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情绪、社会性发展与青少年(上)
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儿童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新生儿有三种情绪:爱、怒、怕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这些情绪中分化而来,比如怕中分化出厌恶、讨厌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亲密的身体练习的一种倾向依恋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依恋也是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也具有传递性,影响着他们成人对自己的孩子的依恋程度怯生:对陌生人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害怕7个月——1岁半时怯生最多出现的年龄青春期风暴包括:与父母冲突、情绪激荡和危险行为二、人格的发展生物特征与人格人格是只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婴儿的气质可以通过互不相关的九个维度加以评定1、适应性2、规律性3、活动水平4、趋避性5、反应阈6、反应强度7、心境8、注意分散度9、注意持久度出生最初几周内,婴儿已完全显出了各不相同的气质特征,并在未来的几年里趋于稳定。
儿童是带着先天的特质来到人间的。
正是这个原因,制约了父母或其他教育者与儿童的相互作用儿童的分类:容易护理型、困难型、慢慢活跃起来型家庭与人格发展家庭是对儿童影响最早、时间最长的环境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包括:父母本身特点、教研观念的方式、亲子间的依恋、家庭结构、环境的布置。
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与反应性.要求: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
反应性:是指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可分为:权威性、专制型、溺爱型、冷漠型自我丧失感与亲自一体感是中国母亲母性意识中最重要的两个因子有了子女的母亲将停止对自己的关注,将子女认为是自己的全部和人生希望家庭的结构:核心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同伴与人格的发展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亲子关系的作用,游戏是儿童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方式,是儿童人格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同伴影响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个体社会化源于对某个群体的认同,即将自己归入到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并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和区分。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第六讲练习题
第六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情绪情感 2.情绪表达的掩饰性 3.亲密感 4.友谊 5.孤独感 6.情绪能力 7.情绪调节8.情感素质1.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反应。
2.情绪表达的掩饰性:即情绪的表现与内心真实体验会是分离,就像是戴着一副假面具一样,有时候让家长和老师琢磨不透其内心的真实情感。
3.亲密感:是指两个人之间情感上的依恋,它的特征是彼此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感;愿意同对方谈私人的、有时甚至是敏感的话题;拥有共同的兴趣,并会参与共同的活动。
4.友谊: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
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
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5.孤独感:是指当个人的感觉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通过自我知觉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
6.情绪能力:也叫情绪智力,是青少年识别、理解与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利用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7.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反应、体验、唤醒及表达进行监控、调整和修正,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个体良好的适应性。
8.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和品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 B.增多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C)转变。
A.内在稳定性B.外在文饰性 C.内在掩饰性 D.外在调节性3.(A)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第六讲社会化
利他主义行为
• 举例来说,利他主义行为,是一种反映顾及他人利益的行为。其经常被认为是完全的文化 行为,它与“丛林规律”(the law of jungle)直接对立。许多人相信,它源自于宗教, 或者来自于其他更高水平的价值系统。但社会生物学家们指出,大量的利他主义行为主 要有益于家庭成员及其近亲,因而这是一种强烈的生物行为。
• 大多数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基因只是为社会行为确定一般极限,并承认社会与文化强有 力地影响着人类互动。然而,大多数社会科学家觉得,社会生物学家太过于用生物学原 因来解释社会行为了。例如,社会生物学的批评者们注意到,在许多社会中,对亲属认定 既是社会性的,又是生物性的,两者同样重要。一个扩大的父亲家庭可能包括那些在基因 上没有任何联系的人。如果人们为这样的家庭作出利他主义行为,显然也是出于社会的原 因,而不是生物性原因(沙尔林斯,1978)。
• 当婴儿在吮吸母乳或者被父母拥在怀里用奶瓶喂奶时,他们接受了三种人类生活 的必需品:温暖、食物以及与人类的接触。尽管与人类的接触的重要性不如温暖 与食物那样实在、重要,但对婴幼儿发展甚至生存至关重要。
• 哈里·F·哈洛对罗猴的实验表明:接触是猴子的一种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这种 接触的需要在猴子早年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严重的身体机理或情感问题 。
2、情感发展
• 大约三个月左右,婴儿就能辨认出人的面貌。为了使其成长为情感健康 的成人,在这个阶段,婴儿必须开始发出和接受强烈的情感信息。开始 时这些信息是非语言的,例如身体的或面部表情的变化。研究者发现: 婴幼儿能够区分出母亲对他所做的微笑和恐吓面孔,并能恰当地作出反 应;然而,他们却不能对陌生人做的不同的面部表情作出反应(扎巴坦 尼拉姆,1985)。
• 伊沙贝尔也是一个私生子,被她的聋哑母亲藏了起来。尽管伊沙贝尔没有学会说话,但她与母 亲可以通过手势进行交流。她6岁半的时候被发现。被发现时,她对别人的行为就像“野兽那 样”。然而,与安娜不同,照料伊沙贝尔的人使她接受了强化训练。只有几年的时间,伊莎贝 尔获得了与同龄儿童相似的正常发展水平。
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能力并非只是一般认知能力的一种简单的表现或 反映,同时两者的发展也不是完全平行的。
加德纳把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看 作智力的一种。
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
(一)自我中心的含义 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 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 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对象上。 (二)去自我中心
Elkind (1976)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 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imagnary audience)和个人童 话(personal fable)。 假 想 观 众 : 注 意 获 得 行 为 (attention-getting behavior)——希望被他人注意、觉察,希望自己在舞台 上。 个人童话:青少年自我中心中关于个人独特性的认识。 青少年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关注假想观众的重要性,使 得青少年形成了个体独特感和个体永久性。 个体独特感使得青少年感到没有人了解他们的真正感受 。
