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影响
闫雪凌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影响
闫雪凌 李雯欣 高然*
摘 要:本文通过构造可量化的人工智能技术指标,使用相应数据研究其对我国劳动力市场 的冲击和影响。通过构建我国 2006-2017 年制造业行业的工业机器人的基础数据集,利用面板 VAR 模型对冲击和影响进行识别。结果显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正向冲击 并具有较强的持续性,1 单位标准差的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导致劳动力就业岗位上升约 0.04 至 0.045 个百分点,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约 0.03 至 0.04 个百分点,工资水平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的反应在 显著性上稍弱于就业岗位的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并未导致我国现阶段劳动 力市场在结构上出现极化现象。针对日益增加的对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机器代人”的担忧, 本文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正向的,其更多表现为创造效应而非 替代效应,政府应该继续出台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更好地发展。
① 美国政府在 2013 年推出《美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主要突出了机器人对美国制造业的重要影响,并强调了其在创造 新就业岗位方面的巨大贡献;日本政府 2015 年出台《新机器人战略》,希望日本成为世界机器人创新基地;德国借助“工业 4.0”计划从 2012 年开始大力推行“智能工厂”,通过工业机器人在生产领域的直接应用,引领了工业制造向灵活化和个性化 方向转型。
① 习近平,2018 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②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原文定义: “Industrial robots is an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reprogrammable multipurpose manipulator programmable in three or more axes.” (https:///#topics)

人工智能应用效果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应用效果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应用效果分析报告引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当下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工业、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效果,并总结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

一、工业领域1. 机器人自动化生产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得以广泛推广。

通过机器学习与自动化算法的结合,企业可以实现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提高效率并节约成本。

例如,通过视觉识别算法,机器人可以准确地区分不同物品并进行自动分拣。

2. 预测性维护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工业企业进行设备的预测性维护,通过对传感器数据的分析,提前预知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提高生产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医疗领域1. 医疗诊断与辅助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大量的医学图像和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例如,在肺癌检测方面,人工智能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超过了人类医生。

2. 疾病预测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挖掘大量的病历数据和医学文献,预测某些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患病概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建议。

三、金融领域1. 风险管理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帮助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管理。

通过分析客户的交易数据和行为模式,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识别出潜在的欺诈行为,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

2. 个性化推荐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消费行为和偏好,为客户推荐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不仅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还有助于金融机构提高销售额。

四、教育领域1. 智能教学人工智能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通过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建议。

这种智能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 学习评估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还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建议。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作为一项前沿科技,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其在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许多瞩目的话题和讨论。

本文将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涵盖其技术、应用和挑战等多个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一、技术发展1.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突破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深度学习模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机器学习的方式,使得计算机可以通过大规模数据的训练来获取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使得机器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任务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 自然语言处理的进步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标是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

近年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在NLP领域的应用,如机器翻译、情感分析等,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这为计算机与人类之间的交流打开了新的大门。

3. 强化学习的发展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试错学习来不断优化决策的方法。

在人工智能领域,强化学习是实现智能体自主决策的重要手段。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强化学习在游戏、自动驾驶等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二、应用领域1. 图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计算机可以在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物体检测等任务中达到接近甚至超过人类的水平。

这使得人工智能在安防、医疗影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自然语言处理与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能够与人类进行更自然、更智能的交流。

语音助手、智能客服等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改变了人机交互的方式。

3. 无人驾驶和智能交通无人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热点,它有望彻底改变现有的交通方式。

通过感知、决策和控制三大环节的优化,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实现自主导航和无缝交互。

2017年人工智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

2017年人工智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

目录CONTENTS1人工智能行业产业链结构2人工智能行业整体市场发展3人工智能行业投资现状4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前景人工智能行业产业链结构l人工智能产业链结构l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提供平台l人工智能技术平台l人工智能应用领域PART 01人工智能产业链结构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主要包含三个核心环节——基础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

其中,基础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平台、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生物识别等,人用智能应用有工业4.0、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慧医疗、智能营销、智能教育以及智能农业等。

基础技术支撑数据平台数据存储数据挖掘计算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音处理图像识别生物识别感知智能机器学习预测类API 人工智能平台认知智能工业4.0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慧医疗智能营销智能教育智能农业基础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产业链结构IaaS代表企业:阿里云、电信天翼云、联通沃云、Ucloud 、青云、万国数据、首都在线等。

基础设施即服务,它是把ICT 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的商业模式。

用户通过Internet 可以从服务提供商那里得到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服务器或虚拟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处理能力及基础网络。

PaaS代表企业:科大讯飞、环信、容联、亲加、云知声、思必驰等。

PaaS 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将现有各种业务能力进行整合,向下根据业务能力需要测算基础服务能力,通过IaaS 提供的API 调用硬件资源,向上提供业务调度中心服务,实时监控平台的各种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通过API 开放给SaaS 用户。

SaaS代表企业:百度云、用友云、浪潮、 Ucloud、 Oracle、Infor、Microsoft 等。

SaaS 是一种通过Internet 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

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研究

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研究
上被替换,加剧劳动者就业机会减少甚至失业等社会问题。“工作抵押”是一个有利于劳动者就业长久发展的良好
路径,能够促进劳动者与人工智能的衔接,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人工智能;劳动者就业;替代效应;工作抵押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on Labor Employment
掌握对人工智能的操作管理,从而有效促进了人机协作[7]。 除此之外,要意识到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下,未来工
作的本质变化的很快,即使觉得走在了技术前沿的时候,但其 实被劳动者掌握的技术可能已经被淘汰了。现如今的许多就业 技能培训系统仍是比较古老的学徒制,这样的系统有待与现代 化体制契合,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借鉴一种新型金 融工具,即“工作抵押”,抵押劳动者的未来劳动力,这种抵 押由劳动者将产生的未来劳动力作为专有担保。在人工智能占 有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机会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劳动者就会 失业,而很少数劳动者能够在短期内再拥有下一份工作,那么 这些劳动者没有工作了又该如何?在这个系统中,职业技能培 训学校与企业就有了新的方式作为合作的契机,如果劳动者能 够在此机构中学到一些技能,企业就会发来没有约束力的雇佣 意向书,双方进行供需匹配,在最终被雇用后,这个企业也会 获得一定的税收减免。这些意向书对于工作抵押出借方也具有 同样的意义,培训学校需要根据赞助企业的特定要求来制定技 能培训方案,这样做既是为了贷款条件,也是为了让劳动者在 此报名,赚取一定的报名费。这种方法对人工智能占用劳动者 就业岗位使得劳动者失业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不论是低收入 者、中等收入者还是高等收入者,都有学习对人工智能基本的 操控与管理的机会,促进劳动就业岗位的创新与转型,与人工 智能技术互补,促进和谐发展[8]。

