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及知识要点大全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分单元全册梳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分单元全册梳理!!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加与减1、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
笔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或者用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相同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可以口算的不必列竖式计算。
第二单元购物一、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2角、5角;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2、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元=10角 1角=10分二、元、角、分的加减计算: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满10分进为1角,满10角进为1元,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一、乘法的意义: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b=c 读作a乘b等于c。
三、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或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一、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三、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第五单元 2~5的乘法口诀一、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2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2。
二、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三九二十七3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3。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部知识点集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部知识点集合以下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集合:
1. 数字的认识与书写:认识0-20的数字,并能正确书写。
2. 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是将两个数字相加得到另一个数字的过程。
3. 加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小于等于20的加法口诀。
4. 加法的应用:能利用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 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另一个数的过程。
6. 减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小于等于20的减法口诀。
7. 减法的应用:能利用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8. 顺序数和顺序数的比较:了解顺序数的概念,能够比较大小。
9. 数量概念的认识:认识各种数量,包括少、多、相等等。
10. 数量的对应关系:理解数量的对应关系,比如一对一、多对一。
11. 数字的顺序:学习1-100的数字顺序。
12. 位置的认识: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13. 图形的认识:认识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
14. 图形的特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比如边数、角数等。
15. 长度的认识:认识米、分米、厘米,能够进行长度的比较。
16. 长度的估测:能够估算物体的长度。
17. 时间的认识:认识小时、分钟、秒,能够读取时间。
18. 时间的比较:能够比较两个时间的先后顺序。
19. 金钱的认识:认识元、角、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0. 数据的整理:能够整理数据,比如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这些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知识要点汇总
二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知识要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①…….和……一共…….?②……比……..多多少/几……?③……比……..少多少/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一)(二)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4 ×3 = 12 或3 × 4 = 12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乘法:乘数×乘数=积加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减法: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如:1×9=10—1 9×5=50—5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如: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 如:2和4相乘用2×4=8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如:2个8相乘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第七单元认识时间1、认识时间(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长度单位1. 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5是5厘米。
2.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尺子的起点要对准物体的左端。
3. 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4.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或只有减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要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3. 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
5.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用加法。
6. 在连加或连减的算式里,交换加数或减数的位置,和与差不变。
7. 连加: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加第三个数。
连减:先算前两个数的差(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再减去第三个数。
三、角的初步认识1. 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2条边。
2. 从一点起,画2条线段就成了一个角。
通常把这点叫做角的顶点,把这两条线段叫做角的边。
3.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 用直尺画角时,要在纸上线段交会处标上角的记号(通常是顿号)。
画角时要记住画角的步骤:先画顶点再画边。
5. 角的大小是测量出来的,通常用一个量角器来测量一个角的大小。
中心点对顶点,0度线对一边,一边内角插一边,读数要领要记全。
