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表达3种境界的句子
逍遥游表达3种境界的句子1. 庄子《逍遥游》中揭示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句子.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第1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这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描述鲲鹏的形象。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
为了强调鹏鸟的“有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
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
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枪榆枋而知足。
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
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将生活的极大智慧,写进了三条鱼的故事里。
读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
一、北冥之鱼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
它会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可是庄子却说它不自由,一旦没有风,就只能从高空坠落。
那时候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人,能够驾着风在天上飞,跟神仙一样,但是没风,他也要发愁,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
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是靠着财富,名声,才能够填补自我的空虚。
《管子》里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人一旦被物质所捕获,必然会失去纯粹的自我。
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他情愿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官场再好的锦衣玉食,也不如手中一杯菊花酒。
吴宫深处埋荒草,晋代衣冠成古丘。
荣华富贵转眼就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谈趣事,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呢?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每次钓上来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丢回河里。
其他人问他这是为什么。
他说:“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长,太大的鱼装不下。
”物质上的需求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尺度,“够用就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
二、濠梁之鱼庄子在《庄子·秋水》说的第二条鱼,叫做儵,是濠河之鱼。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上。
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
”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
鱼的快乐是自由嬉戏在水中,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生长在世间。
一个迎合别人改变自己的人,注定不快乐,邯郸学步的人生也没有光。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与众不同,却总希望和别人一样。
好的快乐从来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眼里的,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搜狗百科
庄子·逍遥游—搜狗百科释义《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
但是,《大宗师》载女仍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
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
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
又《大宗师》中还提到过'真人',但关于'真人'的几段描述,张恒寿先生指出是后人杂人的文字,此说是也。
《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无鬼》、《列御寇》、《天下》、赌篇均见'真人'一语,但也不象《大宗师》中的'真人'那样纯然是一派神仙方术家之言,《大宗》关于'真人'的几段文字,当是汉初人所为。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作者:马信任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2年第04期第一种境界是“自足之乐”。
庄子之所以逍遥,既为脱却身心之拘碍,而与道合真而得逍遥,内无所累,外无所碍,而得“至足”之境界。
林希逸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游》,即在一个“乐”字。
而此中之乐,不是欲望之乐,而为不羡慕功名利禄,不挂怀自身的死生祸福的精神“至足”之乐。
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在《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这就是得道之真人、圣人,他们可以忘怀自己的死生、功名利禄,他们无所求,他们无忧,他们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至足逍遥无为。
第二种境界是“有功而不居功”。
人生在世无非是建功立业,常自恃以沾沾自喜,向世人炫耀。
最终的结果往往却是功名自焚。
而达逍遥境界的至人、神人则不同。
虽无心立功名,但却能名盖天下;虽然功名盖世,却又能韬光晦迹,不居功名,而逍遥自得。
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所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不争之人才是真正没有人可以跟他争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在《应帝王》中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由此可以看出圣人虽然得大功德大造化,并且名闻天下,但是却仍然能推功于外,恬淡无心,由此而得逍遥。
第三种境界是“超脱身心所累”。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由此可知,人之所以不逍遥,是因常受形躯体以及心境的束缚,终身役役,不得休歇。
而得逍遥无己境界的人却不是这样,这类人能了脱身心的所有执着,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一、庄子的“逍遥”“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
