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精品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人教a版数学必修1教案6篇

人教a版数学必修1教案6篇

人教a版数学必修1教案6篇人教a版数学必修1教案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问题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

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优质教案及习题精选(全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优质教案及习题精选(全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优质教案及配套精选练习(全套)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举例)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精选10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精选10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精选10篇)第一篇:数学初识教学目标:•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术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数学的定义和分类;•数学的起源和发展;•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结合小组讨论;•配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数学的发展历程;•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例子分析。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们对数学有什么认识吗?”2.课堂讲解:介绍数学的定义和分类,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展示自己对数学起源和发展的了解。

4.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数学的发展历程,以图表和视频的形式呈现。

5.实例分析:指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6.总结:通过课堂总结,巩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篇:函数与方程教学目标:•掌握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方程的定义和性质;•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使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使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结合实例演练;•小组合作学习;•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讲解:介绍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实例演练:通过具体的函数和方程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4.小组合作学习: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一系列与函数和方程相关的问题。

5.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6.总结:通过课堂总结,巩固学生对函数和方程的理解。

第三篇:三角函数初步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会计算三角函数的值;•熟练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精品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精品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精品教案全册课题:1.1集合的含义及表示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2)元素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N,{}N=,2,1,0(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2,1*=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0±±Z=1,2,,(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整数与分数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数R=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N*或N+、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2)互异性(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例如,由方程012=-x 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 (100)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2)a 与{a}不同:a 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 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格式:{x ∈A| P (x )}含义:在集合A 中满足条件P (x )的x 的集合例如,不等式23>-x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23|{>-∈x R x 或 23|{>-x x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是直角三角形x x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4、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⑴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如:集合},5,23,{2232y x x y x x +-+⑵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如:集合}1|),{(2+=x y y x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例 集合}1|),{(2+=x y y x 与集合}1|{2+=x y y 是同一个集合吗?答:不是}1|),{(2+=x y y x 是抛物线12+=x y 上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集合}1|{2+=x y y =}1|{≥y y 是函数12+=x y 的所有函数值(三) 有限集与无限集1、有限集2、无限集3、空集记作Φ,如:}01|{2=+∈x R x课 题:1.2子集 全集 补集内容分析在研究数的时候,通常都要考虑数与数之间的相等与不相等(大于或小于)关系,而对于集合而言,类似的关系就是“包含”与“相等”关系本节讲子集,先介绍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并引出子集的概念,然后,对比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得出真子集的概念以及子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本节课讲重点是子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回答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列举法、描述法、(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022|{23=+--x x x x {-1,1,2}②数字和为5的两位数} {14,23,32,41,50} (3)用描述法表示集合:}51,41,31,21,1{ }5,1|{*≤∈=n N n n x x 且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5)用列举法和描述法分别表示:“与2相差3的所有整数所组成的集合”}3|2||{=-∈x Z x {-1,5}问题:观察下列两组集合,说出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共性)(1)A={1,2,3},B={1,2,3,4,5}(2)A=N ,B=Q(3)A={-2,4},}082|{2=--=x x x B(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二、讲解新课:(一) 子集1 定义:(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 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记作:A B B A ⊇⊆或 ,A ⊂B 或B ⊃A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B A B x A x ⊆∈⇒∈,则若任意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 时,则记作A ⊆/B 或B ⊇/A注:B A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B(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B A ⊆,并且B A ≠,我们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读作A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4)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不同与同义;与如B A B A A B B A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A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 A 若A ≠Φ,则Φ 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A ⊆(6)易混符号①“∈”与“⊆”: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1,1R N N N ⊆∉-∈Φ⊆R ,{1}⊆{1,2,3}②{0}与Φ:{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如 Φ⊆{0}不能写成Φ={0},Φ∈{0}全集与补集1 补集:一般地,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即S A ⊆),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A C S ,即C S A=},|{A x S x x ∉∈且2、性质:C S (C S A )=A ,C S S=φ,C S φ3、全集:如果集合S 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U 表示课 题:1.3 交集、交集内容分析这小节研究集合的运算,即集合的交与并,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出A C S2.填空:若全集U={x|0≤x <6,X ∈Z},A={1,3,5},B={1,4},那么=A C U {0,2,4} =B C U {0,2,3,5}3.已知B={1,2,5,10},2}) 4有什么关系?图1图2如上图,集合A 和B 的公共部分叫做集合A 和集合B 的交(图1的阴影部分),集合A 和B 合并在一起得到的集合叫做集合A 和集合B 的并(图2的阴影部分).观察问题3中A 、B 、C 三个集合的元素关系易知,集合C={1,2}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即集合C 的元素是集合A 、B 的公共元素,此时,我们就把集合C 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问题:观察下列两组集合,说出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共性)(1)A={1,2,3},B={1,2,3,4,5}(2)A=N ,B=Q(3)A={-2,4},}082|{2=--=x x x B(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二、讲解新课: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 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交集. 记作A B (读作‘A 交B ’),即A B={x|x ∈A ,且x ∈B }.如:{1,2,3,6} {1,2,5,10}={1,2}.又如:A={a,b,c,d,e },B={c,d,e,f}.则A B={c,d,e}.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 并B ’),即A B ={x|x ∈A ,或x ∈B}).如:{1,2,3,6} {1,2,5,10}={1,2,3,5,6,10}.3、交集、并集的性质用文图表示(1)若A ⊇B,则A B=B, A B=B(2)若A ⊆B 则A B=A A B=A(3)若A=B,则A A=A A A=A (4)若A,B 相交,有公共元素,但不包含则A B A,A B BA B A, A B B (5) )若A,B 无公共元素,则A B=Φ(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从图中你能看出那些结论?):从图中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完全归纳以下性质,并用集合语言证明:1.交集的性质(1)A A=A A Φ=Φ,A B=B A (2)A B ⊆A, A B ⊆B .2.并集的性质(1)A A=A (2)A Φ=A (3)A B=B A (4)A B ⊇A,A B ⊇B B A (B)A BA联系交集的性质有结论:Φ⊆A B ⊆A ⊆A B .3. 德摩根律:(C u A) (C u B)= C u (A B),(C u A) (C u B)= C u (A B)(可以用韦恩图来理解).结合补集,还有①A (C u A)=U, ②A (C u A)= Φ.容斥原理一般地把有限集A 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对于两个有限集A ,B ,有card(A ∪B)= card(A)+card(B)- card(A ∩B).三、讲解范例:例1 设A={x|x>-2},B={x|x<3},求A B.解:A B={x|x>-2} {x|x<3}={x|-2<x<3}.例2 设A={x|x 是等腰三角形},B={x|x 是直角三角形},求A B. 解:A B={x|x 是等腰三角形} {x|x 是直角三角形}={x|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例3 A={4,5,6,8},B={3,5,7,8},求A B.解:A B={3,4,5,6,7,8}.例4设A={x|x 是锐角三角形},B={x|x 是钝角三角形},求A B.解:A B={x|x 是锐角三角形} {x|x 是钝角三角形}={x|x 是斜三角形}.例5设A={x|-1<x<2},B={x|1<x<3},求A ∪B.解:A B={x|-1<x<2} {x|1<x<3}={x|-1<x<3}.说明: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时,往往先将集合化简,两个数集的交集、并集,可通过数轴直观显示;利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有助于解题例6(课本第12页)设A={(x,y)|y=-4x+6},B={(x,y)|y=5x-3},求A B. 解:A B={(x,y)|y=-4x+6} {(x,y)|y=5x-3}={(x,y)|⎩⎨⎧-=+-=3564x y x y }={(1,2)} 注:本题中,(x,y)可以看作是直线上的的坐标,也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形如2n (n ∈Z )的整数叫做偶数,形如2n+1(n ∈Z )的数叫做奇数,全体奇数的集合叫做奇数集全体偶数的集合叫做偶数集. 交集与并集性质例题例1(课本第12页)设U={1,2,3,4,5,6,7,8},A={3,4,5},B={4,7,8},求C u A, C u B, (C u A) (C u B), (C u A) (C u B), C u (A B) , C u (A B).解:C u A={1,2,6,7,8} C u B={1,2,3,5,6}(C u A) (C u B)= C u (A B)={1,2,6}(C u A) (C u B)= C u (A B)={1,2,3,5,6,7,8}例2 已知集合A={y |y=x 2-4x+5},B={x |y=x -5}求A ∩B,A ∪B .解:A ∩B= {x |1≤x ≤5}, A ∪B=R .例3 已知A={x |x 2≤4}, B={x |x>a },若A ∩B=Ф,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a ≧2例4 集合M={(x,y) |∣xy ∣=1,x >0},N={(x,y) |xy=-1},求M ∪N . 解:M ∪N={(x,y) |xy=-1,或xy=1(x >0)}.例5 已知全集U={x |x 2-3x+2≥0},A={x ||x-2|>1},B=⎭⎬⎫⎩⎨⎧≥--021x x x , 求C U A ,C U B ,A ∩B ,A ∩(C U B ),(C U A )∩解:∵U={x |x 2-3x+2≥0}={x|x ≤1或x ≥2},A={x ||x-2|>1}={x|x<1或x>3}, B=⎭⎬⎫⎩⎨⎧≥--021x x x ={x| x ≤1或x>2} ∴C U A={}321≤≤=x x x 或C U B={}2=x xA ∩B=A={x|x<1或x>3},={x|x<1或x>3},A ∩(C UB )=φ(C U A )∩B={}3212≤<=x x x 或课 题:1.4 逻辑联结词内容分析: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意义,介绍了判断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接下来,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命题的概念: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例如:①11>5 ②3是15的约数③0.7是整数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④3是15的约数吗?