量角时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0度线对准角的一边,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6. 每个量角器上都把内圈刻度(从小到大)和外圈刻度(从大到小)分别标为0°~180°。
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按照内外圈从大到小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读数。
7. 计算角的大小可以从直观图形上估计,也可用量角器来测量。
计算角的大小一般采用度、分、秒制。
如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是30°16’,它就是30°+9分/60+3分/3600-16’=30°15’44”,化成最简就是30°15’44”。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
一.长度单位
1.1米=100厘米
2.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笔算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从个位算起。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组成:一个顶点和相连的两条边。
2.认识直角
3.使用三角尺画直角
4.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5.学会数角的个数。
四.表内乘法
1.学会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学会由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3.五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4.二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5.三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6.四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五.观察物体
1.学会从立体的物体从上下左右来观察。
2.学会数正方体等物体的面的个数。
六.表内乘法(二)
1. 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2.八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3.九的乘法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七.量一量,比一比
1.学会测量和比较
八.认识时间
1. 1时=(60)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型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
型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重难点和题目类型总结如下:
知识点:
1. 数字认知:认识数0-100,数的读法和写法。
2. 数字比较:学习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
3. 数字的组成:认识十位数和个位数,数字的十位和个位的表示方法。
4. 加法:学习简单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5. 减法:学习简单的减法运算,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则。
6. 量的认知:学习认识长度、容量、重量等基本度量单位。
7. 数的排列组合:学习数的排列组合,掌握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
重难点:
1. 数字的认知和大小比较是孩子们最初的难点,需要多进行练习和游戏来巩固。
2.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些孩子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理解和掌握。
3. 量的认知中的单位转换和度量单位的换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题目类型:
1. 数字认知题:比如填空写出数的读音、写出正确的数字等。
2. 大小比较题:比如用符号>、<、=来比较大小。
3. 加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加法运算结果。
4. 减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减法运算结果。
5. 数量判断题:比如给出一些物品的图片或描述,选择数量最多的一个。
6. 单位换算题:比如将一些物品的数量进行换算,比如换算成个、打、袋等单位。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排列组合题:比如给出一些数字,让孩子们组合出多个不同的数字。
二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一、数与代数。
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例如:34 + 28,先算4+8 = 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再算3+2+1 = 6,结果是62。
-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例如:56 - 29,先算16 - 9 = 7,再算4 - 2 = 2,结果是27。
2. 表内乘法(一)和(二)-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3+3+3+3 = 3×4 = 12。
- 乘法口诀:- 1 - 5的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6 - 9的乘法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九九八十一。
要熟练背诵,并且能根据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如7×8 = 56(七八五十六)。
- 乘加、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如:3×4+2 = 12 + 2 = 14,4×5 - 3 = 20 - 3 = 17。
二、图形与几何。
1. 角的初步认识。
-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 直角: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 锐角和钝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 长度单位。
- 厘米和米: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
1米 = 100厘米。
- 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
三、综合实践活动。
1. 认识时间。
-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
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 1时 = 60分。
能准确认读几时几分,例如3时15分,时针过了3,分针指向3,表示3时15分。
2. 搭配(一)- 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例如用1、2、3组成两位数,有12、13、21、23、31、32这6种情况。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数的认识1. 数的认识数是认识事物数量多少的一种表示方法。
学习数要从日常生活中认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
2. 数的读写掌握数字的读写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要正确书写和读出数字,认识千以内的数。
3. 大小比较学会比较大小。
初步形成对数的大小、大小关系的概念。
4. 数的拆分学习数的拆分,能用10以内的数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法1. 十以内的加法学习十以内的加法计算,加法口诀,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训练。
2. 计算练习进行加法计算练习,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加法计算。
