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合集下载

胃癌前病变中Fas、Fas-L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胃癌前病变中Fas、Fas-L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见 表 2 。
的认 识 。 原 癌 基 因 和 抑癌 基 因参 与 调 节 的 细胞 凋 亡 在肿 瘤 的
发 生 中起 着 十 分 重要 的 作 用 , 实 验 通 过 检 测 胃 黏 膜 上 皮 细 本
胞 的 凋 亡及 凋亡 相 关 基 因 F sF s a、 a —L在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癌 前 病 变 发 生过 程 中 的 变 化 , 讨 癌 前 病 变 胃 上 皮 细 胞 动 力 学 探 改 变 及 H.y r感 染 致 癌 的 可 能机 制 。 pli o
1 2 1 H. y n 感 染 检 测 采 用 快 速 尿 素 酶 试 验 及 . . pl o
Wat i S ar 银 染 色 法 , r n t y h — r 二者 均 阳性 为 H. y r +) pli o( 。
12 2 F 及 F —L 的免 疫 组 化 染 色 检 测 . . a s s a
采 用 免 疫 组 化
免疫监视作用 , 促进 了 胃癌 的发 生 发 展 _ 。 2 J
本研究结果显示 , 随着 病 变 进 展 , a 基 因 蛋 白 表 达 从 轻 Fs
度 I 及 / D s 中度 、 度 有 逐 渐 减 少 趋 势 , 度 组 的 表 M 或 y到 重 重
S —P法 进 行 检 测 , F 单 克 隆 抗 体 和 抗 Fs 抗 a s a —L多 克 隆 抗 体 均购 于北 京 中 山生 物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各 组 织 切 片 常 规 脱 蜡 及 水 化 后 , 次按 说 明 书 完 成 免 疫 组 化 染 色 各 步 骤 。所 有 切 依
1 临床 资 料
表 2 H.yoi 染 与 F sF s pl 感 r a、 a—L 在 胃黏膜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率 越高 ( P< 0 0 )这 提 示 . 胃镜 检 查 时应 多 部 位 多 点 取 5. 在 材 , 免遗 漏 阳性 结 果 避
( 收稿 : 0 1 0 1 2 0 6 1 】
7 5例 幼年 类风 湿 关 节炎 临床 早期 X 线表 现
段晓岷
幼 年 类 风 湿 羌节 炎 ( v n er e m t i a t r i , j e H h u a o rh is J u d t RA J
例 ; 性 萎 缩 性 胃炎 伴 肠 上 皮 化 生 (M] 1 ; 性 萎缩 性 胃 慢 1 5例 慢
3 由表 3可 见 . . 牯膜病变越重 则 HP在 胃体 部的植 出率 就 越高 <O 0 ) 说明随病变加重 , .5 , HP的感 染部位 由 胃窦
向 胃体上 移
讨 论
炎伴 异型增 生 ( S 2 例 。每例病 人于 胃窦部 取一块粘膜 DY ) 3
上皮 化生 和异型增生 的发生率 显著高 于 5 5岁以 下组 ( P<
0. 01) 。
感 染率 和感染 部位的观察 . 探讨 HP与 胃粘膜 癌前病变演变
的关 系及 其 致 癌 性 。 材 料 与 方 法
2 由表 2可见 . . 随着牯 膜病变 加重 , 从慢性浅 表性 胃炎
慢 性 萎缩 性 胃 炎 一 肠 上 皮 化 生 一 异 型 增 生 .i 1p感 染 率 呈
块牯膜组织 , 分别行 HE染色病理检查和 Wati try镊 rhm Sar
染 色 以快 速 尿 素 酶 试验 和 W S染 色均 阳性 者 为 HP 阳性 统 计 学 处 理 采 用 检 验 , P O 0 以 < 5为有 统 计 学 意义
结 果
组肠上 皮化 生和 异型增生 的发 生率 显著高 于 5 5岁 下组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消化系统中的细菌,在人群中感染率相当高。

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关系密切,然而这种机制还存在许多争议和未知。

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 直接的炎症反应:当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胃部后,会引起胃部的炎症反应,包括白细胞浸润,细胞因子释放以及其他细胞的调节等等。

长期的炎症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和修复,而修复过程中会形成许多细胞异常,如结节状胃病和肠化现象等,这些都是胃癌可能的前期病变。

2. 菌素作用: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菌菌素CagA是其致癌作用的关键因素。

CagA可以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基本生理过程。

此外,CagA在诱导恶性细胞增殖上有着独特的角色,它可以触发胃黏膜细胞生长并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3. 免疫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包括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等。

然而,幽门螺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深度免疫抑制,这可能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风险。

总之,以上三个机制都与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进程有关。

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化现象存在紧密联系,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表明通过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肠道炎症可能是预防或延
缓胃癌的有效策略,此外,对CagA和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精细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抗体与胃癌前疾病、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抗体与胃癌前疾病、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尿素酶 B( rB 、 U e ) 尿素酶 A( rA) U e 。结果
① 回、 汉族 正常对 照组 Hp阳性率分别 为 6 . %和 7 .% , 89 03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0 0 ) 回、 P> .5 ; 汉族 H p阳性率 在 胃溃 疡和 非贲 门 胃癌组 中高 于正常 对 照组 , 异 有统 计 学意 义 ( 差 P<
[ 关键词] 幽门螺杆 菌感染 ; 门螺杆菌抗 体; 幽 胃癌前疾病 ; 胃癌
[ 中图分类号] R 3 75
[ 文献标识码 ] B
S u y o s o i t n o l o a t r p l r n e t n wi a t i r c n e o s d s a e d g t c c n e t d n a s c a i fHei b c e yo i f c i t g sr c p e a c r u ie s sa a r a c r o c i o h n s i
t 4 u nt nlis5 a aoaie) 7 ae gs cucr( 5H i a oat s4 a ai a t s ,12cssgs c i 5H i ai aie,2H nnt nlis , 5css at l s( o t i t r i e 3 u tn li ,0H nnt nli ) 1 ae at n i ie o ie i r
nf at ihrh nta i e tycn os tee ee ieec ys tt a cm ai n( 0 0 ) oiv t f aA, ra icn yhge a tnha h ot l, hr w r df rne aii l o p ro P< .5 .P si r e o V c Ue i l t h l r f b t sc s te a s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细胞免疫应答及与胃癌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细胞免疫应答及与胃癌的关系
e mp l o y e d t o d e t e r mi n e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I F N一 a n d I L _ 4 i n t h e g a s t i r c b i o p s i e s o f t h e 3 g r o u p s . Re s u l t s : T h e l e v e l o f s e r u m I L 4 i n C S G
Y A N G Q i n g — f e n g , J I A N G Y o n g , Z H A N G X u , Z H O U L e i , Z A H N G S h u a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 B e n g b u T h i r d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 B e n g b u A n u i 2 3 3 0 0 0, C h i n a )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 H p )i n f e c t i o n a n d i t s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t h e g e n e s i s o f g a s t i r c c a n c e r . Me t h o d s : E n z y m e l i n k e d i m m u n o s o r b e n t a s s a y w a s e mp l o y e d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l e v e l s o f s e H l m 一 i n t e f r e r o n ( I F N 一 ) a n d i n t e r l e u k i n - 4( I L _ 4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 s u p e f r i c i a l g a s t i r t i s ( C S G) , p r e n e o p l a s t i c g a s t i r c d i s e a s e s ( P G D)a n d g a s t i r c c a n c e r ( G C) . A t t h e s a me t i me , 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s t y s t a i n i n g w a s