去中心化 (decentralism)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 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去中心化 的过程。 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不仅发生在幼儿期,事实上,可以发 生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因此,从自我中心状态到解除 自我中心的过渡是认识在任何发展水平上的特征。
(二)青少年对社会规则的认知 1. 社会规则范畴 按照两个维度——破坏规则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 以及规则是适用于每个人还是仅仅适用于特定的社 会群 体 的 成 员 , 可 以区分出三类规则: 道德规则 (moral rules) 、社会习俗 (social conventions) 、 个人规则(personal rules)。
小学生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阶段特点
小学生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阶段特点导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其中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生阶段是孩子从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在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了解小学生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阶段的特点,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和指导。
情绪发展特点高度敏感和易受影响小学生阶段的孩子通常对外部情绪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
他们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影响,特别是他们的家庭和同学。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处于紧张和沮丧的状态,他可能会感到不安和不安。
同样,如果他的同学们欢快和兴奋,他可能会跟随他们的情绪。
因此,重要的是家长和教育者要创造一个积极和稳定的环境,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表达能力的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开始更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对于他们与家人和同伴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并倾听他们的思想和意见。
情绪表达的不成熟性尽管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提高,但他们的情绪表达仍然不成熟。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过于悲伤或愤怒,而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却无动于衷。
这是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发展出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他们理解和耐心,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快速变化小学生的情绪变化通常是非常迅速和突然的。
他们可能在一刹那间从欢快和开心转变为沮丧和愤怒。
这种情绪的快速变化对于他们来说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情绪系统仍在发展中。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对他们的情绪变化有所预期,并尝试帮助他们在情绪激动时冷静下来。
社会性发展特点对同伴关系的重视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开始对同伴关系的重视。
他们更愿意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和交往,并把同伴视为自己的朋友。
同伴关系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心理学情绪课件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情绪体验先产生,随着教育、 经验的积累,识别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
10-14岁,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进入快速发展期 高中阶段趋于成熟。 随着表情识别的发展,运用和控制的能力也得到发 展。
青少年心理学情绪
2.情绪自主
即表现在情绪情感上越来越独立于自己的 父母
如,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 对同伴压力的对抗 对自己的决定和活动的责任感等 这对青少年塑造独立自我认同有一定意义。
父母矛盾大,影响健康发展。 3.未解决-混乱型依恋
不安全依恋的一种。 多有不寻常的高水平恐惧,并伴有迷失感。 多因父母去世或父母虐待所致。
青少年心理学情绪
约会和恋爱关系
青少年也通过约会和恋爱关系导致依恋产生。 但青少年约会更多成为 一种消遣娱乐形式 一种成就和地位的来源 以及一个学习亲密关系的机会。
• 对父母的依恋 可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能力并影响其幸福感。
主要表现在自尊、情绪适应与身体健康等特征上。 安全依恋的青少年较少出现问题行为。与父母建
立有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其与同伴的友谊关系间也 正相关。
安全依恋的青少年被称作安全-自主型。 依恋类型与成年期青少关年心系理学模情绪式间存在联系。
三种不安全依恋
㈢ 焦虑
适应困难产生焦虑、考试焦虑
㈣ 抑郁
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 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青少年心理学情绪
㈤ 孤独
研究发现,青少年晚期是人生中最孤独的时期之一。 一方面,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主观上对独立的渴望,但能 力的有限性,却不愿得到别人的帮助 另方面,可能与他们产生了亲密感需求,但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社 会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有关。
《青少年心理学情绪》课件
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各方面的压力可能导 致青少年产生压力情绪。
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原因
1 生物因素
青少年大脑和激素变化可 能对情绪产生影响。
2 心理因素
青少年面临着身份认同、 自我意识等心理挑战,可 能导致化都可能对青少 年的情绪产生影响。
《青少年心理学情绪》 PPT课件
通过这个PPT课件,我们将一起探讨一下青少年心理学中与情绪相关的重要 话题。我们将了解什么是情绪、情绪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青少年常见的 情绪问题等内容。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类的情感体验,通常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状态。它对我们的 思维、行为和生理状况产生影响。
情绪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如何帮助青少年处理情绪问题
1
倾听与支持
与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情感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2
情绪识别
帮助他们认识各种情绪,了解情绪反应的原因和影响。
3
情绪调节
教导青少年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放松、冥想和运动。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情绪管理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处理挑战和压力,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学习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认知重构
