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0年底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2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新华社资料2.我国市场化改革主要经验“选准切入点”是改革顺利起步的关键中国改革从何处入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要让老百姓吃饱饭,就必须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出工不出力”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增加,使农民得到实惠,而且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拥护.当时的农村改革实际上产生了经济学上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即使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效果.这是中国改革波澜壮阔,但起步稳健的关键所在.“渐进式”是改革稳步推进的基本方略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先例可资借鉴,所以,改革目标并非一开始就明确的.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在改革初期被形象地表述为“摸着石头过河”.其特点是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及时总结经验,在不断探索中确立改革目标.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渐进式改革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实际,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先增量后存量”是改革攻坚的正确路径国有经济如何改革,始终是我国改革的敏感问题、难点所在.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改革是非常难的.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是,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渗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导向产权制度改革.我国的改革实践说明,只有选择“对”的改革路径,才会有“好”的改革结果.“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改革取得高效率的重要条件把改革的进程始终置于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下,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源.经验表明,一些体制弊端,仅仅从内部发起攻击难以奏效,由扩大开放带来的外部压力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加入WTO后的情况观察到.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WTO规则相衔接,对国内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政府主导”是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证在整个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主导”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府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新华网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旨在融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这一体制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与探索,下面我将为您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够带给您更深入的理解。

一、早期实践与探索(1978年-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1978年,中国领导层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试图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吸收和借鉴市场经济的一些机制和理念,使中国经济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步放开了对农村的经济控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入了市场调节价格和商品交易,使农村经济焕发出勃勃活力。

中国还建立了一批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改革与发展(1992年至2002年)1992年中国召开了“南方谈话”,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扩大了市场经济的范围和力度。

1994年,中国推出了“双轨制”汇率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人民币与市场供求关系挂钩,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同年,中国还在国内首次发行了企业债券,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途径。

在这一时期,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

中国的市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与市场监管(2003年至今)自2003年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

中国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中国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调控力度,推动了经济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

2013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强化了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加强了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力度。

与此中国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高了知识产权权益的保护程度。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农村改革、外贸改革和城市改革等。

中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民自主生产经营,并允许农民自愿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此外,中国还扩大了外贸自主权,引入外资,并开放了一些特殊经济区,如深圳经济特区。

第二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200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强了市场经济的构建和规范化,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开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革,鼓励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了金融市场体系,培育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三阶段:加强宏观调控和转型升级(2003年-201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中国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入了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同时,中国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四阶段: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2013年-2018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加依靠科技和创新。

这个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五阶段: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2019年-2024年)在这个阶段,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优化市场环境。

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现代化。

第六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5年以后)在这个阶段,中国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到21世纪初的全球化浪潮,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突破与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为主线,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当时,中国的改革者们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

尤其是1992年,中共中央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动力。

19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学界开始大力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特点和实践路径。

学者们尤其关注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经济稳定,如何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法治环境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不止于国内。

中国的改革开放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并在自己国家的实践中进行借鉴。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学者与国际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特别是在面对全球化挑战和经济周期波动的背景下,中国学界加大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力度。

此时,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同时,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等风险挑战,中国学者也开始研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未来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特别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也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开始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以农村改革为起点,逐步转变为利用市场机制的城市改革,推进农村、城市和国有企业改革。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是1992年菜单式改革方案和加入WTO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加快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逐步加入了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了中外合作,加速了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和转化。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2012年以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市场经济初步实现了基本的市场机制,开始走向先进的市场经济模式和现代经济体制,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开放和国际合作,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于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

以共产党为核心领导,实行政府主导市场的方针和政策,发挥管理市场的作用。

2. 公有制和私有制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3. 政府干预与市场规律相结合。

中国在市场经济中,既采取微观干预,又重视宏观调控,凭借于国家计划支持市场经济。

4. 标准化经营成为共识。

对企业而言,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重视,值得我们学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脉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脉络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改革科技和教育体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从1992年到2002年,改革开放进入新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阶段。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探索没有停顿。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继续向纵深推进——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吹响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号角。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也有别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旨在将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相结合,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兼顾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开始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特点,又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理论探索阶段,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并开始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