14气 功丹 道2012.04第一种境界是“自足之乐”。
庄子之所以逍遥,既为脱却身心之拘碍,而与道合真而得逍遥,内无所累,外无所碍,而得“至足”之境界。
林希逸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游》,即在一个“乐”字。
而此中之乐,不是欲望之乐,而为不羡慕功名利禄,不挂怀自身的死生祸福的精神“至足”之乐。
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在《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这就是得道之真人、圣人,他们可以忘怀自己的死生、功名利禄,他们无所求,他们无忧,他们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至足逍遥无为。
第二种境界是“有功而不居功”。
人生在世无非是建功立业,常自恃以沾沾自喜,向世人炫耀。
最终的结果往往却是功名自焚。
而达逍遥境界的至人、神人则不同。
虽无心立功名,但却能名盖天下;虽然功名盖世,却又能韬光晦迹,不居功名,而逍遥自得。
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所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不争之人才是真正没有人可以跟他争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在《应帝王》中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由此可以看出圣人虽然得大功德大造化,并马信任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提出了“逍遥”一词。
自此“逍遥”这一词语作为人们心之所向,一直被世人所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却不知道如何达到逍遥的境界。
通过庄子《逍遥游》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庄子逍遥的境界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级概念,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种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5丹 道气 功2012.04且名闻天下,但是却仍然能推功于外,恬淡无心,由此而得逍遥。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谈《逍遥游》中的三重境界
的 自我 才是真实 有用 的,所 以庄子称颂这 种大智大 贤,赞 辋川 闲居 的题诗 作画 ,也 曾经被 李叔 同诠 释 为佛前 一炷
无 法享天年 ,死于非命 。由于人们 觉得它无用 ,它方能活 最高理想,也是他 认知 的最高境界 。
到今 天 ,所 以人 们 的 “ 无用 ”对 树 本身 才是 真 正 的 “ 有
用 ” 。所 谓 大 而无 用 ,也 是 无用 而 大 。
这种 自由,是在大 干世界 自然规 律了然于心 的前提 下 心灵 自由的驰骋 ,是社会 自然进 化下无为的状态 。心 的 自
八 千岁为秋”。而彭祖 “ 乃今以久特 闻” ,庄子的理想境界是得道者能够 “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 自由,这才是庄子 的最高理想。老庄在 逍遥游》中,展现 了人 与 自然的三重境 界 :小、大和无极。真正的无极在我们 的心中。
关键 词 : 《 逍遥 游 三 重境 界 小 、 大和 无极
人 其 《 秋水》 中写道 “ 秋水 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两挨 我 们 描 述 。 在 《 间 世 》 中 有 一 栎 树 “ 大 蔽 数 千 牛 , 渚 崖 之 间 , 不 辨 牛 马 。 于 是 焉 河 伯 欣 然 自喜 , 以天 下 之 美 絮 之 百 围 ,其 高 临 山 十 仞 而 后 有 枝 ,其 可 以 为 舟 者 旁 十 为尽在 己”,不辨牛 马的黄河让河伯 ( 黄河水神 )以为天 数 ” ,这 棵 大 树 被 人 们 奉 为神 树 。 庄 子 有 个 朋 友 叫 惠 施 ,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庄子·逍遥游》及注释
《庄子·逍遥游》[题解]《逍遥游》以义名篇。
“逍遥”是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意思。
“游”是邀游于自然界。
《逍遥游》是一篇与惠施辩论的文章。
庄子针对惠施的“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的命题和“执一不化”的观点,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与惠施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本篇有三个层次:从“北冥有鱼”到“圣人无名,”是写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
这是庄子超世主义的人生哲学。
从“尧让天下于许由”到“肩吾问于连叔”,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观点,这是达到无侍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反映了庄子的利己主义。
在惠施与庄子的两段对话中,惠施以大瓤来影射庄子的大而无用的观点,庄子却把无用说成大用,这是他的主观随意性的方法,也是他的处世哲学。
从《逍遥游》中的观点可以看出,庄子所追求的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小大无别是相对主义的,无名、无功、无己是利己主义的。
但是,也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承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
[正文]北冥有鱼(1),其名为鲲(2)。
鲲之大(3),不知其几千里也(4)。
化而为鸟(5),其名为鹏(6)。
鹏之背(7),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8),其翼若垂天之云(9)。
是鸟也(10),海运则将徙于南冥(11)。
南冥者,天池也(12)。
[注释](1)北冥:北极大海。
冥,通厚,广阔幽深的大海。
北冥有三解:慧琳《一切经音义》引司马注“溟,谓南北极也。
”朱季海《庄子故言》谓“冥为极地大水”。
陆德明《经典释文》,释德清《庄子内篇注》,胡远浚《庄子诠诂》、曹础基《庄子浅注》皆训为北海。
钟泰训冥为冥冥之义。
司马注可从。
(2)鲲(kūn):大鱼。
(3)之:的。
大:指体积巨大。
(4)几:指不定的数目。
(5)化:变化,化成。
为:变成,成为。
在《庄子》中有许多辩证法的思想,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鲲变鹏就是其中一例。
(6)鹏(péng):大鸟名。
古文凤字。
(7)背:脊背。
(8)怒:奋飞,奋起。
(9)若:如,好象。
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
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作者:罗诗嫄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4期内容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积极关注人生,有着强烈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始终以追求个体精神人格的绝对自由为目标,《逍遥游》篇目就是他这一目标的集中体现。