三、减法1. 十以内的减法学习十以内的减法计算,减法口诀,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训练。
2. 计算练习进行减法计算练习,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减法计算。
四、整数1. 认识整数学习认识负整数,初步构建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概念。
2. 整数的加减法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整数的运算法则。
五、数的应用1. 长度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初步进行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2. 重量学习认识重量单位,初步进行重量的比较和计算。
3. 时间学习认识时间单位,初步进行时间的比较和计算。
4. 金钱学习认识人民币的基本面额和单位,进行简单的金钱计算。
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数的认识、加法、减法、整数和数的应用展开。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点归纳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记知识点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1米=100厘米。
(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
(4)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是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上学期的数学知识点主要包括:
1. 加法和减法: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和列竖式计算。
2. 数的读写和认识:认识0-100以内的数字,能正确读写数字,并能进行简单的数的
比较与排序。
3. 10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相加和相减,学习10以内的进位加
法和退位减法。
4. 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律。
5. 简单的乘法口诀:掌握2、3、4、5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于实际的计算。
6. 10以内的数的乘法和除法:通过图形、分组等简单的实物模型,初步认识并计算
10以内的乘法和除法。
7. 术语的认识:学习并理解“数轴”、“大于”、“小于”、“相等”等数学术语的
意义。
8. 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一些实际的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二年级上学期的数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
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字概念和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整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整理一、加减法1.1 加法定义加法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运算,指合并两个或多个值,得到其总和的过程。
重要概念•加数:加法中参加运算的数。
•被加数:加法中被加的数。
•和:加法运算的结果。
加法性质•加法满足交换律。
•加法满足结合律。
•加上零数不变。
1.2 减法定义减法是一种基本的运算,是将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得到差的过程。
重要概念•被减数:减法中被减的数。
•减数:减法中减去的数。
•差:减法运算的结果。
减法性质•减法不满足交换律。
•减法不满足结合律。
•减去零数不变。
二、乘除法2.1 乘法定义乘法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运算,指按照指定的次数重复自加。
重要概念•乘数:乘法中参加运算的数。
•被乘数:乘法中被乘的数。
•积:乘法运算的结果。
乘法公式•乘法满足交换律。
•乘法满足结合律。
2.2 除法定义除法是一种基本的运算,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的过程。
重要概念•被除数:除法中被除的数。
•除数:除法中除以的数。
•商:除法运算的结果。
除法公式•除法不满足交换律。
•除法不满足结合律。
三、整数3.1 整数的概念整数是自然数、零和它们的相反数构成的数系统。
相反数•数a的相反数记为-a,满足a+(-a)=0。
3.2 整数的运算加减法整数的加减法遵循数学运算的通性。
乘除法整数的乘法同自然数的乘法一样。
但是,在整数的除法中,需要注意上下取整的问题。
四、长度计量4.1 厘米厘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之一,通常在三校、四校时学习。
4.2 毫米毫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之一,通常在三校、四校时学习。
4.3 数量比较通过对长度的比较,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数量比较的概念,为后期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时间计量5.1 秒秒是时间的计量单位之一,通常在二校、三校时学习。
5.2 分钟分钟是时间的计量单位之一,通常在二校、三校时学习。
5.3 地球自转对于日常生活中与时间相关的问题,学生学习地球自转是非常重要的。
六、面积计量6.1 平方厘米平方厘米是面积的计量单位之一,通常在三校、四校时学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数的认识1.1 自然数- 自然数由1开始逐个增加而无限延伸。
- 掌握自然数的阅读、写法和大小关系。
- 了解自然数的顺序关系,如前一个数、后一个数。
1.2 数字的拆解与合并- 通过分析数字的组成部分,将数字拆解成更小的数,可以更好地理解数的结构。
- 数字的合并将拆解的数重新组合在一起。
1.3 数的估算与比较- 通过合理的估算,可以在不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近似确定一个数的大小。
- 比较不等的数的大小,可以运用大、小、等于等比较词语。
2. 加法与减法2.1 加法的认识与运算- 了解加法的基本定义和符号。
- 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包括正常顺序计算和加数交换律。
2.2 减法的认识与运算- 了解减法的基本定义和符号。
- 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包括正常顺序计算、减数与被减数的交换律。
2.3 加法与减法的综合运用- 运用加法与减法进行综合运算。
- 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问题。
3. 数的应用3.1 衡量长度- 研究用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步、手掌、筷子等非标准单位。
- 掌握用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厘米、分米、米等。
3.2 时间的认识与计算- 研究用自然单位表示时间,如日、月、年等。
- 掌握基本的时间单位换算,如小时、分钟、秒等。
3.3 数与图形- 辨别几何图形的特征。
- 通过数学表达符号和词语描述几何图形。
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4.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学会用表格、柱状图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数据。
- 整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清楚与准确。
4.2 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数据的一些特征。
- 通过图表等方式,对数据进行直观的总结。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数学。
请在学习中多加实践和巩固,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长度单位1. 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2)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一般把物体的左边和右边看作端点,物体的长度就是左边的刻度数和右边的刻度数的和。
