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防范措施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三篇)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一、概述在医院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和突发事件,例如医疗事故、突发疾病暴发、自然灾害等等。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医院需要制定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
本文将针对医疗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医疗风险防范1.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工作。
该部门应由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应具备相关的医学、法律等知识和经验。
2.确保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医院应定期组织各类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时,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不合格的医务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3.强化医疗设施和设备管理医院应定期对医疗设施和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持其正常运转和安全性能。
同时,医院应建立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院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4.建立医疗过程的标准操作规程医院应建立医疗过程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遵守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和操作规程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5.加强医疗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疗数据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等环节。
同时,医院应采取措施对医疗数据进行保密和隐私保护,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三、应急处理预案1.建立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应急处理中的职责和任务分工。
医院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加强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2.建立灾害事件的应急预警体系医院应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灾害事件的应急预警体系。
医院应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确保及时获取灾害事件的最新资讯,并根据情况调整应急处理方案。
3.建立医疗物资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医院应建立医疗物资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和提供所需的医疗物资和设备。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引言概述: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受到伤害或者损失的潜在风险。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医疗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1 制定规范的医疗操作流程和标准
1.2 建立医患沟通机制,加强患者教育
1.3 进行医疗事故的定性和定责,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二、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2.1 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
2.2 定期进行医疗设备的检测和维护
2.3 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培训和教育
三、规范医疗过程,减少医疗错误
3.1 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核对和手术安全核查
3.2 加强药品管理,防止药物误用和滥用
3.3 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四、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
4.1 建立健全的电子病历系统,提高信息共享和医疗质量
4.2 加强医疗信息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4.3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医疗数据,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5.1 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医患纠纷
5.2 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
5.3 建立患者满意度评价体系,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结论:
医疗风险防范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重要责任,惟独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疗安全管理、规范医疗过程、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和加强医患沟通,才干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希翼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能够重视医疗风险防范工作,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健康受损或医疗机构承担法律责任的各种潜在风险。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1. 患者安全管理- 建立患者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患者安全政策和流程。
- 开展患者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 实施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 强化药品管理,包括药品采购、配药、给药等环节,防止药品错误使用。
2. 医疗设备安全管理- 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的购置、验收、维护和报废等程序。
-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 建立设备故障报修系统,及时处理设备故障,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 对医疗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3. 医疗过程管理- 建立完善的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和标准化。
- 强化医务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医疗错误。
- 实施严格的手术安全管理,包括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中的安全措施和手术后的护理等。
