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师:好,我们来看看小明的作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若止水,方能静观其变。”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好,用了对比,而且句式简洁。
第三课时
二、分析情感表达
1.情感表达方式讲解
师: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很丰富,比如“呜呼!胜地不常,兴亡异代,令人悲慨。”这里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大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
重难点补充:
第二课时
一、分析写作技巧
1.修辞手法讲解
师:同学们,大家注意到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特别有力量,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对比。
师:很好,对比的手法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对比,让读者有更深刻的感受。大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对比?
3.对于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教学,多给予学生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仿写和创作中提高。
4.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例子来解释难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6.鼓励学生多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三、仿写练习
1.让学生选取一个主题,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
1.让学生谈谈通过学习本文,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优秀同学,学会借鉴和学习。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表达。
二、分析情感表达
1.讲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丽江的地理特点以及丽江对水的重视,并能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能对文章进行整体归纳和总结。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的意识,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1. 学习掌握《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理解并归纳总结信息。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教案、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丽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有没有去过丽江呢?对丽江是什么样的印象呢?”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我们将了解丽江的地理特点以及丽江对水的重视。
”Step 2. 阅读文章1. 分发教材,让学生阅读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
2.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回答一些细节问题,“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3. 选择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Step 3. 学习重点句子1. 分析文章结构,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并找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2. 学习一些关键句子,包括“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像银子一样亮晶晶。
”等。
3. 对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Step 4. 总结文章中的信息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中的信息,例如“丽江有什么特点?”、“丽江对水的态度是什么?”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
Step 5. 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为什么水资源如此重要?”2. 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知识,例如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导语】微风轻抚,燕⼦呢喃着春的消息;烈⽇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野⾦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
⼈有语,物有声,⼤⾃然也会说话。
⾃然界就像⼀个智者,⽤他独特的语⾔向⼈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2、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体会本⽂语⾔⽣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感悟能⼒。
4、学会在⽣活中运⽤物候知识,激发学⽣热爱⾃然进⽽认识和了解⾃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准确、⽣动、典雅的语⾔,体会本⽂说明⽂语⾔的⽣动性。
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个单元已经进⾏了说明⽂的学习,学⽣对说明⽂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法已有⼀定了解。
但本单元说明⽂是事理说明⽂,事理说明⽂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然的语⾔》⼀⽂语⾔⽣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体会本⽂的语⾔特点。
全⽂⽤⼀个课时进⾏教学。
先引导学⽣分析课⽂,从总体上把握课⽂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对课⽂进⾏深⼊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步掌握本⽂的说明顺序和语⾔特点。
这是⼀节说明⽂阅读课,采⽤主问题教学⽅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默读课⽂,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在⽂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理清顺序:1、分析本⽂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1、⽂章为什么以“⼤⾃然的语⾔”为题?2、朗读1—2⾃然段,对本⽂⽣动的语⾔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故乡》优质课教案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我考考大家,故乡是什么意思?(原本的家乡。
也就是说“故”的意思是:原来的,本来的,以前的。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迅哥儿”本来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强调一下,在看大家的预习作业时,我发现有很多同学提问时,说的都是“鲁迅”如何如何。
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只能说迅哥儿或者“我”怎样,却不能说鲁迅先生如何。
)二.课文分析:1.“我”原本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有景有人,你能说说它们留给“迅哥儿”的印象吗?(连第一部分,一共5分钟)景物伙伴人物邻居①景色美丽: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②伙伴平等、融洽、和睦:“迅哥儿”,小英雄③邻居恬静、美丽、端庄: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女神形象)大家概括得很精准,的确,这样一个故乡,让人怀恋。
不过,当“迅哥儿”阔别故乡二十多年重返故乡时,情况似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看到5号同学是这样写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非人也非。
”2. 再读课文,说说“我”的故乡现在是什么样的?哪些人物及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7)①景色萧索: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②伙伴隔膜:“老爷”——木偶人为什么长大后,我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32号同学等13人请找出能全面概括闰土的变化的一个词?——木偶人(木讷,拨一拨,动一动,没有自己的思想)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语段。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第一单元教案1 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4.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
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
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
”特别是他的一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1.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结合写作背景,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
提问(1):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示例:①“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
②读上阕时,应带着赞美、带着陶醉。
③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应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学法指导】怎样读古诗词?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1)一、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见附录)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二、简介、写作背景及解题1、简介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
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解题请同学们看看标题,我们以前有学过与《马说》这个标题相类似的文章吗?(《爱莲说》、《师说》)。