2017年7月8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7年7月8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7年7月8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1、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提
高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社会发展,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新格局。

2、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准性,
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可靠性,改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二、基本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应用为目标,以绩效为
考核,以法治为保障,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导向。

2、积极开发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企业、行业、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社会发展。

三、具体措施
1、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
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准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2、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企业、行业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社会发展。

3、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技术管理
机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世界各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各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各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分析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而且,各个国家也积极投入资源,加快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使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本文将介绍全球各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探讨其原因、趋势和挑战。

一、美国美国一直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领跑者,其以硅谷地区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占据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绝对优势。

美国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技术领先地位,使得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保持了一定的科技优势。

除基础技术方面的研究外,美国在人工智能应用的探索和研发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能力。

美国不仅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拥有广泛的技术实践经验,同时美国的投资机制和科技政策也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二、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另一个大国。

2017年,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旨在到2020年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和创新体系。

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企业的积极响应,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惊人。

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庞大、便宜的劳动力市场和强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企业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亦居于全球前列,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行业应用上,中国公司在智能语音、图像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中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

三、欧洲欧洲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对来说较为分散,目前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处于领先地位。

欧盟在2018年发布了欧洲人工智能战略,计划未来七年内对人工智能发展投入200亿欧元。

欧洲的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方向为“人机协同”和数据隐私保护,并在商业场景下进行关键应用和解决方案开发。

尽管欧洲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但欧洲的政策因素和技术创新仍然使其在特定领域中拥有较强的优势。

这也使得欧洲在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和标准制定方面拥有一席之地。

四、亚洲亚洲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或许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

亚洲人工智能的特点是着重于应用而非基础技术的研发。

日本在“机器人”、“人机协同”等领域中具有技术优势,并且由于日本社会对于高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的担忧,其对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推广也更为迅速。

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

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

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一、市场概况劳动力市场是指供求劳动力的总体交易场所,是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多变的态势。

本报告将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现状、挑战和发展方向。

二、就业与失业情况2.1 就业形势从就业情况来看,劳动力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就业岗位逐渐增加,特别是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就业需求较为旺盛。

此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2.2 失业问题尽管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失业问题依然存在。

全球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性,技术进步导致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政府应加强就业政策的制定,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机会。

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3.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转。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丰富,但在某些特殊行业或岗位可能存在一定的短缺。

3.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由各行业和企业决定的,受到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传统制造业和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则有所下降。

四、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加强对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

五、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立完善的劳工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规范劳动用工关系,对于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六、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异在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差异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

尽管女性在教育和职业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职业发展和工资水平上仍存在不平等现象。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性别平等意识,推动创造更加公平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方向劳动力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将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重大影响;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灵活就业和共享经济模式将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流。

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

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

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一、产生背景目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也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已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和人才供给,满足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进而服务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三年来,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次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战略性和指导性文件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五个保障措施之一就是要加快人才培养,即要“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支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集成应用作为发展重点。

同时,也强调培养人工智能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二、职业定义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定义: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算法、深度学习等多种技术的分析、研究、开发,并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设计、优化、运维、管理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工作任务:1.分析、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等技术并加以应用;2.研究、开发、应用人工智能指令、算法;3.规划、设计、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4.研发、应用、优化语言识别、语义识别、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5.设计、集成、管理、部署人工智能软硬件系统;6.设计、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三、当前就业人群分析(一)人工智能企业总量与分布状况人工智能企业可划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以AI芯片、计算机语言、算法架构等研发为主;技术层以计算机视觉、智能语言、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算法研发为主;应用层以AI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为主。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影响文献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影响文献

0引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最早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 )上被提出,是指让机器能够模仿人类行为,完成与人类相似的智能化活动。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云计算、3D 技术等相关领域知识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能够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技术,是一种能够较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兴科学技术。

这种技术的崛起与迅猛发展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学者们从———————————————————————作者简介:靳海玲(1996-),女,山西汾阳人,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盛蕊晴(1986-),女,宁夏吴忠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财务处,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影响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on Labor Employment靳海玲①JIN Hai-ling ;盛蕊晴②SHENG Rui-qing(①西安邮电大学,西安710000;②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750002)(①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 ,Xi'an 710000,China ;②People's Hos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750002,China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云计算、3D 技术等相关领域知识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其迅猛发展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文章通过对现有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的文献进行整理,得出其作用机制主要有四种观点,除此之外,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文献也进行了相应的整理。

2017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2017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7)基于海量数据观察全球互联网前沿,洞见中国互联网发展未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驱动,以数据促进科学决策知识作为服务Knowledge as a Service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European Patent Offic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国家统计局投融资数据库海量知识图谱a.人工智能新增企业人工智能企业指的是以人工智能相关产品、技术等为主营业务的初创企业,不包括布局人工智能的行业巨头;b.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情况统计期内与人工智能关系较强的初创企业,获融资的时间、轮次、金额等信息;对涉及排名、融资阶段等内容,仅针对有确切融资信息的企业;融资数据不包括统计期内已被收购或上市的企业;c.人工智能技术专利情况统计期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申请的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数。

