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小学学习数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通读课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同时在通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意识。
下面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
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①……和……一共…….?②……比……多多少/几……?③……比……少多少/几……?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
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
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厘米和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cm”表示。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 米= 100 厘米2、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把尺子的刻度 0 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物体的长度=末端刻度起始刻度3、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画线段时,从尺子的刻度 0 开始画起,画到几厘米的地方,线段就长几厘米。
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2、减法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当 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组成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3、直角像三角尺上的直角就是直角。
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四、表内乘法(一)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乘法算式: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如 3 + 3 +3 + 3 = 12 可以写成 3×4 = 12 或 4×3 = 12。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两边的数叫做因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
3、 1 6 的乘法口诀要熟练背诵 1 6 的乘法口诀,能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和得数。
五、观察物体(一)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可能看到长方形或正方形。
从任何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圆柱,可能看到圆形或长方形。
从任何角度观察球,看到的都是圆形。
六、表内乘法(二)1、 7 9 的乘法口诀熟练背诵 7 9 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含二年级数学上下册全部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含二年级数学上下册全部知识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进率关:1毫米=0.1厘米;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
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14.1—6的乘法口诀1×1=11×2=2 2×2=41×3=3 2×3=6 3×3=91×4=4 2×4=8 3×4=12 4×4=161×5=5 2×5=10 3×5=15 4×5=20 5×5=25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15.7——9的乘法口诀1×7=7 2×7=14 3×7=21 4×7=28 5×7=35 6×7=42 7×7=49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1.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长度单位1. 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5是5厘米。
2.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尺子的起点要对准物体的左端。
3. 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4.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或只有减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要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3. 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
5.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用加法。
6. 在连加或连减的算式里,交换加数或减数的位置,和与差不变。
7. 连加: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加第三个数。
连减:先算前两个数的差(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再减去第三个数。
三、角的初步认识1. 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2条边。
2. 从一点起,画2条线段就成了一个角。
通常把这点叫做角的顶点,把这两条线段叫做角的边。
3.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 用直尺画角时,要在纸上线段交会处标上角的记号(通常是顿号)。
画角时要记住画角的步骤:先画顶点再画边。
5. 角的大小是测量出来的,通常用一个量角器来测量一个角的大小。
中心点对顶点,0度线对一边,一边内角插一边,读数要领要记全。
量角时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0度线对准角的一边,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6. 每个量角器上都把内圈刻度(从小到大)和外圈刻度(从大到小)分别标为0°~180°。
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按照内外圈从大到小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读数。
7. 计算角的大小可以从直观图形上估计,也可用量角器来测量。
计算角的大小一般采用度、分、秒制。
如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是30°16’,它就是30°+9分/60+3分/3600-16’=30°15’44”,化成最简就是30°15’4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型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
型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重难点和题目类型总结如下:
知识点:
1. 数字认知:认识数0-100,数的读法和写法。
2. 数字比较:学习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
3. 数字的组成:认识十位数和个位数,数字的十位和个位的表示方法。
4. 加法:学习简单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5. 减法:学习简单的减法运算,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则。
6. 量的认知:学习认识长度、容量、重量等基本度量单位。
7. 数的排列组合:学习数的排列组合,掌握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
重难点:
1. 数字的认知和大小比较是孩子们最初的难点,需要多进行练习和游戏来巩固。
2.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些孩子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理解和掌握。
3. 量的认知中的单位转换和度量单位的换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题目类型:
1. 数字认知题:比如填空写出数的读音、写出正确的数字等。
2. 大小比较题:比如用符号>、<、=来比较大小。
3. 加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加法运算结果。
4. 减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减法运算结果。