⑤x>8都不是命题,不涉及真假(问题) 无法判断真假“这是一棵大树”;“x<2”.都不能叫命题.由于“大树”没有界定,就不能判断“这是一棵大树”的真假.由于x是未知数,也不能判断“x<2”是否成立.注意:①初中教材中命题的定义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这里的定义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②判断命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判断其真假,即能不能判断其是否成立;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就不是命题.③与命题相关的概念是开语句例如,x<2,x-5=3,(x+y)(x-y)=0.这些语句中含有变量x或y,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在教学时,不要在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上下功夫,因为这个工作过于复杂,要求学生能够从正面的例子了解命题的概念就可以了.二、讲解新课:1.逻辑连接词例⑥10可以被2或5整除;(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⑦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⑧ 0.5非整数 .( 非“0.5是整数”)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2.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其实,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如:或:不等式 2x -x -6>0的解集 { x | x<-2或x>3 }且:不等式2x -x -6<0的解集 { x | -2< x<3 } 即 { x | x>-2且x<3 }3.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如果用 p, q, r, s ……表示命题,则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即:p 或q 记作 p ∨q p 且q 记作 p ∧q非p (命题的否定) 记作 ⌝p释义:“p 或q ”是指p,q 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例如,“x ∈A 或x ∈B ”,是指x 可能属于A 但不属于B (这里的“但”等价于“且”),x 也可能不属于A 但属于B ,x 还可能既属于A 又属于B (即x ∈A B );又如在“p 真或q 真”中,可能只有p 真,也可能只有q 真,还可能p,q 都为真.“p 且q ”是指p,q 中的两者.例如,“x ∈A 且x ∈B ”,是指x 属于A ,同时x 也属于B (即x ∈A B ).“非p ”是指p 的否定,即不是p. 例如,p 是“x ∈A ”,则“非p ”表示x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即x ∈A C U ).开语句:语句中含有变量x 或y ,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也可以把简单的开语句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连结起来,构成复合的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复合条件命题),这里的“或”、“且”、“非”与复合命题中的“或”、“且”、“非”符号与意义相同.在进行命题教学时,要注意命题与开语句的区别,特别在举有关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例子时,容易把两者混淆.例1(课本第26页例1)分别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们的简单命题:⑴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被数;⑵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⑶平行线不相交.解:⑴这个命题是p且q的形式,其中p:24是8的倍数,q:24是6的倍数.⑵这个命题是p或q的形式,其中p:李强是篮球运动员,q:李强是跳高运动员.⑶这个命题是非p的形式,其中p:平行线相交.例 2 命题“方程|x|=1的解是x=±1”中,使用逻辑联结词的情况是()A:使用了逻辑联结词“或”B:使用了逻辑联结词“且”C:使用了逻辑联结词“非”D:没有使用逻辑联结词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1.“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例1 (1)如果p表示“2是10的约数”,试判断非p的真假.(2) )如果p表示“3≤2”,那么非p表示什么?并判断其真假.解:(1)中p表示的复合命题为真,而非p“2不是10的约数”为假.(2)中p表示的命题“3≤2”为假,非p表示的命题为“3>2”,其显然为真.小结:非p复合命题判断真假的方法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即“非p”形式的2.“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例2.如果p表示“5是10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试写出p且q,p且r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然后归纳出其规律.解:p且q即“5是10的约数且是15的约数”为真(p、q为真);p且r即“5是10的约数且是8的约数”为假(r为假)小结:“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判断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 为假可用下表表示3.“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例3.如果p表示“5是12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写出,p或r,q或s,p或q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归纳其规律.p或q即“5是12的约数或是15的约数”为真(p为假、q为真);p或r即“5是12的约数或是8的约数”为假(p、r为假)小结:“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判断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 或q”为假. 即“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像上面三个表用来表示命题的真假的表叫做真值表.在真值表中,是根据简单命题的真假,判断由这些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而不涉及简单命题的具体内容.例4(课本第28页例2)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①p:2+2=5,q:3>2;②p:9是质数,q:8是12的约数;③p:1∈{1,2},q:{1}⊂{1,2};④p:φ⊂{0},q:φ={0}.解:①p或q:2+2=5或3>2 ;p且q:2+2=5且3>2 ;非p:2+2≠5.∵p假q真,∴“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②p或q:9是质数或8是12的约数;p且q:9是质数且8是12的约数;非p:9不是质数.∵p假q假,∴“p或q”为假,“p且q”为假,“非p”为真.③p或q:1∈{1,2}或{1}⊂{1,2};p且q:1∈{1,2}且{1}⊂{1,2};非p:1∉{1,2}.∵p真q真,∴“p或q”为真,“p且q”为真,“非p”为假.④p或q:φ⊂{0}或φ={0};p且q:φ⊂{0}且φ={0} ;非p:φ⊄{0}.∵p真q假,∴“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假.4.逻辑符号“或”的符号是“∨”,“且”的符号是“∧”,“非”的符号是“┐”.例如,“p或q”可记作“p∨q”;“p且q”可记作“p∧q”;“非p”可记作“┐p”.注意:数学中的“或”与日常生活用语中的“或”的区别“或”这个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可兼有”,即“a或b”是指a,b中的某一个,但不是两者.日常生活中有时采用这一解释.例如“你去或我去”,人们在理解上不会认为有你我都去这种可能.二是“可兼有”,即“a或b”是指a,b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例如“x∈A 或x∈B”,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这里的“但”等价于“且”),x 也可能不属于A但属于B,x还可能既属于A又属于B(即x∈A∩B);又如在“p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还可能p,q都为真.数学书中一般采用这种解释,运用数学语言和解数学题时,都要遵守这一点.还要注意“可兼有”并不意味“一定兼有”.另外,“苹果是长在树上或长在地里”这一命题,按真值表判断,它是真命题,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这句话是不妥的.课题:1.5 四种命题内容分析: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复习初中学过的命题与逆命题,并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两个命题,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例如,(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条件(题设):同位角相等;结论:两直线平行它的逆命题就是:(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二、讲解新课:1.引例(3)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4)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比较命题(1)与(3)、(1)与(4)的条件与结论的异同(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原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逆命题若q 则p 逆否命题互为逆否互逆否互为逆否互否互补充)在命题(1)与命题(3)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我们称命题(1)与命题(3)互为否命题;在命题(1)与命题(4)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我们称命题(1)与命题(4)互为逆否命题;(让学生取名字)思考:由原命题怎么得到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否命题;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2.概括:(1)为原命题 (2)为逆命题(3)为否命题 (4)为逆否命题反问:若(2)为原命题,则(1)(3)(4)各为哪种命题?若(3)为原命题,则(1)(2)(4)各为哪种命题?若(4)为原命题,则(1)(2)(3)各为哪种命题?强调:“互为”的含义3.四中命题的形式若p 为原命题条件,q 为原命题结论(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则:原命题:若 p 则 q逆命题:若 q 则 p否命题:若 ⌝p 则 ⌝q逆否命题:若 ⌝q 则 ⌝p4.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互逆命题、互否命题与互为逆否命题都是说两个命题的关系,若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时,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右下图表示:5.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6.反证法:要证明某一结论A是正确的,但不直接证明,而是先去证明A的反面(非A)是错误的,从而断定A是正确的即反证法就是通过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导出矛盾来达到肯定命题的结论,完成命题的论证的一种数学证明方法7.反证法的步骤:(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注意:可能出现矛盾四种情况:①与题设矛盾;②与反设矛盾;③与公理、定理矛盾④在证明过程中,推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课题:1.6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内容分析:这一大节通过若干实例,讲述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本章对教学要求的尺度,还是控制在对初中代数、几何的有关问题的理解上为宜.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呢?不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你所介绍的她是你的妈妈就足于保证你是她的孩子.那么,这在数学中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二、讲解新课:⒈符号“⇒”的含义前面我们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 q.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若p则q”为假,记作p q(或q p).符号“⇒”叫做推断符号.例如,“若x>0,则x2>0”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x>0 ⇒x2>0;又如,“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面积相等.说明:⑴“p⇒q”表示“若p则q”为真;也表示“p蕴含q”.⑵“p⇒q”也可写为“q⇐p”,有时也用“p→q”.⒉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在上面是两个例子中,“x>0”是“x2>0”的充分条件,“x2>0”是“x>0”的必要条件;“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1.直接利用定义判断:即“若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 的必要条件”.(条件与结论是相对的)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⑴ p:x=y;q:x2=y2.⑵ 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分析:可根据“若p则q”与“若q则p”的真假进行判断.解:⑴由p⇒q,即x=y⇒x2=y2,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⑵由p⇒q,即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由q⇒p,即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知q也是p。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b. {(x,y) ∣ x+y=6 ,x、 y∈ N}用列举法表示为
.
c.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 并说明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
(1){x ∣ x 为不大于 20 的质数 }; (2){100
以下的 ,9 与 12 的公倍数 };
(3){(x,y)
∣ x+y=5,xy=6};
d.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 并说明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
1. 1. 2 集 合间的基 本关系 (1 课时 )
教学目标: 1. 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 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 理解“ ”、“ ”的含义; 4. 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 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 以提供某种规律 ,
例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小于 5 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2) 能被 3 整除而且大于 4 小于 15 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3) 从 51 到 100 的所有整数的集合; (4) 小于 10 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5) 方程 x 2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②若 a Ν ,b Ν , 则 a+b 的最小值是 2 ④ x 2+4=4x 的解集可表示为 {2,2}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
A .0
B
.1
C
.2
D
.3
( IV )课时小 结
1. 集 合的含 义;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
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二章教案(表格式、值得收藏)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二章教案(表格式、值得收藏)