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细胞间隙连接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细胞间隙连接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H p / / 染 , 别是 与 C s H. foi 染 有 关 , p l i 除 可促 进 细胞 间 隙连 接 形 成 。 . y r感 o 特 aA p r感 l H. y r 根 o
[ 键词 ] 关 幽 门 螺杆 菌 ; 胃癌 ; 癌 前病 变 ; 细 胞 间 隙连 接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5 2 [ 献 标 识 码 ] A [ 3 . 文 文章 编 号 ] 1 7 — 3 7( 0 8 0 - 3 8 0 6 2 7 4 2 0 ) 4 0 3 -6
XU Ca xa,JA n,YANG W e — i n— i I Ya n bn,Z U Hu —a g,W ANG F n, S O i fn e HEN S o —o g h u rn
( eate f G sone  ̄ y, hr mn y o i l CnrlSuh U i r , h n sa41 01 Dp r n o at tr g T i X g a H s t , et o nv s C a gh 0 3,C i mt r c o d pa a t e hn a)
Heio atrp lr ifcin a d c a g so elg p j n t n l b ce yoi net n h n e fcl a u ci c o o
o a t i p t la el n a int t a t i a e n f g s rc e ihe i lc l i p te s wih g s r c c nc r a d s p e a e o s l so r c nc r u e i n
[ 要 ] 目的 : 察 胃癌 ( atccne , C) 癌 前 病 变 ( rcneosl i P 患 者 胃上 皮 细胞 间 摘 观 gs i acr G 和 r peacru e o L) s n,