5. 数量判断题:比如给出一些物品的图片或描述,选择数量最多的一个。
6. 单位换算题:比如将一些物品的数量进行换算,比如换算成个、打、袋等单位。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排列组合题:比如给出一些数字,让孩子们组合出多个不同的数字。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数的认识1. 数的认识数是认识事物数量多少的一种表示方法。
学习数要从日常生活中认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
2. 数的读写掌握数字的读写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要正确书写和读出数字,认识千以内的数。
3. 大小比较学会比较大小。
初步形成对数的大小、大小关系的概念。
4. 数的拆分学习数的拆分,能用10以内的数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法1. 十以内的加法学习十以内的加法计算,加法口诀,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训练。
2. 计算练习进行加法计算练习,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加法计算。
三、减法1. 十以内的减法学习十以内的减法计算,减法口诀,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训练。
2. 计算练习进行减法计算练习,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减法计算。
四、整数1. 认识整数学习认识负整数,初步构建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概念。
2. 整数的加减法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整数的运算法则。
五、数的应用1. 长度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初步进行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2. 重量学习认识重量单位,初步进行重量的比较和计算。
3. 时间学习认识时间单位,初步进行时间的比较和计算。
4. 金钱学习认识人民币的基本面额和单位,进行简单的金钱计算。
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数的认识、加法、减法、整数和数的应用展开。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问点归纳二年级上册学问点概括总结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间隔上的根本单元,是人类为了标准长度而制定的根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千米〔〕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非常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或、㎜〕进率关:1毫米=0.1厘米;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到达了10的状况下,那么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
6可以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需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1不可以减去2,所以必需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一样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6的乘法口诀扩展资料:一条射线围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第1篇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分米米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进率关:1毫米厘米;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
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
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第2篇培养下面两个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人有在学习新知识后及时练习便不容易忘掉,如果不及时练习,就很容易遗忘的记忆规律。
因此,巩固当天所学,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很有必要。
对于这点,我要求学生作到:做作业前,先看课本回顾一下当天所学的知识,然后再做作业,还要做到“三到一检查一签字”。
“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睛看清题目,心里想着计算,手要把答案写得正确、美观;“一检查一签字”:做完作业后,仔细检查有没有出错,有错要及时订正,最后再让家长签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点归纳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记知识点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1米=100厘米。
(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
(4)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是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数的认识1.1 自然数- 自然数由1开始逐个增加而无限延伸。
- 掌握自然数的阅读、写法和大小关系。
- 了解自然数的顺序关系,如前一个数、后一个数。
1.2 数字的拆解与合并- 通过分析数字的组成部分,将数字拆解成更小的数,可以更好地理解数的结构。
- 数字的合并将拆解的数重新组合在一起。
1.3 数的估算与比较- 通过合理的估算,可以在不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近似确定一个数的大小。
- 比较不等的数的大小,可以运用大、小、等于等比较词语。
2. 加法与减法2.1 加法的认识与运算- 了解加法的基本定义和符号。
- 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包括正常顺序计算和加数交换律。
2.2 减法的认识与运算- 了解减法的基本定义和符号。
- 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包括正常顺序计算、减数与被减数的交换律。
2.3 加法与减法的综合运用- 运用加法与减法进行综合运算。
- 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问题。
3. 数的应用3.1 衡量长度- 研究用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步、手掌、筷子等非标准单位。
- 掌握用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厘米、分米、米等。
3.2 时间的认识与计算- 研究用自然单位表示时间,如日、月、年等。
- 掌握基本的时间单位换算,如小时、分钟、秒等。
3.3 数与图形- 辨别几何图形的特征。
- 通过数学表达符号和词语描述几何图形。
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4.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学会用表格、柱状图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数据。
- 整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清楚与准确。
4.2 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数据的一些特征。
- 通过图表等方式,对数据进行直观的总结。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数学。
请在学习中多加实践和巩固,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长度单位1. 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2)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一般把物体的左边和右边看作端点,物体的长度就是左边的刻度数和右边的刻度数的和。
2. 线段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线。
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一直画到需要的长度为止。
3. 尺子的刻度尺子上面有许多的刻度,每一个刻度表示1厘米或者1米。
尺子上的字母表示测量时所用的单位。
如C表示用的是厘米的单位,M表示用的是米的单位。
二、角的认识1. 角的概念。
由一点出发,从不同的方向画线,就形成了一个角。
2. 认识角。
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