- 加强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4. 医疗质量监控- 建立医疗质量监控系统,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审,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 加强医疗事故的报告和处理,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医患纠纷,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5. 医疗信息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 加强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访问。
- 对医务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其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
- 建立医疗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置安全事件。
总结:医疗风险防范措施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医疗设备安全管理、医疗过程管理、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信息安全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5篇)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由于疏漏、失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患者健康受到损害或致命风险的可能性。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保障医疗机构的声誉,医疗风险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风险的防范策略和应急处理预案。
二、医疗风险的防范策略1. 人员培训与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计划,包括新员工培训和定期的进修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如规定医务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患者安全相关的规范。
2. 安全设施和设备的保障医疗机构应具备完善的安全设施和设备,如安全门、监控设备、应急照明等,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及时更换老化设备。
3. 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的体系,对每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在手术室,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毒和无菌操作的规定,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4. 患者参与和知情权的保障医疗机构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供清晰明了的医疗信息,确保患者能够理解医疗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同时,医疗机构应倡导患者主动参与和共同决策,提高医疗过程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5. 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监测医疗过程和结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同时,医疗机构应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
三、医疗风险的应急处理预案1. 应急处理组织与领导医疗机构应建立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应急处理小组,明确成员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
2. 应急预案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不同类型事件的处理程序和相应的资源调用计划。
预案应包括预警、报告、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和事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医疗安全防范措施方案
医疗安全防范措施方案医疗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它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机构的声誉。
为了提高医疗安全水平,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以下是医疗安全防范措施方案的一些建议:1.建立和完善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实施医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建立科学的机构架构并配备专业的医疗安全管理人员。
2.提供医疗安全教育和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医疗安全培训,包括对医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3.强化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设备的定期检测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4.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事故的报告和处理机制,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并进行调查和处理,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5.加强药品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采购、配送、存储和使用流程,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药物滥用和错误用药。
6.完善手术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手术过程监督等方面的安全措施,减少手术风险和手术事故的发生。
7.加强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工作,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加强医疗设施和设备的消毒和清洁,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习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8.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意见,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赔偿,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9.加强医疗信息管理和安全保护: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信息的安全保护,保障患者个人隐私权和医疗数据的安全。
10.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强调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医疗安全防范措施方案应该从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医疗设备管理、药品管理、手术安全管理、感染控制、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不断加强医疗安全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或意外情况,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1.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流程进行医疗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例如,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应遵循手术操作规范,包括正确的手术准备、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术后处理等。
2. 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和执行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评估机制、开展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