B 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2.交集(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 .B 与集合C 之间有什么关系?①{2,4,6,8,10},{3,5,8,12},{8};A B C ===②{|20049}.A x x =是国兴中学年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 |x 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x |x 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 交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 B x x A x B =∈∈且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 图表示交集运算.(2)练习.检查和反馈①设平面内直线1l 上点的集合为1L ,直线1l 上点的集合为2L ,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1l 的位置关系.②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x |x 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x |x 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x |x 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 ∩B 与A ∩C的含义.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中有关补集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1)什么叫全集?(2)补集的含义是什么?用符号如何表示它的含义?用Venn 图又表示?(3)已知集合{|38},R A x x A =≤<求.(4)设S={x |x 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x |x 是平行四边形},B={xABA S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作个别指导,待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完后,请学中学教案2020年月日中学教案2020年月日中学教案2020年月日2sin x x+≥x +恒成立,则1x ax -+2sin 3x x -+的值域;sin x x +-中学教案2020年月日中学教案2020年月日中学教案 2020年 月 日课题 2.2基本不等式1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2a bab +≤的证明过程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2a bab +≤等号成立条件 主要教法 教学媒体教学过程1.课题导入基本不等式2a bab +≤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实用13篇)

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实用13篇)

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实用13篇)高一数学必修二教案(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 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章教案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均不是细胞器。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3.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

分为光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上有核糖体附着)。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四. 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2560x x -+=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 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如果用A 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 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 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1~必修4)全套教案集(共4册)精品打包下载