其次是实践探索阶段,中国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例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机制、稳定和调控市场等。

最后是理论总结阶段,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要内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特征包括:1.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了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同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主导地位,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补充和延伸,共同推动经济的繁荣。

2. 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高效运行。

同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引导和监管的作用,保障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3. 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在市场机制的运行中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税收政策、加强贫富差距的调节等措施,确保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会产生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

该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前后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呈现出生产力不发达、计划经济体制失灵、经济增长率低下的状况。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市场经济。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发展经济政策。

此时期,在计划经济控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试图通过市场买卖的方式来调控经济的运行。

这种政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拓展了市场,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率,使得国民经济逐渐走上了发展的轨道。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这个政治决策,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生产商品和服务,并按市场价格出售,这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

同时,私人经济开始得到允许和扶持,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城市逐步加快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转变,国家经济的部门化、企业化、专业化趋势逐渐明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逐渐形成。

90年代初期,中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市场化改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加入WTO后,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城市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进程,建立了市场机制,改革股份制、多元化经济、资本市场等领域,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当前,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思路是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全球经济体系对接,加快构建高水平市场体系。

中国市场经济也正在从“规矩经济”逐渐转向“智慧经济”,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政府依靠“自由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规范市场秩序,探索“政-企-社-客”多方参与的市场管理模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

以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和经验总结: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外贸改革等。

这些改革开放政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200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包括建立起了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发展了市场经济。

3.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新时期(2004年-现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等。

经验总结: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实施适当的监管和调控措施,引导市场经济发展走向正确的方向。

3. 坚持开放合作: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化的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推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4. 坚持创新驱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倡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5.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1949-1978)1.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迎来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废墟堆积、人口过剩以及经济落后等严峻的困难。

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53-1957)•中国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是实现国家的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合作社,推行土地改革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农村实行了集体化经营,工业化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3. 社会主义改革运动(1957-1966)•中国进入了大跃进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时期。

•大跃进是一个试图加快经济发展的计划,但由于计划经济管理不善,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旨在扩大群众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4.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的一场运动,旨在清除资产阶级和旧社会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结束于毛泽东逝世,文化大革命为中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5. 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结(1978年)•1978年,中国开始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邓小平上台后,中国决定进行经济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78-现在)1. 经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1978-1992)•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稳定,开放包容”的方针。

•中国开始引入市场经济的元素,加强对外贸易和外资吸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推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1992-2002)•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市场经济的改革力度。

•经济特区和自由开放区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法律体系的建立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提供了保障。

3. 参与世界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现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既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素,又借鉴市场经济机制的经济体制。

它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持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和干预,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三个主要阶段:探索、理论构建和实践验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探阶段,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以解决计划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可以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的标志性事件。

在这个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改革者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党内外的一切人士都要以社会主义为根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构建进入了新的阶段。

1984年,中国举行了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这一方针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即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同时,中国还提出了“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改革思路,试图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来解决计划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验证成为发展的关键。

中国改革的成功实践为全球范围内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发展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逐步解决了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选择合适的道路,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例如,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福利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和市场经济的效率。

这些实践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改革其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

这一历程不仅影响了中国本身,也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在该体制下,国家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对资源分配及经济活动有着绝对控制权。

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的低效利用、生产效率低下等。

在此背景下,谷正伦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旨在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面临的问题。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标志着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

随后中国开始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意在使企业吸收外部资本,促进私有化以及增加效率。

同时加强监管,打击不合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这种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市场化改革中,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重视。

随着农村电商、O2O 服务等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在全国推广,互联网经济政策逐步形成并获得成功应用。

例如,在政府资助下,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和第三方支付三大新兴产业,这些企业已在全球崭露头角,成为了众人眼中的面孔之一。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

同时,中国还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制造业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生产的中心。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示范出了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力量,被更广泛地认识为“世界工厂”。

中国的需求拉动将世界人口推上了包括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和通讯产品等高品质和价格适中的消费品,奠定了国际贸易地位和价格支撑。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产业结构上也发生了变革。

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如阿里巴巴、华为、腾讯、小米等以及其他新兴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使先进技术与资本相结合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以AI、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包括其提出背景、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果。