研究范围数据来源1.4亿+学术论文计量单位说明涉及货币单位,除用汉字注明外,分别以下列字母表示计量单位:K=千;M=百万;B=十亿目 录C O N T E N T S·前言美国人工智能企业引领全球,优势在哪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发展逼近美国,拐点来临?欧洲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力争上游,机遇在哪亚洲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方兴未艾,弯道超车?小结050609131517前言l人工智能始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今年逐渐升温;2016年,随着AlphaGo人机大战而成为热词。

如今,人工智能的产品也无处不在,比如Apple的Siri,谷歌的无人车,IBM的Watson,以及其它各种人脸识别技术等。

这些都使投资界和产业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前所未有地高涨。

l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也被全球知名金融和咨询机构的支持。

比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就认为人工智能正在促进人类社会发生转变。

这种转变将比工业革命“发生的速度快 10倍, 规模大300倍,影响几乎大3000倍”。

l人工智能,这一信息时代的尖端科技,目前在全球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产业如何与之相结合,哪些行业更受投资者青睐,哪些地方更适合人工智能创业、发展?而不同国家间的人工智能实力又是怎样的,差距在哪里?l在本报告中,乌镇智库将通过企业、投融资、专利三个维度的数据,覆盖人工智能企业、细分领域的多层信息,呈现出人工智能的全景图。

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

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

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一、产生背景目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也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已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和人才供给,满足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进而服务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三年来,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次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战略性和指导性文件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五个保障措施之一就是要加快人才培养,即要“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支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集成应用作为发展重点。

同时,也强调培养人工智能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二、职业定义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定义: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算法、深度学习等多种技术的分析、研究、开发,并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设计、优化、运维、管理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工作任务:1.分析、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等技术并加以应用;2.研究、开发、应用人工智能指令、算法;3.规划、设计、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4.研发、应用、优化语言识别、语义识别、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5.设计、集成、管理、部署人工智能软硬件系统;6.设计、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三、当前就业人群分析(一)人工智能企业总量与分布状况人工智能企业可划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以AI芯片、计算机语言、算法架构等研发为主;技术层以计算机视觉、智能语言、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算法研发为主;应用层以AI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为主。

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作者:高晓坤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席卷而来,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更是将人工智能写入十九大中。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力市场;供需;就业结构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

如制造业中智能机器人对生产流水线工人的替代、智能化信息系统对手工作业的替代等。

二是规避风险,提高质量。

用人工智能填补劳动者自然退出的高风险岗位或短缺岗位,特别是采掘、高空、探险及其他危险性很高的作业,以及对精密度要求高的岗位。

三是提升生活质量,增加生活乐趣。

比如家政机器人、情感陪护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大量使用等。

一、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需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市场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替代,科技的进步都会带来一定的“破坏性效用”,会替代部分劳动者的就业岗位。

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现有产业链的颠覆及变革,使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发生巨大变化。

二是互补,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帮助人类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具有互补效应——它将充分体现服务功能,促使劳动者工作能力的提升。

三是创造,技术的进步是“创造性破坏”,打破原有的生产模式,如同互联网,将催生更多新的产业、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新的岗位。

技术的进步有破坏岗位的功能,也有创造岗位的功能,创造多于破坏,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