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1~必修4)全套教案集(共4册)精品打包下载
(3)能使用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 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集合
函数及其表示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与方程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新教材) 必修(第一册)全册分章节分课时教学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新教材) 必修(第一册)全册分章节分课时教学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目标] 1.通过实例,能说出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记住集合元素的特性以及常用数集;3.会用集合元素的特性解决相关问题.[重点] 用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集合元素的特性解答相关问题.[难点] 集合元素特性的应用.知识点一元素与集合的含义[填一填]1.定义(1)元素:一般地,把所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2.集合相等:指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答一答]1.以下对象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1)河北《红对勾》书业的员工;(2)平昌冬奥会速滑比赛中滑得很快的选手;(3)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上的若干个点;(4)不超过2 019的非负数.提示:(1)能构成集合.河北《红对勾》书业的员工是确定的,因此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可以确定出来.所以能构成一个集合.(2)“滑得很快”无明确的标准,对于某位选手是否“滑得很快”无法客观地判断,因此,“平昌冬奥会速滑比赛中滑得很快的选手”不能构成一个集合.(3)“若干个点”是模糊的概念,因此与之对应的对象都是不确定的,自然它们不能构成集合,故“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上的若干个点”不能构成一个集合.(4)任给一个实数x,可以明确地判断x是不是“不超过 2 019的非负数”,即“0≤x≤2 019”与“x<0或x>2 019”,两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故“不超过2 019的非负数”能构成一个集合.2.若集合A由0,1与x三个元素组成,则x的取值有限制吗?为什么?提示:有限制,x≠0且x≠1.因为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必须是互异的.知识点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填一填]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集合A,记作a∉A.[答一答]3.若集合A是由元素1,2,3,4所组成的集合,问1与A,5与A有什么关系?提示:1∈A,5∉A.知识点三常用数集及表示[填一填][答一答]4.常用的数集符号N,N*,N+有什么区别?提示:(1)N为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而N*或N+表示正整数集,不同之处就是N 包括元素0,而N*或N+不包括元素0.(2)N*和N+的含义是一样的,初学者往往误记为N*或N+,为避免出错,对于N*和N 可形象地记为“星星(*)在天上,十字架(+)在地下”.+5.用符号“∈”或“∉”填空. (1)1∈N *;(2)-3∉N ;(3)13∈Q ;; (5)-12∈R.类型一 集合的概念[例1] 下列所给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________. (1)所有的正三角形;(2)高一数学必修1课本上的所有难题; (3)比较接近1的正数全体;(4)某校高一年级的16岁以下的学生;(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到原点距离等于1的点的集合; (6)参加里约奥运会的年轻运动员. [答案] (1)(4)(5)[解析] (1)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需满足三条边相等;(2)不能构成集合.因“难题”的标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故不能构成集合; (3)不能构成集合.因“比较接近1”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元素不确定,故不能构成集合;(4)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16岁以下的学生”;(5)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到坐标原点的距离等于1的点”;(6)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年轻”的标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故而不能构成集合.判断元素能否构成集合,关键是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即能否找到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元素是否为集合中的元素,若标准明确则可以构成集合,否则不可以.[变式训练1] 下列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D ) A .3的所有近似值B .某个班级中学习好的所有同学C .2018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中所有难题D.屠呦呦实验室的全体工作人员解析:D中的对象都是确定的,而且是不同的.A中的“近似值”,B中的“学习好”,C中的“难题”标准不明确,不满足确定性,因此A,B,C都不能构成集合.类型二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命题视角1:集合元素的互异性[例2]已知集合A中含有两个元素a和a2,若1∈A,求实数a的值.[分析]本题中已知集合A中有两个元素且1∈A,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特点需分a=1或a2=1两种情况,另外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可以解出字母的所有可能值,再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对集合中的元素进行检验.另外,利用集合中元素的特性解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解]若1∈A,则a=1或a2=1,即a=±1.当a=1时,a=a2,集合A有一个元素,∴a≠1.当a=-1时,集合A含有两个元素1,-1,符合互异性.∴a=-1.当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含字母时,可根据题意结合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求出集合中字母的所有取值,再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进行检验.[变式训练2](1)若集合M中的三个元素是△ABC的三边长,则△ABC一定不是(D)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2)由a2,2-a,4组成一个集合A,且集合A中含有3个元素,则实数a的取值可以是(C)A.1B.-2C.6D.2解析:(1)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不相同.(2)由题意知a2≠4,2-a≠4,a2≠2-a,解得a≠±2,且a≠1.结合选项知C正确.故选C.命题视角2:集合元素的无序性[例3] 集合A 中含有三个元素0,ba ,b ,集合B 中含有三个元素1,a +b ,a ,若A ,B 两个集合相等,求a 2 019+b 2 019的值.[分析] 由两个集合相等,所含元素相同列出a ,b 的关系式,解出a 与b ,再求a 2 019+b 2 019的值.[解] 由两个集合相等易知a ≠0,a ≠1,故a +b =0,且b =1或ba =1.若b =1,由a +b =0得a =-1,经验证,符合题意;若ba =1,则a =b ,结合a +b =0,可知a =b =0,不符合题意.综上知a =-1,b =1. 所以a 2 019+b 2 019=(-1)2 019+12 019=0.两个集合相等,元素相同,因为集合元素无序,所以要进行讨论.同时还需要对集合求值问题代入验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变式训练3] 集合A 由1,3,5,7四个元素组成,已知实数a ,b ∈A ,那么ab 的不同值有( B )A .12个B .13个C .16个D .17个解析:a ,b 是集合A 的元素,ab 的值会因a ,b 的顺序不同而不同.a ,b 所取的值按顺序分别为:1,1;3,3;5,5;7,7;1,3;3,1;1,5;5,1;1,7;7,1;3,5;5,3;3,7;7,3;5,7;7,5,其对应的ab 有13个不同的值.类型三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4] (1)给出下列关系:①12∈R ;②2∉Q ;③|-3|∉N ;④|-3|∈Q ;⑤0∉N .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D .4(2)集合A 中的元素x 满足63-x ∈N ,x ∈N ,则集合A 中的元素为________.[答案] (1)B (2)0,1,2[解析] (1)12是实数;2是无理数;|-3|=3是自然数;|-3|=3是无理数;0是自然数.故①②正确,③④⑤不正确.(2)由63-x ∈N ,x ∈N 知x ≥0,63-x≥0,且x ≠3,故0≤x <3.又x ∈N ,故x =0,1,2. 当x =0时,63-0=2∈N ,当x =1时,63-1=3∈N ,当x =2时,63-2=6∈N .故集合A 中的元素为0,1,2.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一集合,就是判断这个元素是否满足该集合元素的条件.若满足,就是“属于”关系;若不满足,就是“不属于”关系.特别注意,符号“∈”与“∉”只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变式训练4] 已知不等式3x +2>0的解集为M . (1)试判断元素-1,0与集合M 的关系;(2)若a -1是集合M 中的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 解:(1)∵3×(-1)+2=-1<0, ∴-1不是集合M 中的元素,∴-1∉M . 又3×0+2=2>0,∴0是集合M 中的元素,∴0∈M . (2)∵a -1∈M ,∴3(a -1)+2>0. ∴3a >1,∴a >13.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B ) A .某中学所有身高超过1.8米的大个子 B .约等于0的实数 C .某市全体中学生D .北京大学建校以来的所有毕业生解析:由于“约等于0”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B 中对象不能构成集合.2.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C )①集合N *中最小的数是1;②若-a ∉N *,则a ∈N *;③若a ∈N *,b ∈N *,则a +b 的最小值是2;④x 2+4=4x 的解集是{2,2}. A .0 B .1 C .2 D .3解析:N *是正整数集,最小的正整数是1,故①正确;当a =0时,-a ∉N *,a ∉N *,故②错误;若a ∈N *,则a 的最小值是1,同理,b ∈N *,b 的最小值也是1,∴当a 和b 都取最小值时,a +b 取最小值2,故③正确;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知④是错误的.3.已知a ,b 是非零实数,代数式|a |a +|b |b +|ab |ab 的值组成的集合是M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A .0∈MB .-1∈MC .3∉MD .1∈M解析:当a ,b 全为正数时,代数式的值是3;当a ,b 全是负数时,代数式的值是-1;当a ,b 是一正一负时,代数式的值是-1.综上可知B 正确.4.集合A 由元素-1和2构成,集合B 是方程x 2+ax +b =0的解,若A =B ,则a +b =-3.解析:∵A =B ,∴方程x 2+ax +b =0的解是-1或2. ∴a =-1,b =-2,∴a +b =-3.5.已知集合A 由a 2-a +1,|a +1|两个元素构成,若3∈A ,求a 的值. 解:∵3∈A ,∴a 2-a +1=3或|a +1|=3. ①若a 2-a +1=3,则a =2或a =-1.当a =2时,|a +1|=3,此时集合A 中含有两个3,因此应舍去. 当a =-1时,|a +1|=0≠3,满足题意. ②若|a +1|=3,则a =-4或a =2(舍去). 当a =-4时,a 2-a +1=21≠3,满足题意. 综上可知a =-1或a =-4.——本课须掌握的三大问题1.理解集合的概念,关键是抓住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特别是处理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即在求出参数的取值或取值范围后,一定要检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2.关于特定集合N ,N *(N +),Z ,Q ,R 等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解题时作为已知使用,不必重述它们的意义.3.