3. 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培训和教育内容可以包括医疗操作规范、医疗风险防范知识、患者安全意识等。
4. 加强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设备和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药品应按照规定的存储和使用条件进行管理,避免药品的过期使用和交叉感染等问题。
5. 加强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医务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向患者提供详细的医疗信息和风险提示,让患者了解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参与决策过程。
这样可以增加患者对医疗过程的信任,减少患者的不安和焦虑。
6. 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医疗纠纷,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可以包括投诉处理渠道、纠纷调解机构、法律援助等。
7. 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通过医疗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医疗过程的全程记录和追溯,减少信息传递的错误和遗漏,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安全保护措施
医疗安全保护措施
1. 严格管理医疗用品和设备
医疗机构应严格管理医疗用品和设备,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对医疗用品和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等环节要进行规范管理,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
2. 规范医疗操作流程
医疗机构应制定并执行规范的医疗操作流程,确保医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正确执行。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减少误操作的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3. 强化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管理机制。
及时发现、报告、处置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处置,保护患者的安全。
4. 提升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医疗素质和技
术水平。
医务人员应不断研究和更新医疗知识,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5. 加强医疗信息管理和保护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个人信息的管理和保护。
建立健全的医
疗信息系统,采取必要的信息安全措施,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
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以上就是几项常见的医疗安全保护措施。
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
执行这些措施,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概述:医疗风险防范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护患者的权益和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医疗风险防范的一些常见措施和方法。
一、医疗设备和器械的安全使用1.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使用医疗设备和器械,避免误操作和事故发生。
2. 定期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性能。
3. 对新引进的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严格的验收和试用,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能符合要求。
二、医疗过程的规范管理1. 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和流程,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 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3. 建立健全的医疗记录和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医疗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三、药品和药物的安全使用1. 严格按照药品管理制度和规定使用药品和药物,避免药物误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对药品进行严格的采购和储存管理,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3. 对医务人员进行药品知识和用药安全培训,提高其药物管理和使用的能力。
四、感染控制和预防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感染监测和预防工作。
2. 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和防护培训,提高其个人防护和消毒操作的能力。
3. 加强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感染源的存在和传播。
五、手术安全和术前准备1. 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检查和手术操作规程,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 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六、患者权益保护1. 加强患者知情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患者的知情权和知识产权得到尊重和保护。
2. 建立健全的投诉和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患者的投诉和纠纷,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3. 加强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确保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
结论:医疗风险防范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范文(三篇)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范文是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安全而制定的一套应急处理措施。
下面是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的一些建议和措施:1. 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并排除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对紧急情况。
3. 设备维护: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导致的风险。
4. 医疗过程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医疗过程控制制度,包括手术安全检验、药品管理、感染控制等,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安全。
5. 事件报告和学习: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事件报告和学习机制,及时记录和分析医疗事故和意外事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流程。
6. 应急准备:医疗机构应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包括灾难、火灾、突发事件等各种情况的处理措施,并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7. 危险警示和标示:医疗机构应在适当的地方设置标示和警示标识,提示患者和医务人员注意安全事项,例如放射性区域、易燃品存放区等。