通过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积 极应对负面情绪。
情绪调节
学习使用呼吸和放松练习来调 节情绪,以及处理负面情绪的 方式。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分享 情感,寻求支持和帮助。
情绪调节的策略
自然疗法
沉浸在大自然中,如散步在海滩 上,可以帮助平静情绪。
冥想和放松
通过冥想和放松练习,调节身心 状态,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社交互动
与支持性和理解的朋友进行交流, 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心理教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情绪管理
心理教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情绪管理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情绪管理引言: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身心发展迅猛,情绪波动较大,需要积极的心理发展和情绪管理来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本教案旨在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提高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生了很多重要变化:1. 生理方面:青春期的到来带来了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包括生殖器官的发育、女孩月经的来潮、男孩声音变低等;2. 心理方面:青少年开始独立思考,思维逐渐具体、抽象和逻辑化,对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了明显的进展;3. 社会关系方面:与家人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对于同伴之间的群体行为和群体意识更加关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
二、青少年情绪管理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性大,情绪管理的能力对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情绪管理能力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人际关系,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情绪管理的技巧1. 情绪认知:学会辨别和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包括愤怒、悲伤、焦虑等。
通过对情绪的认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情绪的变化。
2. 情绪表达: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将情绪积压在心中。
可以通过与亲密的朋友交流、写日记、进行艺术创作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绪调节:学会运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来管理情绪。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负面情绪,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
4. 压力应对:学会应对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压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等方式来应对压力。
四、情绪管理的有效策略以下是几种帮助青少年有效管理情绪的策略:1. 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培养积极的自信心。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营养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3. 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六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六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适应功能、动机功能和社会调节功能。
2.情绪表达的掩饰性:即情绪的表现与内心真实体验会是分离,就像戴着一副假面具一样,有时候让家长与老师捉摸不透其内心的真实情绪情感。
3.亲密感:是指两个人之间情感上的依恋,它的特征是彼此关心对方的身体康健和幸福;愿意同对方谈论私人的、有时甚至是敏感的话题;拥有共同的兴趣,并会参与共同的活动。
4.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
5.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6.情绪能力:也叫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指青少年识别、理解与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利用情绪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7.情绪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体验、唤醒及表达进行监控、调整和修正,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个体良好的适应性。
8.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 B )。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 C )转变。
A.内在稳定性 B.外在文饰性 C.内在掩饰性 D.外在调节性3.( A )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A.考试焦虑 B.自卑感 C.抑郁 D.厌学情绪4.( D )是指青少年识别、理解与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利用情绪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第六讲情绪社会性发展与青少年
青少年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成长阶段,此时他们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经历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转变。
情绪和社会性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让我们来探索青少年的情绪发展。
在青少年期,情绪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变化。
青少年往往经历情绪的波动和不稳定。
这是由于他们身体和大脑的变化引起的。
在青春期,身体激素的分泌增加,这对于情绪的产生和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青少年还面临着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的发展,这也会影响他们的情绪。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进行思考,并试图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这些变化导致了情绪的不稳定和多样性。
青少年也经历了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包括同伴关系和亲密关系。
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借此获得支持、归属感和认同感。
与此同时,青少年也开始探索和发展亲密关系。
他们渴望有一个伴侣来分享感受和经历,并开始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亲密关系。
社会性发展对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情绪调节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应对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带来的挑战。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并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可以鼓励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运动、艺术、冥想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参加团队活动、社会义工和社区参与,以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教育青少年相关的情绪调节技巧和交往能力来帮助他们。