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两种结果,“∈”与“∉”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1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目标] 1.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2.能够运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集合.[重点] 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及其运用.[难点] 对描述法表示集合的理解.知识点一列举法[填一填]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__}”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表示“所有”的含义,不能省略,元素之间用“,”隔开,而不能用“、”;书写时不需要考虑元素的顺序.[答一答]1.实数集也可以写成{实数},那么能写成{实数集}或{全体实数}吗?提示:不能,因为花括号“{}”表示“所有、全部”的意思.2.列举法能表示元素个数很少的有限集,那么可以用列举法表示无限集吗?提示:对于所含元素有规律的无限集也可以用列举法表示,如正自然数集可以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5,…}.3.集合{(1,2)}与{(2,1)}是否为相等集合?提示:不是.知识点二 描述法[填一填]1.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2.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答一答]4.集合{x |x >3}与集合{t |t >3}表示同一个集合吗?提示:虽然两个集合的代表元素的符号(字母)不同,但实质上它们均表示大于3的所有实数,故表示同一个集合.类型一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例1] (1)若集合A ={(1,2),(3,4)},则集合A 中元素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D .4(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组成的集合; ②方程x 2=x 的所有实数解组成的集合; ③直线y =2x +1与y 轴的交点所组成的集合;④方程组⎩⎪⎨⎪⎧x +y =1,x -y =-1的解.[答案] (1)B (2)见解析[解析] (1)集合A ={(1,2),(3,4)}中有两个元素(1,2)和(3,4).(2)解:①因为不大于10是指小于或等于10,非负是大于或等于0的意思,所以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是{0,2,4,6,8,10}.②方程x 2=x 的解是x =0或x =1,所以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为{0,1}.③将x =0代入y =2x +1,得y =1,即交点是(0,1),故两直线的交点组成的集合是{(0,1)}.④解方程组⎩⎪⎨⎪⎧ x +y =1,x -y =-1,得⎩⎪⎨⎪⎧x =0,y =1.∴用列举法表示方程组⎩⎪⎨⎪⎧x +y =1,x -y =-1的解集为{(0,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应注意的三点,(1)应先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是数还是点,还是其他元素;(2)集合中的元素一定要写全,但不能重复;(3)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点时,则应将有序实数对用小括号括起来表示一个元素.[变式训练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15的正约数组成的集合; (2)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3)直线y =x 与y =2x -1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解:(1){1,3,5,15}.(2)正整数有1,2,3,…,所求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1,2,3,…}.(3)方程组⎩⎪⎨⎪⎧ y =x ,y =2x -1的解是⎩⎪⎨⎪⎧x =1,y =1,所求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1,1)}.类型二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例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不等式2x -7<3的解集A ;(2)二次函数y =x 2+1的函数值组成的集合B ; (3)被3除余2的正整数的集合C ;(4)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坐标轴上的点组成的集合D .[分析] 先确定集合元素的符号,再把元素的共同特征通过提炼加工后写在竖线后面. [解] (1)解2x -7<3得x <5, 所以A ={x |x <5}.(2)函数值组成的集合就是y 的取值集合,所以B ={y |y =x 2+1,x ∈R }.(3)被3除余2的正整数可以表示为3n +2(n ∈N ),所以集合C ={x |x =3n +2,n ∈N }. (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的共同特征是至少有一个坐标为0, 所以D ={(x ,y )|x ·y =0,x ∈R ,y ∈R }.(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应先弄清集合的属性,是数集、点集还是其他的类型.一般地,数集用一个字母代表其元素,而点集则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代表其元素.(2)若描述部分出现元素记号以外的字母时,要对新字母说明其含义或指出其取值范围.[变式训练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函数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2)方程x 2+22x +121=0的解集;(3)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3的点组成的集合;(4)⎩⎨⎧⎭⎬⎫13,12,35,23,57,…. 解:(1){(x ,y )|y =-x ,x ∈R ,y ∈R }. (2){x |x =-11}.(3)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3的点组成的集合等于绝对值大于3的实数组成的集合,则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3的点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x ∈R ||x |>3}.(4)先统一形式13,24,35,46,57,…,找出规律,集合表示为⎩⎨⎧⎭⎬⎫x ⎪⎪⎪x =n n +2,n ∈N *.类型三 两种方法的灵活应用[例3]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组⎩⎪⎨⎪⎧2x -3y =14,3x +2y =8的解组成的集合;(2)1 000以内被3除余2的正整数组成的集合; (3)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4)抛物线y =x 2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分析] (1)中的元素个数很少,用列举法表示;(2)是有限集,但个数较多,用描述法;(3)(4)是无限集,用描述法表示.[解] (1)解方程组⎩⎪⎨⎪⎧ 2x -3y =14,3x +2y =8,得⎩⎪⎨⎪⎧x =4,y =-2,故该集合用列举法可表示为{(4,-2)}.该集合也可用描述法表示为⎩⎪⎨⎪⎧⎭⎪⎬⎪⎫(x ,y )⎪⎪⎪⎪⎩⎪⎨⎪⎧ 2x -3y =14,3x +2y =8.(2)设集合的代表元素是x ,则该集合用描述法可表示为{x |x =3k +2,k ∈N ,且k ≤332}.(3)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x |x 是正方形}或{正方形}. (4)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x ,y )|y =x 2}.当集合的元素个数很少(很容易写出全部元素)时,常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当集合的元素个数较多(不易写出全部元素)时,常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对一些元素有规律的无限集,也可用列举法表示.如正奇数集也可写为{1,3,5,7,9,…}.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集合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变式训练3]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2且小于5的有理数组成的集合; (2)24的所有正因数组成的集合;(3)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与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解:(1)用描述法表示为{x |2<x <5,且x ∈Q }. (2)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6,8,12,24}.(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x ,y )到x 轴的距离为|y |,到y 轴的距离为|x |,所以该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x ,y )||y |=|x |}.1.集合{x ∈N |x <5}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 A ) A .{0,1,2,3,4} B .{1,2,3,4} C .{0,1,2,3,4,5}D .{1,2,3,4,5}解析:由题x ∈N ,且x <5,∴x 的值为0,1,2,3,4,用列举法表示为{0,1,2,3,4}.2.方程组⎩⎪⎨⎪⎧x +y =2,x -2y =-1的解集是( C )A .{x =1,y =1}B .{1}C .{(1,1)}D .{(x ,y )|(1,1)}解析:方程组的解集中元素应是有序数对形式,排除A ,B ,而D 中的条件是点(1,1),不含x ,y ,排除D.3.集合{x |x =a ,a <36,x ∈N },用列举法表示为{0,1,2,3,4,5}. 解析:由a <36,可得a <6,即x <6,又x ∈N ,故x 只能取0,1,2,3,4,5. 4.能被2整除的正整数的集合,用描述法可表示为{x |x =2n ,n ∈N +}. 解析:正整数中所有的偶数均能被2整除. 5.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已知集合P ={x |x =2n,0≤n ≤2,且n ∈N }; (2)能被3整除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3)x 2-4的一次因式组成的集合;(4)由方程组⎩⎪⎨⎪⎧x +y =3,x -y =-1的解所组成的集合.解:(1)用列举法表示为P ={0,2,4}.(2)可用列举法表示为{6,9,12};也可用描述法表示为{x |x =3n ,4<x <15,且n ∈N }. (3)用列举法表示为{x +2,x -2}.(4)可用列举法表示为{(1,2)},也可用描述法表示为{(x ,y )|x =1,y =2}.——本课须掌握的两大问题1.表示集合的要求:(1)根据要表示的集合元素的特点,选择适当方法表示集合,一般要符合最简原则. (2)一般情况下,元素个数无限的集合不宜用列举法表示,描述法既可以表示元素个数无限的集合,也可以表示元素个数有限的集合.2.在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1)弄清元素所具有的形式(即代表元素是什么),是数、还是有序实数对(点)、还是集合或其他形式.(2)元素具有怎样的属性.当题目中用了其他字母来描述元素所具有的属性时,要去伪存真,而不能被表面的字母形式所迷惑.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2 学科素养培优精品微课堂 “形似异质”的集合的表示开讲啦 集合的类型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数集、点集、图形集或是其他类型的集合,判断它是哪种类型的集合主要根据代表元素的类型来判断.[典例] 有下面三个集合:①A ={x ∈R |y =x 2+1};②B ={y ∈R |y =x 2+1};③C ={(x ,y )|y =x 2+1,x ∈R ,y ∈R }.它们是不是相同集合,为什么?[分析] 分析各集合中代表元素是哪种类型以及对各元素所具有的属性作出判断. [解] 对于集合A ,其代表元素为x ,x 属于实数,因此它表示数集,又元素所满足的条件为y =x 2+1,它表示函数y =x 2+1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因为函数y =x 2+1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R ,故A =R ;对于集合B ,其代表元素为y ,y 属于实数,因此它表示数集,又元素所满足的条件为y =x 2+1,它表示函数y =x 2+1的函数值y ,故B ={y |y ≥1};对于集合C ,其代表元素为(x ,y ),它表示坐标平面中的点的坐标,又元素所满足的条件为y =x 2+1,它表示函数y =x 2+1图象上的点.综上所述,集合A 、B 、C 是不同的集合.[名师点评] 理解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关键是对符号语言所表达的含义要正确理解.认识它时,一要看集合的代表元素是什么,它反映了集合元素的类型,以此确定集合的类型;二要看代表元素所具有的属性,即它要满足什么条件,以此确定集合中元素的组成部分.[对应训练]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整数集Z ={x |x =n +1,n ∈Z }.( √ ) (2){y |y =x 2}≠{x |y =x }.( × )(3)两条直线y =2x 与y =x -1的交点构成集合M ,集合N =⎩⎨⎧⎭⎬⎫(x ,y )⎪⎪⎪⎩⎪⎨⎪⎧ y =2xy =x -1,则M =N .( √ )(4)M ={(x ,y )|x +y =4,x ,y ∈N *}={(0,4),(1,3),(2,2)}.( × )解析:(1)整数集是个无限集,x =n +1,n ∈Z 能表示任意一个整数,所有的整数也能写成这种形式,故(1)正确.{y |y =x 2}表示通过计算y =x 2得到的所有y 值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二次函数y =x 2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的取值集合,即{y |y =x 2}表示非负实数集;{x |y =x }表示满足y =x 的所有x 的取值集合,因此x 可以取任意非负实数,即{x |y =x }表示非负实数集.两者表示的数集完全一样,故(2)错误.集合N 是一个点集,描述集合M 采用的是自然语言,二者含义一样,故(3)正确.集合M 是由满足x +y =4,且x ,y 均为正整数的x ,y 构成的点集,易知M ={(1,3),(2,2),(3,1)},故(4)错误.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目标] 1.记住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会判断两个简单集合的关系;2.能写出给定集合的子集;3.记住集合相等与空集的含义以及空集与其他集合的关系.[重点] 集合间关系及集合间关系的判断;写出给定集合的子集;空集与其他集合的关系.[难点] 集合间的关系及应用.知识点一子集的有关概念[填一填]1.Venn图通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优点:形象直观.2.子集(1)自然语言: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2)符号语言:记作A⊆B(或B⊇A),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3)图形语言:用Venn图表示.3.真子集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x∉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B A).4.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A⊆B),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B⊆A),此时,集合A 与集合B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和集合B相等,记作A=B.[答一答]1.若A⊆B,则A中的元素是B中的元素的一部分,对吗?提示:不对,A中的元素是B的一部分或是B的全部.2.“∈”与“⊆”有什么区别?提示:“∈”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而“⊆”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3.“”与“<”一样吗?提示:不一样,“”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两实数间的关系.4.如何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提示:方法一:根据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是否完全相同进行判断;方法二: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即是否同时满足A⊆B且B⊆A.知识点二空集[填一填]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答一答]5.0,{0},∅,{∅}有何区别?提示:知识点三子集、真子集的性质[填一填]由子集、真子集和空集的概念可得:(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A;(2)任何一个集合是它自身的子集,即A⊆A;(3)空集只有一个子集,即它自身;(4)对于集合A,B,C,由A⊆B,B⊆C可得A⊆C;(5)对于集合A,B,C,由A B,B C可得A C.[答一答]6.(1)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则A⊆C,若A B,B⊆C呢?(2)若∅A,则A≠∅对吗?提示:(1)A C.(2)对.类型一确定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例1](1)已知集合M满足{1,2}M⊆{1,2,3,4,5},求所有满足条件的集合M.(2)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12n数及非空真子集的个数呢?[解](1)由题意可以确定集合M必含有元素1,2,且至少含有元素3,4,5中的一个,因此依据集合M的元素个数分类如下:含有3个元素:{1,2,3},{1,2,4},{1,2,5};含有4个元素:{1,2,3,4},{1,2,3,5},{1,2,4,5};含有5个元素:{1,2,3,4,5}.故满足条件的集合M为{1,2,3},{1,2,4},{1,2,5},{1,2,3,4},{1,2,3,5},{1,2,4,5},{1,2,3,4,5}.(2)}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212n是2n-1,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n-2.1.有限集子集的确定问题,求解关键有三点:(1)确定所求集合;(2)合理分类,按照子集所含元素的个数依次写出,一般按元素从少到多的顺序逐个写出满足条件的集合;,(3)注意两个特殊的集合,即空集和集合本身.2.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该结论可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直接使用.[变式训练1]试写出满足条件∅M{0,1,2}的所有集合M.解:因为∅M{0,1,2}.所以M为{0,1,2}的非空真子集.所以M中的元素个数为1或2,当M中只有1个元素时,M可以是{0},{1},{2};当M中有2个元素时,M可以是{0,1},{0,2},{1,2};所以M可以是{0},{1},{2},{0,1},{0,2},{1,2}.类型二集合间关系的判断及应用命题视角1:利用子集的定义判断集合间的关系[例2](1)已知集合M={x|x2-3x+2=0},N={0,1,2},则集合M与N的关系是() A.M=N B.N MC.M N D.N⊆M(2)已知集合A={x|x=3k,k∈Z},B={x|x=6k,k∈Z},则A与B之间最适合的关系是()A.A⊆B B.A⊇BC.A B D.A B[答案](1)C(2)D[解析](1)由已知得集合M={1,2}.由真子集的定义可知M N.(2)因为A中元素是3的整数倍,而B中的元素是3的偶数倍,所以集合B是集合A的真子集.判断两集合关系的步骤:(1)先对所给集合进行化简.(2)搞清两集合中元素的组成,也就是弄清楚集合由哪些元素组成,即把集合间关系的判断转化为相应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变式训练2]指出下列各组集合之间的关系:(1)A={-1,1},B={(-1,-1),(-1,1),(1,-1),(1,1)};(2)A={x|x是等边三角形},B={x|x是等腰三角形};(3)M={x|x=2n-1,n∈N*},N={x|x=2n+1,n∈N*}.解:(1)集合A的代表元素是数,集合B的代表元素是有序实数对,故A与B之间无包含关系.(2)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故A B.(3)法1:两个集合都表示正奇数组成的集合,但由于n∈N*,因此集合M含有元素“1”,而集合N不含元素“1”,故N M.法2:由列举法知M={1,3,5,7,…},N={3,5,7,9,…},所以N M.命题视角2:利用Venn图理解集合间的关系[例3]能正确表示集合M={x|0≤x≤2}和集合N={x|x2-x=0}关系的Venn图是下图中的()[答案] B[解析]N={0,1}M.用封闭的曲线的内部表示集合,这种图形称为Venn图,是描述集合关系的图形语言,它可以是圆、矩形、椭圆等.通过图形可直观看出两个集合是否有公共元素,甚至还可以解决集合内元素的个数问题,在后续课的学习中Venn图的图解功能再进一步体会.[变式训练3] 已知集合A ={x |x 2=x ,x ∈R },集合A 与非空集合B 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满足条件的集合B 的个数为( B )A .1B .2C .3D .4 解析:∵A ={x |x 2=x ,x ∈R }={0,1},又B A ,且B 为非空集合,∴B 可以为{0}或{1}.故选B.命题视角3:利用数轴理解集合间的关系[例4] 已知A ={x |x <-2或x >3},B ={x |4x +m <0},当A ⊇B 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分析] 解决本题可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出数轴来分析. [解] 集合A 在数轴上表示如图.要使A ⊇B ,则集合B 中的元素必须都是A 中的元素, 即B 中元素必须都位于阴影部分内,那么由4x +m <0,即x <-m 4知,-m4≤-2,即m ≥8,故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8.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 与B 时要注意,端点处都是空心点,所以当-m4=-2时,集合B 为{x |x <-2},仍满足A ⊇B .这种利用子集关系求参数的问题,借助数轴分析时,要验证参数能否取到端点值.[变式训练4] 已知集合A ={x |1≤x ≤2},B ={x |1≤x ≤a ,a ≥1}. (1)若AB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B ⊆A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1)若A B ,则集合A 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 中,且B 中有不在A 中的元素,则a >2.(2)若B ⊆A ,则集合B 中的元素都在集合A 中,则a ≤2.因为a ≥1,所以1≤a ≤2.1.已知集合A ={x |x 是平行四边形},B ={x |x 是矩形},C ={x |x 是正方形},D ={x |x 是菱形},则有( B )A .A ⊆B B .C ⊆B C .D ⊆CD .A ⊆D解析:正方形是邻边相等的矩形.2.已知集合M ={-1,0,1},N ={y |y =x 2,x ∈M },则( B ) A .MNB .NMC .M =ND .M ,N 的关系不确定解析:由题意,得N ={0,1},故N M .3.已知集合A {1,2,3},且A 中至少含有一个奇数,则这样的集合A 有5个.解析:∵A{1,2,3},∴A 中至多含有2个元素.∵A 中至少有一个奇数,∴A 可能为{1},{3},{1,2},{1,3},{2,3},共5个.4.已知∅{x |x 2-x +a =0},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14.解析:∵∅{x |x 2-x +a =0}.∴{x |x 2-x +a =0}≠∅,即方程x 2-x +a =0有解,∴Δ=1-4a ≥0,∴a ≤14.5.已知集合B ={-1,0,1},若A ⊆B ,试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集合A . 解:当A =∅时,满足条件;当A 是单元素集合时,满足条件的集合A 有{-1},{0},{1};当A 是含两个元素的集合时,满足条件的集合A 有{-1,0},{-1,1},{0,1}; 当A 是含三个元素的集合时,满足条件的集合A 为{-1,0,1}.故满足条件的集合A 有∅,{-1},{0},{1},{-1,0},{-1,1},{0,1},{-1,0,1}.——本课须掌握的三大问题1.写出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首先要注意两个特殊子集:∅和自身;其次依次按含有一个元素的子集、含有两个元素的子集、含有三个元素的子集……写出子集.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在解决形如A ⊆B 类问题时, 需分类讨论A =∅与A ≠∅两种情况.3.要证明A =B ,只需要证明A ⊆B 且B ⊆A 成立即可.即可设任意x 0∈A ,证明x 0∈B 从而得出A ⊆B .又设任意y 0∈B ,证明y 0∈A ,从而得到B ⊆A ,进而证明得到A =B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全套教学设计教案word版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全套教学设计教案word版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1节
集合的概念
本课是本节的第一课,也是同学们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课.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主
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的集合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体会集合的含义.集合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语言,
学习并掌握它的最好方法是使用.因此,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使用集合语言描述对象,进行自然语言与集合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元素的含义与性质,
集合的表示方法,提
4.集合的表示方法
五、作业
习题 1.1
1,2 题
高语言转换和抽象

2节
概括能力,树立用集
合语言表示数学内
容的意识。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本节内容来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第二课时的内容。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
∴A={x|x2-3x-4=0}={-1,4}.
【答案】 {-1,4}
5.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2x-3y=14
(1)方程组
的解集;
3x+2y=8
(2)所有的正方形;
(3)抛物线 y=x2 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2x-3y=14
x=4
【解】 (1)解方程组

3x+2y=8,
述法时,先用自然语
言表示集合元素具
有的共同属性,再介
绍用描述法的具体
方法.
写作:
思考:所有奇数的集合怎么表示?偶数的集合怎样表示? 有理数集
怎么表示呢?奇数集、偶数集表示方法是否唯一?
{x Z | x 2k 1, k Z}


{x Z | x 2k 1, k Z} ;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优秀6篇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优秀6篇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优秀6篇高一上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篇一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一、重点.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

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3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3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3篇)篇一: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由六根火柴最多可搭成几个三角形?(空间:4个)2在我们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3、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

问题:请根据某种标准对以上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二)、研探新知空间几何体:多面体(面、棱、顶点):棱柱、棱锥、棱台;旋转体(轴):圆柱、圆锥、圆台、球。

1、棱柱的结构特征:(1)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2)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棱柱的概念):①有两个面互相平行;②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③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3)棱柱的表示法及分类:(4)相关概念:底面(底)、侧面、侧棱、顶点。