在《逍遥游》中庄子详细地论述了他体“道”的方法,这方法就是“游”。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可以从低到高依次表述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三个层次构成了贯穿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一条主线,通过把握这三个层次,一定可以把握庄子的整个“逍遥游”思想。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三个层次一.庄子“体道”之“游”庄子对于主体人格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集中地体现在他“体道”的理论之中,要想知道庄子是如何“体道”的,首先就要知道庄子所说的“道”是什么。
庄子的“道”是在消弭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与差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对于“道”的追求也必定是在超越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与差别之中去求取。
由此可见,庄子对于个体人格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首先就表现为超越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关系,也即在出世中去求取。
但问题在于,主体精神思维的出世不难求取,究竟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之中达到出世?依庄子的看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是因为我们始终处在一种与他人和他物的各种对待关系中,并习以为常的把这些对待关系当作我之为“我”的充分条件。
然而,人一旦有“己我”和“对待”的观念就再也无法摆脱各种有限性,进而获得绝对无限的精神自由了。
庄子正是看到了这些阻碍人们达到逍遥游的各种限制,才提出“体道”之“游”的。
纵观庄子思想的大部分著作,比较集中阐释“游”这一思想的除了《逍遥游》之外还有《知北游》、《应帝王》和《在宥》等等。
我们虽极力推崇庄子“体道”之“游”的思想内涵,但在各路实用主义者的眼中,“游”这一思想并没有达到解决现实中各种苦难的实际效用,他们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这种精神的畅游是消极的,是一种不敢直面苦难,逃避现实的做法。
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
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庄子内篇逍遥游》(2)人的境界划分
《庄子内篇逍遥游》(2)人的境界划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上次我们谈到了《逍遥游》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人要有境界,境界越高,我们看事物就看得越透。
那么人的境界有多少层次呢?庄子进行了归纳,分为七种人:第一种人:知效一官。
就是有做官能力的人,或者说某些方面知识很渊博,很擅长的人。
基本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专家,权威的那种比较有能力的人。
第二种人:行比一乡。
在一定地域内的领袖人物,无论能力,德望都是这个地域裡最高的。
第三种人:德合一君。
这种人能力更强,能和最高领袖配合得很好,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在古代可能称为“名相”,在现代可能是称为“总理”的那种人。
第四种人:徵一国者。
不用说了,国家领袖。
古代叫“一国之君”,“皇帝”,现代来讲应该是“主席”或者“总统”之类的。
第五种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这种人的境界开始超出普通人范畴了,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
世间任何事物现象,都看得是清清楚楚,分分明明。
很难得的一种人,基本你我这种普通人是见不到的,如果非要找个名词代表这类人,我想“君子”比较合适。
第六种人:仙人(御风而行,令然善也)。
这裡庄子拿他老师列子来举例,列子已经能够飞了,摆脱了“行”的束缚。
按佛经讲,是具有“神足通”的了。
注意啊,无论是道家还是释家,神通都不是特意修来的,而是到了某个境界,自然而然带来的副作用。
释家为了防止弟子沉迷神通,甚至有不得使用神通的戒律。
但这种人是不是就了不得了呢?还没有,庄子说了,“犹有所待者也”,还是不能解脱乾淨,还“有所待”。
第七种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简单的理解,就是“逍遥”了,没有能束缚他的了,不单不受束缚,还能掌握利用之(仙侠小说裡那些很牛的男主/女主,掌握了天道规则之后,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事物与他对立的了。
没有相对,那就是绝对,释迦牟尼出生说的第一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讲的就是这个境界。
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
2019.04 文学教育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萝请■嫘内容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积极关注人生,有着强烈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始 终以追求个体精神人格的绝对自由为目标,《逍遥游》篇目就是他这一目标的集中体现。
在《逍遥游》中庄子详细 地论述了他体“道”的方法,这方法就是“游”。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可以从低到高依次表述为三个层次:“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三个层次构成了贯穿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一条主线,通过把握这三个层次,一 定可以把握庄子的整个“逍遥游”思想。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三个层次-■庄子“体道,,之“游”庄子对于主体人格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集中 地体现在他'‘体道''的理论之中,要想知道庄子是如何 "体道”的,首先就要知道庄子所说的'‘道”是什么。
庄 子的'‘道"是在消弭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与差 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对于"道”的追求也 必定是在超越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与差别之 中去求取。
由此可见,庄子对于个体人格精神的绝对 自由的追求首先就表现为超越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 的对待关系,也即在出世中去求取。
但问题在于,主 体精神思维的出世不难求取,究竟如何才能在现实生 活之中达到出世?依庄子的看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 界上之所以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是因为我们始终处 在一种与他人和他物的各种对待关系中,并习以为常 的把这些对待关系当作我之为“我"的充分条件。
然 而,人一旦有"己我"和'‘对待”的观念就再也无法摆 脱各种有限性,进而获得绝对无限的精神自由了。