一、提出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开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探索阶段(1978 年 -1992 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探索引入市场机制的途径和方式,尝试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2. 制度建设阶段(1992 年 -2002 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包括价格机制、市场主体、宏观调控等方面。

3. 深化改革阶段(2002 年 -2012 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

4. 新时代阶段(2012 年至今):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新时代,主要任务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可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发挥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

四、实践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2. 结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重大进展。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发展历程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步探索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目标,并开始研究如何将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初步研究,逐渐形成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应该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观点。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化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深化。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二三产业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发展”这一战略思想,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质的飞跃。

从这时期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市场与计划的辩证关系的探索上,而是开始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这一阶段通过积极调整国家管理和宏观调控方式,逐渐实现市场的有效率和公正性。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入创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

这一阶段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不断深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二、主要特征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允许、保护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新型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

2. 市场机制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和资源配置功效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也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上的一大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历程、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程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

到1992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此后,中国开始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改革阶段(1978-199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的探索,取消了一些计划经济的限制,允许一部分企业自主经营,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土地改革,鼓励农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5年,中国开始实施“双轨制”,而且开始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2.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92-2010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快了市场化进程,推行了“企业内部结构改革”,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和对外开放步入了新的阶段。

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关系被进一步加强。

3.现代化建设阶段(201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GDP增长国家。

中国积极探索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二、现状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等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

1.稳增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99.09万亿元人民币,GDP增长率为6.1%,人均GDP达到了9990美元,同时也实现了较好的就业和消费增长。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和完善阶段。

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改革等,逐步放开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也开始引进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受到政府干预的限制。

建立阶段(1992年-200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开始全面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逐步放开了市场准入,加强了市场监管,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经济成为主导,政府的作用逐渐减弱。

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继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加强了市场监管,完善了法律法规,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也加强了对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保证了市场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和保障。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模式。

它是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到逐渐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的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农村经济的低效率、城乡差距的拉大、国有企业的低效盈利等。

为了突破这些问题,中国决定尝试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制度之中,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最早是由中国的改革家们提出的。

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也需要市场经济的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他们坚持党的领导,同时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

随着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经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是确保国家掌握经济主导权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

其次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到只有依靠公有制经济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倡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肯定,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了多元化的所有制经济体系。

第三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将市场经济视为调节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实现资源自由流动、价格供需自动调节等目标。

第四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微观调节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迈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来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

1. 改革开放初期:试水拓展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其中试点特区、引进外资、特许经营等政策为市场经济的拓展铺平了道路。

这个时期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2. 宏观调控改革:探索坚持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对宏观调控进行了改革,试图寻找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调控方式。

这期间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如决策委员会制度、调控观念转变、市场主体自发性等,这些改革和创新初步探索了坚持市场导向的方向。

3. 加入WTO:进一步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被认为是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时期,我国通过降低关税及市场准入门槛,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这种开放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促进了我国新一轮市场化经济改革。

4. 市场体系重构:加强维护近年来,我国对市场环境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尤其是在加强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拓展金融市场、加速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绩。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目睹了一个新时代的崭新开始,积极发掘了市场经济的潜力,逐步实现了市场高效运转的目标。

未来,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创新,我们的市场化经济体制一定会越来越成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48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48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一、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中国政府也逐步深化了改革,加快了经济转型从依靠投资、出口和资源驱动为主向以消费、服务和技术驱动为主的转型升级。

二、历程近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摸着石头过河阶段(1978-1992)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加快了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开展了城镇集体林业、个体农业、乡镇企业等一系列非国有经济形式,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3)1992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

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阶段(2004-2012)200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也随之全面推进。

4. 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阶段(2013-至今)201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强调“质量第一”,并逐步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经济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三、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未来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未来,针对经济增长中的一些“短板”,中国政府将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消费、服务和科技等领域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服务,坚持内外开放并重,不断扩大开放和合作,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经济全球化。

3. 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经济未来,中国将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实现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1. 前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源与发展2.1 改革开放初期的试验与探索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转折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开始涌入中国。

2.3 市场化改革进程加速推进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1988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992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

2.4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3.1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并荣。