谁来说说“说”是什么意思?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注意语气、重音和停顿,在朗读中感知课文,1、学生范读(注意读准字音)2、自由朗诵,互读(同桌之间互读,指出彼此的好与不足)3、老师范读(注意有感情地朗读)4、全班齐读四、感知课文内容1、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之间讨论,共同翻译。
2、分小组比赛,谁能提出问题把对方难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来提问)3、派代表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翻译的不足,并补充。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1、小组讨论以下五个问题(男女生展开竞赛)①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②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③“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④“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⑤“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老师读题,板书: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明确: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教案三篇
【导语】有⼀⽀没有⾳符的乐曲,⼀点⼀滴,奏出欢快和谐⽽⼜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倾听的⼈,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
它似歌,如诗,像画;春⾬柔美,夏⾬猛烈,秋⾬清凉,冬⾬冷静:各式各样的⾬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的⼼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的当代诗⼈刘湛秋的美⽂《⾬的四季》就是这样⼀⾸四季⾬歌。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能正确朗读课⽂,掌握本课⽣字词。
2.让学⽣感受⽂章的语⾔美、画⾯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法。
3.分析四季的⾬的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难点:欣赏⽂章的画⾯美,体会作者⽤笔之细腻,培养学⽣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
学情分析 学⽣通过前⾯两篇课⽂的学习,对于散⽂这⼀⽂学体裁,已经有了⼀定的⾃主阅读能⼒,每个⼈都有见过⾬,他们对⽂本内容不陌⽣,教学本⽂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基本能通过⾃主学习与⼩组合作,梳理情节理清思路、感知⽂章的内容,体验作者情感。
在理解⽂中的重点语句,品味优美的语⾔,感受⽂章所表现美的⽅⾯,还有⼀定的难度。
教学中注意使⽤学⽣⾃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 ⾬是⼤海的⼥⼉,是天使的眼泪,是⼤地的微笑,是⽂⼈的宠⼉。
古⼈有很多写⾬的诗句:“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光潋滟晴⽅好,⼭⾊空蒙⾬亦奇。
”“⿊云翻墨未遮⼭,⽩⾬跳珠乱⼊船。
”……⾬在古代诗⼈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眼⾥,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起来欣赏当代诗⼈刘湛秋先⽣的散⽂——《⾬的四季》。
去领略⾬的美、领略散⽂的美。
播放四季之⾬的配乐图⽚。
(学⽣说观感) ⼆、⾃主学习——听⾬篇 1.⾃查资料,拜访作者。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当代诗⼈,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诗学会副会长。
著有诗集《⽣命的欢乐》《⽆题抒情诗》《⼈•爱情•风景》,散⽂诗集《遥远的吉他》,论⽂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同步精品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同步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现代文、古诗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感受文学之美。
3.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写作兴趣。
4. 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指导。
2. 教学重点:阅读技巧、文学作品鉴赏、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与课文相关自然风光、历史背景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结合例题,设计针对性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春》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春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美好。
2.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春》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4. 课堂互动:讨论春天美好,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济南冬天》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介绍济南冬天视频,让学生解课文背景。
2.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济南冬天》写作特点,如对比、排比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4. 课堂互动:讨论家乡冬天,分享学习心得。
(其他课时教学过程类似,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六、板书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关键信息,进行简洁明板书设计。
2. 注重板书逻辑性和层次感,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文言文阅读:《答谢中书书》。
(2)现代文阅读:《狼牙山五壮士》。
(3)古诗文阅读:《夜雨寄北》。
(4)作文:以“我梦想”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1)文言文阅读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
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
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对于*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部编版初中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课题:回忆我的母亲二、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难点: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朱德的母亲优良品质。
四、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
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
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
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朱德,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
朱德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德的回忆,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文体知识介绍:(课件)1、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丁2、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3.方法指导(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不时还插入议论。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加点字注音祖籍jí 溺死nì 佃农diàn 勉强qiǎng衙门yá 迁徙xǐ 调料tiáo 血溅jiàn妯娌zhóu 私塾shú 瞒着mánzhe2.重点字词:客籍人:一般指整村整族从外地迁徙到某一地方定居的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愚公移山》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2)能够流畅朗读文言文,体会其韵律美;(3)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领会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故事,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迁移拓展,将愚公移山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风貌,树立坚定的信念;(2)培养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品质;(3)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2. 文章内容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及其寓意;3. 语文素养培养:朗读、鉴赏、论证分析等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翻译:准确理解文言文,进行流畅翻译;2. 文章论证思路:分析愚公移山故事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3. 精神内涵挖掘: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愚公移山的故事;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愚公移山式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4. 论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对比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挖掘其现实意义;6. 迁移拓展:联系现实生活,讲述身边的愚公移山式的人物和事件;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精神品质;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同步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同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古诗文:第一单元《长征》、《夜雨寄北》、《钱塘湖春行》、《湖心亭看雪》等篇目。
2. 现代文:第二单元《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散步》等篇目。