8. 患者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医疗过程和治疗方案的理解,提醒患者遵守医嘱,减少医疗风险。
9. 多元参与:医疗机构应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在医疗决策中的参与,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总之,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范文(二)一、前言医疗机构是服务于患者健康的重要机构,但在医疗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导致患者的健康或财产受到损害。
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本文为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份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范本,旨在帮助医疗机构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以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患者的权益。
保障医疗安全风险的措施
保障医疗安全风险的措施为了保障医疗安全风险,采取以下措施非常重要:1.建立全面的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医疗安全政策、流程和制度,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医疗安全工作的全面贯彻执行。
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包括医疗事故分析与处理、医疗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等。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选购、维修、保养和评估等。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及时更新升级,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加强对医疗工作流程的管理:医疗机构应对医疗工作流程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确保各个环节的顺畅和安全。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医疗工作的流程和要求。
通过流程管理,减少操作上的风险,提高医疗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加强药品管理和药品流通监管:医疗机构应加强药品采购、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建立药品采购、储存和使用的标准化程序,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加强对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打击非法药品流通,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
6.采取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安全管理水平: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如电子病历、电子药房、智能药柜等,提高医疗安全管理水平。
电子病历可以减少纸质病历的错误和丢失,提高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智能药柜可以减少药品的错误发放和错误使用。
7.加强医疗纠纷的处理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并对医疗纠纷的处理结果进行跟踪和总结,为后续的医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综上所述,保障医疗安全风险需要医疗机构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医疗工作流程管理、药品管理和药品流通监管、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和医疗纠纷的处理和管理等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医疗安全防范措施
医疗安全防范措施1、牢固树立“医疗安全第一”的观念,坚持医疗管理中安全有效的原则,杜绝事故,减少差错和缺陷。
2、努力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强化观念,严格执行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基本医疗制度、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3、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会诊转诊制、危重患者抢救制、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查房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医疗制度。
4、严格执行安徽省病历书写规范,及时、真实、完整、正确书写病历。
严格执行知情同意的原则,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健全和执行患方签字制度,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
5、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定期门诊,主治、高年资医师门诊把关。
科室要制定相应的安全医疗防范措施,强调岗位责任制,人人在岗在位,随叫随到。
6、护理部、药房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发错药、配错药、用错药、打错针、搞错剂量、贴错标签、写错用法,不发配伍禁忌或不符合规定、皮试阳性或需做皮试而未经皮试的药物。
发现错误的处方或医嘱要退回,由医师更正后方能发药。
7、保障抢救药品供应。
急救器材、药品定量、定位、定人管理,使之处于应急状态。
8、麻醉、剧毒、贵重药品按规定保管。
9、严格执行院感的有关规定。
10、严格执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入库、发血、输血等相关规定,避免和减少医源性的事故发生。
11、医技科室必须做好室内、室间质控。
加强与临床联系,避免因缺乏沟通而造成纠纷。
12、加强对进修生、实习生管理,严格执行进修生、实习生带教的有关规定。
13、严格执行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医疗事故处理预案和医院急救预案,防患于未然。
14、坚持医疗缺陷、事故登记、报告、讨论、处理制度。
15、每年修订医疗安全保障方案,一切从医院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医疗安全防范措施。
16、严格执行病历保管、借阅、复印制度。
17、坚持开好每季安全医疗例会,分析缺陷、差错、事故所致医疗纠纷原因,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把医疗安全落实到实处。
医疗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医疗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一、引言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然而,医疗领域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可能导致患者受到伤害或死亡。
本文旨在探讨医疗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医疗安全隐患1. 药物安全问题:包括药物剂量错误、药物过敏反应、抗生素滥用等。
2. 器械风险隐患:医疗器械故障、植入物并发症、影像设备事故等。
3. 操作规范不健全:缺乏操作标准和流程,可能导致操作失误或疏漏。
4. 医疗记录不完整: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影响诊断和治疗。
5. 患者隐私保护不足:泄露患者个人信息,侵犯患者隐私。
6. 医护人员培训不足: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技能,影响医疗质量。
7. 医疗废物处理不当:医疗废物未按规定处理,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8. 医院感染控制不到位:医院感染事件得不到有效控制,增加患者风险。
