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说课材料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平均数》 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平均数》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94335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a.png)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平均数》这一主题的教学,是四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相关例题的讲解。
1.2 教材特点本节课的教材特点是简单易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1.3 教材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2.2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3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2.4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和举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实际问题应用能力。
2.5 教学步骤思维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需要计算平均数的场景,如班级的学生身高、成绩等。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首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概念,即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之和除以该组数据的数量的商,简称平均值。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着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即先求出一组数据的和,再除以该组数据的数量。
举例说明通过一些实际例题的讲解,比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一周天气状况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练习与总结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提炼。
2.6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能力的掌握情况。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举例说明的方式让学生抓住本课的重点,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通过练习和总结,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但是,该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在授课时间内将知识和技能兼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和步骤。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c2866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f.png)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对一节小学数学课进行解说,课题是《平均数》。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和概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其中,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则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借助图表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你们知道怎么计算平均数吗?”。
2.新课教学: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应用。
例如,“你们能帮我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你们能用这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等等。
4.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均数、怎么计算平均数以及如何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业布置: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些数据,自己计算一下平均数”。
6.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同时,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7.课外拓展:通过介绍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课外知识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ee3712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6.png)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数据、图表等。
而《平均数》是对这些知识的一个扩展和深化。
通过学习平均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规律,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和图表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接触到平均数,比如在分配物品、评价成绩等方面。
因此,他们对平均数并不陌生。
然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他们可能认为平均数就是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平均数的局限性,比如当数据中有异常值时,平均数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意识到平均数的局限性,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均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同时,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例,比如班级同学的体重统计,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果有一名同学的体重异常高或低,会对平均数产生什么影响。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规律。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44b429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8.png)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1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一、教材《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学情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__,难点是__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7697f09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d.png)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章的一部分。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学习平均数的含义、求法及其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统计和数据处理的知识,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平均数的本质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容易将其与平均值混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数感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平均数的本质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生动的例题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数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3.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4.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练习与交流:学生进行练习,与他人交流解题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突出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655b854a76e58fafab003f2.png)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平均数就是统计中得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得一般水平,它就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得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得情况,有直观、简明得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学情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得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得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得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得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得意义与求平均数得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得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均数得意义与求平均数得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五、说教法与学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得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与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得途径。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得分给少得,这样得方法叫“移多补少”、)追问什么就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得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得密切联系)(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您们都就是爱卫生、保护环境得小朋友吗?大家瞧到黑板上,这里就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得废瓶子得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您能了解到哪些信息?(3)问:她们收集到得废瓶子就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得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804041576c66137ef061917.png)
人投篮的个数都相得?
2
爸 爸 妹 妹
小 明
妈 妈
移 多 补 少
小 明 妈 妈 爸 爸 妹 妹
讲授新课:
(一)动手实践,初步感知
首先我会出示“小明一家人各投中篮球的个数 情况统计图”并提问学生:怎样操作才能使得 小明一家每个人投中篮球的个数都相等?学生 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束后, 每个小组请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去移动磁贴演示 给全班同学看,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移 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 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 一特点.)
(二)发散思维,突破方法 在这一环节,我会提问学生:移多补少 的方法固然简单好用,但如果遇到数据 大一点的,我们再用这种方式去求平均 数行不行?那我们应该用哪种方法去求 平均数?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然 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得 出求平均数的另外一种的方法(先总后 分)及其公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先和同学们
做一个夹球比赛的游戏,基于两队参加比赛 的人数不同,来探讨比赛的输赢问题,从而 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新知识点(平均数)。 (通过游戏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 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一个铺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讲授新课:
(一)动手实践,初步感知
学生在掌握了先总后分的方法后,老师 引导学生回到课前的夹球比赛的游戏中,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别求出两个队的平 均每人夹球的个数,比较两队的平均成 绩,从而解决因为两队人数不同,无法 分出胜负的问题。 (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
![《平均数》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8a533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3.png)
《平均数》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平均数》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平均数》优秀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平均数》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内容。
在传统教材中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只会算,不理解。
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明显加重分量,其实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
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平均的应用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这样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
同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平均数,这些都对本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设计理念由于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意义比较抽象。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4fc92d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8.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这一课的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中的一个知识点,平均数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中心点。
通过学习平均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意义,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对于数字和计算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等方法,判断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呈现。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平均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相结合。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中心点,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究新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具体包括:计算每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比较不同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判断哪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更高等等。
3.应用拓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一组家庭月用电量的平均数、比较不同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等等。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c46cd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a.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课是《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1、学生与教材(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
(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
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三、教法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35352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3.png)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篇1】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锦集3篇)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锦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8bbd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6.png)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锦集3篇)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1在三三班,听了董主任的《平均数》一课,最出色的地方时一开始上课的口算练习,董主任一如既往的坚持孩子们的口算练习,这一点显得这节课特别真实。
并且董主任在这节课中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像:统计其实就是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怎样求平均数这几个知识点,董主任把握的也非常好,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很不理解:为什么在比较哪个组的计算水平高时要选取错题的个数,而不是选择对题的个数呢?通过整节课来看孩子们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就是因为选的是错题孩子们在表达起来非常困难,最终整节课的效果就没有达到。
另外我觉得每节课拿出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是很好,可是如果用过多的时间那就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定做题的时间和控制评价的时间。
还有该班孩子们的听讲习惯很不好,老师在上课时间反复在强调纪律我们看着都累,所以不论孩子们的学习好与差最重要的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这是最关键的。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2《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
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f58433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e.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教案设计模板一、说课稿1. 课时内容分析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深层意义,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5. 教学流程安排•开场导入:介绍一个生活场景,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知识讲解: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实例演练: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知识拓展:探讨不同问题下的平均数应用。
•练习与巩固: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6.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未来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教案设计模板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深层意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白板、讲义等教学资源。
4.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一个生活场景,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知识讲解:通过课件和黑板白板,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例演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
![《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cf92f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6.png)
《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4、5题。
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
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
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次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学平均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平均数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dca0e3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69.png)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石家庄市藁城学区岗上镇岗上小学李景格今天我说课得内容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一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得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统计与概率得内容在新课程中得到了较大重视,成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并列得四部分内容之一。
而平均数就是一个重要得刻画数据集中趋势得统计量。
基于平均数得重要性我比较了苏教版得相关内容。
小学数学里所讲得平均数一般就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就是一组数据得与除以这组数据得个数所得得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得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得比较,从而瞧出组与组之间得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得情况,有直观、简明得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就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得意义基础上教学得。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得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得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得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得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在上课之前,我对班内得不同程度得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平均成绩,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平均数得很少。
只有一部分同学对平均成绩有所了解,大概占10%,学生对平均数在生活中接触不多。
但瞧到平均数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平均分,平均分就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充分理解得内容,它就是学生学习平均数得基础,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这一点可能会使学生造成困惑。
四年级得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得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得意义理解起来还就是有困难得。
就是教学得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得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得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得含义,掌握求平均数得方法。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3e0f5b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2.png)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一课时。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气温等。
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平均数的认识,再结合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材通过移多补少的直观方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再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求出平均数。
这样的编排,既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平均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如收集、整理数据等。
但是,对于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及如何用数学方法来描述数据的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学生投篮比赛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6bbd65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5.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四年级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材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平均数》,在学生已经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一般水平的统计量,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重要概念。
学生研究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学情,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计算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背景和实际应用,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初步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并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研究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其中,难点是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研究环境。
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研究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同时,我也会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知识和方法。
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信心,让他们能够找到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b08b72f10661ed9ad51f345.png)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141f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0.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
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
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
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
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 )÷4
=52÷4
=13 (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
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
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
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5、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 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出示统计图
小结:
观察分析平均数:
1. 份数的概念
2. 平均数的概念
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 移多补少法
2. 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四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
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
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