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补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的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调查研究教学毕业论文2

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调查研究教学毕业论文2

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调查研究教学毕业论文2厦门市同安区城镇小学中高年级小学生(3-6)年级生课外补习的现状研究摘要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十分普遍。

这种教育形式依附于主流学校教育,主要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标,因此被称为正规教育的“影子”。

目前我国学界缺少对课外补习的专门研究,我认为对于学生课外补习的研究已经成为很迫切很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通过对某某市第23小学学生的抽样调查,从而了解某某市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强度、科目、内容、支出、意愿等。

研究显示:对于小学生来说,参加培优的城市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且有向低龄化和全员参与的趋势发展;然而,当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时,学生又涌进了各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学习重负以另一种形式压在了孩子们身上,然而如何应对课外辅导“热”的存在,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是笔者最终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目录一、问题的提出.......................................................1二、文献综述.........................................................1(一)课外补习的概念界定.............................................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三、研究设计.........................................................5(一)研究对象.......................................................5(二)研究方法.......................................................5(三)统计工具 (6)四、某某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6(一)课外补习的规模.................................................6(二)课外补习的强度.................................................7(三)课外补习的科目.................................................7(四)课外补习的内容.................................................8(五)课外补习的支出.................................................8(六)课外补习的意愿.................................................8五、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原因透析...................................9(一)直接动力:考上好中学...........................................9(二)社会竞争的需求................................................10(三)学校教育价值的异化............................................11六、结论与建议......................................................11(一)结论..........................................................11(二)建议. (12)七、结语 (1)4注释............................................................. ...15参考文献 (1)5附录............................................................. ...16致谢............................................................. (19)2一、问题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大,知识和技能的竞争已经成为人们自下而上认可的致胜之道,加上近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引导和影响下出现了大量独生子女,使得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

关于中学生补习情况调查(论文)(大全五篇)

关于中学生补习情况调查(论文)(大全五篇)

关于中学生补习情况调查(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关于中学生补习情况调查(论文)研究性课题:关于中学生补习情况调查最近二十年在世界范围内,补习教育已成为非常庞大的产业,它与正规教育体系相伴而生,被称为正规教育的“影子”体系。

对于这样一个“影子”教育体系,学生、家长对它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

补习,听起来是挺好的。

放假也学习,不过要是自己想学才行,不然反而适得其反,如果你自己想的话,当然效果会很好,而且学习兴趣还会提高,对以后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如果你不想的话,最好是在假期的时间好好休息放松,不过在快开学前还是要收收心,这样对下学期的学期也有帮助。

最不好的是,不想去又非得去,这样下来,又花了时间又没成效,导致学习兴趣都失去,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那么我们对于补习究竟持什么样的看法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与数据一、补习对学生有好处吗?对此,我们对中学生补习情况做了一定的了解和探讨。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们调查的学生中80%有补过习或仍在补习中,可见补习在学生人群中的普遍性。

同时,60%的学生是自愿的,并且80%的学生觉得补习后有帮助。

调查总结:1、家长大都会让小孩上一些补习班,认为有利于小孩的学习与未来。

2、学生们上补习班是因为成绩下降,是在半自愿的情况下去上补习班的。

3、学生也有不想上补习班的,特别是家长逼着上的补习班,部分人出现了逆反情绪。

4、多数人认为上补习班影响常规学习与生活。

二、为什么要上补习班呢?升入高中后,课程与初中有极大的不同,学生间的竞争也愈来愈大。

课程的变化必定会使许多学生有跟不上节奏的感觉,同时,考试之后,同学们平时学习上的漏洞与不足也显现出来了。

学生要求补课,期望取得更多的知识,理解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多的技能,这仿佛好象是一种再正常然而的现象了。

但我们清楚普通事物都有两面性,而要权衡其本身的价值,这就要看是利大或者弊大?迫于各种方式的压力,学生们纷纷挑选了补课,补课已变成现时比较盛行的一种现象,那这种现象到底是否正常呢?三、我们该怎么样对待现时盛行的补课现象?在课外补习班这个问题上,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已隐隐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破除起来还真是不容易。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家长们普遍认为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时期,因此希望通过课外补习来提高孩子的成绩和竞争力。