幽门螺杆菌及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水平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幽门螺杆菌及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水平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㊃论著㊃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癌易感性研究(2016000032600G 249)通信作者:晋颖,E m a i l :j q q _j y@163.c o m 幽门螺杆菌及胃蛋白酶原㊁胃泌素17水平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晋 颖,汪 湃,冯世兵(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13) 摘 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 .p y l o r i )与胃蛋白酶原(P G )㊁胃泌素17(G 17)与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㊂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856例,其中471例病理检出癌前病变的患者为病例组,385例未检出癌前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㊂病例组按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 A G )组157例,肠化(I M )组15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 G I N )组8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 G I N )组79例㊂检测各组H .p yl o r i 感染分型及P G ㊁G 17水平㊂结果 C A G 组Ⅰ型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 <0.05);C A G 组P GⅠ低于对照组(P <0.05);I M 组㊁L G I N 组㊁H G I N 组P GⅡ高于对照组(P <0.05);C A G 组㊁I M 组㊁L G I N 组㊁H G I N 组P GⅠ/P GⅡ(P G R )均低于对照组(P <0.05);L G I N 组㊁H G I N 组G 17均高于对照组(P <0.05);P GⅠ㊁P GⅡ㊁G 17与H .p y l o r i 感染阳性存在正相关,P G R 与H .p yl o r i 感染阳性存在负相关(P <0.05)㊂结论 H .p y l o r i 感染分型㊁P G ㊁G 17水平与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检测H .p y l o r i 感染分型㊁P G ㊁G 17对于早期筛查胃癌前病变具有重要价值㊂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胃肿瘤;癌前病变中图分类号:R 7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1)03-0233-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1.03.009A p pl i c a t i o nv a l u e o f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P Ga n dG 17i n d i a g n o s i n gp r e c a 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 o f ga s t r i c c a n c e r J i nY i n g ,W a n g P a i ,F e n g S h ib i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H e p i n g l iH o s p i t a l ,B e i j i n g 100013,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J i nY i n g ,E m a i l :j q q _j y @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a m o n g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H.p y l o r i ),p e p s i n o g e n (P G ),a n d g a s t r i n 17(G 17)i n p r e c a 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 of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P L G C ).M e th o d s 856p a ti e n t sw h ou n d e r w e n t g a s t r o s c o p yi no u r h o s p i t a lw e r e s e l e c t i v e 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e c a s e g r o u p (n =471,p a t i e n t sw i t hP L G Cd e t e c t e db y t h e p a t h o l o g y )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n =385,p a t i e n t sw i t hn oP L G Cd e t e c t e db y t h e p a t h o l o g y ).I n t h e c a s e g r o u p ,pa t i e n t sw e r e a s s i g n e d i n t o t h e c h r o n i c a t r o p h i c g a s t r i t i s (C A G )g r o u p (n =157),t h e i n t e s t i n a lm e t a p l a s i a (I M )g r o u p (n =153),t h e l o w -g r a d e i n t r a e p i t h e l i a l n e o p l a s i a (L G I N )g r o u p (n =82),a n dt h eh i g h -g r a d e i n t r a e p i t h e l i a ln e o p l a s i a (H G I N )g r o u p (n =79).T h e H .p y 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 t y p e a n d t h eP Ga n dG 17l e v e l sw e r ed e t e c t e d i ne a c h g r o u p .R e s u l t s T h e r a t eo f H .p y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 t y p e I i n t h eC A G g r o u p w a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5).P GⅠi n t h e C A G g r o u p w a s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5).P GⅡi n t h e I M g r o u p ,L G I N g r o u p a n d t h eH G I N g r o u p w e r e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5).P GⅠ/P GⅡ(P G R )i n t h eC A G g r o u p ,t h e I M g r o u p,t h eL G I N g r o u p a n d t h eH G I N g r o u p w e r e l o w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5).G 17i n t h eL G I N g r o u p a n d t h eH G I N g r o u p w e r e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5).P GⅠ,P GⅡ,a n dG 17w e r e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 p o s i t i v e H .p y 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 .P G Rl e v e l w a sn e g a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t h e p o s i t i v e H .p y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 (P <0.05).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H .p y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t y p ea n dt h e l e v e l so fP Ga n dG 17a r e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t o P L G C .D e t e c t i n g o f t h e H .p y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 t y p e ,P Ga n dG 17i s o f g r e a t v a l u e f o r e a r l y s c r e e n i n g o fP L G C .K E Y W O R D S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p e p s i n o g e n ;g a s t r i n ;g a s t r i cn e o p l a s m s ;pr e c a 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胃癌前病变的主要手段,但其作为侵入性检查方法,不适宜应用于大规模人群的筛查㊂幽门螺杆菌(H .p y l o r i )是多种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且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1]㊂血清胃蛋白酶原(P G )以及胃泌素17(G 17)能够准确反映胃黏膜的组织学特征,两者与H .p yl o r i 联合检测具有 血清学活检 的作用[2-3]㊂目前国内已有较多研究探讨上述指标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但研究结论尚存在一定分歧㊂罗伟等[4]研究认为,胃癌前病变患者H .p yl o r i 感染阳性率明显升高;杨振威等[5]研究报道,胃癌前病变患者P GI 低于对照组,P GⅡ㊁G 17高于对照组,而H .p yl o r i 感染率则与㊃332㊃‘临床荟萃“ 2021年3月20日第36卷第3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r c h20,2021,V o l 36,N o .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对照组无明显差异㊂近年研究发现,不同H.p y l o r i菌株亚型的毒力因子存在差异,是导致感染后出现不同病理变化的重要原因[6]㊂但国内研究还较少关注H.p y l o r i菌株分型差异对胃癌前病变的影响㊂本研究采用免疫印迹法确定H.p y l o r i菌株分型,分析H.p y l o r i菌株分型以及P G㊁G17与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以期为明确上述指标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供更多临床循证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856例㊂纳入标准:(1)年龄ȡ18岁;(2)均进行血清学㊁H.p y l o r i检测㊁胃镜及活组织检测;(3)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标准:(1)经胃镜检查确诊消化性溃疡㊁消化系统肿瘤或者食管㊁十二指肠疾病;(2)有胃部外科手术史;(3)1个月内服用过抗生素㊁质子泵抑制剂㊁铋剂以及抗凝药物;(4)合并严重心㊁脑㊁肝㊁肾等系统疾病㊂其中471例病理检出癌前病变的患者为病例组,385例未检出癌前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㊂1.2方法1.2.1一般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记录患者性别㊁年龄㊁体质量指数(B M I)㊁病史㊁吸烟史等相关资料㊂1.2.2H.p y l o r i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试剂由德国M i k r o g e n公司提供㊂检测过程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㊂判读抗体阳性标准:对于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 a g A)㊁空泡毒素A(V a c A)㊁热休克蛋白(G r o E L),设定总分值2分,ȡ1分为阳性;对于尿素酶A(U r eA)㊁半胱氨酸蛋白C(H c