庄 子正是看到了这些阻碍人们达到逍遥游的各种限制,才提出'‘体道”之"游”的。
纵观庄子思想的大部分著作,比较集中阐释'‘游”这一思想的除了《逍遥游》之外还有《知北游》、《应帝 王〉和〈在宥》等等。
击水三千逍遥游
击水三千逍遥游——读《庄子》心得之一大武口教育督导室魏东旭《庄子》首篇《逍遥游》语言诡谲,想象丰富,一读之下,让人倍感庄子境界之大。
他写的逍遥游可分好几个境界:第一个层次:《逍遥游》开篇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化为鹏,可谓气势宏大。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与这“乘天大鹏”相对的是吓到在蓬蒿之间的小雀,它们“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与大鹏可谓相去甚远,但是,大鹏的遨游是不是庄子认为的逍遥游呢?不是。
因为大鹏的遨游是有所凭的,它和小雀之别只是小大之分,长短之别,但都有所依赖,有所期待,进入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为了说明这一点,庄子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进一步说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小年,春秋八千的大椿是大年,但这些也只是长短之分,不是绝对的自由。
第二个层次: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说明逍遥游的不易。
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的功利之徒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也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还是“犹有所待”,就是说需要御风而行,仍然未达到绝对的逍遥游。
那么,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什么呢?是指无所依赖,无所凭借的绝对自由的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怎样才能达到无所凭借的逍遥游境界呢?庄子认为必须“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也就是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辨(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能达到逍遥游。
庄子认为什么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庄子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唯有“至人”等能达到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超乎天地之外,也就能绝对的逍遥游了!写到这里,我想起来佛经《楞严经》里面的经句:“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汝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意思就是:“不知道真心实在是广大周遍,包含万象,外洎即外及山河虚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
人生三重境界资料讲解
庄子的《逍遥游》给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第二重境界:战胜自我,继续追求。
第三重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宋代禅宗巨匠青本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禅中彻悟,看山依然山,看水依然是水。
宋代禅宗修行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重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先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曾说人的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是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就是艺术;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三种层次不同的生活,代表三重不同的人生境界。
劍客、劍道的三個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有劍,人劍合一。
第二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殺人於無形。
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無劍,仁者無敵。
当今读书之人,也存在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不为读书而读书”。
第二重境界:“为读书而读书”。
第三重境界:“读书就是读书”。
做读书笔记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提要钩玄”;第二重境界:“采花酿蜜”;第三重境界:“开山铸铜”。
成功人生里的三种境界: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
并且,越是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而谦卑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自甘流向低洼之地;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从不向万物索取。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周济天下。
雾虽无力,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
聚可成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庄子 逍遥游 不同逍遥境界
庄子逍遥游不同逍遥境界
[庄子·逍遥游]不同逍遥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游》不同的逍遥境界
摘要:《逍遥游》为《庄子》全本第一篇,是《庄子》其他篇章的总起。
“逍遥”是《逍遥游》的中心,同时也贯穿着《庄子》的始末。
“逍遥游”玄妙无比,引入深思。
笔
者仔细研读庄子《逍遥游》后,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出发,将“逍遥游”总结出三个逍遥
境界进行论述,以期对庄子《逍遥游》和其中“逍遥”思想有更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肉体境界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字面意义是自由自在、无拘无
束的样子。
‘游’,泛指人的一切活动。
在《庄子》书里,有时指人的外在活动,有时指
内心活动。
”我认为,逍遥游中“逍遥”是目的,“游”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载体。
“游”
既是外在活动,也是内心活动,“游”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动、植物等其他自然界的事物。
外在活动一般与肉体相关,内心活动通常与精神联系。
逍遥游,可以是外在活动的逍遥,也可以是内心活动的逍遥,即肉体逍遥和精神逍遥。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到的大