人工智能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低技能劳动者。

人工智能既是对体力的替代,也有对脑力劳动的替代,并且脑力替代比例会越来越高;但一些高技能、创意性的工作难以被替代,比如作家、心理医生等。

根据相关研究,20年后将会出现一大批前所未见的新职业、新岗位,其比重将占所有岗位的70%。

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极限及对策

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极限及对策

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㊁极限及对策程承坪摘㊀要:㊀人工智能可被视为 广义劳动力 ,它与劳动者在劳动范围上存在非空交集㊂在相交的部分,既存在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之间的劳动替代关系,也存在人工智能补充劳动供给不足的现象;在不相交的部分,人工智能与劳动者各有所长㊂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㊂从积极作用看,它有助于丰富劳动的内容与形式,增加劳动财富㊂具体而言,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事 没人干 ,二是劳动者 不愿干 ,三是劳动者 不能干 ㊂从消极作用看,当人工智能与劳动者构成劳动替代关系时,会导致劳动者失业,引起诸多社会问题㊂在短期内,复杂的㊁通用性的㊁非重复性的㊁需要承担完全民事责任的劳动难以替代;在长期内,需要因果推理的劳动难以替代;人工智能永远不能替代发明创造㊁情感性㊁艺术性等方面的劳动,这些劳动构成了人工智能替代劳动的极限㊂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受到技术㊁经济和制度三个因素的影响㊂制度可以调控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㊁速度㊁范围和深度,使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㊂因此,可通过科学的制度,促进人工智能替代劳动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㊂关键词:㊀人工智能;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替代劳动;替代劳动的极限中图分类号:TP18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8634(2020)02⁃0085⁃(10)DOI:10.13852/J.CNKI.JSHNU.2020.02.010一㊁引言近几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替代就业可能导致失业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担忧㊂然而,事实上,AI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进步,一方面,它会像以往的技术进步一样,既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也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短期就业替代效应略大于就业创造效应,长期就业替代效应小于就业创造效应;另一方面,它也会表现出特殊性,即以往技术进步主要替代人的体力,而AI还会替代人的智力,①从而替代劳动㊂②AI对就业的替代,只是AI替代劳动的一部分㊂AI替代劳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㊂58①②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19BJL061)作者简介:程承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㊂C.B.FreyandM.A.Osborne, TheFutureofEmployment:HowSusceptilleAreJobstoComputerisation? 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2017,No.114;程承坪㊁彭欢:‘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及中国对策“,‘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10期㊂广义劳动概念被界定为 付出体力和智力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狭义劳动概念被界定为 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㊂本文持广义劳动概念㊂目前学术界对AI替代就业的研究较多,①但对AI替代劳动的研究很少㊂所谓AI对劳动的替代,是指AI替代劳动者劳动㊂AI替代劳动者劳动,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构成AI与劳动者之间的替代关系或竞争关系㊂事实上,有些劳动,缺乏劳动者干;有些劳动,劳动者不愿意干;有些劳动,劳动者干不好;有些劳动,劳动者干不了;当然,也有些劳动,AI干不了,只有劳动者才能干,只有劳动者才能干的劳动构成了AI替代劳动的极限㊂只有劳动者干不好的劳动,才会产生AI替代劳动者劳动,导致劳动者失业的消极作用㊂AI对缺乏劳动者干㊁劳动者不愿意干和劳动者干不了的劳动的替代,具有拓展劳动范围㊁增加劳动供给㊁提高劳动效率㊁丰富劳动财富的积极作用㊂AI替代劳动,既受到技术㊁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制度的影响㊂针对AI替代劳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可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AI替代劳动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㊂研究AI对劳动的替代,旨在说明AI会以何种方式替代劳动,会产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如何理性地看待AI对劳动或劳动力的替代,扬长避短,提高劳动效率,丰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研究AI替代劳动的极限,旨在说明哪些劳动形式是AI永远无法胜任的,从事这些劳动的劳动者,不必担心失业问题,为劳动者就业和转岗再就业提供理论指导㊂二、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要阐明AI对劳动或就业的替代,必须阐明AI是否具有劳动力的特点或劳动主体资格㊂只有AI具备劳动力的特点或劳动主体资格,研究AI替代劳动或就业才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㊂对于AI是否具有劳动力的特点或劳动主体资格的问题,学术界有三种具有互补性的研究视角:一是劳动法学的研究视角,二是民法学的研究视角,三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视角㊂首先,AI要替代劳动,就必须把AI纳入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这是劳动法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AI替代劳动,就必然涉及AI是否具备法律人格,能否承担劳动行为的完全民事责任,这是民法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再次,AI是不是劳动力,如果不是劳动力,那么AI与以往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就不会有实质性区别,这是劳动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问题㊂荒木尚志②等从劳动法学的研究视角论证了赋予AI劳动主体资格符合劳动法的内在逻辑,只要适当修改现行劳动法就可以把AI纳入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使AI获得劳动主体资格㊂民法学界研究了AI的法律人格问题㊂对于AI是否具备法律人格,民法学界存在争议:一是 不具备说 ,③二是 暂时不具备说 ,④三是 具备说 ㊂⑤目前,民法学界赞同 具备说 的学者居多㊂⑥ 不具备说 的论证逻辑主要基于现行民法法理㊂根据现行民法法理的内在逻辑,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制度,而AI不是人,因而它不具备民事主体资格㊂ 暂时不具备说 认为,目前AI处于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不具有自由意志这个取得法律人格的实质性要件,但如果AI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拥有了自由意志以后,AI就可以拥有民事主体资格㊂ 具备说 认为,法律作为一项制度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在现代社68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2期㊀㊀①②③④⑤⑥王君㊁张于喆㊁张义博㊁洪群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10期;程承坪㊁彭欢:‘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及中国对策“;邓洲㊁黄娅娜:‘人工智能发展的就业影响研究“,‘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7期㊂荒木尚志:‘雇佣体系与劳动条件变更法理“,田思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0 210页㊂郝铁川:‘为什么坚信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解放日报“2018年1月23日;郑戈:‘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0期㊂吴汉东㊁张平㊁张晓津:‘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挑战“,‘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2期㊂姜晓婧㊁李士林:‘智能机器人民事主体制度构建“,‘科技与法律“2019年第1期;AishwaryaLimaye, FriendorFoe,LegalRightsofArtificialIntelligende ,BostonCollegeIntellectualProperty&TechnologyForum,2017,No.1;彭诚信㊁陈吉栋:‘论人工智能体法律人格的考量要素“,‘当代法学“2019年第2期㊂姜晓婧㊁李士林:‘智能机器人民事主体制度构建“㊂会,法律不仅仅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应当调整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智能机器人之间的社会关系㊂该说认为,只要完善有关AI使用的制度安排,AI就能够满足法律人格所具备的实质性要件和形式性要件,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赋予AI法律人格㊂对于上述 不具备说 暂时不具备说 和 具备说 ,我们赞同 具备说 ㊂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从劳动经济学视角研究AI是否具有劳动力特点的文献,本文的研究旨在弥补这一不足,从而使AI具有劳动力的特点或劳动主体资格得以圆满证成㊂恩格斯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它将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转变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财富㊂①从劳动经济学角度而言,劳动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㊂广义劳动概念包含狭义劳动概念,两者的差别在于概念的外延宽窄,后者的劳动主体只限于人,前者的劳动主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AI等,显然前者概念的外延比后者更宽泛,本文持广义劳动概念㊂基于广义劳动概念,我们认为AI可以成为劳动的主体,它既可以部分替代现有的劳动,也可以丰富劳动的内容,拓展劳动的形式,起到提高劳动效率,丰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作用㊂与劳动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劳动力㊂马克思对劳动力下过经典的定义: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㊁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㊂ ②这意味着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既要消耗体力,又要消耗智力㊂AI不同于以往的技术进步在于,以往技术进步的结果,譬如电动机,只能替代人的体力,不能替代人的智力,而AI既可以替代人的体力,也可以替代人的智力㊂因此,AI比以往的任何技术进步都更类似劳动力,但它毕竟不是人,因而依据马克思对劳动力的经典定义,它还不能成为劳动力㊂但是AI能够识别环境变化并做出相应的独立判断,能够解决需要适应性和敏捷性的复杂任务,具备了一定的 智力 ㊂因此,我们认为AI可被视为 特殊劳动力 ㊂③如果联系到广义的劳动概念,那么AI可被视为 广义劳动力 ,而马克思对劳动力的定义则可视为狭义的劳动力概念㊂④综合前述劳动法学和民法学的研究,虽然AI不是人,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AI纳入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也可以赋予AI法律人格,因此,我们认为视AI为 广义劳动力 可以成立㊂作为广义劳动力的AI与劳动者在劳动范围上存在交集,相交集的部分包括三种情况㊂一是有事 没人干 ㊂譬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有效劳动供给将会不断减少, 人口红利 难以为继㊂如果大力发展AI替代劳动,就能够有效地弥补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困境,延续 人口红利 ,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㊂二是劳动者 不愿意干 的劳动㊂譬如, 脏 累 险 害 低 的劳动㊂ 脏 就是工作环境不卫生,譬如下水道的疏通; 累 就是体力或脑力付出较大,譬如超过Ⅳ级的体力劳动; 险 就是工作比较危险,譬如登高架设作业,包含2米以上登高架设㊁拆除㊁维修㊁高层建(构)筑物表面清洗; 害 就是对身体有危害,譬如爆破作业以及矿山安全检查作业等; 低 就是工资收入低㊂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劳动力成本加速上涨, 民工荒 从沿海向内地扩展,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招工难㊂如果AI可以 低工资 替代这些劳动,那么AI就能加入劳动大军,缓解 民工荒 困境,解决招工难问题㊂同时,也消除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可能导致中国产业链断裂的危机,继续保持中国对经济发达国家的劳动成本优势,维持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㊂三是劳动者 干不好 的劳动㊂譬如,大数据的计算㊁分析或大量资料的检索㊁高精度或高速度操78程承坪: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㊁极限及对策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㊂把AI视为 特殊劳动力 ,主要是基于其在劳动过程中既付出体力,也付出智力㊂法学界正在酝酿赋予智能机器人民事主体地位,国发[2017]35号文‘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 明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以及相关权利㊁义务和责任 作为发展AI的一项重要议题㊂一旦完成AI民事主体地位的立法工作,AI将真正具有 劳动力 属性㊂后文简称 劳动力 ㊂本文根据语言习惯,不加区别地使用 劳动力 和 劳动者 两个概念㊂作㊂此时AI在技术上拥有相较劳动者的比较优势,AI从事这些劳动可以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㊂上述第三种情况会导致AI对劳动力的替代,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会出现AI替代劳动,但不会或较少产生对劳动力的替代,此时AI起到了补充劳动力供给不足或与劳动力形成劳动互补关系㊂AI与劳动者在劳动范围上还存在不相交的部分㊂一是劳动者 不能干 的劳动㊂这种劳动只能由AI从事,其特点是,超越了人类生理极限或反应能力,譬如深海作业或过载㊁过速驾驶飞机等㊂二是AI 不能干 的劳动㊂这种劳动包括只能由劳动者从事的需要因果推理能力才能完成的劳动,以及发明创造㊁情感性㊁艺术性劳动等㊂①表1是对前述分析结果的小结㊂表1㊀人工智能对劳动替代的效果和影响替代劳动的主要效果对就业的影响解决的主要问题增加劳动供给不影响就业有事 没人干 增加劳动供给对就业影响不大劳动者 不愿干 增加劳动供给不影响就业劳动者 不能干 提高劳动效率造成失业劳动者 干不好AI对劳动的替代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技术因素,二是经济因素,三是制度因素㊂就技术因素而言,AI替代劳动必须具有技术可能性,这是技术约束㊂目前AI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对劳动的替代能力还较弱,仅仅局限于有限的劳动范围,只能从事简单的㊁专用性的㊁可重复性的劳动,主要充当劳动者的助手,为劳动力和产业赋能㊂但AI技术发展很快,发展前景广阔,其劳动的范围会不断拓展,AI可能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那时AI有可能从事复杂的㊁通用性的㊁非重复性的劳动,能够独立地从事许多劳动,丰富劳动的内涵㊁形式和财富㊂就经济因素而言,即使从技术上AI能够替代劳动,但要从潜在替代劳动到现实替代劳动,还必须具备比较经济效益,否则AI不可能替代劳动,这是经济约束㊂就制度因素而言,即使从技术和经济上AI都具备了替代劳动的可能性,但要受到制度的约束㊂制度可以调节AI替代劳动的方向㊁速度㊁范围和深度㊂经济关注AI使用的经济效益,但制度除了关注经济效益外,还要关注公平㊁秩序㊁伦理和安全,甚至关注AI发展的国际竞争态势等综合因素㊂制度旨在从微观上提高企业效率,增进劳动者福祉,从宏观上实现AI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㊂三、人工智能替代劳动的极限本部分研究AI替代劳动的极限,主要是从技术角度而言的㊂从技术上阐明AI替代劳动的极限,就必须厘清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阐明哪些劳动将被AI替代,哪些劳动只能由人类来完成,必须由人类完成的劳动构成了AI替代劳动的极限㊂1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异同智能包括辨析判断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㊂如果AI拥有智能,那么它不仅拥有辨析判断能力,还拥有发明创造能力,它与人类就没有实质性区别;如果AI仅仅拥有分析判断能力,而不拥有发明创造能力,那么它与人类就存在实质性区别㊂目前,学术界对AI是否拥有与人类一样的智能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㊂第一种是 意识 观,以约翰㊃塞尔(J.R.Searle)为代表㊂约翰㊃塞尔认为,机器是否具有意识,是88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2期㊀㊀①本文下一部分将对此加以论证㊂衡量机器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唯一标准㊂①如果机器拥有了意识,那么它不仅拥有了辨析判断能力,而且还拥有了发明创造能力,它与人类将没有区别㊂然而,如何判断AI是否拥有意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什么是意识 ,其次的问题是 如何衡量意识 ㊂布莱克莫尔(SusanBlackmore)指出,目前学术界对意识的含义没有达成共识,而且没有公认的科学鉴别意识的手段㊂②为了绕开意识界定的难题,人们对AI的意识作两种直观的理解㊂第一种理解认为,只要AI对外界事物的刺激能够做出反映,就可以认为它具有了意识㊂即只要AI 看上去像 有意识即可㊂这实际上是对待意识的行为主义范式,基于这一范式,根据 多重可实现 