] yu zhongping editor-in-chief. Power loss of power grid. Beijing: China power press, 2000[7] qi yilu. Technical manual on energy saving and loss reduction. Beijing: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1[8] national power company agricultural and electrical work department. Management of county power supply enterprises.Beijing: China electric power publishing, 2004[9] 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electric power [2002] no. 112Regulation of power loss management of power grid of [10] national power company[11] liu guolian. Discussion on the health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electrical enterprises. Heilongjiang: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2[12] linqing electric company line loss management standard[13] linqing electric company line loss work standard[1] lv zhenyong. Electricity supply contract practice.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2]. Power supply, water, gas, thermal contract. Beijing: China democratic legal press, 2003, 27-29.[3] xu shiping. Discussion on the use of uneasiness and defense in the performance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s. Technology and economy, (6) : 7[4] yao. Power supply contract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Windows of electrical regulations. (61) : 60-62[5] rongcheng. Legal issues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 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 (2) : 5[6] wang liming, cui jianyuan. New theory of contract law. General.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 2001,317[7] guo mingri, lu shao kun. Principle of new contract law.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3, 9[8] lv zhenyong. Practical guide for power supply contracts.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 2002. 4Weidenbaum. The Global Marketplace. 5th Edition, PrenticeHall. London, 1995, 9[10] wu ling. Brief analysis of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s. Market weekly (research edition), 2005. (12) :97-97.[11] zheng yongmei, zhang chengan.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 and its dispute resolution. Public electricity,2005, (1) : 45-46[12] geng fenwu. Improved power supply contract dispute resolution. Agricultural and electrical management, 2002, (5) : 12The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1] lv zhenyong. Electricity supply contract practice.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2]. Power supply, water, gas, thermal contract. Beijing: China democratic legal press, 2003, 27-29.[3] xu shiping. On the use of uneasiness and defense in the performance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 Technology and economy, (6) :7[4] yao. Power supply contract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Windows of electrical regulations. (61) : 60-62[5] rongcheng. Legal issues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 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 (2) : 5[6] wang liming, cui jianyuan. New theory of contract law.General.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 2001,317[7] guo mingri, lu shao kun. Principle of new contract law.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3, 9[8] lv zhenyong. Practical guide for power supply contracts.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 2002. 4Weidenbaum. The Global Marketplace. 5th Edition, PrenticeHall. London, 1995, 9[10] wu ling. Brief analysis of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s. Market weekly (research edition), 2005. (12) :97-97.[11] zheng yongmei, zhang chengan.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 and its dispute resolution. Public electricity,In 2005,(1) : 45-46[12] geng fenwu. Improved power supply contract dispute resolution. Agricultural and electrical management, 2002, (5) : 12The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Press. London, 1990, 26[14] gate. Natural monopoly: government control and deregulation. Economic review, 1999, (1) :54-56.Liu ting, [15]. Forecast of electricity price in power planning. Central China power, 2001, (14) : 27-29.[16] suhui group. Chinese contemporary contract theory.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92,46[17] wang xiaoye. Anti-monopoly law and market economy. Beijing: law press, 1998, 67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contract law theory.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2, 68Yang, [19].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and legal syst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China energy, 2003, (2) : 21 -23.