情绪管理技能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自我安抚和控制情绪。
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健康的关系,提高自信和社交技巧。
总之,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他们经历着情绪和社会性的重要转变。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应对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
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鼓励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和教育他们相关的情绪调节技巧和交往能力来实现这个目标。
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基本特点 •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 青少年情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干预与指导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了解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
通过本次课程,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青少 年情绪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社会支持
社会对青少年的支持和关注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促进积极情绪的发展;而社会对青少 年的忽视或歧视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自卑、愤怒等负面情绪。
青少年情绪发展中存在的问
04
题
情绪不稳定
情绪波动大
青少年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 急剧变化,导致情绪容易出现波 动,可能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
起伏大等。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可能导致青少年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进而产生焦虑、自 卑等负面情绪。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影响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青少年在学校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积极情绪的发展;而不 良的师生关系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厌学、焦虑等情绪问题。
同伴关系
同伴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交对象,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青少年的社交需求,有助于形成 积极、稳定的情绪;而同伴关系不良则可能导致青少年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
情绪发展对青少年 成长的意义
青少年情绪发展对其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和学业成就等方面 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情绪能 力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人 际关系,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 管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深入研究青少年情绪发展 的神经机制
借助先进的神经科学技术,进 一步揭示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神 经基础,以及情绪与认知、行 为交互作用的神经机制。
第6章儿童早期情绪与社会性发展0428
婴幼儿情绪及社会性的发展
情绪社会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要求理解、 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实现与社 会要求或社会预期相一致的过程。在个体 发展的早期阶段,情绪社会化是个体社会 化的最初形式和主要内容,而且儿童情绪 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制约他们的道德水平和 未来的道德发展趋势。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
新生儿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如新生儿或哭,
或静,或四肢蹬动。同时,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 就已是初步分化的。
•
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
传本能,且与儿童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
因此,它们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
第6章儿童早期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0428
情绪的分化
基本情绪由生物学原因决定,不同文化背景的正常儿童在相同年龄出现
• 交友期 3-5岁 模仿游戏 团队精神 自我为中心---
•
按游戏规则游戏
调整自我,服从规则
第6章儿童早期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0428
婴幼儿情绪及社会性的发展
•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 (三)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 (四)婴幼儿的依恋 • (五)早期的同伴交往
第6章儿童早期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0428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却是不可分割的。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 的影响 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 互依存
第6章儿童早期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0428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从情绪和情感的表现来看: 一方面,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可能以强烈、鲜明
青少年情绪_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78’.&$2.9 +,- ./0123-34 4/-35 23 4,- /-6-7/8, 92-:5 09 4--37;-/6 $ 10056 735 -1042036 26 40 17<- 7 64=5> 09 10056? -1042036 735 60827: 5-@-:0.1-34A +,/0=;, 4,- 234/05=84203 09 246 8,7/784-/264286 735 105-? 4,- 7/428:- =380@-/6 4,- 97840/6 B,28, -C-/4 -99-84 03 24D :"; <)&*’9 4--37;-/6E 10056 735 -1042036E 60827: 5-@-:0.1-34
#$ 烦
恼
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烦恼来源于想象中的恐惧 $ 而不是实际发生的事情 ! 虽然由于家庭社会经济 情况不同 $ 他们烦恼的性质和内容可能也有一定的差异 $ 但绝大多数青少年最烦恼的就是学校的学习 $ 而这类烦恼的根源往往是测验和考试 ! 其次还有仪表 % 人际交往 ( 尤其是缺乏知己和异性关系的处理 ) 和父母之间缺乏理解 % 自己性格上的弱点 % 能力 % 金钱等等 ! 男生更容易为能力和金钱烦恼 $ 女生则更容 易为仪表和交往烦恼 ! 烦恼最常见的表现 ’ 一是用言语表示讨厌父母 % 老师或同学 & 二是满面愁容 $ 漫不 经心 ! 烦恼的频率和强度如果达到一定的程度 $ 就易于导致焦虑 $ 大部分青少年的焦虑都和社会发展方 面有关 $ 尤其是个体的自我期望和实际表现不一致的情况比较多 !
&D 反差性与封闭性
青少年的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 $ 有时并不都是一致的 % 这是由于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增多 $ 各 种社会行为规范使得他们逐渐具备了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 因而他们常常把自己真实的情绪隐 藏起来 $ 而表露出一种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 $ 甚至截然相反的情绪状态 $ 形成情绪的反差性 % 对于他们 不喜欢的对象能加以控制 $ 封闭 $ 不予表露 % 青少年作为社会中最富活力的敏感群体 $ 对情绪 & 情感隐私的保护意识最强烈 % 其 中 认 知 的 不 协 调 $ 寻求新体验与理智监控之间的矛盾 $ 以及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在拥有过深隐私的人身上
伯克毕青少年期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伯克毕青少年期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青春期的变化:情绪和社会行为1、青少年的喜怒无常情绪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喜怒无常的情绪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密切。
还有什么因素会造成青少年的喜怒无常呢?通过几项研究发现,消极情绪与很多消极生活事件有关,如与父母交往困难,在学校受到批评,与男女朋友关系破裂。
从儿童到青少年,消极事件稳步上升,而且相对于儿童,青少年采用更强烈的情绪对消极事件作出反应。
与成人相比,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经常大起大落。
这些情绪波动与情境的改变密切相关,他们一天中情绪高涨点,往往是与同伴呆在一起,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情绪低落点往往发生在由成人主导的环境里。
2、亲子关系父母会发现,当孩子们进入青少年期时,她们会关上房门,不愿和家人呆在一起,而且更加爱争论。
为什么看上去是大人样子的青少年这么爱争吵呢?这种行为可能具有适应意义,在灵长目动物中,幼崽在青春期前后会离开家庭群体,在许多非工业化国家的文化中也是如此。
工业化国家的青少年由于他们在经济上仍然依赖父母,所以青少年无法真正离开家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现代的隔离物:心理距离。
当青少年在生理上成熟后,他们希望别人以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青少年新形成的推理能力,也会促成家庭紧张。
父母与青少年子女之间的不一致,主要集中在一些日常生活实践中,如开车、与异性朋友约会、父母的宵禁令等等。
父母与女儿间的冲突往往比父母与儿子间的冲突更激烈,或许因为父母给女儿设的限制更多。
父母和青少年子女之间不仅有矛盾,而且也有爱,他们通常在重要的价值观问题上达成一致,例如,诚实和读书的重要性。
亲子分离是适应性的,但终其一生,两代人都能从温暖而富于保护性的家庭关系中受益。
社会与情绪发展
社会与情绪发展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他们的社会和情绪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完善的教案,帮助孩子在这个阶段充分发展他们的社会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以下是我为学前教育制定的一份教案。
一、认识情绪1.1 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安全。
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其情绪的积极性。
1.2 学习情绪的基本表达方式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孩子认识不同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等,并帮助他们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1.3 情绪识别与情绪词汇的学习组织游戏和活动,让孩子自己模仿、表演不同情绪的表情和动作,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识别和理解各种情绪,并引导他们学习与情绪相关的词汇,拓展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
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2.1 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通过故事、绘本、游戏等形式,介绍不同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倾诉、换位思考等,教导孩子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2.2 培养自我认知和情绪监控能力通过游戏和讨论,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培养他们自我调节和监控情绪的能力。
2.3 培养情绪管理的策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启发孩子提出自己的情绪管理策略,并讨论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方式。
三、培养积极的社交技能3.1 合作与分享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游戏,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并教导他们尊重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3.2 情绪管理与冲突解决引导孩子认识到情绪对于冲突产生的影响,并教导他们使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解决与他人的冲突。
3.3 提升沟通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形式,让孩子锻炼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培养他们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
四、培养情绪智力和自我意识4.1 情绪智力的培养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帮助孩子理解并发展情绪智力,即情绪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他们处理情绪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亨利.哈罗的恒河猴实验
接触安慰对幼 猴与母猴间依恋 关系的发展具有 极其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对于 幼猴而言,接触 安慰在依恋关系 的形成中比母猴 提供乳汁的能力 更重要。
依恋的类型及其作用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视频示例