p C)㊁γ-谷氨酰转肽酶(G G T),设定总分值1分,ȡ0.5分为阳性㊂所有抗体得分总和ȡ2分为H.p y l o r i感染阳性㊂H.p y l o r i感染分型:C a g A和(或)V a c A抗体阳性㊁总分ȡ2分为Ⅰ型感染;C a g A与V a c A抗体均阴性㊁其余几种抗体得分总和ȡ2分为Ⅱ型感染㊂1.2.3血标本检查采集空腹静脉血5m l,采用E L I S A法检测血清P GⅠ㊁P GⅡ以及G17水平,并计算P GⅠ/P GⅡ比值(P G R)㊂试剂购自芬兰B i o h i t,检测过程严格按说明书操作㊂1.2.4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活检部位与病理诊断标准参见维也纳分类标准[7]㊂癌前病变由轻至重依次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 A G)㊁肠化(I M)㊁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 G I N)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 G I N)㊂单纯萎缩病变按照腺体减少比例分为轻度萎缩㊁中度萎缩㊁重度萎缩㊂所有患者均以各活检部位中最严重的病变作为最终病理诊断㊂1.3统计学方法使用S P S 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㊂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 S D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G㊁G17数据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 r u s k a l-W a l l i 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U检验; P G㊁G17与性别㊁年龄㊁H.p y l o r i感染阳性的相关分析采用S p e a r m a n相关检验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一般资料病例组471例癌前病变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C A G组157例,I M组153例, L G I N组82例,H G I N组79例㊂C A G组㊁I M组㊁L G I N组㊁H G I N组男性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5);I M组㊁L G I N组㊁H G I N组年龄高于C A G组及对照组(P<0.05),见表1㊂表1各组一般资料比较组别例数性别[例(%)]男女年龄(岁)吸烟史[例(%)]饮酒史[例(%)]对照组385257(66.75)128(33.25)43.72ʃ4.52188(48.83)134(34.81)C A G组15766(42.04)a91(57.96)44.25ʃ4.9679(50.32)41(26.11)I M组15374(48.37)a79(51.63)49.96ʃ5.64a b81(52.94)42(27.45)L G I N组8243(52.44)a39(47.56)50.13ʃ5.82a b45(54.88)29(35.37)H G I N组7941(51.90)a38(48.10)50.75ʃ5.23a b42(53.16)31(39.24)统计值17.29314.9230.8221.18517.293P值<0.01<0.010.6230.492<0.01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与C A G组比较,b P<0.05㊃432㊃‘临床荟萃“2021年3月20日第36卷第3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r c h20,2021,V o l36,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2各组H.p y l o r i感染率与感染分型比较各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 A G组Ⅰ型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㊂2.3各组P G㊁G17水平比较 C A G组P GⅠ低于对照组(P<0.05);I M组㊁L G I N组㊁H G I N组P G Ⅱ高于对照组(P<0.05);C A G组㊁I M组㊁L G I N 组㊁H G I N组P G R均低于对照组(P<0.05);L G I N 组㊁H G I N组G17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㊂表2各组H.p y l o r i感染率与感染分型比较[例(%)]组别例数感染率H.p y l o r iⅠ型感染Ⅱ型感染对照组385187(48.57)146(78.07)41(21.93) C A G组15784(53.50)80(95.24)a4(4.76) I M组15377(50.33)67(87.01)10(12.99) L G I N组8243(52.44)38(88.37)5(11.63) H G I N组7941(51.90)37(90.24)4(9.76)χ2值1.0343.3460.9241.034 P值0.5210.0130.5830.521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表3各组P G㊁G17水平比较[M(P25-P75)]组别例数P GⅠ(μg/L)P GⅡ(μg/L)P G R G17(p m o l/L)对照组38599.84(73.84~134.82)9.13(5.97~16.89)9.87(6.92~14.27)3.57(1.15~8.47) C A G组15779.76(65.72~108.78)a7.78(5.17~19.74)9.13(5.42~13.27)a3.34(1.25~10.89) I M组15397.69(71.48~133.89)10.42(6.13~17.33)a b8.84(6.27~13.82)a b3.27(1.47~9.75) L G I N组82104.87(74.79~157.25)11.94(6.75~17.98)a b c8.54(6.15~13.78)a b c4.72(1.04~8.83)a b c H G I N组79109.48(87.68~176.90)19.67(12.68~28.95)a b c d8.03(5.12~13.72)a b c d11.12(1.42~15.82)a b c d Z值3.64415.92317.72411.383P值0.029<0.01<0.01<0.01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与C A G组比较,b P<0.05;与I M组比较,c P<0.05;与L G I N组比较,d P<0.052.4 P G㊁G17与性别㊁年龄㊁H.p y l o r i感染的相关分析 P GⅠ㊁P GⅡ与年龄存在正相关(P<0.05); P GI㊁P G R与性别(男)存在正相关,G17与性别(男)存在负相关(P<0.05);P GⅠ㊁P GⅡ㊁G17与H.p y l o r i感染阳性存在正相关,P G R与H.p y l o r i感染阳性存在负相关(P<0.05),见表4㊂表4P G㊁G17与性别㊁年龄㊁H.p y l o r i感染的相关分析项目性别(男)年龄H.p y l o r i感染阳性P GⅠ0.172*0.146*0.263#P GⅡ-0.0280.125*0.396#P G R0.136*-0.018-0.418#G17-0.119*0.0290.346#注:*P<0.05,#P<0.013讨论胃癌死亡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居于第二位,其发病机制复杂,与个体基因㊁感染㊁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㊂临床数据显示,胃癌前病变的癌变率大约为10%[8]㊂通过及时干预逆转胃癌前病变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手段㊂本研究以胃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H.p y l o r i感染㊁P G㊁G17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H.p y l o r i感染㊁P G㊁G17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为胃癌前病变的筛查与干预提供参考㊂已有研究表明,H.p y l o r i感染是胃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㊂根除H.p y l o r i可有效改善H.p y l o r i 相关的胃黏膜炎症,逆转C A G㊁I M㊁L G I N等病变[9]㊂动物实验也证实,根除H.p y l o r i能够延缓或防止C A G㊁I M的进展[10]㊂有研究表明,H.p y l o r i感染分型是影响患者结局的重要因素[6]㊂按照是否表达V a c A㊁C a g A,国外研究者将H.p y l o r i感染分为Ⅰ型与Ⅱ型,Ⅰ型C a s A和(或)V a c A蛋白表达阳性, C a g A蛋白可刺激胃黏膜,导致多种炎症因子大量合成与释放,V a c A可通过破坏核内体成熟引起空泡形成等多种途径启动与加重炎症反应,是引起胃癌发病的危险因子之一[11]㊂本研究中,在各组患者中,Ⅰ型感染比例均显著高于Ⅱ型感染,表明Ⅰ型菌株的致病性明显高于Ⅱ型菌株,提示Ⅰ型感染可能在胃黏膜的早期病变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㊂在不同分型的感染率上,张苗苗等[12]研究报道,北京地区249例慢性胃炎患者Ⅰ型菌株感染率为31.7%,Ⅱ型菌株感染率为26.9%㊂本研究中健康对照组㊁胃癌前病变患者Ⅰ型菌株感染率高达78.07%㊁87.01%~95.24%,Ⅱ型菌株感染率仅为21.93%㊁4.76%~12.99%,与张苗苗等研究存在较大差异㊂由于细菌分型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与时间差异,近年关于北京地区胃癌前病变患者H.p y l o r i分型的报道较少,缺乏对照资料,还有待更大规模的筛查提供更多数据㊂P G由胃黏膜分泌,按照其生化与免疫特性的差异可分为P GⅠ和P GⅡ,前者由胃底腺合成,后者则由全胃腺以及位于近端十二指肠的B r u n n e r腺分泌,两者均是反映胃黏膜组织学状态的重要生化指㊃532㊃‘临床荟萃“2021年3月20日第36卷第3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r c h20,2021,V o l36,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标㊂T o n g等[13]研究报道,P GⅡ是导致C A G与胃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㊂M a s s a r r a t等[14]研究发现,胃癌患者P GⅡ水平高于非胃癌患者,认为早期胃癌患者胃壁生理结构受损,从而导致P GⅡ大量进入血循环中㊂有研究报道,P GⅡ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高度相关,编码P GⅡ基因的第100个插入/删除位点携带短等位基因,可能诱导胃癌的发病[15]㊂本研究显示,C A G组P GⅠ低于对照组,I M组㊁L G I N 组㊁H G I N组P GⅡ高于对照组,与杨振威等[5]研究结论基本一致㊂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不同病变亚组与P G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病变程度加重,P GⅡ水平逐渐升高,这表明P GⅡ参与胃癌前病变逐渐加重的整个过程,在促进胃癌前病变的恶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与T o n g㊁M a s s a r r a t等[12-13]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提示P GⅡ可作为胃癌前病变的重要临床观察指标之一㊂G17大部分由胃窦幽门腺G细胞合成,起着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㊁滋养肠道上皮细胞以及刺激细胞增殖分化等重要作用[16]㊂本研究显示,C A G组G17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考虑G17与胃酸分泌呈负反馈从而导致G17水平降低不明显㊂已有研究报道,G17可与胆囊收缩素受体相结合,并启动一系列信号传导,在细胞增殖㊁浸润㊁侵袭以及血管生成等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17]㊂本研究中,L G I N组㊁H G I N组G17均高于对照组㊂L G I N㊁H G I N是病情较严重的胃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侵袭㊁转移潜能,极易进展为浸润性肿瘤,因此,G17水平升高可作为早期胃癌的高危预警信号㊂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P GⅠ㊁P GⅡ㊁G17与H.p y l o r i感染阳性存在正相关,P G R与H.p y l o r i感染阳性存在负相关,表明H.p y l o r i感染可能导致P G Ⅰ与P GⅡ水平升高,P G R值降低㊂已有研究发现, P GⅡ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胃癌易感性的重要因素[18]㊂H.p y l o r i进入人体后,可分泌一种多肽直接刺激主细胞,导致主细胞内钙离子内流,环磷腺苷以及磷酸肌醇水平升高,刺激P G大量分泌[19],同时H.p y l o r i 感染可累及泌酸腺,导致壁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胃内p H水平升高,抑制P G向胃蛋白酶转化,导致P G水平升高,尤其对P GⅡ影响更为明显[20],因此导致P G R显著降低㊂A l-E z z y等[21]研究报道,H.p y l o r i 感染可通过炎症因子影响F a s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P G浓度㊂综上,H.p y l o r i感染分型㊁P G㊁G17水平与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检测H.p y l o r i感染分型㊁P G㊁G17对于早期发现胃黏膜损伤状况,及时干预㊁防止癌变具有重要价值㊂因细菌分型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近年关于北京地区胃癌前病变患者H.p y l o r i分型的报道极少,本研究提供了较新的H.p y l o r i分型检测数据,但本研究样本量有限,对于具体不同H.p y l o r i菌株与胃癌前病变程度的关系还有待大规模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㊂参考文献:[1] K a r k h a h A,E b r a h i m p o u r S,R o s t a m t a b a r M,e t a l.