理论,一种功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机制,③尽管AI与人类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但完全有可能实现相同的功能㊂当AI能够模拟出人的行为时,即使人们都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区别,那么我们也会感觉到这种区别已经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了㊂布莱克莫尔用控温器的例子说明,如果意图性或刺激性反应意味着有意识,那么真正的意识和看上去像有意识之间没有区别㊂④为了对AI是否有智能或意识加以客观测度,1950年阿兰㊃图灵(AlanTuring)提出了图灵测试准则㊂⑤他认为,只要AI通过了这个测试,就可以认为AI具有智能或意识㊂第二种理解则认为,AI 看上去像 有意识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同人类一样真正拥有逻辑推理能力㊁想象力㊁创造力以及自我意识,才能认为它拥有了意识㊂这实际上是对待意识的符号主义范式㊂依据意识的符号主义范式,学术界普遍认为AI不可能拥有意识㊂约翰㊃塞尔认为,物质基础不同决定了智能的差异㊂⑥譬如,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神经蛋白是意向性的物质基础,AI的物质基础是金属和硅,没有神经蛋白的物质基础,因而不可能拥有意识㊂玛格丽特㊃博登(MargaretA.Boden)认为,动物才有饥饿㊁恐惧㊁疲劳等心理现象,机器人等物理实体不具有这种心理现象,因而就不可能拥有心理意识㊂⑦露斯㊃米利肯(RuthMillikan)从进化史角度出发,认为思想和语言是生物现象,它们的意义取决于人类的进化史,而AI不是进化的结果,因而不可能具备真正的理解力㊂⑧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思维与AI思维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人类思维是 生理 心理 的有机过程,而AI则是无机过程;二是人的思维活动既有物质基础,还有社会基础,而AI只有物质基础;三是AI是一维的理性主义思维模式,而世界是四维空间,人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演化出四维空间思维,与世界相同构,⑨因此,AI很难真实㊁有效地反映客观世界,与人类思维相去甚远㊂ AI科学家试图让AI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的结构以期达到模拟人类行为的目的,但现象学家和许多神经认知科学家认为这个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人类不完全依靠大脑思维,人类思维具有具身性,身体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不可忽视㊂然而,人类思维不仅具有具身性,而且关键在于身体与周遭的互动㊂乔㊃格里芬和伊万㊃泰里尔(JoeGriffinandIvanTyrrell)认为, 对意义的追求 是人类天赋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这种想了解万物的天生欲望由来已久,它最初源自原始生物想要独立运动的进化能力㊂运动是大脑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大脑的演化主要是用来控制运动㊁预测运动的结果,以及记住过去运动的结果㊂相比之下,植物从来没有演化出大脑,因为它们不需要这样做㊂譬如,海鞘这种微小的海洋生物,其生命早期到处游动,有98程承坪: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㊁极限及对策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J.R.Searle,TheRediscoveryoftheMind,MITPress,1992,pp.13-14.SusanBlackmore:‘人的意识“,耿海燕㊁李奇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㊂JerryFodor, SpecialSciences,ortheDisunityofScienceasaWorkingHypothesis ,Synthese,1974,No.2.SusanBlackmore:‘人的意识“,第196 197页㊂A.M.Turing, ComputingMachineryandIntelligence ,Mind,1950,No.59.玛格丽特㊃博登:‘智能的本质与未来“,孙诗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59 160页㊂玛格丽特㊃博登:‘智能的本质与未来“,第161 162页㊂玛格丽特㊃博登:‘智能的本质与未来“,第159页㊂徐献军:‘具身人工智能与现象学“,‘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6期㊂程承坪:‘人工智能最终会完全替代就业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㊂脑和神经索,用以控制运动㊂当它成熟以后就依附在岩石上,像植物一样固定在一个地方,然后它就把自己的大脑和神经索消化掉,因为它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了㊂①布林克㊃玛丽亚(BrinckerMaria)指出: 自主体和智力的许多维度扎根于我们的肉身和血液具身化,以及卷入到世界和可感知他人的情感 感觉运动之中,并由此反映出来㊂因此,我们的社会性本质,以及某种程度上我们独特的心智属性,恰恰是从不同的可感知的自主体的互动中涌现出来的㊂ ②因此,AI企图通过模仿大脑的结构而实现对人类思维的模仿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目的的㊂第二种是 因果推理 观,以2011年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朱迪亚㊃珀尔(JudeaPearl)为代表㊂他认为,只要AI拥有了因果推理,就可以认为它拥有了与人类相同的智能或意识㊂③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视觉研究专家朱松莼也持基本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如果AI不再是大数据㊁小任务,而是小数据㊁大任务,那么AI就具有了与人类相同的思维模式㊂④从目前AI的发展现状来看,AI要实现因果推理还遥遥无期㊂一个3岁的小孩看过几张狗的照片就能在动物园里从众多动物中识别出狗,而到目前为止,AI做不到,除非给AI输入数万张狗的照片加以练习才有可能做到㊂症结在于还没有找到人类因果推理的工作机制,AI难以模仿人类因果推理㊂2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劳动通过前述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异同阐述,我们可以总结出AI无法替代的劳动,即AI替代劳动的极限㊂从第一种 意识 观来看,AI不可能真正拥有与人类一样的意识,至多是 看上去像 有意识㊂真正有意识与 看上去像 有意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拥有自主意识,后者只拥有模仿意识㊂自主意识意味着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模仿意识不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它只能是先有了可模仿的对象然后才能模仿,没有可模仿的对象它便无所作为㊂换言之,人既可以模仿,即 有ң有 ,也可以创新,即 无ң有 ,而AI只能模仿㊂这意味着创造性和想象力是人类区别于AI的本质特征,也是AI替代劳动的极限㊂2014年,俄罗斯科学家弗拉基米尔㊃维西罗夫(V.Veselov)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尤金㊃古斯特曼(E.Goost⁃man)通过了图灵测试,但各种质疑纷至沓来㊂批评者指出,⑤图灵把拥有语言能力与具有自主意识相等同是错误的,拥有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有自主意识㊂换言之,以通过图灵测试来判断AI具有自主意识是错误的㊂从第二种 因果推理 观来看,目前AI还没有因果推理能力,凡需要因果推理能力才能完成的劳动,都是AI难以替代的㊂因果推理能力与发明创造能力是不同的能力,即使AI将来拥有了因果推理能力,仍然不具有发明创造能力㊂因此,发明创造能力是AI替代人类劳动的极限㊂此外,情感和艺术属于人类情绪的表达,情感行为和艺术行为⑥有其独特的行为逻辑,并不遵循 因果推理 逻辑,也是生命体特有的行为方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AI模仿,但AI不会有内在的情感㊁艺术需要及其体验㊂因此,从技术角度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因果推理能力才能完成的劳动是AI无法替代的;而发明创造㊁情感性㊁艺术性的人类劳动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㊂09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2期㊀㊀①②③④⑤⑥乔㊃格里芬㊁伊万㊃泰里尔:‘人类天赋“,刘勇译,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6页㊂BrinckerMaria, DynamicsofPerceptibleAgency:theCaseofSocialRobots ,MindsandMachines,2016,No.4.JudeaPearl,Causalit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p.12.朱松莼:‘浅谈人工智能:现状㊁任务㊁构架与统一“,http://www.stat.ucla.edu/%7Esczhu/research_blog.html#VisionHistory,2018年3月4日㊂BrinckerMaria, DynamicsofPerceptibleAgency:TheCaseofSocialRobots ;陈巍㊁赵翥:‘社会机器人何以可能?“,‘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第1期;金观涛:‘关于意识的哲学思考“,‘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3期㊂真正的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经验的表达,是时代精神风貌的折射,本质上体现了人类试图超越生命的时空有限性的欲望和诉求㊂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开发的小冰机器人写诗不是艺术,它只是对文学作品的模仿,它没有生命体验和生活感受,缺乏人类艺术的灵感㊂人类的艺术与AI的所谓艺术具有巨大的差异㊂当然,AI对人类挖掘艺术的灵感是有帮助的㊂。