3. 角各部分的名称。
顶点、边、边。
4.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5. 直角的认识。
角的大小是90°的角就是直角。
在直角的顶点处标上直角记号“∠”。
6. 判断直角的方法。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使三角板的直角和这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观察这个角是不是90°,如果是90°,这个角就是直角。
7. 画直角的方法。
在直角的顶点处标上直角记号“∠”,再在直角的两条边上分别画出90°的标记,从而可以确定直角的范围。
三、乘法的初步认识1. 相同加数相加的形式可以用乘法表示。
如:5+5+5=5×3=15。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看作因数,相同加数看作积。
如:5+5+5=15可以看作(3个5)相加或(5个3)相加,用乘法表示为3×5=15或5×3=15。
2. 乘法算式的读法:如3×4=12读作“3乘4等于12”,也可以读作“3的4倍是12”或“4的3倍是12”。
3.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所得的结果叫做积。
如:3×4=12中,3和4是乘数,12是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重点、难点、知识总结
(4、3)2、能3用、54的的乘乘法法运口算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 2、3、4 的乘法口诀的编 制过程, 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 条理的思 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
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
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 米=100 厘米 100 厘米=1 米。
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 式。3、口算
(7×17)=( 3)×2八=5二×十4=四1×3 = 4×9=2×9= 4×3= 2×3= 9×9= 2×7= 1×9= 3×8= (2)七( )六十三
6×1= 8×8= 6×5= 5×7= 5×1= 2×2=
5×8 = 2×4= 5×2= 2×5= 6×2= 2×6=
(2)掌握 7 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8感、受“数倍学”的的趣意味义性及和应价用值性。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 倍数关系,
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 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 的数学问题 ,9发、展8应的用乘数法学口的诀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 8 的 乘法口诀 。
二年级上册数学 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2024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认识数1. 自然数:从1开始的数,用来计数。
2. 整数:包括自然数、0和负自然数。
3. 数字的阅读与写法:熟练掌握数字的阅读与写法。
4. 数的比较: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第二单元:加法与减法1. 加法的定义与性质: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数的相加与相减:掌握两个数的相加与相减。
3. 进位与退位法: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通过进位和退位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
第三单元:幂1. 幂的概念:理解幂的含义,掌握幂的写法与读法。
2. 乘方的运算:通过乘方解决简单的幂运算。
3. 幂的性质:理解幂的乘法性质、相反数和零的幂的特殊性质。
第四单元:数的顺序关系和大小比较1. 数的顺序关系:掌握数的顺序关系,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2. 数的估算:使用数的顺序关系估算数的大小。
3. 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完成数的大小比较。
第五单元:数的拆分与组合1. 数的拆分:将一个数拆分成若干部分。
2. 数的组合:将若干数相加得到一个数。
3. 数的问题:通过数的拆分与组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乘法与除法的基本概念1. 乘法的定义与性质: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乘法的计算:掌握两个数的相乘。
3. 除法的定义与性质: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性质。
4. 除法的计算:掌握两个数的相除。
第七单元:分数的认识1. 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含义,包括分子、分母和整体的概念。
2. 分数的比较: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3. 分数的读法与写法:熟练掌握分数的读法与写法。
第八单元:分数的计算1.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3. 分数的化简:将一个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
以上是2024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米和厘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
2.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3.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cm”表示;4.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5.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6.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1)物体左端对准刻度0时,物体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物体两端对着的刻度相减,得到的差也是物体的长度7.线段是直的,两端各有一个点,可以用来测量长度。
8.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9.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组成的,正方形是由4条线段组成的10.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当物体比较长或高时,通常用“米”作单位;当物体比较短或矮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1.加法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2.减法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上退1当10。
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3.连加连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4.加减混合: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5.解决问题:(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3)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2、求出中间量3、根据中间量求出答案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边角有1个顶点,2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顶点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3.认识直角(1)定义: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角。
(2)判断: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两条直角边。
与角的顶点及两边对应看是否重合,如果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进率关:1毫米=0.1厘米;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
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14.1—6的乘法口诀扩展资料:1.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