2. 线段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线。
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一直画到需要的长度为止。
3. 尺子的刻度尺子上面有许多的刻度,每一个刻度表示1厘米或者1米。
尺子上的字母表示测量时所用的单位。
如C表示用的是厘米的单位,M表示用的是米的单位。
二、角的认识1. 角的概念。
由一点出发,从不同的方向画线,就形成了一个角。
2. 认识角。
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
3. 角各部分的名称。
顶点、边、边。
4.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5. 直角的认识。
角的大小是90°的角就是直角。
在直角的顶点处标上直角记号“∠”。
6. 判断直角的方法。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使三角板的直角和这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观察这个角是不是90°,如果是90°,这个角就是直角。
7. 画直角的方法。
在直角的顶点处标上直角记号“∠”,再在直角的两条边上分别画出90°的标记,从而可以确定直角的范围。
三、乘法的初步认识1. 相同加数相加的形式可以用乘法表示。
如:5+5+5=5×3=15。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看作因数,相同加数看作积。
如:5+5+5=15可以看作(3个5)相加或(5个3)相加,用乘法表示为3×5=15或5×3=15。
2. 乘法算式的读法:如3×4=12读作“3乘4等于12”,也可以读作“3的4倍是12”或“4的3倍是12”。
3.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所得的结果叫做积。
如:3×4=12中,3和4是乘数,12是积。
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知识点
一、长度单位
1. 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cm)和米(m)。
2.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 1 米 = 100 厘米
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例如:25 + 18 = 43
2.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当 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例如:56 18 = 38
三、角的初步认识
1.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表内乘法(一)
1.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例如:3 + 3 + 3 + 3 = 3 × 4
2. 乘法算式的读法:例如2×3 = 6,读作 2 乘 3 等于 6。
五、观察物体(一)
1.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 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六、表内乘法(二)
1. 熟记乘法口诀。
2. 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认识时间
1.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是分针,走得慢的是时针。
2. 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钟,走一大格是 5 分钟,走一圈是 60 分钟。
3. 时针走一大格是 1 小时,走一圈是 12 小时。
4. 1 时 = 60 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及知识要点大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1.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书第二面:人们用了身体哪些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1)拃(zha)。
一拃大约10~15厘米(2)脚的长度。
(3)两手臂张开的长度。
用人的身体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有什么缺点?因为人与人之间身体高矮不同,拃、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
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1.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2.厘米可以用cm表示。
3.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5.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 100厘米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
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
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4.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5.厘米可以用cm表示。
6.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6.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 100厘米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
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据。
1.大树高8()。
2.楼房高80()。
3.操场的长80()。
篮球场长60()。
4.教室长8()。
5.黑板长4()。
6.书桌高80()。
7.数学书封面长约26()、宽约18()。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一、数的认识1.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表示事物数量多少的符号。
认识1-100之间的整数。
2.用数目读出0-100的数字。
3.认识顺序数:指出给定的数在1-100之间所处的位置。
4.认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二、数的合成与分解1.数的合成:将两个数按顺序放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数。
2.数的分解:将一个数分解成多个部分,找出所有的组合。
三、算术运算1.加法:认识加号、加法公式,并进行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计算。
2.减法:认识减号、减法公式,并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计算。
3.加减法混合运算:进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混合运算。
四、数的整理与比较1.数的整理:将一堆数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数的比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五、数的运算规律1.数的两种表达形式:用数字和用物体表示数。
2.数的交换律:加法和乘法运算中,交换运算顺序不改变结果。
3.数的结合律:加法和乘法运算中,括号的位置可以改变。
4.数的分配律:乘法和减法运算之间的关系。
六、几何图形1.认识二维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2.图形的边与角:认识图形的边和角。
七、长度与重量1.长度的认识:认识厘米、米,比较和测量长度。
2.重量的认识:认识千克、克,比较和测量重量。
八、时间1.小时与分钟:理解小时和分钟的关系,学习读钟。
2.时间的先后:比较时间的先后顺序。
九、数据收集2.数据的整理与处理:按照规定要求整理和处理数据。
以上就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共计1200字以上。