人工智能冲击就业提升劳动者素质刻不容缓

人工智能冲击就业提升劳动者素质刻不容缓

劳动保障世界社会调查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的制造业大国,深入研究机器人对劳动者的影响尤为必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特聘教授赵忠认为,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在2017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制造业员工占四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及由于人口红利衰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转型压力,中国的机器人使用量在近十年大幅增长。

中国机器人密度世界第一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年增长率开始超过欧美,随后中国的现役机器人数量迅速增长,到2016年成为世界第一。

2017年中国机器人新安装量占世界新增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且,中国的机器人绝大部分应用在制造业各行业中,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从2009年的11台/万人猛增至2017年的97台/万人,超过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如此高速的增长,机器人对我国劳动者的影响也不同于对其他国家的冲击。

赵忠教授与搭档葛鹏的研究,利用我国不同行业的机器人增长差异,结合不同地区劳动力分布特点,估计了2009-2016年工业机器人对我国地市层面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均衡影响。

据介绍,研究发现机器人对我国就业总体呈现替代效应,不过机器人在降低制造业就业的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就业增长。

两亿人最易被替代“毫无疑问,直接模仿劳动者特征的人工智能一定会替代就业。

”赵忠教授介绍,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被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替代的潜在比例为0.45,即45%的城镇就业人口存在可替代风险。

总体来看,城镇就业潜在被替代的为1.65亿人。

由于我国企业就业人口多半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这两个行业的平均替代率分别为0.43和0.57,这两个行业的潜在被替代的工作岗位总量都很大。

此外,加上农村私营和个体可替代接近3500万人,总计在企业及各类单位中可替代近2亿人。

当然,这个估算忽略了由于人工智能而带动的新需求创造的新劳动岗位,以及可替代劳动转入较难替代行业的可能。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种观点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劳动就业存在替代效应(Brynjolfsson,2017)。

Blinder(2009)采用 O*NET 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未来的十年里,美国将会有22%-29%的就业岗位被机器人所替代。

Frey & Osborne(2017)同样选取O*NET 数据测算了美国702种职业被计算机替代的可能性,结果显示,达47%的工作岗位存在较高的被替代风险。

Manyika et al.(2017)通过研究美国2000个工作类别,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当前的人工智能能够替代45%的工作岗位。

Acemoglu & Restrepo(2017)采用1990-2007年数据进一步研究了机器人增长对美国劳动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每千人中增加一个机器人的使用,劳动就业比例下降约0.18%-0.34%。

Chen(2018)利用中国的相关数据预测了“人工智能革命”可能对中国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76.76%的劳动力会在未来20年受到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如果只考虑非农业人口,受到冲击的比例是65.58%。

部分研究注意到了人工智能对不同行业劳动力就业的替代效应存在差异。

其中,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就业受人工智能的影响较小(Frey & Osborne,2017),而制造业部门劳动力就业容易受人工智能替代效应的影响(Yin et al.,2017;Acemoglu & Restrepo,2017),另外,自动化技术还无法满足服务业对社交能力的需求,对服务业劳动者的替代效应还比较小。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在替代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具有就业创造效应。

从理论层面而言,Acemoglu & Restrepo(2018)在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的基础上,指出人工智能会拓展新任务边界。

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资源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资源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资源的影响及对策摘要:人工智能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风险和伦理争议。

“机器换人”的忧虑成为社会各界乃至个人关注人工智能的焦点。

经文献分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会通过对劳动力供需结构、组织商业环境、社会分工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场景和认知结构的影响,进而实现对劳动力、组织、职业、任务和技能的替代和革新。