国家保持对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的控制,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价格形成机制逐渐完善,供求关系逐渐成为调节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基础。

3.3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和调整经济运行。

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3.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重要保障。

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李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

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

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

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

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

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业自主权非常有限。

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

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

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

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

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

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

19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

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

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

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大大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就想继续扩大生产生活的规模,从而引发了市场自由买卖的需求,也导致了雇工的出现。

比如安徽有种植果树的,果树种多了,一个家庭的成员忙不过来的时候,就需要雇工。

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真实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人公少平对农民过上好日子的思考,以及后来他建砖窑,带动了村里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都有时代的影子。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自由买卖和雇工,有的人认为雇工就是剥削,雇的人多了就是资本家。

对这个问题怎样来鉴定和处理需要在理论上给予解释。

第二是当时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开始返城,大量的知青从农村回到城市来就业,加上新生的几百万闲置劳动力,当时我国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

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不可能都由政府来统一安排。

所以国家就采取了广开门路、自谋职业的办法。

于是,自谋职业、自谋生路,多种经营就开始出现了,个体户就开始出现了,私人经营也就产生了。

对于这些在市场发展的浪潮中产生出来新现象的解释,也需要中央政府给予回答。

另外,此时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

我国1980年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实行的和内地的一些城市的经济政策是不一样的。

经济特区是实行完全的市场体制。

这些特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确实起到了窗口示范的作用。

在经济特区那种体制下,经济活力相对而言比内地的城市要高。

所以改革开放以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各种效应要求经济发展在理论上产生新的突破。

二、理论界的推动。

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专家,经济理论的研究者在呼吁用全新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实行正确的发展,就要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要扩大市场搞商品经济。

新的理论的出现,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大放光彩,专家和学者们对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一些思考和阐述分析,达到了鞭辟入里的效果。

当时中央的一些老同志也赞成这些理论,认为这些理论很符合当前的发展实际和现实需要。

因此,经济理论的研究在推动中央做出市场经济的决策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中央的有力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实践,中央的看法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

当时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起草工作,中央还专门成立了起草小组,就是希望报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实际,能适应我国市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能正确指导经济的发展,把握好时代的发展命脉。

为了这个报告的完成,中央领导征求了各界意见,主要是在理论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能不能站得住脚,跟宪法的规定有没有什么相冲突的地方等问题召开座谈,作了充分的论证。

在作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反复论证之后,中央正式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一次通过的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说了一些史无前例的话,一些从没说过的新话,但是这一次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铺垫了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同志谈了一次话,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以前是学苏联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后不要再讲这个了。

综合实践发展和小平同志讲话的精神,党的十三大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上又迈出了一步。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应该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这一报告把经济发展中计划和市场的作用放到一个全新的格局之内,完全突破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而也就不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是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第三个阶段:1989年——1992年,我国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初的时候,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社会风声鹤唳。

而国内启动的价格改革也没有取得成功,引发了市场的通货膨胀和紧缩导致人心不稳;有些官员利用时局大发横财,官场的腐败又引发了群众的不满。

针对当时的种种形势,有人认为是改革不彻底引起的国内经济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完成;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国内的经济混乱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剧变,都是由于采用市场经济才导致的,经济理论的不当,经济体制的不适宜导致了混乱的产生。

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

这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争论,以及人们对这一经济体制的观望态度,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很多新兴起来的个体经营在当时都现了下滑。

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4.2%,下降到1990年的3.8%。

1989年5月,邓小平同志郑重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一个字都不能动,要坚决贯彻执行,表明了自己继续推行改革开放的决心。

邓小平同志在关键时刻连续讲话,扭转了这个局势。

到了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又同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谈话,提出来不搞市场经济,我国未来的发展要继续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向深推进。

1992年1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在到南方一些省份和地区考察过程中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谈到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两者都是手段,这就是“两个不等于”。

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即使最自由的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也在宏观调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这一过程经历了14年,直到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才完全确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一个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经济或者中央计划经济转变为混合所有制的市场经济,整个过程同所有历史阶段的发展进程一样,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坑洼不平,甚至出现过后退,路漫漫而远,但是空间是广阔的,前景是灿烂的。

【参考文献】【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