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可打印数学
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可打印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涵盖了多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汇总,便于学生复习和家长辅导。
1. 整数的认识与运算- 掌握100以内的整数,包括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 学习整数的加减法,包括进位加法和借位减法。
- 理解整数的乘法口诀,能够熟练进行表内乘法。
2. 几何图形的认识- 识别和区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 学习图形的对称性,了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
- 掌握图形的拼接和组合,能够用基本图形拼出复杂的图形。
3. 长度单位和测量- 认识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 学习使用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测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4. 时间的认识- 了解钟表的基本构造,能够读出时间。
- 掌握小时、分钟和秒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 学习时间的推算,如计算经过的时间或结束的时间。
5. 货币的认识和计算-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如元、角、分。
- 学习货币的换算,如元和角、分之间的转换。
- 掌握货币的加减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
6.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学习如何收集数据,包括分类和计数。
- 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图。
- 理解数据的意义,能够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7. 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结果。
- 培养解决问题时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将能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汇总,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数学能力。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认识数字0-100二、认识简单的数学符号三、加法初步四、减法初步五、认识图形六、物品的分类与统计七、认识时间与钟表八、认识长度和重量九、认识会计算的器具十、认识数字的序号和大小比较一、认识数字0-100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数字0-100之间的认读和写法,并能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场景理解数字大小之间的关系。
比如,1和10的大小差别,50和60的大小比较等。
二、认识简单的数学符号认识加号“+”、减号“-”、等于号“=”等简单的数学符号,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和用途。
比如,1+2=3,3-1=2,4=4等。
三、加法初步初步了解加法运算,例如:1+1=2,2+2=4,3+1=4等。
并且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加法运算,如购物、数钱等。
四、减法初步初步了解减法运算,例如:2-1=1,4-2=2,5-3=2等。
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减法运算,如找钱、拼图等。
五、认识图形认识常见的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通过观察和画图的方式,学习图形的名称、性质和特点。
六、物品的分类与统计学会将物品分类,比如颜色、大小、形状等等,以及通过观察和数数的方式,学习物品数量的概念,如一组、两组、三组等。
七、认识时间与钟表认识时针、分针、秒针的作用与指示时间,能够看懂数字式时间和钟表式时间,并能学习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时间的概念。
八、认识长度和重量认识长度和重量的概念,学会用不同单位度量长度和重量。
比如米、厘米、千克、克等单位。
九、认识会计算的器具学会使用简单的计算器、秤等工具,理解这些器具的作用和用途,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这些器具的使用方法。
十、认识数字的序号和大小比较认识数字的序号和大小比较,能够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如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哪个数字在哪个数字之后等。
例如:2比1大,3比2大,10比2大等。
很抱歉,我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并不能撰写那么长的文章,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有关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更深入的知识点和实用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1.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书第二面:人们用了身体哪些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1)拃(zha)。
一拃大约10~15厘米(2)脚的长度。
(3)两手臂张开的长度。
用人的身体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有什么缺点?因为人与人之间身体高矮不同,拃、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
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1.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2.厘米可以用cm表示。
3.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5.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100厘米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
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
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4.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5.厘米可以用cm表示。
6.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6.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100厘米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
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据。
1.大树高8()。
2.楼房高80()。
3.操场的长80()。
篮球场长60()。
4.教室长8()。
5.黑板长4()。
6.书桌高80()。
7.数学书封面长约26()、宽约18()。
8.新华字典厚6()。
9.兰兰身高132()。
10.小鸟的脚印长约1()。
11.课桌宽40(),长约()厘米。
12. 小明家到学校400()。
13. 鳄鱼身长5()。
14. 长颈鹿身高6()。
15. 火柴梗长估计()厘米。
16. 回形针长大约3()。
17. 手掌宽大约8()。
18. 永斌一步的长度大约()厘米。
19. 灯管长()厘米。
20. 跳绳长2()。
二、计算。
1米- 1厘米= 1米25厘米+ 2米=40厘米+ 4米= 10米+ 5厘米= 1米40厘米- 50厘米= 96厘米- 58厘米=82厘米- 43厘米= 64厘米- 43厘米=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知识要点1.指出下面角的名称。