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之间应建立动态适配、融合互补、和谐共生的伙伴关系,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利益的共同繁荣。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新旧动能转换期,增加就业机会、保护劳动权益、更新职业技能、设置技术伦理底线等政策措施,能够减轻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资源带来的负效应,缓解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领域带来的无益冲击。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机共生;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替代;Abstract: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also brings technical risks and ethical disputes while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The worryof "human resources displacement" becomes the focus of social individuals. The technical progress of AI has le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labor force,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the organizations,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workforce and the cognizance of the workers. AI also has resulted in the replacement and innovation of labor, organization, occupation, task and skill. When it comes to the intelligent society, the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daptation, integrated complementary and harmonious symbiosis between AI and human resourc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human interest should be achieved. China has a great amount of human resources with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driven transformation. It could be reduce the negative and unhelpful effect of replacement between AI and human that increas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protecting labor rights, updating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stablishing the bottom line of technical ethics.Keyword: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uman-machine symbiosis; human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displacement;随着人工智能展现出革命性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进化能力,人工智能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已经成为全球各国与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报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背景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一项前沿技术,实现了在很多领域超越人类智能的突破。

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算法,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大量数据的高效处理和智能化决策,为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2.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率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取代部分繁重、重复性较强的体力劳动岗位,并使得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例如,在制造业中,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力需求,从而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某些岗位不再需要人工参与,但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技术需求导致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数据分析师和系统工程师等。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一些复杂的任务可以被分解成简单的工作,创造了更多低层次的就业机会。

4.劳动力结构的调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对于传统的体力劳动类岗位的需求减少,而对于具备掌握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也随之出现,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调整教育和培训体系,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

5.智能化劳动的社会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一些原本需要人工处理的工作可以通过机器智能完成,这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一些传统职业的需求量减少,劳动者需要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来保持就业竞争力。

此外,智能化劳动还可能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的加剧,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

6.技能培训和转岗的重要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劳动者需要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及时进行技能培训和转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分析报告
2017年4月
目录
一、从科幻到现实,人工智能威胁引发众多担忧 (5)
1、普通人对超级人工智能的担忧更多来自科幻电影 (5)
2、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和前景让科技大佬同样感觉到威胁并频发警示 (6)
二、AI替代人类岗位的相关案例梳理及原因分析 (7)
1、从体力替代逐渐向脑力渗透的趋势已现 (7)
(1)各大机构纷纷警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职位的风险 (7)
(2)人工智能对人类岗位替代已经逐渐由体力向脑力渗透 (8)
2、机器对人类岗位替代有所为也有所难为 (8)
(1)从需求端来看,企业对成本效率的考量直接驱动岗位替代现象的发生 (8)
(2)从供给端来看,人工智能在语音、图像等领域技术指标上已经达到或超过一般人类水平 (10)
(3)机器不仅技术指标层面逐渐达到并超过人类水平,B端场景也已率先开始应用 (10)
(4)但人工智能可解决的问题有限,对人类的替代只会发生在部分领域 (11)
3、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依然存在待解问题 (12)
(1)算法及模型自身尚存在待解决的问题 (12)
(2)深度学习模型可解释性不强,黑箱问题难以解决 (13)
(3)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问题始终难以忽视 (13)
(4)光鲜的表现结果难掩能源消耗问题 (14)
(5)责任归属与利益划分等伦理问题难以跨越 (14)
三、未来人工智能以及人机关系的发展方向展望 (15)
1、人工智能存在进一步优化和突破的必要 (15)
(1)算法层面存在改进和突破的空间 (15)
(2)深度学习专用芯片研发开始兴起,更高的集成度+更低的能耗成为目标方向. 15
2、找准定位成为关键,技术革命阵痛难免 (16)
(1)机器不是万能的,也不能取代一切 (16)
(2)根据面对的任务不同,人类职位应当找准自身定位 (16)
(3)新技术革命在社会分工结构上带来阵痛是难免的 (17)
3、政府与巨头联手,伦理规范势在必行 (17)
(1)政府完善立法,明确责任归属 (17)
(2)政府加强基础资源共享与平台建设,科技巨头推动技术框架开源 (18)
(3)全球范围内的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伦理规范有待建立和完善 (18)
四、行业相关企业 (19)
1、受益于政府推动基础技术研究与资源平台建设 (19)
2、具备AI技术与平台优势,能在线下B端实际场景提高效率及用户体验19
五、主要风险 (19)
1、人工智能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 (19)
2、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前瞻性投入,研发成本较高 (20)
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尤其是AI对人类工作的替代更是引起热议与担忧。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已经开始在哪些岗位替代人类?是否有哪些岗位非人不可而AI无能为力?形成替代背后的本质
原因是什么?AI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哪些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人与
机器之间的发展与相处前景如何?本篇报告会尽力尝试去回答和探
讨以上问题。

企业成本效率驱动+技术供给逐渐成熟,AI率先从B端开始投入实战。

①从需求端来看,企业对成本效率的考量直接驱动岗位替代现象的发生;从技术供给端来看,以最常见的语音和图像为例,计算机在部分场景下的表现确实已经接近或者达到普通人类水平,甚至在某些情形下超越人类。

②人力有时尽,且会受到环境和情绪干扰,而机器的稳定性和并发计算能力却能自始至终保持同一水平,因此人工智能在部分领域对人类岗位形成替代在所难免,且目前已经出现从蓝领向白领渗透的趋势。

③需求端企业劳动力的拉动和供给端AI技术及实用性的逐渐成熟,共同导致人工智能将率先从B端开始改变整个社会的商业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可解决的问题有限,对人类的替代只会发生在部分领域。

人工智能主要实现手段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实现机器学习的一种方式。

尽管目前深度学习非常热门,也在众多领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对于涉及创造性的无法明确给出定义和边界的任务以及无法从现
有可数字化的知识经验中获取答案的问题,机器可能就无能为力。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模型的可解释性、信息安全、能源消耗以及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