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之一是家长的焦虑心理。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观念的改变,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便将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和就业前景。

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做得更好,家长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给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补习班,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发展。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是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这就导致了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质量和水平比较低。

为了填补这个差距,家长们只能通过给孩子报名课外补习班来弥补这个不足,以期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不落后于其他地区的孩子。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直接促成了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出现。

学校教育质量不稳定也是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之一。

在一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或者教学管理不够严谨,导致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老师教学水平不够高,难以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或者教学环境不够好,都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家长们只能通过课外补习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水平。

这也使得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愈发普遍。

社会的竞争压力也是导致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之一。

在当下社会,求学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能够进入更好的中学和高中,孩子们需要在小学阶段就具备相对高水平的学业成绩。

为了能够从小学阶段就起步,不少家长选择给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补习班,以便提前让孩子接触更高水平的学科知识。

这种社会的竞争压力也直接导致了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出现。

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班的社会学透视论文

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班的社会学透视论文

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班的社会学透视论文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班的社会学透视论文论文摘要:本文以社会学视角分析了假期辅导班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广为流行这一现象。

不论是从假期辅导班的开办者的角度还是从参加辅导者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中都充斥着功利色彩,它既不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为出发点,也不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

形形色色的假期辅导班体现了教育资源在学校之外的一种配置方式,而其所提供的辅导内容多是学校课程模式在学校之外的延伸。

论文关键词:假期辅导班;合法性;教育资源配置每到假期来临之际,刚刚走出校门的中小学生又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罩住。

众多辅导班的广告扑面而来,在中小学周围的布告栏中、各类报纸广告版上,都可以看到诸如“语文、数学提高班”、“英语补习班”、“舞蹈爱好班”之类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前来问津,精心地盘算着自己的孩子假期怎样度过才算充实,应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辅导班。

假期辅导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着的社会现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前所未有过的“繁荣”,尤其是在诸如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笔者无意讨论假期辅导班存在本身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只是通过对南京市区的假期辅导现象所做的调查研究,从开办辅导班的主体、接受辅导的主体,辅导的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社会学分析,以期加深人们对假期辅导班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与理解。

一、谁办辅导班?—对假期辅导班合法性的质疑面对形形色色的假期辅导班,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办班?又是谁赋予了他们办班的权利?以辅导班的开办者为划分依据,主要有三种类型的辅导班:(1)从事公共教育的机构开办的假期辅导班,如文化馆、青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他们在常年招收各类艺术班的同时利用寒署假开办各种类型的辅导班。

教员以本单位工作人员为主,还有少量临时聘请的退休教师;(2)由一些名牌学校利用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办的辅导班。

这一类型的辅导班规模较大,辅导内容主要是与学校课程相匹配的文化知识,教员主要由所属学校的教师担任;(3)个人开办的辅导班,规模较前两类辅导班要小得多,辅导内容与学校的主要课程内容相匹配。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小学生的家长都开始将孩子送到课外补习班学习。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但是却引发了很多争议。

为什么小学课外补习的现象会如此普遍?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之一是家长的焦虑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以便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些家长就会感到焦虑,担心孩子在学校学习不够,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

为了弥补这一点,他们就送孩子去课外补习班,希望通过额外的学习,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解除自己的焦虑心理。

学校教育质量的不确定性也是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之一。

一些地区的小学教育质量并不尽如人意,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有限,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学习效果不太好。

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一些家长就选择送孩子去课外补习班学习,希望通过额外的学习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水平。

这样一来,学生就得到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社会竞争的压力也是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家长开始意识到,想要让孩子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在学校表现优异,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和能力。

他们会送孩子去课外补习班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在学习之外,学习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家长的焦虑心理、学校教育质量的不确定性、社会竞争的压力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都是导致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茁壮成长。

希望家长们能够理性对待小学课外补习的现象,不要盲目跟风,应该结合自身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陪伴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小学课外补习现象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学节奏,更多地掌握知识,甚至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参加课外辅导班或者补习班。

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

从学校教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的知识点和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是由于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学校里面无法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

而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便会选择找一些课外补习班或者辅导班来帮助孩子进行学习,这也就是小学课外补习现象初步形成的原因之一。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氛围和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一些家庭可能会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学习督促和安排,这样就会导致孩子没有充分的自由和休息时间,最终导致学习疲劳和学习效果不好。

而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就会选择课外补习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小学课外补习现象形成的另一个原因。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社会的竞争压力也是导致小学课外补习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当代社会,学历和学历背景对个人的发展和就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社会竞争,便会选择课外补习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更好的学历。

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分析,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产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烦。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课外补习往往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校教学的不足、家庭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压力以及孩子自身的学习状况等。

要想解决小学课外补习现象,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学校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理念的调整、社会环境的改善等,全面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源头上减少小学课外补习的需求。

补课的利与弊议论文

补课的利与弊议论文

补课的利与弊议论文引言补课作为一种教育补充措施,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然而,补课也存在一些争议。

本文将就补课的利与弊展开讨论,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补课的利1.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补课通常是基于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完全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补课,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来巩固自己的学习内容,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2.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补课的一个显著好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一对一或小组辅导中,学生可以更加专注地学习,得到更多的指导和答疑。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3.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补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通过定期参加补课,学生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目标,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补课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在补课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依赖老师的指导。

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

补课的弊1. 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补课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外,补课还需要投入额外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这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

2. 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补课可能会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

一些学生可能会在补课中过度依赖老师的指导和答疑,而忽略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这会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补课通常需要支付额外费用,这可能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一些家庭可能无法承担这种额外费用,从而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补课的机会。

4. 不同质量的补课资源补课市场复杂多样,存在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补课资源。

一些补课机构和老师可能缺乏专业素质,甚至存在一定的欺诈行为。

这给学生和家长选择补课资源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结论补课作为一种教育辅助手段,既有利也有弊。

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动力和培养自学能力。

然而,补课也可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以及存在不同质量的补课资源的问题。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1. 引言1.1 课外补习现象的普遍性课外补习现象在当前社会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由于小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开始选择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希望能够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这种现象不仅在城市中普遍存在,即使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可以看到许多孩子在放学后赶往各种辅导班的身影。

据统计,超过80%的小学生参加了至少一门课外补习课程,而且这个比例仍在不断增加。

课外补习现象的普遍性反映了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但也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小学生是否过度学习的担忧。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以便找到解决之道,让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1.2 对小学生的影响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普遍存在,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过多的课外补习会增加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他们缺乏充足的休息时间,容易出现学习疲劳和身体不适的情况。

过多的课外补习也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增加他们的焦虑和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和心理健康隐患。

过度的补习还可能影响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损以及兴趣爱好受限等方面。

为了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当通过合理的教育政策和家校合作,减少过多的课外补习,给小学生创造更多的放松和发展的空间。

也需要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小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盲目追求成绩,而是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铺平道路。

2. 正文2.1 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社会竞争压力增大是导致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落后,因此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补习课程来提高学习成绩,增强竞争力。

在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存在着竞争意识,他们希望孩子在学业上能够取得好成绩,以便进入名校或者未来找到好工作。

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许多孩子被送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从而增加了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中小学补课问题的研究述评

中小学补课问题的研究述评

中小学补课问题的研究述评中小学补课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补课市场蓬勃发展。

中小学补课问题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争议。

本文将就中小学补课问题进行研究和述评。

中小学补课问题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其成因。

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中小学补课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发达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学校教学水平较高,而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或一些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教学质量较低,因此家长不得不通过补课的方式来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

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中小学补课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家长的要求,综合素质教育的落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家长将补课作为提高孩子成绩的主要手段。

中小学补课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中小学补课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生除了需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和考试,还需要参加各类补习班,导致学生缺乏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容易出现学习厌倦和身心疲惫的现象。

中小学补课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补课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则无法享受到同样的待遇,进一步拉大了教育差距。

中小学补课问题也引起了一些社会争议。

一方面,中小学补课需要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而对于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承担不起这样的经济负担,导致子女无法得到更好的教育。

中小学补课还存在一些乱象,如一些补习班缺乏规范管理,存在着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虚假宣传等问题,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不良影响。

中小学补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制度改革以及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等多个方面。

解决中小学补课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家长等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校可以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少家长之间的补习需求。

补课利与弊作文

补课利与弊作文

补课利与弊作文在当今社会,补课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成绩平平的学生,似乎都难以摆脱补课的命运。

就连年幼的小学生,放学后也常常背着沉重的书包,踏上前往补习班的路途。

这种现象在初中和高中学生中更是普遍。

补课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在学校未能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补习老师的另一种教学方式,学生有机会重新学习那些在学校没有理解透彻的课程内容。

这样的出发点无疑是积极的,但补课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补课的费用往往不菲,而且要找到一位既专业又有责任心的补习老师并不容易。

尽管如此,许多家长仍然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学到知识,提高成绩,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

然而,学生们在结束了一天的学校课程后,又要赶往补习班,这使得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和放松,也难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第二天的学习。

长时间的学习压力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是一大隐患。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本应享受快乐的童年,而不是承受如此巨大的学习负担。

对于中学生而言,补课可能会培养出一种依赖心理:他们可能会认为在学校不必认真听讲,因为补课老师会重新讲解。

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态度变得敷衍,如我同桌的例子所示,她上课时常常分心,或是看小说,或是与同学闲聊,甚至打瞌睡。

她认为,反正课后还有补习,上课听不听都无所谓。

然而,补课时老师往往只是简单回顾,对于学生未理解的知识点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这样不仅浪费了金钱和时间,也耗费了精力,最终学习成绩并未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摒弃“依赖补课”的心态,而应该在课堂上全力以赴,专注学习。

只有真正投入到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高效学习。

让我们共同努力,追求更健康、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吧。

中小学补课问题的研究述评

中小学补课问题的研究述评

中小学补课问题的研究述评中小学补课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涉及到了教育不公平、家庭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科竞争过度等问题。

本文将从补课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和分析。

中小学补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导致中小学补课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与农村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学校条件差、师资薄弱,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只能通过补课来弥补这一差距。

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问题也是导致中小学补课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

学生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评估测试和高考,对于升学来说,成绩是重要的指标,而补课往往成为提高成绩的手段,因此很多家庭都选择了补课。

中小学补课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过度的补课给学生增加了较大的学业负担,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展,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补课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动机不纯,他们只关注分数而忽略了真正的学习目标,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有害的。

补课还通过培养“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于中小学补课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教育部门应该改革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减少对成绩的过分重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沟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减少对补课的依赖。

中小学补课问题是一个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它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状况、改革教育制度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我们可以逐渐减少中小学补课问题的存在,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全面发展。

分析中小学教育中的补习班现象

分析中小学教育中的补习班现象

分析中小学教育中的补习班现象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补习班现象备受争议。

一方面,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参加补习班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补习班现象表示担忧,担忧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公平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将就中小学教育中的补习班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补习班的利与弊,并提出应对措施。

补习班作为在校外额外的学习机构,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通过针对特定科目的重点教学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补习班可以提供更为专注和个性化的教育。

在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补习班填补了教育差距,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此外,补习班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然而,中小学教育中的补习班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补习班过度强调应试教育,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培养。

许多学生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他们只是机械地追求分数,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参加补习班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极大压力。

长时间的学习和补习班上课,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容易导致身心疲劳、厌学和焦虑等问题。

最后,参加补习班还存在一定的经济负担,对一些家庭来说,费用较高,无法承受。

针对中小学教育中的补习班现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处理。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补习班的监管,推出规范补习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政策。

同时,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正规学校教师的教育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减少家长对补习班的依赖。

其次,学校应加强课程设置,提供更为全面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学校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减少课业负担。

此外,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盲目追求分数,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育中的补习班现象在教育中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应该加强对补习班的监管,促进正规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减少对补习班的依赖。

中小学学生“补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中小学学生“补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中小学学生“补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补课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针对这一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应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分析补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探寻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蔓延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补课现象;成因;对策众所周知,补课本是专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因客观原因(病、事)不能参加集体学习,而牺牲师生的休息时间,由授课老师把耽误的课业内容补上。

它有两大特点:首先补课的内容必须是主体(学生)所耽误的课业;其次,补课的客体(任课教师)一般应该是不计报酬的[1]。

正常的补课行为应该是对教学计划的完善,是对教学任务的补充,应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

但是,近些年来的“补课风”却违背了这些目的,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计划。

更有甚者,有些中小学校补课以赢利为目的,乱加课、乱收费,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教育规律。

一、补课现象的成因(一)社会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深层原因1.社会流动。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社会职务、社会收入、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进入另一个社会阶层就叫做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分为向上流动、向下流动和水平流动三种。

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可以使一些处于低层次的社会成员来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

影响个人流动的因素宏观上可以分为如下四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教育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更加自由化,向上的社会流动趋势比较明显,比例开始增加,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达到社会流动的目的。

教育便成为人们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

许多学生把刻苦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作为自己日后获取更多资源的准备,这也给教育施加了很大的社会压力。

为了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大的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家长、学生就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性。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分析
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家长们为了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课外辅导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教育体制压力是小学生课外补习的主要成因之一。

小学生面对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安排的课程任务繁重,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感到压力山大,为了适应学校的学习节奏,不得不通过课外补习来弥补自己在学校教学中落下的知识。

家长过高的期望也是导致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之一。

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给孩子报补习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过高的期望往往使得小学生面对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从而导致他们参加大量的课外辅导。

学校教学质量的不稳定也是导致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稳定,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短板。

为了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家长们只好通过课外辅导来帮助孩子填补学习中的空白。

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体制的压力,家庭教育的期望,学校教学质量的不稳定,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求等因素。

要解决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成因,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调整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减轻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求。

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减少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让孩子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补课的议论文

补课的议论文

补课的议论文引言补课作为一种教育补充方式,近年来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随着升学竞争的日益激烈,补课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日常必修课。

然而,是否需要补课以及补课的效果是否显著,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补课的必要性、补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补课对教育公平的挑战等方面展开讨论。

补课的必要性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学生和家长感到学校课程难度过高,无法满足他们对升学的需求。

因此,补课成为了他们寻求提高成绩的一种途径。

学校教育缺失与补充有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够高,缺乏一流的教师资源。

此时,补课可以起到补充学校教育的作用,弥补教学缺失,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知识面的扩展学生在学校课程中难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学习。

通过补课,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学科和知识领域,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补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过度负担带来的压力补课往往意味着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长时间的学习可能导致他们的压力增加,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

缺乏充足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补课可能占用学生本应有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使学生无法获得必要的放松和娱乐,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社交能力的缺失补课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课堂和家庭的封闭环境中,缺乏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社交,使其社交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补课对教育公平的挑战经济条件不同导致的人才培养不公平补课通常需要额外的经济投入,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无法承担补课费用,从而得不到同样的教育机会,导致人才培养不公平。

课外辅导的差异带来的学习差距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可以接受高质量的课外辅导,而其他学生可能无法获得同样的机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进一步扩大。

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一些知名中学或优质学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补课机会,而一些农村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则无法提供相同的机会,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

学生课后补习论文

学生课后补习论文

学生课后补习论文摘要:对于学生而言,参加补习班容易剥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

教师的授课情况无形中造成了课上不讲课下讲的事实。

其中不乏部分教师存在着师德问题,如赞同、暗示、鼓励、逼迫学生参加课后补习班。

这些有背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教师更应该严肃、认真、正确的对待。

提起学生的课后补习,已经是社会关注的话题。

面对农村小学就我所在的班级,学生补习现状与学生的发展,给我的感受颇多,并做出了如下的相关分析及对应策略。

一、学生课后补习现状分析(一)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学生通过补习班指导,大多数学生家庭作业完成较好,为班主任节省了一定的工作量。

但真正的溯本求源,学生的状态只是表面现象,不会的终究不会。

仔细观察学生的作业本,就会发现有的内容原来是老师代笔所致;原因是由于学生的长时间做不上,为了节省时间,为了完成任务,于是就越俎代庖,诸如此类还谈什么补习?可见学生在补习班是何等的位置?对于此类现象家长可是见怪不怪,特别是这里的农村家长,他们忙于农活,孩子上学时间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孩子上补习班就把孩子交给辅导老师。

关于孩子的详细情况可以说一无所知,即使看到了也是表面现象。

看见孩子作业完成了,家长感到欣慰。

(二)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经过补习,短时间的学习状况还可以,例如经过一个寒假的不停补习,在开学的六至七周里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积极踊跃的,课上的反应十分活跃。

但之后还是会很快下滑到原点。

这分明是经过了“大补”的成效。

此外,既然参加了补习感觉就是“上瘾”了,学生有了依赖的心里,不会的就可以问辅导老师,既省时又省力。

但如果在补习班中途退出,学生就会自我解放,有的连作业都不会完成。

证明学生完全依赖于课后辅导,学校老师的巩固作业,家长的智力作业,辅导老师的提高作业,给学生以足够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旦消失,学生就会对学习熟视无睹。

(三)辅导老师的心声作为课后辅导老师可以说他们挖空心思,即要迎合在校老师、学生家长又要满足学习的需要;还要以“王牌”立足于社会,追求利益第一。

补课事件的社会学剖析

补课事件的社会学剖析

补课事件的社会学剖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写作论文,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补课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针对这一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应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分析补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探寻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蔓延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补课现象;成因;对策众所周知,补课本是专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因客观原因(病、事)不能参加集体学习,而牺牲师生的休息时间,由授课老师把耽误的课业内容补上。

它有两大特点:首先补课的内容必须是主体(学生)所耽误的课业;其次,补课的客体(任课教师)一般应该是不计报酬的[1]。

正常的补课行为应该是对教学计划的完善,是对教学任务的补充,应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

但是,近些年来的“补课风”却违背了这些目的,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计划。

更有甚者,有些中小学校补课以赢利为目的,乱加课、乱收费,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教育规律。

一、补课现象的成因(一)社会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深层原因1.社会流动。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社会职务、社会收入、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进入另一个社会阶层就叫做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分为向上流动、向下流动和水平流动三种。

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可以使一些处于低层次的社会成员来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

影响个人流动的因素宏观上可以分为如下四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教育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更加自由化,向上的社会流动趋势比较明显,比例开始增加,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达到社会流动的目的。

教育便成为人们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

许多学生把刻苦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作为自己日后获取更多资源的准备,这也给教育施加了很大的社会压力。

为了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大的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家长、学生就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学生“补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的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代写论文,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补课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针对这一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应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分析补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探寻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蔓延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补课现象;成因;对策众所周知,补课本是专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因客观原因(病、事)不能参加集体学习,而牺牲师生的休息时间,由授课老师把耽误的课业内容补上。

它有两大特点:首先补课的内容必须是主体(学生)所耽误的课业;其次,补课的客体(任课教师)一般应该是不计报酬的[1]。

正常的补课行为应该是对教学计划的完善,是对教学任务的补充,应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

但是,近些年来的“补课风”却违背了这些目的,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计划。

更有甚者,有些中小学校补课以赢利为目的,乱加课、乱收费,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教育规律。

一、补课现象的成因(一)社会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深层原因1.社会流动。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社会职务、社会收入、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进入另一个社会阶层就叫做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分为向上流动、向下流动和水平流动三种。

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可以使一些处于低层次的社会成员来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

影响个人流动的因素宏观上可以分为如下四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教育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更加自由化,向上的社会流动趋势比较明显,比例开始增加,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达到社会流动的目的。

教育便成为人们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

许多学生把刻苦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作为自己日后获取更多资源的准备,这也给教育施加了很大的社会压力。

为了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大的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家长、学生就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性。

而要在这场持久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增加学习时间成了一种必要的选择。

补课也就由此而兴起。

2.就业压力。

学生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以后能够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

由于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在招聘人才时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样自然形成了高学历能获得好职位、高收入的现象,高学历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

有些单位在招聘时甚至打出“非名牌大学”、“非本科学历”不予考虑的招牌。

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家长也认为高学历、高文凭能使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有更强的优势。

因此,家长也不惜花钱,希望通过补课使学生能够在高考时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以后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做准备。

3.经济利益。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行全民受教育需要投入很大的教育经费,但是,现在全国普遍存在着教育经费缺乏的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些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地区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还有163个县的小学,142个县的初中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为零;部分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无法靠校办产业或者其他的手段来增加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确保教师基本的生活费用,许多学校就利用补课收取的学生的费用来填补经费的不足。

同时,还有少数学校和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利用补课费获取额外的收入,进行”创收”。

(二)教育原因:补课现象的直接原因1.考试制度不健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这句话体现了我国不健全的考试制度的弊端。

考试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升学,也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这就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节假日和占用音、体、美的上课时间来进行或强化考试科目的学习,以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应试教育弊端之一,就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升学率高的学校被评为各省市地区的重点中小学,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师资力量增强,由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教师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生源好,直接又导致升学率更高,这样就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

但还有一部分升学率不高的学校,学校名誉受到影响,招收学生都是重点学校选拔后剩下的学生,最终导致升学率持续不升,也形成了这类学校的恶性循环。

因此,学校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利用假期对学生进行补课,加强学生对考试科目的学习和训练,以此来提高升学率。

2.教学观念错误,教学效率低下。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补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补比不补强,多补比少补强”的思想存在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心里。

在这种错误观念的主导下,依然有许多学校视素质教育于不顾,试图通过补课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学分低能力的“人才”。

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也是造成补课现象的原因。

由于近年来教学和教材改革速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要储备的知识量也在逐步增多,许多教师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无法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样就给补课造成了可钻的“漏洞”。

(三)家庭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推动力寒暑假是学校法定的节假日,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的时间。

但这是学生和老师的“特殊”节日,对于广大的家长来说却没有这个假期。

部分家长由于工作需要,在假期间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而且伴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网吧、游戏机厅、迪厅等娱乐场所也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的聚集地,这对学生在假期间的学习和安全提出了挑战。

因此,致使家长呼吁学校在假期间进行补课,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也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使家长能够安心工作。

另一方面,在目前出现的“择校热”中,许多地区和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招生的标准,学校划定分数线,成绩不达线的学生要交千元甚至是上万元的择校费,这给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直至重点大学,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补课便成为一种手段。

为数不少的家长也赞成和鼓励学校补课的做法。

二、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的对策(一)加强社会宣传,转变观念首先,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通过学习各种教育方针政策,加强家校合作,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

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成绩好,而且要具备各种能力,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其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仅仅是为取得考试成绩的错误观念,培养正确的学习观。

再次,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社会的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不只是上大学、取得高学历才能有所作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学有所长,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要想使教学成绩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补课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不能充分对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消化,学生学到的仅仅是知识,不会系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会妨碍进一步的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样便可以减少甚至取消补课而同样能达到改善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三)改革升学制度,健全学校评价机制考试是对一个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判定,升学考试则是判定一个学生通过一个时期学习是否具备进入更高层次学校进行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

我国现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对于高中乃至更高阶段的学习,由于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依然要靠考试来实现教育的选择性。

因此,要改变现在的补课现象,关键在于如何改革升学制度,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采取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

近年来,部分省市和地区不断地改革考试制度,将体育和综合素质考核成绩纳入升学考试之中,改变了原有的“应试”制度,不但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校、家长在重视考试成绩的同时也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行的学校评价机制注重学校的“三率”,即“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机制必然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内外为了追求“三率”只重视教育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完善评价机制,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进行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的对象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扩大到学校的各个过程和部门中,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价,避免片面性的继续扩大,从本质上控制不合理补课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四)强化教育督导功能教育督导,是指各级政府授权的督导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督导的原则与要求,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视察、监督、评估和指导,并向同级和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有关教育工作的信息,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

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性、沟通性、促进性的功能,加强对学校的管理,采用有力的措施和监察手段,配以相应的惩罚和奖赏制度,对于违规补课的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严格控制补课现象的蔓延。

综上所述,学校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同样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的发生,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1]刘兴鉴.浅议目前中小学“补课”的弊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1).[2]萧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叶澜.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8).[5]乐毅.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由中学补课引出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