9. 应对预案缺乏: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影响及时应对和处置。
10. 医患沟通障碍:医患之间沟通不畅,导致误解和纠纷。
三、防范措施1. 加强药物管理:建立严格的用药制度,规范药品采购、存储和使用流程。
2. 完善器械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器械,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制定操作规范: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健全医疗记录:完善病历管理,确保记录准确、完整。
5. 加强隐私保护:建立患者隐私保护制度,加强对患者信息的保密工作。
6. 强化医护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医护人员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安全意识。
7. 规范医疗废物处理:制定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确保废物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8.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体系,降低感染风险。
9. 制定应对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健康受损或者造成医疗事故的各种不良事件和潜在风险。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1.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进行诊断和治疗,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完善各项操作规范,并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2. 强化感染控制措施:感染是医疗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之一。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感染控制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3. 加强药品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存储、配送、使用和监测等环节。
医务人员应正确使用药品,避免药物误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 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沟通: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向其提供医疗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包括诊断、治疗方案、风险和预后等内容。
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参预医疗决策和管理,提出疑问和意见。
5. 强化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维护和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修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6. 加强医疗事故的报告和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7.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流程和指南,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8.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专业水平和风险意识,掌握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提供更安全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9. 鼓励患者参预医疗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鼓励患者参预医疗安全管理,如通过投诉、建议和反馈等方式,提供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监督和改进意见。
10. 加强医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
医疗安全防范措施
医疗安全防范措施
一、治疗前要做到三查八对、确保治疗和病人的一致性。
二、治疗一定要符合仪器的适应证、治疗前详细询问有无禁忌症,
有禁忌症者一律不执行。
三、治疗中要多巡视、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有问题及时处理。
四、如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热疗机可能会引起局部烫伤、介
入插管可能会引起尿道出血,每个治疗人员都应该会处理。
五、治疗前一定要有告知,治疗项目、治疗时间、治疗原理、及
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取得病人配合后方可进行治疗,以免引起病人不理解引起投诉。
六、治疗中要多和病人沟通、多交待一些疾病和预防知识,增强
护患之间的信任。
七、每项治疗都应该采取鼓励性的语言,操作一定要轻柔,给病
人一个温暖和安全的治疗环境,以免给病人造成损害。
八、治疗后一定要交待注意事项,有利于病情恢复。
治疗室
2016-3-5。
医疗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一、引言医疗安全是医院工作的核心,关系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和差错,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权益,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医疗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二、医疗安全防范措施1. 加强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病历管理制度等。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无菌操作规程、药品管理制度、手术操作规程等。
2. 提高医务人员素质(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3. 强化医疗安全管理(1)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加强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防止污染和传播疾病。
4. 优化患者服务(1)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2)优化就诊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3)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三、医疗安全应急预案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工作。
(2)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
(3)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4)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2. 灾害事故应急预案(1)成立灾害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工作。
(2)制定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
(3)加强灾害事故预警和监测,及时掌握灾害事故信息。
(4)开展灾害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医疗伤害处置应急预案(1)成立医疗伤害处置小组,负责医疗伤害事件的调查、处理和赔偿。
(2)制定医疗伤害处置预案,明确医疗伤害事件的调查、处理和赔偿程序。
(3)加强医疗伤害事件的信息报告和统计分析,提高医疗伤害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4. 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应急预案(1)成立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工作。