2、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1)实物模型演示,投影图片;(2)以类似的方法,根据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 课标要求: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2.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8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8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述职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ersonal experienc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8篇教案写好了,教师规划好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用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精品教案全册课题:1.1集合的含义及表示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2)元素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N,{}N=,2,1,0(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2,1*=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0±±Z=1,2,,(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整数与分数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数R=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N*或N+、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2)互异性(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例如,由方程012=-x 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 (100)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2)a 与{a}不同:a 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 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格式:{x ∈A| P (x )}含义:在集合A 中满足条件P (x )的x 的集合例如,不等式23>-x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23|{>-∈x R x 或 23|{>-x x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是直角三角形x x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4、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⑴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如:集合},5,23,{2232y x x y x x +-+⑵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如:集合}1|),{(2+=x y y x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例 集合}1|),{(2+=x y y x 与集合}1|{2+=x y y 是同一个集合吗?答:不是}1|),{(2+=x y y x 是抛物线12+=x y 上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集合}1|{2+=x y y =}1|{≥y y 是函数12+=x y 的所有函数值(三) 有限集与无限集1、有限集2、无限集3、空集记作Φ,如:}01|{2=+∈x R x课 题:1.2子集 全集 补集内容分析在研究数的时候,通常都要考虑数与数之间的相等与不相等(大于或小于)关系,而对于集合而言,类似的关系就是“包含”与“相等”关系本节讲子集,先介绍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并引出子集的概念,然后,对比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得出真子集的概念以及子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本节课讲重点是子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回答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列举法、描述法、(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022|{23=+--x x x x {-1,1,2}②数字和为5的两位数} {14,23,32,41,50} (3)用描述法表示集合:}51,41,31,21,1{ }5,1|{*≤∈=n N n n x x 且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5)用列举法和描述法分别表示:“与2相差3的所有整数所组成的集合”}3|2||{=-∈x Z x {-1,5}问题:观察下列两组集合,说出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共性)(1)A={1,2,3},B={1,2,3,4,5}(2)A=N ,B=Q(3)A={-2,4},}082|{2=--=x x x B(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二、讲解新课:(一) 子集1 定义:(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 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记作:A B B A ⊇⊆或 ,A ⊂B 或B ⊃A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B A B x A x ⊆∈⇒∈,则若任意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 时,则记作A ⊆/B 或B ⊇/A注:B A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B(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B A ⊆,并且B A ≠,我们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读作A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4)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不同与同义;与如B A B A A B B A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A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 A 若A ≠Φ,则Φ 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A ⊆(6)易混符号①“∈”与“⊆”: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1,1R N N N ⊆∉-∈Φ⊆R ,{1}⊆{1,2,3}②{0}与Φ:{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如 Φ⊆{0}不能写成Φ={0},Φ∈{0}全集与补集1 补集:一般地,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即S A ⊆),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A C S ,即C S A=},|{A x S x x ∉∈且2、性质:C S (C S A )=A ,C S S=φ,C S φ3、全集:如果集合S 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U 表示课 题:1.3 交集、交集内容分析这小节研究集合的运算,即集合的交与并,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出A C S2.填空:若全集U={x|0≤x <6,X ∈Z},A={1,3,5},B={1,4},那么=A C U {0,2,4} =B C U {0,2,3,5}3.已知B={1,2,5,10},2}) 4有什么关系?图1图2如上图,集合A 和B 的公共部分叫做集合A 和集合B 的交(图1的阴影部分),集合A 和B 合并在一起得到的集合叫做集合A 和集合B 的并(图2的阴影部分).观察问题3中A 、B 、C 三个集合的元素关系易知,集合C={1,2}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即集合C 的元素是集合A 、B 的公共元素,此时,我们就把集合C 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问题:观察下列两组集合,说出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共性)(1)A={1,2,3},B={1,2,3,4,5}(2)A=N ,B=Q(3)A={-2,4},}082|{2=--=x x x B(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二、讲解新课: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 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交集. 记作A B (读作‘A 交B ’),即A B={x|x ∈A ,且x ∈B }.如:{1,2,3,6} {1,2,5,10}={1,2}.又如:A={a,b,c,d,e },B={c,d,e,f}.则A B={c,d,e}.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 并B ’),即A B ={x|x ∈A ,或x ∈B}).如:{1,2,3,6} {1,2,5,10}={1,2,3,5,6,10}.3、交集、并集的性质用文图表示(1)若A ⊇B,则A B=B, A B=B(2)若A ⊆B 则A B=A A B=A(3)若A=B,则A A=A A A=A (4)若A,B 相交,有公共元素,但不包含则A B A,A B BA B A, A B B (5) )若A,B 无公共元素,则A B=Φ(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从图中你能看出那些结论?):从图中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完全归纳以下性质,并用集合语言证明:1.交集的性质(1)A A=A A Φ=Φ,A B=B A (2)A B ⊆A, A B ⊆B .2.并集的性质(1)A A=A (2)A Φ=A (3)A B=B A (4)A B ⊇A,A B ⊇B B A (B)A BA联系交集的性质有结论:Φ⊆A B ⊆A ⊆A B .3. 德摩根律:(C u A) (C u B)= C u (A B),(C u A) (C u B)= C u (A B)(可以用韦恩图来理解).结合补集,还有①A (C u A)=U, ②A (C u A)= Φ.容斥原理一般地把有限集A 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对于两个有限集A ,B ,有card(A ∪B)= card(A)+card(B)- card(A ∩B).三、讲解范例:例1 设A={x|x>-2},B={x|x<3},求A B.解:A B={x|x>-2} {x|x<3}={x|-2<x<3}.例2 设A={x|x 是等腰三角形},B={x|x 是直角三角形},求A B. 解:A B={x|x 是等腰三角形} {x|x 是直角三角形}={x|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例3 A={4,5,6,8},B={3,5,7,8},求A B.解:A B={3,4,5,6,7,8}.例4设A={x|x 是锐角三角形},B={x|x 是钝角三角形},求A B.解:A B={x|x 是锐角三角形} {x|x 是钝角三角形}={x|x 是斜三角形}.例5设A={x|-1<x<2},B={x|1<x<3},求A ∪B.解:A B={x|-1<x<2} {x|1<x<3}={x|-1<x<3}.说明: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时,往往先将集合化简,两个数集的交集、并集,可通过数轴直观显示;利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有助于解题例6(课本第12页)设A={(x,y)|y=-4x+6},B={(x,y)|y=5x-3},求A B. 解:A B={(x,y)|y=-4x+6} {(x,y)|y=5x-3}={(x,y)|⎩⎨⎧-=+-=3564x y x y }={(1,2)} 注:本题中,(x,y)可以看作是直线上的的坐标,也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形如2n (n ∈Z )的整数叫做偶数,形如2n+1(n ∈Z )的数叫做奇数,全体奇数的集合叫做奇数集全体偶数的集合叫做偶数集. 交集与并集性质例题例1(课本第12页)设U={1,2,3,4,5,6,7,8},A={3,4,5},B={4,7,8},求C u A, C u B, (C u A) (C u B), (C u A) (C u B), C u (A B) , C u (A B).解:C u A={1,2,6,7,8} C u B={1,2,3,5,6}(C u A) (C u B)= C u (A B)={1,2,6}(C u A) (C u B)= C u (A B)={1,2,3,5,6,7,8}例2 已知集合A={y |y=x 2-4x+5},B={x |y=x -5}求A ∩B,A ∪B .解:A ∩B= {x |1≤x ≤5}, A ∪B=R .例3 已知A={x |x 2≤4}, B={x |x>a },若A ∩B=Ф,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a ≧2例4 集合M={(x,y) |∣xy ∣=1,x >0},N={(x,y) |xy=-1},求M ∪N . 解:M ∪N={(x,y) |xy=-1,或xy=1(x >0)}.例5 已知全集U={x |x 2-3x+2≥0},A={x ||x-2|>1},B=⎭⎬⎫⎩⎨⎧≥--021x x x , 求C U A ,C U B ,A ∩B ,A ∩(C U B ),(C U A )∩解:∵U={x |x 2-3x+2≥0}={x|x ≤1或x ≥2},A={x ||x-2|>1}={x|x<1或x>3}, B=⎭⎬⎫⎩⎨⎧≥--021x x x ={x| x ≤1或x>2} ∴C U A={}321≤≤=x x x 或C U B={}2=x xA ∩B=A={x|x<1或x>3},={x|x<1或x>3},A ∩(C UB )=φ(C U A )∩B={}3212≤<=x x x 或课 题:1.4 逻辑联结词内容分析: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意义,介绍了判断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接下来,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命题的概念: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例如:①11>5 ②3是15的约数③0.7是整数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④3是15的约数吗?⑤x>8都不是命题,不涉及真假(问题) 无法判断真假“这是一棵大树”;“x<2”.都不能叫命题.由于“大树”没有界定,就不能判断“这是一棵大树”的真假.由于x是未知数,也不能判断“x<2”是否成立.注意:①初中教材中命题的定义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这里的定义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②判断命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判断其真假,即能不能判断其是否成立;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就不是命题.③与命题相关的概念是开语句例如,x<2,x-5=3,(x+y)(x-y)=0.这些语句中含有变量x或y,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在教学时,不要在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上下功夫,因为这个工作过于复杂,要求学生能够从正面的例子了解命题的概念就可以了.二、讲解新课:1.逻辑连接词例⑥10可以被2或5整除;(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⑦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⑧ 0.5非整数 .( 非“0.5是整数”)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2.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其实,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如:或:不等式 2x -x -6>0的解集 { x | x<-2或x>3 }且:不等式2x -x -6<0的解集 { x | -2< x<3 } 即 { x | x>-2且x<3 }3.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如果用 p, q, r, s ……表示命题,则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即:p 或q 记作 p ∨q p 且q 记作 p ∧q非p (命题的否定) 记作 ⌝p释义:“p 或q ”是指p,q 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例如,“x ∈A 或x ∈B ”,是指x 可能属于A 但不属于B (这里的“但”等价于“且”),x 也可能不属于A 但属于B ,x 还可能既属于A 又属于B (即x ∈A B );又如在“p 真或q 真”中,可能只有p 真,也可能只有q 真,还可能p,q 都为真.“p 且q ”是指p,q 中的两者.例如,“x ∈A 且x ∈B ”,是指x 属于A ,同时x 也属于B (即x ∈A B ).“非p ”是指p 的否定,即不是p. 例如,p 是“x ∈A ”,则“非p ”表示x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即x ∈A C U ).开语句:语句中含有变量x 或y ,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也可以把简单的开语句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连结起来,构成复合的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复合条件命题),这里的“或”、“且”、“非”与复合命题中的“或”、“且”、“非”符号与意义相同.在进行命题教学时,要注意命题与开语句的区别,特别在举有关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例子时,容易把两者混淆.例1(课本第26页例1)分别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们的简单命题:⑴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被数;⑵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⑶平行线不相交.解:⑴这个命题是p且q的形式,其中p:24是8的倍数,q:24是6的倍数.⑵这个命题是p或q的形式,其中p:李强是篮球运动员,q:李强是跳高运动员.⑶这个命题是非p的形式,其中p:平行线相交.例 2 命题“方程|x|=1的解是x=±1”中,使用逻辑联结词的情况是()A:使用了逻辑联结词“或”B:使用了逻辑联结词“且”C:使用了逻辑联结词“非”D:没有使用逻辑联结词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1.“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例1 (1)如果p表示“2是10的约数”,试判断非p的真假.(2) )如果p表示“3≤2”,那么非p表示什么?并判断其真假.解:(1)中p表示的复合命题为真,而非p“2不是10的约数”为假.(2)中p表示的命题“3≤2”为假,非p表示的命题为“3>2”,其显然为真.小结:非p复合命题判断真假的方法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即“非p”形式的2.“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例2.如果p表示“5是10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试写出p且q,p且r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然后归纳出其规律.解:p且q即“5是10的约数且是15的约数”为真(p、q为真);p且r即“5是10的约数且是8的约数”为假(r为假)小结:“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判断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 为假可用下表表示3.“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例3.如果p表示“5是12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写出,p或r,q或s,p或q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归纳其规律.p或q即“5是12的约数或是15的约数”为真(p为假、q为真);p或r即“5是12的约数或是8的约数”为假(p、r为假)小结:“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判断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 或q”为假. 即“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像上面三个表用来表示命题的真假的表叫做真值表.在真值表中,是根据简单命题的真假,判断由这些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而不涉及简单命题的具体内容.例4(课本第28页例2)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①p:2+2=5,q:3>2;②p:9是质数,q:8是12的约数;③p:1∈{1,2},q:{1}⊂{1,2};④p:φ⊂{0},q:φ={0}.解:①p或q:2+2=5或3>2 ;p且q:2+2=5且3>2 ;非p:2+2≠5.∵p假q真,∴“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②p或q:9是质数或8是12的约数;p且q:9是质数且8是12的约数;非p:9不是质数.∵p假q假,∴“p或q”为假,“p且q”为假,“非p”为真.③p或q:1∈{1,2}或{1}⊂{1,2};p且q:1∈{1,2}且{1}⊂{1,2};非p:1∉{1,2}.∵p真q真,∴“p或q”为真,“p且q”为真,“非p”为假.④p或q:φ⊂{0}或φ={0};p且q:φ⊂{0}且φ={0} ;非p:φ⊄{0}.∵p真q假,∴“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假.4.逻辑符号“或”的符号是“∨”,“且”的符号是“∧”,“非”的符号是“┐”.例如,“p或q”可记作“p∨q”;“p且q”可记作“p∧q”;“非p”可记作“┐p”.注意:数学中的“或”与日常生活用语中的“或”的区别“或”这个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可兼有”,即“a或b”是指a,b中的某一个,但不是两者.日常生活中有时采用这一解释.例如“你去或我去”,人们在理解上不会认为有你我都去这种可能.二是“可兼有”,即“a或b”是指a,b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例如“x∈A 或x∈B”,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这里的“但”等价于“且”),x 也可能不属于A但属于B,x还可能既属于A又属于B(即x∈A∩B);又如在“p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还可能p,q都为真.数学书中一般采用这种解释,运用数学语言和解数学题时,都要遵守这一点.还要注意“可兼有”并不意味“一定兼有”.另外,“苹果是长在树上或长在地里”这一命题,按真值表判断,它是真命题,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这句话是不妥的.课题:1.5 四种命题内容分析: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复习初中学过的命题与逆命题,并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两个命题,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例如,(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条件(题设):同位角相等;结论:两直线平行它的逆命题就是:(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二、讲解新课:1.引例(3)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4)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比较命题(1)与(3)、(1)与(4)的条件与结论的异同(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原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逆命题若q 则p 逆否命题互为逆否互逆否互为逆否互否互补充)在命题(1)与命题(3)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我们称命题(1)与命题(3)互为否命题;在命题(1)与命题(4)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我们称命题(1)与命题(4)互为逆否命题;(让学生取名字)思考:由原命题怎么得到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否命题;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2.概括:(1)为原命题 (2)为逆命题(3)为否命题 (4)为逆否命题反问:若(2)为原命题,则(1)(3)(4)各为哪种命题?若(3)为原命题,则(1)(2)(4)各为哪种命题?若(4)为原命题,则(1)(2)(3)各为哪种命题?强调:“互为”的含义3.四中命题的形式若p 为原命题条件,q 为原命题结论(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则:原命题:若 p 则 q逆命题:若 q 则 p否命题:若 ⌝p 则 ⌝q逆否命题:若 ⌝q 则 ⌝p4.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互逆命题、互否命题与互为逆否命题都是说两个命题的关系,若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时,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右下图表示:5.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6.反证法:要证明某一结论A是正确的,但不直接证明,而是先去证明A的反面(非A)是错误的,从而断定A是正确的即反证法就是通过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导出矛盾来达到肯定命题的结论,完成命题的论证的一种数学证明方法7.反证法的步骤:(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注意:可能出现矛盾四种情况:①与题设矛盾;②与反设矛盾;③与公理、定理矛盾④在证明过程中,推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课题:1.6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内容分析:这一大节通过若干实例,讲述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本章对教学要求的尺度,还是控制在对初中代数、几何的有关问题的理解上为宜.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呢?不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你所介绍的她是你的妈妈就足于保证你是她的孩子.那么,这在数学中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二、讲解新课:⒈符号“⇒”的含义前面我们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 q.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若p则q”为假,记作p q(或q p).符号“⇒”叫做推断符号.例如,“若x>0,则x2>0”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x>0 ⇒x2>0;又如,“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面积相等.说明:⑴“p⇒q”表示“若p则q”为真;也表示“p蕴含q”.⑵“p⇒q”也可写为“q⇐p”,有时也用“p→q”.⒉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在上面是两个例子中,“x>0”是“x2>0”的充分条件,“x2>0”是“x>0”的必要条件;“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1.直接利用定义判断:即“若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 的必要条件”.(条件与结论是相对的)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⑴ p:x=y;q:x2=y2.⑵ 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分析:可根据“若p则q”与“若q则p”的真假进行判断.解:⑴由p⇒q,即x=y⇒x2=y2,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⑵由p⇒q,即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由q⇒p,即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知q也是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