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妈妈对孩子关心、负责。婴儿知道妈妈 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 婴儿知如何确立自我形象 ➢2)与父母关系的裂痕 ➢3)同伴关系的重新确立
2、孤独—心理断乳带来的不安,不适 3、压抑---(许多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争
强好胜,又敏感、自尊易受伤害)
进入成年期后,随着生 理的成熟和认知能力的进一 步提高,情绪通常比较稳定 ,情感体验也比较深刻,情 绪理解和调节能力也比较完 善。
➢有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有较多的积 极情感,在同龄人中更有吸引力
不安全依恋:
➢与随后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
第二节 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
自我与社会认知的概念 自我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里程碑 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印象形成、友谊认知的发展
自我与社会认知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 自我评价 自我同一性 自尊 自我控制
依恋的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关注依恋的认知基础。 要产生依恋,必须先学会区分熟悉 与陌生人,还必须确认熟悉的人会 永久地存在。这就能够解释为何依 恋出现在7~9个月大,因为这时正 是“客体永久性”出现的阶段。
依恋的习性学理论
习性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一种对种 族保护和生存至关重要的本能反应 。依恋的生物功能在于保护幼小的 后代,而心理功能在于提供某种安 全感。
青少年与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 青少年要解决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危机
印象形成、友谊认知的发展
印象形成的发展
6岁以下:具体外在特征描述 6~8岁:行为比较阶段 8~10岁:心理特点阶段 11岁及以后:心理比较阶段
友谊认知的发展
4~7岁:以别人的行为为基础的友谊 8~10岁:以信任为基础的友谊 11~15岁及以后:以心理上的亲密
依恋的精神分析理论
把依恋看作早期儿童对能够满 足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 母形成的一种本能的情感联系,强 调生物学因素在依恋建立和发展中 的决定作用,把喂养作为依恋形成 的起源。
依恋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依恋不是一种内部 的或本能的过程,而是儿童与周围 的重要人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建 立起来的关系。婴儿通过母亲的哺 育满足自身的需要,婴儿微笑等积 极反应也使母亲获得了精神上的回 报,从而形成了双向的依恋关系。
2、焦虑-矛盾型。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 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 。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 陌生环境。
3、回避型。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 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 也不特别高兴。
依恋类型的简单自测
1、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 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幺担心被抛弃或害怕 别人离我太近。
感为基础的友谊
同 学 们 再 见
儿童进入幼儿园和小学 接受教育后,社会认知能力 也随之发展,因此对复杂情 绪的理解和体验能力得到了 较快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情绪的波 动变大,往往喜怒无常,表现 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如孤独、 抑郁等。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 青春期激素变化的影响,也可 能是因为青少年与父母、老师 和同伴的冲突增加。
社会认知的概念
自我认知 他人认知
➢心理理论 ➢印象形成 ➢友谊认知 ➢角色采择
自我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里程碑
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特点
1、独立意向发展 2、自我意识成分分化 3、强烈的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自我评价的成熟 5、有较强的自尊心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2、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 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 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3、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 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 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 别人。
依恋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安全型依恋:
➢在认知、人际关系和个性等方面发展 更好
第六讲:情绪、社会性发展与青少年
第一节 情绪与依恋的发展 第二节 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道德的发展 第四节 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与依恋的发展
情绪发展的基本年龄特征 情绪发展的理论 依恋的概念与理论 依恋的类型及其作用
情绪发展的基本年龄特征
儿童最初的情绪表现与基本 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比 如,新生儿具有两种可以分清的 情绪反应,一是愉快,代表生理 需要的满足;二是不愉快,代表 生理需要尚未得到满足。
情绪发展的理论
学习理论:
绝大多数情绪反应者是学习的结果
精神分析理论:
➢内驱力的提高产生不愉快情绪,内驱 力的减退产生平静或愉快情绪
认知理论:
➢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取决于个体 对刺激情境的评价结果
依恋的概念与理论
依恋的概念
通常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与 其他养护者)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