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
保障医疗安全的措施1.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为了保证医疗安全,首先要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质。
医护人员应接受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并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鼓励医院设立继续教育机制,提供职业发展的机遇,以激励医护人员不断进取。
2. 强化医疗设施和设备的质量管控医疗设施和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
医院应完善设施和设备的采购制度,确保选购到符合质量标准和国家认证的产品。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设备维护和管理制度,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意外事件。
3. 加强医疗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医院是高风险区域,特别需要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清洁工作制度,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除了日常清洁工作外,还应采取定期的消毒措施,确保医疗设施、手术室、病房等区域的消毒达到标准,保护患者的安全。
4. 加强药品管理与合理用药药品管理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基础。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药品采购、储存、配药和使用制度,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在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5. 推行电子病历与信息化管理推行电子病历和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电子病历能够减少纸质病历的丢失和错误,提高医疗过程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信息化管理能够实时监控患者的诊疗信息,提供及时的医学决策支持,减少因信息传递不畅而带来的安全风险。
6. 加强医患沟通与信息共享医患沟通是医疗安全的关键环节。
医护人员应增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尽可能解答患者的疑惑。
同时,医院应推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7. 加强医疗事故的风险评估与事后处理医院应定期进行医疗事故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的医疗事故,医院应及时组织调查,总结教训,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
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不良事件或造成患者损害的风险。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是必要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严格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医疗质量的要求和标准。
通过监控和评估医疗过程和结果,识别和控制潜在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2.加强医疗人员培训和教育医疗人员是医疗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风险的控制。
因此,加强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是防范医疗风险的关键措施。
医院可以开展定期的培训活动,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教材,帮助医疗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并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3.健全药品管理体系药品使用不当是造成医疗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健全药品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储存、配送、使用和废弃等方面的规定和操作流程。
同时,加强对药品的监测和评估,选择合适的药品,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防止药物误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实施标准化医疗流程医疗过程的标准化是防范医疗风险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医疗错误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医院可以根据国际标准或相关指南制定或借鉴适用于本院的医疗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和工作要求,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控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5.强化医疗设施和设备的安全管理医疗设施和设备的安全管理是防范医疗风险的基本保障。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设施和设备管理体系,编制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医疗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6.促进医患沟通和合作总之,医疗风险是医疗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提高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院和医务人员应加强综合管理,强化培训和教育,健全相关制度和流程,加强设施和设备管理,改善医患沟通和合作。
医疗安全防范制度及应急处理
医疗安全防范制度及应急处理医疗安全防范制度是指为了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医疗机构建立的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
下面是医疗安全防范制度及应急处理的一些建议:1.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确保医疗人员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失误造成患者伤害。
2.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同时建立健全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确保人员素质符合岗位要求。
3. 强化医疗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购置审批制度,确保设备品质符合要求,并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与检修,及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4. 定期评估与改进: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安全防范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在医疗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应急处理的几个步骤:1. 快速反应:医疗机构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当发生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相关人员参与紧急处理。
2. 保护患者安全:在发生事故后,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的安全。
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伤害的发生。
3. 收集证据和信息:在处理事故过程中,需要收集相关的证据和信息,以便事后进行责任追究和事故分析。
如有必要,可以使用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
4. 及时报告和通知:医疗机构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事故,并通知患者家属和其他相关方。
应做好事后的善后工作,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5. 事后分析和改进:医疗机构应及时对事故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医疗安全防范制度和应急处理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规范的流程和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疗安全防范措施
医院医疗安全防范措施(一)护理工作安全医疗防范措施1、认真执行医德规范,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劳动纪律,强化护理安全意识。
2、努力钻研技术,提高护理质量。
3、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工术操作规程。
4、做好常规护理。
对病人勤问、勤观察,随叫随到,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5、强化各种查对制度,如:医嘱查对制度;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手术病人查对制度;供应室查对制度;特别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6、对危重病人,应主动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抢救的器械、药品应定位放置,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7、对补液病人(包括门诊补液)要加强巡视,控制滴速。
(二)门诊科室安全医疗防范措施1、认真执行医德规范,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劳动纪律,强化医疗安全意识。
2、努力钻研业务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3、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4、对门诊病人必须书写门诊病历,详细询问、仔细体检,做好必要的检查。
5、对急诊病人随到随看,对危重病人先抢救、后挂号,并及时报告院长,转院要安排好护送。
6、加强对门诊补液病人的观察处理,做好交接班工作,离院前由医生检查一次。
(三)放射科安全医疗防范措施1、认真执行医德规范,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劳动纪律,强化医疗安全意识。
2、努力钻研业务技术,提高放射诊断质量。
3、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4、严格执行五查二对一注意:①五查:科别、姓名、年龄、性别、检查日期。
②二对:部位、片号。
③一注意:注意造影剂过敏反应。
5、放射检查结果,必须及时书写报告通知求检科室,报告单书写清晰,描述全面,重点突出,结论明了,并签名。
及时完整的登记。
6、对疑难放射病例进行分析,提出诊断意见。
(四)药房安全医疗防范措施1、认真执行《医德规范》,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劳动纪律,强化医疗安全意识。
2、努力钻研业务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3、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管理毒、麻、精药品、贵重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安全防范措施查阅数:1402青川县人民医院医疗安全防范措施一、加强医院管理,建立健全、落实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一)院级和职能部门在安全行医及医疗质量管理中主要起组织管理、宏观控制与协调、指导作用,并以不同形式参与医疗质量控制,院长必须坚持定期查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职能部门通过日常业务活动进行质量检查、组织协调,根据医疗质量管理计划和标准,定期组织实施全院性医疗质量检查和分析,针对医疗工作中发现的缺陷和问题进行跟踪检查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修改、补充、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二)科室质量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科主任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决定了该学科的质量水平。
一般业务行政职能部门没有能力直接控制质量形成的全过程。
因此,医疗质量管理主要靠科室、责任在科主任,科室医疗质量是以科主任负责制形成展开的,环节质量的控制和终末质量的检查评价是科主任的职责,是科主任必须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重点抓好的经常性工作。
然而正如一个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制定者的素质,另一方取决于执行者的素质,科主任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好头、把好关,若一个科室频繁出现病人投诉、差错甚至事故的话,科主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认真严格执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以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安全行医是最基本的措施,就是严格格执行、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技术操作常规,也是防范医疗差错乃至医疗事故的有效措施。
临床医学是应用科学,而这些制度、职责和常规是行医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是用无数的生命换来的,任何人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意志来违反这些制度、职责和常规,更不能存有侥幸心理而不严格执行制度、职责和常规。
1、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医院的基本工作是医疗,三级医师查房是医疗工作的基本形式。
各级医师要通过这项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一级监督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时,三级医师之间还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利于杜绝诊治过程的漏洞。
查房时必须带病历牌,主治医师、副主任、主任医师应认真审查病历和医嘱、检查项目、是否需要其他处理并作出指示,上级医师对病历的真实性、科学性、及时性负责把关。
2、“查对”制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这是医疗工作的一个根本制度。
医生在一切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免发生医疗纠纷甚至差错事故:如姓名、性别、诊断、用药剂量、种类、手术部位等。
每日在开具临时医嘱及计划后,必须交于办公护士,由办公护士核对后再交于巡回输液护士,医生不得直接交于巡回护士,或直接在原输液单上涂改,增减药物;办公护士对每天新开出的医嘱必须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做到天天小查对、每周两次大查对,要求有一名医生参加查对,并进行登记。
查对内容:医嘱单、计划单、服药牌、注射单。
若出现予盾处以原始医嘱本为依据,查对时间:大处方当日。
3、术前、术后讨论制度外科、妇科、五官科、眼科等手术科室,应严格执行手术讨论制度,尤其是重大、疑难手术。
在讨论中应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正确估计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术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应如何处理,充分估计手术的风险性,并向家属交待手术的必要性、目的、危险性、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
让家属心中有数,签同意书,记录在案。
不得杜撰术前讨论内容或走形式,讨论内容毫无内涵,对手术无指导意义。
4、病历书写制度(1)加强病历管理的全过程,从记录开始至交病案储存,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落实。