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e v a s i o ns t r a t e g i e so ft h eh o s t i n n a t ea n da d a p t i v e i mm u n e r e s p o n s e s t o s u r v i v e a n d d e v e l o p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d i s e a s e s[J].M i c r o b i o lR e s,2019,218:49-57.[2]申星杰,刘亮,朱靖宇.胃早癌患者内镜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和意义[J].医学与哲学,2017,38(4):52-54.[3] L o o n g T H,S o o n N C,N i k M a h m u d N R K,e ta l.S e r u mp e p s i n o g e na n d g a s t r i n-17a s p o t e n t i a lb i o m a r k e r sf o r p r e-m a l i g n a n t l e s i o n s i n t h e g a s t r i c c o r p u s[J].B i o m e dR e p,2017, 7(5):460-468.[4]罗伟,朱志超,徐宝宏,等.唾液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2):88-91. [5]杨振威,庄坤,左利平,等.血清P G㊁G17与H p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效果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9,34(4):633-636.[6] L i uX,H e BS,L i nK,e t a l.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o n o n a s s o c i a t i o no f H e l i c o b a c t o r p y l o r i g e n o t y p e w i t h s t o m a c h d i s e a s e[J].P r o g r e s s i n M o d e r nB i o m e d i c i n e,2016,16(7):1390-1393.[7]消化道上皮性肿瘤新国际分类(维也纳分类)[J].胃肠病学,2000,5(2):135-136.[8]谢燕,文剑波,李兴.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诊断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1):193-195. [9]杜奕奇,蔡全才,廖专,等.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8,23(2): 92-97.[10]徐文娇,黄雨梅,钟晓琳,等.等量幽门螺杆菌不同灌胃方法对小鼠胃黏膜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4(6):628-633.[11]杨波,杜利君,魏剑林,等.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㊁热休克蛋白60和细胞空泡毒素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7):832-835.[12]张苗苗,赵志鹏,李晓晨,等.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检测及分型与胃部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 27(8):1305-1309.[13] T o n g Y,W uY,S o n g Z,e t a l.T h e p o t e n t i a l v a l u eo f s e r u mp e p s i n o g e nf o rt h ed i a g n o s i so fa t r o p h i c g a s t r i t i sa m o n g t h eh e a l t hc h e c k-u p p o p u l a t i o n si n C h i n a:a d i a g n o s t i c c l i n i c a lr e s e a r c h[J].B M C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7,17(1):88. [14] M a s s a r r a t S,H a j-s h e y k h o l e s l a m i A.I n c r e a s e d S e r u mp e p s i n o g e nⅡl e v e la sa m a r k e ro f p a n g a s t r i t i sa n dc o r p u s-p r e d o m i n a n t g a s t r i t i si n g a s t r i cc a n c e r p r e v e n t i o n[J].A r c hI r a n M e d,2016,19(2):137-140.[15] K u m a r S,K u m a r iN,M i t t a lR D,e ta l.P e p s i n o g e n-Ⅱ100b pi n s/d e l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n di t se l e v a t e dc i r c u l a t i n g l e v e l s㊃632㊃‘临床荟萃“2021年3月20日第36卷第3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r c h20,2021,V o l36,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 r e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p a r t i c u l a r l y w i t h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i n f e c t i o n a n di n t e s t i n a l m e t a p l a s i a[J].G a s t r i cC a n c e r,2016,19(3):808-816.[16] Z a g a r iRM,R a b i t t iS,G r e e n w o o d D C,e ta l.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w i t h m e t a-a n a l y s i s:d i a g n o s t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p e p s i n o g e n,g a s t r i n-17a n da n t i-H e l i c o b a c t e rp y l o r i a n t i b o d i e ss e r u m a s s a y sf o rt h ed i a g n o s i so fa t r o p h i cg a s t r i t i s[J].A l i m e n tP h a r m a c o lT h e r,2017,46(7):657-667.[17] Z h a o WX,L i u Z F,L i X L,e ta l.C o r r e l a t i o n s o fs e r u mh o m o c y s t e i n e,V E G Fa n d g a s t r i n17w i t h g a s t r i cc a n c e ra n dp r e c a 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J].E u rR e v M e dP h a r m a c o l S c i,2019, 23(10):4192-4198.[18]S t r o n g V E.P r o g r e s si n g a s t r i cc a n c e r[J].U p d a t e sS u r g,2018,70(2):157-159.[19]王春芳,刘兵,孙光,等.血清胃蛋白酶原㊁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对老年胃癌前病变诊断的价值研究[J].肿瘤药学, 2018,8(4):588-592.[20] D eR e V,O r z e s E,C a n z o n i e r i V,e ta l.P e p s i n o g e n st od i s t i n g u i s h p a t ie n t s w i t h g a s t r i c i n t e s t i n a l m e t a p l a s i a a n d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i n f e c t i o n a m o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sa tr i s kf o r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J].C l i n T r a n s l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6,7(7):e183.[21] A l-E z z y A I.I mm u n o m o d u l a t o r y e f f e c to f H.p y l o r ic a g Ag e n o t y p e a n d g a s t r i c h o r m o n e s o n g a s t r i c v e r s u s i n f l a mm a t o r yc e l l s f a s g e n ee x p r e s s i o n i nI r a q i p a t i e n t sw i t h g a s t r od u o de n a ld i s o r de r s[J].O p e nA c c e s sM a c e d JM e dS c i,2016,4(3):364-373.收稿日期:2020-12-22编辑:张卫国㊃732㊃‘临床荟萃“2021年3月20日第36卷第3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r c h20,2021,V o l36,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胃癌与胃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胃癌与胃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何 均难 以确定。 本文通 过对 慢性萎缩性 胃炎( G) 肠上皮化 CA 、
且 生 (M )异 型增 生 ( YS 等 癌 前 病 变 及 胃癌 ( C) 织 中 HP 1 、 D ) G 组 布 , 在 进 展 期 胃癌 中 的分 布 比 早期 胃癌 更 稀 疏 。 的 检 出率 及 分 布 特 点 比较 分 析 , 讨 H 探 P感 染 与 胃癌 前 病 变 3 讨 论 的 关 系 及 在 胃癌 进 展 中 的作 用 。
维普资讯
第 5卷 第 2期 20 年 6 07 月
延安大学学报 ( 医学 科 学 版 )
J u n l fYa a iest ( e c) o r a n n Unv riy M d S i o
Vo . . 1 5 No 2
表达 明显增 高 ,o se F sl n的动物 实验发 现[ , OX 2的表 达增 i 2C 一 ]
加了P E G 2的合 成 , GE P 2可 诱 导 细 胞 增 殖 并 刺 激 b l c 2蛋 白 一
2 结 果
2 1 HP在 各 种 病 变 中的 检 出 率 .
表 达 , 者 可 抑 制 细 胞 凋 亡 , 细 胞 增 殖 和 凋 亡 失 去 平 衡 而 促 后 使 进 肿 瘤 发 生 。 李 春 鸣 报 道 [ , 慢 性 胃炎 、 化 生 、 型 增 生 而 3在 ] 肠 异 的进 展过 程 中, HP感 染 与 b l c 2蛋 白表 达 呈 上 升 趋 势 , 在 一 且
少 , 膜 内 细 胞 积 聚增 加 , 终 导 致 胃癌 的 形 成 , 胃 癌 发 生 黏 最 是 过 程 中 的早 期 改 变 。 而 本研 究 发 现 在 癌 灶 内并 无 HP 在 癌 周 , HP检 出率 明 显 低 于 癌 灶 远 端 及 癌 前 病 变 组 , 早 期 胃癌 癌 周 且 的 HP检 出率 显 著 高 于 进 展 期 胃癌 , 进 展 期 胃 癌 随 着 侵 润 在 深度 的增 加 , HP检 出 率 并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本 研 究 结 果 支 持 HP导 致 胃癌 是 胃癌 的早 期 事 件 , 胃癌 的进 展 关 系 不 大 。 可 与