鹏和蜩、学鸠,普通人与宋荣子、列子的对比,都是从不同层面来说明不同程度的逍遥游,根据逍遥游的程度不同,我将之分为三个逍遥境界,分别是初级逍遥境界——肉体逍遥,
高级逍遥境界——精神逍遥,终极逍遥境界——肉体精神皆逍遥。
下面我将分别对这三个
不同程度的逍遥境界进行详细的解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肉体逍遥和精神逍遥的例子,都是指相对的肉体或精神逍遥的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
顺物就是取消物我对立的紧张关系"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也把那种不受限于物欲之人称为至人:
至人知道,内冥诸心,而泯绝于寄,故曰无己"所以,至人无己就是主体自我与自然万物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物我交融的境界,是一种不为物欲所限制的状态"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的展开是从鲲鹏和蜩鸠的对比入手的"逍遥游开篇描写了逍遥游的壮观景象"鲲鹏的体积实在是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时极其壮观,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宏大的场景注定实现起来是很困难的,要随海运,要上到九万里高空,一去就要六个月之久"但是飞行于榆枋的蜩和鸠也可达到自己的逍遥,而且实现条件更为简易,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但要承认,虽然不同的生物都可以达到适性逍遥的状态,但是和那些飞行于榆枋间的蜩与鸠比较起来,很明显在庄子眼中,鲲鹏式逍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逍遥"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这一连串的反问表达了庄子的价值取向: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那种最高层面的逍遥!因为蜩与鸠和鲲鹏比起来虽然也能逍遥,但是不如鲲鹏更逍遥,但鲲鹏和御风而行的列子比起来还是逊色,列子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比起来又是差了一筹"这也就是庄子所言的小大之辨"限制逍遥程度的一个原因就是生物自身的小大,这种小大不仅仅是逍遥主体自身体积的小大,对于不同主体来说囿于己见才是造成自身小的重要原因"仅仅形体的大并不是达到逍遥的充分条件,只有心境的开阔,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大)才是逍遥的真正前提,正如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所言: 鹏之飞也,必待于野马尘埃之相吹也"无野马尘埃则大翼不能举,此所以明物虽大必有待而后行,非自然而然也,虽大不能免于累"纵然是高举远飞的鹏,最终还是要有所待而行,所以精神境界的大才是真正的大"明朝陆西星强调人的身体可以很广大,但是主体思维更为重要,是入道的关键,胸次开阔者方可入道,而执于我见则是入道的障碍:
夫道无方也,无物也,寂然冥运而无形器之累"惟至人体之而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不物于物,而放于自得之场,而游乎混茫之庭"其所以为逍遥也"至于鲲鹏潜则在于北,飞则徙于南,上以九万,息以六月"蜩鸠则飞不过榆枋,而不至则控于地,此皆有方有物也"有方有物则造化之所制,阴阳之所拘,不免形器之累,岂得谓之逍遥乎?郭象谓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任,逍遥一也,是知物之外守而未为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
“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
庄子开篇之作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论述内篇系统性时把庄子内七篇全放在逍遥游思想的统摄之下: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清孙嘉淦从庄子写作原因入手,从内七篇的整体性角度论述逍遥游篇是庄子担纲之作,其南华通解逍遥游主题曰:
人只有无己,取消自身形体对心灵的束缚,才可以物物而不物于物,才可以逍遥,但世人大多拘泥于形器,无法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从物我关系角度探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的特点,强调取消自我是物我齐一的关键:
乘天地之正,郭象以为即是顺万物之性,,,人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在物我对立中,人情总是以自己作衡量万物的标准,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界取消了(无己),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所以,正确处理物我关系就是要使主体不为外物所羁绊,取消物我对立,使万物处于一种自由兴发的自然状态"这种玄同彼我的状态就是无己状态"郭象云: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子诗学思想的一把钥匙,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为线索细读庄子则可以体悟庄子思想的内涵"成玄英把至人!神人和圣人看作是庄子所言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 一人之上,其有此三,欲显功用名殊,故有三人之别"此三人者,则是前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人也"欲结此人无待之德,彰其体用,乃言故曰耳"在成玄英看来,为了显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的功用名殊,把这种人又分为不同的三个类别,即至人!神人和圣人"既然至人!神人和圣人是不同之人,由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了"郭象指出至人!神人和圣人(即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具有如下特点:
逍遥游者,庄子之志也,其求道也高,其阅世也熟,阅世熟则思远害,求道高则入虚无"以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而徒以有我之故,遂有功名,是生利害,故必无己然后心大而能自得矣"齐物论之丧我,养生之缘督,人间世之无用,德充符之忘形,大宗师之人与天一,应帝王之游于无有,皆本诸此,实为书之纲领,故首发之,所谓部如一篇,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则何往而有穷哉!所遇斯乘,又将恶乎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之逍遥也"
玄同彼我就是处理好主体自我与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也即是正确对待物我关系,做到物我齐一"物我齐一就是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事物的变化规律是道,顺应了事物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达到逍遥之境"因此,玄同彼我既是达到逍遥的一种方法又是逍遥的一种状态"玄同彼我必须取消物我界限,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把外物形器看作是逍遥的障碍: