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重难点解决策略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精神实质。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意识。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批判错误态度的针对性和深刻性。
(2)正确看待和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应该如何取舍?是全盘接受,还是一概排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看看他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思路和方法。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对革命文化进行疯狂的“围剿”。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表现出了种种错误的态度。
鲁迅先生针对这些错误,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思想价值。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
(2)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对鲁迅先生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运用。
(2)鲁迅先生文学语言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出本课主题《拿来主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讲解(1)讲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特点,进行鉴赏。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观点的认识。
(2)选取一段课文,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6. 总结拓展(1)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观点的认识。
2. 选取一段课文,进行文学鉴赏,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提出的具体例子,如“大宅子”的比喻,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和鲁迅的讽刺手法。
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认识“拿来主义”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掌握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难点: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2.重点: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拿来主义》原文。
2.课件:文章结构分析、论证方法示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拿来主义”吗?它是什么意思?2.简要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鲁迅的观点。
二、阅读课文1.同学们自由阅读《拿来主义》,注意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三、课堂讲解1.讲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展示论证方法。
a.例证法:以“大宅门”为例,阐述“拿来主义”的内涵。
b.类比法:将“拿来主义”与“送来主义”进行对比,揭示其危害。
c.反证法:通过反驳“送去主义”,论证“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针对文章内容,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二、课堂练习1.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道论证题,让学生现场作答。
2.收集学生答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拿来主义”?2.举例说明“拿来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三课时一、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
二、课后作业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议论文。
2.收集有关“拿来主义”的资料,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教学反思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掌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欣赏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方法,欣赏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文化观,把握“拿来主义”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拿来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思考。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词、难句。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观点。
2.分析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3.欣赏文章语言特色,如讽刺、幽默等。
1.学生就“拿来主义”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讲解1.讲解鲁迅的文化观,分析其对“拿来主义”的批判。
2.分析“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区别。
3.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大抵是如此,然而这绝不能为训”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就“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利弊展开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四、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文章观点。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拿来主义”的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批判性思维。
1.讲解鲁迅的批判性思维,分析其对“拿来主义”的批判。
2.分析文章中的批判性语句,如“我们要的是这样的‘拿来主义’”等。
3.讲解文章中的创新意识,如“我们要自己来创造”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就文章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展开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析鲁迅先生的独特文风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题目,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分析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
3.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句子,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探讨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
(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感悟。
2.阅读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分析其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体现了批判性思维。
4.不足之处:(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无法深入讲解。
(2)在分析文章难点句子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
(3)课后作业布置较少,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进措施:1.优化课堂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对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增加课后作业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拿来主义教案8篇
拿来主义教案8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的胸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体会其在当前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学习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具体所指,以及各种喻体所对应的本体。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思路。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讲授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如背景知识和较难的概念,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文化交流情境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神奇的“文化魔术”。
(拿出一个神秘的盒子)这个盒子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文化百宝箱。
现在,我要从里面变出一些神奇的东西。
(从盒子里依次拿出代表不同文化的小物件,比如一个京剧脸谱、一个日本动漫手办、一个欧洲中世纪骑士的小盾牌、一张美国摇滚乐队的海报) - 你们看,这些东西都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
这个京剧脸谱,承载着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色彩斑斓,每一笔每一划都有故事;这个日本动漫手办呢,代表着日本动漫文化,深受大家喜爱,里面有热血的冒险、动人的情感;这个欧洲骑士小盾牌,能让我们联想到中世纪的欧洲文化,有英勇的骑士、神秘的城堡;还有这张美国摇滚乐队海报,那强烈的节奏和自由的精神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体现。
《拿来主义》重难点突破
《拿来主义》重难点突破1.本文题目为“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谈起?议论文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写的,一般先摆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者先批驳错误的观点,再旗帜鲜明地提出正确的观点。
只要弄明白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以及它们和“拿来主义”的关系,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现形式虽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脉相承的。
“闭关主义”是因,“送去主义”是果。
正是因为满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失败,才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卖国求荣的“送去主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古今反动派由盲目排外到媚外投降的历史,揭示出“闭关”“送去”的危害。
在对这惨痛的历史进行批判后,再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是为了烘托。