胃癌前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OX-2表达相关性分析

胃癌前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OX-2表达相关性分析
而当胃粘膜病变发展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癌时hp感染阳性率下降cox一2表达的阳性率仍呈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此阶段幽门螺杆菌感染启动了胃粘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胃粘膜损伤使病变向胃癌发起进程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功能发生改变不利于hp的生存从而导致其感染阳性率下近年大量的研究表明cox一2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表达上调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6
(5 /0 ) 而 C 16 28 , OX一 2在 胃癌 前病 变 中表 达 的 阳性 率
为 5 . ( 0 / 0 ) 0 5o 1 5 2 8 。 A
2 1 幽 门螺杆 菌检 测 : 门螺 杆 菌感染 检测 全部 . 幽
采用 HE染色 和 Gi a染 色法 ,c Ox~ 2的 阳性 表 达 率均显 著 高 于慢 性 胃炎组 ; HP感染 阳性 率和 c x一 O 2蛋 白
表 达 阳性 率在 胃癌 前病 变组 织 中存在 正相 关 性 。结论 : 胃癌 前 病 变组 织 中 HP感 染与 C X一 在 O 2
蛋 白 阳性 表 达 有 一 定 的 正 相 关 性 。
主题 词
癌前 状 态 胃疾病
螺 杆 菌感 染 环氧 水解 酶类/ 分析
免 疫组 织化 学
【 图 分 类 号 】 R7 5 【 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 0 — 3 7 2 1 ) 1 6 — 3 中 3 文 文 0 07 7 ( 0 0 1 -4 30 1
本 文 通 过对 慢性 胃炎 、 胃癌前 病 变 及 胃癌 的 胃粘
年龄 1 ~8 9 2岁 , 平均 年龄 为 5 . 岁 ; 中肠上 皮 化生 52 其
4 统 计 学方 法
应用 X 进 行检 验 。
采用 S S l. P S 1 0软 件 进行 分 析 ,

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干预策略

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干预策略

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干预策略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

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潜居在胃黏膜上的革兰阴性杆菌,它通过生长于胃内,附着于胃黏膜并产生一系列病理性因子,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发展成胃癌。

大量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一、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首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初。

随后,许多研究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感染程度越重,胃癌发生的风险就越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主要的假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首先,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细菌毒素和炎症反应对胃黏膜细胞造成损伤,引发了癌前病变,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其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酸分泌异常,使胃黏膜遭受到长时间的低酸性环境刺激,增加了胃癌发生的风险。

二、干预策略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紧密关联,干预幽门螺杆菌感染成为了预防胃癌的一项重要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干预措施:1. 幽门螺杆菌检测与治疗通过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感染者,包括常用的非侵入性方法如呼气试验和血清抗体检测,以及侵入性方法如胃镜检查等。

对于被检测出感染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为三联疗法即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胃粘膜保护剂的联合使用,以达到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目的。