[20] dragon, tan jen. Research on contract law. Beijing: China business press, 2004, 53[21] xiao qian gang, xiao guoguang. Energy law. Beijing: lawpress, 1996, 171[22] liu heng. Case of contract law.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4[23] li qingdong. China power and legal system.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2005, 459[24] lv zhenyong. Analysis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 cases.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 2007, 124.On the performance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42The company is working on the project6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London, 2004[26] liu huihong. Case of power. Guiyang: guizhou industrial press, 2004.45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Wiley Press. London, 1998, 28[28] liu heng. Case of contract law.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4[29] [mei] steermiller. Translated by wang li. Electric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government control. Shanghai:Shanghai people publishingSociety, 1996, 212[30] [ri], liu binliang, translated by liu binliang.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power management. Jinan: shandong peopleEdition, 2003, 349[31] han shiyuan. Typical case of electric industry. Nanjing: jiangsu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3, 421[32] xu shiping. On the use of uneasiness and defense in the performance of power supply contracts. Electronic law, 2006,(6) : 161.Weidenbaum.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the Marketplace.Prentice Hall. London, 1995, 9[34] [DE] nowitzki, zhang haozhi. Control and electricity market.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3. 56.[35] liu zhengchang. Power economy and institutional research.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 451[36] liu sichen. Research on special problems of contract law.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 2001, 56[37] [British] c. t. Blair, ma siliang. Public economic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45.。
《变电站电气设计国内外文献综述3100字》
变电站电气设计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一致性,欧美中等各个国家在电力的发展上采取了一定的同一措施,例如说力求技术整合标准,统一并共同研讨制定了变电协议基本标准之一的 eiec61850标准。
通过同一个紧密相关的系统功能处理模型,使不同国家不同电厂之间能够很好的进行整合,从而统一的进行质量控制和问题监控。
国外的很多制造商和厂家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出色的成果,他们在不同的变电设备不同的电厂间进行良好的联合,并且生产出来智能的电器仪器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技术。
我们很容易看到装置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而且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以这个方向进行发展,因为厂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生产人员,而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整合,朝着自动化的方向进步是需要专业人才的。
我们知道一些智能的小型组合开关键和小型智能组合开关柜是小型智能化的一些较特殊的例子,那么在能够看到变电站工作的过程中,就相当于是做了一次网络自动化智能评估。
在整体的个人感受上,经济相差不大,都大大提高了电力变电站的工程技术水平。
有不少的欧美国家把目标放在了智能控制系统上,而中国是在技术和管理得到优化后,再争取能够为正常的此类程序提供服务。
欧美,日本和北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电力系统都比较强劲。
除了智能化之外,大多数的变电站都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这一特点。
通过统一的调度中心进行管理,所以说当他们的电网真的发生事故的时候,调动中心就可以利用机器来做出最及时的反应和应急处置。
在故障处理和预测方面,欧美国家做的比较先进,他们已经可以通过自动化和调度中心来进行对故障的预判和处理,防范风险等各项工作使得机器能够大规模的增强了可靠性,并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维护。
2.国内研究现状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健康发展,对提高电能生产质量和电力供电系统可靠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才能满足我们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的新时代要求。
工厂供电工程设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厂供电工程设计摘要:工厂供电设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工厂变配电所设计、工厂高压配电线路设计、车间低压配电线路设计和工厂电气照明设计。
工厂供电设计通常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工程规模较小或技术不太复杂的工程也可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
关键词:变配电所;工程设计;问题1.引言供电系统在企业电力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能否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 不但直接关系到企业用电的畅通, 而且涉及到电力系统运行正常。
变配电该所设计是工程建设中非常普通又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其规范性和技术性都很强, 许多方面涉及到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贯彻落实, 且要满足当地供电部门的具体要求, 否则会出现种种问题, 影响设计质量和工程进度 [1]。
在供配电系统中,变配电所的设计是很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负荷计算,负荷等级的确定,短路电流的计算及相关的动热稳定校验。
变压器的选定、电费的计量和功率因数的补偿等,有时还要满足对谐波的抑制要求和对低压出线回路的漏电电流进行监测。
变电所设计的安全性还可能影响到整个城市电网,所以当地的供电部门往往要对施工图进行审查,以符合安全和计量的需要。
下面就高压供配电系统主接线的确定、短路电流的计算、设计中常见问题等进行探讨[2]。
2.工厂供电设计内容2.1设计的任务与原则工厂供电设计的任务是保障电能从电源安全、可靠、经济、优质地送到工厂的各个用电部门。
工厂供电设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令、法规、标准和规范,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如节约有色金属,以铝代铜,采用低能耗设备以节约能源等。
必须从全局出发,按照负荷的等级、用电的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规划统筹规划,合理确定整体设计方案。
工厂供电设计应做到供电可靠、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
要求供电电能质量合格、优质、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
设计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效率高、能耗低、性能先进的设备。
应根据整个工程的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则,正确处理工程的近、远期的建设发展关系,以近期为主,远、近结合,适当考虑扩建的可能性[3]。
供配电技术论文(2)
供配电技术论文(2)供配电技术论文篇二建筑供配电新技术摘要: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时代的来临,电气科技也在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数字技术等作用于电气技术中来,使建筑电气技术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而建筑供配电系统作为建筑电气系统的重要内容,其技术的发展也迈向了新的台阶。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系统;技术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时代的来临,电气科技也在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数字技术等作用于电气技术中来,使建筑电气技术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而建筑供配电系统作为建筑电气系统的重要内容,其技术的发展也迈向了新的台阶,为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对于保证供配电的安全、可靠、优质和经济具积极的影响。
一、建筑供配电的相关概念建筑供配电系统是建筑电气系统的重要要内容,是对电能进行供应和分配的系统,为工厂企业及人们生活提供所需要的电能。
1.电力系统的相关概念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电力网和电能用户组成的一个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的整体。
发电厂是指将一次能源(如水力、火力、风力、原子能等)转换成二次能源(电能)的场所。
目前我国主要以火力和水力发电为主,近年来,在原子能发电能力上也有所提高;电力网是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变电所、配电所及各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
变电所与配电所是为了实现电能的经济输送和满足用电设备对供电质量的要求,需要对发电机的端电压进行多次变换。
变电所是接受电能、变换电压和分配电能的场所,可分为升压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两大类。
配电所不具有电压变换能力。
电力用户也称为电力负荷。
在电力系统中,一切消费电能的用电设备均称为电力用户,电力用户按其用途可分为:动力用电设备、工艺用电设备、电热用电设备、照明用电设备等,他们分别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热能和光能等不同形式,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电力负荷是指在电力系统上的用电设备所消耗的功率,也称为用电负荷。
分为以下三级。
一级负荷是指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害,将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将影响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的电力负荷。
高速公路供配电管理论文
高速公路供配电管理论文高速公路供配电管理论文一、文献综述高速供电系统按照用电等级分配,基本可分为三个等级:由于隧道内用电等级较高,隧道照明、消防为一级负荷;通风、监控为二级负荷;其他为三级负荷。
一级负荷应有两个电源供电。
因此本工程电源采用一路10KV专线进线方式作为第一路电源;配电所另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即第二路电源。
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除由两个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它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
因此本工程在隧道内设置EPS为隧道内的照明及动力提供应急电源。
二、系统分析工程由于各条隧道较分散,供电区域分别独立设置。
其中司马台、何家沟、秋窝梁隧道均为长大隧道因此在隧道入口及出口处各设一个10KV变配电所,同时设置了柴油发电机房及EPS系统;尹家沟、新道沟及塔沟前、塔沟后隧道均为中短隧道分别在隧道洞口处设置10KV箱变,同时设置了EPS系统作为备用电源。
各条隧道的供配电系统方案分述如下:司马台、何家沟、秋窝梁隧道均为长大隧道负荷及电源:本设计在司马台、何家沟、秋窝梁3条隧道左幅隧道入口处及右幅隧道出口处均设置1#变配电所;在左幅隧道出口处及右幅隧道入口处设置2#变配电所;1#和2#变配电所分别由一路10KV电源供电,并负责10KV进线、计量及馈电。
配电所进线电源电压采用10KV等级。
同时在左、右幅隧道内设置400KW柴油发电机组及EPS箱和EPS柜为隧道内的照明及动力提供应急电源。
各隧道电气设备装机容量分述如下:1)何家沟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为770KW,其中动力为480KW;2)司马台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为1421KW,其中动力为780KW;3)秋窝梁隧道用电设备总装容量为1440KW,其中动力为780KW。
4)隧道10KV进线配电所:一路10KV进线。
高压计量。
在各分变电所设补偿电容器柜,低压无功补偿至COSФ=0.9。
配电所内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
10KV馈电回路2路直接引出至隧道各变电所,另1路电源经变压器降压,引至配电所0.4KV低压母线。
供配电系统论文
目录前言 (2)选择及合理使用节电干式变压器 (3)减少线路损耗 (4)提高功率因数 (5)平衡三相负荷 (5)抑制谐波危害 (6)高效节电的省电装置 (6)前言电能作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必要能源,支持着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
据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显示:工业用电在整个经济社会总用电量当中占据着近70%的比例,而供配电系统同作为工业用电中的关键系统,对其进行一定的节能改造也因此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由于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加工产业新格局的形成,一些高能耗低效益的加工业逐步转向国内,无疑加剧了我国能源紧张的矛盾。
发生在我国许多省市的“电荒”已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
尽管我国电力建设超常规增长,但电力供应仍严重不足。
为此,节省能源及节约用电引起了政府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降低供配电系统的线损及配电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功功率,提高电能的利用率,是当前建筑电气节电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采取了如下措施:选择及合理使用节电干式变压器、减少线路损耗、提高功率因数、平衡三相负荷、抑制谐波,同时采用高效节电的省电装置来调整电压幅值及稳压、平衡三相电压,减少电动机的启动电流、抑制谐波等技术措施,不仅可节电10%~20%或更多,同时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改善了用电环境,净化了电路,并延长了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1选择及合理使用节电干式变压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大都采用干式变压器,因为干式变压器具有许多优点。
特别是SG(B)11-R系列卷铁芯干式配电变压器具有高效节电、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等优点。
现将该产品的主要特点介绍如下:(1)其铁芯为三相三柱环型卷绕,采用日本新日铁0.23mm优质冷轧硅钢片,在铁芯成型机上卷绕成型的。
其特点是铁芯不冲孔、无接缝,铁芯是一个密封整体,其过载的抗短路冲击能力比叠片式变压器强很多。
(2)卷铁芯无需消耗接缝的磁化容量,磁路分布均匀,大幅度减少了空载激磁电流,空载电流很小,比叠片式降低了约70%,提高了功率因数,降低了电网的无功损耗。
电气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电气系统设计文献综述-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成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文献综述院(系):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自动化0901毕业设计论文方向: 某污水处理工程电气系统设计综述题目:电气系统设计 _学生姓名:薛超 _学号: 0指导教师:陈登峰2013 年 3 月 20 日电气系统设计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电气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防雷接地、电缆敷设等相关内容。
为设计污水处理电气系统打下牢固基础。
关键词:电气系统;电缆敷设;工作原理;防雷接地1.前言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生产和生活污水这一重要污染源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
治理水污染的课题已被列入世界环保组织的工作日程之一。
而防止水污染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兴建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变为对环境没有危害的净水再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现代污水处理厂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旦供电系统发生故障,将会造成设备瘫痪,导致全厂停运,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合理的供配电系统设计是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
污水处理工程供电属于工厂供电,就是指工厂所需电能的供应和分配,亦称工厂配电。
众所周知,电能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
电能既易于由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又易于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量以供应用;电能的输送的分配既简单经济,又便于控制、调节和测量,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因此,电能在现代工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
电能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在产品成本中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多少,而在于工业生产实现电气化以后可以大大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工厂的电能供应突然中断,则对工业生产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做好工厂供电工作对于发展工业生产,实现工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
35/10kV农村电网合理结构研究摘要:在农村电网规划设计中,供电半径的大小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而经济供电半径就是权衡投资与损耗两方面,使单位面积供电年费用最小的合理供电半径。
以往电网经济供电半径的计算,通常是根据电压损失率或功率损失率来计算的,因此无法满足供电经济性的要求。
本文从电网供电的经济性出发,对农村低压电网供电半径进行研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和模型。
关键字:农村电网、数学模型、合理供电半径、供电半径是指变电所或配电变压器供电范围的地理半径,电网的合理布局关键是变电所布局,这和变电所的供电半径直接相关。
供电半径的大小直接影响电网变电所和线路的年费用,也影响电网的供电电压质量。
供电半径并不是在满足电压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供电距离。
供电半径增加,变电所投资相对减少,但线路投资、线损增加,其年费用可能增加;供电半径减小,线路投资、线损减少,但变电所投资相对增加,其年费用也可能增加。
所以,供电半径的大小,是一个在满足约束条件的综合优化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求得电网的合理供电半径。
目前对电网合理供电半径的求解一般采用以单位供电面积年费用(包括变电站和线路等的建设费用和损耗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基本技术要求(如电压允许偏差)为约束函数进行优化,求解不同负荷密度下的经济供电半径。
文献[2]通过求解农村经济供电半径对三种供电模式的年费用进行比较,提出了农村电网应适当限制35 kV 电压等级的发展,并在负荷密度较高的地区进行20 kV 电压等级试点研究的建议。
现实中的输配电网非常的复杂,在构建各项费用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对规划区域变电站的个数、位置及线路的出线情况做出准确的描述。
因此目前的研究中都对电网结构模型做了一些简化处理。
文献[5] 结合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认为每个变电站均为六条回路(六角形)出线,且66 kV 线路长度为10 kV 线路供电半径的2 倍。
这些假设虽然很大程度上简化了问题,但同时也给结果带来了不小的误差。
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
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摘要: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和电动汽车的大量接入、智能家居的普及、需求侧响应的全面实施等显著增强了配电系统规划与运行的复杂性,同时,未来的配电网对规划与运行的优化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未来配电网的一种发展模式,主动配电网(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ADN)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总结了主动配电网的国内外现状,主动配网网工作原理,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标准、对应的国内外指标及计算方法以及主动配电网的算法研究。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分布式发电,潮流算法,粒子群算法,混合算法0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及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被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1,2]。
为应对上述挑战,英国政府于2003年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发展低碳电力系统的根本任务是要形成稳定的低碳电能供应机制,其关键在于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对此,一种解决思路是从配用电环节入手,建立协调关联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配电网络与终端用电的集成供电系统,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与利用。
分布式配用电系统优点有建设周期短、投资成本低、运行灵活,且抗风险能力更强[3,4]。
传统配电网中,电力潮流一般由上端变电站单一流向负荷节点,其运行方式和规划准则相对简单。
然而,分布式能源的规模化接入与应用将对系统潮流分布、电压水平、短路容量等原有电气特性造成显著影响。
而传统配电网在设计阶段并未考虑上述因素,因此难以满足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与高效利用的要求。
与主要关注用户侧的微电网(Micro-Grid, MG)不同,ADN 主要面向由电力企业管理的公共配电网。
它是一种兼容电网、分布式发电及需求侧管理等多类型技术的全新开放式配电系统体系结构。
ADN 的技术理念将系统运行中的信息价值及电网-用户之间的互动能力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强调在整个配电网层面内借助主动网络管理(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ANM)实现对各类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消纳及多级协调利用,最终促进电能低碳化转变及电网资产利用效率的全方位提高[5]。
电气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成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文献综述院(系):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自动化0901毕业设计: 某污水处理工程电气系统设计论文方向综述题目:电气系统设计_****:**_学号: *************:***2013 年 3 月 20 日电气系统设计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电气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防雷接地、电缆敷设等相关内容。
为设计污水处理电气系统打下牢固基础。
关键词:电气系统;电缆敷设;工作原理;防雷接地1.前言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生产和生活污水这一重要污染源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
治理水污染的课题已被列入世界环保组织的工作日程之一。
而防止水污染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兴建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变为对环境没有危害的净水再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现代污水处理厂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旦供电系统发生故障,将会造成设备瘫痪,导致全厂停运,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合理的供配电系统设计是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
污水处理工程供电属于工厂供电,就是指工厂所需电能的供应和分配,亦称工厂配电。
众所周知,电能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
电能既易于由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又易于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量以供应用;电能的输送的分配既简单经济,又便于控制、调节和测量,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因此,电能在现代工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
电能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在产品成本中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多少,而在于工业生产实现电气化以后可以大大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工厂的电能供应突然中断,则对工业生产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做好工厂供电工作对于发展工业生产,实现工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能源节约是工厂供电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能源节约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做好工厂供电工作,对于节约能源、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供配电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文
供配电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文
供配电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文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供配电系统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供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电能从发电厂输送到各个用户,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能源。
因此,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对于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负荷分布、电源容量、线路容量、变压器容量等。
这些因素对于供配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制定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供配电系统中。
例如,智能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供配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了供配电系统中的节能减排问题。
例如,通过优化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式,降低线损和变压器损耗,提高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和技术。
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如何将新技术应用到供配电系统中,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关注节能减排问题,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综述
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综述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电力系统不但完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
本文对配电网供电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配电网;供电;能力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1、电压因素在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中,铁磁谐振过电压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铁磁谐振过电压出现的原因在于,变压器和配电互感器等原件内部都有铁芯,这些铁芯磁化特征表现为非线性变化,导致回路中电感参数也存在同样的变化。
当达到特定的谐振条件下,就会产生铁磁谐振,进而造成配电网供电故障的发生。
2、自然条件因素电力配电网对其周边环境的敏感性很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雷雨季气候情况都会对其运行产生影响。
受线路运行要求及社会客观因素影响,配电网建设的地点基本处于相对偏僻的地方。
所以,当地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出现改变之后,往往会对配电网的故障发生率产生影响,使其趋势有非线性的变化。
像线路的“树线”矛盾、恶劣天气、灾害性天气等自然因素都会影响到配电网可靠性。
3、配电网结构因素电源与用电负荷之间存在的连接关系是配电网结构的主要内容。
电力配电网结构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包含有环网结构、树干型、复合型辐射型以及网状结构等多种形式。
若配电网采用的是单回路树干型回路结构,则属于分支辐射型结构。
这种配网结构中有很多复合线存在与同一个回路的馈线中,离回路根部越近的点发生故障,给整个线路造成的影响就会越严重,所以该结构方式的可靠性非常低。
二、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综述1、电网规划我国电网发展水平不一致,表现为城市电网基础夯实而农村电网结构薄弱的局面。
而DG和EV等主动元素因物理条件而在不同地区电网接入,主要表现为农村电网可利用范围广、新建DG输电通道较容易,而城市电网相对成熟,新建DG场站投资昂贵,新建EV充电桩反而更能适应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电网需求。
对于供电能力研究而言,城市配电网规划应该面向如何充分利用大规模或者分散小容量EV接入,消除供电瓶颈,提高系统正常运行时的供电能力和故障时的转供能力。
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初稿
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初稿-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摘要: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和电动汽车的大量接入、智能家居的普及、需求侧响应的全面实施等显着增强了配电系统规划与运行的复杂性,同时,未来的配电网对规划与运行的优化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未来配电网的一种发展模式,主动配电网(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ADN)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总结了主动配电网的国内外现状,主动配网网工作原理,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标准、对应的国内外指标及计算方法以及主动配电网的算法研究。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分布式发电,潮流算法,粒子群算法,混合算法0 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及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际发展援助研究协会(DARA)数据,在过去10 年间,气候变化每年平均造成超过万亿美元经济损失,约占全球GDP 的%。
到2030年,该比例预计达到%[1]。
在诸多因素中,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被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1, 2]。
为应对上述挑战,英国政府于2003年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发展理念:倡导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供应多样性,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减少碳排放,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理想目标[2]。
构建低碳经济模式,推进“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此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我国在2009 年明确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15%,单位GDP 的CO2 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的低碳发展战略目标[3],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制订了“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阶段性任务。
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文献综述
1、1 1 0kV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文献综述,哪位大侠给改改,加点啊,感谢1、1 1 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选择配电网110kV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选择,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负荷性质、出线回路数、设备特点、周围环境及变电站规划容量等条件和具体情况,在满足供电可靠性、功能性、具有一定灵活性、还拥有一定发展裕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经济、简便实用的电气主接线。
如地网中的终端变电站,我们可根据其进线回路数较少的特点,选择线路——变压器组接线,或者是桥型接线;110kV中间变电站,我们可根据其交换系统功率和降压分配功率的双重功能的特点,选择单母线接线、单母线分段、单母线带旁路接线等形式。
根据变电所主接线保证必要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方便性,简化主接线,设计标准化,具有发展和扩建的可能性的基本要求,本变电站为地区变电站,有两种作用,一是由两回110KV线路的功率从本站通过,二是作为终端变电站所向所在城市工业用户,市政设施,居民生活及农村生产,生活供电。
根据以上原则及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出以下10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方式、电气设备的选择、站用电、无功补偿、防雷和接地。
1.电气主接线方式1.1 主变压器本站由两个无直接联系的上级变电站供电,与系统联系较为紧密,选择两台同容量主变压器。
1.2 110KV侧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110KV两回出线分别接自不同母线。
两回进线,一回运行,一回备用,该接线,接线方式简单,经济合理。
1.3 10KV侧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经济合理,操作检修方便,考虑到重要的一级负荷多位双电流供电以及10KV母线,开关检修时间时间短,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可以满足用户供电要求。
2、电气设备的选择根据短路电流的计算,设备选择为:2.1 主变压器:选择两台SFL1-20000/110型变压器2.2 110KV侧选择相同的设备,以单回线路供两台主变满载运行。
供配电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电气工程学院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一大批自动化程度高的办公楼相继建成,在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对供配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电能有效而高质量的供给和分配成为现代办公楼修设计的目标。
因此如何设计出安全、稳定、可靠、经济的办公楼供配电系统对企业甚至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供配电;办公楼;电力一、引言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各个领域的延伸,逐渐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
智能化建筑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出现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智能化建筑中楼宇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供配电系统承担了向整个建筑物中各种用电设施提供安全和可靠电能的重要任务[2]。
本文主要阐述了南京有志科技楼电气设计的内容,包括供配电系统设计以及变电所设计。
供电系统就是由电源系统和输配电系统组成的产生电能并供应和输送给用电设备的系统,其通常更具用电地区所在位置编制供电方案,并按照程序执行每一步操作步骤,加快了地区用电规划的稳定性。
为了节约用电消耗量,许多地区开始采取“限电”政策,分时段供电以维持用电的持续供应,这就要求供电系统具有多种调控性能,智能供电已经成为必然趋势[1]。
目前由于供配电系统设计的配电设备不合理,各处的用电计量方式不一样,难以达到标准要求,供配电系统设计的环境不合格和供配电系统缺乏监测手段等原因,供配电系统设计存在着普遍问题[6]。
二、主题1.供配电意义供配电技术,就是研究电力的供应和分配问题。
电力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是现代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
没有电力,就没有工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名经济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都是建立在电气化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生产只有电气化以后,才能大大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2]。
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文献综述】
35KV变电站电⽓主接线设计【⽂献综述】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电⽓⼯程及其⾃动化35KV变电站电⽓主接线设计⼀、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发展,现代电⽹结构⽇趋复杂,电⽹容量不断扩⼤,电⽹实时信息传送量成倍增多,对电⽹运⾏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变电站起了⼗分重要的作⽤。
然⽽变电站电⽓接线系统在很⼤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变电站电⽓系统的⼯作性能。
变电所电⽓主接线系指变电所的变压器以及输电线路怎样与电⼒系统相连接, 从⽽完成输配电任务。
因为电能⽣产的特点是发电、变电、输电和⽤电是在同⼀时刻完成的,所以主接线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着电⼒系统的安全、稳定、灵活和经济运⾏,也直接影响到⼯农业⽣产和⼈民⽣活。
因此电⽓主接线设计在满⾜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前提下,还应⼒争使其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正⽂⼀般情况下,对变、配电所主接线的基本要求如下:变、配电所主接线应根据变、配电所的实际情况和⽤电的需要,尽量做到简单,供电⽅式可靠,主设备齐全;设备选择合理,运⾏安全经济、灵活,并适当的考虑远景规划;便于维护检修,操作步骤简单、⽅便;处理故障时,能保证安全,便于执⾏规定的安全措施,年运⾏损失⼩。
为次需要进⾏35KV 变、配电站常⽤主接线类型的选择,⽤户常⽤主接线的选择,变压器的选择及防雷接地⽅式的选择。
1、35KV 变、配电站常⽤主接线类型(1)单元接线,⼜称线路变压器组接线(如图1)这种主接线的特点是: 接线简单,使⽤设备少,投资省,维护简单,操作⽅便,但检修要全部停电。
(2)桥形接线(图2a)(图2b)此接线⽅式适⽤于电压为35KV 及以上双电源运⾏的变电所,有外桥和内桥两种接线形式。
内桥适⽤于输电距离较长,故障⼏率较多,⽽变压器⼜不需经常切除时,其特点为:设备简单,投资省。
运⾏灵活,检修时操作稍显复杂且继电保护复杂。
外桥适⽤于出线较短,且变压器虽经济运⾏需经常切换或系统有穿越功率流经本⼚时,其特点较内桥来讲检修操作⽅便,当主变断路器外侧短路时,影响整个系统供电可靠性。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动向【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动向摘要: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和配电(有时也称供电和用电)三大系统之一。
电力公司通过配电网实现产品销售--向广大电力用户提供电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电力公司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电力市场自由化[1]。
关键词:配电网;配电自动化;发展动向1. 引言配电自动化(DA)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工业发达国家中,配电系统自动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配电系统自动化,已经形成了集变电站自动化、馈线分段开关测控、电容器组调节控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抄表等系统于一体的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其功能已多达140余项。
2. 配电自动化2.1 配电自动化的作用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馈线自动化是基础,因此应以馈线自动化为切入点,逐步实现配电自动化,并且要使馈线自动化起到以下作用:(1)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
配电网络经过改造后,实现“手拉手”或环网供电方式,利用馈线自动化系统,可对配电线路进行故障检测定位、自动隔离故障区段并恢复对非故障区段的供电。
这样就缩小了停电范围,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2)提高供电质量。
通过实时监视运行状态,适时进行负荷转带及电容器投切,保证供电质量。
(3)改善用户服务质量。
通过用户侧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降低电能损耗。
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及无功配置,减少线损。
(5)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省基本建设投资。
减少后备容量优化运行方式,提高设备利用率。
(6)减少配电检修维护费用。
在正常运行时可对各类配电设备、线路进行在线监测;在发生故障时可对故障进行自动定位,确定故障类型,节省检修维护费用[2]。
(7)节省总投资。
实施馈线自动化所需要的线路改造、设备投资比较大,但总体上可节省投资。
输电线路文献综述
输电线路文献综述输配电线路的运行根本任务是保证输配电线路不间断地供电,随着电力建设的发展,山区输电线路的建设项目逐渐增加。
相对于平原地区的架空输电线路,山区架空线路的地线和基础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在设计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是以往输电线路工程的设计原则,如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问题日益被社会各方和建设单位的重视,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效地保护环境、保护山区林木植被,不破坏绿化也顺应了目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潮流,这对山区地形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区输电线路在路径选择、导线选型、机电施工、防雷接地、基础设计等方面有不同于普通地形的特点,高海拔、大档距、大高差等是山区输电线路的典型特征,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
在山区地段,施工交通运输、基础开挖比较困难。
基础设计中,应针对实际地质。
水文情况,经过多方案比较,基础设计在满足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采用全方位高低柱基础。
根据现场实际地形情况,综合考虑工程的实际地形条件、运输条件、施工条件、基础平整、土石方开挖等因素,达到降低工程造价、方便施工、缩短工期的目的。
降低杆塔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是提高输变电线路耐雷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特别是对于多石少土的山区输电线路杆塔.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防雷设计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雷击输电线路而引起的事故也日益增多尤其在雷电活动强烈、土壤电阻率高、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区,雷击输电线路而引起的事故率更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我国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大致可分为利用原状土和非利用原状土两大类,利用原状土基础材料量省,承载能力高。
鉴于山地和丘陵地区地基承载力较高,但覆盖层厚度各区域不尽相同,因此,基础型式考虑尽量利用原状土,根据山区特有的地质条件进行优化设计,减少基坑的开挖和植被的破坏。
山区输电线路大都处于海拔较高、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地形复杂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电气工程学院
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一大批自动化程度高的办公楼相继建成,在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对供配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电能有效而高质量的供给和分配成为现代办公楼修设计的目标。
因此如何设计出安全、稳定、可靠、经济的办公楼供配电系统对企业甚至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供配电;办公楼;电力
一、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各个领域的延伸,逐渐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
智能化建筑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出现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智能化建筑中楼宇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供配电系统承担了向整个建筑物中各种用电设施提供安全和可靠电能的重要任务[2]。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志科技楼电气设计的容,包括供配电系统设计以及变电所设计。
供电系统就是由电源系统和输配电系统组成的产生电能并供应和输送给用电设备的系统,其通常更具用电地区所在位置编制供电方案,并按照程序执行每一步操作步骤,加快了地区用电规划的稳定性。
为了节约用电消耗量,许多地区开始采取“限电”政策,分时段供电以维持用电的持续供应,这就要求供电系统具有多种调控性能,智能供电已经成为必然趋势[1]。
目前由于供配电系统设计的配电设备不合理,各处的用电计量方式不一样,难以达到标准要求,供配电系统设计的环境不合格和供配电系统缺乏监测手段等原因,供配电系统设计存在着普遍问题[6]。
二、主题
1.供配电意义
供配电技术,就是研究电力的供应和分配问题。
电力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是现代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
没有电力,就没有工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名经济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都是建立在电气化的基础之上的。
社
会生产只有电气化以后,才能大大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2]。
2.供配电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对智能大楼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智能楼宇也如雨后春笋般挺出地面。
智能大楼建设,电气设计相随。
我国变电所设计正是老设备向新型设备转变,有人值班向无人值班变电所转变,交流传输向直流输出转变,国外主要是交流输出向直流输出转变[12]。
而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系统的变电技术也有了新的飞跃,我国变电站设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3.供配电技术目前研究水平现存问题
供配电系统设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规性,是非常普遍但又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供配电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供配电系统设计的配电设备不合理,各处的用电计量方式不一样,难以达到标准要求,供配电系统设计的环境不合格和供配电系统缺乏监测手段等问题普遍存在于供配电系统设计中[6]。
有些开发商为了节省资金,提供落后的配电设备存在建设标准较低,线变损高,变压器配置容量不足,超期运行等问题,增加了安全隐患。
还有的由于电负荷的迅速增长,导致电能表,断路器与供配电线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电气负荷的需要,加速绝缘老化,而频繁的发生故障甚至事故。
对于距离不太长的比较重要的配电设备,没有配合保护和减少智能开关与软起器,没有从独立的变电所或是开闭所的附属变电所直接进行配电,拉长了距离减少了利用率[6]。
由于居住的地方不同,居住的人群不同,用电量不同,所以他们的用电计量方式不一样,难以达到标准要求。
不少配电所位置安装在地下开关站或者是室,由于环境的因素,一旦遇到下雨天或者是室湿度太大,配电变压器就很容易受潮,进水而损坏。
还有一些由于所处环境阴暗,通风性差,隔热效果不好,独立的检修和消防通道不完善,就会影响配电设施的正常工作,也会加大配电设施事故抢修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加资金的消耗。
随着制造厂生产的电气设备(如变电站中主要的电气设备断路器)质量的提高以及电网可靠性的增加,变电站接线简化趋于可能。
其次近年来电气一次设备制造有了较大发展,大量高性能、新型设备不断出现,设备趋于无油化,采用6 S气体绝缘的
设备价格不断下降,伴随着国产GIS向高电压、大容量、三相共箱体方面发展,性能不断完善,应用面不断扩大,许多城网建设工程、用户工程都考虑采用GIS 配电装置。
4.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极促进了电能的消耗。
由于供配电系统自身设计上的缺陷,致使在运输电的过程中时常出现电能浪费现象,从而使电能白白的流失;另一方面,就我国言,电能资源本就十分的短缺,外加浪费严重,更该对供配电系统进行节能设计[24]。
供配电系统通常由用电设备、配电线路、总降压变电所以及车间变电所等组成,在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时,必须遵循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原则。
这也就是说,在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时,既需要确保电能在供配电过程中的安全,又必须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还必须尽可能的节电节能。
因此,设计之前相关单位应该对设计的整个流程进行详尽的思考,尽量做到统筹兼顾。
供配电系统的节电设计流程表现在:首先,计算总降压变电所的总功率因数以及最大负荷。
在选取导体抑或电器时,通常以30分钟的最大平均负荷为依据;常用的功率因数主要有电流视在功率、有功功率以及无功功率等。
其次,选择合适的主接线,在主接线的选择上最好遵循经济、灵活、可靠的原则,主接线的可靠性占据首要地位。
在进行相应的设计时,必须确保供电的连续性,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在主线的设计上,还应该确保扩建、调度以及检修过程的灵活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尽可能的降低电能的损耗,主接线设计的经济性。
再次,进行防雷以及接地的设计。
这两种设备都是为了更好的保证供配电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最后,实施继电保护。
当供配电系统出现异常时,继电保护可以及时进行预警提示,缩小故障的围,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24]。
5.个人见解
当今节能是供配电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节电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提高电能的利用率,还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供,减少环境污染。
因此,适当增加主接线的有效面积、提高设备的功率因数、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都将有助于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实现。
三、参考文献
[1] 胡国文,蔡桂龙,胡乃定.现代民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第一版.:中国
电力, 2006.
[2] 思亮.建筑供配电.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 2001.
[3] 吴成东.这样阅读建筑电气工程图.第一版.:中国建材工业, 2002.
[4] 金佩诗.建筑电气设计手册.第一版.:中国建材工业, 2002.
[5] 贵水.浅析变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J].科技资讯, 2008, (20).
[6] 何耀明.浅谈变配电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J]. 科技资讯, 2007, (15).
[7] 徐仲弓.民用建筑变配电设备控制[J]. 智能建筑, 2004, (10).
[8] 饶基贤.高层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J]. 科技资讯, 2008, (28).
[11] 胡正华. 基于VLAN的大型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08.
[12] 德贺.住宅建筑变配电系统方案探讨[J]. 建设科技, 2005, (01).
[13] 王芳兰. 变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法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2).
[14] 宜才. 建筑变配电系统的智能化[J]. 大众用电, 2002, (10).
[15] 方健美.超高层建筑变配电系统设计[J]. 现代建筑电气, 2015(12).
[16] 玉山.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关键技术分析[J]. 建材,2016(02).
[17] 吴志伟.高层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探讨[J].科技展望,2015(31).
[18] 睿.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J]. 科技展望,2015
(35).
[19] 贾京花,史敏.如何合理布局超高层建筑中的变配电室[J].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15(06).
[20] 孟兴旺. 某超高层办公楼供配电系统概述[J].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5(06).
[21] 黄伯平,王炜.超高层商业综合体建筑电气设计要点浅析[J].智能建筑电气技。
术,2015(06).
[22] 程培新. 某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分析[J].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5(06).
[23] 王海松,窦春叶.某超高层建筑供配电设计[J].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5(06).
[24] 吴友星.浅谈高层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J]. 建材,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