3. 文学名著:第三单元《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傅雷家书》等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文、现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文学名著的阅读与分析。
2. 教学重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情感体验的引导,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课文背景,明确学习目标。
3. 课文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析结构,领会作者意图。
4.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作者。
2. 结构:课文结构、重要段落。
3. 重点:课文重点词语、句子。
4. 难点:课文难点解析、提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答案:(1)课后练习题答案见教材。
(2)文学鉴赏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及时改进。
2. 拓展延伸:(1)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3)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
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案优秀7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一《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写作意旨●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课时安排: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热不热?(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我们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景物?的作家史铁生最喜欢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那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史铁生双腿瘫痪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3、诵读课文,初析文章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味课文(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为什那么暴躁,是天生的吗?谁一直陪伴着我?(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4)前后生活态度有什么改变?(用文中语句回答)是谁促进了生活态度有了那么大的转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的人生观?(母亲)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电子教案部编版五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电子教案部编版五篇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
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教案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 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 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 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 从文章最终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 怎样的特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第7页 共23页
(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 定 更(gèng) 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探讨沟通,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
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 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学问存储) (1)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推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状况。读古文要正 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解并描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
第1页 共23页
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 的西湖就温顺缠绵。可是假如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 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包括课文、作文和综合性学习)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一)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初中部编版语文复习课教案
初中部编版语文复习课教案课程目标:1. 巩固和提升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字词、语法、修辞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回顾和复习初中阶段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语法、修辞等。
2. 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的语文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字词复习(10分钟)1. 教师挑选一些重点字词,让学生进行默写和解释。
2. 学生互相检查,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语法复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一些常用的语法知识,如时态、语态、句型等。
2. 学生进行语法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修辞复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学生进行修辞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1. 教师分发阅读理解题目,学生进行阅读和答题。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写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分发写作题目,学生进行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流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文学欣赏(10分钟)1. 教师介绍一位文学家或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2. 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诗歌朗诵,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八、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以上是一份初中部编版语文复习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
来,一齐读他的名字。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
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
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
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
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
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整体感悟
1、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课文是按这个顺序叙述的吗?谁能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叙述?
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4、“学贵有疑”,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们认真思考的结果。
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
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和小桃树密切相关,那我们先来弄明白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从这个问题入手,再来逐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
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答:课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
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 ( 贾平凹《夜籁》) 。
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
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
疲软,再不胆怯” ( 贾平凹《游了一回龙门》) ,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作者
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
2、文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五、总结全文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
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小桃树是坚强的,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梦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内心,不管多么遥远在将来,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开放的时候。
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纤纤” “黄黄的”“瘦瘦的”“单薄”——弱小者
“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顽强同命运抗争,
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