2. 生活方式改变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关重要。

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对于降低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适度的体重以及规律锻炼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3. 疫苗接种近年来,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Hp感染与胃癌和癌前病变中p53、ras、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

Hp感染与胃癌和癌前病变中p53、ras、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
CHEN a g.L h Yn IS u
( £ f l t o i lfLa nn d a U i r t, nh u 2 0 1 P R C ia n A i e H s t io i Mei l nv sy f z o l 10 , . . hn ) i f a d p ao g c ei i
山东 医药 2 0 0 9年第 4 9卷 第 1期
p 3、 a 、 — c H p感 染 与 胃癌 和 癌 前 病 变 中 5 r s C my 基 因表 达 的关 系
陈 洋, 李 舒
( 宁 医学 院 附属 第一 医院 , 宁锦 州 110 ) 辽 辽 2 0 1
[ 摘要 ] 目的 研究幽 门螺杆 菌( p 感染 与 胃癌( C 和 癌前病变 中 p 3 rscm c基 因表 达的关系 , H ) G ) 5 、 、. y a 以探
讨其致病机 制。方法 结果
用美兰 和 W— S特殊染 色方法确定 H p感染 , 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 p 3 rscm c 因的表 达。 5 、a、. y 基
慢性萎缩性 胃炎( A 、 C G)肠化生 (M) 异型增生 ( Y ) G I 、 D S 、 C的 H 感 染率均高 于慢性浅 表性 胃炎( S ( p C G) P均
Abtat 0bet e T t yt soi i moghl oatr y r ( p netnadteepes n f 5 , s c : jc v os d easc t na n ei bc l i H )i co n xrsi so p3 r i u h ao c ep o f i h o
R sl T ei et nrts f pi c rn t p i gs is C G)itra m tpai(M) dsls ( Y )adgs eIt h c o e o hoi a o hc att ( A , enl eal a I ,ypai D S n a- ls f n i a H n c r ri n s a tccne( C eehge a hoi sprca gs t ( S )rset e P < .5 ;h xrsi s f 5 , r acrG )w r i rt ncrnc uef i at i C C epci l i h h i l rs i v y( 0 0 ) teepes n 3 r o op s a adcm ci C adD Sw r i e( 0 0 )ta oeo C G・ set e n — y nG n Y eeh hr P< .5 h nt s f A r pc vl g h e i y,adteepes n f 5 , M n xrsi s 3 r i I h o op s a n w r i e P < .5 hntoei A epc vl;T eps i aeo 3 epes ni I wt H oiv a eehg r( 0 0 )ta hs nC G rset e h i y h oiv rt f x rsi M i pp si w s te 0 5 o n h te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关系的 研究进展
目录
OUTLINE




本PPT将从以下三个时间点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现状及进 展做一简要介绍。 2010年 2012年 2014年
目录
研究背景

自从1982年Warren和Marshall在人胃中发现幽 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 对于Hp与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已经 明确,而Hp与胃癌的关系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 究。
目录
周丽雅,崔荣丽.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十年[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8):646-647.
目录
研究背景

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等均证实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增加胃癌 发病的危险性。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将Hp列为人类一级致癌因素。
目录
目录
展望

1.
但尚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索,比如:
Hp感染致癌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进一步的研究 将有助于开展靶向治疗、分子筛查诊断等; 目前尚没有研究将细菌毒力因素、宿主免疫反应、环境 因素等多种信息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综合性筛查模式, 从而有效地筛选出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和干预; 迄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实施了普遍的Hp检测和根除计划 来初级预防胃癌的发生,该策略是否可行的确需要更多 的研究来权衡利弊。
目录
2.
3.
周丽雅,宋志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5):349-351.
目录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目录
目录
研究内容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p53表达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p53表达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p53表达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作者:于金林孟卫东初瑞雪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02期[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p53表达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方法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疑似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胃黏膜标本及胃镜活检采取的胃黏膜标本140例,分为胃良性病变(BGL)组29例、胃癌前病变(GPL)组47例和胃癌(GC)组64例,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不同胃黏膜组织中Hp的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

结果 GC组和GPL组Hp感染率、p53阳性表达率高于B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胃癌;幽门螺杆菌;p53[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038-03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高发恶性肿瘤,死因位居癌症第二位。

细胞的过度增殖、异常凋亡是引起GC发生的主要原因,GC的发生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引起、多个阶段组成的复杂发展过程[1]。

文献证实,GC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的众多相关分子密切相关,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但野生型p53仍存在发生肿瘤的可能[2-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其是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病因子,且Hp感染与GC的发生密切相关。

本文探讨Hp感染和p53表达与GC发生、发展的关系,为研究GC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GC患者手术切除的胃黏膜标本及胃镜活检采取的胃黏膜标本140例,其中男83例,女57例;年龄38~69岁,平均52.5岁;经病理检查证实,胃良性病变(benign gastric lesion,BGL)组2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胃息肉11例);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GPL)组4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肠上皮化生14例,不典型增生21例);GC组64例。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前病变中的感染分布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前病变中的感染分布

2 结 果
2 1 由 表 1可 见 , 3 . 4 9例 中 男 2 6例 , 1 3例 , 论 是 4 女 9 不 C G 、 AG、M 还 是 DY 病 变 , 女 之 间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 > S C I S 男 P
0o) . s 。但 随 着 年 龄 的 增 长 C AG 、 和 D I M YS病 变 显 著 增 加 , 其 中 I 和 DYS 6 M > 0岁 组 显 著 高 于 < 4 0岁 组 ( O 0 ) P> . 5 。
例及 D 4 YS 7例 。每 例 病人 均 行 活检 , 胃 内 5 部 位 取 材 : 于 个 胃窦小 弯 和大 弯 、 胃角及 胃体 小弯 和大 弯 。胃镜 检查 时 进行
快 速 尿 素 酶 试 验 、 ati — S ar W rhn try银 染 以 检 测 Hp, 者 之 两

*示 CAG 与 C G 相 比 , S P< 0 0 ; 示 I 与 CS 相 比 , .5# M G P< 00, 示 D . 1△ YS与 C G 相 比 , < 0 0 S P .1
维普资讯
哈 尔滨 医药 20 0 2年 第 2 卷 第 2期 2
・5 ・
幽 门 螺 杆 菌 在 胃 癌 前 病 变 中 的 感 染 分 布
李 明
摘 要 目 的 研 究 胃 癌 前 病 变 和 幽 门 螺 杆 菌感 染 分 布 的 关 系 。 法 检 测 内镜 及 病 理 确 诊 的 胃 癌 前 病 变 4 9例 中 幽 门 螺 杆 菌 方 3
关 键词
幽 门 螺 杆 菌 感 染 胃 癌 前 病 变
*示 >6 0岁组 与<4 0岁组 的 I 相 比 , M P<0 0 .5
#示 > 6 0岁 组 与 < 4 0岁 组 的 DYS相 比 , < 0 0 P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P 53、C—erbB—2表达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P 53、C—erbB—2表达的关系
Ab ta t Ob e t e T v s gt ter a o s i b t e n e pes n fh a dC—e b sr c : j ci o i e t a h lt nhp ew e x r i o eP n v n i e e i so s t r B一2 O c poe at ccl n o rti i gs a一 nn i r "
t ti t e c n rl ha n o to s.H p i fc o oreatd t x e so fC — e b 一 2 p tm n g src c r io a a d i e uro s. h ne t n c r l e wih e prs in o i s rB m e i a ti a cn m t prc s r n s p — m
2poe eed t t yi u o s rti w r e e b n c e d mm n h t hmi lS me o . s l T ef q ec f s n a i ic t g e a i o—c e c (P) td Reut a h s h eun yo l i w ss nf a l h r n r Hp e o s g i n yi h t h
杆 菌 , 疫 酶组 化 s 检测 p 、 免 P法 5 C—eb rB一2基 因蛋 白。结 果
0o) .5 。结 论
Hp 染率 在 胃癌 和癌 前 病变 组 中均 高 于 对照 组 , 前 感 而
两组 差 异 无 显著 性 , 感染 与 C eb 一 度表 达 有关 。P 在 胃癌组 织 中表 达 , p感染 者 与 P 度 表 达 有关 ( Hp -rB2过 5 仅 H 5过 P< H 感 染 可 能作 为 促进 剂 使 P 失活 及 C—eb p 5 rB一2基 因 激活 , 明 Hp 染 在 胃癌 发 生 中起一 定 作用 。 说 感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癌前病变中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癌前病变中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癌前病变中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癌前病变中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WS嗜银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对45例慢性胃炎、42例慢性胃炎伴肠化生、38例异型增生标本进行HP和bcl-2蛋白表达的检测。

结果①肠上皮化生组及异型增生组患者HP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增生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肠上皮化生组及异型增生组患者bcl-2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增生组bcl-2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HP阳性者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6.5%,显著高于HP阴性者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bcl-2蛋白的表达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进展过程中不断增高,HP感染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HP感染致癌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

标签:幽门螺杆菌;癌前病变;bcl-2蛋白胃癌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及多基因变异的病理过程。

各种致癌因子可能单独或者协同作用于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过程中[1]。

许多研究资料显示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L型是其细胞壁缺陷型,其与胃癌、食管癌的发生相关,其致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2]。

有研究表面,上皮细胞损伤和癌变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异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肿瘤的形成不仅是细胞增殖增强,同时也是细胞凋亡受到抑制的结果。

众多基因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调控,其中bcl-2是关键性凋亡基因[3],本研究旨在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癌前病变中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2015年12月因消化道症状来我院就诊的近期为使用抗生素治疗的1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57例,年龄为48~67岁,平均为(54.1±3.2)岁,经过胃镜活检病理证实慢性胃炎45例、慢性胃炎伴肠化生42例、异型增生38例,所有标本均经福尔马林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制成4 μm厚连续切片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自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已证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Hp与胃癌的关系仍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但流行病学资料已显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我们分析了2563例因上腹部不适而在我院做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和Hp感染的结果,初步探讨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萎缩和不典型增生3种胃癌病变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563例均系1994-01~1996-03因上腹部不适在我院顺序做胃镜检查患者。

其中男1680例,女883例,年龄17岁~76岁,平均42.3岁±11.2岁。

除外条件:检查前已接受抗Hp治疗;胃癌;手术后胃癌。

1.2 方法
全部病例做胃镜检查时钳取胃粘膜组织,送病理组织检查有无肠化生、胃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

同时在胃窦部距幽门孔5cm内取活检1块,作快速尿不经酶试验,判断有无Hp感染。

2 结果
共发现Hp感染1419例(55.4%),无Hp感染1144例,病理组织检查发现肠化生、萎缩和不典型增生3种癌前病变共有516例,总发生率为20.1%。

其中Hp 感染组有310例发生癌前病变,发生率为21.8%;而无Hp感染组发生癌前病变206例,发生率为18.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t=2.39,P<0.05)。

Hp感染时与肠化生、萎缩、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见表1。

表1 Hp感染与3种癌前病变发生率比较
肠化生萎缩不典型增生
Hp n 例次% 例次% 例次%
+ 1419 248 17.5 116 8.2 4.4
-1144 163 14.2 55 4.8 3.0
Hp感染组癌前病变发生的平均年龄41.1±10.4岁,而无Hp感染组206例的平均年龄为43.4±11.5岁,两者比较,差异显著(t=2.46,P<0.05)。

癌前病变发生的年龄Hp感染组较无Hp感染组提前。

3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到胃癌的演变过程已明确,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有理由将其视为胃癌发生的超始因子。

胡品津等从流行病学角度对比胃癌高发区和低发区胃粘膜肠化生、萎缩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发现胃癌高发区以上3种癌前病变均较低发区为高。

李瑜元等证实我国为Hp感染高发区,各地感染和胃癌病死率差异很大。

本文1419例Hp感染胃粘膜活检标本中肠化生、萎缩及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17.5%、8.2%及4.4%,显著高于无Hp感染组,且发生年龄提前,提示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有关,从而产生胃癌的机会亦增加。

Hp感染如何在胃癌发生中起作用,目前尚未十分明了。

可能与Hp致胃粘膜炎症,肠化生代替了功能性壁细胞,致使胃酸降低;Hp含有较多的尿不经酶,酶的作用使氨增加,中和胃酸有关。

胃内酸度下降,细菌生长,促使硝酸盐降价到亚硝酸盐乃至亚硝胺而致癌。

还可能Hp的代谢产物做为生物刺激物引起基因活化及表达异常有关。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本文的结果表明,感染Hp后是导致胃癌前病变的原因之一,深入研究Hp感染与胃癌的发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