“闭关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弊端愈多,批之愈深,就愈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2.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内涵的?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地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是抽象的理论问题,作者运用比喻形象说理。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地吸收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作者运用比喻说理,以小喻大,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提高阅读和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鲁迅的爱国情怀,理解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作者鲁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思考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解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拿来主义》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分析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案例分析:以《拿来主义》为例,分析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难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引入《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15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10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对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6. 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文化交流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
3.学习鲁迅的语言风格和批判精神,培养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拿来主义的内涵和论证方法分析。
2.难点: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文化交流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课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当时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
3.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4.文本分析(1)分析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解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从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到提出“拿来主义”,分析其逻辑严密性。
(3)探讨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5.语言风格和批判精神体会(1)品味鲁迅的语言风格,如犀利、幽默、讽刺等,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即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6.现实意义探讨(1)结合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讨论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创新。
7.课堂讨论(1)你对拿来主义有什么理解和看法?(2)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拿来主义”?8.课堂小结总结课文的内容、论证方法和现实意义,强调鲁迅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贡献。
9.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中精彩的段落。
(2)写一篇关于文化交流的议论文,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的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中各种比喻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通过提问或讲述与“拿来主义”相关的事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5 分钟)
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3. 初读文本(10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标记出疑难问题。
4. 内容解析(15 分钟)
逐段分析文章内容,讲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5. 论证方法探讨(10 分钟)
分析文中运用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6. 小组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展开交流。
7. 总结(3 分钟)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强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8. 作业布置(2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短文或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应用。
语文教案-拿来主义
语文教案-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三)分析论证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拿来主义”?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实践演练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拿来主义”应用于现实生活?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具体实践方案。
3.教师点评学生的实践方案,给予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感悟文章。
五、课后作业2.学生预习下一课《祝福》,了解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观点,并学会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设计】1.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2.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
“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先破后立。即先指出对立观点的缺点不足甚至是错误,再顺势亮出自己的观点,其好处是使得观点的提出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技法点拨】
先破后立
定义:对敌论先加以批判驳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
优点:以立论为主,立论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比单纯立论的议论文内容丰富深厚,表现方法复杂,行文笔调富于变化而不呆板。
重难点解决策略表单
课题名称
《拿来主义》
内容与目标
教学重难点
提示:重点和难点不需分别填写,只填一个点即可。因为“重难点”是重点中的难点,它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1.通过对《拿来主义》的结构梳理,体会“先破后立”的逻辑思维方式。
2.将阅读获得的写作技巧迁移到议论文写作中去,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互通。
教学目标
提示:教学目标是教学欲达成的结果。本课例中,重难点问题的解决的教学的总目标,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理解或掌握的那些重难点知识、技能,以及要形成的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要求:①运用“先破后立”的写法。②角度自定,不少于800字。
说明:
请您上传一个或多个能够说明重难点解决的课堂视频片断。
同时,欢迎您上传课件PPT和其他相关文档。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拿来主义》,再次熟悉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文本写作思路,了解“先破后立”的写法特点。
3.掌握“先破后立”写法的操作方法。
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技术运用
一、课前引导
二、阅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三、课堂合作探究一:
四、课堂探究二:
五、“先破后立”在高考作文中的使用案例
(1)这两节连堂,我们需要完成三个一:回顾一篇课文,学习一种技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3.文章主体论述段落,即第8、9自然段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破立”使用时的变化:
可用于全篇,可用于局部,可先破后立,也可先立后破,甚至边破边立
常识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立:点明正面论点),然而事实是,中国的教育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却可以独缺“常识”。(破:列举现象)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于是当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会苦思冥想,然后告诉你不知道;问他青菜多少钱一斤,他说不知道;问他被子怎么叠,还是不知道。(破:从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角度)很难想象,一个连生活常识都不具备的学生,如何能进入科学的殿堂?(过渡句,使得破与立衔接自然)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举例论证,何等简洁)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立:再次重申正面观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是拿来主义,即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闭关主义的实质是惧外、排外,送去主义的实பைடு நூலகம்是崇洋媚外,卖国求荣,送来主义的实质是经济、文化侵略。这些主义都不利用中国人民的进步,文艺的兴盛,所以我们需要拿来主义。
问题探究
操作方法归纳
1.先破后立,难点在于“破”。请结合“送去主义”,谈谈鲁迅是如何完成“破”这一环节的。
“破”的方法:
摆现象、析本质、谈危害
2.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如果是一篇考场作文,你打多少分?为什么?
“破”与“立”的详略关系:
以立为主,破立结合。
“破”的内容要直击要害,“破”地彻底,“立”地才牢靠。
教学效果检测题
写作
一、实战训练
请从以下题目中任选其一,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论证片段。
(一)谈“冒尖”
提纲——(示例)
立:要敢于冒尖,敢为天下先,做新时代的先锋
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最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观点。
列表现:列举在这些谬论影响下怕冒尖的各种表现。
析实质:害怕冒尖,是因循守旧、苟且偷安,患得患失的表现,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表现。
谈危害:联系当前改革,分析冒尖对个人,特别是对国家、民族的危害
(二)论“成才”与“成人”
提纲——
立:
破:
列表现:
析实质:
谈危害:
二、学生展示。学生或教师点评。
三、学生根据点评,完成修改。教师再点评。
四、跟进训练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