(2)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对病历的及时性、科学性负责。
(3)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书写病历。
病重及术后3天病人每记录,病危病人随时记录,上级医师要及时认真审查。
5、首诊负责制门诊、急诊医师对来院就诊病人,必须遵守首诊负责制,负责请相关科室对疑难病人、涉及多科病人会诊;对急危重病人先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请相关科室会诊。
不得推诿病人,延误病情及抢救时机。
6、严格交班制度每位医生必须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并有记录;对危重病人实行床旁交接班,并作记录签名。
接班者若同意交班者意见签名认可,若有异议,请记录异处,并签名。
7、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1)各科室负责人要经常检查抢救设备的运行情况,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各种设备保持在完好状态。
保证随时可用。
(2)设备管理人员应随时到各科室检查使用情况、设备完好状态等,并当场抽查设备,不得走马观花,询问就罢。
凡因管理不当,在救治病人中出现重大设备故障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8、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制度特殊、重点科室:如婴儿室、手术室、ICU、要有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并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
对已发生的院内感染,要及时上报,迅速处理,不得隐瞒真情。
9、严格执行会诊制度各科室在遇疑难病人时,应遵循先科内后院内会诊程序,多请有关科室或有经验的专家会诊,听取大家意见,不得擅自、轻易将病人转往他院。
10、疑难病人、危重、死亡病人讨论制度认真执行疑难病人、危重、死亡病人讨论制度,死亡病人一周内必须讨论,不得弄虚作假,伪造讨论内容。
讨论内容要求真实、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11、处方制度(1)处方由有处方权的本院医师开具,任何人不得越级冒开或代开处方,医生不得将签有自己姓名的空白处方交于他人随意开具药物,违者将严肃处理,处方应按处方原则、规范开具。
(2)药房发药人员对处方的正确和规范负责,对不合要求处方有权退回重开。
12、报告审签及报告制度(1)医技科室应严格执行三级医(技)师负责制度,对所出报告的正确性负有责任,对疑难、危重病人必须实行科内会诊,并实行双签字,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及严肃性。
(2)对急诊病人及标本,应及时检查、检验,及时报告(电话或书面报告),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检查及检验报告时间;对有疑难问的检验、检查报告,应及时与临床取得联系(有记录)。
以便及时处理或更正报告。
13、新技术、新项目、重大、疑难、破坏性手术的审批报告制度凡是新技术、新项目必须报告院长或主管部门审批、登记,重大疑难、破坏性手术进行审批和术前讨论,按诊疗技术操作常规,作好术前准备,及时向主管院长和职能部门报告登记。
14、认真严格执行医疗操作常规和职能部门报告登记。
(1)各专业各级医师应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多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不得凭主观臆断,而违背原则,违背常规。
(2)各级医师之间严格遵守岗位职责,爱岗敬业,下级尊重上级、上级帮助下级,互敬互爱、互相学习、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各级医师之间要互相学习他人的长处,以纠正自己的短处。
(3)医技人员及实施各类诊疗操作的人员,应严格按照各项操作的常规进行,遇特殊情况及时酌情处理,严格掌握指征,危重病人在进行检查时,应有医师陪同。
(4)各级医师在掌握本专业疾病诊疗常规外,还应熟练常识性急诊知识、急症抢救常规、心肺复苏操作。
(5)带教人员严格执行医院关于带教带学的规章制度,做到言传身教,把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医术、丰富的知识传授于被带教者,做到放手不放眼,对被带教者开具的处方等医疗文献要审查、签字,并对其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负责。
(6)医嘱应由有处方权的医生签字后生效,任何人不得代签、代开。
除急诊抢救外,一般情况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口头医嘱执行事后由医生补开医嘱。
二、特殊部门的医疗安全措施(一)手术室1、人员管理:手术人员不得擅自换岗、换台、离台,禁止术中离台接电话、打电话,手机、呼机禁止带入手术间,禁止在手术间内谈笑风生,高声喧闹。
手术期间要严肃认真,有条不紊,谨慎言语。
2、手术室无菌物品必须标签清晰,注明失效期,并按效期先后使用。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必须分室存放,有专人定期检查失效期和药品存放情况。
3、手术室、麻醉科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柜存放,药品标签必需醒目,药品必须定位、定量。
特殊麻醉药品应有专人保管,柜内上销。
参加手术的科室一般不应将其它药品带进手术室,如遇个别特殊情况(如术中需用的抗癌药等)也应将带入的药品妥善保管,并提醒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以免误用。
4、要加强手术标本管理,术中取下和各种标本,未经手术主刀医师同意,任何人不得丢弃。
应由手术护士将标本固定好,妥善放置,医师填好病检申请单,作好登记,指定专人送病理科。
5、手术室清点制度:手术室必须认真执行清点制度,防范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任何手术术后均由手术者、洗手、巡回护士认真清点手术用品(包括器械、沙布、缝针、刀片等),并在登记本上作好记录,方可关闭手术体腔。
如发现异常情况,一定要认真查找原因,在原因未明确前,不得关闭手术体腔。
严禁任何人私自在备用的手术包内拿取部分器械,若情况特殊,急需部份器械也应报告手术室护士长同意。
对违规者要停止其半年参加手术和资格。
6、要注意有感染手术的处理。
无论受术者一般感染,特殊感染或乙肝阳性等感染者,术前都尽量备齐、备足用品,所有感染手术用品都应在手术间内进行清理,然后进行手术间的消毒。
7、手术室护士责任重大,要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术前再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和术式,手术用品与特殊器械要齐全,随时了解病人生命体征和手术进展情况,掌握好输液速度,对手术时间较大或术中变换体位的患者要注意管道、电刀情况。
(二)急诊科1、急诊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急症抢救常规和专业急危重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掌握心肺复苏的抢救操作方法,在抢救病人时要做到及时、准确、不忙乱。
2、对诊断困难、病情判断不清,处理不易的疑重病人或涉及多专科的病人,急诊科医师必须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
急诊科医师禁止将危重病人先检查后抢救,而致危重病人死于检查途中。
各专科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急诊科医师的会诊请求,违者进行严肃处理。
(三)门诊部1、门诊各专科医生对来本诊断室就诊的病人要分清轻、重、缓、急,对需抢救病人应做到及时就地、就近抢救,同时通知有关人员协助抢救,禁止叫危重病人自行到抢救地点。
2、导医对来院就诊的病人,就进行就医指导,对危重病协助专科医师进行抢救,负责门诊大厅的秩序。
3、对在本科就诊的诊断不清或非本专科疾病病人,应及时会诊、转诊,不得隐瞒病情,延误病人治疗,造成后果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4、门诊部应作好管理及各科之间协调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门诊处方进行抽查、监控,对不合格的处方应坚决予以处理。
5、门诊各科医师要注意执行门诊病人三级负责制度,对凡三次不能确诊者要请专科或上级医师会诊,对确诊仍有困难者收入住院观察治疗,对拒绝入院病人要作好记录,以免引起纠纷。
6、门诊各科医师、检验、放射、病理、B超、心电图等各科人员都要执行三级医(技)师制度,较为疑难病例均交请上级医(技)师或经验丰富的同志会诊,自觉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失误。
(四)外科1、认真执行术前审批和讨论制度,不得弄虚作假、敷衍了事,认真询问病史,全面细致体检,周到全面的辅助检查是作好术前准备的基础,减少漏诊、误诊及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