2. 在纸上分别画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并分别标出各自的名称。
3. 数一数,各个图形中有几个角,观察仔细。
(1)有()个角,(2)有()个角,(3)有()个角,(4)有()个角,(5)有()个角,(6)有()个角。
.4. (1)以A为顶点,画一个直角。
2)以A点为顶点,画一个比图中的角大的角。
(3)以A为顶点,画一个比图中的角小的角。
.5..6. 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几时成直角?有两个特定时刻如下:7. 判断下面的说法对不对,对的打“√”号,错的打“×”。
(1)下图中有4个直角。
()(2)三角板中最大的角就是直角。
()(3)黑板上的直角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同样大。
()(4)有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角。
()(5)把一个三角形纸片剪掉一个角,还剩下两个角。
()(6)角的两边越短,这个角就越小。
()(7)再放大镜下面看角,角会变大。
()(8)画角时,先画顶点,再画两边。
()(9.)钝角> 直角> 锐角大。
()(10). 锐角< 直角< 钝角。
()(11).如果把角的两边延长,这个角也随着变大。
()(1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大小有关系,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13). 方桌面有四个直角,圆桌面一个角也没有。
()(14). 球面没有角。
( )(15) 下图中有8个角,其中有2个直角,5个锐角,一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学习的角,叫平角。
( )8. 将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剪(切)一个角的问题。
讨论如下9.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方向去看,看到的样子是不相同的。
从高空向下看,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底下向上看......我们要像达芬奇学画鸡蛋那样仔细观察,达芬奇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1000个鸡蛋里面,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
你发现鸡蛋的形状怎样?《书》68面~71面,《练习册》32~34面,《期末冲刺》25面~28面认真复习看一看,做一做。
第七单元 量一量,比一比一、 常见大约数据1人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
2教室长大约10米 3 讲台大约长1米 4 鳄鱼大约长6米 5 长颈鹿身高6米( )个钝角( )个直角( )个锐角(1)(2)(3)6 鸵鸟身高2米50厘米7 企鹅身高1米30厘米8 鲸鱼身长26米(相当于3间我们这样的教室长度)9 巨蟒身长10米10 壁虎身长12厘米复习表内乘法一、结合下面的算式,说一说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A5+9+7+5+3=B5+5+5+5+5+5=(加数不是相同的,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5x 6=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6X 5=上面两个乘法算式用的是同一句口诀:五六三十。
5X6读作五乘六或六乘五。
5X6=30读作五乘六等于三十或六乘五等于三十2. 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
3+3+3+3+3=()×( )6+6+6+6 =( ) ×( )8+8+8+8+8 = ( ) ×( )3.把下面的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4×3=2×5=3×5=4.看图写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1.2.用加法算:用乘法算:或:2 . 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6,积是多少?3 . 7个6相加和是多少?4. 7和6相加和是多少?5. 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6. 一个因数是3,另一个因数是7,积是多少?7. 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8,它们的和是多少?8. 一个乘数是4,另一个乘数比它多4,另一个乘数是多少?它们的积是多少?9. 一个乘数是9,另一个乘数比它少2,另一个乘数是多少?它们积是多少?10. 两个因数都是8,它们的积是多少?11. 猜一猜,一个数和他自己相乘,积是49.这个数是()。
二、看图写算式并计算。
1.1.4和7相加,算式是4和7相乘的算式是或2. 6厘米+6厘米+ 6厘米+6厘米+6厘米=()厘米×( )=( )厘米3. 8厘米×6=()厘米4.6×7和7×6的口诀都是(),三九二十七的算式可以这样写:也可以写成:生活中的数学1. 一根跳绳2元,一个皮球6元,一个毽子3元。
(1)买一个皮球和一根跳绳一共需要多少元?解:答:(2)买9个皮球和7根跳绳一共需要多少钱?(3)买3个毽子和一个皮球一共需要多少钱?解:答:2.3位杂技演员表演“顶碗”,每人都要顶7个碗。
(1)3人一共要顶几个碗?解:答:(2)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一个人还要顶几个碗?3人一共还要顶几个碗?解:答:3.两个小组浇树,第一小组有8个同学,每人浇了7棵树,第二小组比第一小组少浇了6棵树。
第二小组浇了多少棵树?解:答:3.巴士限坐9人,家用轿车限坐5人。
(1)4辆巴士最多能坐多少人?2)6辆家用轿车最多能坐多少人?(3)有50人3辆巴士和4辆家用轿车能坐得下去吗?分析:每辆巴士坐9人,3辆巴士要坐9×3=27(人);每辆家用轿坐5人,4辆家用轿车要坐5×4=20(人),3辆巴士和4辆家用轿车一共要坐(9×3 + 5×4)人,算出结果之后比较比较就知道能否坐得下去。
解:答:1.二年级举行摄影展览。
如果每个班要选出8张照片,6个班一共要选多少张照片?2.二年级举行摄影展览。
如果二(1)班要选出8张照片,二(2)要选出6张照片,一共要选多少张照片?3.小明和伙伴们租了两条船,一条坐了4人,另一条坐了6人,一共有多少人?4.小明和伙伴们租了两条船,每条坐了4人,一共有多少人?5.刘奶奶家养了两种不同的鸡,一种有3只,另一种有6只。
还养了3种不同的鸭子,每种有6只。
(1)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鸡?(2)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鸭子?(3)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6.小林家阳台上的地砖,横着看每行是4块,竖着看每列是6块。
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如下图7.(1)汉字“木”的笔画是()画,汉字“森”字的笔画数是()×()= ()画。
(2)词语“森林”的笔画一共是几画?算式是:4×()=8.(1)汉字“口”的笔画是()画,汉字“品”字的笔画数是()×()=()画。
(2)词语“品德”的笔画数一共是多少?算式是:()×()+()=9. 汉字“日”的笔画是()画,“晶”(jin)字的笔画数是()×()=()画。
10. “人”字的笔画数是()画,“众”字的笔画数是()×()=()画。
词语“大众”的笔画数一共是多少?算式是:11. “淼”字的笔画数是()×()=()画。
1213 .14.(1)5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2)5和6相加的和是多少?15.(5) 9朵4瓣的和1朵3瓣的花共有多少个花瓣?(6)4朵3瓣的和7朵5瓣的花共有多少个花瓣?16.(1)一辆小汽车有( )个车轮,8辆小汽车共有多少个车轮? 解: 答:(3) 4辆小汽车和3辆三轮车共有多少个车轮? (4)五辆三轮车和一辆小汽车共有多少个车轮?(5)一辆三轮车和三辆小汽车共有多少个车轮?17. 每只小猫钓6条小鱼,8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用加法算,算式是:用乘法算,算式是:(2)一辆三轮车有( )个车轮,5辆三轮车有多少个车轮?解: 答: 叶林伟、王家濠、何静逸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2.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练习:1. 用竖式计算。
50+36= 7+53= 8+65= 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